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儿科之食积和厌食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1.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A.肝、胆B.心、小肠C.脾、胃D.肺、大肠E.肾、膀胱2.小儿泄泻的变证辨证重在辨A.虚实B.寒热C.表里D.阴阳E.轻重3.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A.消食导滞B.运脾开胃C.健脾助运D.理气醒脾E.养胃育阴4.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A.肥儿丸B.健脾丸C.保和丸D.疳积散E.资生健脾丸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脾和胃。

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小儿泄泻的变证辨证重在辨阴阳。

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运脾开胃。

4.【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应当选用健脾丸。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细目三泄泻要点一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

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久泻迁延不愈者,易转为疳证。

要点二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

基本病机为脾虚湿困。

1.感受外邪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

2.伤于饮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水湿水谷合污而下,形成脾虚泄泻。

4.脾肾阳虚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

阳气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泻。

要点三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愿受时邪病史。

小儿食积的中医治疗

小儿食积的中医治疗

食积一食积的概念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

食积又称积滞。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内积,损伤脾胃。

病机为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

食积可分为伤乳和伤食。

三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馊,大便溏泻,臭如败卵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二)辨证分型1.食滞脾胃2.脾虚夹积四治疗一)分证治疗1.食滞脾胃:治法:消乳消食,化积导滞。

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香附3 g 神曲9 g 麦芽g 9 陈皮3 g 砂仁3 g 炙甘草3 g2. 脾虚夹积: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健脾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9 g、白术9 g山楂3 g、神曲3 g、麦芽3 g枳实6 g、陈皮3 g二)适宜技术1、中成药剂1).王氏保赤丸每服1/3-1支,1日2-3次。

用于乳食内积证。

2).枳实导滞丸每服2-3g,1日2-3次。

用于食积重且化热便秘者。

3).小儿香橘丹每服2-3g,1日2-3次。

用于脾虚夹积证。

4).小儿健脾丸每服2-3g,1日2—3次。

用于脾虚夹积证。

2单方验方1).炙鸡内金30g,研细末。

每次1g,每日2-3次,开水冲服。

用于乳食内积证。

2).炒黑白丑、炙鸡内金各等份,共研细末。

每次0.5—1s,每日2次,开水冲服。

用于乳食内积便秘者。

3、药物外治4、针灸治疗针刺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脾俞、胃俞用于脾虚夹积。

针刺四缝穴用于食滞脾胃。

5、推拿疗法推揉板门100次,清大肠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2分钟,揉按足三里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

乳食内积者,加掐四缝10次,拿肚角3-5次,或配合刺四缝。

脾虚夹积者,加补脾土100次,运水人土100次。

中医儿科之食积和厌食

中医儿科之食积和厌食

2023中医儿科之食积和厌食CATALOGUE目录•食积和厌食的概述•食积和厌食的病因•食积和厌食的诊断与评估•食积和厌食的治疗•预防和管理01食积和厌食的概述食积是指因小儿饮食不节制或过度进食,致使食物停滞于肠胃,形成的肠胃消化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

食积厌食是指小儿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通常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

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大便不调等。

厌食定义与症状食积的中医认识中医认为,食积多由小儿饮食不节制或过度进食所致,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食积可导致气血不足、水湿内停等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厌食的中医认识中医认为,厌食多由小儿脾胃虚弱、气机失调所致。

厌食的小儿多面色萎黄、食欲减退,长期下去可导致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中医对食积和厌食的认识食积和厌食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食积和厌食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气血不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使小儿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落后于同龄人。

生长发育迟缓长期食积和厌食可导致小儿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等疾病。

免疫力下降小儿长期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易被同龄人嘲笑或欺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食积和厌食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病,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并发症02食积和厌食的病因脾胃功能较弱中医认为,小儿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影响而出现食积和厌食。

生长发育阶段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容易引发食积和厌食。

生理因素过食油腻、生冷、辛辣等食物,或暴饮暴食,均可导致食积和厌食。

饮食不节制某些疾病如外感风寒、暑湿等,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导致食积和厌食。

疾病影响病理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偏食、挑食,或过多食用零食、饮料等,可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引发食积和厌食。

饮食习惯不良定时定量不规律,或餐前饮用过多的水,均可引起食积和厌食。

中医儿科学-厌食和积滞-笔记

中医儿科学-厌食和积滞-笔记

中医儿科学-厌食和积滞-笔记
厌食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分证论治
脾失健运证
主证:食欲不振,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脉尚有力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剂: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证
主证: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剂:异功散
脾胃阴虚证
主证:食少饮多,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剂:养胃增液汤
积滞
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积滞病变脏腑在脾胃。

基本病理改变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分证论治
乳食内积证
主证:不思乳食,嗳腐酸馊,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方剂:乳积者,选消乳丸
方剂:食积者,选保和丸
脾虚夹积证
主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方剂:健脾丸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食积(积滞)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食积(积滞)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食积(积滞)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食积(积滞)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食积(积滞)【概述】1.定义积滞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

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点。

2.发病特点多见于婴幼儿。

常在感冒、泄泻中合并出现。

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

3.预后失治误治可转化成疳。

【病因病机】1.病因主要由于乳食内积,脾胃虚弱。

2.病机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

⑴积滞可分为伤乳和伤食。

伤于乳者,多因乳哺不节,啼叫即乳,或人工喂养,食乳过量或乳液变质,冷热不调,皆能停积胃中,壅而不化,成为乳积;伤于食者,多因饮食喂养不当,如嗜食无度,杂食乱投,生冷不节,食物难化,或过食甘肥粘腻等不易消化食物,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乳食停积胃腑,胃失和降,呕吐乳片食物;脾不运化,气滞于中,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大便不调;乳食停积腐败,则吐物酸馊,泻下臭如败卵。

⑵脾胃虚弱,胃不熟腐,脾失健运,饮食稍有不当,则乳食停滞为积,此因虚致积,为虚中夹实之候,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后天调护失宜,或由病后体虚未复所致。

5【诊断】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馊,大便溏泄,臭如败卵或便秘。

2.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虚实辨伤乳、伤食2.治疗原则实证以消食化滞为主,虚中夹实证治以消食健脾,消补并施。

如有兼证,则随证施治。

3.分证论治[乳食内积]【症状】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淡,苔白腻。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消乳丸、保和丸加减。

[脾虚夹积]【症状】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伏卧,呕吐酸馊,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日2~3次,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小儿厌食是临床上见的疾病。

患儿主要表现为餐后腹胀、持续厌食、食欲不振等,并且这些症状表现得都比较明显、严重。

严重的患儿会因为营养不良出现发枯不荣、面黄肌瘦。

这种病症对小儿的成长极为不利。

在现代西医学中,厌食症往往是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而在中医典籍中,小儿厌食属于痰滞、食积、恶食等范畴。

在临床治疗上中医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其效果更好。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论述而在中医典籍中,小儿厌食属于痰滞、食积、恶食等范畴。

该病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是脾胃不和引发。

在中医学典籍中最早可以在《内经》中看点相关的记载:“思伤脾,怒伤肝,怒胜思”。

这也说明情感因素导致会导致肝胃不和,从而引起脾胃犯病,出现厌食。

其次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记载:“脾胃冷,故不能消化。

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说明脾胃虚寒,会导致消化不良,因此治疗小儿厌食应该从补益脾脏开始。

关于中医治疗厌食症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将厌食症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分型治疗,可见厌食症分为脾虚食积、脾胃阴虚、脾胃气虚、脾虚湿困等证型。

也有学者认为补益脾脏并非重点,而在于运化,因此得出治疗小儿厌食应维护脾气为主,通过对胃脾的调和、辅助运化等方式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辨证施治1、有学者将医院收治的10名患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唱歌的治疗方式,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方加昧异功散治疗(甘草、苍术、茯苓、陈皮、鸡内金、焦三仙、白术、太子参、枳实、砂仁)。

治疗一段时候后结果显示中药方加昧异功散治疗效果更好。

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得出,对患有厌食症的患儿使用加昧异功散能够产生健脾和胃的效果,对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显著效果,尤其是针对脾胃气血型患儿尤为合适。

另有学者将符合标准的80名厌食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患儿使用健胃消食片治疗,治疗组患儿使用健脾增益饮治疗(太子参、白豆蔻、白术、柴胡、鲜石斛、吴茱萸)。

治疗结果发现,对照组治疗总效率为83%,而治疗组总效率为95%。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为主的一类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

这种时候妈妈们要耐心的引导宝宝适当的吃一些东西,也可以在食物上花费心思,因此,小儿厌食症的治疗需要针对发病原因对症处理。

如果其病因是饮食不当,则应改正不良饮食习惯,着重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可配中药成方让小儿进服,达到开胃健脾的效果。

如果病因是缺乏微量元素或疾病,那么家长需为小儿补充微量元素,并积极治疗疾病,让小儿尽快康复。

1、中药内服法:包括服用汤剂治疗和中成药治疗。

汤剂可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苍术、陈皮、佩兰、藿香、半夏、枳壳、神曲、鸡金、麦芽等,脘痞腹胀者,可加菜菔子、木香;湿热困阻者,可加薏苡仁;呕恶不适者,可加砂仁、叩仁。

中成药可用化积口服液、消食健儿糖浆等。

2、针刺疗法:刺四缝穴,常规消毒后先刺出液体挤出,至刺出血为止,3天后重复一次。

厌食、积滞跟疳证的鉴别诊断

厌食、积滞跟疳证的鉴别诊断
乳食内积证——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方药:乳积者,选消乳丸;食积者选保和丸。
脾虚夹积证——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方药:健脾丸。
(1)常证
①疳气证——治法:调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
②疳积证——治法:消积理脾;方药:肥儿丸。(常伴脘腹胀满)
③干疳证——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
(2)兼证
①眼疳证——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方药:石斛夜光丸。
②口疳证——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方药:泻心导赤散。
③疳肿胀证——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发病特点
以1——6岁小儿多见
以婴幼儿多见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各种年龄均可罹患,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厌食、积滞跟疳证的鉴别诊断
厌食
积滞
疳证
定义
厌食是以较长时期(2个月以上)厌恶进食、食量减少(同龄儿童的1/3)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症。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嗳气酸腐,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征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多种疾病影响或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 不能濡养脏腑、肌肤、筋骨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精神萎靡、烦躁,饮食异常和大便不调。
治疗原则
运脾开胃
消食化积、理气行滞
健运脾胃
辨证论治
脾失健运证——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方药: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脾胃阴虚证——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方药:养胃增液汤、益胃汤。
病情虚实
脾胃气阴亏虚为主

儿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

儿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
添加标题
变证则为高热不退,神昏,反复抽风,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等。
添加标题
诊断要点
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约4-5天开始消退; 发病前2-3周有痄腮接触史; 血象检查。 本病应与痰毒、发颐相鉴别。
调摄护理与预防
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食甘肥粘腻之品,按儿童年龄给予品种多样、容易消化的食品; 找出厌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注意精神护理,保持小儿良好的情绪,以增强食欲。
疳证的中医药照顾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而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损引起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病症。
调摄护理与预防
严格控制饮食,禁食肥甘厚味,定时定量进食,饮食宜易消化并含丰富营养; 有呕吐者以生姜汁数滴加少许糖水饮服; 腹胀痛时可揉摩脐部,脾虚者常灸足三里; 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以蜂蜜10-20毫升冲服,三天以上未大便者可用甘油栓或开塞露通便。
泄泻的中医药照顾
小儿泄泻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 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 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 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少。
辨证治疗
中药治疗:如资生健脾丸、肥儿丸、八珍汤、石斛夜光丸、泻心导赤散、真武汤等。 推拿治疗:如捏积法 其它疗法:木香槟榔丸等。
转诊指征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食积的概述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食积的概述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

食积又称积滞。

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

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

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

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

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诸病源候论。

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

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了“积证”和“积滞”的病名。

《保婴撮要。

食积寒热》说:“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

”明确指出了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

中医诊断学——厌食

中医诊断学——厌食

中医诊断学——厌食
厌食指厌恶食物,食欲降低,有多种病因,常见的且易混淆的病因是脾虚湿困和食积,这两种病因都会导致厌食,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1.脾虚湿困
湿邪困阻脾胃,湿邪重浊,会让身体困重,湿邪导致脾胃运化下降,形象的说就是湿邪让脾胃变得懒惰,让脾胃的工作效率降低,脾胃消化食物的效率下降,甚至不消化食物,这样使得大量食物堆积在脾胃,自然便不再想吃东西了。

2.食积
食积通俗的讲就是吃多了,胃里面吃的东西太多了,脾胃消化不过来了,不是脾胃懒得工作或者不工作了,而是脾胃的工作太多了,多到已经不能承接新工作了,所以就表现为不想吃东西了。

3.小结
①湿邪困脾的厌食,突出气机黏腻不爽,有点粘滞不利索的感觉,这正是湿的特点,可以表现为厌食油腻,脘腹胀闷。

湿邪困脾就是让脾胃懒于工作,不想消化食物,从而厌食。

②食积的厌食,突出食物存留后的腐败,可以表现为呃逆有酸腐味,排气臭秽。

食积就是让脾胃的工作变得超多,多到脾胃消化食物的速度已经远远慢于吃东西的速度,最后让大量食物堆积在身体,从而厌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别名:亦称积,积滞。
4、古医籍对积滞的认识:食积是小儿脾胃疾病 的比较轻的病症,往往在其它病证中合并出现 ,如常合并在感冒、泄泻、疳症中。但它是脾 胃病中的祸端,是其它脾胃病的元凶(就象感 冒可以引起许多其它疾病一样)如食积滞而不 消,病情进展,可导致厌食。积久不消,迁延 失治,影响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可转化成疳 。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中医儿科之食积和厌食
2、食积的内含与外延
食积是小儿脾胃疾病的比较轻的病症, 往往在其它病证中合并出现,如常合并 在感冒、泄泻、疳症中。但它是脾胃病 中的祸端,是其它脾胃病的元凶(就象 感冒可以引起许多其它疾病一样)如食 积滞而不消,病情进展,可导致厌食。 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影响小儿营养和 生长发育,可转化成疳。所以有“积为 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临床治疗积滞常用方
乳积:用消乳散合一捻金
一捻金:人参、大黄、槟榔、炒黑白 丑各等份为沫。
两药混合后,一岁1g,日三次口服。
食积:用保和散合升降散
升降散:生熟川军、僵虫、蚕蜕、 胆星、竹黄、梅片、朱砂、姜黄
两药混合后,一岁1g,日三次口服。
厌食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一、概 述
1、定义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以 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厌食患儿一般症状不多,辨证要区别以运化功 能改变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不足之象已现为 主。脾运失健证除厌食主证外,其他症状不多 ,无明显虚象。脾胃气虚证伴面色少华、形体 偏瘦等气虚征象;脾胃阴虚证伴口舌干燥、食 少饮多等阴虚征象。若因症状不多而辨证困难 时,可重点从舌象分析证候。
治疗原则
三、诊断要点
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它疾病。 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
动如常。
。 3、多数有喂养不当史
鉴别诊断:
1、食积:除不思乳食外,有伴随症状,如:嗳 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有伤食史。
2、疰夏:即“苦夏”,以食欲不振为主症,发 病有季节性,有“春夏剧,秋冬瘥”的临床特 点。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消乳丸,保和丸加减。 消乳丸—神曲、麦芽(消积去滞)。
陈皮、香附、砂仁(理气消滞) 炙甘草(和中)。 保和丸—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 食油腻之积,为主药)。 神曲(消食健脾)。 莱菔子(消食下气,并长于消麦面 痰气之积)。 以上三药同用,可消化各种饮食积 滞。
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食积化热,佐以连翘清热而散结。
五、治疗原则
实证—消食化滞。 虚中挟实—消食健脾,消补并施。
六、分证论治
(一)乳食内积
症状及症候分析 :
乳食少思或不思,—乳食停积胃腑,受纳失 常。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脾不运化,中焦气 滞。
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便下秽臭—乳食停积 腐败,胃失和降。
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积壅发热。 舌淡,苔白腻。
治法:健脾消积。
方药:健脾丸加减
《证治准绳》健脾丸:人参、白术,茯苓、 甘草(四君子)—补气健脾。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 山药、肉豆蔻—健脾止泻。 黄连—清热燥湿。 《医方集解》健脾丸:人参、白术—健脾补 气。
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 陈皮、积实—理气和胃。
本方虽以消导为主,但其性平和,故以“保和 ”名之。
(二)、脾虚挟食
症状及证候分析: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本证是因虚致积,脾虚,气血不充。 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伏卧,呕吐酸馊,夜 寐不安,大便溏薄,日2-3次,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 —乳食停积,气机不利。 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虚中挟实之象。
三、诊断
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 馊,大便溏泄,臭如败卵或便秘。 2、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 球。
四、辨证要点
1、虚实 实—病程 短,脘腹胀痛或伴低热 、哭闹。 虚中挟实—病程长,脘腹胀满,喜按,神倦 乏力,形体消瘦。 2、伤乳、伤食 母乳喂养的婴儿为伤 乳。 普通饮食的幼儿多为伤食。
本病பைடு நூலகம்疗,以运脾开胃为原则。宜以轻清之剂 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脾 运失健当以运脾开胃为主。脾胃气虚证,亦当 注意健脾益气,同时佐以助运开胃之品;脾胃 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同时适加助运开 胃之品。在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饮食调养,纠 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取效。
二、病因病机
病因:由于伤乳或伤食及脾胃虚弱。
病机: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
伤乳
伤食 。
乳哺不节,啼叫即乳(母乳喟养 ) 停积胃中壅
人工喂养,乳粉过量,过浓,变质 而不化,成
冷热不调 。
为乳 积。
饱食无度
杂食乱投
生冷不节
喂养不当,食物停积胃腑,中焦气滞不行
食物坚硬 甘肥厚腻
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调护失宜 病后体虚未复
2、特征:
1)、1—6岁多见。
2)、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
3)、除食欲不振外无明显其它症状,但病 程较长者可造成气血生化不足,影响生 长发育。
4)、诊断应首先排除其它慢性疾病,如 肝炎、贫血等 。
二、病因病机
1、喂养不当(零食、偏食、溺爱)—为主要原因之一 。喂养超越脾胃正常运化功能,损伤脾胃之气,而致 不思进食,甚至拒食。 2、病后 失调,元气大伤—大病后尤其温热病后,耗 气伤阴,脾胃气阴俱虚,受纳运化失常,导致厌食。 3、先天不足是部分婴儿厌食的原因,胎禀元气不足五 脏皆虚,脾胃尤显薄弱,生后即食欲不振,不思乳食 ,导致厌食。 4、情志失调,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 ,猝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肝失调达,气机不 畅,乘脾犯胃,形成厌食。
《证治准绳.幼科发挥》认为积有虚实之 分:“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化 之,儿幼不知撙节,胃之所纳,脾气不 足以胜之,故不消也。”
食积的治疗,《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伤食 证治》提出:“伤之轻者,损谷自愈也 。损之不减,则用胃苓丸以调之。调之 者,调其脾胃,使乳谷自消化也。调之 不减,则用保和丸以导之。导之者,谓 腐化乳食,导之使去,勿留胃中也。指 出“损之”、“调之”、“导之”均为 治疗食积的基本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