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旋转中的三种全等模型(手拉手、半角、对角互补模型)—2023-2024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解析版)
旋转中的三类全等模型(手拉手、半角、对角互补模型)本专题重点分析旋转中的三类全等模型(手拉手、半角、对角互补模型),结合各类模型展示旋转中的变与不变,并结合经典例题和专项训练深度分析基本图形和归纳主要步骤,同时规范了解题步骤,提高数学的综合解题能力。
模型1.手拉手模型【模型解读】将两个三角形(或多边形)绕着公共顶点旋转某一角度后能完全重合,则这两个三角形构成手拉手全等,也叫旋转型全等。
其中:公共顶点A记为“头”,每个三角形另两个顶点逆时针顺序数的第一个顶点记为“左手”,第二个顶点记为“右手”。
手拉模型解题思路:SAS型全等(核心在于导角,即等角加(减)公共角)。
1)双等边三角形型条件:△ABC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C为公共点;连接BE,AD交于点F。
结论:①△ACD≌△BCE;②BE=AD;③∠AFM=∠BCM=60°;④CF平分∠BFD。
2)双等腰直角三角形型条件:△ABC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为公共点;连接BE,AD交于点N。
结论:①△ACD≌△BCE;②BE=AD;③∠ANM=∠BCM=90°;④CN平分∠BFD。
3)双等腰三角形型条件:△ABC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C为公共点;连接BE,AD交于点F。
结论:①△ACD≌△BCE;②BE=AD;③∠ACM=∠BFM;④CF平分∠BFD。
4)双正方形形型条件:△ABCFD和△CEFG都是正方形,C为公共点;连接BG,ED交于点N。
结论:①△△BCG≌△DCE;②BG=DE;③∠BCM=∠DNM=90°;④CN平分∠BNE。
【答案】(1)40;(2)60;(3)【分析】(1)证明△COD是等边三角形,得到∠ODC=60°,即可得到答案;∠=∠ADC-∠ODC求出答案;(3)由△BOC≌△ADC,推出∠ADC=∠BOC=150°,AD=OB=8,根据(2)利用ODA△COD 是等边三角形,得到∠ODC=60°,OD=4OC =,证得△AOD 是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详解】(1)解:∵CO=CD ,∠OCD=60°,∴△COD 是等边三角形;∴∠ODC=60°,∵∠ADC=∠BOC=100α=︒,∴ODA ∠=∠ADC -∠ODC=40°,故答案为:40;(2)∵∠ADC=∠BOC=120α=︒,∴ODA ∠=∠ADC -∠ODC=60°,故答案为:60;(3)解:当150α=︒,即∠BOC=150°,∴△AOD 是直角三角形.∵△BOC ≌△ADC ,∴∠ADC=∠BOC=150°,AD=OB=8,又∵△COD 是等边三角形,∴∠ODC=60°,OD=4OC =,∴∠ADO=90°,即△AOD 是直角三角形,∴OA =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以“空间与图形”中的核心知识(如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多边形内角和等)为载体,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试题中几何演绎推理的难度适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如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思想等),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推理、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用图【答案】(1)△BEF 是等边三角形(2)证明见解析(3)131−【分析】(1)根据旋转即可证明△BEF 是等边三角形;(2)由△EBF 是等边三角形,可得FB=EB ,再证明∠FBA=∠EBC ,又因为AB=BC ,所以可证明△FBA ≌△EBC ,进而可得AF=CE ;(3)当点D ,E ,F 在同一直线上时,过B 作BM ⊥EF 于M ,再在Rt △BMD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1)∵将线段EB 绕点E 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EF ,∴EB=EF ,60FEB =︒∠∴△BEF 是等边三角形(2)∵等边△ABC 和△BEF ∴BF=BE ,AB=BC ,60EBF ABC ∠=∠=︒∴EBF ABE ABC ABE ∠+∠=∠+∠即∠FBA=∠EBC∴△FBA ≌△EBC (SAS )∴AF=CE(3)图形如图所示:过B 作BM ⊥EF 于M ,∵△BEF 是等边三角形∴2BE EM =,BM =∵点D 是AB 的中点,∴142BD AB == 在Rt △BMD 中,222BM DM BD +=∵DE=2∴222)(2)4EM ++=解得EM 或EM =(舍去)∴21BE EM ==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的运用,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手拉手模型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2·吉林·九年级期末)如图①,在ABC 中,90C ∠=︒,AC BC ==点D ,E 分别在边AC ,BC 上,且CD CE =AD BE =,AD BE ⊥成立.(1)将CDE △绕点C 逆时针旋转90︒时,在图②中补充图形,并直接写出BE 的长度;(2)当CDE △绕点C 逆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AD 与BE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你利用图③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将CDE △绕点C 逆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A ,D ,E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度.【答案】(1)补充图形见解析;BE =(2)AD BE =,AD BE ⊥仍然成立,证明见解析;(3)1AD或1=AD .【分析】(1)根据旋转作图的方法作图,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E 的长即可;(2)根据SAS 证明E ACD BC ≅∆∆得AD=BE ,∠1=∠2,再根据∠1+∠3+∠4=90°得∠2∠3+∠4=90°,从而可得出结论;(3)分两种情况,运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详解】解:(1)如图所示,根据题意得,点D 在BC 上,∴BCE ∆是直角三角形,且由勾股定理得,BE ==(2)AD BE =,AD BE ⊥仍然成立. 证明:延长AD 交BE 于点H ,∵90ACB DCE ∠=∠=︒,ACD ACB BCD ∠=∠−∠,BCE DCE BCD ∠=∠−∠,∴ACD BCE ∠=∠,又∵CD CE =,AC BC =,∴ACD BCE ≅△△,∴AD BE =,12∠=∠,在Rt ABC 中,13490∠+∠+∠=︒,∴23490∠+∠+∠=︒,∴90AHB ∠=︒,∴AD BE ⊥.(3)①当点D 在AC 上方时,如图1所示,同(2)可得ACD BCE ≅△△∴AD=BE 同理可证BE AE ⊥在Rt △CDE 中,CD CE =2=在Rt △ACB 中,AC BC =AB ==设AD=BE=x ,在Rt △ABE 中,222BE AE AB +=∴222(2)x x ++=解得,1x ∴ 1AD =②当点D 在AC 下方时,如图2所示,同(2)可得ACD BCE ≅△△∴AD=BE 同理可证BE AE ⊥在Rt △CDE 中,CD CE =2=在Rt △ACB 中,AC BC =AB ==设AD=BE=x ,在Rt △ABE 中,222BE AE AB +=∴222(2)x x +−=解得,x = ∴ 1AD .所以,AD 1【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解答本题的关键.例4.(2022·黑龙江·虎林市九年级期末)已知Rt △ABC 中,AC =BC ,∠ACB =90°,F 为AB 边的中点,且DF =EF ,∠DFE =90°,D 是BC 上一个动点.如图1,当D 与C 重合时,易证:CD 2+DB 2=2DF 2;(1)当D 不与C 、B ,CD 、DB 、D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2)当D 在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CD 、DB 、D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答案】(1)CD2+DB2=2DF2 ;(2)CD2+DB2=2DF2,证明见解析【分析】(1)由已知得222DE DF =,连接CF ,BE ,证明CDF BEF ∆≅∆得CD=BE ,再证明BDE ∆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可得结论;(2)连接CF ,BE ,证明CDF BEF ∆≅∆得CD=BE ,再证明BDE ∆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可得结论.【详解】解:(1)CD2+DB2=2DF2证明:∵DF=EF ,∠DFE =90°,∴222DF EF DE += ∴222DE DF =连接CF ,BE ,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 为斜边AB 的中点∴CF BF =, CF AB ⊥,即90CFB ∠=︒ ∴45FCB FBC ∠=∠=︒,90CFD DFB ∠+∠=︒又90DFB EFB ∠+∠=︒ ∴CFD EFB ∠=∠在CFD ∆和BFE ∆中CF BF CFD BFE DF EF =⎧⎪∠=∠⎨⎪=⎩ ∴CFD ∆≅BFE ∆∴CD BE =,45EBF FCB ∠=∠=︒ ∴454590DBF EBF ∠+∠=︒+︒=︒ ∴222DB BE DE +=∵CD BE =,222DE DF =∴CD2+DB2=2DF2 ;(2)CD2+DB2=2DF2 证明:连接BE∵CF=BF ,DF=EF 又∵∠DFC+∠CFE=∠EFB+∠CFB=90°∴∠DFC=∠EFB ∴△DFC ≌△EFB ∴CD=BE ,∠DCF=∠EBF=135°∵∠EBD=∠EBF -∠FBD=135°-45°=90° 在Rt △DBE 中,BE2+DB2=DE2∵ DE2=2DF2 ∴ CD2+DB2=2DF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例5.(2022·山西大同·九年级期中)综合与实践:已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AB AC =.(1)特殊情形:如图1,当DE ∥BC 时,DB ______EC .(填“>”“<”或“=”);(2)发现结论:若将图1中的ADE 绕点A 顺时针旋转α(0180α︒<<︒)到图2所示的位置,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拓展运用:某学习小组在解答问题:“如图3,点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内一点,90BAC ∠=︒,且1BP =,2AP =,3CP =,求BPA ∠的度数”时,小明发现可以利用旋转的知识,将BAP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CAE V ,连接PE ,构造新图形解决问题.请你根据小明的发现直接写出BPA ∠的度数.【答案】(1)=;(2)成立,理由见解析;(3)∠BPA=135°.【分析】(1)由DE ∥BC ,得到∠ADE=∠B ,∠AED=∠C ,结合AB=AC ,得到DB=EC ;(2)由旋转得到的结论判断出△DAB ≌△EAC ,得到DB=CE ;(3)由旋转构造出△APB ≌△AEC ,再用勾股定理计算出PE ,然后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出△PEC 是直角三角形,在简单计算即可.【详解】解:(1)∵DE ∥BC ,∴∠ADE=∠B ,∠AED=∠C ,∵AB=AC ,∴∠B=∠C ,∴∠ADE=∠AED AD=AE ,∴DB=EC ,故答案为:=;(2)成立.证明:由①易知AD=AE ,∴由旋转性质可知∠DAB=∠EAC ,在△DAB 和△EAC 中AD AE DAB EAC AB AC =⎧⎪∠=∠⎨⎪=⎩,∴△DAB ≌△EAC (SAS ),∴DB=CE ;(3)如图,将△APB 绕点A 旋转90°得△AEC ,连接PE ,∴△APB ≌△AEC ,∴AE=AP=2,EC=BP=1,∠PAE=90°,∴∠AEP=∠APE=45°,在Rt △PAE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在△PEC 中,PE2=(2=8,CE2=12=1,PC2=32=9,∵PE2+CE2=PA2,∴△PEC 是直角三角形,∴∠PEC=90°,∴∠AEC=135°,又∵△APB ≌△AEC ,∴∠BPA=∠CEA=13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本题的关键是构造全等三角形,也是本题的难点.【答案】(1)见解析;(2)48;(3)15︒【分析】(1)通过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连接,BD GE ,设,BG DE 交于点O ,,DE CG 交于点M ,先证明DE BG ⊥,由勾股定理可得2222DG BE DB GE +=+;(3)作CK GE ⊥于点K ,则122CK GE ==,且1452GCK GCE ∠=∠=︒,由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解.【详解】(1)四边形ABCE 与CEFG 为正方形,CG CE =,90BCG DCE ∠=∠=︒,90BCG α=∠︒+,90DCE α∠=︒+,BCG DCE ∴∠=∠,在BCG 和DCE △中,BC DC BCG DCECG CE =⎧⎪∠=∠⎨⎪=⎩BCG DCE ∴≌ (SAS), (2)连接,BD GE ,设,BG DE 交于点O ,,DE CG 交于点M ,90BCG α=∠︒+,90DCE α∠=︒+,BCG DCE ∴∠=∠, 在△BCG 和DCE △中,BC DC BCG DCE CG CE =⎧⎪∠=∠⎨⎪=⎩()SAS BCG DCE ∴△≌,BGC DEC ∠=∠,GMO EMC ∠=∠,18090GOM GMO BGC EMC DEC GCE ∴∠=︒−∠−∠=︒−∠−∠=∠=︒DE BG ∴⊥,由勾股定理得222DG DO GO =+,222BE OB OE =+,22222222DG BE DO GO OB OE DB GE ∴+=+++=+,4,AB CG ==,BD ∴==4GE ==,2222(448DG BE ++∴==,(3)作CK GE ⊥于点K ,如图,△CEG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122CK GE ==,且1452GCK GCE ∠=∠=︒,在Rt CDK 中,12CK CD =,30CDK ∴∠=︒,903060DCK ∴∠=︒−︒=︒, 604515DCG DCK GCK =∠−∠=︒−︒=︒∠.∴15α=︒.【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综合问题,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添加辅助线求解.模型2.半角模型【模型解读】半角模型概念:过多边形一个顶点作两条射线,使这两条射线夹角等于该顶角一半思想方法:通过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实现线段的转化1)正方形半角模型条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CF=45°;结论:①△BCE≌△DCG;②△CEF≌△CGF;③EF=BE+DF;④∆AEF的周长=2AB;⑤CE、CF分别平分∠BEF和∠EFD。
旋转60度构造全等三角形
旋转60度构造全等三角形旋转60度是一种常见的几何操作,通过这种操作可以构造出全等的三角形。
在几何学中,全等三角形指的是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的三角形。
旋转60度是一种变换,它可以将一个三角形绕着一个固定点旋转60度,从而得到一个全等的三角形。
在进行旋转操作时,我们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几何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旋转的中心点,即固定点。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在本文中,我们以旋转60度为例进行讲解。
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初始的三角形ABC。
假设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B、C。
在进行旋转操作之前,我们需要确定旋转的中心点。
在这里,我们选择点A作为旋转的中心点。
然后,我们以点A 为中心,将整个三角形绕着点A旋转60度。
在旋转操作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测量和绘制旋转的角度。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直尺测量出点A到点B的距离,假设为d。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量角器测量出点A、B、C之间的角度,假设为α。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量角器在点A的旁边绘制一个角度为60度的角,并将这个角的顶点与点A连接起来。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直尺将这个角的顶点与点B连接起来,得到一个全等的三角形。
通过以上的操作,我们就成功地构造出了一个全等的三角形。
这个全等的三角形与初始的三角形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它们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都相等。
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旋转60度构造出的三角形是全等的。
旋转60度构造全等三角形在几何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还可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经常需要构造出相似或全等的图形,以便进行测量和计算。
通过旋转60度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所需的图形。
除了旋转60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构造全等的三角形。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平移、镜像和缩放等操作。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全等的三角形,并应用到不同的几何问题中。
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方法一翻折法
1、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求证:∠2=∠1+∠C.
方法二补形法
2、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点D为BC的中点,CE⊥AD于点E,其延长线交AB于点F,连接DF.求证:∠ADC=∠BDF.
方法三旋转法
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点,F为CD边上一点,BE+DF=EF,求∠EAF.
方法四倍长中线法
4、如图,在△ABC中,D为BC的中点.(1)求证:AB+AC>2AD;(2)若AB=6,AC=2,求AD的取值范围.
方法五截长补短法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120°,∠B=∠ADC=90°.E、F分别是BC、CD 上的点,且∠EAF=60°.探究图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方法六作垂线法
6、如图,∠AOB=90°,OM平分∠AOB,直角三角板的顶点P在射线OM上移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点C、D,问PC与PD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方法七作平行线法
7、如图,△ABC中,∠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点P,BQ平分∠ABC 交AC于点Q.求证:AB+BP=BQ+AQ.。
例谈“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外显解题思路与技巧
例谈“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外显解题思路与技巧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线段与角相等或和、差、倍、分关系的重要方法,应用“全等三角形”来解题时,通常需要添加辅助线,而很多同学在寻找辅助线的添法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几何比较难的重要原因.平移、旋转和翻折是图形运动中的三种全等变换,经过全等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的.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全等变换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全等图形,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全等变换将分散的条件集中,从而寻求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本文主要从图形旋转的角度,通过几个具体的例题分析来谈谈什么时候构造旋转,怎样构造旋转,同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探索辅助线的叙述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有效的解决问题,现呈现出来,希望得到指正.1. 旋转对应线段例1 已知如图1(1),以△ABC的AB,AC为边向三角形外作等边△ABD,△ACE,连接CD,BE相交于点O.求证:OA平分∠DOE.解析本题是旋转的基本模型,要证OA平分∠DOE,即证∠DOA = ∠EOA.可证∠DOA与∠EOA所在的三角形全等,或者证明∠DOA与∠EOA和同角(或等角)相等.由题目条件易知:AD = AB,∠DAC = ∠BAE,AC = AE,所以△DAC ≌△BAE.即△DA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与△BAE重合.所以可旋转三角形的重要线段(或对应线段),从而构造三角形全等.方法1 (构造对应高相等)如图1(2),过点A作AP ⊥CD于点P,AQ⊥BE于点Q,则∠APD = ∠AQB = 90°. 因为△DAC ≌△BAE,所以∠ADP = ∠ABQ,AD = AB,所以△ADP ≌△ABQ,所以AP = AQ,又AO = AO,所以△APO ≌△AQO(HL). 所以∠DOA = ∠EOA,即OA 平分∠DOE.方法2 (构造一般对应线段)如图1(3),在线段BE 上截取BF = DO,因为△DAC ≌△BAE,所以∠ADO = ∠ABF,AD = AB,所以△ADO ≌△ABF,所以∠DOA = ∠BFA,AO = BF,所以∠EOA = ∠BFA. 所以∠DOA = ∠EOA,即OA 平分∠DOE.说明:△DA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与△BAE重合,在旋转过程中,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始终相等,线段AO 作为△DAC中的线段,在旋转过程中必有某线段AF与之对应,因此可构造△ADO ≌△ABF. 但是我们在叙述辅助线的时候,不易在BE上取点F,使得AF = AO,所以要变换辅助线的叙述方法,在线段BE上截取BF = DO.拓展:如图2,以△ABC的AB、AC为边向三角形外正方形ABDE、ACFG,连接CE交AB于点H,连接BG交CE于点O.求证:(1)BG⊥CE;(2)OA平分∠EOG .说明:还可以向外构造正五边形得到类似的结论.2. 旋转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例2 如图3(1),△ABC是正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且∠BDC = 120°,以点D为顶点作∠MDN = 60°,分别交AB、AC于M、N,连接MN.(1)探索线段BM、CN、MN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当M、N分别在边AB、C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2),探索BM、CN、M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分析(1)如图3(2),从△BDC是等腰三角形入手,可以将△BDM绕点D旋转120°,则点B落在点C,点M 落在点E,点N、C、E共线,然后证明△MDN ≌△EDN 即可.(2)如图3(4),同理将△BDM绕点D旋转120°,则点B落在点C,点M落在点F,点A、F、C,在共线,然后证明△MDN ≌△FDN即可.解析(1)MN = BM + CN. 如图3(2),延长NC到E,使得CE = BM . 因为△BDC是等腰三角形,且∠BDC = 120°,所以BD = CD,∠DBC = ∠DCB = 30°.又因为△ABC是正三角形,所以∠ABC = ∠ACB = 60°,所以∠MBD = ∠ECD = 90°,所以△BMD ≌△CED (SAS),所以DM = DE,∠BDM = ∠CDE. 因为∠MDN = 60°,∠BDC = 120°,所以∠MDN = ∠EDN = 60°,所以△MDN ≌△EDN(SAS),所以MN = EN. 所以MN = CE + CN,即MN = BM + CN.(2)MN = CN - BM. 如图3(4),在CN上截取CF = BM,由(1)可知∠MBD = ∠FCD = 90°,BD = CD,所以△BMD ≌△CFD(SAS). 所以DM = DF,∠BDM = ∠CDF,所以∠MDN = ∠FDN = 60°,所以△MDN ≌△FDN(SAS),所以MN = FN. 所以MN = CN - CF,即MN = CN - BM.说明:△BDM绕点D旋转120°,则点B落在点C,点M落在点E,因为∠NCD + ∠ECD = 180°,因此点N、C、E共线. 本题说明点共线比较容易,而当我们在旋转后,证明共线问题较困难时,我们可借鉴本题解析中的方法,转变角度,变换辅助线的叙述方法,来回避共线问题的证明.总结当然,利用“旋转法”添加辅助线的题型还很多,例如旋转30°、60°、90°、120°、150°、180°等. 只要我们心中有“旋转”的思想,在具体问题中注意变换辅助线的方法,通常都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初中数学——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五种常用方法
所以∠1=∠2. ∠1=∠2,
在△ACD 和△CBG 中,AC=CB, ∠ACD=∠CBG=90°,
所以△ACD≌△CBG(ASA). 所以∠ADC=∠G,CD=BG. 因为点 D 为 BC 的中点,所以 CD=BD.所以 BD=BG. 因为∠DBG=90°,∠DBF=45°,
所以∠GBF=∠DBG-∠DBF=90°-45°=45°.
解:如图,过点B作BG⊥BC交CF的延长线于点G. 因为∠ACB=90°,所以∠2+∠ACF=90°. 因为CE⊥AD, 所以∠AEC=90°. 所以∠1+∠ACF=180°-∠AEC=180°-90°=90°. 因为CE⊥AD,所以∠AEC=90°. 所以∠1+∠ACF=180°-∠AEC=180°-90°=90°.
在△AEH 和△AEF 中,AE=AE, EH=EF,
所以△AEH≌△AEF(SSS).
所以∠EAH=∠EAF.
所以∠EAF=12∠HAF=45°.
返回
方 法 4 倍长中线法
4.如图,在△ABC中,D为BC的中点.若AB=5, AC=3,求AD长度的取值范围. 解:如图,延长AD至点E,使DE= AD,连接BE. 因为D为BC的中点,所以CD=BD.
第四章 三角形
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五种常用方法
方 法 1 翻折法
1.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 AD⊥BE,垂足为D.试说明:∠2=∠1+∠C.
解:如图,延长AD交BC于点F(相当于将AB边向下翻 折,与BC边重合,A点落在F点处,折痕为BE). 因为BE平分∠ABC, 所以∠ABE=∠CBE. 因为BD⊥AD, 所以∠ADB=∠FDB=90°.
所以∠D=∠ABH=90°. AB=AD,
在△ABH 和△ADF 中,∠ABH=∠D=90°, BH=DF,
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几何形状随处可见,三角形更是其中的“老大”。
今天咱们聊聊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想象一下,咱们手里有一个三角形,就像拿着一个切好的水果拼盘。
旋转这个三角形就像在舞会上转圈圈,让它变得更加迷人,仿佛随时要跳起舞来。
这样转一圈,嘿,原来的形状没变,只是位置换了,太神奇了吧?就好比你换了个发型,结果还是那个你,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你看,这个旋转法其实是个挺简单的操作。
先把一个三角形固定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像是咱们舞会的中心。
然后轻轻一转,就能看到另一个全新的三角形就此诞生。
想象一下,原来的三角形就像个古灵精怪的小孩,而旋转出来的那个三角形就像是它的双胞胎,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二致,真是“如出一辙”呢。
每个边的长度、每个角的大小都保持不变,简直完美!有趣的是,旋转的角度也可以随意选择,像你在舞池里想怎么转就怎么转。
可能是30度、60度,甚至是360度。
说到360度,那简直就是个圈啊,转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哈哈,就像过山车一样刺激。
不过不管怎么转,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化。
试想一下,生活中有多少事情都是这样的,经过一番折腾,结果却还是老样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知道吗,旋转法不仅在数学上好玩,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
比如说,咱们在厨房里切菜时,把刀从一个角度旋转到另一个角度,最终切出的菜肴依然是原来的那些食材,只不过形状变了。
这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时候改变一下角度,事情可能会变得截然不同,但核心却依然不变,真是有趣。
再说说这些全等三角形,它们就像是朋友间的相互理解,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却能保持着同样的默契。
想想那些打篮球的小伙伴们,虽然在场上跑来跑去,但每个人的配合都那么自然,简直像是天生的一对。
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出一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在课堂上,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这个旋转法,其实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事物。
有时候换个角度,事情就会豁然开朗。
三角形全等类型---旋转类型
证明三角形全等常作的辅助线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选择三角形全等的五种方法(“SSS ”“SAS ”“ASA ”“AAS ”“HL ”)中,至少有一组相等的边,因此在应用时要养成先找边的习惯。
如果找到了一组对应边,再找第二组条件,若又找到一组对应边则再找这两边的夹角用“SAS ”或再找第三组对应边用“SSS ”;若找到一组角则需找另一组角(可能用“ASA ”或“AAS ”)或夹这个角的另一组对应边用“SAS ”;若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则优先考虑“HL ”.上述结论可归纳为:S (S S S )S A (S A S )S S (S A S )A A (A A S A S A )⎧⎧⎨⎪⎪⎩⎨⎧⎪⎨⎪⎩⎩用用用用或 搞清了全等三角形的证题思路后,还要注意一些较难的证明问题,只要构造合适的全等三角形,把条件相对集中起来,再进行等量代换,就可以化难为易了.下面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构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1.截长补短法例1 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E . 求证:AB +BE =AC .解法1:(补短法或补全法)延长AB 至F 使AF =AC , 由已知△AEF ≌△AEC ,∴∠F =∠ACE =45°,∴BF =BE ,∴AB +BE =AB +BF =AF =AC . 解法2:(截长法或分割法)在AC 上截取AG =AB ,由已知△ABE≌△AGE ,∴EG =BE , ∠AGE =∠ABE . ∵∠ACE =45°, ∴CG =EG ,∴AB +BE =AG +CG =AC .2.平行线法(或平移法)若题设中含有中点可以过中点作平行线或中位线,对直角三角形,有时可作出斜边上的 中线.例2 在△ABC 中,∠BAC =60°,∠C =40°AP 平分∠BAC 交BC 于P ,BQ 平分∠ABC 交AC 于Q , 求证:AB +BP =BQ +AQ .证明:如图,过O 作OD ∥BC 交AB 于D ,∴∠ADO =∠ABC =180°-60°-40°=80°.∵∠AQO =∠C +∠QBC =80°,∴∠ADO =∠AQO.∵∠DAO =∠QAO ,OA =OA ,∴△ADO ≌△AQO ,∴OD=OQ ,AD=AQ .∵OD ∥BP ,∴∠PBO =∠DOB .D F∵∠PBO =∠DBO ,∴∠DBO =∠DOB ,∴BD=OD .∵∠BPO =∠P AC +∠PCA =30°+40°=70°,∠BOP = ∠BAO +∠ABO =30°+40°=70°,∴BP=BO.∴AB+BP =AD +DB +BP =AQ+OQ+BO=AQ+BQ .3.旋转法对题目中出现有一个公共端点的相等线段时,可试用旋转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旋转背景下三角形全等的相关问题
旋转背景下三角形全等的相关问题全等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它不仅是学习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常用方法,也是证明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
平移、旋转、翻折是图形运动中的全等变换,经过全等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的,经过旋转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全等变换的方法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到全等的三角形,同时还可以利用全等变换将分散的条件集中,从而寻求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1、线的旋转例1、如图1(1),在△ABC 中,AB=AC ,∠BAC=90°,AN 是过点A 的任一直线,BD ⊥AN 于D ,CE ⊥AN 于E.求证:BD=AE(2)若将直线AN 绕点A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它经过△ABC 内部,再作BD ⊥AN D ,CE ⊥AN 于E ,如图1(2)、图1(3),原结论是否不变,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为图形旋转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本题型,在直线AN 旋转的过程中,∠BAD=∠ACE 与∠ABD=∠CAE 的结论始终是成立的,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定理可证明(证明方法不唯一)。
由已知条件AB=AC ,可证明△ABD ≌△CAE(A.A.S),从而证明BD=AE 。
该结论对图(2)、图(3)仍然成立。
说明:此题为直线旋转,条件不变得到全等,△ABD ≌△CAE 始终成立,求证线段BD=AE 与线段AD=CE 方法相同,是需要掌握的基本题型。
图1(1)NEDCBA图1(2)NEDCBAA图1(3)NEDCB拓展:条件不变,求证线段DE 、BD 、CE 之间的等量关系,说明:结论虽然会因为直线AN 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但证明方法都是由证△ABD ≌△CAE 入手。
2、图形的旋转例2、如2(1)中,△AOB 与△COD 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1) 在图2(1)中,AC 与BD 相等吗,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例谈“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外显解题思路与技巧
例谈“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外显解题思路与技巧
陈辰侠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线段与角相等或和、差、倍、分关系的重要方法,应用"全等三角形"来解题时,通常需要添加辅助线,而很多同学在寻找辅助线的添法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几何比较难的重要原因.平移、旋转和翻折是图形运动中的三种全等变换,经过全等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全等变换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全等图形,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全等变换将分散的条件集中.
【总页数】1页(P126-126)
【作者】陈辰侠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2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3
【相关文献】
1.例谈对称补形在构造全等三角形中的应用 [J], 成红霞
2.构造全等,柳暗花明——例谈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辅助线作法 [J], 沈善珍
3.构造全等,柳暗花明——例谈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辅助线作法 [J], 沈善珍;
4.例析构造全等三角形解题技巧 [J], 何蕾
5.例谈从边入手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切入点——基于试卷讲评课中暴露的学生解题困惑分析 [J], 张晓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全等三角形的构造方法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
判断三角形全等公理有SAS、ASA、AAS、SSS和HL,如果能够直接证明三角形的全等的,直接根据相应的公理就可以证明,但是如果给出的条件不全,就需要根据已知的条件结合相应的公理来进行分析,先推导出所缺的条件然后再证明。
一些较难的一些证明问题要构造合适的全等三角形,把条件相对集中起来,再进行等量代换,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构造方法有:1.截长补短法。
2.平行线法(或平移法):若题设中含有中点可以试过中点作平行线或中位线,对Rt△,有时可作出斜边的中线。
3.旋转法:对题目中出现有一个公共端点的相等线段时,可试用旋转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4.倍长中线法:题中条件若有中线,可延长一倍,以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将分散条件集中在一个三角形内。
5.翻折法:若题设中含有垂线、角的平分线等条件的,可以试用轴对称性质,沿轴翻转图形来构造全等三角形。
下面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构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1.截长补短法(通常用来证明线段和差相等)“截长法”即把结论中最大的线段根据已知条件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与较短线段相等,然后证明余下的线段与另一条线段相等的方法.“补短法”为把两条线段中的一条接长成为一条长线段,然后证明接成的线段与较长的线段相等,或是把一条较短的线段加长,使它等于较长的一段,然后证明加长的那部分与另一较短的线段相等.例1.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BC=AC,AD平分∠BAC交BC于D,求证:AB=AC+CD.例2 已知:如图,AB=AC,E为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BE=CF,EF交BC于点D.求证:DE=DF.(2)已知:如图,AB=AC,E为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EF交BC于点D,且D为EF的中点.求证:BE=CF.例3(北京市数学竞赛试题,天津市数学竞赛试题)如图所示,ABC是边长为1的NMAAMN正三角形,BDC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的MDN ∠,点M 、N 分别在AB 、AC 上,求AMN ∆的周长.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中,∠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E ,求证:AB+BE=AC .2.(06年北京中考题)已知ABC ∆中,60A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判断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DOEC BA4321FDOE CB A3.已知:如图,ABCD是正方形,∠FAD=∠FAE. 求证:BE+DF=AE.如图,四边形ABPC中,,,,求证:.FEDCBA2.平行线法(或平移法)若题设中含有中点可以试过中点作平行线或中位线,对Rt△,有时可作出斜边的中线.例△ABC中,∠BAC=60°,∠C=440°AP平分∠BAC交BC于P,BQ平分∠ABC交AC于Q,求证:AB+BP=BQ+AQ.说明:⑴本题也可以在AB截取AD=AQ,连OD,构造全等三角形,即“截长补短法".⑵本题利用“平行法”解法也较多,举例如下:①如图(2),过O作OD∥BC交AC于D,则△ADO≌△ABO来解决.②如图(3),过O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则△ADO≌△AQO,△ABO≌△AEO来解决.③如图(4),过P作PD∥BQ交AB的延长线于D,则△APD≌△APC 来解决.④如图(5),过P作PD∥BQ交AC于D,则△ABP≌△ADP来解决.(本题作平行线的方法还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自己研究)3.旋转法对题目中出现有一个公共端点的相等线段时,可试用旋转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已知:如图(6),P为△ABC内一点,且PA=3,PB=4,PC=5,求∠APB的度数.分析:直接求∠APB的度数,不易求,由PA=3,PB=4,PC=5,联想到构造直角三角形.4.倍长中线法题中条件若有中线,可延长一倍,以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将分散条件集中在一个三角形内。
【初中数学知识点解析】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五种常用方法
方法4 倍长中线法 4.如应图,在△ABC中,D为BC的中点.
(1)求证:AB+AC>2AD; (2)若AB=5,AC=3,求AD的取值范围.
(1)证明: 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BE. ∵D为BC的中点, ∴CD=BD. 又∵AD=ED,∠ADC=∠EDB, ∴△ADC≌△EDB. ∴AC=EB. ∵AB+BE>AE, ∴AB+AC>2AD.
∴∠B=∠ADG=90°.
在△ABE与△ADG中,
方法5 截长(补短)法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120°,∠B=
∠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60°.探究图
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AB=AD,
∠B=∠ADG=90°,
BE=DG,
要点提示
在进行几何题的证明或计算时,需要在图形中添加一些 辅助线,辅助线能使题目中的条件比较集中,能比较容易找 到一些量之间的关系,使数学问题较轻松地解决.
常见的辅助线作法有:翻折法、构造法、旋转法、倍长中 线法和截长(补短)法,目的都是构造全等三角形.
方法1 翻折法
1.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 求证:∠2=∠1+∠C. 证明:如图,延长AD交BC于点F.(相当于将AB边向下翻
方法3 旋转法
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点,F为CD边上一点, BE+DF=EF,求∠EAF的度数.
∴△ABH≌△ADF. ∴AH=AF,∠BAH=∠DAF. ∴∠BAH+∠BAF=∠DAF+∠BAF, 即∠HAF=∠BAD=90°. ∵BE+DF=EF, ∴BE+BH=EF,即HE=EF. 在△AEH和△AEF中,
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典型例题:已知:AC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EMF 的顶点在线段AC 上运动,∠EMF 绕点M 旋转,角的两边与CD 、BC 交于点F 、E.(点F 不与C 、D 重合).(1)当∠EMF=90°时,试探究ME 与MF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探究CE 、CM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1:(2)当点M 在直线AC 上运动,∠EMF 绕点M 旋转,当角的两边交CD 、CB 的延长线于点F 、E,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探究CE 、CM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AAA变式3:(4)当点M 在直线AC 上,当∠FME=∠ABC,其他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旋转法构造全等学习目标:题目中出现有一个公共端点的相等线段时,可试用旋转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活动一:变式2:(3)将正方形ABCD 改为∠ABC=120°的菱形,当∠FME=120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分层练习: (A 层)1. 把含15°角的三角板A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到三角板DBE 位置(如图所示),则sin ∠ADE=_______。
(第1题) (第2题) (第3题)2. 点p 是等边△ABC 内一点,若PA=13,PB=5,PC=12,∠BPA=_________.3. 如图所示,把正方形ABCD 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正方形AEFG ,边FG 与BC 交于点H.(1)线段HG 与线段HB 相等吗?证明你的猜想.(2)若旋转角为30,AB=,求线段HG 的长.(B 层)1.如图,若把△ABC 绕点A 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DE ,那么对应边AB=___,BC=___,对应角∠CAB=____,∠B=____.(第1题) (第2题) (第3题)2.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BC 上,将△DCE 绕点D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与△DAF 重合,那么旋转角等于____度.3. 在Rt △ABC 中,∠BAC=90°,如果将该三角形绕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 ’B ’C ’的位置,点B ’恰好落在边BC 的中点处,则旋转角_____度.。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章 证明(构造)全等三角形常用方法与技巧(含答案)
第四章证明(构造)全等三角形常用方法与技巧一、截长补短法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点G在AD上,且∠GCE=45°,则GE=BE+GD成立吗?为什么?解:成立.理由如下:如图,延长AD至F,使DF=BE,连接CF.在正方形ABCD中,BC=DC,∠B=∠CDA=90°,所以∠CDF=∠B=90°.又因为BE=DF,所以△CBE≌△CDF(SAS).所以CE=CF,∠BCE=∠DCF.所以∠BCE+∠ECD=∠DCF+∠ECD.所以∠ECF=∠BCD=90°.因为∠GCE=45°,所以∠GCF=∠GCE=45°.又因为CE=CF,GC=GC,所以△ECG≌△FCG(SAS).所以GE=GF.所以GE=DF+GD=BE+GD.2.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试说明:∠2=∠1+∠C.解:如图,过点B 作BG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因为∠ACB =90°,所以∠2+∠ACF =90°.因为CE ⊥AD ,所以∠AEC =90°.所以∠1+∠ACF =180°-∠AEC =180°-90°=90°.因为CE ⊥AD ,所以∠AEC =90°.所以∠1+∠ACF =180°-∠AEC =180°-90°=90°.在△ABD 和△F BD 中,⎩⎪⎨⎪⎧∠ABD =∠FBD ,BD =BD ,∠ADB =∠FDB =90°,所以△ABD ≌△FBD (ASA).所以∠2=∠DFB .又因为∠DFB =180°-∠AFC ,∠1+∠C =180°-∠AFC ,所以∠DFB =∠1+∠C .所以∠2=∠1+∠C .3.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 =90°,AC =BC ,∠ABC =45°,点D 为BC 的中点,CE ⊥AD 于点E ,其延长线交AB 于点F ,连接DF.试说明:∠ADC =∠BDF.解:如图,过点B 作BG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因为∠ACB =90°,所以∠2+∠ACF =90°.因为CE ⊥AD ,所以∠AEC =90°.所以∠1+∠ACF =180°-∠AEC =180°-90°=90°.因为CE ⊥AD ,所以∠AEC =90°.所以∠1+∠ACF =180°-∠AEC =180°-90°=90°.所以∠1=∠2.在△ACD 和△CBG 中,⎩⎪⎨⎪⎧∠1=∠2,AC =CB ,∠ACD =∠CBG =90°,所以△ACD ≌△CBG (ASA).所以∠ADC =∠G ,CD =BG .因为点D 为BC 的中点,所以CD =BD .所以BD =BG .所以∠GBF =∠DBG -∠DBF =90°-45°=45°.所以∠DBF =∠GBF .在△BDF 和△BGF 中,⎩⎪⎨⎪⎧BD =BG ,∠DBF =∠GBF ,BF =BF ,所以△BDF ≌△BGF (SAS).所以∠BDF =∠G .所以∠ADC =∠BDF .四、旋转法4.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BC 上的一点,F 为CD 上的一点,BE +DF =EF ,求∠EAF 的度数.解:如图,延长CB 到点H ,使得BH =DF ,连接AH.所以∠D =∠ABH =90°.在△ABH 和△ADF 中,⎩⎪⎨⎪⎧AB =AD ,∠ABH =∠D =90°,BH =DF ,所以△ABH ≌△ADF (SAS).所以AH =AF ,∠BAH =∠DAF .所以∠BAH +∠BAF =∠DAF +∠BAF .所以∠HAF =∠BAD =90°.因为BE +DF =EF ,所以BE +BH =EF ,即EH =EF .在△AEH 和△AEF 中,⎩⎪⎨⎪⎧AH =AF ,AE =AE ,EH =EF ,所以△AEH ≌△AEF (SSS).所以∠EAH =∠EAF .所以∠EAF=12∠HAF =45°.五、倍长中线法5. 如图,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若AB =5,AC =3,求AD 长度的取值范围.解:如图,延长AD 至点E ,使DE =AD ,连接BE.因为D 为BC 的中点,所以CD =BD.又因为AD =ED ,∠ADC =∠EDB ,所以△ADC ≌△EDB(SAS).所以AC =EB.因为AB -EB<AE<AB +EB ,又因为AB =5,AC =3,所以2<2AD<8. 所以1<AD<4.综合练习1.如图,在△ABC 中,D 是AB 上一点,DF 交AC 于点E ,AE =EC ,DE =EF ,则下列结论中:①∠ADE =∠EFC ;②∠ADE +∠ECF +∠FEC =180°;③∠B +∠BCF =180°;④S △ABC =S 四边形DBCF ,正确的结论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2.如图,D ,E ,F 分别为AB ,AC ,BC 上的点,且DE ∥BC ,△ABC 沿线段DE 折叠,使点A 落在点F 处.若∠B=50°,则∠BDF =________.3.如图,已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AC ,BD 交于点O ,过点O 任作一条直线分别交AD ,BC 于点E ,F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4.如图,AD ,AE 分别是△ABC 的角平分线、高线,且∠B =50°,∠C =70°,则∠EAD =________.5.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CE ⊥AB 于点E ,且AE =1(AB +AD ),若∠D =115°,则∠B =________.6.如图①,在Rt△ABC中,AB=AC,∠BAC=90°,过点A的直线l绕点A旋转,BD⊥l于D,CE⊥l于E.(1)试说明:DE=BD+CE.(2)当直线l绕点A旋转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时,(1)中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说明;若不成立,请探究DE,BD,CE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探究过程.7.在△ABC中,AB=AC,D是直线BC上一点,以AD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E=AD,∠DAE=∠BAC,连接CE.设∠BAC=α,∠DCE=β.(1)如图①,点D在线段BC上移动时,角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2)如图②,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角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3)当点D在线段BC的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请在图③中画出完整图形并猜想角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80° 3.144.10° 点拨:由AD 平分∠BAC ,可得∠DAC =12∠BAC =12×(180°-50°-70°)=30°.由AE ⊥BC ,可得∠EAC =90°-∠C =20°,所以∠EAD =30°-20°=10°.5.65° 点拨:过C 作CF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F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CAF =∠CAE .因为CF ⊥AF ,CE ⊥AB ,所以∠AFC =∠AEC =90°.在△CAF 和△CAE 中,⎩⎪⎨⎪⎧∠CAF =∠CAE ,∠AFC =∠AEC ,AC =AC ,所以△CAF ≌△CAE (AAS ).所以FC =EC ,AF =AE .因为AE =12(AB +AD ), 所以AF =12(AE +EB +AD ), 即AF =BE +AD .所以DF =BE .在△FDC 和△EBC 中,⎩⎪⎨⎪⎧CF =CE ,∠CFD =∠CEB ,DF =BE ,所以△FDC ≌△EBC (SAS ).所以∠FDC =∠EBC .又因为∠ADC =115°,所以∠FDC =180°-115°=65°.所以∠B =65°.6.解:(1)因为BD ⊥l ,CE ⊥l ,所以∠ADB =∠AEC =90°.又因为∠BAC=90°,所以∠BAD+∠CAE=90°.所以∠DBA=∠CAE.因为AB=AC,∠ADB=∠CEA=90°,所以△ABD≌△CAE(AAS).所以AD=CE,BD=AE.则AD+AE=BD+CE,即DE=BD+CE.(2)(1)中结论不成立.DE=BD-CE.同(1)说明△ABD≌△CAE,所以BD=AE,AD=CE.又因为AE-AD=DE,所以DE=BD-CE.7.解:(1)α+β=180°理由:因为∠DAE=∠BAC,所以∠DAE-∠CAD=∠BAC-∠CAD,即∠BAD=∠CAE.又因为AB=AC,AD=AE,所以△ABD≌△ACE(SAS).所以∠ABC=∠ACE.在△ABC中,∠BAC+∠ABC+∠ACB=180°,∠ABC=∠ACE,所以∠BAC+∠ACB+∠ACE=180°.因为∠ACB+∠ACE=∠DCE=β,所以α+β=180°.(2)α=β理由:因为∠DAE=∠BAC,所以∠BAD=∠CAE.又因为AB=AC,AD=AE,所以△ABD≌△ACE(SAS).所以∠ABC=∠ACE.因为∠ABC+∠BAC+∠ACB=180°,∠ACB+∠ACD=180°,所以α=β.(3)α=β.画图略.。
构造全等三角形种常用方法
构造全等三角形种常用方法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选择三角形全等得五种方法(“SSS ”,“SA S”,“ASA ”,“AAS ”,“HL ”)中,至少有一组相等得边,因此在应用时要养成先找边得习惯。
如果选择找到了一组对应边,再找第二组条件,若找到一组对应边则再找这两边得夹角用“SAS ”或再找第三组对应边用“SSS ”;若找到一组角则需找另一组角(可能用“ASA ”或“AAS ”)或夹这个角得另一组对应边用“SAS”;若就就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则优先考虑“HL ”。
上述可归纳为:搞清了全等三角形得证题思路后,还要注意一些较难得一些证明问题,只要构造合适得全等三角形,把条件相对集中起来,再进行等量代换,就可以化难为易了、下面举例说明几种常见得构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1、截长补短法例1、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 中,∠BAC 得平分线交B C于E ,求证:A B+BE=AC 、 解法(一)(补短法或补全法)延长AB 至F使AF=AC ,由已知△AEF ≌△AEC,∴∠F =∠ACE=45º, ∴BF =B E,∴AB+BE =A B+BF=AF=AC 、 解法(二)(截长法或分割法)在A C上截取AG=AB,由已知 △ AB E≌△AGE,∴EG=B E, ∠A GE=∠ABE,∵∠ACE =45º, ∴CG =EG, ∴AB +BE =AG+CG=AC、 2、平行线法(或平移法)若题设中含有中点可以试过中点作平行线或中位线,对Rt △,有时可作出斜边得中线、例2、△ABC 中,∠BAC=60°,∠C =40°A P平分∠BAC 交B C于P,B Q平分∠ABC 交A C于Q, 求证:A B+B P=BQ+A Q、证明:如图(1),过O 作O D∥BC 交AB 于D,∴∠ADO =∠ABC=180°-60°-40°=80°,又∵∠AQ O=∠C +∠QBC=80°,∴∠ADO=∠AQO ,又∵∠DA O=∠QAO ,OA=AO, ∴△ADO ≌△AQO,∴OD=O Q,AD=AQ ,又∵OD ∥BP,∴∠PBO=∠DOB ,又∵∠PBO=∠D BO,∴∠DBO=∠D OB,∴BD=O D,∴AB +BP=AD+DB+B P=A Q+OQ+B O=AQ+BQ 、说明:⑴本题也可以在AB 截取AD=AQ ,连OD,构造全等三角形,即“截长补短法”、⑵本题利用“平行法”解法也较多,举例如下: ① 如图(2),过O 作OD ∥BC 交AC 于D, 则△ADO ≌△ABO 来解决、 ② 如图(3),过O 作D E∥BC 交AB 于D,交AC 于E,则△ADO≌△AQ O,△A BO ≌△AE O来解决、 ③ 如图(4),过P作P D∥B Q交A B得延长线于D,则△A PD ≌△APC 来解决、 ④ 如图(5),过P 作PD ∥BQ 交A C于D, 则△AB P≌△ADP 来解决、 (本题作平行线得方法还很多,感兴趣A B C P Q D OO A B C P Q D图(2) A B C PQ D E 图(3) O A B C P Q图(4)DOA BCP Q 图(5)D OD得同学自己研究)、 3、旋转法对题目中出现有一个公共端点得相等线段时,可试用旋转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要点:
判断三角形全等公理有SAS、ASA、AAS、 SSS和HL 如果题目给出的条件不全,就需要根据已知的 条件结合相应的公理来进行分析,先推导出所 缺的条件然后再证明。 一些较难的证明题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合 适的全等三角形,把条件相对集中起来,再进 行等量代换,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构造辅助线的方法:
倍长中线法:题中条件若有中线,可延长 一倍,以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将分散条件集 中在一个三角形内。
例1、如图1,AD是△ABC的中线,求证:AB+AC>2AD
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BE,CE ∵AD为△ABC的中线 (已知) A ∴BD=CD (中线定义) 在△ACD和△EBD中 D BD=CD (已证) B C ∠1=∠2 (对顶角相等) AD=ED (辅助线作法) ∴△ACD≌△EBD (SAS) E ∴BE=CA(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图5 1 ∵在△ABE中有:AB+BE>AE(三角形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 ∴AB+AC>2AD。 (常延长中线加倍,构造全等三角形)
2,练习;如图1,AD是△ABC的中线,AB=3,AC=5,求中 线AD的取值范围。
例2、如图,AD为△ABC的中线,∠ADB、∠ADC 的平分线交AB、AC于E、F。求证:BE+CF>EF
分析:本题中已知D为BC的中点,要证BE、CF、EF间的不等关系,可利用点D 将BE旋转,使这三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内。
练习4:如图,AD为三角形ABC 的中线,AE=EF ,求证:BF=AC
练习
如图,已知,EG∥AF,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再选出两个作 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只写 出一种情况)①AB=AC ②DE=DF ③BE=CF 已知: EG∥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F
求证:
A
E B G D C F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