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学案

第一部分预习指导资料

一、逐段分析

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答:

[答案]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仿佛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皎洁的月光流照而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江天一色无纤尘”。游人这时心胸开阔,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渺无涯的江面上,随波漂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脱离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入仙境一样。浩渺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一段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极富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第2段写到箫声,有何作用?

答:

[答案]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这里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中,“客”是怎样阐发当时的情绪的?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

答:

[答案]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发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客人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首先连用了两个问句,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煊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中,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

答:

[答案]作者以江水、明月为喻。(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加以阐述。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因此,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关系。(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加以阐述。大自然是个无穷宝库,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第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答案]内容: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用: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课外阅读资料推荐——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第二部分课前预习

一、选择喜欢的语段背诵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喜欢语段:

赏析(思路:本段写了什么内容或有什么精妙之处,抒发了作者什么的情感,抑或阐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二、课文小结

主题景象:

作者情感变化:

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课堂即兴写一写

请以“怎么面对人生的困境”为中心话题,写一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