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等方面来介绍程颢、程颐。
程颢,字希贤,号显斋,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后辞官追随程颐研究儒学。
程颢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倡导“明道致理”的学派。
他认为人类应积极主动地探求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程颐,字正远,号为堂,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人的完善和修养。
程颢和程颐提倡“心学”,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心灵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尤其注重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心为主,以德为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理论,他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认为世界是由理所构成的,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他主张“致知”即通过理性的认知来实现对事物的真理的追求。
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还注重教育,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行,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程颢、程颐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个性的发展。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程颐和程颢是宋代的两个哲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程颐是其父,程颢是其子。
两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道德哲学、心性论、天人合一等方面。
下面将从程颐和程颢的生平、学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即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十分擅长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的学问造诣很高,被誉为“翰林大学士”,并且数次被聘为官吏。
程颐的学说以“道德为本”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他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天理相通,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程颢(1032年-1085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也是程颐的儿子。
程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他承继了父亲的学说,并且在心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提出了“真心诚意”、“一念之差”等概念,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程颐程颢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对经学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核心观点,并通过实践来促进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中国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两位大师。
他们的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以及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一、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于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人性观和教育方法。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即是理性的体现。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实现良知的发展。
程颢程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十分重要。
他们主张以“格物致知”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即通过观察事物、探索事物背后的道理来实现知识的获取。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程颢程颐在宋代的故事程颢程颐在宋代不仅是学者,也是儿女双全的父亲,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术成果都值得我们关注。
程颢和程颐是表兄弟,他们的父亲都是高官。
程颢从小聪明过人,深受父亲的宠爱,然而他性格沉稳,为人宽厚。
程颢在求学过程中,经常以身作则,积极帮助他人。
有一次,他在前往考场的路上遇到一位迷路的学生,程颢毫不犹豫地停下来帮助他,并跟随他回到考场,使他安全地找到目的地。
这个小故事体现了程颢纯正的品格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程颐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学生,并成立了私塾。
有一位学生曾对程颐的教育方法深感敬佩。
这位学生说,程颐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程颐的教育方法对于当时的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程颐虽然在学术上有着较大的成就,但他们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尤其在北宋末年,由于各种政治原因,他们遭受到了排挤和迫害。
不过,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的学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三、总结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深远。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门立雪背后的故事
程门立雪背后的故事
"程门立雪"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宋史·程颢传》。
这个成语的典故背后是北宋时期两位著名学者程颢和程颐的故事。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是兄弟,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人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尤其是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故事发生在程颐担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
有一天,下起了大雪,程颐在讲学时,门外有一位学生名叫杨时,他是程颐的学生,也是后来的理学家。
杨时因为大雪无法离开,但又不想错过程颐的讲学,于是他就站在门外,在大雪中聆听程颐的教诲。
等到讲学结束后,杨时的身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雪,但他仍然恭敬地站在那里,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程颐看到杨时的情景,非常感动,于是就说:“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程门立雪”的成语,用来形容学生恭敬师长,不畏艰难,求学心切。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杨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尊敬,也体现了程颐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诲。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
1。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对于理学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理论上,还体现在对后世学者的影响和传承上。
本文将详细阐述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I. 理学的发展背景为了准确理解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理学的发展背景。
北宋时期,佛、道、儒并存,各派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程颢和程颐提出了自己的理学观点,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I. 程颢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通过批判和辨析真伪来达到真知。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践道德教育,追求人的完美性。
程颢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整合。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学,主张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扩大知识的范围,注重实证和实践。
同时,他也强调了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认为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
此外,程颢还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不能忽视。
他的弟子朱熹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观点,并且创立了新儒学,使程颢的理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III. 程颐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颐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心本具有道德的本能,通过修养和功夫可以达到良知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人。
他注重思辨和反思,通过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探究人的本质。
程颐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改善,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他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思维习惯,为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程颐还对于后世理学发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与程颢共同建立起的理学学派,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对于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V.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共同贡献程颢和程颐都主张“致良知”,都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整合。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在中国哲学史上,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理学家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程颢程颐的生平背景程颢(1033年-1107年),字伯淳,号为靖庵主人,山西临洮县(今属甘肃临洮市)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颢自幼聪慧,师从周敦颐学习,深受其影响。
他和朱熹并称为“程朱”,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贡献良多。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号为显庐,山西长子县(今属北京市大兴区)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与程颢一同师从周敦颐,共同推崇道学,并以“一体”、“心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北宋理学派,他们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对“人道”、“心性”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首先,程颢程颐倡导的“人道”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程颢程颐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心性”。
他们认为,心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善良之源。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性即圣”等观点,主张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发掘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
再次,程颢程颐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知与行应当相辅相成,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们提倡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程颢程颐的影响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
首先,程颢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学术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颢与程颐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异同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是宋代理学的代表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程颢与程颐有着一些异同,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思想进行比较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贡献。
下面将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方面对程颢与程颐的异同进行探讨。
本体论:程颢认为“性即人情”,强调内在的理性和道德规范,主张对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信念的追求。
而程颐则更关注“性即理”,强调理性的一致性和普遍性。
程颐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修养,才能真正达到道德境界。
他们在本体论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对“性”的理解上,程颢更注重情感和真实性,而程颐更强调理性和普遍性。
工夫论:在工夫论上,程颢更加注重“养心”,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悟道。
他认为要修养内心,就需要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而程颐则更注重“修己”,主张通过“致良知”来实现道德境界。
他认为内心的修养是通过良知的引导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
程颢强调通过观察外部事物来提升修养,而程颐更侧重于内心的自我完善和纯化。
程颢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上更加注重情感和真实性的追求,更强调通过观察外部事物来悟道和提升修养;而程颐更侧重于理性和普遍性,更强调通过良知和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们在思想上的差异丰富了宋代理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思想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中汲取到很多启发。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真实情感和信念的追求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对程颢与程颐思想的比较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修养和人情之理,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
在宋代理学思想中,程颢和程颐的观点互相补充,各有所长。
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到许多启发。
从本体论上看,程颢强调内在的真实情感和信念,提倡对个体内心深处的追求。
程颐—搜狗百科
程颐—搜狗百科⼈物简介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河南洛阳⼈,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以教之”。
元丰五年,⽂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乃⾃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达20年。
同程颢⼀样,主张教育⽬的在于培养圣⼈,“圣⼈之志,只欲⽼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以天地为⼼,“⼀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学》、《论语》、《孟⼦》、《中庸》为指南,⽽达于‘六经’”。
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
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者,⾄也”,“格”是内感于物⽽识其理。
“⽿⽬能视听⽽不能远者,⽓有限⽿,⼼则⽆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
⼼“与天地合其德,与⽇⽉合其明,⾮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不重外⾯事物。
在学习⽅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字,先须晓其⽂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义不晓⽽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学者亦有⽆思⽽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
后⼈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辑录为《程颐⽂集》、《易传》和《经说》。
他们的故⾥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被称为⼆程故⾥。
[1]⼈物学说程颢与程颐⼀起,创⽴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程哲学的核⼼,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程朱理学的核心内容
程朱理学的核心内容程朱理学,又称为程朱道学,是由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与程颐创立,其间经过一传杨时,二传罗从彦,三传李侗,最后四传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他们通过吸收以前学者的儒家思想以及借鉴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发展了程朱理学体系。
其基本内涵是以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居敬、明诚为存养工夫,以齐家、冶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的。
其核心内容,是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与哲学本体论统一到天理之中,提升了儒学的思辨水平,熔铸佛老于儒学,消除了思想内部的敌人,使儒学在与佛教的辨析驳难中最终胜出,复兴并发展了传统儒学的真精神。
其主要思想是天理论、理气论等,所表达的是其学者对于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人的德性修养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其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等,代表著作有《二程集》《近思录》等。
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北宋开始兴起到后朝逐渐繁盛成为官方显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其统治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在国内外都有其深远影响,如程朱理学为朝鲜王朝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思想文化基础以及深受日本统治者青睐。
扩展资料:程朱理学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意义和价值?程朱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程朱理学产生于古代,但其思想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道德修养:程朱理学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修养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方面。
2.注重教育:程朱理学注重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
3.强调社会责任:程朱理学强调个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方面。
4.重视家庭伦理:程朱理学重视家庭伦理,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程颐程颢的简介
程颐程颢的简介程颐程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是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程门立雪”中的程家两位祖师爷。
程颐和程颢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程颐程颢的生平、思想和贡献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简要介绍。
一、程颐程颢的生平程颐,字伯牙,号二十一,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89年),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40年),享年52岁。
他的家族是北方的名门望族,祖上曾经担任过朝廷的高官。
程颐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早年曾经拜访过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和张载,后来又前往洛阳拜师学习。
程颐以儒学为主,同时也涉及佛学和道学,他的学问渊博,深受当时学界的尊敬和推崇。
程颐曾经在朝廷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他的性格过于刚直,不愿意妥协,最终导致他被贬谪到地位较低的地方。
程颐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40年),葬于苏州。
程颢,字正叔,号世南,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90年),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40年),享年51岁。
他是程颐的弟弟,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程颢从小就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拜访过许多当时的著名学者,包括张载、郑玄等人。
程颢的学问广博,涉及儒、佛、道三家,他的思想以“心学”为主,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修养,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曾经在朝廷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他的性格过于刚直,不愿意妥协,最终导致他被贬谪到地位较低的地方。
程颢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40年),葬于苏州。
二、程颐程颢的思想程颐和程颢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程颐的思想程颐的思想以“理”为核心,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本体。
程颐认为,人类的天性是“理性”,而“理性”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理性。
程颐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和宇宙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宋学太斗—程颢、程颐
宋学太斗—程颢、程颐程颢和程颐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也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也很少作分别介绍,都将他们统一为一传,世称二程。
程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即公元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即1085年,后人称他为明道先生。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时就能写诗作赋。
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够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是一位干练的官员。
程颐,字叔正,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即公元103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即公元1107年,后人称他为伊川先生,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与其兄程颢齐名。
程颐初不求仕,后经司马光等人的推荐,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管勾西京国子监等职,从政讲学30余年。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后来兄弟二人终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得了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
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他们传道授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
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
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它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二程兄弟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北宋绍圣二年,程颐被指控为元祐党人,因此他丢宫削籍被贬到重庆涪陵,重操著书讲学的旧业。
现在重庆涪陵还有程颐讲学的遗址钩深堂和他曾经历时六年,点校《易经》的点易洞。
钩深堂原称普净院,坐落在重庆涪陵北岩景区的东侧,普净院原是一座寺院,自从程颐贬官涪陵之后,这里便成了他的讲学之所。
在涪州当地方官的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特意为书院题写了钩深堂三个大字,后人将其镌刻在岩壁上。
南宋绍兴五年,涪州牧李瞻在钩深堂内,建程子祠,纪念程颐。
嘉定十一年,涪州牧范仲武正式将普净寺改成为北岩书院,并增建了一座四贤堂,供奉程颐、黄庭坚等四位,致力于涪州文化开拓的先贤。
钩深堂还陈列着当地收集到的一些古碑名帖,更增加了北岩书院浓郁厚重的书卷气。
二程
清代,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祠前有获赐建的“程朱阙里坊”,重臣托恩多奏请乾隆御赐“洛闽溯本”四字 镌刻于牌坊之上。因程颢、程颢是河南洛阳人,朱熹出生于福建,“洛闽溯本”即指程朱理学的本源来自篁墩。 历代以来,篁墩程朱阙里和曲阜孔圣阙里,婺源朱文公阙里并称为中国三大阙里。
故居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县,今属(黄陂区前川街),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 年。二程创立的理学后来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七个世纪。
自宋代始,黄陂修建双凤亭、二程书院纪念一代思想家。二程在陂留下的“鲁台望道”至今传为美谈。
二程故里作为首部二程传记文学《理学双凤程颢程颐》的作者,裴高才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开封走马黄陂县, 祖孙三代六十载》的发言。他以正史、方志、宗谱与诗文名篇等经典为依据,系统地介绍了二程的祖父程遹从开 封来到黄陂任县令、其父亲程珦在黄陂任县尉,以及二程生长于斯、学于斯的经历。
这些至今还居住在黄陂的程氏家族,基本上都是以农业为生,有家谱证明为“二程”后裔的。他们迁居来此 的政治根基和条件,正是因为这里是先祖“二程”的出生地。
人物影响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上承“孔孟”之道统,下启朱熹、王阳明等人之理学,直至成为官方哲学, 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 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 (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69程颢 程颐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69程颢程颐编辑张书林洛学在宋代理学各派中是最主要的一支,其创始人是程颢与程颐兄弟。
程颢辞世早,是程颐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两人思想不完全一样,但从大的方面说,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宋代理学,通常“二程”并称。
游宦讲学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
两人相差一岁。
世称颢为“大程”,颐为“小程”,合称“二程”。
祖籍为安徽徽县,五世祖居中山博野(今河北定县),高祖程羽在宋初,官至兵部侍郎,太宗朝为三司使。
曾祖程希振为尚书虞部员外郎等,死后葬河南伊川,并迁家河南(今洛阳),遂为河南人。
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父亲程遹以世家的荫庇为官,为黄州黄陂尉,历知吉州庐陵县尉,润州观察使,改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龚州、磁州、汉州等,以太中大夫致仕。
死在其子程颢卒后一年,也就是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85 岁。
程颢10 岁写了一首题名为《酌贪泉》诗,诗中写道:“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十二三岁,进学如老成人。
其弟程颐数岁能诵《诗》、《书》,大约是家庭环境造成他们的这样一种气质。
程颐十四五岁,与哥哥程颢一道受业于周敦颐。
十七八岁读《论语》,能领略其中的精义。
程颐18 岁,给仁宗皇帝上书,希望仁宗皇帝“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
但没有什么反响。
嘉祐元年(1056)二程至京师,与张载论学。
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为文,为胡瑗赏识,延以学职。
嘉祐二年,程颢中进士,调京兆府鄠县主簿。
嘉祐五年,调上元县主簿。
在任时行均田法,有成效。
后摄上元邑令事,颇有政声,在处理诉讼刑狱方面很有成绩。
英宗治平二年(1065)移泽州晋城令。
在晋城任期,教民知孝悌,兴学校,移陋俗,理财以富民。
治平四年(1067),秩满,改任著作郎。
此前,吕公著曾荐程颐,程颐“自以为学不足”,不愿出来任职。
后来,程珦改知汉州,二程随父亲同往。
程颢,程颐怎么读
程颢,程颐怎么读
[chéng hào chéng yí]
程颢、程颐两人是兄弟关系,并且都是著名人物周敦颐的徒弟。
程颢、程颐两人同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开创了“洛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被世人称为“二程”。
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
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人物成就
程颐一生成就颇多,他在理学方面的建树颇高。
在北宋神宗时期,程颐就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与程颢开创了“洛学”,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使理学有了完整的形态。
程颢、程颐两人的学说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学说的基本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两人学说的基础都是理或道,都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理先于世间万物出现;认为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都是由天理所定,违反秩序或违背道德都是违逆天理;与此同时,程颢程颐两人还认为人类的本
性是为善,在后天才有了善恶之分;他们还认为天道与人道应该相统一,也就是宇宙自然与社会之间相统一。
程颐
程颐 求助编辑别名: 字正叔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洛阳伊川出生日期:1033年 逝世日期: 1107年 职业: 哲学家,理学家,政治家 信仰: 儒学主要成就: 开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 《程颐文集》《易传》《经说》 封爵: 洛国公 封号: 伊川伯 谥号: 正公目录《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
曾从师于周敦颐。
编辑本段学术主张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
“程颐全身像[1]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
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
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编辑本段个人学说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程颐四箴轴’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理学家兄弟
在世界文化史上,程颢程颐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伦理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政治主张对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有借鉴意义。
他们的散文作品注重文采和思想性的统一,表现出北宋文学的独特魅力。
程颢程颐的散文作品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涉及人生哲学、政治思考、历史文化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 精神食粮。
文学风格
简洁明快:语言 简练,表达清晰, 不拖沓繁琐
深入浅出:用简 单易懂的语言阐 述深奥的道理, 使读者易于理解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启示意义。
二程提倡"格物致知"作用。
程颢程颐主张"和而不同",提倡包容和多元化,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有 启示作用。
二程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精神满足,对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有启示 作用。
程颐认为“仁者无 私”,即仁者没有 私心,能够以公正 的态度对待一切事 物。
两人都认为“仁者 爱人”,即仁者应 该爱人如己,对待 他人要像对待自己 一样。
程颢和程颐还强调 了“仁者自爱”的 观点,认为仁者应 该自爱,保持内心 的平静和纯洁。
道德修养论
程颢程颐认为道德修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
程颢程颐:北宋时 期理学家兄弟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精心整理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程颐,字正叔,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明代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
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
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
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
此时开始在京师授徒讲学。
北宋嘉佑四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被授为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等职。
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
程颐没有接受任命。
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
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
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
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
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
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
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北宋绍圣三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
交地方官管制起来。
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北宋崇宁元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着作。
程颐在此境遇下,不久病死于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开创者
02
程颢程颐的思想
理气论
程颢提出“理本气末”的理气论,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程颐强调理气的统一,认为理气无间,理是气的根本。
两者的理气论在北宋理学派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程颢程颐的理气论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为北宋理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程颢程颐开创了北宋理学派,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学说成为了宋明理学的代表之一,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颢程颐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学说对于东亚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对于东亚文化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仁义礼智
程颢程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 性,是先天存在的道德观念。
程颢程颐认为义是行为的准则, 礼是规范和仪式,智是智慧和理 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他们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 爱是实现人类和谐相处的基础。
他们认为仁义礼智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是人类社会秩序和 道德规范的基石。
道德修养
对后世理学派的影响
程颢程颐的理学 思想成为后世理 学派的重要源头。
他们的思想在南 宋时期得到了广 泛的传播和继承。
程颢程颐提出的 “理本论”成为 后世理学派的基 本观点之一。
他们的思想对于 明清时期的理学 发展也有着重要 的影响。
与其他理学家的关系
程颢程颐与周敦颐的关系:周敦 颐是程颢程颐的老师,对他们的 理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颢程颐的学 说成为宋明理 学的核心思想 之一,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
响。
他们的哲学思 想影响了后世 许多文人墨客, 成为了中国文 化的重要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二人,皆称夫子。
生于湖北省黄陂县,曾定居嵩县程村。
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中国理学史上居重要地位。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
颐字正叔,号伊川。
皆从师于理学先驱周敦颐,深研六经,立志弘扬圣人明训。
颢聪慧,强记忆.10岁能作诗赋,24岁中进士,历任京兆府户县主簿及晋城、扶沟等县令。
重教化、施仁政、兴办学堂、亲察下情,选拔优秀教师并言传身教,亲正句读。
才干过人,大臣吕公著等欲荐擢至朝中居官。
颐宁二年(1069)神宗召其咨询以重用,他一再陈述:“人君之道以至诚仁爱为本。
”神宗嫌其言陈旧不适新政,但仍以其“为人忠信”而诏任太子中允兼御史里行。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颢亦倾守旧反新因而被赶出京,贬做地方官。
先后任京西路(河南大部及湖北一部)提点刑狱(稽察司法案件)和镇宁军节度判官(节度使的辅佐)。
并在洛阳讲学10余年。
哲宗登基(1085)年,司马光等重新执政,颢被召回京师任宗正寺丞(管理皇族事务),未到病卒。
颐,幼即高识远见,关注国家大事,18岁陈书仁宗以民生为重。
元佑元年(1086)三月至京,委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主管国史、著作),后太皇太后面谕任崇政殿说书,再辞不准,方受西京国子监职。
他自信以天下为已任,
议论褒贬无所顾忌。
于是受人忌恨,参他素无乡行,越职妄言,多方底毁。
绍圣年间(1094——1096)以党论免职,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县)。
崇宁二年(1103)四月,被参为系奸党推荐得官,著书诽谤朝政,朝廷再度降诏削官罢职,还责令审查其全部著述。
自此迁居龙门之南陆浑之阳(今田湖程村),九月庚午病卒,与兄葬于今伊川县府店镇西郊。
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64),诏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
元至顺元年(1330)年,诏封颢为豫国公、颐为洛国公。
明天顺年间诏故居程村为“两程故里”。
并在村东一华里处建立刻有“圣旨”的石牌坊一座。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月,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匾额,悬挂程祠道学堂门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德宗皇帝与慈禧太后分别赠送“伊洛渊源”、“希宗颜孟”匾额。
并派洛阳知县陆尔爽以鼓乐伴奏,敬送程祠悬挂。
近代国内外多有专家学者研讨二程理学,探究其涵理。
二程兄弟著作很多,经弟子朱熹、杨时综合编定,有《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6 种。
其中颐著居多,如《上仁宗皇帝书》、《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三学看祥文》、《颜子所好何学论》、《为家君上宰相书》等;颢著作为:《上殿札子》、《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颜洛亭铭》等,全部收入《二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