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范进中举》教学资料(长春版八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1《范进中举》教案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1《范进中举》教案 长版

《范进中举》《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讽刺小说具有很高的评价。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多媒体课件,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明确: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明确: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明确: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明确:前倨后恭。

范进中举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范进中举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范进中举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__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范进中举》拓展阅读练习范进师兄:你好!因为你是小说里的人物,我们看得到你,你却看不到我们。

清晰地记得就在那个三月里的一个上午,范师兄你从课本里走来了。

你的形象很有喜剧感,你的命运充满了心酸。

【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7范进中举学案长春版

【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7范进中举学案长春版

【关键字】语文7.范进中举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55回。

因读书人称儒生,故“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事;“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多是一个对仗句,概括本回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2)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年病逝于扬州。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3、填空。

本文节选自________第________回,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他写的这部书是________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________回,主要描写________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2、问题点拨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三、合作探究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2、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3、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交流展示课堂上把课前的预习的内容展示出来,有疑问的可以互相探讨解决五、抽测达标1、根据注音写汉字。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7.范进中举》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7.范进中举》word教案 (2).doc
一、设疑启发: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5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1、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
2、思考: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 后又发疯了?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典型:胡屠户
另有邻人
1、思考: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于从优秀作品中的描写中了解社会。作品 中看似闲笔的地方,往往大有深意。作者描写范进中 举的疯态及前后不同境遇,我们对范进生活的社会有哪些了解?
(1)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2)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3)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 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
1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四查疑落实
2思考:课文中 还有哪些语句展示了当时的社 会状况?
3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如何?作为课后思考题。
结合课后习题一
10
范进中举
吴敬梓:清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教学后记:
范进中举(第2课时)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二课时
总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 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过程与方法
导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文学常识 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 4.11《范进中举》课件1 长春版.pptx

八年级语文上册 4.11《范进中举》课件1 长春版.pptx

17
1、小说中重点刻画了哪两个人物? 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他 们?
2、中举前后,他们都发生了截然 不同的变化,请通过比较他们前 后的不同,从中分析他们的性格 品质。
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
举不中),23岁丧父。家族内
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
烈的争斗。
3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 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 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 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 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 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官僚 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 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 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 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 的素材,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
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
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的风俗画。
5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 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 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 (2)会试(3)殿试 。乡试通 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 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 举人 , 第一名称为 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春天在礼部举 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 贡生,第一名为 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 中后统称为 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 第一名俗称 ,状第元二名俗称 ,榜第眼三名俗称 ,探合花称 为三鼎甲。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考试限 定由四书五经命题,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最终成 为科举考试的奴隶。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1范进中举课件长春版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1范进中举课件长春版

概述情节 概述提示: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 过、结果。 ◆可将书面语换成口语。
探究人物 ★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试评价他。 提示: ◆请跳读全文,将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的句子勾划出来,并在其旁做批注。 ◆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 请用下列句式展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 物),我觉得他是一个——的人,从文中第——— 段——(句子)可以看出。
中举后
赠房 拿蛋送鸡 背米送酒
送银
岳丈斥骂 众邻不理睬 张乡绅不识范进
贤婿 文曲星
称老爷
巴结
课文分析
中 举 前 中 举 后
“岳父见教的是” 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 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 连考三十五年 “噫!好了!我中了!”
甘受屈辱
唯唯诺诺
热衷功名
行为:
性格:
逢迎自如 虚伪世故
“晚生久仰老先生”
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 了。
进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拿蛋送酒的 背米捉鸡的 搬桌拿椅的 称兄连谊的 送银赠房的 才学高 品貌好 天上星宿 贤婿老爷
课文思考
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
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 发疯了?
课文思考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 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 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
课文分析
中举前
称呼:现世宝
中Hale Waihona Puke 后称呼:贤婿老爷骂:烂忠厚没用的, 癞蛤
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 一口啐在脸上
赞:才学高 品貌好
动作:那手早颤起来 替他扯了几十回 笑 咪咪的去了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范进中举》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学习小说中对比、正面、侧面、细节描写的方法和艺术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

认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过程与方法:按照读、析、议三个环节进行,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正确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分析人物能力;2、学习小说中对比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艺术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领略古代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2、艺术夸张的手法。

教学关键:描写内容与描写方法的区别教学方法:启发与点拨、阅读与分析、讨论与探究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多媒体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落实基础知识、熟悉课文(课件1—6)一、导入新课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享受,而且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前面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那么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范进中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将透过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看到封建社会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

二、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但考取秀才后一直未能中举人,考场失意,加上家庭败落后,原来那些与他家交往的官僚、绅士纷纷远离,吴敬梓对现实以及科举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这对他写《儒林外史》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共55回,是一部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为中心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三、交流有关科举知识1、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范进中举》教学资料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范进中举》教学资料 长春版

七范进中举作家与作品一、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

出身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

不过,他的父亲只做过几年教谕。

在他23岁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道中落。

他既喜资助别人,自己又爱挥霍,很快就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花光,受到本族和地方上富贵人家的轻视。

33岁那年,迁居南京,经常与一些文人往来。

因捐资修先贤祠,生活弄得更穷,甚至有时不能举火。

从这时起,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止,完全依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由于他饱尝了人间冷暖,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物,所以培养了他对于现实的深刻观察能力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便是构成他对现实不妥协的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对他的影响。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大规模的武装抗清斗争虽然已经被镇压下去,但是,反清的秘密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且,武装起义也在不断进行。

在经济方面,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二、《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出现了一百几十个人物。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语文八年级上长春版1《范进中举》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长春版1《范进中举》课件

中举前: 不屑一顾 中举后: 尽力拉拢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趋炎附势
张静斋目的是结交新贵,
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可 见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 风盛行。
本课小结
▪ 范进中举前后,这三类人的种种态度反应了当时 怎样的社会风气?
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照,各色人物趋炎附势、 阿谀阿谀的丑态跃然纸上。他们对权贵者阿谀讨 好,对寒士则白眼相加。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如范进把两绽XXX送给胡屠户时,拳头的一舒 一缩,一攥一揣,活画出胡屠户的虚伪与贪婪; 还有扯衣服的细节,活画出一副溜须拍马的奴才 相。
如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 范进昏厥的怕人;用邻居和报录人的吓了一跳, 烘托他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烘托他疯 劲之大。
3、运用夸张、对照的手法进行讽 刺。
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 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 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 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 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照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 照,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 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情跃然纸上。
答:特写镜头写出其见财心喜而又假意推让的
心理,表现出其虚伪贪婪的性情,讽刺意味 十足。
2、在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时,作者运 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的?
(对照、夸张)
仔细阅读文中对张乡绅和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1、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
世 先
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
2、张静斋是城中名门望族,之前 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 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语文八年级上长春版3.7《范进中举》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长春版3.7《范进中举》课件

中举后
众乡邻拿蛋 背米 胡屠户送肉 送酒 捉鸡

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50两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
地位
中举前
生活境况
住茅草屋,吃小菜饭 不知猪油味 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 两眼看不见
中举后
有拿鸡蛋送白酒的,有 背斗米捉两鸡的,有搬 桌拿凳的,胡屠户送肉 送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权 变 权 变 文曲星 打得吗?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 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中5~12段找出依据。
(1)经济地位
(2)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态度)
范进中举前后对比
项目 吃 中举前
每日小菜饭 饿了两三天 饿得看不见 茅草棚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 猪油两三回 没有早饭米
踹倒(chuài )
宿舍( sù ) 住一宿(xiǔ )
阎王(yán)
桑梓(zǐ)
兀(wù)
斋公(zhāi)
绾(wǎn)
轩敞(chǎng)
紧攥( zuàn) 瘟(wēn) 中举(zhòng ) 相公 (xiàng )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 人,安微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 主家庭。清代讽刺小说家。 青年时生活豪纵,二十三岁中秀才, 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 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 人视为败家子,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 场不迂和家道衰落,使他饱尝了世态炎 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 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 流,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 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世俗的浅薄, 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 材,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他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又有《文木山 房集》。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7.范进中举》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7.范进中举》word教案 (1).doc
2、范进形象的典封建文化毒害。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 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3)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1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四查疑落实
刻画人物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3、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10
范进中举
中举前对比中举后
奔走效力
范生活家境每日小菜饭大 为 众乡邻
殷勤送礼
状况贫寒乡试无盘缠改观登门拜访
教学后记:
2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三解疑归类、
其他人物形象
(1)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2)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 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一、设疑启发: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上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对故事情节和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我们讨论学习范进等人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课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写作特点。
5
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感知艺术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1《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1《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X 进中举》《X 进中举》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讽刺小说具有很高的评价。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析X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X 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多媒体课件,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某某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X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明确: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屠户贺喜X进借钱X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明确: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明确:对X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X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7.范进中举》word教案 (3).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7.范进中举》word教案 (3).doc
作业布置①巩固字词,
②识记文学常识。
20
10
10
范进中举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 》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教学后记:
尖酸:(书158③)小心:(书1 58⑥)
何消:(159①)些须:(书161②)
桑梓:(书162②)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4.再次阅读课文,从范进的遭遇中,你对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认识,摘录下反映那个 社会的状况的语句,下堂课讨论。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2.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
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清 人为了取得参 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布置预习,查字典给自己认 为的难
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2.课堂习题检查
①按要求填空(在括号内填拼音或字词)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xūn(醺)lài(癞)蛤蟆yán王(阎)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 (tiǎn)啐(cuì) 嗑(hé)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多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多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进中举教案关于情节结构课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进中举前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社会地位及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一层(第1段)进进学回家,胡屠户前来贺喜,对女婿连骂带训,进“唯唯连声”。

第二层(第2段)进为赴乡试向胡屠户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第3—12段)写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第一层(第3—5段)进发疯。

第二层(第6—9段)屠户治疯。

第三层(第10—11段)乡绅拜会。

第四层(第12段)进赠银。

作者把故事情节的中心集中在进中举前后。

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情节牵动全线,展开了它的艺术画面,让各色人物纷纷登台表演,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黑暗侧面。

这种将情节加以提炼与典型化的做法,可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更地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

②胡屠户“教导”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中的话来回答。

要点:ⅰ“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这是厚颜无耻的卖功。

ⅱ“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

他的所谓“体统”就是封建的等级观念。

③“体统”的实质是什么要点: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即欺贫爱富,媚上压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④“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要点:傲慢粗俗。

⑤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要点:进不是不知道丈人嗜钱如命、刻薄小气,之所以硬着头皮去商议盘费,既是因为无法他借,更是因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甘心于屡试不中,以至于不顾一切,要再去“考他一考”。

⑥屠户为什么断定进中不了举人要点:他是从“家财”和“长相”这两个方面来断定的。

“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品析课第二部分,可探讨以下问题:①设计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处要点:照应上的“借盘缠”、“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与下的“报喜”等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丑恶,一旦中举,地位立即改变;为下的进“发疯”作了铺垫,形成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读书人的堕落;与下张静斋的“拜会”形成对比,既说明进中举后地位的迅速上升,又反映封建社会的官场腐败,世态炎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范进中举作家与作品一、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

出身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

不过,他的父亲只做过几年教谕。

在他23岁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道中落。

他既喜资助别人,自己又爱挥霍,很快就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花光,受到本族和地方上富贵人家的轻视。

33岁那年,迁居南京,经常与一些文人往来。

因捐资修先贤祠,生活弄得更穷,甚至有时不能举火。

从这时起,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止,完全依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由于他饱尝了人间冷暖,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物,所以培养了他对于现实的深刻观察能力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便是构成他对现实不妥协的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对他的影响。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大规模的武装抗清斗争虽然已经被镇压下去,但是,反清的秘密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且,武装起义也在不断进行。

在经济方面,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二、《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出现了一百几十个人物。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大大减弱了本书的批判力量。

思考与讨论一、范进中举后惊喜得发疯,虽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二、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动的感性自我,同时又都有善良的品性。

但他们又不尽相同。

范进很自卑,胡屠户训斥他,他只是诺诺连声;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不仅始终不肯脱下又脏又破的长衫,对自己读书认字还很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

具体比较可参考“有关资料”部分。

三、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极具讽刺性。

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查找,并体会其妙处。

其中较精彩的如对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描写。

中举,是他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所以,当喜报到来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如在梦幻中一般,“看了一遍,又念一遍”,才确信这是真的。

因而,他狂喜得完全变形了,以至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描写,把范进中举后丑态百出的疯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再如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

”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的丑态跃然纸上。

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有关资料一、关于科举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介绍。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庠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也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来源:]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王力《古代汉语》)二、人物形象分析课文围绕范进中举这个中心事件,着重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和张静斋这几个人物形象。

范进是本文着力描写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

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惟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

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作“现世宝”,受他的训斥、“教导”;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又被他“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

范进中举后,他对范进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慷慨地送来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作贺礼,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

为了更有力地说明范进中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活画出这个举人老爷的威风。

他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拢,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五十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文章就是这样生动地把他们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它对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三、写作特点1.夸张,寓讽刺于形象之中。

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了疯,当然不是那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作者这样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这种夸张不是毫无根据,而是完全符合真实的。

当时的知识分子,热衷功名,中举以后就惊喜万分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作者就是根据这种普遍心理,合情合理地加以夸张,使形象更为突出,这样可以有力地讽刺那种利禄熏心的知识分子的本质,突出科举制度的罪恶。

除此之外,如写胡屠户在众人的逼迫下打了范进一个嘴巴,就觉得手掌疼痛,连忙向郎中要了个膏药贴上。

如写胡屠户先说范进是“尖嘴猴腮”,后来又说是“体面的相貌”;开始骂他是“现世宝”、“穷鬼”,后来称他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

如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等等,都是用夸张的手法寓讽刺于形象之中,深刻地揭露胡屠户嫌贫爱富、前倨后恭的势利相,点出科举制度的罪恶。

这些惟妙惟肖的描绘,既有其夸张性,又有其真实性,使人产生一种幽默感,令人觉得这些人物的可卑、可悲、可怜、可叹!2.寓强烈的讽刺于鲜明的对比之中。

故事对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不同的情形,都作了鲜明的对比。

其中,最精彩的是胡屠户。

他对范进那种前倨后恭、判若两人的性格特征,使一个市侩的典型形象跃然纸上,收到了淋漓尽致的讽刺效果。

其他人如邻居、张乡绅,连范进本人,前后的态度也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看到科举制已把整个社会毒化到多么深的程度。

3.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本篇语言简练、犀利、生动,可说是高度性格化了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