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史终极版复习
西方经济学说史 复习资料 大纲
简答1.经济学的世界性与国别性以及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世界性与国别性:(1)经济学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国别性”,体现了二者的统一。
(2)在人类社会一般经济规律的认识方面,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世界性”的科学,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为此做过贡献。
(3)然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其国别性也就由此而生。
这个国别性是历史形成的,是国家这个政治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相互制约造成的特殊国情的集中体现。
任何国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必然使其经济发展具有许多特殊性,即国别性。
(4)当然,强调经济学的国别性,并不排斥他的世界性,相反,只有承认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才能对经济问题得出全面认识。
随着数理经济学的出现与发展,国别性特点有所减弱。
中国经济学的建构:(1)首先,因为经济学具有“世界性”,可以借鉴前人已经完备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使自身理论体系完善,符合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
(2)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国别性”,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经济学,而是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核心,综合西方演化经济学流派中有价值的、合理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创新。
中国经济学必须要掌握自己的话语权,更要体现中国利益。
2.古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有怎样的特征?(1)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反映了奴隶主的经济要求(2)反映了早期基督教的思想(3)重视农业,反映了农业中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生产关系(4)推崇劳动(5)轻视商业(6)没有重要的分析进步,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是对生活中经济的朴素思辨,充满了经验性和朴素性,思想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实践(7)罗马法制定了完备的关于经济关系的规则,是更为重要的经济重要性的学说,为后来经济学提供了发展的框架,产生了重要作用3.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有怎样的不同:(1)关于获取货币财富方式的差别:早期货币平衡/差额论:主张国家以法律、行政手段禁止货币金银出口,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鼓励使本国货币增加并贮藏国内,即调节货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的目的晚期贸易平衡/差额论:主张国家允许货币输出国外,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之后通过出超和顺差把更多货币运回国内。
外国经济史终极版复习
法国一、采邑制,1.定义:是对土地占有形式的改革,即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
2.发展和特征:①特征:a.采邑是承担一定义务的封地,受封者必须服军役。
b.不论受封者还是封者,采邑分封关系都是及身终止。
c.采邑是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
d.采邑制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是骑士制度的基础。
采邑制建立了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也把土地作为采邑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②发展:8世纪以后,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加深,形成封建采邑制--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改变无条件赏赐的贵族土地旧制,代以采邑分封--查理大帝时期,采邑制更加普遍--9世纪后半期,采邑制成为世袭领地二、庄园经济1.核心: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经济2.表现形式:农奴依附于庄园主,是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以被买卖;领主对农奴的剥削,主要采取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的形式。
领主的权力主要是领有土地,占有农奴,以及拥有庄园内的司法权。
3.如何产生:封建制度确立以后,原先作为法兰克社会基础的马克(按照地域关系组成的农村公社)归于消亡,兴起了封建庄园。
从查理大帝时期起,封建庄园已成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农奴和农民的区别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也有属于自己的私有土地,人身比较自由农奴:封建社会中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农业生产者可以使用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在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法国大革命1.发生时间: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革命的序幕2.大革命爆发的原因:①全图居民被划分为三等级,社会等级严重对立②封建农业占据着统治地位,家庭手工业和城市小生产成为工业的主要形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明显的发展③以天主教为国教,成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④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四时代走向鼎盛的封建专制制度极端腐朽⑤启蒙运动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沉重打击3.大革命之后对法国农业经济的影响:①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1 000余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西方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整理
西方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整理1重农学派P28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
代表人物是魁奈和杜尔阁2斯密教条“斯密教条”是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的观点。
由于这一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
马克思指出它的主要问题之处在于把商品的全部价值(c+v+m)混同新创价值(v+m),丢掉了不变资本生产资料c。
(大家最好自己去查一下,对于这个理论网上是有点争议的)3萨伊定律P75萨伊定律,也称作萨伊市场定律或者总体生产过剩不可能定律,产生于十九世纪初。
这一定律归结为:供给可以创造自己的需求。
这一思想最早由哈其森提出,斯密也暗示过这种思想。
凯恩斯将其归结为萨伊定律:生产者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在市场上每一个生产者既是商品的买者,又是商品的卖者。
买卖是一致的,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购买,生产本身就为产品创造了需求。
(网络上维基百科: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商品的生产数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给所决定,透过物价指数高低的调整,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必将等于商品的需求量。
)4边际效用学派P113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经济学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这个学派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以边际分析、主观评价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
边际效用学派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学派的统称。
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说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一。
5帕累托最优状态P162书:帕累托“最优状态”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非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力 (2)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完全同质的(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4)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交易(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9)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2)主张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1)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3)适用范围比较局限二、比较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2、理论的前提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
(2)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4)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3、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的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但只要成本的差异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西方经济学说史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说史复习资料一、简述1、重商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及推论:基本观点:只有能实现而且真正实现为货币的东西才是财富,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
六个推论:第一,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第二,与国外贸易才能增加货币量;第三,流通是利润源泉;第四,国内商品生产应该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第五,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第六,对外贸易差额必须是顺差。
2、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及共同点:区别:(1)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至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利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者重金主义。
(2)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7世纪上半期,基于资本家的眼光把货币看成资本。
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在政策上反对金银输出的限令,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采取保护关税等保护主义措施,以保护本国工业抵抗外国竞争。
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或者重工主义。
(3)在如何实现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方法上有不同主张。
(4)变化:从限制贸易转变为促进贸易,从单纯出口到奖励进口,以国内工业支持对外贸易。
(5)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应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
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共同点: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财富,获得财富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对外贸易,为了保证在对外贸易中的出超,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3、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威廉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区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第一,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的决定:自然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政治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价格。
这里他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第二,劳动生产率、分工和价值量的关系。
在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背景下,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从而对降低商品价值的影响;第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对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NO.1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核心:金银财富论贸易保护主义零和博弈二、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2)用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1、揭示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2、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双赢游戏”而非“零和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批判重商主义。
3、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1、绝对利益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2、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根据该理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参加国际交换,如果参加也是只买不卖,与实际不符。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促成各国的分工与专业化,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呢?(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2)用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从整体上看,比较利益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
名词解释1.重农主义:重农主义是18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的有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其主题和宗旨是尊重重视农业,提出了自然秩序、纯产品理论、社会阶级结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阿吉尔贝尔、魁奈、杜尔哥等。
重农主义是经济学说史的第一个真正的经济学流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证明,马克思称其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2.比较成本:比较成本理论是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之上发展而来的,他认为各国不应单纯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还应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双方均能获利。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揭示了相对优势原理,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需要,受到资产阶级的欢迎,但没有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存在不足.3.斯密教条:斯密生活在18世纪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度的时期.斯密认为每个商品的构成及其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生产的一切商品价值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可以还原为商品价值等于(v+m),结果丢掉了不变资本(C)的部分,从而混同了商品的全部价值c+v+m和新创造的价值v+m.堵塞了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分析的道路,他的见解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马克思称之为“私密教条”。
4.萨伊定律:萨伊定律是19世纪初法国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时期,由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让·萨伊提出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在生产销售问题上,萨伊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并断言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商品销售就是商品交换的过程,一种商品的出售就是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货币只是媒介,它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最后相等。
”萨伊定律”具有明显的庸俗性,满足了为当时资产阶级辩护的需要,但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
5.三位一体公式:法国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需要为资产阶级进行辩护的理论萨伊理论应运而生。
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认为,生产三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各要素的所有者可以根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来取得各自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地主得到地租,这样本来由劳动创造的三种收入被说成是有各自独立的源泉,从而掩饰了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工人的剥削和社会各阶级间的对立,马克思严加批判萨伊的分配理论,把它讽刺的称为“三位一体公式”。
外经史复习归纳
外经史复习归纳教学重点(仅限参考,考试以书三、四、五篇为准)第一章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资本主义的萌芽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松动;⏹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
二、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1、城市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弗罗伦撒)⏹商业主要在欧洲经商,无缘近东贸易。
⏹手工业:呢织和丝织工业发达。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呢绒业较早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钱庄:商业高利贷钱庄具有全欧的规模。
2、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英国⏹封建土地关系在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劳役地租—个人依附关系实物地租(代役租) —契约关系货币地租—契约关系⏹封建末期的货币地租是农民分化的萌芽,增加了农民积累的可能。
大贵族没落领主中小贵族兴起新贵族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富裕农民壮大农民贫困农民破产第二节地理大发现一、促成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和条件⏹旧商路被切断,急需寻找新商路。
⏹人们对黄金的渴求。
⏹封建统治者内外交困,寻找缓和矛盾的方法。
⏹专制主义王权有能力组织耗资巨大的远洋探险活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上的必要条件。
二、地理大发现的主要经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少年时代就参加过远程航行,曾到远东、英国、几内亚和其它地方。
迁居里斯本后,多次参加海上探险活动,从事过地图绘制工作,因而很熟悉葡萄牙航海家远航的成就和意义。
哥伦布的四次主要航海活动1.1492.8.3~1493.1.4 横穿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瓦尔多,后至古巴2.1493.12~1496.6 发现牙买加和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岛,在古巴建立殖民地3.1498.3.30~1500 登上南美大陆特立尼达4.1502.5.9~1504.11 到达美洲大陆巴拿马附近3、环球航行⏹原因1493年罗马教皇划分世界⏹西班牙继续西行1513年9月,巴尔波亚率领一批西班牙移民越过巴拿马地峡。
外国经济思想史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修正版
名词解释1、重农学派重农学派,又称重农主义学派,它指的是十八世纪下半期法国大革命前夕以魁奈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所组成的学派。
2、古典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成长到确立阶段形成的一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它开始于17世纪中叶(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于19世纪初。
大约经历了近二百年时间。
3、斯密教条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
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
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了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重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4、“萨伊定律”萨伊销售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它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本否认资本主义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5、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
李斯特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
6、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萨伊的分配理论以他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
在他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它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
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源泉。
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7、“时差利息论”庞巴维克提出主观评价加时间差说明分配的“时差利息论”。
他把物品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就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即现在物品;一类是现在无法消费而能满足将来需要的物品即未来物品。
人们对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不同,从而产生价值的差异。
因此,未来物品的所有者必须付给现在物品的所有者与价值差价相等的“贴水”即利息。
8、数理学派数理学派也称为数理经济学派,被看做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其特点是以边际效用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是边际效用学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出题形式及复习提纲
一、出题形式
1、选择题(20道,40分)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简答,共三题,40分)
3、分析论述题(20分)
二、复习要点
1、概念术语
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工场手工业两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
2、总复习思考题
(1)地理大发现引起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阶层分化及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所起的作用(2)简要说明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的作用
(3)为什么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及其世界意义(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试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
(5)试分析苏联建国初期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及其政策,评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
(6)如何看待公有制和私有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转化?如何看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外经济史复习
1.促成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经济后果如何?主要因素:(1)地理大发现的经济背景13—14世纪商业变革的临界点:①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②竞争制度的安排;③商业技巧的创新(2)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动机——促成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因素:①原始动机:西欧封建主和商人对贵金属——黄金、白银的疯狂追求。
②近东贸易危机使原有东西方贸易受阻,促使探寻通往西方的新航路。
三条通往东方的贸易线图受阻③欧洲封建主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指南针的运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大发现的主要经济后果(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经济史上最大的一商业冲击,使欧洲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地理大发现直接引起殖民扩张和残酷的海外殖民掠夺,而这种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
(2)社会商业冲动: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扩大了世界贸易的疆域,使欧洲资本获得了空前广阔的活动领域,引起了欧洲商业的巨大变化。
(3)贸易路线转移:随着世界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取道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西欧经济中心便发生了转移,这也是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发现后的重要经济后果之一。
(4)地理大发现引起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
(5)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贸易规模的扩大,需要有效率的商业组织相配合,合伙制、特权公司、特许公司、股份公司。
2、何谓“近代农业革命”?简论英国农业革命的进程与特点。
定义:人口革命(农业革命最重要的是农业体质变革,农业制度和农业技术的创新,表现为农业制度的变革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创新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为工业发展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国内市场和劳动力。
英国式道路的特点: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
英国农业革命的特点就是通过圈地运动体现出来的。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1.国际贸易理论
a.绝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
b.相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
d.赫克歇尔-奥林斯模型
e.所得分配理论(斯托尔班克-萨缪尔森模型)
2.重要的国际贸易政策
a.关税
b.非关税壁垒
c.贸易救济措施
d.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
e.地区贸易协定(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3.国际货币体系
a.固定汇率制度
b.浮动汇率制度
c.汇率调整机制
d.汇率政策的目标和工具(例如,汇率干预)
4.国际经济政策
a.贸易政策
b.货币政策
c.财政政策
d.国际经济协调
5.国际投资理论和政策
a.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b.国际资本流动
c.国际投资政策和限制
6.国际金融市场
a.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
b.国际债券市场
c.国际股票市场
d.国际金融风险管理
7.国际经济合作和组织
a.世界贸易组织(WTO)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c.世界银行
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e.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例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8.国际经济发展和全球化
a.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b.全球化的效益和挑战
c.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供应链
9.国际经济危机和政策应对
a.金融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b.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策略
c.经济复苏和调整策略
10.跨国公司和国际商业策略
a.跨国公司的特点和战略
b.国际市场选择和进入策略
c.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资料
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被马克思认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1)基本思想:①社会财富观念:金银也即货币是财富的主要或唯一的形态,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
②财富源泉的观点:财富的源泉有两个,一是金银矿的开采;二是发展对外贸易(更重要,是获取货币或财富的真正源泉)。
③强调国家的作用:重商主义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而尽量少地流向国外。
(2)两个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两个阶段的基本思想一致。
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但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①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货币差额论时间:14、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观点: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因此应该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
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博丹、孟克列钦②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贸易平衡论时间: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观点:(1)认识到货币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增加。
(2)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
(3)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
(4)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
(5)认为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安东尼·塞拉2.为什么说托马斯·孟的书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托马斯·孟的《贸易论》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作,他写作该书是为了驳斥英国国内对东印度公司的反对意见,在书中全面反驳了那些反对意见并阐述了晚期重商主义思想。
马克思称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认为它代表了重商主义体系对于自己原有体系的自我脱离,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西方经济学说史复习要点
09级《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一、题型:单项选择题(40分)、判断题(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在两题中任选1题,10分)二、名词解释的答题要求:1、基本概念(定义);2、简要内容陈述(代表人物);3、基本评价.三、简答题:答出基本内容的核心要点,不必详细解释,但内容要完整。
四、论述题:既要阐述其基本内容,又要略作评论分析。
答题一般不少于300字各章的复习要点:第三章重商主义1、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2、晚期重商主义在英国和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3、柯尔培尔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4、主要名词: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贸易平衡论第四章配第的经济学说1、威廉·配第的主要经济理论:包括方法论、价值论、分配论、货币论等。
第五章布阿吉尔贝尔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布阿吉尔布尔与坎蒂隆2、重农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3、自然秩序学说及其在重农学派理论中的作用.4、魁奈《经济表》的主要理论贡献。
5、主要名词:重农学派、自然秩序、年预付、原预付、纯产品第六章斯密的经济学说1、为什么说斯密经济理论思想的核心是经济自由主义?2、斯密的价值学说的理论贡献及其庸俗观点。
3、主要名词:《国富论》、三大阶级与三种收入、“看不见的手"第七章李嘉图的经济学说1、李嘉图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及其缺陷.2、李嘉图的分配论的主要观点,及他的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见解的重要意义。
3、主要名词:比较利益说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1、西斯蒙第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2、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论观点。
3、主要名词: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九章马尔萨斯和萨伊的经济学说1、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及其错误。
2、马尔萨斯价值论和危机论的基本观点。
3、萨伊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4、“萨伊定律”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5、主要名词:三分法、三位一体公式、萨伊定律第十章西尼尔、巴斯夏和穆勒1、西尼尔“忍欲说”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2、巴斯夏“经济和谐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3、约翰·穆勒关于商品的分类和各类商品的价值决定。
西方经济史复习资料
一、解释下列名词“古典革命”: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革命”..通过这场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强调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和工业革命发展初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不仅为以后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概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由于古典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就具有把经济制度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的特征..“利率革命”:16世纪;西欧国家放宽了对借贷利率的限制;人们对借贷的看法发生了转折..结果;贷款供给的增大使竞争加剧;并最终导致利率的全面下调;这被称为“利率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利率的降低;且建立了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的机制;打破了封建的或行政的束缚;这成为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古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罗马法的历史开始于东罗马帝国时期;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 罗马法是现今许多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所谓的“民法”就起源于罗马法..在欧洲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因为法国民法典而与罗马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适用普通法系统的国家和地区;罗马法的影响比较小.. 罗马法的起源是着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后;罗马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个世纪;其形成了今天许多国家的法律的基石..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凯恩斯革命:l929—1933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破产;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凯恩斯革命”: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创建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它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商业革命: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世界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引起了16世纪欧洲商业的革命性变化—商业扩张、市场扩大、商品关系和商业组织的发展、重商主义思想的形成等新气象;使得欧洲经济面貌完全改观;因此经济史上被称为“商业革命”..它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文档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马尔萨斯陷阱:又称为"马尔萨斯灾难";以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命名..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马尔萨斯提出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殖民地经济:是宗主国将殖民地完全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原料采集地、资本投入的场所和廉价劳动力获取的来源;使其永远处于不平等的国际交换、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好剥削性国际金融体系的边缘和受支配的地位;从而使其经济完全按照宗主国的需求和意愿发展..殖民地经济的典型是印度..在东方国家中最早遭到西方侵略同时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国家是印度..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国际分工是在现代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分工必然会引起国际贸易;并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国际分工会有影响;因为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但是这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进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会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却发生了国际分工;而且这种国际分工会在短期内发生重大变化.. 英国工业革命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19世纪70年代以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国际分工进入扩大和加深时期..在近代国际分工中;主要是垂直分工..城市病: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二.简要回答下列各题加入欧元区的标准有哪些1、通货膨胀率:会员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前一年通货膨胀率最低三个会员国平均值的 1.5个百分点..2、利率:会员国的利率不得超过前一年通货膨胀率最低三个会员国利率的 2%..3、赤字:预算赤字不超过会员国 GDP 的 3%..4、公债:国家的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国家 GDP..5、货币稳定:国家货币至少二年期间必须维持在欧洲汇率机制 ERM 的范围内浮动才被接受..6、只要能改善以上条件;也可加入欧元区..何谓“牙买加体系”该体系有何特点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一协定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牙买加体系的特点表现为:A.是黄金非货币化;美元成为非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B.是全球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汇率调节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汇率安排多样化;C.是大国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放任自由制度..总之;牙买加体系是既无本位货币、又无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体系;故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在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之前;世界贸易有哪些主要的区域性贸易圈1、地中海贸易圈在古代世界真正称得上是“国际贸易”的;应该是地中海国家之间的贸易;由于环地中海的国家较多;这样参与贸易的国家就多;才能称为国际贸易..当航海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时;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地中海贸易圈..地中海贸易圈包括整个地中海和黑海地区..在前古典文明时期;米诺斯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希腊人是活跃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商人群体;控制着地中海的贸易..地中海贸易圈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为活跃的贸易圈..地中海贸易圈连接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爱琴海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民族——米诺斯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地中海贸易圈大大促进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地中海沿岸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各个地区的商贸交往极其频繁;因此地中海贸易圈的贸易量在古代极其巨大..到了罗马时代;罗马人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和三次马其顿战争;取得地中海控制权;到了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更是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建立了一个环地中海的贸易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关税极低;商业不受海盗和国界的阻碍;并且有一个精心设计的道路网和许多受保护的港口;因而贸易获得空前发展..这时的地中海贸易圈成为了一个罗马帝国的国内贸易圈..到了中世纪;地中海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拉丁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奥斯曼人都曾参与过地中海贸易霸权的争夺..不过在地中海贸易中真正称雄的还要数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在中世纪后期;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牢牢地掌控着地中海贸易圈;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2、东亚贸易圈又可以称为西太平洋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西太平洋贸易圈的贸易量比起地中海贸易圈来说要逊色得多;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却起到了地中海贸易圈无法起到的作用..地中海贸易圈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本形成了南岸与北岸的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隔地中海对峙的局面;即使再大的贸易量也不能减少这种对峙..而西太平洋贸易圈则含有很大一部分朝贡贸易..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是文明和实力的核心;贸易都是围绕中国展开的..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和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友好交流;最终为东亚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太平洋贸易圈在秦汉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东南亚、朝鲜和日本的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在唐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这种繁荣情况到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达到了最后一个高峰..从此以后;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及倭寇对东亚沿海的侵略;东亚贸易圈逐渐衰落..3、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也就是北欧贸易圈;是中世纪才开始形成的..从9世纪的维京人诺曼人南下开始;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才逐渐形成..而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的繁荣是汉萨联盟时期..汉萨联盟是14至17世纪期间北欧诸城市国家结成的商业、政治联盟组织;以北德意志诸城市国家为主;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互相协调和保护各加盟城市国家的贸易利益和从事贸易的各加盟国的公民;并且共同对付联盟以外的“商敌”..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近代重商主义的共同思想内容有哪些重商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其拥有的贵金属代表;拥有的贵金属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有..通常将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重工主义 ..主要手段:1由政府来控制贵金属的使用;个人不得从事贵金属的出口;对走私贵金属的处以重至死刑的惩处 2将对外贸易经营权控制在少数企业手中 3对出口产品实行补贴;对消费品进口采取高关税或配额..近代被殖民主义奴役地区的经济类型有哪些1、殖民地经济是宗主国将殖民地完全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原料采集地、资本投入的场所和廉价劳动力获取的来源;使其永远处于不平等的国际交换、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好剥削性国际金融体系的边缘和受支配的地位;从而使其经济完全按照宗主国的需求和意愿发展..殖民地经济的典型是印度..在东方国家中最早遭到西方侵略同时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国家是印度..2、半殖民地经济半殖民地形式上保持独立;但受殖民国家控制;半殖民地由于主权的部分丧失;门户洞开;无法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也逐渐的成为殖民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这以中国的情况最为典型..3、移民型殖民地经济以欧洲移民为主建立的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主;开始便输入了母国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西欧本土经济的延伸..它们在宗主国的保护和扶持下;迅速走向独立的民族经济..4、依附型拉美型殖民地经济19世纪初拉美革命今带来政治的独立;而不是社会革命;继续以单一种植和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外贸形式;被纳入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陷入到英法等工业化国家的掌控之下..欧美国家通过财政贷款、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将拉美地区变为其原料产地..古希腊城邦农业的特点有哪些1、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是城邦经济的基础..2、市场农业:葡萄、橄榄等园艺业发达;其制成品出口..3、谷物不能自足而需进口..4、因自然条件而出现生产区域分工..西欧行会自治管理的内容有哪些1、规定产品原料的质量和数量..2、规定每个作坊的人数和工作时间的长短..3、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等传统的工作方法..4、规定产成品的数量和质量..近代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农业体制的变革..12—13世纪农奴制瓦解..独立革命后;16—18世纪;许多土地私有化;大地产分别租给农民耕种..2、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上半期;围海造田;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新轮种制;休耕地种植过冬的饲料作物;这些使荷兰农业生产力成为当时最为发达的国家..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1、重商主义阶段:15—17世纪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商业垄断资本在封建王权的支持下对国内外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原始国家干预..重商主义学说2、自由竞争阶段:17世纪中叶—19世纪末各生产部门的企业很多;任何企业都不能控制生产和价格;也不能控制政府;企业自由的竞争..政府基本上不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3、垄断和国家垄断阶段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竞争、垄断、危机、经济周期、滞胀、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等特征..国家干预学说、新经济自由主义学说19世纪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步骤有哪些英国是19世纪最早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9世纪上半叶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斗争的焦点集中在谷物法上;反对谷物法;实现自由贸易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土地贵族;争取更大权利的重要任务..1、19世纪上半叶20年代—60年代;陆续废除了大多数进出口贸易的关税;取消了不准进口丝制品的禁令;只保留了白兰地、葡萄酒、烟草、咖啡、茶叶、胡椒等少数进口品的关税2、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3、1851年废除了代表重商主义的航海条例..4、19世纪50年代—60年代与欧陆国家签订互降关税的贸易条约..5、强迫亚洲、非洲等国家降低关税..三、论述题试分析近代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规律..先在轻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农民失地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打开海外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工、商、金资本结合成各种垄断组织.经济实行自由主义;经济危机频发.1.英国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它最初是由原始积累向轻工业化过渡;再实现重工业化的..最初英国通过海上劫掠、开辟殖民地等方式;促进了本国资本的积累;为轻工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通过原先积累的金银、海外原料及殖民劳动力;迅速转化为工业革命后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又继续促进了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开展;17--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攫取了世界霸权..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英国国内对资本和商品市场的严重依赖;阻碍了其技术革新;英国重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一直到二战结束前;发展较缓慢..2.法国法国在大革命之后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受先代重商主义的影响;法国在效仿英国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仅发展轻工业;还大量投放外债;通过赚取债务差额来为本国工业化提供资本;同时受国内封建势力与国外敌对武装的破坏;法国资本主义一直未能独立发展;资本投放于工业技术更新中的比例较小..这些都造成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的滞缓..直到二战结束;英法都受到战争破坏而使工业长期服务于军事;造成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工业的长足发展..总之;法国的工业化具有起步晚、发展缓慢、国际地位不断下降的特点..3.美国美国相比前两国;不仅拥有安定的政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还在最初的百年发展中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在开发这片新大陆的过程中;轻重工业的发展结构相对较好;虽然在一战之前美国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第一的目标;但真正攫取世界经济霸权则是在一战后;直至二战结束;美国的霸主势力..充分反映它在工业上的雄厚实力..4、德国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工业革命的迹象..当时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麻纺织业、毛纺织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其中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最引人注目;关税同盟建立以后;德意志各邦致力于修筑铁路;这都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世纪50—70年代;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高潮: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增长;纺织、采煤、冶金等行业发展速度快于英法;煤铁产量、铁路长度、蒸汽动力的使用超过法国..到60年代末..普鲁士等先进邦国;以基本完成产业革命..20世纪初德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其特点表现为1起步晚、跳跃式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契机;大力发展的电力、光学、化学等新兴产业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试分析近代俄国工业化的特点..1、政府和外国资本在俄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因是在俄国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出现企业家阶层..农奴制改革后;资产阶级由富农、发哦买主、工场主、土地投机家和农村高利贷者迅速组成;但他们很少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同时;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技术落后;经济力量薄弱;不仅不能在世界市场上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反而成了他们占有市场的对象..而且俄国是个专制主义国家;一直具有干预经济的传统;国有经济向来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政府对产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就显得非常有力..在俄国产业革命中;外国资本家也起了重要作用;外国的股份资本补充了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不足;外国先进技术使俄国技术落后的状况得以改观;外国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带来了先进的机制和管理手段;这些都大大推动了俄国产业革命的进程;但同时也造成了俄国工业对外国资本与技术的依赖..2、俄国工业革命自始至终受到农奴残余势力的影响..1产业革命初期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有相当一部分呢人本身就是大封建领主;其资金来源基本上来自封建剥削;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赎金..这就决定了俄国产业革命的封建色彩..2在某些部门;尤其是农奴制时候比较发达的冶铁、制呢等部门中;长期存在工役制..3在1905年一起;俄国农村一直保留着村社和连环包制度..工场的雇佣工人很大一部分在农村保有份地;农民不能完全自由的寻找有利的雇主;而雇主却非常方便寻找最廉价的工人3、外国资本和国内控股公司;使得俄国的工业化迅速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表现出生产的高度集中..19世纪90年代;生产集中的程度更趋提高;甚至超过欧美其他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一、采邑制,1.定义:是对土地占有形式的改革,即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
2.发展和特征:①特征:a.采邑是承担一定义务的封地,受封者必须服军役。
b.不论受封者还是封者,采邑分封关系都是及身终止。
c.采邑是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
d.采邑制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是骑士制度的基础。
采邑制建立了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也把土地作为采邑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②发展:8世纪以后,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加深,形成封建采邑制--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改变无条件赏赐的贵族土地旧制,代以采邑分封--查理大帝时期,采邑制更加普遍--9世纪后半期,采邑制成为世袭领地二、庄园经济1.核心: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经济2.表现形式:农奴依附于庄园主,是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以被买卖;领主对农奴的剥削,主要采取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的形式。
领主的权力主要是领有土地,占有农奴,以及拥有庄园内的司法权。
3.如何产生:封建制度确立以后,原先作为法兰克社会基础的马克(按照地域关系组成的农村公社)归于消亡,兴起了封建庄园。
从查理大帝时期起,封建庄园已成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农奴和农民的区别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也有属于自己的私有土地,人身比较自由农奴:封建社会中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农业生产者可以使用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在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法国大革命1.发生时间: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革命的序幕2.大革命爆发的原因:①全图居民被划分为三等级,社会等级严重对立②封建农业占据着统治地位,家庭手工业和城市小生产成为工业的主要形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明显的发展③以天主教为国教,成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④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四时代走向鼎盛的封建专制制度极端腐朽⑤启蒙运动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沉重打击3.大革命之后对法国农业经济的影响:①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1 000余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建立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②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普遍建立起来。
③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细碎的小块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农业商品率低下,限制了工业市场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英国的异同相同点:(1)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积累大量原始资本(2)通过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3)都是先从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开始的不同点:1)从原始积累的方式看,法国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主要不是通过大规模圈地的暴力形式,而是通过租税盘剥方式进行的;对外殖民掠夺虽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但由于法国在18世纪前期在与英国的争霸战争中连遭失败,丧失了大片殖民地,因此,殖民掠夺对于原始资本积累的意义不像英国那样突出。
2)资本输出方式不同:英国采取工业投资形式向殖民地榨取利润,法国采取借贷资本、国家公债的形式输往经济落后国家3)对殖民地的依赖不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是主要投资场所;而法国的投资对象在欧洲,殖民地是榨取财富的宝库4)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是法国资本主义显著特点德国1.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受到制约原因: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况、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以奴隶的城市作为自己的独立国家【城中国】2.城市形成:德意志的封建经济在12—13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三圃制普遍流行,果艺和园艺也发展起来。
13世纪时, 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出现了许多大城市。
特点:①这些城市靠近边境,向国内外市场提供纺织业和金属制造业产品。
海沿岸的城市开展对外贸易②城市利益主要依靠对外贸易,与国内市场联系不多③与王权没有紧密联系,全国也没有像巴黎伦敦那样的经济中心④多数德意志城市处在教会的领土上⑤从主教控制下获得自主的城市成为“自由城市”,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3、城市同盟(eg:汉萨同盟、莱茵同盟、土瓦本同盟)①定义: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为了与封建领主和国王对抗,中世纪中期出现了城市之间的结盟,即城市同盟。
城市同盟主要出现在德国。
②发展:德意志北部城市从13世纪以来就在北海和波罗的海进行商业活动,经营西欧各国和斯拉夫东方之间的中介贸易。
城市组成同盟以保护其经济利益。
4、德国的城市同盟对德国发展经济的影响:德国城市同盟中最著名的是汉萨同盟。
汉萨城市组织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主要是为了贸易目的而组织起来的。
依靠这些各自独立的贸易团体组成的这个同盟,能够要求更大的特权,也能保证贸易安全。
为了防止海盗掠夺,一些城市组织一起,叫大的城市长长以商业活动和私人战争方式支援小城市。
5、农奴制改革采取的措施:农奴制改革给资本主义关系在农业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赎买了封建义务而成为小生产者的农民急剧分化,少数上升为富农,大多数破产沦为雇佣劳动者。
同时,地主则利用所得到的大量土地和赎金,逐渐将其封建庄园变为资本主义大农场。
6、普鲁士道路主要内容: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大部分地区主要是通过地主阶级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化而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普鲁士道路”。
普鲁士道路是一条封建地主阶级逐渐过渡到资产阶级——地主经济的改良道路。
特点:中世纪的土地占有关系不是一下子被消灭掉,而是慢慢地适应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长时期保留着半封建的特征。
沿着这条道路,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的经济,同时从农民中分化出少数富农。
广大破产农民则沦为雇佣劳动者。
6、工业革命1)表现形式:我不清楚,谁找到谁发在群里2)主要特征:a.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费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使德国较早的实现了工业重心的转移,建立雄厚的工业基础,推动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b.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是显著特点,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兴办国营企业,资助私营企业,国家引进外国科技和人才,鼓励科技发明和大力发展教育c.1825年,实行普遍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3)对经济的影响:a.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生产关系:形成了垄断和垄断组织c.工业结构: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d.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e.经济方式:丰富和改善饿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有哪些代表性的发明:西门子:1866年制成发电机卡尔本茨:1885年制成内燃机驱动的汽车齐柏林:1900年建造飞艇6、德国的垄断资本主义概念: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表现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和托拉斯7、几种表现形式的不同特征、内容①卡特尔:同类商品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议而形成的同盟。
集体行动的生产者,目的是提高该商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
参加这一同盟的成员在生产、销售、财务、商业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②辛迪加:原指企业中的公会。
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其独立性,但是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由辛迪加总办事处统一处理。
其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
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垄断联合。
不与市场直接发生联系。
③托拉斯:指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形成的垄断联合。
托拉斯参加者本身是独立的企业,三十在法律上和产销上均失去独立性。
原来的企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权分配利润。
托拉斯组织具有全部联合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功能④康采恩:分属于不同部门的企业,以实力最为雄厚的企业为核心而结成的垄断联合,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垄断组织。
康采恩的参与者可以来自不同的部门。
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融合的产物在产品销售上进行垄断联合的“卡特尔”成为德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意大利一、为什么资本主义最早在意大利萌芽1、意大利当时处于分裂状态,封建主义因素相当薄弱,利于人们从封建人身附庸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然人,进入城市,投入市场。
2、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西方交流的中转站,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和农业初步分离二、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为什么发展缓慢?1)从外部条件说a.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进行了海外殖民探索,将所有新开辟的航路控制在自己的势力内,这就为意大利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带来了障碍.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路上、海上丝绸之路均通过地中海东部地区向西欧输出商品),对过往商旅征收重税,而意大利的传统商业范围就是从小亚及地中海东部买进商品运到西欧卖出,从中犀利,所以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意大利的传统贸易构成了巨大的威胁c.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商业中心有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变得不利于发展海外贸易.2)从内部条件说a.意大利本国虽然商业发达,但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市都有很大的自治权,城市间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争斗,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后盾,社会安定无法保障,经济发展因此受到负面影响.b.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所以长期没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内市场,商品贸易完全依赖海外,而外部又产生了上述不利变化,所以商品市场萎缩,影响了国内生产的发展.c.意大利国内的资源贫乏,特别是发展工业所必需的矿产资源,这也不利于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封建统治者同商人阶层普遍结合,许多封建主同时也是商人,所以不像英、法那样有强烈的阶级对立.e.以上的各个原因阻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十五世纪末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后逐渐衰落,没有了经济基础,政治上的革命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动力.三、二战后意大利经济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是什么、特征、表现形式意大利经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1)1945—1950年经济恢复时期。
战后,意大利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曾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如:实行土地改革,让工人派代表参加工厂管理,开放的经济政策2)1951—1963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意大利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
政府对南方的基础设施、基本工业和农业现代化进行巨额投资,以提高南方的就业,并吸引北方工业资本向南方投资;对北方私人企业提供优惠信贷并实行加速折旧的政策这个时期被称为意大利“经济奇迹”时期3)1964—1973年经济虽仍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但已呈现不稳定时期。
通货膨胀在60年代末开始加剧,里拉不断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