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史书体例(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4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8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

(2分)(1)便要还家要: (2)渔人甚异之异:【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B.屋舍俨然怡然自乐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无丝竹之乱耳D.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小题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 分)【答案】【小题1】(2分) (1)通“邀”邀请⑵对……感到惊异【小题2】(2分)B【小题3】(2分)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小题4】 (2分)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中考文学常识之史书体例和往年中考题含答案,请为孩子收藏查看。

中考文学常识之史书体例和往年中考题含答案,请为孩子收藏查看。

中考文学常识之史书体例和往年中考题含答案,请为孩子收藏查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②《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③《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②《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著。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通鉴纪事本末》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②《元史纪事本末》明代陈邦瞻③《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国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②《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刘向编③《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西晋陈寿著5.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体例相关史书:①《史记》,可称为通史。

因为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②《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书体例相关史书:《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总结: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中考检测1、【2018湖北荆州】(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名人传》是一部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的传记作品。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史书体例(含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史书体例(含解析)

史书体例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史书分类史书指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书按照真实性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

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等。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是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按照学科可以分为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二)史书体例1.纪传体(1)《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9.史记、汉书《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9.史记、汉书《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09. 《史记》《汉书》·第九一.全文思路 本文从《史记》《汉书》两史被世人所熟知的原因开始讲起,赞叹它们在史学上的崇高地位。

其后,作者话起两头。

他先谈及了《史记》作者司马迁,在对其生平内容介绍的过程中,作者特别关注其经历与《史记》创作之间的关系。

接着,作者将司马迁类比于孔子,强调二者保存文献方法不同,但用心一致,从而引出司马迁崇尚“礼治”之本质,以及《史记》本身所具有顺时修德的特点。

作者又将《春秋》“咬文嚼字”写法与《史记》“据事实录”对比,结合司马迁身废名裂的经历,点明《史记》中具有之“天道无常”之叹和“悲天悯人”之慨!最后对《史记》中体例和特点进行了介绍。

在介绍了《史记》的相应内容后,作者开始介绍《汉书》。

其先从作者班固的家境和生平说起。

因《汉书》成书之特殊性,除介绍班固人生经历外,也谈及了其父班彪、其弟班超和其妹班昭。

这些人在《汉书》的成书过程中,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作【内容提要】 1.全文思路 2.知识梳理 3.内容概括 4.思维导图 5.内容解读 6.真题演练者明确了《汉书》的体例(断代史),以及它在撰写素材、艺术特色上与《史记》的差异。

作者以这种“差异”自然引出了班、马优劣论,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各个朝代的名士对于两书的优劣评价,而作者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理性见解。

在上文这番“优劣论”的辨析品评后,作者做出了“《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的结论。

二. 知识梳理1.《史记》的成书过程:司马迁早年受教于董仲舒等人。

二十岁以后,其到处游历,增广见闻,开阔视野,搜集了许多史料见闻。

二十八岁,司马迁承父亲衣钵,担任太史令。

后来,因替好友李陵辩解,惨遭宫刑。

调任中书令后,发奋著书,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汉人称之为《太史公书》。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

B. 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 《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格、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 A【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

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及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古代官职的知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B. 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 古人常言“二十加冠、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五十不惑、六十耳顺”。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俺。

【答案】 B【解析】【分析】A错误,典故不是出自于“伯乐相马”,而是出自于《塞翁失马》。

C错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D错误,稼轩是辛弃疾。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语“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材料二】成语“见风使舵”原意为根据风向来操纵船舵,今多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阳春白雪”本指高雅的音乐,后指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高雅艺术。

“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今多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

【材料三】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广告用语:“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等,这种现象随着商业宣传的无孔不入,影响越来越大。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你发现了什么?(2)请根据【材料三】从成语运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3)请你向这些广告制作者提一条建议。

2.语文课上,老师讲到“如何让材料支撑观点”的问题时,出示了以下材料。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幻灯片出示】拥有一颗平常心①平常心往往能成不凡事。

②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因惹怒汉武帝而遭受腐刑。

常人受此大辱自是悲愤欲绝。

而司马迁却能怀着一颗平常心,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

正是司马迁的平常心使得《史记》没有成为一本谤书而丧失其价值,也正是他的平常心使得他自己也被刻入丹青名传后世。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故乡》运用了对比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二十年前后故乡的巨大变化。

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德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C. 《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

D.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答案】 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的积累。

B项的“ 作者莫泊桑,是德国作家”错误。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做此题时,学生应该认真读题,核实各个选项的表述的正确与否。

找出错误。

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记忆多积累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包括名篇的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内容都要有了解。

多读多看课外书籍,对课内名篇都要有深刻的理解。

2.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A. 《牡丹亭·游园》B. 《霸王别姬》C. 《梁山伯与祝英台》D. 《牛郎织女》【答案】 C【解析】【分析】A.《牡丹亭·游园》是昆曲;B.《霸王别姬》是京剧;C.《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D.《牛郎织女》是黄梅戏。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戏曲剧种的把握。

注意把握选项句中名称,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

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B. 如果欧阳修想再收一位门生,从生活现实的角度他应该从“李清照、纳兰性德、元稹、黄庭坚”四人中找李清照。

C. 假如你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140元稿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书体例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史书分类史书指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书按照真实性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

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等。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是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按照学科可以分为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二)史书体例1.纪传体(1)《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西汉史官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2.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1)《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艺术成就①《左传》显示了由单纯记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谋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触目地增加了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尤其一些战争的叙写最有特色),从而体现早期史书中文学成分的显著积累。

在先秦文学史上,《左传》出现,预示着散文的发展已经面临更加广阔的天地。

②《左传》在铺叙事件过程中,第一次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虽非完全着意而为,却也时有渲染、夸饰之笔,客观上积累了形象塑造的宝贵经验,为此后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涌现提供了难得的启示、重要的借鉴。

③《左传》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达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后代视为某种规范;其特具的文学色彩与文学价值,也是此前记事文字中所罕见的。

④《左传》思想深邃、文风朴厚,叙事、状物精彩而富于多样性,留下了许多久经传诵的佳作,其中不少业已成为后世人们称文的典范。

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历代堪称“观止”的优秀古文,所收《左传》各篇(节)竟达三十三则之多,可见一斑。

此外,《左传》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还作为一部分重要的创作素材为后代的小说、戏曲所利用和发挥,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3)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国别体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创始于《国语》,分载多国历史,《战国策》也属于这一类。

(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艺术特色,一是长于记言,二是有虚构故事情节。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

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的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4.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近代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

5.断代史(1)《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通过叙述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艺术特色上,《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2)班固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三点剖析考点:《史记》《战国策》《左传》等常识。

重难点:作家作品对应关系、作品朝代考查。

易错点:作家、作品与体例对应。

题模精选题模一:编年体例1.1.1名著阅读。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_____①_____所作。

《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______②_____发生的一次战争。

《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____________③________过程的描写。

【答案】①左丘明;②长勺;③曹刿与鲁庄公对话。

【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例1.1.2《左传》是记录我国_________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史学典籍,《左传》与《战国策》这两部史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通过描写曹刿简短、果敢的_________,刻画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形象。

【答案】春秋;言行(语言行为)【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题模二:纪传体例1.2.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