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
孟庆惠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芜湖241000)
关键词:徽州方言;民间歌谣;押韵
摘要:安徽徽州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对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做一番描述,以期推动徽州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11;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3)01-0012-07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rh y m e i n t he ballads i n h uizhou d istrict
M ENG G i n g-hui(C olle g e o f L iterat ure,ANU,W uhu241000,C hina)
K e y words:d ialect o f~uizhou d istrict;ballads;rh y m e
Abstract:T here are m an y ballads s p read a m on g t he p eo p le i n~uizhou d istrict wh ich has a p ro f ound cultural back g round i n A nhui.T hese ballads reflect t he custom s and f ee li n g s o f t he p eo p le t here and are deserved to be stud ied.T he p a p er anal y zes t he characteristics o f t he rh y m e i n t he ballads from t he p ers p ective o f li n g uistics so t hat it can p rom o te t he stud y o f t he culture i n~uizhou d istrict.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多次到安徽徽州地区(包括歙县、黟县、祁门、绩溪、休宁等)作方言调查,收集了数百首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做一番描述,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情况
徽州民间歌谣大都是按照徽州方言语音押韵的,从我们收集到的歌谣材料看,押韵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很多歌谣是按方言韵音相同的条件押韵的。例如:(1)黟县民歌《黟县十二都小唱》一都城内冷清清[e],
二都田多少人犁[l i];
三都萝卜似雪梨[l i],
四都白菜似粉皮[p i];
五都农家扁担勤[i],
六都西递水如金[i];
七都来往最便利[l i],
八都讲话又一类[l u i];
九都出柿还有栗[l i],
十都剿匪把民欺[i];
十一、十二山边临[l i],
田薄坦瘦难旺兴[s i]。
6个韵脚字普通话分别读i韵母(梨皮欺)、ei韵母(类)、i n韵母(金)、i U韵母(兴)。分属于十三辙中的“一七”辙、“灰堆”辙、“人辰”辙和“中东”辙的韵字,很明显,黟县话却归为一个[i]韵类。
(2)歙县民歌《十二月花名》中的一节
九月里菊花家家有哟,
十月的芙蓉赛牡丹[t],
十冬腊月无花采哟,
要想采花等春来[l]。
韵脚字“丹”、“来”普通话分别读an、ai,分别属于“言前”辙和“怀来”辙。歙县话却将它们读成一个韵类。
(3)绩溪民歌《算命》
嫂在房中绣花巾[t G i O!],
耳听门外叮口当声[G i O!]。
第31卷第1期V o l.31N.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A nhui N or m al Unioersit y(~u m.&S oc.S ci.)
2003年1月
Jan.,2003
*收稿日期:2002-09-16
作者简介:孟庆惠(1934—),男,安徽霍丘人,安徽师大文学院副教授,著有《安徽方言辨正》(196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年方志出版社)、《歙县话言档》(199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等。
开开门来请先生,
报个八字给你听[t i O!]。
先生掐指算一算,
还有三年再动婚[f O!]。
嫂嫂一听抿嘴笑,
骂声瞎子滚出门[m O!]。
头胎生过了,二胎要临盆[p O!]。
韵脚字普通话分别读e n(门、喷)、u e n(婚)、e I(声)、i I(听)韵母,分属于“人辰”辙和“中东”辙。绩溪话却将它们都读成一个O!韵类。
普通话读不同的韵母,又分属于不同韵辙的韵字,徽州方言却将它们归为同一个韵类,这正是方音真实面貌的体现。
第二,歌谣中有一些是按照韵音相近的条件进行通押的。例如:
(1)祁门民歌《姐妹看灯》
姐妹们打扮去看灯[t a!],
(白)姐姐口爱,妹妹呀,大家快梳妆。
金钗头上戴,乌云两边分[f a!];
大红裤,绣花裙[t G y a n],
小金莲不过两三寸[ts y!B]。
韵脚字是“灯”、“分、寸、裙”,普通话分属于“中东”辙(灯)和“人辰”(分寸金)辙。祁门话中这些韵脚字的韵母虽有不同,但因声音相近所以可以通押。
(2)祁门民歌《四季调》第二节
夏季里来热难当[t O!],
日夜(那个)辛苦为谁忙[mu!B]。
流尽血汗呀浇田地,
指望(那个)今年有余粮[li O!]。
韵脚字“当、忙”普通话读a I韵母,“粮”普通话读ia I韵母,同属于“江阳”辙。然而祁门话读音只相近、不相同,也属于韵母相近通押。
(3)歙县童谣《我搭尔两个人好》
我搭尔两个人好[X O],
买斤肉搭尔炒[ts O]。
尔吃精,我吃肥[f e],
留点嘿(给)尔家姨[i]。
童谣前两句的韵脚字“好”X O与“炒”ts O 是“遥条”辙,属韵音相同相押;后两个韵脚字“肥”f e“灰堆”辙与“姨”i是“一七”辙,韵音相近通押。
第三,少数歌谣在个别段落中虽然也有不押韵的现象,但大都是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才不硬性追求押韵的。例如,歙县民歌《十送郎》(汪继长记)
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押“言前”辙)
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梃坐坐添。(押“言前”辙)
三送郎,送到槛闼(窗户)边。开开槛闼看青天;有风有雨快快落,留我郎哥歇夜添。(押“言前”辙)
四送郎,送到房门边。反手摸门闩,顺手摸门闩,摸不着门闩哪一边。(押“言前”辙)五送郎,送到阁桥头。双手搭栏干,眼泪在那流;撩起罗裙擦眼泪,放下罗裙凑地拖。(押“油求”辙和“梭坡”辙)
六送郎,送到厅堂上。先帮哥哥撑雨伞,再帮哥哥拨门闩。(押“言前”辙)
七送郎,送到后门头。开开后门一棵好石榴。摘个石榴郎哥吃,吃着味道好回头。(押“油求”辙)
八送郎,送到荷花塘[t‘a],摘些荷叶拼张床[so];生男叫个荷花宝[p O],生女就叫宝荷花[Xua]。
九送郎,送到灯笼店[te]。哥哥尔不要学灯笼千个眼[I],要学蜡烛一条心[si A!]。
十送郎,送到渡船头。叫一声:撑船哥,摇橹哥,帮我家哥哥撑得稳掇掇。
船工唱:我撑船撑得多,不曾看着尔(你)嗯(这)个嫂娘屁哩屁罗嗦!
这首民歌中“九送郎”这一段,处于韵脚的“心”[si A!]与“店”[te]、“眼”[I]的韵音相差很大,不能通押。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作者不得己而为之。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引用了“不要学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这条含义深长的谚语。为了准确地表达妻子的心声,更换成任何一个押韵字都是很难符合要求的。那么,这首民歌的第八节为什么也不押韵呢?唱词前两句韵脚字“塘”t a、“床”so如果说可以通押,那么后两句韵脚字“宝”p O“花”X ua显然是不押韵的。这样做实在是为了适合诗情画意的需要。试想,在这么美好的境地里结出爱情的果实,还有什么词语能够比用纯洁美丽的荷花来表达更为真切合理呢?
二、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形式
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形式多样,韵字可以重复,句子用字多少不限。大致有以下五种押韵形式:
第一、一个韵押到底。一首歌谣不论长短,
31
第1期孟庆惠: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