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4-6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4-6答案

古代汉语(下)练习参考答案第四单元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分析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 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古代汉
语修订
习题

锡良古代
汉语修订

本习教题材
单元
分析
郭锡良
内容摘要
本书参考大量古代汉语相关资料,对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教材每章(单元)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 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多次修改,非常标准。

古代汉语答案(郭锡良版教材)

古代汉语答案(郭锡良版教材)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2.“为”字被动句式3.“为……所”被动句式4.“见”字被动句式5.“见……于”被动句式6.“被”字被动句式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

古代汉语(下)笔记第五章古书的注解一、学习意义㈠历代古注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研究古人思想、学习古汉语语言规律的重要参考数据。

㈡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㈢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同学都要走上文字工作岗位,在工作当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免不了要查阅古书加以解决,因此培养阅读古注的能力也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历代古注概述㈠汉代⒈注解古书的时代始于汉代,因为语言的发展变化,先秦的一些典籍,如《诗经》、《尚书》、《左传》等,到了汉代已不能让人完全读懂,于是就有人为它们作注解,来帮助人们读懂古书。

⒉注解古书的范围主要限于儒家经典,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为儒家经典作注了。

如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

⒊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毛亨:西汉经学家,山东曲阜人,作《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鲁人申培《鲁诗》、齐人辕固《齐诗》、燕人韩婴《韩诗》、鲁人毛亨《毛诗》并称“诗四家”。

孔安国:西汉经学家,孔子后人,曲阜人,作《尚书传》、《古文孝经传》,多不传。

马融:东汉人,作《周易注》、《礼记注》、《论语注》等。

郑玄:东汉经学家,山东高密人,作《三礼注》、《毛诗笺》、《孟子传》。

赵岐:东汉人,作《孟子章句》。

王逸:东汉人,作《楚辞注》。

高诱:东汉人,作《战国策注》、《淮南子注》等。

因为汉代注解家距先秦比较近,他们对先秦典籍所记载的语言典故、社会生活、文物制度都比较了解,因而他们的注解有很高的可信度。

㈡魏晋南北朝时期⒈注解的形式出现了集解体等何晏:三国魏人,作《论语集解》。

范宁:晋人,作《春秋谷梁传集解》。

⒉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三国魏人王弼的《老子注》、晋人郭象的《庄子注》、三国吴人韦昭的《国语注》等。

㈢唐代⒈到了唐代,汉代人的注解唐代人又看不懂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方法叫“疏”,或者叫“正义”,如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就是疏解郑玄的《周礼注》和《仪礼注》。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老臣贱(息)舒祺。

5没死以(闻)。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7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非(弗)思也。

10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1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恣君之(所)使之。

1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惊)姜氏16今京不(度)17无(生)民心18夫人将(启)之19(隧)而相见20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22不(介)马而驰之。

23从左右,皆(肘)之。

2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以(劝)事君者。

26若(望)仆不相(师)。

27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故祸莫(憯)于欲利。

29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30(显)岩穴之士。

3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32随而(媒孽)其短。

33(倡优)蓄之。

34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35则仆偿前辱之(责)。

3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3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5无(以),则王乎?4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4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49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50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译文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译文

古代汉语文选参考译文第一单元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译文】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

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

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

《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译文】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

《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

”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

”丹山西就是巫山。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四一、解釋下列名詞:疏:古人給古書作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經)之外,還給前人的注作注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就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

讀爲:古人注解古書常用的以本字說明假借字的訓詁術語。

其特點是,既注音又釋義。

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語,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學術語,也叫“衍字”,簡稱“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

句讀:古人讀書,常在句末一個字的旁邊加個點或圓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頓處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

兩者合稱句讀。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

義疏産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爲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爲“正義”。

十三經註疏:宋代學者爲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註疏》。

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包括:《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註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勳疏)、《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古代汉语下(郭锡良)

古代汉语下(郭锡良)

孔子曰:“求!君子疾(讨厌)夫舍(回避)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使之来)之,则安(使之安)之。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zhuan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啊。

”谋攻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的百人之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百人之卒的兵力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克制)其忿而蚁附(像蚂蚁一样)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攻下)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精品】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

【精品】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

文选部分复习要点《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古汉语常识复习要点一、古书的注解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4)2.阅读675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

(P676)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古书的标点问题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文选译文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文选译文

古代汉语文选参考译文(散文、辞赋部分)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遗弃了他的手杖,化成桃林。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网络收集,仅供参考)练习一练习二练习三练习四练习五练习六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XX辭類纂》的歸類:
賈誼《吊屈原賦》歸哀祭類,枚乘《七發》歸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 歸奏議類,韓愈《子産不毀鄉校頌》歸讚頌類,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歸傳 狀類,歐陽修《瀧岡阡表》歸碑誌類,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歸書說類,曾 鞏《墨池記》歸雜記類。
我們的分類:
賈誼《吊屈原賦》、枚乘《七發》歸韻文的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歸 應用文的奏議類,韓愈《子産不毀鄉校頌》歸應用文的讚頌類,柳宗元《種樹 郭橐駝傳》歸傳記散文,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應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 馬諫議書》歸應用文的書信類,曾鞏《墨池記》歸雜記文。
《爾雅註疏》(晉 郭璞注,宋 邢昺疏)、《孟子註疏》(漢 趙岐注,宋 孫奭 疏)。
xx辭類纂:
清代姚鼐編的一部古文選集,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等,依據文體分 爲十三類:
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 雜記類、箴銘類、讚頌類、辭賦類、哀祭類。所選古文大部分是應用文,而且 多數選文社會意義不大。
2.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莊子 逍遙遊》)譯文:
穿過雲層,背負青天,然後計劃著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
解詞:
將要。、
3.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孟子齊桓晉文之 事》)
譯文: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獸身上,而功德卻不能施加給百姓的原因,是 什麽呢?
一是它後面有賓語 我”二是它的讀音爲 呼報反”即hao
4.xx對邪”是怎樣解釋的?
“邪,讀如徐。”鄭玄認爲“邪”是“徐”的假借字,義爲寬緩。
5. “只且”是什麽意思?這是誰的解釋?
“只且,語助也。”即認爲“只且”是語氣詞。這是孔穎達的解釋。
五、《論語XX》:
“子路曰:

郭锡良等_古代汉语_上_部分注释商兑_朱声琦

郭锡良等_古代汉语_上_部分注释商兑_朱声琦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上)部分注释商兑朱 声 琦 郭锡良等先生的《古代汉语》出版已十几年了,全国不少专科甚至一些本科院校以它为教材,其发行量之大、影响之广,可想而知。

它对于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对于普及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玉璧熠熠,瑕疵难免。

兹应各地使用该教材的一些同志之请,将笔者对该教材一些不同看法写下来,谨供郭锡良等先生参考;如果有误,欢迎批评指正。

目的是希望这部教材日臻精美,好上加好。

本文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为陈述对象。

§1.《精卫填海》:“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注:“赤足,红色的脚。

”按:赤足,最好注为“鲜红色的脚”。

古汉语“赤”与“红”是近义词,不是同义词。

古汉语“红”指的是粉红、桃红、绯红、水红、洋红。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段玉裁注:“以白入于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说文》和段注将赤、红区分得很清楚了。

段氏又在《说文》“赤”下注道:“……朱深于赤,赤色至明。

”即今之鲜红、大红。

对于古今词义的变化,王力先生说过:“不怕迥异,只怕微殊。

”不辨微殊,有时便会貌是实非。

“红”的古义至今还在用着,如桃色事件、绯闻、红颜知已、脸颊两片红云等等。

桃色即粉红色,指与青年女子有染的事。

如果把赤、红等同起来,“红颜”等等岂不都成了“关云长”?§2.《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注:“桃花源的尽头便是溪水的源头。

”按:林尽水源,犹“林尽(于)水源”,在溪水的源头,桃花林也到头了。

这是陈述句。

注文虽是意译,但是既把陈述句改成判断句,弄错了句型,又将动词“尽”误释为名词“尽头”。

§3.《巫山·巫峡》:“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注:“盖因山为名也:是因为巫山而得名的。

”按:注文把“因”释为“因为”,不确。

巫山之与巫峡,就命名而言,并无因果关系,不是“因为”上面是巫山,“所以”下面叫巫峡,而是顺承、沿袭、因循、依据的关系。

谈商务版郭锡良本《古代汉语》的文字注释

谈商务版郭锡良本《古代汉语》的文字注释

谈商务版郭锡良本《古代汉语》的文字注释作者:郝玉梅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对古今字、通假字的判别和注释是古代汉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难点问题。

虽然古今字强调时间先后顺序,通假字大多发生在音同或音近的情况,但这二者往往又互相关联,常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不便,本文就以郭锡良本《古代汉语》中涉及的古今字、通假字为主要对象,探讨对这两字如何界定、如何注释的问题。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注释对古今字、通假字的判别和注释是古代汉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难点问题。

学术界对这两种字的定称和界定一直比较模糊,常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不便,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全国众多高校使用的古汉语教材版本之一,对其中古今字、通假字如何界定如何注解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学习。

下文就将对郭锡良本《古代汉语》中涉及的古今字、通假字进行分析,探讨对这二者如何界定、如何注释的问题。

一、“古今字”注释古今字是汉字从产生到使用以及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全书提到的古今字有40组之多,但在常识部分没有对其进行专门分析,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在说明汉字的结构时提到“亦”本是“腋”字,“莫”本是“暮”字的最初形式,后来“莫”用作否定词,于是再加一个“日”成为“暮”;另,书中在进行词义分析时有提到“镜”为“监”的后起字。

郭锡良本的《古代汉语》对古今字的注释主要有以下几中表示方法:(其中有一组古今字注释条例有多种的)1.甲:乙的古体,郭本中此类注释有11例。

如第649页注释有:知:“智”的古体,诸如此类的还有(前古后今):罔——网 ;道——導 ;取——娶 ;见——现 ;卷——责——债 ;县——悬 ;莫——暮 ;舍——拾 ;说——悦。

2.甲:乙的本字,郭本中此类注释有11例。

如第657页注释有:队:“坠”的本字,诸如此类的还有(前古后今):内——纳 ;陝——狭 ;酢——醋 ;县——悬 ;陈——阵 ;彊——强 ; 從——庸——佣——派 ;荔支——荔枝。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第六章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一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

从 语源 来 看 , 《 仪礼 ・ 既 夕 礼 》 中 已出现 了 “ 属 引 ”一 葛 布 ” 。 《 说 文 ・糸 部 》 云 : “ 稀 , 细 葛 也 。 ”在 《 小
词 。卷 三 十八 “ 属 引 ”下郑 玄 注 : “ 属 ,犹 着 也 ;引 ,所 以 尔 雅 ・ 广 服 》里 “ 葛 之 精 者 日 ” , 也 同 样 释 为 “ 细 葛 引枢 车 。 ” 指 “ 用绳 索拴在车前横木 拉着前行 ”,即 “ 牵 布 ” 。此 外 又 有 “ 衣 ”译为 “ 细葛 布衣 ”; “ 稀 素 ” 译 引 ” ,进 而 又 引 申为 “ 接 连 不 断 ”义 。 上揭 《 巫 山巫峡 》 中 为 “ 细 白葛 布 ” 。 如 《 史 记 ・五 帝 本 纪 》 : “ 尧 乃 赐 舜 的“ 属 引 ”一 词 , 郭在 贻 《 训 诂 学 》认 为北 京 大 学编 《 魏 晋 衣 ,与 琴 , 为 筑 仓 廪 , 予 牛 羊 。 ” 张 守 节 正 义 : “ , 细 南 北 朝 文 学 史 参 考 资 料 》注 释 “ 谓 猿 声 接 连 不 断 ” ,这 个 葛 布 衣 也 。 ” 又 有 “ 筛 素 ” ,如 汉 赵 晔 《 吴 越 春 秋 ・勾 践 注解 平 实 允 当 。在 词 义 上 , “ 属 ”有 “ 连 属 ”义 , “ 引 ”有 归 国外 传 》 : “ 令 我 采 葛 以 作 丝 ,女 工 织 兮 不 敢 迟 ,弱 於 “ 延长 ”义,翻译成 “ 接 连 不 断 ,无 懈 可 击 ” 。从 结 构 上
郭锡良主编 古代汉语 文选部分注释商补
口胡亚纳 李雪可



要:郭锡 良等主编的 ( ( 古代汉语》 ( 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修订本 )是 目前 高校文科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 ,具有广泛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注解商榷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注解商榷

作者: 周志锋
出版物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71-73页
主题词: 诗经今注;《诗集传》;诗三百;郑笺;关雎;高亨;毛传;《古代汉语》;语辞;郭锡良
摘要:<正> (十一)“思服”是同义复用《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下册注云:“思服,怀念。

思是动词词头。

服,通‘伏’,隐藏,指怀念。

”按,“思”字毛传、郑笺无注,朱熹《诗集传》无注,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亦无注。

可见,他们都不把它看作语辞,不然,当注“辞也”、“语辞”之类以明之。

“古人自有复语”,《诗经》更是“普遍多见”。

有人作过统计,“诗三百”单音节同义复用现象多达一百九十六见。

“思”字在《诗经》中用作语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句末等不同位置,可用于动词前,形容词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
研究
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先秦
①特点:
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
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
(2)两汉
①特点:
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
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
①特点:
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
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
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
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十三经注疏》:即为《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作的十二本疏与《经典释文》的合称。

(5)清
①特点:从材料出发,详尽可靠流于繁琐。

②名家注:
例:阮元《校勘记》(为《十三经注疏》而作)
(三)古注的体例、内容
1、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注解体例,常见名称有“传”、“注”、“笺”。

(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3)章句——“离章辨句”的意思,如赵岐《孟子章句》。

(4)集解体——又称集注,集说,集释,是一种汇集众说的注解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

2、内容——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

△原文: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
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1)解释题意
(2)离析章句
(3)说明章旨
(4)解释词义
(5)解释语句
(6)注音释义
(7)讲解语法
(8)记述典章制度
(四)古注的名称、术语
1、名称: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说、诠、述、学、订、校、考、证、征、集
传、隐、疑、义、间诂、义疏、疏证、音义、正义、音训、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

2、术语
(1)释义术语
①曰、为、谓之:译为“叫做”。

例:《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毛亨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

”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
..蚊。

’”
..蚋,楚谓之
②谓:译为“是指、是说”。

被解释的词放在“谓”前,“谓”后的话往往用来说明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
影射的事物。

例:《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

”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③貌、之貌:译为“……的样子”。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
词。

例:《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

”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


④犹、犹言:译为“等于、等于说”。

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用引申义训解本文。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

”朱熹注:“直,犹.但也。


(2)声训术语
之言、之为言:必须用声音相通的词语来作注释,即“声训”。

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
..肃也。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尔雅·释训》:“鬼之言
..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注:“政之为言
...正也,所以正人之
不正也。

德之为言
...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3)注音术语
①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例:《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
..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
..莳。


②读若、读如:主要是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例:《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才者谓之能,此读若
..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

”高诱注:“酏读如
..《诗》”‘虵虵硕言’之虵。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
..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4)校勘术语
①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②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