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第八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 身边的艺术设计》教案

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 身边的艺术设计》教案
八、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例如,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和材料是否合适?学生的反馈如何?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 身边的艺术设计》的教案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设计案例,如手机壳、书包、衣服等,通过这些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设计的存在和作用。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或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艺术设计的美感和实用性。此外,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觉得这些设计好看吗?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艺术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视觉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教师应将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步骤和关键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可以使用图表、流程图、关键词汇等形式,使得板书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可以将设计步骤分为“观察”、“构思”、“实践”和“修改”,并在每个步骤旁边附上简单的说明和示例图。这样,学生在跟随课堂讲解的同时,可以通过板书对知识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反思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检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

第8课:奇思妙想(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8课:奇思妙想(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8课:奇思妙想(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奇思妙想的含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奇思妙想进行美术创作,提高绘画表现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奇思妙想的含义和特点。

2. 学习运用奇思妙想进行美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和欣赏优秀的奇思妙想美术作品。

4. 学生合作完成一幅奇思妙想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奇思妙想的含义和特点,运用奇思妙想进行美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奇思妙想进行美术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美术作品欣赏资料。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画纸、彩笔、水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奇思妙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奇思妙想的含义。

b. 学生分享对奇思妙想的看法和理解。

2. 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a. 教师讲解奇思妙想的含义和特点,如创新性、独特性、趣味性等。

b.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奇思妙想的内涵和应用。

3. 技能训练(15分钟)a.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奇思妙想进行美术创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b.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奇思妙想美术作品的创作练习。

4. 作品分析与欣赏(15分钟)a. 教师展示优秀的奇思妙想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特点和创意。

b. 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见解,讨论奇思妙想在作品中的运用。

5. 小组合作创作(30分钟)a.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奇思妙想美术作品的合作创作。

b. 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共同完成作品。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a. 每组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美术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和创意。

人美版三年级第8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

人美版三年级第8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

人美版三年级第8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第8课,主题为《身边的设计艺术》。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设计艺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设计艺术作品,创作自己的设计作品。

教材章节:第三章“生活中的美术”第三节“设计之美”。

详细内容:1. 设计艺术的基本概念:什么是设计?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2. 设计的基本原则:实用、美观、创新、环保。

3. 观察生活中的设计艺术作品:分析其设计原理和特点。

4. 创作自己的设计作品: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创意设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设计艺术的基本概念,认识到设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设计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设计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生活中的设计作品)、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优秀设计作品,如手机、家具、服饰等,引导学生关注设计艺术。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设计艺术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观察与分析(15分钟)学生分小组观察生活中的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原理和特点,进行课堂讨论。

4. 创意实践(4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设计艺术的基本概念2. 设计的基本原则3. 观察与分析生活中的设计作品4. 创作自己的设计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个创意环保袋。

2. 答案:学生需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创意设计,要求实用、美观、环保。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给树爷爷画像)|岭南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给树爷爷画像)|岭南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给树爷爷画像)|岭南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树木的基本结构,学会用线条和色彩描绘树木。

2.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树木的基本结构2. 树木的绘画方法3. 给树爷爷画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树木的基本结构及绘画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生动的树木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棵大树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外形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树木特征,教师总结并板书。

2. 学习树木的基本结构(1)教师简要介绍树木的基本结构,如树干、树枝、树叶等。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树木的各个部分,了解其特点。

3. 学习树木的绘画方法(1)教师示范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树木,强调绘画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绘画树木,教师巡回指导。

4. 给树爷爷画像(1)教师出示一张树爷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

(2)学生发挥想象,给树爷爷画像,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心得,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树木,选择一棵自己喜欢的树进行绘画。

2. 家长辅助拍摄学生的绘画过程,上传至班级群,共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绘画等环节,让学生了解树木的基本结构,学会用线条和色彩描绘树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与自然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学生的绘画过程,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绘画树木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八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2022-2023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八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2022-2023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八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一、课堂背景本课是美术三年级上册的第八节课,主要介绍身边的设计艺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设计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设计艺术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设计艺术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如何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指以美感为目的,从功能、形式、色彩等多个方面考虑,经过策划和创意,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

2.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1)产品设计:例如家具、电器等。

(2)装饰设计:例如服装、建筑等。

(3)平面设计:例如海报、宣传册等。

(4)数字设计:例如网站、手机应用等。

3.如何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观察细节:例如家具的制作工艺、装饰品的图案细节等。

(2)观察颜色:例如家具的颜色搭配、装饰品的色彩搭配等。

(3)观察形状:例如建筑的立体形状、服装的平面形状等。

(4)观察功能:例如电器的功能设计、家具的人体工程学设计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询问他们观察到了哪些设计艺术的元素,如颜色、形状、功能等,向学生解释这些元素是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

2.讲解设计艺术的概念和表现形式(10分钟)讲解设计艺术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介绍不同类型的设计艺术,如产品设计、装饰设计、平面设计和数字设计等。

3.观察身边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5分钟)带领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的细节、颜色、形状和功能等方面,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根据学生观察到的设计艺术元素,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讲解,如电视、椅子、服装、建筑等。

4.小组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身边的事物中具有设计艺术的元素,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八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

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八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
3.情意目标: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喜爱之情,提高设计意识和对设计的审美能力。
重点
欣赏身边的设计艺术,从外形、色彩、材料和用途等方面,运用美术语言多方位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与分析,培养设计意识。
难点
发现设计、尝试设计并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新知导入
出示图片:观察欣赏:说一说,下面的书包哪个更漂亮?为什么?
教师指导制作
五、课堂总结:
自评: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生活用品是什么?从外形、色彩、材料和用途等方面介绍?
互评:说一说,哪个小组的同学介绍的最好,对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的准确又吸引人?
教师点评:评价以鼓励为主,也要提出相应的建议,有待于学生对绘画水平的提高C
学生总结: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这节课学习的快乐是什么?
书包和背篓。相同的是:都是背包。不同的是:书包是布做的,用了红色黄色等颜色,外形是拱形。背篓是藤条编的,颜色是黄色,外形是漏斗形。
钟表。相同的是:都是钟表,材质都是塑料。不同的是:第一幅是手表,第二幅和第三幅都是闹
思考回答
欣赏图片并回答
观察分析
欣赏学习
提高思维语言组织能力
提高学生欣赏、审美能力
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提高对生活用品的更多了解和欣赏
钟,外形不同、花样不同。
衣服、鞋帽。相同的是:都是生活用品。不同的是:颜色和图案不同。
3.说一说
橱窗的设计美观吗?为什么?
包装盒哪个更好看?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件设计?说出它设计成功的理由?
四、课堂练习:
(出示课件图片)提出创作要求:选择书中一件或从家里带的生活用品,从外形、色彩、材料和用途等方面介绍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做一次产品推销员。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 枫叶红似火|辽海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 枫叶红似火|辽海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枫叶红似火|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枫叶的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枫叶的美。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枫叶的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枫叶的美。

2. 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枫叶的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枫叶的美。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枫叶的特点和绘画技巧。

2. 示范法:现场演示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枫叶的美。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老师出示枫叶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枫叶的观察和感受。

2. 讲解枫叶的特点:2.1 老师讲解枫叶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点。

2.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 学习绘画技巧:3.1 老师示范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枫叶的美。

3.2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绘画技巧。

4. 创作实践:4.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绘制一幅以枫叶为主题的画作。

4.2 老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鼓励。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2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6. 总结与拓展:6.1 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枫叶的特点和绘画技巧。

6.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6.3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枫叶的绘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枫叶的特点和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如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8课《田间的精灵》(教案)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8课《田间的精灵》(教案)
此外,我还需要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九.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静物绘画艺术史》、《静物绘画技巧》等书籍,了解静物绘画的历史发展和技巧。
- 特点:色彩丰富、湿润度高
- 技巧:色彩调配、笔触运用、构图布局
3. 静物绘画的创作步骤与方法
- 观察与描绘:用线条、形状、色彩描绘静物
- 构图与布局:合理安排画面构图
- 细节与表现:刻画静物细节、表现质感与空间感
4. 欣赏与分析经典绘画作品
- 选择经典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
- 关注静物绘画在作品中的表现与风格
- 学生可以尝试在家庭或学校环境中创作静物绘画作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静物绘画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提高绘画水平。
-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拓展任务。
-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静物表现,欣赏作品的美感和技巧。
⑤学生创作与评价
- 学生进行静物绘画创作,展示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作品的创新性和表现力。
板书设计:
1. 静物绘画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静物绘画:描绘静止不动的物体
- 重要性: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 水粉颜料的运用技巧
2. 教师示范水粉颜料的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实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三年级《美术》教案第8课身边的设计艺术

三年级《美术》教案第8课身边的设计艺术

三年级《美术》教案第8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版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美术》第八课主题:身边的设计艺术课时:共2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王玲华∕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身边生活中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从物品的材料、造型、色彩、功能上简单地进行描述、分析、评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身边的常用物品进行改造,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学习习惯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同时具有了一些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想法与创造力相统一。

四、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技能目标:能够对作品进行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进行一些初级设计。

情感目标: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体会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乐趣。

五、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设计”。

学生能够从物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并以个人的观点进行描述。

能将本课所学习的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八课 猜猜我是谁 ︳湘美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八课 猜猜我是谁  ︳湘美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八课猜猜我是谁︳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描绘动物。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动物的特点,如何用线条和颜色描绘动物。

2. 学会观察动物,抓住动物的特征进行绘画。

3. 学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描绘动物。

2.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动物的特征进行绘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谜语: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船,没有脚也能跑,白天总在睡觉。

(猜一动物)2. 新课讲授(1)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教师讲解动物的特点,如何用线条和颜色描绘动物。

(3)教师示范绘画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并学习。

3. 学生练习(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用线条和颜色描绘出来。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展示评价(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互相欣赏、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动物,用线条和颜色描绘出来,下节课带来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特征,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描绘动物。

3.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猜猜我是谁动物的特点:耳朵、眼睛、嘴巴、身体、四肢、尾巴……绘画方法:线条、颜色注意事项:抓住动物的特征进行绘画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学生练习”和“展示评价”环节。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 对印的图形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 对印的图形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对印的图形▏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印的图形的特点,感受对印的图形的美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印的图形的概念2. 对印的图形的制作方法3. 对印的图形的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印的图形的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对印的图形的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示范作品、对印的图形的实物。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对印的图形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来的吗?”2. 讲解:讲解对印的图形的概念、制作方法以及欣赏。

3. 示范:示范对印的图形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你们看懂了吗?谁来说一说制作方法?”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对印的图形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赏并评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印的图形的制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对印的图形2. 教学目标:了解对印的图形的特点,掌握制作方法,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学重点:对印的图形的制作方法。

4.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对印的图形的制作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一幅对印的图形的作品。

2. 家长签字确认,下节课带来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展示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对印的图形的概念、制作方法以及欣赏。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观察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制作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下节课加强巩固。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印的图形是一二年级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绘画方法,它是一种借助其他物体来进行印画的有趣活动,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效果独特,除了能产生美丽的图形外,还可以体验拓印的乐趣。

第8课 画人物(教案)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8课 画人物(教案)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8课画人物(教案)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物画的基本知识,掌握人物画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人物画的基本知识:人物比例、面部五官、表情、动态等。

2. 人物画的表现方法:线条、明暗、色彩等。

3. 人物画的创作步骤:观察、构思、起稿、修改、完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

2. 难点:人物画的动态表现和表情刻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人物画作品、多媒体设备。

2. 学具:铅笔、橡皮、画纸、彩色笔、水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人物画的创作步骤。

3. 示范:现场示范人物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物画的表现技巧。

4. 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人物画的创作练习。

5.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第8课画人物2. 内容:人物画的基本知识、表现方法、创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一幅人物画作品。

2. 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人,选择一位熟悉的人物进行绘画创作。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人物画的创作。

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内容是否涵盖了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师是否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4. 教学效果是否满意: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欣赏。

第八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

第八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设计原则和要素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设计实践。这个实践将演示设计原则和要素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设计艺术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审美素养;2.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设计原则和要素进行创作,激发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作品等方式,提升合作能力;4.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设计艺术特点,增强文化自信。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仍显得有些迷茫,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上多设置一些互动环节,并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设计艺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设计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运用设计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山山水水》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山山水水》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八课《山山水水》人教新课标一、教材背景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第八课,教材名称为《山山水水》。

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基本构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夸张感官体验,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基本构图方式;2.学会夸张感官体验,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作品;3.发挥创造力,创作一幅具有山水画特点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

2. 学习基本构图方式(1)正中设景让学生了解山水画中“正中设景”的构图方式,让学生通过练习画笔、模拟练习等方式掌握该构图方式。

(2)三分法构图让学生了解山水画中“三分法构图” 的构图方式,通过画笔和模拟练习手段使学生掌握该构图法。

3. 现场创作设计现场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探索和运用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方式,创作一幅具有山水画特色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幻灯片、放映视频和展示图片等形式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

2. 学习基本构图方式(1)正中设景构图由教师向学生讲解正中设景构图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带领学生画出一幅符合该构图方式的山水画。

(2)三分法构图由教师向学生讲解三分法构图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画出一幅复合该构图方式的山水画。

3. 现场创作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的素材、材料和工具,带领学生完成现场创作。

学生可以探索和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幅符合山水画特点的作品。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在教师向学生讲解基本构图方式的同时,通过画笔、模拟练习、现场创作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借鉴学生现场完成的作品,进行评选或展览。

评价的标准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不仅仅依据美术技巧和构图特点,还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8课《趣味游乐园》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8课《趣味游乐园》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趣味游乐园》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游乐园的构成要素,学习画游乐园设施的外形和颜色。

2.能够准确的使用线段、曲线和自然变化线条,并运用所学的基本造型元素表现游乐园设施。

3.能够用色的对比、相似、明暗、冷暖、饱和度等进行创作。

4.培养学生严密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完成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游乐园的构成要素。

2.运用线段、曲线和自然变化线条,结合基本造型元素,表现游乐园设施。

3.创作时运用色的对比、相似、明暗、冷暖、饱和度等。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线段、曲线和自然变化线条,结合基本造型元素,表现游乐园设施。

2.如何合理运用色彩进行表现。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步骤第一步:引入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有趣的游乐园场景图片,向学生介绍各种游乐设施以及为什么别人要来这里玩。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游乐园的构成要素,并激发学生对画一副美妙的游乐园画作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知识点老师向学生讲解线段、曲线和自然变化线条的概念,并结合基本造型元素,如点、线、面、空间等。

介绍如何在画中表现游乐园设施。

第三步:示范演示老师现场或录制视频演示,为学生展现如何绘画。

老师演示时,重点讲解如何使用颜色的对比、相似、明暗、冷暖、饱和度等创作元素技巧。

第四步:学生自主创作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创作。

老师要向学生再次强调创作时需要注意的要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独立完成作品。

第五步:评价与展示当学生画作完成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彼此欣赏,让学生通过看同学的画作,激发对美术的兴趣,互相激励。

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画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创作中表现出的优点,以及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面。

鼓励学生多多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让自己的作品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四、课后作业1.完成一幅有关游乐园的绘画作品。

2.在绘画作品中运用所学的线段、曲线和自然变化线条,结合基本造型元素表现游乐园设施。

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 《第8课 山山水水》 精品教案

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 《第8课 山山水水》 精品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山山水水》精品教案第八课山山水水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如何控制水墨的浓淡,表现出远近层次的景色。

课前准备:毛笔、墨汁、颜料、学生用纸、调色盘、水桶等。

教学活动一、欣赏导入:自然风光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欣赏,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导入课题并板书《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1、名家作品对比欣赏。

感受画家的不同表现技法带给人不同艺术视觉效果。

2、赏析画家作品找变化。

①感知发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表现方法。

学生欣赏,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小组讨论分析。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些。

②了解墨色浓淡、深浅变化。

学生结合范画分析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干湿?浓淡干湿主要是通过笔中水和墨的多少来控制的,需要多尝试,多练习。

看多媒体图片,看教师示范,尝试跟老师一起来做,体验一下。

3、实践、探究:①学习中国画用笔方法。

看教师示范,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效果有何不同。

跟教师一起做,尝试,体验。

②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

4、教师示范并讲解:(1)学会概括表现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

(2)掌握中国画中表现山水景物的几种基本技法:勾、皴、点、染。

(3)教师示范山石的画法画石头时要注意石分三面,大小相间。

注意勾、皴、点、染几个步骤。

三、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练习步骤: 1、先勾出山石的外轮廓,注意大小相间,前后关系明确。

2、根据山石的结构,皴山石,表现其结构和体积。

3、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擦出山石的结构,使其三面分明,表现出质感和体积感。

4、根据需要点苔,在淡墨皴擦基础上渲染出石头的结构,然后罩染赭石色,根据需要用花青分染石头。

五、作业展示,小结六、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法范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我的自画像册》|岭南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我的自画像册》|岭南版

教案名称: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我的自画像册》|岭南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的外貌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增强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画像的概念及特点2. 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方法3. 学生自画像的创作与展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的外貌特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自画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名人自画像,引导学生欣赏并简要介绍自画像的概念。

(2)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自画像,讨论自画像的特点。

2. 学习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方法(1)教师示范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学会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的外貌特征。

3. 学生自画像创作(1)教师发放绘画材料,讲解创作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创作自画像。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展示与评价(1)学生将自画像贴在展示区,进行展示。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选出最具个性的自画像。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的外貌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表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自画像的概念和创作过程。

2. 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完成一幅家庭自画像,增进亲子关系。

3. 学生将家庭自画像带到学校,进行下一节课的分享与展示。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的外貌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表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八课 色彩对“印” ︳湘美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八课 色彩对“印” ︳湘美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八课色彩对“印”教材分析:《色彩对“印”》是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题材,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色彩对印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色彩对印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印的方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对印的方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对印表现物体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对印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种方法叫做对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对印的方法创作美术作品。

二、新授1. 教师简要讲解对印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示范对印的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作品,分析色彩对印的表现手法。

三、实践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学生明确创作任务。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作方案。

3. 学生独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评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印的方法和创作技巧。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色彩对印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印的方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重点环节: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对印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对印这一创作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从理论上说,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或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我们在上一课里已经讲述了理解艺术家创作意图的重要性,本课要说明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只是我们理解美术作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惟一的,或者说它可以为我们理解美术作品提供某种参照,美术作品还需要我们观众给予我们自己的解释。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二)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中国古代画家马远和夏圭的故事开始讲起的。

作为引子,这个部分指出了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但明代皇帝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由此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到了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对它的理解也与其时代和地域密切相关。

这里主要举了罗中立的《父亲》这个例子。

这一点可以结合前一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理解。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作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这里还提出了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由于这个问题更为复杂,所以就没有展开,只作为教学中的参考。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是接着上面所说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相对的一面引出的问题。

这个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这些角度和方法告诉我们,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有各种理解的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一部分,这种解释对于学生参与美术鉴赏的主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同时也指出,尽管具有这些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但美术作品本身仍然是我们进行意义和价值判断的基础。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方面:1.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无论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形成还是美术作品产生意义和价值的能力与范围都受到了其所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2.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其绝对的一面又有其相对的一面,要准确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要能精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这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另外,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多种角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以为美术作品可以任意理解,这是错误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给予纠正。

二、教学内容资料(一)作品分析晓雪山行图(中国画)马远(宋)马远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生于杭州,字遥父,号钦山。

他出生于绘画世家,到他已是第四代。

他在光宗、宁宗、理宗朝任画院祗侯、待诏。

和祖上一样,马远山水、人物、花鸟、杂画兼能,是一位全才画家,在画坛独步一时。

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山水画,人称“马一角”,是因为他绘画的构图往往将实景置于画面的一角。

然而除了一角的特写,他也有全景山水,而且还充分发挥他全才的优势,其作品时而花鸟、山水结合,时而人物、山水结合,时而人物、花鸟、山水结合,极其丰富多变。

渔笛清幽(中国画)夏圭(宋)画史上历来都是“马夏”并称的,因为他们的画风的确十分相近。

所不同之处在于:马远矜贵些,夏圭率性些;马远画得紧一些,夏圭松野一些;另外,夏圭用墨更淋漓些。

夏圭略晚于马远,钱塘人,在宁宗、理宗朝为画院待诏。

他的年辈虽晚,声誉却不低,御前画院十人,夏圭居其一,与前辈名家苏汉臣、林椿、李迪、马远等享受同等待遇。

他早年的山水较多李唐痕迹,中年以后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布局上,他爱将景物集中于一边,或下半边或左右侧,表现迷茫飘渺的空间意趣,人称“夏半边”。

晚年的风格更加简练豪纵。

正如董其昌指出的,夏圭还吸收了米家山水的墨法,他爱用泼墨湿晕,再秃笔焦墨点染。

笔法灵活多变,点、短线、小斧劈皴、大斧劈皴相间使用,使浓淡隐约,云气微茫。

父亲(油画,240厘米×160厘米,1980年,中国美术馆藏)罗中立罗中立(1948—),四川壁山县人。

1964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

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学习期间创作了油画《父亲》。

他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美术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用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

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因为如此,这一作品公开展出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

最后的晚餐(油画,365厘米×568厘米,1592—1594年,威尼斯圣乔尔乔·马乔列小教堂藏)丁托列托(意大利)丁托列托(1518—1594)被视为晚期文艺复兴的样式主义画家。

“丁托列托”并非他的本名,因为他出身染匠之家,故得此绰号(意为染色者)。

他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人,扬言要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为了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他在创作中总是选取别人很少采用的角度和构图,追求宏伟的气魄、强烈的戏剧性和突出的光感,忽视人物内在气质和性格的刻画,主要从画面效果出发。

《最后的晚餐》这个传统的圣经题材,在不同时期有很多画家都画过,丁托列托本人就先后画过七八幅之多。

早期丁托列托的一幅《最后的晚餐》,作于1547年,现藏威尼斯圣塔—玛库奥拉小教堂内。

但以1565—1594年期间完成的三幅最为著名(第一幅在圣特罗瓦佐教堂,第二幅在圣洛可公会,第三幅即此幅)。

就其构思的独特性来说,这幅画比所有其他几幅都要大胆。

在这里,虽然仍然采用倒挂飞旋的人体动作,画面还是那样充满着强烈的神话色彩,但耶稣与12门徒之间的关系,却极有节奏感。

富有运动感的斜角线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印象。

席上的12个人物被耶稣的一句话——“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惊扰得神色慌张、表现不一的动态,加上左上角那种奇幻的天光与云雾相绕的光源,使这个场面具有一种神话般的舞台效果。

画家别出心裁地把这顿“最后的晚餐”,摆设成呈透视纵向的角度,观者似乎就站在门口或场面一侧的高处来观看,一切人物的动作都是成组的、繁忙的、富有叙事性的。

据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评价丁托列托的画说:“他不只是工作速度快,他的作品残留下粗犷的笔触,使人看不出他的画是否已经完成。

”这决不是说,他的画有许多技法上的粗糙,而是他用笔触追索光与运动感的结果。

他偏爱用暖色系的色调,只是他的暖色不追求艳丽,暖色中的明暗是为了加强人物的心理因素。

这种画风后来也曾被19世纪的法国印象派所赏识,他们临摹他的画法来吸收这种光影的表现效果。

最后的晚餐(壁画,484厘米×880厘米,1495—1497年,米兰圣玛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藏)达·芬奇(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画家、科学家和发明家。

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之作。

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善于使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深沉、含蓄、富于理性。

他晚年潜心科学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及草图,从物理、数学以至生理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他的技术发明也遍及民用、军事、工程、机械各方面。

因此恩格斯称赞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

”壁画《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而创作的。

它不是一般的灰面湿壁画,而是掺用了一些油彩,所以有的美术史书籍中不称它为壁画,而是标为“油性蛋剂颜料”。

由于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新的尝试,所以原画在16世纪时就已逐渐退色霉坏,加上后人保存不善,现在已很模糊。

目前有关方面正试图以现代科技加以修复,但进展缓慢。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12个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的传说。

因耶稣在耶路撒冷被捕前,与他的圣徒共进了最后一次晚餐而得名。

这类题材的宗教画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不断有人创作,且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表现手法。

达·芬奇的这一作品则以它独到的匠心、卓越的构图、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而成为不朽的杰作。

达·芬奇在这一作品中,紧紧抓住耶稣在与12门徒共进晚餐时,突然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以后,众门徒顿时显出各种不同神态的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着重刻画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进而对人物的微妙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全画的构图十分完美:横幅的画面以耶稣为中心,组成严格对称的构图。

12个门徒之间彼此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各种不同的姿态,显得丰富而统一。

此外,在画面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用透视法画出了深远的空间。

所有这些,使这一作品成为举世闻名的杰作。

大卫(青铜雕塑,高126厘米,1443—1444年,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藏)多纳太罗(意大利)多纳太罗(1386—1466)是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大卫》是他重要的作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全裸的人体雕刻。

它标志着希腊、罗马的人体美术传统又得到了恢复。

来自《圣经》传说中的大卫这一形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经常表现的题材。

传说古代犹太人的国王大卫,在少年时就以甩石绝技击杀了巨人歌利亚,因而闻名。

多纳太罗的这一《大卫》,正是表现少年大卫杀死人后,用脚踩在巨人首级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情景。

大卫的形象,不仅人体比例准确,而且体态优美、线条流畅,表现了多纳太罗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

大卫(雕塑,高250厘米,1501—1504年,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米开朗基罗(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是继达·芬奇之后,又一位文艺复兴盛期的巨匠,他少年时代就进了著名的“美第奇花园”,在那里接受了艺术训练,并接触到大量收藏在那儿的古代艺术珍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