《墙上的斑点》的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上的斑点》的教案
《墙上的斑点》的教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 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 观念的深沉思考。 6、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独特 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突破方法通过预习提纲导引,化难为易,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突破方法,教师课堂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与文本对话突 破难点。 【教学方法】 点拨导读法,通过预习提纲点拨,通过课文悟读点拨,通过比较阅读 点拨,通过巧设教学突破口点拨,通过有效的训练点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41 年 3 月 28 日,一位 59 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 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 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深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 原。 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 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二、作者介绍、意识流小说简介 一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英国著名的女作家。 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

弗吉尼亚天分很高,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二十二岁时开始发表文章。 她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她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在小说创作之余,她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她的作品还有传记和女 权问题论著。 1882 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 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 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 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 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 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 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 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 1917 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 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以及··艾略特的一些早期 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曾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

进入 30 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 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 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 年 3 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 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 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二意识流文学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 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而得名。 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 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 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 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 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 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 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 由于意识流小说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他们的小说走到荒谬绝伦 的地步,而终于衰落下来,被其他艺术流派所代替。 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说,意识流仍有其可取之处。 意识流小说能打破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 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

聚力。 三、理清思路 意识流小说往往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时空跳跃性大,给人以乱花渐
欲迷人眼的感觉,但只要细心,还是能抓住作者的思路。 一跳读课文,划出标志作者思路变化的过渡性语句 1、第 1 段第 1 句。 2、第 2 段第 2 句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 3、第 3 段第 1 句。 4、第 5 段第 1 句。 5、第 8 段第 1、2 句。 6、第 9 段第 1、2 句。 7、第 10 段。 8、第 13 段第 1 句。 9、第 17 段。 二主人公对墙上的斑点有哪几次猜测?请大家概述。 [点拨]具有地说,小说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
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 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岸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 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 别墅。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力的神秘,人类的 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 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 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 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块,于是就想到了 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四、结构主题 一我们常听说小说结构有线形的、有圆形的,你觉得这篇小说结构有 什么特点? [点拨]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 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 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 想的;而第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 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 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