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史书体例(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4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8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

(2分)(1)便要还家要: (2)渔人甚异之异:【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B.屋舍俨然怡然自乐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无丝竹之乱耳D.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小题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 分)【答案】【小题1】(2分) (1)通“邀”邀请⑵对……感到惊异【小题2】(2分)B【小题3】(2分)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小题4】 (2分)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中考文学常识之史书体例和往年中考题含答案,请为孩子收藏查看。

中考文学常识之史书体例和往年中考题含答案,请为孩子收藏查看。

中考文学常识之史书体例和往年中考题含答案,请为孩子收藏查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②《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③《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②《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著。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通鉴纪事本末》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②《元史纪事本末》明代陈邦瞻③《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国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②《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刘向编③《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西晋陈寿著5.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史记》,可称为通史。

因为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②《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书体例相关史书:《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总结: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中考检测1、【2018湖北荆州】(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名人传》是一部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的传记作品。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史书体例(含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史书体例(含解析)

史书体例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史书分类史书指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书按照真实性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

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等。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是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按照学科可以分为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二)史书体例1.纪传体(1)《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9.史记、汉书《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9.史记、汉书《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09. 《史记》《汉书》·第九一.全文思路 本文从《史记》《汉书》两史被世人所熟知的原因开始讲起,赞叹它们在史学上的崇高地位。

其后,作者话起两头。

他先谈及了《史记》作者司马迁,在对其生平内容介绍的过程中,作者特别关注其经历与《史记》创作之间的关系。

接着,作者将司马迁类比于孔子,强调二者保存文献方法不同,但用心一致,从而引出司马迁崇尚“礼治”之本质,以及《史记》本身所具有顺时修德的特点。

作者又将《春秋》“咬文嚼字”写法与《史记》“据事实录”对比,结合司马迁身废名裂的经历,点明《史记》中具有之“天道无常”之叹和“悲天悯人”之慨!最后对《史记》中体例和特点进行了介绍。

在介绍了《史记》的相应内容后,作者开始介绍《汉书》。

其先从作者班固的家境和生平说起。

因《汉书》成书之特殊性,除介绍班固人生经历外,也谈及了其父班彪、其弟班超和其妹班昭。

这些人在《汉书》的成书过程中,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作【内容提要】 1.全文思路 2.知识梳理 3.内容概括 4.思维导图 5.内容解读 6.真题演练者明确了《汉书》的体例(断代史),以及它在撰写素材、艺术特色上与《史记》的差异。

作者以这种“差异”自然引出了班、马优劣论,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各个朝代的名士对于两书的优劣评价,而作者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理性见解。

在上文这番“优劣论”的辨析品评后,作者做出了“《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的结论。

二. 知识梳理1.《史记》的成书过程:司马迁早年受教于董仲舒等人。

二十岁以后,其到处游历,增广见闻,开阔视野,搜集了许多史料见闻。

二十八岁,司马迁承父亲衣钵,担任太史令。

后来,因替好友李陵辩解,惨遭宫刑。

调任中书令后,发奋著书,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汉人称之为《太史公书》。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

B. 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 《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格、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 A【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

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及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古代官职的知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B. 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 古人常言“二十加冠、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五十不惑、六十耳顺”。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俺。

【答案】 B【解析】【分析】A错误,典故不是出自于“伯乐相马”,而是出自于《塞翁失马》。

C错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D错误,稼轩是辛弃疾。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语“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材料二】成语“见风使舵”原意为根据风向来操纵船舵,今多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阳春白雪”本指高雅的音乐,后指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高雅艺术。

“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今多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

【材料三】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广告用语:“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等,这种现象随着商业宣传的无孔不入,影响越来越大。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你发现了什么?(2)请根据【材料三】从成语运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3)请你向这些广告制作者提一条建议。

2.语文课上,老师讲到“如何让材料支撑观点”的问题时,出示了以下材料。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幻灯片出示】拥有一颗平常心①平常心往往能成不凡事。

②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因惹怒汉武帝而遭受腐刑。

常人受此大辱自是悲愤欲绝。

而司马迁却能怀着一颗平常心,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

正是司马迁的平常心使得《史记》没有成为一本谤书而丧失其价值,也正是他的平常心使得他自己也被刻入丹青名传后世。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故乡》运用了对比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二十年前后故乡的巨大变化。

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德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C. 《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

D.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答案】 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的积累。

B项的“ 作者莫泊桑,是德国作家”错误。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做此题时,学生应该认真读题,核实各个选项的表述的正确与否。

找出错误。

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记忆多积累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包括名篇的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内容都要有了解。

多读多看课外书籍,对课内名篇都要有深刻的理解。

2.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A. 《牡丹亭·游园》B. 《霸王别姬》C. 《梁山伯与祝英台》D. 《牛郎织女》【答案】 C【解析】【分析】A.《牡丹亭·游园》是昆曲;B.《霸王别姬》是京剧;C.《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D.《牛郎织女》是黄梅戏。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戏曲剧种的把握。

注意把握选项句中名称,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

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B. 如果欧阳修想再收一位门生,从生活现实的角度他应该从“李清照、纳兰性德、元稹、黄庭坚”四人中找李清照。

C. 假如你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140元稿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第九章《史记》《汉书》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第九章《史记》《汉书》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第九章《史记》《汉书》练习题(附答案)内容要点梳理《史记》: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

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②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③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异同: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 文化常识答案含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 文化常识答案含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文化常识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的南面,“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C.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脍炙人口,百世流芳,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答案】 C【解析】【分析】A、B、D没有错;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

故选C。

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B. “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闲适。

”这句话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是正确的。

C.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耄耋——百岁。

D. “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纯朴本色美。

”这句话属于条件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A“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孟子》《大学》,《诗经》属于“五经”。

B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此处使用属于望文生义。

故使用不正确。

C“耄耋——百岁”不正确。

耄耋是八九十岁。

D正确。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成语和复句的辨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

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③扑: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_______②援疑质理质:________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④吾母垂涕扑之涕:________(2)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B. 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C. 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 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

中考语文专练文化与文学常识(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练文化与文学常识(解析版)

热点07 文化与文学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以选择题为主,侧重于考查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历法、职官、节气、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满分技巧】文化与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要求学生平时识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限时检测】1.(2020年衢州中考)读高三的小文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成人礼”仪式,你觉得下面加点词中,与他年龄最接近的一项是()A.始龀,跳往助之B.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答案】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

高三的学生年龄在18岁左右。

始龀:七八岁;不惑:四十岁;加冠:二十岁;豆蔻:十三四至十五六岁。

故最接近的是C故答案为:C2.(2020年南充中考)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著名诗人艾青重回诗坛之后,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我爱这土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B.要保证口罩的合格生产,熔喷布质量是重要条件。

(“质量”一词本身包含好与坏两方面,句中“合格生产”与“质量”犯了一面对两面的语病)C.闾,居民聚居处。

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D.新闻特写与消息都是新闻体裁。

两者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答案】 A【解析】【分析】 A“充满土地的忧郁”和《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前期的特色和作品。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3.(2020年聊城中考)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是古代盛饭的器物,“觥筹交错"中的"觥”“筹”是指酒杯。

C.《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传体史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优化讲练测评(部编版)专题03 文言文讲解(解析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优化讲练测评(部编版)专题03 文言文讲解(解析版)

专题03 文言文讲解一、文言文汇总及翻译1.《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翻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王维是唐代诗人,其作品《使至塞上》《竹里馆》都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B.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C. “这是我的好朋友李华从他的家乡给我带来的一件根雕礼物。

”这句话没有语病。

D. “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个句子是转折复句。

【答案】D【解析】【分析】D 项有误,“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是条件复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精编版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精编版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第18讲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18讲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8讲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北冥有鱼》《虽有嘉肴》《马说》目录一、考情分析【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二、知识建构篇目1:《桃花源记》 (3)篇目2:《小石潭记》 (6)篇目3:《北冥有鱼》 (9)篇目4:《虽有嘉肴》 (11)篇目5:《马说》 (12)三、方法总结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 (21)四、考场练兵 (2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

分值一般在8-16分。

【命题趋势】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

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

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

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

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

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篇目1:《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1.缘:沿着,顺着。

第10讲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10讲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0讲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目录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二、知识建构 (2)篇目1:《木兰诗》 (3)篇目2:《登幽州台歌》 (4)篇目3:《望岳》 (6)篇目4:《登飞来峰》 (8)篇目5:《游山西村》 (9)篇目6:《己亥杂诗(其五)》 (11)篇目7:《泊秦淮》 (12)三、方法总结 (13)中考古诗词鉴赏炼字品析做题技巧 (14)四、考场练兵 (15)【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诗歌鉴赏,阅读古代诗词名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

【命题趋势】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均为必考题,一般设置2-3个小题,第1题通常侧重考查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第2题通常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部分地区习惯结合课外诗词考查,或者只考查课外古诗词。

篇目1:《木兰诗》《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

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问题梳理】1.“东市买……北市买长鞭。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初中语文讲练本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 语法知识与文学 文化常识 中考真题体验

初中语文讲练本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 语法知识与文学 文化常识 中考真题体验
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在古代,“方”可计量面积,“石”可计量容积,“寻”可计量长度, “更”可用作夜间计时。 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初唐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体例。 C.《乡愁》《回延安》《我爱这土地》的作者分别是余光中、贺敬之、艾青。 D.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都是俄国作家,其中普希金的代表作有 《自由颂》,契诃夫的代表作有《万尼亚舅舅》。 【解析】B.《史记》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余年的 史事。
专题五 语法知识与文学、文化常识
中考真题体验
1.【2022·黄冈】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 令。”这个句子中的“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充当状语。 B.“一带一路”“更加坚强”“民族复兴”“热爱祖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 相同。 C.《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 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属于编年体史书。 D.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把社稷 作为国家的代称。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 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解析】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6.春秋三传《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6.春秋三传《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06.春秋三传·第六一.全文思路全文写作思路:本文从《春秋》得名的原因及其来历说起(西狩获麟),引出了作者对《春秋》来历传说的质疑,点明了其并非孔子所作,但其却具有我国史书的两个“第一”(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第一部通史)。

之后,作者阐述了古代史官记事的两个目的,即征实和劝惩。

“征实”易懂,“劝惩”难解,孔子授《鲁春秋》实际就是解释其中之义。

而在孔子之后的《春秋》“三传”特别注重解释《春秋》的“劝惩”作用。

作者辩证地看待了“三传”在解释《春秋》时的对错,认为其在《春秋》“大义”和“劝惩”的解释上大体是对的,但仍存在着一些“咬文嚼字”“穿凿附会”的问题。

而后世者从“咬文嚼字”又引申出了“一字褒贬”“微言精义”之说,这也是人们推崇《春秋》及三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接着,作者认为“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其先对前两者的成书过程、书名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左传》一书的真实作者进行了考据,最后阐述了其大体内容、艺术特色和在文史方面的价值。

二. 知识梳理1.关于《春秋》:“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所作,至少是他编的(作者在文中持怀疑态度)《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2.《春秋》“三传”:(1)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2)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传》两家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公羊传》《穀梁传》以解经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厉害些。

(3)《左传》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依《春秋》而作。

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三.内容概括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书体例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史书分类史书指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书按照真实性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

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等。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是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按照学科可以分为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二)史书体例1.纪传体(1)《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西汉史官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2.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1)《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艺术成就①《左传》显示了由单纯记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谋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触目地增加了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尤其一些战争的叙写最有特色),从而体现早期史书中文学成分的显著积累。

在先秦文学史上,《左传》出现,预示着散文的发展已经面临更加广阔的天地。

②《左传》在铺叙事件过程中,第一次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虽非完全着意而为,却也时有渲染、夸饰之笔,客观上积累了形象塑造的宝贵经验,为此后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涌现提供了难得的启示、重要的借鉴。

③《左传》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达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后代视为某种规范;其特具的文学色彩与文学价值,也是此前记事文字中所罕见的。

④《左传》思想深邃、文风朴厚,叙事、状物精彩而富于多样性,留下了许多久经传诵的佳作,其中不少业已成为后世人们称文的典范。

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历代堪称“观止”的优秀古文,所收《左传》各篇(节)竟达三十三则之多,可见一斑。

此外,《左传》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还作为一部分重要的创作素材为后代的小说、戏曲所利用和发挥,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3)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国别体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创始于《国语》,分载多国历史,《战国策》也属于这一类。

(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艺术特色,一是长于记言,二是有虚构故事情节。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

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的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4.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近代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

5.断代史(1)《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通过叙述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艺术特色上,《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2)班固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三点剖析考点:《史记》《战国策》《左传》等常识。

重难点:作家作品对应关系、作品朝代考查。

易错点:作家、作品与体例对应。

题模精选题模一:编年体例1.1.1名著阅读。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_____①_____所作。

《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______②_____发生的一次战争。

《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____________③________过程的描写。

【答案】①左丘明;②长勺;③曹刿与鲁庄公对话。

【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例1.1.2《左传》是记录我国_________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史学典籍,《左传》与《战国策》这两部史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通过描写曹刿简短、果敢的_________,刻画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形象。

【答案】春秋;言行(语言行为)【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题模二:纪传体例1.2.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