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违背学校规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学生行为。
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应采取一系列的矫正方法。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场所,学校环境的秩序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行为。
为了改善学校环境,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例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的教育,明确学生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
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惩戒机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违规行为会受到什么后果,并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互助意识和社交技巧,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最后,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恶化、价值观念的扭曲会诱导学生产生各种不良行为。
要改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媒体和网络公司要积极引导并传播正能量,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矫正。
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从而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产生。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最重要因素,家庭缺乏爱、关爱、支持和约束,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不良行为。
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孩子们接触的负面信息多,容易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习惯。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学校管理不严格,学校环境恶劣,学生也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另外,学校的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些家长和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培养,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的极端行为。
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是心理问题,家长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通过行为或语言暴力来阻止孩子,暴力制止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变得更糟。
家长的态度太过强硬,只会让学生和家长站在对立面,影响到学生的教育,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指导,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负性事件时,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以减轻不良事件对孩子的影响。
另外,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也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能太过溺爱,也不能太过严厉,以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不能让孩子的性子受到限制,不能发展。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如果父母的行为不是很好的话,很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等因素。
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缺乏爱的氛围、缺乏管教,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小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表现小学生研究惯不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懈怠和拖延:小学生常常推迟完成作业或研究任务,缺乏主动性和毅力。
2.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在上课或完成作业时容易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
3.缺乏计划性:小学生没有良好的研究计划和安排,导致研究效果不佳。
4.研究动力不足:小学生缺乏对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对知识的探索能力较弱。
5.没有良好的研究惯:小学生常常不按时复和预,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惯。
成因小学生研究惯不良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家庭环境:家长对研究的重视程度、家庭的研究氛围以及家庭对孩子的研究支持程度都会对小学生的研究惯产生影响。
2.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学方式、研究氛围和教育资源等因素,会影响小学生的研究惯形成和养成。
3.自身因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研究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研究惯的形成。
对策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建立研究计划:教孩子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明确任务和时间安排,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2.提供研究环境: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研究环境,为孩子提供适合研究的场所和工具。
3.激发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如给予奖励、讲解有趣的知识等,让研究变得更有趣和有动力。
4.培养自律意识: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律惯,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家校互动: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和引导孩子的研究惯,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帮助小学生改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为他们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风气开放,信息爆炸,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负面信息。
比如网络、电视、影视作品等,其中包含大量的暴力、色情和低俗内容,容易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2.家庭教育因素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存在着一些偏差。
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习惯上的养成也不够良好。
有的家庭则存在家庭暴力、亲子矛盾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一些中学可能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对学生品德、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也可能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4.心理健康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候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缺乏足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可能导致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违纪、早恋、逃课、打架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课堂上,一些中学生可能会违纪,比如说上课玩手机、携带耳机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氛围。
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逃课行为,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早恋、打架等行为也给中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不少隐患。
三、解决方法1. 增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父母应该多花时间关心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共4页
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随着儿童不断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变化,校园里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学生将来很可能辍学或流入社会,成为社会不安全的因素。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1.德育缺失和重智轻德目前学校的德育往往建立在日常行为的管理上,更多的是显性的,而理性的德育思考较少。
特别是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薄弱,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重智轻德。
一些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即使进行品德教育,也只是表现在形式上、落在纸上,更多的还是把精力放到教师教学上和学生学习上。
德育的缺失和重智轻德,是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2.教师工作方法简单教师在工作中没有把更多的爱给予学生,有时候方法粗暴,学生犯错误不问清原因就妄加批评,使一些学生自暴自弃。
特别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发育较快,叛逆心理严重,对教师的单纯说教听不进去,不良行为反而由于教师的过分严厉而变本加厉。
3.缺少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许多不适合学生去的场所都对学生开放,学生的很多坏行为都在那里养成;政府对学生德育的投入很少,教育基地、活动中心建得不多或者没有。
另外出于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着想,一些学校的大型活动,特别是校外的大型活动几乎为零。
上述种种,导致德育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实施。
4.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品德评价不能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的足够重视,没有发挥好其应有的功能。
5.缺少文学修养一些学校的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成了摆设,学生缺少阅读,缺少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少了很多书生气。
由于学生思想多元化,缺少正确的判断力,对美丑分辨不清,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
6.家庭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心理失衡,对学习失去兴趣,经常出入游戏厅、网吧,或酗酒,或闹事,一些不良行为由此而形成;富有的家庭,父母双方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为了弥补对孩子感情上的欠缺,拿钱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还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要学生在校受一点点委屈,家长就会到学校大吵大闹,给学生树立反面形象,导致孩子专横跋扈。
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教育策略小学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习惯,即培养学生具有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工作、会做人等好习惯。
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远远要超过学习知识的本身,从小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为以后提高学习成绩打下基础,还可以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社会的尊重,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一)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1、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原则和方法。
有的父母强调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
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溺爱袒护孩子,不管要求合不合理,“一切从孩子”。
2、家长文化修养差,言行不文明,出口成“脏”,性格粗暴,习惯不良,直接为孩子提供了模仿的不好榜样。
3、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方法,往往只重结果,不看过程:作业从不耐心辅导,或只看完成与否,不管其完成质量;考试只看分数,不管其成长进步过程。
表现不好轻则骂,重则打,方法简单粗暴等,这都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利因素。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缺陷,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形成一个大气候。
主要表现在:(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指导思想上没重视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2)某些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点放在了抓教育教学质量上;(3)学校的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在管理机制上没有协调好,成了课内抓,课外放任自流或抓得不力。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一﹚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
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如父母缺乏爱心、缺乏管教、家庭经济困难等。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有重要影响。
如教师缺乏专业素质、管理不严格、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如社会上贫富悬殊、暴力视频游戏的普及、消费主义文化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家庭环境的改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
做好家庭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的改善。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的教育,加强管理,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以及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3、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应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社会
公平意识,制定有力的社会管理制度,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行为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然而,许多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纠正方法。
一、原因分析1. 缺乏自律性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学校里有严格的课程表以及老师的监督和管理,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一旦学生回到家里,他们往往面临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学习习惯不良。
2. 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没有系统地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低下,记忆力差,无法高效地吸收和消化知识。
3. 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源泉,对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不愿意主动去学习。
缺乏学习动力会导致学生消极应对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习惯逐渐变差。
二、纠正方法1. 培养自律性自律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保持学习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
家长可以设置适当的规矩和限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和自控力。
2.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培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方法的培训课程,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积极思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
同时,学生也应主动寻求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家长可以以身作则,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参与有益的学习活动。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新对策
四、总结
四、总结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为了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全面而有 效的对策。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支持都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效 果。
对策与建议
4、学生自身方面:小学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校规 校纪和家庭规矩。同时,学生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注重培养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
谢谢观看
一、成因分析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之一。例 如,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暴力游戏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 响。此外,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同伴之间的不良交往等也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 惯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对策
二、新对策
1、家庭教育: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指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孩子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结论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并分析了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 习惯,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律能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缺乏责任感等问题。这 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结论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 育的角色,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身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 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研究结果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一、不良行为及其成因学生经常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
通常表现为损坏公物、不诚实、小偷小摸、聚众赌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无礼貌、爱骂人等。
正是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及时的纠正,任其发展, 则容易产生道德品质败坏,甚至使少数人走上犯罪道路。
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1)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①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并不是智商差,而是受其家庭的影响,主要有:家庭自然结构差,父母离异,缺父或缺母;家庭意识不好,小孩耳闻目睹家庭的错误思想,不良恶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
②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的教育条件与水平、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了解孩子等;错误的家教态度与方式方法,有的娇生惯养,重养轻教,有的粗暴或忽视放纵等。
总之,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有的学校办学思路不端正,抱着“一肥遮百丑”的办学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学缺乏针对性,搞形式主义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有: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以及心理需要;有的教师不去了解学生,不去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 对学生强制命令,采用体罚;有的教师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视而不见,导致学生任之放之;学校的各种压力,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压力等,常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和挫折心理,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主要有: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人的影响,尤其是不法的教唆;青少年不良品德与同学之间的影响,使其相互教唆,如道德败坏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唆与影响等。
2、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其主观方面的心理原因如下:(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需要。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很多小学生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爱动脑筋、偷懒、拖拉等。
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且及时加以矫正。
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1. 缺乏学习兴趣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龄,但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因为碰壁和挫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 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家长对学习要求不够严格,对孩子的学习过于放任,导致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另一些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孩子受到压力过大,也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使习惯不佳。
3. 缺乏学习动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失去动力,从而养成偷懒、拖拉等不良学习习惯。
矫正策略:1. 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
可以通过游戏、阅读、实践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2. 积极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在家庭教育中,要适当设置学习任务,并对孩子完成的好学习成果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和老师要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指导孩子,让他们知道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毅力是矫正不良习惯的关键。
4. 设立奖惩机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设立奖惩机制,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行引导。
当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的好处和价值。
而对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惩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5. 培养学习自信心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逐渐培养出学习自信心。
学生在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后,会更有信心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缺乏适度的约束和教育,小学生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出任性、不服从等不良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环境中的诸多不良行为和消极价值观也对小学生习得不良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学校教育方式偏向于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机制和规范,在一些学校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矫正,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要有适度的约束和规范,倡导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2.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微课、家庭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3.加强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制度,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纪律和行为规则。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小学生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4.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开展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培养活动。
比如,组织小学生参加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体验和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运用奖惩制度,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分析及对策
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分析及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日渐凸显。
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对学生行为习惯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有效的对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分析1. 缺乏自律意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加上家庭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缺乏自律意识,不愿意按时完成作业,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甚至不愿意做家务,这些都给学生的成长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2. 电子产品依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了过度依赖,长时间玩手机、电脑,导致学习和生活习惯出现严重问题。
这些行为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身体素质下降,甚至损害视力。
3.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学生集体生活中,一些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沟通,导致班级凝聚力不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出现问题,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4. 消极对待学习一些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缺乏上进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持消极态度,这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甚至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二、对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对策1. 增强自律意识学校和家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合理安排课外活动,做好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规划。
学生可以通过制定每日任务清单、督促自己按时完成任务等方式来提高自律意识。
2.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家庭和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限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并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学校也可以安排相关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3. 开展团队合作活动学校可以举办各类团队合作活动,如班级联谊、合作比赛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意识。
家庭也可以组织孩子参加一些志愿活动,锻炼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激励学习兴趣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可以给予学生合理的奖励鼓励,激励学生对学习持续的热情。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与改善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与改善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然而,许多学生却面临着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这些问题。
一、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1.1 缺乏学习目标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随波逐流,缺乏明确的方向。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何种影响。
1.2 缺乏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指有意识地安排学习活动,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
然而,很多学生没有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他们没有意识到计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1.3 缺乏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他们只是简单地背诵和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1.4 分散注意力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分心变得更加容易。
许多学生沉迷于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二、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2.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应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们应该思考自己希望在学习中取得什么成果,以及学习能为他们的未来带来什么。
2.2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应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学习任务合理地分配在不同的时间段内。
他们可以使用时间管理工具,例如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清单,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3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应该学会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主动思考、归纳总结、拓展阅读等,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2.4 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力学生应该学会提高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专注于学习的时间段,避免使用手机和电脑等分散注意力的工具。
2.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这些习惯将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改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改善学生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学习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一、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1.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发展和行为养成的重要基础。
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比如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善于沟通等,都会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1.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归结为社会问题,如一些消极价值观的宣传和影响、缺乏适宜的社会支持体系等,都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1.3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学方法等都可能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比如学校的纪律管理不严、对学生的关注不够等。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2.1家庭教育的矫正方法家庭教育是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第一环节。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与培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传递,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还应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及时发现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2学校教育的矫正方法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教育在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纪律管理与教育,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同时,注重对学生作出正确引导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3社会教育的矫正方法社会教育是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重要补充。
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适宜的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4心理辅导的矫正方法三、总结与展望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的矫正,可以帮助学生转变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起相互配合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为培养优秀的国民素质和才能提供有力保障。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培养策略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培养策略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与否对其学习成绩以及未来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前存在着许多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1.1 缺乏自制力现代学生生活丰富多样,往往会受到手机、电视、电脑游戏等各种娱乐方式的干扰,导致缺乏自制力。
这些娱乐设备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了很大的分散注意力和浪费时间的影响。
1.2 缺乏时间规划能力学生在学校面临着大量的课堂学习任务,而课后还需要完成作业和进行自主学习。
然而,缺乏时间规划能力的学生常常陷入时间管理上的困境,导致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和效率低下。
1.3 缺乏目标设定学习需要明确的目标,而缺乏目标设定往往使得学生无法持续地保持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可能很快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效果。
1.4 缺乏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使用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好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同时,缺乏学习方法也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2.1 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学生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
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设定时间段来安排课程,使每一段时间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番茄钟、闹钟等工具来提醒自己,避免时间的浪费和偏离学习计划。
2.2 建立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科成绩的提高、技能的培养或者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等。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培养自制力学生可以通过锻炼和自律来培养自制力。
例如,可以设定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进行交替,坚持每天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学习时间的长度等。
通过培养自制力,学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2.4 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探讨及矫正措施探究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探讨及矫正措施探究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坚持的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影响以及矫正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有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培养地,如果家长对学习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侥幸心理,那么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就会受到影响。
2. 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教育存在偏向功利的倾向,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学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几率就会增大。
3. 学生自身原因:学生个体的性格、兴趣、态度等也会直接影响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学生本身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律的学习态度,很容易养成拖延、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
不良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成绩下降:不良学习习惯往往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降。
2. 学习动力不足:不良学习习惯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减弱,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受到限制。
3. 自律能力差:不良学习习惯使得学生难以自律,无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4. 压力增加:学习习惯不良导致学习进展缓慢、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感。
针对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矫正:1.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2.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要有耐心和恒心,对待学习要有积极的态度。
3.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需要了解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分析及对策
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分析及对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清楚孩子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培养良好的学生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讨论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一、引起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良。
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经验,无法正确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关爱。
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或是家庭环境复杂,缺乏家庭的关爱,渴求注意和关注,因此常常表现出行为习惯不良。
3. 学校教育不力。
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不达标,缺乏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容易让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 校园文化不健康。
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健康,内容浅薄,思想浮躁,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行为习惯的根本途径。
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爱。
2. 学校加强教育管理。
学校应该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加强教育管理,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树立健康校园文化。
政府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树立健康的校园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 具体行动加固教育。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具体行动来加固教育,如建立行为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班级教育等等。
这些具体行动都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密切相关。
结论培养良好的学生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合作。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走向自己的未来。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可以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等。
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则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原因及矫正的讨论。
首先,家庭因素是造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缺乏健康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甚至存在家暴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行为出现问题。
矫正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给予良好榜样和正确引导,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中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家庭破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要矫正这种情况,社会应加大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推广正能量的媒体和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分数而忽视道德素养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品德模范。
最后,个人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心理特点,有些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自大、缺乏自律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个人因素的矫正较为复杂,需要学校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合适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律和积极向上的品德。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2009年01月15日星期四上午 11:55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淡薄,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生活规划,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学无术现象突出。
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不符合其学生身份。
粗语脏话连篇,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
养成了抽烟、喝酒、撒谎、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行为习惯。
冰冻三天,非一日之寒,学生养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一、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品行、犯罪行为与后天学习因素有关。
社会生活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如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及黄色镜头的夸张性渲染;报纸、书刊、杂志、广告、手机短信上的黄色文化的影响;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
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
另外研究认为居住高层住宅、邻居不和、移民或难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及各种社会性刺激都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摇篮,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会给青少年以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其个性社会化的进程,而问题家庭则易引起品行障碍,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常见的问题家庭有以下几种:1、缺陷型家庭。
即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
这种家庭多数孩子内心痛苦,情感脆弱,常常留恋父母的温暖和关心,十分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
2、不道德和犯罪型家庭。
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犯罪行为,使少年儿童耳濡目染,对其产生极坏的影响。
3、冷暴力型家庭。
家长对孩子缺乏感情,对孩子冷漠、粗鲁或使用暴力。
4、溺爱型家庭。
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至高无上,只重视提供物质条件,不重视品德修养,易使孩子养成放纵、懒惰、自私的个性。
5、管教不严型。
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漠不关心,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6、苛求型。
家长常用强制、命令、禁止及过激言行等手段对待孩子。
7、教育观点不一致。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观点及态度上存在分歧,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打架、闹离婚。
8、奢望型。
家长不顾孩子的素质、兴趣、能力、爱好,寄予过高的要求或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
9、不和睦家庭。
家庭成员关系不和易造成隔阂与偏见。
10、离婚家庭。
尤其在父母离婚过程中,孩子被夹在父母之间,内心极度矛盾,心情痛苦,难以自制。
11、留守儿童和空巢型家庭。
12、其他类型的孩子。
如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被拐卖的孩子等。
总之,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良,亲子关系疏远,家庭成员缺失,家庭破裂,性别歧视及私生子等均可造成青少年严重的精神创伤,影响孩子的心理行为发育,易发生品行问题。
三、教育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如管教过分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场所;怕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或怕被别的孩子欺负或怕受伤不让和同伴玩耍;限制孩子正常的集体活动;或虐待孩子,对孩子经常打骂、恐吓,往往会引起孩子孤僻、退缩和迟钝的性格。
研究认为严重受虐待或被有施暴行为的家长养育成人的孩子,多数表现为纪律松散,易发生逃学、离家出走、学习困难和攻击行为。
不良的教育模式易导致孩子过度警觉性,产生多疑、敏感、敌意及错误地认识他所处的环境,并视一般的刺激为威胁,易产生攻击性报复行为。
研究认为有良好亲子关系和沟通的家庭,会对孩子带来安全感、信任感,缓解小孩的焦虑、恐惧情绪,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
孩子情感上被忽略,不仅影响其个性发育,而且易使其陷入一种慢性挫折的心理体验中,易造成孩子的反常情绪,甚至发展为品行障碍。
(二)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起重要作用的场所,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在德、智、体、能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重任。
学校教育中常见的问题:1、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教育方法不一致,易使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2、班级风气不好,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信任,导致相互攻击、讽刺、挖苦,打击上进,助长邪恶势力。
3、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不仅使学校管理发生困难,而且易对其他学生造成影响。
4、学校管理不严,学生纪律松散,教育方法简单、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习惯于训斥和滥施处分。
5、教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
对学习成绩和表现较好的学生,不时进行鼓励、表扬。
而对学习成绩和表现较差的学生或歧视或讽刺,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攻击和破坏行为。
6、教师缺乏应激能力而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恶语相向。
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不合理地处罚甚至体罚学生。
会导致抵触情绪,造成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针对以上原因,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教育措施。
一、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
首先,应熟记每一位学生的名字、民族、宗教、出生地、现住址、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父母感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与其他社会关系、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原因等)。
其次,了解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类型。
第三,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应激能力、理想、信念。
第四,了解学生最忌讳什么,讨厌什么,喜欢什么,以及研究学生个性心理特点。
第五,了解学生每天的情绪变化及原因,及时疏导。
古人云:“怒而不得发者发之,怒而屡得发者平之”。
帮助学生合理地发泄情绪。
第六,及时地与家长沟通(运用电话、书信、Email、请来沟通、家访沟通等形式)。
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多给学生予以肯定的评价,多谈学生的进步,闪光点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孩子粗暴、简单、溺爱的家长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配合学校教育。
第七,经常到学生宿舍和学生聊天,主动和学生沟通。
学生宿舍是学生的家,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地方。
若老师经常光临学生宿舍,学生就有一定的亲切感,会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合度。
这样,学生就会畅所欲言,有利于老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相互间的矛盾,对老师的看法等。
第八,尊重学生的人格,贯彻“教学相长”的精神,决不可居高临下,摆出一付说教的面孔。
倡导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气氛。
做一个学生可信任的良师益友,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功效。
第九,保密学生的隐私。
对学生的秘密和隐私不轻易向外扩散,坚持保密性原则。
第十,多和任课老师以及学生管理人员、学校保安、值班人员、学生干部沟通,间接地了解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
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不能千篇一律,采用同一种模式和方法,要妥善运用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原则。
1、根据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不同进行分类。
(1)优等生的挫折教育:优等生是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其他学生的好榜样。
受到老师、家长的宠爱和信任,同学们的敬慕。
优等生自尊心极强,心理比较脆弱,对于挫折、打击、逆境的应激能力相对差,所以对优等生注重挫折教育。
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挫折对个人来说,具有“利”和“弊”两重性。
“利”的方面,它能够引导人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能力,增长才干,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弊”的方面,它使人内心痛苦,情绪紊乱,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种种疾病或轻生的举动。
对挫折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学生在挫折面前采取理智的、积极的态度。
其次,挫折是人生中必经的坎。
人生如“之”字路,并非一帆风顺,境遇复杂,征途艰险,歌声多调……人生有泪有笑、有磨难、有悲伤、也有欢唱,但正是艰难才使它显得丰富,正是多调才使它显得多彩而漫长,正是有了悲伤才衬托出它的欢乐、甜美和高昂,使人生具有完整的意义。
再次,在实践中体验挫折。
如:有意让学生的愿望不能实现;提高预期,让学生体验达不到目的的挫败感;控制花费,体验挨饿受冻;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的练习;适当地当众批评等。
(2)“差生”的鼓励教育“差生”,也称“后进生”。
他们因为经常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经千锤百炼倒具备了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然而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自卑、没有自信。
而克服自卑、培养自信的有效方法是称赞、鼓励。
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教育学生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学会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
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和强迫的效果要见效的多。
夸奖学生也要注意技巧,夸奖过分或夸奖不适当会适得其反。
夸奖学生要注意:①具体而适度。
②由衷而真实,只有真心,真诚地夸奖,学生才会给予积极的回应。
③努力最重要。
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学习鼓励技巧。
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
当人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3)中等生的关注教育中等生在各个方面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中等学生不论在学习、纪律、还是品德方面都是不受老师关注的,属于遗忘的角落。
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观念。
要对中等生多加关注。
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变化以及思想动态,多给中等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情境和机会。
要多和中等学生沟通、聊天和谈心。
2、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1)胆汁质的学生任性,倔强、情绪兴奋性高、力度大,易爆发激情而不能自制,容易与教师发生争执、冲突,使性子蛮干、若教育失当会导致教育失控。
对胆汁质的学生,应“以柔克刚”,避其锋芒,待情绪平静后再进行批评,效果更好。
(2)粘液质的学生情绪兴奋性低,不易激动,也不易动感情,情感相对贫乏,对粘液质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可能以生动、感人的典型事例来引起他们情感上的触动,以便更好地发挥情感动力的功能。
(3)抑郁质的学生敏感多疑而脆弱,情绪兴奋阈低,容易被外部刺激引起情绪上的亢奋,故多愁善感。
并且往往内外表现不一,一方面内心情绪体验深刻,另一方面又含而不露,不易为人觉察。
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较小的刺激量已足够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用细雨润物,深入细腻的方式最适宜。
(4)多血质类型的学生似乎充满活力,灵活好动,情绪反应快,起伏大,变化多,易激动,也易消沉。
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要耐心、细致、扎实、求巩固、防止反复。
总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很复杂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团结一致,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若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