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知识点(精简版)第一单元光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5.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体中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叫光的折射现象。
7.太阳光(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8.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9.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0.潜望镜原理: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从潜望镜的窥测口进入人的眼睛。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壳是最薄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5.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喷发等→影响迅猛。
(2)地球外部的力量→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影响缓慢。
7.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风的作用主要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
8.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沙、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9.地表的坡度、植物覆盖、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雨水对地表侵蚀的快慢。
10.河水会不断侵蚀河床、河岸,它所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大量沉积。
河流下游的地形多是平原。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12.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光源: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分类:光源可以分为 (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大类。
太阳:(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光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方式: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具体应用: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实验: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穿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生活实例:(日食)、(月食)的形成。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实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光的(折射)。
5.认识棱镜定义:(棱镜)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作用: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分解光:(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6.光的反射现象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际应用: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后视镜等。
7.制作一个潜望镜构造:内部有两块和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
原理:光通过两块镜子的(反射),最终传递到我们的眼睛里。
应用:(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作者寄语1、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2、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3、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无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4、躺在被窝里的人,并不感到太阳的温暖。
5、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6、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小学科学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知识归纳1.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
3.热辐射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例如太阳在传递热的时候就可以穿越真空到达地球。
4.棉被里的棉絮疏松多孔,里面有许多不流动的空气,因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裹着棉被的冰块温度上升比较慢。
5.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同的。
像铜、铁、铝这样导热性好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这样导热性不好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6.单层玻璃由于内外表面温差较大,加上玻璃内外的空气都可以对流,热传导速度较快。
双层玻璃每层玻璃内外表面的温差都相对减小,加上采用合适的间隔可以有效防止夹层中空气的对流,静止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保温效果大大增加。
7.保温瓶的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减慢了热的传导。
双层结构的夹层被抽成真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热传导和热对流,再加上银镀层,又尽可能地阻止了热辐射。
多种方式同时使用,大大减缓了热传递的速度,起到了良好的保温作用。
第二单元知识归纳1.人体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
各种感官受到物体的刺激后,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信号并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对接收到的各种信号进行综合、判断,就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知。
2.光线、声音、气味等外界刺激是人体感知事物的前提条件。
但是过强的外界刺激也可能会损害感官,这时人体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来避免这种伤害。
3.我们用眼睛观察物体时,眼球中的晶状体把物体的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物体。
4.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第一单元通常涵盖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旨
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本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掌握生物的
基本特征,如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2.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以及如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分类。
3.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
和种子,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如,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负
责输送水分和养分,叶进行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以及它们如何支持动物的生存和
活动。
5.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需要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和调节机制。
6.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对
生物生长和分布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7. 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制定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8. 科学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测量植物的生长、记录动物的行为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生物世界的基本认识,培
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进一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种子发芽实验(一)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就像我们人生活需要一些必备的东西一样,种子发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行的呢。
首先得有水分,你想啊,如果种子干巴巴的,就像我们人渴得嗓子冒烟一样,肯定没法开始生长。
然后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太冷或者太热,种子就会像我们在很不舒服的环境里一样,不想动弹,也就是难以发芽。
最后呢,空气也很重要,种子也得呼吸新鲜空气才能茁壮成长。
2. 在做种子发芽实验的时候,我们得保证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这就好比比赛跑步,大家都在同样的跑道上(其他条件相同),就看谁在某一个特殊的规则(不同条件)下跑得更快。
比如说,我们想看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那就准备两组种子,一组给充足的水分,另一组不给水,但是温度啊、空气啊这些都要保持一样,这样才能知道水分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二、种子发芽实验(二)1. 当我们做完实验,就要仔细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啦。
这就像我们每天观察自己养的小宠物有没有长大一样。
我们可以记录种子发芽的天数、发芽的数量、芽的长度等等。
这些记录就像种子发芽的小日记,能告诉我们很多秘密呢。
2. 如果实验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也不要灰心。
这可能是因为有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小细节。
就像我们以为按照菜谱做菜肯定好吃,结果却不尽人意,可能是盐放多了一点或者火候没掌握好。
这时候我们就要重新检查实验过程,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三、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不过呢,绿豆芽有点像个小挑剔鬼,它不能接受太强的阳光,不然就会被晒得受不了。
它比较喜欢那种明亮但又不是特别强烈的光线。
如果没有阳光,绿豆芽就会长得又细又长,就像豆芽菜在黑暗的环境里拼命想长高找光一样,但是看起来就比较虚弱。
2. 除了阳光,土壤对绿豆芽的生长也很重要。
好的土壤就像一个舒服的小床,能给绿豆芽提供很多营养。
如果土壤太贫瘠,绿豆芽就会像住在破房子里没东西吃的小可怜,长得不好。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五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知识点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燃烧性、热胀冷缩等特征。
2.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而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3. 能量的传递:能量可以通过传导、传播、辐射等方式进行传递。
常见的能量形式有热能、光能、声能、化学能等。
二、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光线在均匀介质中沿着一条直线传播,遇到边界时可能发生反射、折射、透射等现象。
2. 反射:光线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反射回来。
反射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 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称为斯涅尔定律。
4. 透射:光线穿过透明介质时,继续传播,透明介质可以是空气、水、玻璃等。
三、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物体引起的,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空气分子产生振动,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波通过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需要介质来传递。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是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
3.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频率和振幅两个主要特性。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音,频率越低,声音越低音。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四、天体运动1.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自身的轴进行自转运动,一天完成一次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一年完成一次公转,导致了季节的交替。
3. 月球的运动:月球绕地球进行公转运动,月球的不同照面导致了月相的变化。
五、环境与生态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包括生物圈、地球圈和大气圈等。
2. 生物多样性: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的种类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3.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21.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不乱砍乱伐、不过度捕杀、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2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生存下来.本单元重点实验的实验计划要求会说,而且尽可能地说完整:1、实验计划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水的有无.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具体过程:在两个烧杯中垫上纸巾,分别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给其中的一个烧杯适时适量地浇水,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烧杯不浇水,保持干燥,作为对照组,将两个烧杯放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情况.2、实验计划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土壤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土壤.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水等.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土壤的有无.实验的方法:在一个容器里加土,并用勺子弄平,在另一个容器里加纸巾,分别放上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适时适量地往两个容器内洒等量的水,并将两个容器放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情况.3、实验计划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水等.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阳光的有无.实验的方法: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适时适量地往两个容器内洒等量的水.将一个容器放光亮处,一个放暗处可以参照书上P6在一个容器上罩透明的塑料杯,在另一个容器上罩不透明的塑料杯4、实验计划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水、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温度的不同.实验的方法: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适时适量地往两个容器内洒等量的水.将一个容器放室温下,一个放冰箱冷藏室中.注意:保持纸巾的湿润5、实验计划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充足的空气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充足的空气.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有无空气实验的方法: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适时适量地往两个容器内洒等量的水.将其中一个容器放在透明密封袋中,密封,然后将两个容器放在同一个地方. 6、研究计划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长势一致的绿豆芽、水、土壤的种类、数量两个组不同的条件:阳光实验方法:拿两个同样大的花盆,装上同样多的土壤,分别种上三棵长势大致相同的绿豆芽,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每天定时定量的浇上同样多的水,从三个方面观察记录花盆中绿豆芽的变化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7、实验计划研究问题:蚯蚓喜欢有光的生活环境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要改变的条件:光线不改变的条件:土的湿度、土质、蚯蚓的品种、温度、空气实验方法:①、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②、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③、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④、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⑤、再把5条蚯蚓放在中间,再重复做几次.研究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8、实验计划研究问题: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还是干燥的生活环境我的猜想: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要改变的条件:土的湿度不改变的条件:光线、土质、蚯蚓的品种、温度、空气实验方法:①、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②、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③、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④、再重复几次.研究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家长签字:组长签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精简版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乐趣的学科,在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探索许多有趣的知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科学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比如,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我们会看到笔直的光柱。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太阳、闪电等是自然光源,而电灯、蜡烛则属于人造光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镜子能够反射光,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像。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光的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比如把一根铅笔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铅笔好像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的表面形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地震会使地面震动,房屋倒塌;火山喷发则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和气体。
风、水等外部力量也会对地球表面产生影响。
比如,河流会侵蚀河岸,带走泥沙,在下游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长期的风化作用会使岩石逐渐破碎、剥落。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水钟、沙漏等方式来计量时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有了更精确的时钟和手表。
摆具有等时性,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身体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我们需要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生长非常重要,小学生每天应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第五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
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是热的不良导体。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比如安装铁轨时会预留缝隙,防止铁轨受热膨胀变形。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单元梳理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单元梳理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1壶是怎样传热的:知识点1: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
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部分。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知识点2: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知识点1: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对流。
知识点2:水和空气通过热传导传递的热很少,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3炉火周围的热现象:知识点1:发出热量的物体是热源。
知识点2:热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而热传导、热对流是需要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进行热传递的。
4保温和散热:知识点1:怎样保温?(阻止热传递)知识点2:怎样散热?(加快热传递)第二单元:后代与亲代5孩子与父母:知识点1:性状(从父母处获得的稳定的相貌特征),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知识点2:动物的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6植物的后代与亲代:知识点:植物的后代与亲代都非常相似,但是在性状上又有一些差异。
7灭绝的远古动物:知识点:科学研究发现,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当今存活的有些生物和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8水中的微小生物:知识点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知识点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切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9显微镜下的细胞:知识点: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0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知识点1:生活中的应用的微生物(酵母菌、乳酸菌、抗生素)。
知识点2:病毒和致病菌。
知识点3:大型微生物(蘑菇、木耳)11预防传染病:知识点1:传染病是一种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1. 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包括分子运动和分子缔合或排列方式改变。
溶解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但是要注意微观上的区别。
2. 溶解快慢: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有水的温度、是否搅拌以及颗粒大小等,内因有物质本身的特性。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的空隙也越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越大,因此越容易溶解。
3. 分离溶解的物质:物质分离可以采用蒸发溶剂或者降温的方法,当需要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时,如果这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话,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
4.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
植物细胞有专门的吸水和失水的部位是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二、量筒的使用方法1. 量筒是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的玻璃仪器,不可受热,不可骤冷。
2. 使用前要检查量筒是否完好,不要用不合适的量筒量取液体。
3. 将液体注入量筒时要放平并沿量筒内壁(注意:不是垂直倒入,要倾斜)缓缓地倒入,以免气泡的产生影响所读体积。
4. 量筒需精确到0.1ml,所以要读到0.1ml,不用估读。
三、常见的材料及性质1. 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钢也是铁合金);非金属材料包括天然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合成材料则是人工合成的材料。
2. 材料的性质包括它们的颜色、质地、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等。
四、电路连接与电流1. 电路的组成: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组成。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是从正极到负极,在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到达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负极流向正极。
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三件事:开关的位置;如何接入用电器;怎样连接电源的正负极。
另外要注意滑动变阻器连接方式是“一上一下”。
2.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用电器到达负极的,但是电路中的电流不仅是由电源产生的还包括用电器的功能消耗电能的,电流经过用电器变成其他形式的能如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机器运转等。
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WORD格式..可编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键。
9.食物键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备色至望宪。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他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佣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统、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3.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4.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这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6.食物链: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生产者: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9.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0.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防治沙尘暴的方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
猎隼(sun)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2.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生态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1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56年,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对比实验设计
1.蚯蚓的生活环境
提出问题: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还是阴暗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10条、潮湿的泥土
实验过程:①找一个长方形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
部铺上潮湿的泥土,中间留一条空隙。
②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
5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2.蚯蚓的生活环境(二)
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实验过程:①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中间留一条空隙。
②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
3.绿豆芽的生长条件
提出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长势较好的绿豆芽10棵、两个花盆、标签、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各一个。
实验过程:①在两个花盆中各种入5棵绿豆芽,放置于阳台上。
②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杯子的外面。
实验组用透明塑料袋罩起来,对照组用黑色塑料袋罩起来。
③每天给两个杯子内加适量相同的水并比较两个杯子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的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对照组的绿豆芽茎比较细且颜色浅,偏黄。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4.种子发芽实验(一)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实验材料:两个同样的杯子、饱满的绿豆种子10粒、纸巾、标签
实验过程:①在两个杯内都垫上纸巾,在杯内纸巾上各放5粒绿豆。
②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杯子的外面。
每天给实验组浇适量的水,对照组
保持干燥。
③每天比较两个杯子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