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

合集下载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等方面来介绍程颢、程颐。

程颢,字希贤,号显斋,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后辞官追随程颐研究儒学。

程颢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倡导“明道致理”的学派。

他认为人类应积极主动地探求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程颐,字正远,号为堂,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人的完善和修养。

程颢和程颐提倡“心学”,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心灵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尤其注重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心为主,以德为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理论,他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认为世界是由理所构成的,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他主张“致知”即通过理性的认知来实现对事物的真理的追求。

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还注重教育,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行,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程颢、程颐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个性的发展。

程颐最有名的十首诗

程颐最有名的十首诗

程颐最有名的十首诗1.《陆浑乐游》原文:东郊渐微绿,驱马欣独往。

舟萦野渡时,水乐春山响。

身闲爱物外,趣逸谐心赏。

归路逐樵歌,落日寒山上。

译文:东郊逐渐有了些微的绿色,我骑着马欣然独自前往。

小船在野外的渡口边萦绕时,水流声与春山的声响相和。

自身安闲喜爱世俗之外的事物,情趣超逸与内心的赏玩相契合。

回去的路上追逐着樵夫的歌声,在落日余晖下的寒山上行走。

2.《游嵩山》原文:鞭羸百里远来游,岩谷阴云暝不收。

遮断好山教不见,如何天意异人谋。

译文:骑着瘦弱的马走了百里路远道而来游览嵩山,山谷中阴云密布到天黑都没有消散。

云雾遮住了美好的山景让人看不见,为何上天的意旨与人的谋划不同呢?3.《谢王佺期寄药》原文:至诚通圣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

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

译文:极其诚恳能使药物通于神圣,从远方寄来给我这衰弱的老人以救济病体。

我也有丹药你相信吗,用的时候还能使百姓长寿。

4.《睢阳五老图》原文:天朝罢命锡归闲,富寿康宁老税冠。

国史标名知骨鲠,邦人图像胜楹桓。

龙飞天上时还暖,鱼跃波心气未寒。

惟我潜心于易理,备知先哲应时看。

译文:在朝廷停止任命后被赐予闲暇归乡,富裕、长寿、健康、安宁,年老时仍戴着士大夫的帽子。

在国史中留名可知其刚正不阿,乡人立像比在屋前柱子上刻字纪念更好。

龙飞到天上的时候天气尚且温暖,鱼在水波中跳跃心气还未冷却。

只有我潜心研究《易》的道理,完全知晓先哲们顺应时势的看法。

5.《闻侯舅应辟南征诗》原文:辞华奔竞至道离,茫茫学者争驱驰。

先生独奋孟轲舌,扶持圣教增光辉。

志期周礼制区夏,人称孔阴生阙西。

当途闻声交荐牍,苍生无福徒尔为。

道大不为当世用,著书将期来者知。

今朝有客关内至,闻从大幕征南垂。

南垂凶冠陷州郡,久张螳臂抗天威。

圣皇赫怒捷书缓,虎侯秉钺驱熊罴。

译文:追求华丽的辞藻、竞相奔走就会远离最高的道,众多的学者争相奔走。

先生独自奋起像孟子一样辩论,扶持圣人的教诲增添光辉。

志向是期望用周礼来治理华夏,人们称赞他像孔子的弟子子夏一样出生在西边(阙西代指西方)。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程颐和程颢是宋代的两个哲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程颐是其父,程颢是其子。

两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道德哲学、心性论、天人合一等方面。

下面将从程颐和程颢的生平、学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即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十分擅长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的学问造诣很高,被誉为“翰林大学士”,并且数次被聘为官吏。

程颐的学说以“道德为本”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他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天理相通,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程颢(1032年-1085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也是程颐的儿子。

程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他承继了父亲的学说,并且在心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提出了“真心诚意”、“一念之差”等概念,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程颐程颢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对经学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核心观点,并通过实践来促进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宋史·程颐传》原文:程颐,字正叔。

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

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

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

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

”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

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

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

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

”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

”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

”皆从之。

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

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

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

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节)《宋史·程颐传》译文:程颐,字正叔。

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对于理学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理论上,还体现在对后世学者的影响和传承上。

本文将详细阐述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I. 理学的发展背景为了准确理解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理学的发展背景。

北宋时期,佛、道、儒并存,各派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程颢和程颐提出了自己的理学观点,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I. 程颢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通过批判和辨析真伪来达到真知。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践道德教育,追求人的完美性。

程颢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整合。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学,主张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扩大知识的范围,注重实证和实践。

同时,他也强调了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认为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

此外,程颢还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不能忽视。

他的弟子朱熹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观点,并且创立了新儒学,使程颢的理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III. 程颐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颐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心本具有道德的本能,通过修养和功夫可以达到良知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人。

他注重思辨和反思,通过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探究人的本质。

程颐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改善,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他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思维习惯,为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程颐还对于后世理学发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与程颢共同建立起的理学学派,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对于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V.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共同贡献程颢和程颐都主张“致良知”,都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整合。

程颐修养论核心

程颐修养论核心

程颐修养论核心概述程颐(1033年-1107年),字伯仁,号仁山,北宋理学家,儒家思想家。

他是朱熹的老师,也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程颐的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修身程颐认为,修身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成长。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诚实、正直、谦虚、宽容、勤奋等美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在修身方面,程颐强调了对于自身欲望的控制。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克制,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他主张要“去私欲”,即要追求无私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心无私欲,才能真正做到无求于人、无私欲、无私利。

齐家程颐认为,齐家是个人修养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他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和关爱。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和传承道德价值观的地方,家庭成员应该以正直、诚实、宽容、尊重为准则,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齐家方面,程颐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子女。

他主张父母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子女,倾心倾力地关心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

他认为,父母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修养、智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治国程颐认为,治国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力和暴力。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臣民,推行仁政,使国家达到和谐、稳定和繁荣。

在治国方面,程颐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权益,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君主要善于倾听和接纳各种声音,善于咨询和决策,使国家的决策更加科学、公正和合理。

程颐—搜狗百科

程颐—搜狗百科

程颐—搜狗百科⼈物简介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河南洛阳⼈,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以教之”。

元丰五年,⽂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乃⾃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达20年。

同程颢⼀样,主张教育⽬的在于培养圣⼈,“圣⼈之志,只欲⽼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以天地为⼼,“⼀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学》、《论语》、《孟⼦》、《中庸》为指南,⽽达于‘六经’”。

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

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者,⾄也”,“格”是内感于物⽽识其理。

“⽿⽬能视听⽽不能远者,⽓有限⽿,⼼则⽆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

⼼“与天地合其德,与⽇⽉合其明,⾮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不重外⾯事物。

在学习⽅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字,先须晓其⽂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义不晓⽽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学者亦有⽆思⽽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

后⼈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辑录为《程颐⽂集》、《易传》和《经说》。

他们的故⾥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被称为⼆程故⾥。

[1]⼈物学说程颢与程颐⼀起,创⽴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程哲学的核⼼,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

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

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程颐是湖北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程颐简介程颐(1033-1107) ,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杨时见程颐于洛杨时见程颐于洛阳讲得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程颐是北宋的大教育家,自幼非常聪明,还当过帝师,慕名来求教的人很多。

杨时是剑南人,小的时候据非常善于写文章,后来他考中进士当官了。

那时,程颐讲授儒家的学术精要,洛阳的学生都过去拜他为师。

杨时正好调去做官错过了这个机会。

后来杨时拜程颐哥哥为师,两人的关系非常好。

就这样过了四年,程颐哥哥去世了,杨时还专门为他设立灵堂。

杨时为了再学习,决定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

他拉了个朋友一起去拜访,但程颐正好在睡午觉,两人不便打扰他。

大雪不期而至,为了能在程颐醒后第一时间见到他,他们二人就没有离去。

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不说一句话,就这样等了大半天程颐才睡醒。

程颐看着这两人吃了一惊,原来雪已经下了很久,门口的雪已经积了到了人的膝盖,两人完全变成了雪人。

可是两人冒着雪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等待还是没有半点不耐烦。

后人把杨时见程颐于洛阳的故事总结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意思就是心志坚定地向老师虚心求教。

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很多,有些人认为当时杨时与朋友不是立在门外而是在屋檐下等待程颐苏醒。

程颐简介

程颐简介

程颐简介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

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

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

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

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

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

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

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

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

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颐儒家经典《程子四箴》原文及译文

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颐儒家经典《程子四箴》原文及译文

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颐儒家经典《程子四箴》原文及译文“四箴”即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颐所撰视、听、言、动四箴。

明世宗推崇理学,亲注“四箴”颁行天下学校。

现存“四箴”为明嘉靖年间所刻,内容包括“四箴”和世宗注解。

“视听言动”四箴是程子对孔子“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言,非礼毋动”“四毋说”的进一步阐发,也表明理学家对日用言行及修养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视而能察、听之能审、言而有道、动能守诚,就能够达到与圣贤同归的境界。

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元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程子四箴》程颐非礼毋视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

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译文】人心本来清净空虚,顺应事物变化而不留痕迹;守住本心之要领,就是以看为原则。

如果一开始就看不清楚的话,内心就要迁移,本心就会受蒙蔽。

不合礼的不要看,将其遏制于心外,以使自心境得到安宁。

克制自己的欲望再履行礼数,久而久之心志就专一了;非礼毋听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译文】人有美好的禀性,本来就是天生具备的。

知觉(或心)受到外物的诱惑,就会失去其正见。

卓然而事先能够察觉,就知道应该在哪里停止而有定向。

抵御抛弃邪念而保持心志专一,不合礼法的无稽之言谈不要听。

程颐 读经方法

程颐 读经方法

程颐读经方法引言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仲,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朱熹的老师。

程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读经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介绍程颐的读经方法,并探讨其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程颐的读经方法1. 原文阅读程颐强调原文阅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直接阅读原典,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阅读过程中,程颐注重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和理解,力求掌握其精确含义。

2. 注疏对照程颐主张在阅读经典时使用注疏对照的方式。

他认为注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中的深层含义,并能够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难点和争议。

3. 反复推敲程颐强调反复推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反复推敲,才能逐渐揭示出经典中的深层意义。

在推敲的过程中,程颐注重思辨和提问,以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4. 体悟内涵程颐认为读经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内涵的体悟。

他主张读经者应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逐渐领悟到经典所倡导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程颐读经方法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程颐提出的读经方法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强调原典阅读程颐强调原典阅读,反对依赖注释、摘录和传授知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2. 注疏对照程颐主张使用注疏对照的方式进行阅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并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

3. 反复推敲程颐提倡反复推敲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经典中的深层含义。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坚持不懈和自我反思的品质。

4. 体悟内涵程颐强调读经者应通过实践来体悟经典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结论程颐的读经方法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强调原典阅读、注疏对照、反复推敲和体悟内涵,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程颐的理学概念

程颐的理学概念

程颐的理学概念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言,号二程,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家。

他与其父程顥被后人统称为“二程”,儒家学派理学的创立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围绕“道”、“理”和“心”展开。

他认为,道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原理和规律,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人的心灵被看作是与道相通的存在,是能够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工具。

而理则是贯穿道与心之间的桥梁,是通过理性认识和修养来达到心与道的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程颐来说,道是一种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方式,是一种能够根据自身规律自我发展的力量。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和追求,人们才能达到心与道的合一。

他反对僵化的传统观念和机械的教条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来寻找并体悟道的存在。

在程颐的理学概念中,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能力,能够认识和体验道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修炼心性,使心与道相通,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规律和真理。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辅相成,通过理性的认识和实践,达到对道的认知和追求。

程颐提出的理学概念在两宋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朱熹,朱熹以程颐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此外,程颐的思想也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如佛教、道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结来说,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包括道、理和心三个方面。

他认为道是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根本原理,理是理性认识和修炼的方法和途径,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程颐的理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程颐的思想总结和感悟

程颐的思想总结和感悟

程颐的思想总结和感悟程颐(1033年-1107年),字伯仁,号伯淳,北宋大儒,理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理学之祖”。

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对程颐思想的总结和感悟。

程颐以“性”为其思想核心,认为“天人合一”的根本就是人之本性与天之道德相统一。

他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通过研究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人的本性,从而达到“知天命、达人道”的境界。

在程颐看来,人性是与天地的自然规律相一致的,所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揭示人性之道德规律。

程颐进一步阐述了人性的内涵,他认为人性具有“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特征。

良知即人心中的道德准则,是与天地万物共通的普遍规律;而知行合一则是实现道德的具体行动。

程颐强调,良知是人性最高尚的部分,也是人与天地万物相连的纽带,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良知,才能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挥。

程颐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有独到见解。

他提出了以“仁政”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仁政是以爱人为出发点,以公正为准则的政府治理。

他认为官吏应当追求德行,明明白白地依法施政,而不是以权谋私利。

程颐还提出了“君子的养生与成全”的理念,即君子在施政之余,应当注重自己的修养,同时也要尽力为他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程颐的教育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良知和道德观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大致德的人。

他还提倡教育的方法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灌输知识和技能。

程颐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感触。

首先,他的思想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当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一致时,我们的本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程颐的思想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是人性最高尚的部分。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程颐和程颢的简介

程颐和程颢的简介

程颐和程颢的简介
程颐(176年-274年),字阿骨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孟德分封的程家将军,曾参与了孙策攻打黄巾军、刘备征伐袁绍的战役。

他的有名的作品有《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穀梁传》等,他的《礼记》更被称为礼仪领域的“圣经”,“礼学之祖”,而《穀梁传》则是中国先秦著名的史学著作。

程颢(223年-263年),字梦阮,魏国司徒。

他以《孟子》、《管子》、《申鑒》、《墨子》等六本著作及“郑领”、“莊稷”等书著称。

程颢是东汉时期古代学术家,也是东汉时期人物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在贞观期间,以崇尚孟子、管子思想、弘扬仁学,影响后世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程颐傲骨铮铮

程颐傲骨铮铮

程颐的批评让吕公著及众大臣非常尴尬(插图:张横)二十四岁到国立最高如不可用,程颐拦下苏东坡等一班大臣,不许进门吊唁(插图:张横)402022年11月上祖国他觉得这是把自己比作烂泥坑里爬出来的叔孙通。

于是恼羞成怒堵住相府大门,死活不准这班大臣进去吊唁。

时隔不久,正好赶上“国忌行香(帝后忌辰)”日,众大臣都到相国寺里焚香祈祷。

这天正好又是程颐当班,他下令寺方供应素斋。

在一旁的苏轼却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反对说: “正叔(程颐字正叔)不是不信佛吗?为什么要食素呢?”程颐引经据典不矜不伐地说:“根据礼法,守丧期间不可以喝酒食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自然也应该遵守不喝酒、不食肉的规定。

”按说这一顿饭不吃肉也死不了人,可在相府吃了闭门羹的苏轼就是要刻意的去和程颐叫板。

他一面令人准备荤菜,一面高举右臂大声吆喝道:“为刘氏者左袒!”那意思就是说愿吃肉的跟我来!苏轼这一嗓子不要紧,参加祈祷的大臣们各自选边。

朱光庭、贾易、王岩叟等程门弟子均站在吃素行列,而黄庭坚、秦观、张耒这些苏门学士则旗帜鲜明的站到食肉一方。

如此一來,洛学派、蜀学派壁垒森严,泾渭分明。

相国寺“翻脸”之后,以程颐为领袖的洛学派与以苏轼为领袖的蜀学派之间的矛盾白热化,并开始相互攻讦。

洛学派代表人物朱光庭上书朝廷,说苏轼在策问中提出效法“仁祖之忠厚”则官吏们偷惰不振﹐效法“神考之励精”又使官吏们流于苛刻﹐这分明是诬蔑宋仁宗赵祯不如汉文帝刘恒,宋神宗赵顼不如汉宣帝刘询﹐应予治罪。

对于洛党的攻击蜀党也不甘示弱,火力全开,予以反击。

蜀党骨干吕陶、孔文仲等亦纷纷上书朝廷,连篇累牍地攻击程颐。

洛蜀纷争,口诛笔伐,太皇太后是非难辩,但她明显袒护苏轼拿程颐开刀。

哲宗元祐二年(1087)八月,进京仅一年零五个月的程颐被罢崇政殿说书,重回洛阳伊皋书院当他的教书匠。

但程门弟子朱光庭、贾易长期在朝中担任谏官,他们看不惯苏轼一帮人的跋扈行为,便主动出头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这就有了持续多年影响深远的“洛蜀党争”。

程颐的故事文言文翻译

程颐的故事文言文翻译

程颐,字正叔,号伊川,宋代理学家,生于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3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7年)。

程颐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其学问渊博,尤精于《易经》。

其人德行高尚,为世所称颂。

颐年幼时,家贫力学,尝从其兄程颢游。

颢尝曰:“吾弟之才,吾所不及也。

”颐闻之,益自砥砺,遂以儒学为志,力学不懈。

及长,颢授以《易经》,颐受而深究之,遂成一家之言。

一日,颐游于洛水之滨,见一渔翁垂钓,颐叹曰:“吾欲钓圣贤之术,不亦乐乎?”遂作《钓鱼赋》以抒怀。

赋中云:“洛水之滨,有渔翁者,钓而不获,心不悔。

吾欲钓圣贤之术,虽不得,亦不悔。

”时人闻之,皆称颐为“钓鱼翁”。

颐尝谓:“学者当求其放心,放其心则无所不至。

”故其教人,必先正心诚意,然后求知。

其弟子杨时,一日从颐游,见颐闭目而坐,时欲问难,颐闭目不答。

时遂侍立门外,以待颐醒。

颐觉时久立,问之,时曰:“弟子欲问难,恐先生未醒,故在此待。

”颐叹曰:“吾之教人,正如此也。

放其心,则无所不至;正其心,则无所不达。

”时深感悟,遂从颐学。

颐尝谓:“天地之大德,生也;圣人之大德,善也。

”故其教人,必先教以善,然后教以学。

其言曰:“学者先须立志,志立则学问随之;志不立,则学问无从谈起。

”时人闻之,皆敬仰之。

绍兴五年,颐年八十五,疾终于家。

临终之前,颐谓其子程冲曰:“吾一生所学,尽在《易经》,汝宜深究之。

”言罢,遂逝。

时人哀之,皆曰:“程夫子之学,如日月经天,永照千古。

”颐之学,后世称为“程朱理学”。

其人德行高尚,学问渊博,为后世学者所敬仰。

今译其故事如下:程颐,字正叔,号伊川,生于仁宗嘉祐元年,卒于高宗绍兴五年。

颐自幼聪慧,好学不辍,尤精《易经》。

其人品德高尚,为世所颂。

颐少时,家贫力学,从兄程颢游。

颢尝曰:“吾弟之才,吾所不及。

”颐闻之,益自砥砺,遂以儒学为志,力学不懈。

及长,颢授以《易经》,颐受而深究之,遂成一家之言。

一日,颐游洛水之滨,见一渔翁垂钓,颐叹曰:“吾欲钓圣贤之术,不亦乐乎?”遂作《钓鱼赋》以抒怀。

程颐

程颐

程颐程颐,北宋理学家程颐,字仲弘,号明道。

其父程融是北宋理学的创立者,对程颐的后来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程颐一生致力于推崇儒家思想,并且对士人的修养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他倡导“格物致知”,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提倡修身养性,对于后世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颐一生著述丰富,其中代表作有《春秋易传》、《大学衍义疏证》等。

尤其是《春秋易传》,其在宋代儒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在其中深入阐述了儒家的经典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人的修养应该从内心出发,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追求道德与智慧的真理。

程颐的哲学思想主张质朴而深邃,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系,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有道德和合作的关系,父子之间应该有慈爱和尊重的关系,夫妇之间应该有和谐和忍耐的关系。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程颐对于教育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倡导“尊师重教”,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提倡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强调身心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在实践中提升人的智慧和素养。

程颐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程颐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影响着士人的学术理念,也对于后世的文化、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后世理学的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

他的标志性思想“格物致知”与孟子的“知止而后有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程颐是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在道德伦理、教育思想方面有着丰富的贡献,而且在理学思想的推动和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程颐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和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精心整理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程颐,字正叔,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明代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

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

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

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

此时开始在京师授徒讲学。

北宋嘉佑四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被授为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等职。

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

程颐没有接受任命。

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

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

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

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

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

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

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北宋绍圣三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

交地方官管制起来。

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北宋崇宁元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着作。

程颐在此境遇下,不久病死于家。

新世纪以来程颐思想研究述评

新世纪以来程颐思想研究述评

新世纪以来程颐思想研究述评
程颐(1893-1976)是(除张文洁以外)中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儒
家思想家。

其儒学思想“以君道为基础,以礼乐为核心,以诗书为权威,
以论语为精华”,营造了完整而深入的思想体系,深受新时代人士的喜爱。

程颐的思想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时代转型和
文化转型中主张以儒家伦理体系为准则,以儒家价值观和优良传统为指导,努力使人们重拾传统美德,以加强道德文明。

他鼓励人们志存高远,首先
要把道德素质把握在自己手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
社会。

程颐也应用儒家哲学理念探索道德伦理问题,他把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强调以道德约束的法律是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他极力主张应以和
谐协调的道德为基础,在行政管理中贯彻“公义”的原则。

新世纪以来,程颐的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他的学者以他
的思想为核心,从现代视角,辩证分析他的经典著作,探讨他的学术思想;以及从儒家思想系统视角,深入挖掘和梳理他学术思想的流变过程,深化
了对程颐思想的研究,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同时,受到中国国情影响,程颐思想更像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颐程颐(1033~1107),教育家。

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

为程颢之胞弟。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佑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程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

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

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

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

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

“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

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

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音zuò)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

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

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

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

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之学,实际上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

有的学者认为,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

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

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

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

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其天理论上。

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这样,张载以物质状态的“气”为宇宙本原的本体论就被否定了,精神性的“天理”就在理学体系中被确立了最高本体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

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

“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

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到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

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

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

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

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

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弟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昺等(其中三吕与苏昺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程颐墓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二程墓为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珣的墓地。

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

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

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马等,四周有坟墙回护。

墓、祠一带古树参天,烘托出肃穆幽静的气氛。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字正叔。

河南洛阳人。

学者称伊川先生。

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

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

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

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

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

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

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

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

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

至南宋,追谥正公。

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

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

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

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

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

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

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

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

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

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

”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

”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

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

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

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

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

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

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

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

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

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

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

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