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必修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程标准】(1)了解建国以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掌握“双百”方针的内容,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识贯彻“双百”方针的重要意义;(3)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方针的制定、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取得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和邓小平对教育的贡献;(4)联系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建国以来的科技特点及原因特点: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有差距,高科技成果突出原因: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⑵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根本原因)⑶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坚实基础)(4)广大科技工作者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工作和贡献(5)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决策:①科技机构的成立: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②科技战略的推动:1956发出“向科学进军”口号;1978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
1985年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注: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的三个阶段:①文革前—----设立国家科学院,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确定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②文革中---中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突破性成就③文革后,肯定和重视科学技术与知识分子;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了科技志经济的结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1)国防(两弹一星):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钱学森号称“导弹之父”核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加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安全,同时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导弹: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现代中国的教育、科技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现代中国的教育、科技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前提条件1、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2、科技机构成立,党的各项政策、科技战略的推动3、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工作和贡献二、科技成就概况1、“两弹一星”⑴目的:为了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⑵成就:即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能力。
先后建成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②20世纪60年代初,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国家,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⑶意义:⑴打破了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⑵加强了中国国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2、载人航天技术2003年“神舟”5号飞船在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杂交水稻⑴成就: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⑵意义:国际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①1983年开始,成功研制出“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意义:②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0世纪末,基因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1、背景: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②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繁荣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根本目的)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贯彻实施:①提出初期:贯彻执行,出现繁荣景象.主题: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优秀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青春之歌》等.文艺期刊大量增加:电影创作步入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②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扩大化至文革期间:受干扰和破坏,未能坚持贯彻下去.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复习提纲)
专题五(复习提纲)一、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1.背景:⑴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⑵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意义:它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5.成果:⑴文学:《红岩》、《红日》、《红旗谱》。
(文学,举三例)⑵电影戏剧:《上甘岭》、《李双双》、《五朵金花》。
(电影,举三例)《龙须沟》、《茶馆》、《蔡文姬》。
(戏剧,举三例)⑶舞台剧: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艺术精品。
二、第二阶段(十年动乱)1.“十年动乱”从文化领域开始⑴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⑵斗争:二月提纲与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①二月提纲:彭真《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试图约束“左”的倾向。
②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出台会议《纪要》,是文学艺术遭摧残的开始。
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⑴原因:①红卫兵破“四旧”。
(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②林彪江青污蔑文艺界被“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政,迫害文艺工作者。
⑵表现:①破“四旧”,文化典籍付之一炬;②许多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下放甚至迫害致死;③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而遭封杀;④“样板戏”一枝独秀,三、第三阶段(1978年后)1.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背景: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⑵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
3.成就:⑴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戏曲艺术政府奖。
⑵体育事业取得喜人成就:①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
②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
③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点睛]本专题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主要内容包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教育事业的新成果,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通过对我国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主要成就的复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历程。
了解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关注各项事业发展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标考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重点掌握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解析考点1]简述建国以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及历史作用。
〔1〕“两弹一星〞A.1964年6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东方魔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西方媒体因此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工业革命〞。
〔3〕“银河“系列计算机A.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
B.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4〕“神舟〞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
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023年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知识板块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毛泽东会见钱学森
邓稼先 “长征”火箭家族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知识板块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东方红一号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知识板块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特征
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 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 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 的结合
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1)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
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
(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根本任务
(3)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 (2)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新时期教 育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持 续发展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知识板块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过程
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 学校教育制度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 育方针
扫除文盲,培养 人才
逐步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 系,培养了 大批素质较 高的劳动后 备军和德才 兼备的建设 人才
动乱中的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
教育
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支柱和强大的软实力。
下面将从以下角度介绍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知识点。
一、科学技术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中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现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包括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等。
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3. 航空航天技术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还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
此外,中国还成功研制了大型客机C919和ARJ21,展示了中国在飞机制造方面的实力。
4. 生命科学技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疑难杂症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生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等。
二、文化知识点1. 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独特的艺术、文化和哲学思想,如中国画、雕塑、书法、诗词等。
2. 新兴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文化也不断更新和发展。
新兴文化包括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成为年轻人流行的文化艺术,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
3. 语言文化中文是中国的传统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中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和使用。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广中文国际化,许多国家也开始将中文列为第二外语。
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语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两个重要支柱,不断推动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高二历史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提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1。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目的:①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②巩固国防,维护中国安全(2)重大成果: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2.载人航天:2003年10月,“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意义: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而且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二、了解“双百"方针和贯彻该方针后出现的优秀文艺作品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含义: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
2.贯彻该方针后出现的优秀文艺作品(1)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的文艺成就: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1.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1)建国初期: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成功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要点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复习要点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要点
(第一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
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
4、2003年,“神舟”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
空
5、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年以来选育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
(第二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了解我国的“双百”方针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开始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制定:1956年,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成: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第三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三个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义务教育法》。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必背知识点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抽查要点
一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
1. 1956 “双百”方针(背景目的含义意义)P83
2.1977 恢复高考(了解背景理解意义)P89
3.1979 “二为方向”(背景含义新时期文化繁荣原因)P85
4.1983 教育的三个面向(内容人物地位)P90
5.198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物意义)94
6.1995 科教兴国(内容意义)P90
7.新时期:863计划火炬计划(80年代)
8.新中国的教育性质和教育方针(时间相关文件内容)P88
9.向工农开门(建国初开展扫盲教育)P87
二. 文化教育科技的成就或表现
1 19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新时期:基本实现两基(含义),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法规逐步完善P90
3.1964原子弹,1967氢弹,1970“东方红一号”卫星,1973杂交水稻(意义)P93
4 新时期:2003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巨型计算机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新时
期科技发展原因)。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
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1第一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一、科技一览表二、两弹一星含义:“两弹”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意义: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
三、“东方魔稻”评价:①“东方魔稻”;②“第二次绿色革命”;③中国“第五大发明”;④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⑤中国的“水稻之父”;⑥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
意义: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四、“神舟”号飞船评价:①欧洲媒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②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意义: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国家的独立(保障);②党和政府的重视;③经济实力的增强;④科学家的努力;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六、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870年前后中国滞后的原因:①根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清政府腐败,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⑤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七、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②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③党内长期“左”倾错误的干扰;④对外关系过分强调“自力更生”。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深厚科学技术实力的国家,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涉及众多知识点。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2.节能环保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节能环保技术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以及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3.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
原材料的替代和技术的提升,已经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点。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1.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医、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并不断被传承和弘扬。
国家也在不断推广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2.文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艺类业态也在不断变革。
网络文学、电影、短视频等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文艺生活。
3.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也被视作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符号。
三、科学技术和文化融合的新意义1.实现文化传承:当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科技能够成为帮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的有力手段。
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来保存传统的文化史料,让人们更加方便直观地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促进文化创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工具。
在现代文化的创新过程中,科技的引导和辅佐,可以更好地推动创新的健康成长。
3.创造新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和科技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还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和坚实的基础。
必修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考试说明】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国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2)为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二、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1)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学校停课;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启动“希望工程”。
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试说明】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中国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二、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1)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学校停课;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启动“希望工程”。
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
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
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框架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链时间轴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标志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是(B)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5号”载人飞天大成功D.“神舟6号”飞船双人试飞成功
2.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C) A.食品流通领域B.空间技术领域C.农业科技领域D.文化教育领域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政府确立的教育方针,不正确的是(C)
A.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B.强调教育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C.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D.在西部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
4.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应当肯定。
”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D)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初步建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5.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D)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系统中的主要环节,并不意味着这个系统中的其他两个环节被贬低到只是受科学推动这种被动的地位。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
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材料三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对外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的正常交流;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和发展;以往的科技成就为后来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结合材料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生产力?由此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点: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中国所处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建立初期。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长期敌视、封锁和包围;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事业受冲击。
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科技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