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构成》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形态构成》PPT课件

《形态构成》PPT课件

ppt课件
造型的基本方法
单元类
4.3.1 单元类
以相同或相似的形或结构作为造型的基本单元, 重复运用它们而形成新的形态。
a) 骨架法
形的基本单元按照“骨架”所限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 新形。“骨架”是结构方式。
1、规律性骨架 2、非规律性骨架 3、作用性骨架 4、非作用性骨架 5、可见骨架 6、不可见骨架 7、重复骨架
第四章 形态构成
ppt课件
概述 第一节 形的基本要素及其特征 第二节 基本形和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第三节 造型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 第五节 学习方法和实践
Page ▪ 2
ppt课件
概述
形态的概念:形态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组 成关系,包括形态和情态两个方面。
形态构成的要素:形态包括二维形和三维形,形态构成 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
ppt课件
形态构成的基本知识
质地与肌理
Page ▪ 7
ppt课件
形态构成的基本知识
质感与造型
Page ▪ 8
ppt课件
形态构成的基本知识
色彩
Page ▪ 9
ppt课件
形态构成的基本知识
•点 形态构成意义上的点不是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是具有具体的形状、 大小(面积、体积)、色彩、肌理。
Page ▪ 10
4.1.1 形的基本要素
建筑形态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物质形态,为便于分析,把建筑形态同功能、 技术、经济等因素分离开来,作为纯造型现象。
在抽象、分解后,将建筑形态分解为:概念要素、视觉要素。 概念要素:点、线、面、体
点线

点、线、面、 体可互相转化,它 们的划分是根据人 们对形的主观感受 而决定的。

形态构成知识点总结初中

形态构成知识点总结初中

形态构成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形态构成是指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外在形态、结构、形状等构成要素。

形态构成是对事物形态的组成、构造、组织、组合等特征的描述和分析。

1.1 形态构成的概念形态构成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的组织方式、组合形式、构成元素的数量和形态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等方面的总称。

1.2 形态构成的特征形态构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相对独立性、层次性、趋向性和变异性等特点。

1.3 形态构成的分类形态构成可以分为生物的形态构成、地貌的形态构成和社会的形态构成等。

二、生物的形态构成生物的形态构成是指生物个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组成。

生物的形态构成包括形态特征、器官结构、形态类型和形态适应等。

2.1 形态特征生物的形态特征是指生物身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纹路、花纹等外在特征。

2.2 器官结构生物的器官结构是指生物身体内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成。

2.3 形态类型生物的形态类型是指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结构属于哪种类型。

2.4 形态适应生物的形态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表现出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三、地貌的形态构成地貌的形态构成是指地表的形态特征和地形结构组成。

地貌的形态构成包括地貌特征、地形结构、地貌类型和地貌形成等。

3.1 地貌特征地貌的特征是指地表的起伏、平缓、坡度、高低差、凹凸、峰丛、壁峰等特征。

3.2 地形结构地形结构是指地表的地势形态和地形特征的形成结构。

3.3 地貌类型地貌类型是指地表地貌的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盆地、岛屿等。

3.4 地貌形成地貌的形成是指地表地貌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四、社会的形态构成社会的形态构成是指社会的形态结构和组织方式构成。

社会的形态构成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等。

4.1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组成成分、社会的层次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形式。

4.2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构成和运作方式。

4.3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学校组织、社团组织等。

《形态构成教案》

《形态构成教案》

《形态构成教案》word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形态构成原理,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如点、线、面、体等。

3. 学会运用形态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形态、形态构成、形态要素等。

2. 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对比协调、层次感等。

3. 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重复、对称、平衡、节奏等。

4. 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等。

5. 形态构成的应用: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形态构成的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2. 第二课时: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及其特点。

4. 第四课时:形态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形态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创意设计实践:评估学生在创意设计实践中的表现,包括想法的创新性、执行的准确性以及作品的完成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形态构成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分析和学生作品,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设计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构成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设计实践中。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形态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构成等;2. 培养创意设计能力,能够运用构成原理进行创新设计;3. 提高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评价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4. 培养动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构成元素的制作和组合;5.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设计项目。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构成基础理论、形态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构成、实际案例分析等。

具体要求如下:1. 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2. 学习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能够独立完成形态构成的制作和组合;3. 学习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和配色方法,能够运用色彩构成进行设计;4. 学习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空间构成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5.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表现;6.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中,提高设计水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具体如下:1.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表现;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加强师生互动。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期末考试采用实际设计项目的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实际设计项目,包括方案设计和制作。

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简介《三大构成》是按照由简单的二维空间到复杂的三维空间、由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划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平面设计、色彩设计和空间立体形态的设计.每个学习情境下又以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靠具体的任务来支撑的,每个学习单元可能涵盖一个或多个具体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单元构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旨在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构成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平面设计能力、色彩设计能力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一)知识目标(1)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2)掌握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

;(3)掌握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4)掌握创意思维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徒手装饰作图能力;(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项目图纸的能力;(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三大构成知识的能力。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一、构成基础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构成基础课一直都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是设计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

构成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思维,最终推导出创新的、合理的造型,最终有效的完成创作。

在学习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解形态、理解形态的各个基本要素,学会应用各种构成法则进行有视觉传达目的性的训练,把平面、立体、色彩、空间等要素综合起来,避免以往纯粹的形式法则单一的作品。

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方式和方法通过构成基础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掌握构成基本原理,熟练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创作。

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和创作条件进行创新。

加强学生对创作形式的培养和创意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平面、色彩和空间的综合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从形式到内涵得到全面的提升。

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前期,进行理论教学,当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进入实践环节也可分部分进行,组织学生进行符合课程要求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业,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构成作品范例,要通过这些范例作品,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

必要时还要用以前学生制作的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

在制作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

达到增强学员构成意识感觉,提高学员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形态构成教案》

《形态构成教案》

《形态构成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第一章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

3. 理解形态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形态构成的定义:形态构成是指在设计中通过形态元素的组合和布局,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设计作品的过程。

2. 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

3. 形态构成的重要性:形态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对于设计师来说,理解和掌握形态构成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设计作品,引发学生对形态构成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讲解形态构成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点、线、面、体的不同组合,加深对形态构成的理解。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练习作品: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创意和技巧。

教案章节:第二章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法则。

3. 理解形态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节奏与韵律。

2. 形态构成的基本法则:重复、对齐、近似、对比。

3. 形态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解形态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复习:回顾上一章节的形态构成基本概念。

2. 讲解:讲解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

3. 分析案例:分析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了解形态构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形态构成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案章节:第三章形态构成的创作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形态构成的创作方法。

2. 掌握形态构成的创作技巧。

3. 能够运用形态构成创作出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教学内容:1. 形态构成的创作方法:模仿、变化、组合、创新。

2. 形态构成的创作技巧:形态元素的运用、形态关系的处理、形态变换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形体的组合》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形体的组合》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形体的组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几何体的组合原理和技巧。

2.掌握几何体的线条表现方法,通过线条表达几何体的形状和立体感。

3.能够基于几何体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形体和图形。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绘画技能。

二、教学重点1.形体的组合原理和技巧。

2.几何体的线条表现方法。

三、教学难点1.形体的组合创意和实现。

2.几何体的线条表现技巧的实践。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形体的基本概念和几何体的组合1.引入主题:通过展示几种几何体和其组合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不同组合形态的认知和好奇心。

2.普及基础知识: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几何体的基本概念和组合规律,并介绍几个常用的几何体组合方法。

3.练习应用: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和课堂展示的模型,进行几何体的组合练习。

2. 几何体的线条表现方法1.引入主题:通过展示几种几何体线条图,介绍几何体的线条表现方法,并引导学生从线条的角度来感受几何体的形态与轮廓。

2.普及基础知识:通过讲解几何体的线条表现方法,让学生学习如何用线条表达几何体的构造和形态,并提高学生的线条表现技巧。

3.练习应用:让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指导,采用几何体线条表现方法,绘制出几何体的形态和轮廓。

3. 利用几何体的组合创造新的形态和图形1.引入主题:通过展示一些利用几何体组合创造出的新形态和图形,并引导学生从中思考创意和想象力的实际运用。

2.分组创作:让学生按小组自由组合几何体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创作,创造出新的多种形态和图形,并在课堂上给予展示。

五、教学评估1.考查学生对于几何体的基本概念和组合规律的掌握情况。

2.考查学生对于几何体线条表现方法的熟练掌握和实践质量。

3.考查学生利用几何体组合创造新形态和图形的想象力和创意性。

六、课后作业1.阅读完整的教材内容。

2.自选一种几何体,画出它的形态和轮廓,注意线条表现方法。

3.选择几个几何体,进行组合实践,并绘制出新的形态和图形,再选择其中一幅画作进行注释解说。

《形态构成教案》word版

《形态构成教案》word版

《形态构成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一、形态构成的概念与意义1.1 形态构成的定义1.2 形态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应用1.3 形态构成的重要性二、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2.1 点2.2 线2.3 面2.4 体三、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3.1 对称与非对称3.2 对比与统一3.3 比例与尺度3.4 平衡与动态四、形态构成的创作方法4.1 模仿与借鉴4.2 抽象与具象4.3 组合与分解4.4 创新与实验五、形态构成的实践应用5.1 平面设计中的应用5.2 立体设计中的应用5.3 环境设计中的应用5.4 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六、形态构成的视觉规律6.1 视觉焦点与引导6.2 空间的层次与深度6.3 色彩与光影的应用6.4 视觉节奏与韵律七、形态构成的心理效应7.1 形态与情感的关系7.2 形态的象征与隐喻7.3 形态对观众的影响7.4 形态的心理解读八、形态构成的历史发展与流派8.1 古代形态构成特点8.2 现代主义形态构成8.3 抽象表现主义形态构成8.4 当代形态构成趋势九、形态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案例分析9.1 平面设计案例分析9.2 产品设计案例分析9.3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9.4 艺术创作案例分析十、形态构成的评价与反思10.1 形态构成的学习目标10.2 形态构成的评价方法10.3 形态构成的教学反思10.4 形态构成的学习建议十一、形态构成与创新思维11.1 创新思维在形态构成中的重要性11.2 形态构成对创新思维的激发11.3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11.4 创新思维在形态构成实践中的应用十二、数字技术在形态构成中的应用12.1 数字技术简介12.2 数字技术在形态构成教学中的应用12.3 数字技术在形态构成创作中的应用12.4 数字技术对形态构成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十三、形态构成在跨学科交流中的应用13.1 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13.2 形态构成与其他学科的交融13.3 跨学科交流案例分析13.4 形态构成在跨学科交流中的未来发展十四、形态构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14.1 形态构成教学现状分析14.2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14.3 教学实践案例分享14.4 形态构成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十五、形态构成的研究与展望15.1 形态构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15.2 形态构成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5.3 形态构成研究的现状与挑战15.4 形态构成研究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与意义2. 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3. 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对称与非对称、对比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平衡与动态)4. 形态构成的创作方法(模仿与借鉴、抽象与具象、组合与分解、创新与实验)5. 形态构成的视觉规律(视觉焦点与引导、空间的层次与深度、色彩与光影的应用、视觉节奏与韵律)6. 形态构成的心理效应(形态与情感的关系、形态的象征与隐喻、形态对观众的影响、形态的心理解读)7. 形态构成的历史发展与流派8. 形态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案例分析9. 形态构成的评价与反思难点:1. 形态构成的深层原理和心理效应的理解与应用2. 形态构成在跨学科交流中的应用3. 形态构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4. 形态构成的研究与展望。

从形态构成到形态生成——关于《建筑形态构成》的课程思考

从形态构成到形态生成——关于《建筑形态构成》的课程思考

从形态构成到形态生成——关于《建筑形态构成》的课程思考从古至今,形态构成技术一直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两大要素之一。

古典建筑学理论以及现代建筑学理论,从空间构成、形式构成到空间形态生成,都在讨论建筑形态构成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文重点介绍的是建筑形态构成,即建筑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下的变化特征。

建筑形态构成的过程是从形态构成到形态生成的复杂过程,它体现了时代不同阶段建筑和建筑学的发展特征。

伴随着形态的变化,建筑的空间变化也会发生变化。

建筑的空间结构可能是巨大的建筑物,也可能是小尺寸的,可以说空间形态构成是建筑设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空间构成能够帮助建筑师更好地理解建筑结构,进而更好地控制建筑物的形态构成和环境变化。

从最为基础的建筑理论出发,空间形态构成将会受到艺术审美、历史记忆及人居环境的影响,综合这些因素,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建筑构成的理论框架,即“建筑形态构成理论”。

建筑形态构成理论(实践)可以从许多层面来理解建筑形态构成,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从全局到局部,建筑形态构成理论能够帮助设计师深入到建筑形态构成的实践层面。

建筑形态构成实践的核心理念是从形态构成到形态生成:对同一空间的多种维度的理解,以及建筑物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变化,都是我们努力去探索的。

《建筑形态构成》课程旨在进行建筑形态构成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构成到形态生成,由静到动,从实际求解到空间变化,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构成实践方法。

课程结构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形态构成理论介绍,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讨论什么是形态构成,什么是空间构成,以及空间和形态的关系;第二部分:基础建筑构成理论,从古典建筑至当代建筑这几个时代的基础建筑构成理论的研究;第三部分:深入建筑形态构成:从既定的建筑形态构成出发,探讨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建筑形态变化,以及建筑学理论对形态构成的影响;第四部分:形态构成实践:学生将运用建筑形态构成理论,进行一定的实践分析,从而体现出形态构成的过程,从而有助于建筑设计的实践。

《形态构成》教学课件

《形态构成》教学课件
(23)
第二章 构成的要素
二、体(块)的特性
1. 长度、宽度和高度:一个体(块)在三个 方向上的度量。
2. 形式:形式是体(块)的基本的、可以辨 认的特征。它是由面的形状和面之间的相互关 系所决定的,这些面表示体的界限。体(块) 的形式分为规则形体和不规则形体,规则形体 如基本体(球、正方体等)、柏拉图体等;不 规则形体是在空间中自由的、无规律的但又确 实存在的形体。
第二章 构成的要素
一个范围的中心 具有点的视觉特征的其他派 生形式有:圆,圆柱,球。
点的派生形式
(10)
第二章 构成的要素
4. 点的线化和面化 不规则点的连续排列会产生不同的深浅感和
层次感,形成面的感觉 点的大小和颜色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面的组合
效果,点的组成数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点 有疏密之分,点的密集会给人一种凝聚感,点的 疏朗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控制地位,当它发生偏移时,会造成视觉上的紧 张关系。
点的性格
(7)
第二章 构成的要素
构成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纯粹构成和目的构成。 作为构成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一个点可以用来标示 一条线的两端,或两条线的交点,或面与体角上 的相交处,或一个范围的中心。
一条线的两端
(8)
两条线的交点
面或体角上的相交处
(9)
线的性格
(17)
线的表现力 A
线的表现力 B
线的表现力 C
(18)
第二章 构成的要素
第三节 面
一条线沿非自身方向展开可以形成一个面。
一、面的概念
面——由一条线沿非自身方向展开可以形成一 个面。一个面只有长度和宽度而没有厚度。
(19)
第二章 构成的要素

(广告传媒)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标准

(广告传媒)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标准

(广告传媒)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标准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专业课程标准目录《专业美术》课程标准1《形态构成》课程标准7《市场营销》课程标准13《计算机辅助设计(PS +IN)》课程标准21 《摄影》课程标准29《图形创意》课程标准38《广告学概论》课程标准43《视觉设计(版式)》课程标准52《视觉设计(CI)》课程标准57《视觉设计(招贴)》实践课课程标准62 《数字印前技术》课程标准67《广告策划》课程标准72《网页设计》课程标准79《视觉设计(型录)》实践课课程标准84 《视觉设计(包装)》课程标准89《数字刻绘技术》实训课程标准95《广告设计》实训课课程标准100《毕业设计(答辩)》课程标准105《风景写生》课程标准108《顶岗实习》课程标准114《优秀广告作品赏析》课程标准119《广告美学》课程标准126 《展示设计》课程标准136 《商业插画》课程标准143《专业美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学习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科目。

“造型”能力是广告设计人才的基本能力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掌握造型方法和艺术修养,集观察、思考和动手为一体的一门重要实践性课程。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为广告设计专业课奠定基础,对其他课程起到了推动与辅助的作用。

1.先修课程这是进入学校之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2.后续课程形态构成、图形创意、视觉设计等。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该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应知、应会”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以启发式教育为指导思想,结合与运用“接受法”和“发现法”两者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和适用性。

(四)课程设计的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广告设计专业相关设计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服务性为导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态构成》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301350 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适用专业:电脑艺术设计授课单位:数字媒体学院学分:2 学时:36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王慧2014年8月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池诗伟2014年9月1日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形态构成是电脑艺术设计的专业必修课,是设计者掌握设计艺术的基础。

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最终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熟悉设计艺术的基本形式规律,具有良好的视觉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图形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形态创造能力。

课程作用本课程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形态构成学的形态构成规律和基本技巧,使学生熟悉各种形态构成原理,最终达到能以此学科知识独立完成平面形态构成设计的基本运用,为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版式设计打下基础。

满足了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字体设计、插图绘制、工业造型设计、建筑平面图绘制、Web图形设计、包装设计等多个领域关于平面设计制作人才的需求,对于学生将来的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在形态构成学习上须结合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课程作练习;本课程的掌握会为后续专业课程: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为:先修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后续课: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

本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对其工作岗位职业素养进行深层渗透和熏陶,纵向起到承上启下的链接与支撑作用,横向又与岗位实际环境、学生职业素质与情感、学生成才志向相对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树立操作规范意识非常重要。

1.2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设计的理念是: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设计课程,注重与后期专业课内容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行业企业的标准,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色。

1.3课程设计思路(1)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态构成》课程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多层次由浅入深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科学地实现从技能到能力的自然转换过程。

(2)工学结合:一是与企业深入合作,努力探索并形成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将企业公司的优秀项目以案例形式导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中;三是把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引入教学团队参与教学,包括实训教学的指导、特色教材的编写、学生答疑、就业指导等。

这样,从课程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于组织安排、项目的确定、实践环节的设计、实习的管理到考核标准的制定,都有企业专业的深度参与与支持。

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需要,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将教学中的知识、技能融合到任务中,仿真企业工作方式,以任务驱动方式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创新实践。

从典型的工作项目中提炼出学习内容,学生完成了指定的工作任务也就完成了学习目标。

(4)仿真教学:本课程教学主要在实训室中进行,电脑艺术设计实训室的建设遵循了公司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场景分布,以还原设计机构的场景为特色。

有利于把握工作岗位的气氛,并有利于“双师制”下对学生的辅导对位。

(5)开放拓展:教学内容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将学习延伸到课外,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行业要求,基本符合公司用人要求,实现学校与公司的零接触,并能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国内外的各种设计大赛,实现后续的发展。

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理论上学生要掌握形态构成学的基本知识,适用范围及与其它学科的接轨的基本知识等。

(2)能力目标:本课程在实践操作上学生要能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色彩、平面、立体及材料方面的设计构成知识等,掌握其应用于各类设计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技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作品,真正学以致用。

(3)职业素质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学生最终能独立运用形态构成原理做基本的平面、色彩、立体、空间造型设计,并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设计实践与职业能力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提高。

3.课程内容与要求3.1课程内容与要求(一)平面设计构成主要教学内容本部分讲述了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基本形的构成及形式法则,平面构成的其他形式,相关知识的思考与练习。

教学要求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要素,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通过教学示范及实例分析,指导学生在实践把握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关系。

(二)色彩设计构成主要教学内容本部分讲述了色彩的基本要素,属性,对比与调和,色彩心理与构成训练,相关知识点的思考与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授课使学生对色彩和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构成与色彩心理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色彩的属性、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的借鉴和创意的多组作业练习,掌握色彩的配色方法、组织形式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基础造型能力和色彩创造想象能力。

(三)立体设计构成主要教学内容本部分讲授了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

以及立体构成的常用材料及制作加工手法、模型制作程序。

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掌握立体构成的常用材料及制作加工手法、程序,能够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现代设计中。

3.2课时分配总学时为36学时。

本门课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和操作练习穿插进行。

理论教学时数为12学时,实践操作时数为24学时。

课时分配表实践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一)课内实践项目1实践项目的名称:平面构成练习1内容:重复构成、点构成、变异构成等练习目的要求:平面构成知识的应用熟悉。

课时数:4学时(二)课内实践项目2实践项目的名称:平面构成练习2内容:分割、重构与肌理等练习目的要求:平面构成知识的应用熟悉。

课时数:4学时(三)课内实践项目3实践项目的名称:色彩对比内容:对比配色练习,通过色彩的表现进行色彩对比练习。

目的要求:熟悉对比配色基本特点课时数:4学时(四)课内实践项目4实践项目的名称:色调配置内容:色调练习,通过色彩的表现进行色彩色调练习。

目的要求:熟悉色调配色基本特点课时数:4学时(五)课内实践项目5实践项目的名称:立体构成的材料收集及造型方法练习内容:收集各种类型的立体构成材料,进行分类和造型方法练习。

目的要求:熟悉各种材料的分类、属性、用途及加工方法。

课时数:4学时(六)课内实践项目6实践项目的名称:立体构成模型制作内容: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创作一个完整的立体构成模型作品。

目的要求: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程序,为将来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课时数:4学时实践教学安排表(以实践项目先后顺序编排)3 色彩对比 44 色调配置 45 立体构成的材料收集及造型方法练习 46 立体构成模型制作 4总计24 4.课程实施4.1教学条件4.1.1软硬件条件根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设计课程的特点建议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安排在计算机机房进行,这就对机房有较高的要求。

每个机房配备一台投影仪、一台教师用机、一块白板,并且学生用机可以通过局域网互相连接并连接到教师用机。

每个机房配备一台服务器,用来存放教师提供的素材以及所有学生上机完成的作业内容。

方便学生每次离开机房时进行数据备份,以便完成连续的贯穿项目、项目案例、阶段项目,机房学生用机应能通过局域网访问项目服务器。

根据学生的层次将学生分成多个组,每组配备一个学习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协助教师对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将每个班级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以便教师更好的进行辅导。

4.1.2师资条件任课教师要求:(1)任课教师具有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可以明确的指导学生。

(2)任课教师对本课程具有系统的逻辑构架,在课程安排上做到循序渐进。

(3)任课教师有丰富的社会岗位实践经验,能很好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问题。

(4)专任教书与兼职教师的合作授课有益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4.2教学方法建议结合本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启发引导、案例分析、作品展示、分组讨论相结合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通过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1)多媒体讲授法使用大量运用图文结合及动画演示等方式,将平时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运用多媒体教学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极大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便利条件,将课堂搬到现场,专兼职教师通过整合企业动画制作案例,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将学生拉到实际生产环境中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认识。

(3)项目教学法学生通过与导师一起参与实际项目,动手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境教学法在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结合企业案例,设计综合性项目由学生完成,分析项目中的角色,不同角色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项目。

本课程所采用的项目均来自于校企合作企业中的成熟项目,上学即上班,实训基地的教学采用完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六大转换”让学员逐渐适应企业员工的角色:教师转换为项目经理,教材转换为实际项目,上课转换为做项目,考试转换为项目评测,教务转换为企业管理,教学监督转换为质量控制。

这种角色的转换与扮演为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毕业后求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任务导向法课程知识被整合到多个学习情境,课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次序进行。

每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综合性的岗位任务,任务按照岗位日常工作内容设计,使学生学习即工作。

每个学习情境在教学时,首先提出该情境完成的综合性项目,对应的操作技能,然后是子任务划分、子任务对应的技能要求、知识点,按照子任务讲解对应的知识点,完成子任务,继而在完成所有的子任务后完成综合性任务,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模式始终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式教学按照实际生产过程的不同岗位将学生分组进行实践。

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实际生产环节,将所学的知识与市场接轨。

巩固课堂知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4.3教材(1)本课程实践性较强,为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讲义或教材的编写体例上要首先突出实际案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给出绘制的完整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