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2009年01月15日星期四上午 11:55

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淡薄,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生活规划,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学无术现象突出。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不符合其学生身份。粗语脏话连篇,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养成了抽烟、喝酒、撒谎、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行为习惯。冰冻三天,非一日之寒,学生养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品行、犯罪行为与后天学习因素有关。社会生活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如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及黄色镜头的夸张性渲染;报纸、书刊、杂志、广告、手机短信上的黄色文化的影响;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另外研究认为居住高层住宅、邻居不和、移民或难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及各种社会性刺激都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摇篮,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会给青少年以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其个性社会化的进程,而问题家庭则易引起品行障碍,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常见的问题家庭有以下几种:

1、缺陷型家庭。即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这种家庭多数孩子内心痛苦,情感脆弱,常常留恋父母的温暖和关心,十分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

2、不道德和犯罪型家庭。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犯罪行为,使少年儿童耳濡目染,对其产生极坏的影响。

3、冷暴力型家庭。家长对孩子缺乏感情,对孩子冷漠、粗鲁或使用暴力。

4、溺爱型家庭。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至高无上,只重视提供物质条件,不重视品德修养,易使孩子养成放纵、懒惰、自私的个性。

5、管教不严型。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漠不关心,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6、苛求型。家长常用强制、命令、禁止及过激言行等手段对待孩子。

7、教育观点不一致。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观点及态度上存在分歧,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打架、闹离婚。

8、奢望型。家长不顾孩子的素质、兴趣、能力、爱好,寄予过高的要求或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

9、不和睦家庭。家庭成员关系不和易造成隔阂与偏见。

10、离婚家庭。尤其在父母离婚过程中,孩子被夹在父母之间,内心极度矛盾,心情痛苦,难以自制。

11、留守儿童和空巢型家庭。

12、其他类型的孩子。如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被拐卖的孩子等。

总之,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良,亲子关系疏远,家庭成员缺失,家庭破裂,性别歧视及私生子等均可造成青少年严重的精神创伤,影响孩子的心理行为发育,易发生品行问题。

三、教育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如管教过分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场所;怕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或怕被别的孩子欺负或怕受伤不让和同伴玩耍;限制孩子正常的集体活动;或虐待孩子,对孩子经常打骂、恐吓,往往会引起孩子孤僻、退缩和迟钝的性格。研究认为严重受虐待或被有施暴行为的家长养育成人的孩子,多数表现为纪律松散,易发生逃学、离家出走、学习困难和攻击行为。不良的教育模式易导致孩子过度警觉性,产生多疑、敏感、敌意及错误地认识他所处的环境,并视一般的刺激为威胁,易产生攻击性报复行为。研究认为有良好亲子关系和沟通的家庭,会对孩子带来安全感、信任感,缓解小孩的焦虑、恐惧情绪,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孩子情感上被忽略,不仅影响其个性发育,而且易使其陷入一种慢性挫折的心理体验中,易造成孩子的反常情绪,甚至发展为品行障碍。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起重要作用的场所,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在德、智、体、能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重任。学校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1、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教育方法不一致,易使学生感到

茫然,无所适从。

2、班级风气不好,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

尊重、相互爱护、相互信任,导致相互攻击、讽刺、挖苦,打

击上进,助长邪恶势力。

3、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不仅使学

校管理发生困难,而且易对其他学生造成影响。

4、学校管理不严,学生纪律松散,教育方法简单、缺乏耐心

细致的说服教育,习惯于训斥和滥施处分。

5、教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和表现较好的学生,

不时进行鼓励、表扬。而对学习成绩和表现较差的学生或歧视

或讽刺,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攻击和破坏行为。

6、教师缺乏应激能力而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恶语相向。对

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不合理地处罚甚至体罚学生。会导致抵触

情绪,造成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针对以上原因,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教育措施。

一、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

首先,应熟记每一位学生的名字、民族、宗教、出生地、现住址、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父母感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与其他社会关系、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原因等)。

其次,了解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类型。

第三,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应激能力、理想、信念。

第四,了解学生最忌讳什么,讨厌什么,喜欢什么,以及研究学生个性心理特点。

第五,了解学生每天的情绪变化及原因,及时疏导。古人云:“怒而不得发者发之,怒而屡得发者平之”。帮助学生合理地发泄情绪。

第六,及时地与家长沟通(运用电话、书信、Email、请来沟通、家访沟通等形式)。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多给学生予以肯定的评价,多谈学生的进步,闪光点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孩子粗暴、简单、溺爱的家长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配合学校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