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胰岛素
药理学 胰岛素
【药物及其作用特点】 第一代: 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甲糖宁,D860)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 特点:干扰肝输出葡萄糖并增加胰岛素受 体数目。氯磺丙脲兼有抗利尿作用 第二代: 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哒) 特点:降血糖作用强于第一代,久服不产 生蓄积作用
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2.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
→血糖去路↑ 3.促进糖原合成、增加其贮存 4.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二)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减少来源) 1.糖原分解↓ 2.抑制糖原异生
二.脂肪代谢 脂肪合成↑,血中游离脂肪酸↓丙酮酸↓ 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增加其应用
三.蛋白质代谢 氨基酸进入细胞↑、蛋白质合成↑分解↓
慢性抵抗防治: 可更换不同来源抗原性小的胰岛素制 剂;尽量避免间断性使用;注意减肥, 及时诊断和处理相关的慢性病,如肢 端肥大症、尿毒症等。
4.脂肪萎缩 注射部位多见,且女性多于男性。 换用高纯度制剂可减少该反应发生。
5、反应性高血糖 胰岛素用量略超需要时可引起轻度 低血糖,代偿性引起体内胰高血糖 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 的增加而形成高血糖,应与胰岛素 用量不足相区别。
假说:
1、认为胰岛素可诱导第二信使的形成,
他们模拟或具有胰岛素样的活性。 2、认为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nsR)的
α-亚单位结合,引起β亚单位的自身 磷酸化,进而激活β亚单位的酪氨酸 蛋白激酶,继而催化胞内其他蛋白的 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启动磷酸化的连 锁反应,最终降低血糖
3、认为胰岛素可使葡萄糖载体蛋白 (glucose transporter)和其他蛋白 质从胞内重新分布到胞膜,从而 加速葡萄糖的转运
血糖反应而随时提高警惕,在有先 兆症状是应立即服大量糖水或葡萄 糖,重者应静注或静滴50%葡萄糖 液50-100ml。
第九版药理学-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药理学(第9版)
五、临床应用
➢ 1型糖尿病。 ➢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和(或)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
显升高,一开始即采用胰岛素治疗,加或不加其他药物。 ➢ 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 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 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 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可促使钾内流。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药理学(第9版)
三、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抵抗有获得性及遗传性两种: 1型糖尿病患者仅有获得性胰岛素抵抗,在控制血糖后胰岛素抵抗可消失; 2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是遗传性的,需给予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对2型糖尿病治疗从单纯增加胰岛素的数量转移到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上来。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药理学(第9版)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餐时血糖调节药
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s)。此类药 物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碳水化合物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糖苷水解酶,从而减慢碳水化 合物水解及产生葡萄糖的速度并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糖药合用,可 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服药期间应增加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 比例,并限制单糖的摄入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药理学课件第二十六章第二节糖尿病
商务工作计划通用模版
Contents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Contents
目录
01
药物分类:
02
胰岛素(insolin)
03
口服降血糖药
【来源】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酸性蛋白质,A链含21个氨基酸残基,B链含3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两个二硫键联结。
药理作用: 1 糖: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 的分解和糖异生。 2 脂肪: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 缺乏时:脂肪分解加快,产生大量乙酰CoA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从而在肝中合成酮体(乙酰乙酸、 β –羟丁酸、丙酮),进入血液使PH值下降。----酮症酸中毒 3 蛋白质 : 增加细胞对氨基酸摄取及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4 影响K+ 分布:激活Na+-K+-ATP酶,促进K+内流,增加细胞内K+浓度。
胰岛素通过与其受体(Ins-R)结合而发挥作用
01
Ins-R由二个a亚单位及二个ß亚单位组成的蛋白复合物,a亚单位在胞外,ß亚单位为跨膜蛋白,其胞内部分含酪氨酸蛋白激酶。a亚单位为胰岛素结合部位,胰岛素与其结合后迅速引起ß亚单位的磷酸化,进一步激活其酪氨酸蛋白激酶,使其他蛋白磷酸化,最终产生生物效应。
02型糖尿病治疗的唯一药物,终生使用。②II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服用口服降血糖药没能控制者③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血糖性昏迷;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手术等情况时 细胞内缺钾: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配制成GIK液——防止心肌梗死时的心律失常
(另:葡萄糖、胰岛素——高血钾)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胰岛素介绍胰岛素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用于调节血糖水平。
它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从而触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包括糖原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化,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胰岛素还可以抑制葡萄糖产生,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药物形式目前,胰岛素主要以注射剂的形式使用。
这是因为口服胰岛素在胃酸中容易被分解,并且无法通过肠道吸收。
注射剂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胰岛素的分类根据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短暂,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2.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稍慢,作用时间较短,适用于常规胰岛素替代治疗。
3.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较长,作用时间中等,用于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4.长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缓慢,作用时间较长,适用于提供胰岛素基本需求的持久控制。
胰岛素的副作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包括低血糖和注射部位红肿痛等。
低血糖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
注射部位红肿痛通常是因为注射不当引起的,可以通过正确的注射技巧来避免。
降血糖药的分类除了胰岛素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被用于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类:1.口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抑制剂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来降低血糖水平。
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GLP-1的作用来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葡萄糖产生。
3.二肽基酰胺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延长GLP-1的生物活性,从而增加胰岛素分泌和减少葡萄糖产生。
4.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SGLT2蛋白的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中的葡萄糖排泄。
药理学习题及答案——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药理学习题及答案——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一、选择题A型题1、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制剂是: A.正规胰岛素B.低精蛋白锌胰岛素C.珠蛋白锌胰岛素D.精蛋白锌胰岛素E.以上都不是2、用下列哪种氨基酸代替猪胰岛素β链第30位丙氨酸可获得人胰岛素?A.精氨酸B.苏氨酸C.谷氨酸D.甘氨酸E.赖氨酸3、胰岛素受体是:A.糖蛋白B.碱性蛋白C.酸性蛋白D.组蛋白E.精蛋白4、合并重度感染的糖尿病病人应选用:A.氯磺丙脲B.格列本脲C.格列吡嗪D.正规胰岛素E.精蛋白锌胰岛素5、糖尿病病人大手术时宜选用正规胰岛素治疗的理由是:A.改善糖代谢B.改善脂肪代谢C.改善蛋白质代谢D.避免胰岛素耐受性E.防止和纠正代谢紊乱恶化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宜选用: A.精蛋白锌胰岛素B.低精蛋白锌胰岛素C.珠蛋白锌胰岛素D.氯磺丙脲E.大剂量胰岛素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宜选用大剂量胰岛素的原因是:A.慢性耐受性B.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C.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D.胰岛素受体数量减E.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存在妨碍了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8、糖尿病病人合并重度感染宜用大剂量胰岛素的理由是:A.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B.血中大量游离脂肪妨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C.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D.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E.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9、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是:A.格列吡嗪B.格列本脲C.甲苯磺丁脲D.氯磺丙脲E.格列齐特10、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是:A.保秦松B.水杨酸钠C.氯丙嗪D.青霉素E.双香豆素11、可使磺酰脲类游离药物浓度升高的药物是:A.氯丙嗪B.糖皮质激素C.噻嗪类利尿药D.口服避孕药E.青霉素12、双胍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 A增强胰岛素的作用B.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等C.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 D.阻滞ATP敏感的钾通道E.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 13、老年糖尿病病人不宜用: A.格列齐特B.氯磺丙脲C.甲苯磺丁脲D.甲福明E.苯乙福明B型题问题14~17A.甲福明B.氯磺丙脲C.正规胰岛素D.珠蛋白锌胰岛素E.丙硫氧嘧啶14、尿崩症病人宜选用:15、轻症糖尿病病人宜选用: 1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宜选用:17、甲亢病人宜选用:问题18~21A.胰岛素B.格列本脲C.大剂量碘剂D.甲福明E.丙硫氧嘧啶18、肥胖糖尿病病人选用: 19、甲状腺危象选用: 2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选用: 21、对胰岛素产生耐受者选用:问题22~25A.中效类胰岛素B.长效类胰岛素C.磺酰脲类D.α-葡萄糖甙酶抑制剂 E.双胍类22、阿卡波糖:23、苯乙福明:24、格列齐特:25、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C型题问题26~28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B.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 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26、精蛋白锌胰岛素用于: 27、正规胰岛素用于: 28、格列本脲用于:X型题29、口服降血糖的药物有: A.精蛋白锌胰岛素B.格列本脲C.格列齐特D.苯乙福明E.阿卡波糖30、磺酰脲类降血糖的机制有: A.触发胞吐作用,刺激胰岛素释放B.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降低食物吸收及糖原异生 D.延缓葡萄糖的吸收E.提高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31、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A.嗜睡、眩晕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B.粒细胞减少C.肝损害D.急性耐受性E.慢性耐受性32、磺酰脲类的不良反应有: A.变态反应B.慢性耐受性C.粒细胞减少D.胆汁淤积性黄疸及肝损害 E.嗜睡、眩晕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3、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可使磺酰脲类游离药物浓度升高的药物是:A.氯丙嗪B.水杨酸钠C.青霉素D.糖皮质激素E.噻嗪类利尿药34、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是:A.保泰松B.氯丙嗪C.双香豆素D.口服避孕药E.青霉素35、双胍类药物的特点有:A.作用时间短B.不与蛋白结合,不被代谢,尿中排出 C.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D.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E.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病人 36、对胰岛素可产生急性耐受性的情况有:A.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B.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C.糖尿病病人并发重感染D.糖尿病病人并发创伤E.糖尿病病人大手术37、对胰岛素产生慢性耐受的原因可能有:A.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B.肝、肾灭活加快C.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D.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 E.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38、胰岛素主要用于下列哪些情况?A.重症糖尿病B.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C.糖尿病合并妊娠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糖尿病合并重度感染39、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持久的原因是:A.不易经肾脏排泄B.肝脏代谢减慢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微量锌使之稳定E.在注射部位沉淀,缓慢释放、吸收40、中效的胰岛素制剂有:A.胰岛素B.低精蛋白锌胰岛素C.珠蛋白锌胰岛素D.正规胰岛素E.精蛋白锌胰岛素二、填空题1、幼年型糖尿病首选主要不良反应是。
《药理学》胰岛素 ppt课件
Type 3 diabetes mellitus 1、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异常 2、胰岛素作用基因异常 3、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继发性糖尿病 4、药物和化学制剂诱导的糖尿病 5、内分泌疾病 6、感染 7、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8、其他伴有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
PPT课件 7
Type 4 diabetes mellitus 怀孕前并无糖尿病病史,妊娠时发现或 者发生的糖尿病。 怀孕前已有糖尿病史者,称为糖尿病合 并妊娠。
PPT课件
39
二、双胍类
苯乙双胍 (phenformin 苯乙福明,降糖灵)
二甲双胍 (metformin 甲福明,降糖片)
PPT课件
40
【药理作用】
对正常人无效,对胰岛功能无要求
1. 2. 3. 4. 5. 抑制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 加强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肌肉无氧酵解;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抑制糖异生; 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抑制胰岛素拮抗 物的作用; 6. 降低血浆LDL和VLDL的水平
PPT课件 35
2.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受体数目和结合力) 3. 减少胰岛素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慢肝的消除; 4. 促进生长抑素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PPT课件
36
【临床应用】
用于单用饮食治疗不能控制,且胰岛功 能尚存的 NIDDM ;与胰岛素合用用于胰岛素 耐受的病人,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氯磺丙脲可用于尿崩症与氢氯噻嗪合用可 增强疗效。
PPT课件
8
Diabetes Mellitus
【临床表现】 1、代谢紊乱综合症:胰岛素→高血糖→ 多饮,多食,多尿, 体重减轻; 2、急性并发症: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酮症酸中毒;
PPT课件
药理学第三十一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脂蛋白脂酶(LPL)活性降,脂肪合成减少 CM HDL VLDL 脂肪酶活性( LP )增高
TG
VLDL
脂蛋白糖基化作用:ApoB干扰LDL清除 LDL LDL-R活性降低 LDL
蛋白代谢紊乱
表现:负氮平衡,糖异生旺盛,增加成糖氨基酸和成酮 氨基酸 结果: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
四、临床应用 IDDM
NIDDM(食物、运动或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
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 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 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细胞内缺钾和高钾血症患者(GIK)
五、不良反应
1.低血糖症:鉴别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昏迷、高 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性昏迷。 2.过敏反应 结构的种属差异性 原因: 制剂纯度低,含有杂质
2.代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 胰岛素不足和胰升糖素增加
表现:高血糖、高渗透压、乳酸性酸中毒
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⑴己糖激酶活性减弱,糖原合成减少
⑵6-P葡萄糖脱氢酶活性减弱,糖酵解减少 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减弱,影响三羧酸循环,能量 形成不足 葡萄糖产生增加 ⑴糖原分解增加(肝、肌糖原) ⑵糖异生增加
脂肪代谢紊乱
四、其他类 1.a-葡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 机制:竞争性抑制糖苷水解酶,减慢糖类水解产生葡萄 糖的速度,延缓其吸收。
注意:增加饮食中糖类比例,限制单糖摄入,可降低餐 后血糖
2.促胰岛素分泌药: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 机制:同磺酰脲类
用途:NIDDM、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者
调节胰岛素反应 3.临床应用
胰岛素抵抗和 NIDDM
4.不良反应:
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消化道的症状; 肝毒性(曲格列酮);极少发生低血糖
药理学 第37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三. 临床应用
1. 1型糖尿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 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未能控制
者 3.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及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等) 4. 合并症
– 重度感染 – 消耗性疾病 – 高热、妊娠、创伤 – 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胰岛素促分泌剂,控制餐后血糖。
1.瑞格列奈,如诺和龙,浮来迪。 2.那格列奈,如唐立。
The end!
– 中、长效制剂均为混悬剂,不可静脉注射
• 短效:普通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作用快,但持续时间,主要控制1餐饭后高血糖, 是唯一的可经静脉注射的胰岛素。
• 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NPH): 主要控制2餐饭后高血糖以第2餐为主。
• 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
• 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 大课题。
糖尿病的定义:
•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和相对不足以及细 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引起糖、脂肪、 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 临床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 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发病原因
2 双胍类还可减低食欲,降低体重,因而更适用于肥 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 – 轻症糖尿病,肥胖病人
该类药主要副作用是: 胃肠道反应,在饭后服用为好。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该类药有:拜糖平和倍欣。
机制 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而
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 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碳水化合物竞争水解碳水
药理学第二十八章胰岛素及降血糖药ppt课件
动幅度,改善总体血糖控制的作用。
3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
糖尿病患者在受到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因素时, 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 加速,酮体生成增多,出现酮血症和酮尿称酮症, 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均为较强的有机酸,机体产生 酸中毒,统称酮症酸中毒。
(2)慢性型: 临床指每日需用Ins 2OOu以上,且无并发症的糖 尿病人。
脂肪萎缩 见于注射部位,女性多于男性。 20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口服降血糖药 胰岛素
21
口服降血糖药
概述: 该类药可口服,使用方便,但作用弱而慢,仅适
用于轻、中型糖尿病,不能完全取代胰岛素。 常用有两类:磺酰脲类和双胍类。 还有其他类新型口服降血糖药:胰岛素增敏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和餐时血糖调节药。
22
一、磺酰脲类
第一代 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D860 氯磺苯脲 chlorpropamide
第二代
格列苯脲 gluburide, 格列吡嗪 glipizide 格列美脲 glimepiride
第三代 格列奇特 gliclazide
23
磺酰脲类 药理作用**
18
胰岛素
制剂分类
胰岛素注射剂
速效胰岛素:包括正规胰岛素和经分子改构获得的。 共 同特点:溶解度高、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维持6~8h)。
中效胰岛素:包括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珠蛋白锌胰岛素, 维持(18~24h),不能静脉给药,只能皮下注射。
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维持(24~36h),不能 静脉给药,只能皮下注射。
基础胰岛素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
夹试 验是 评估 胰 岛素 药代动 力 学和 药效 学 的金标 准 。
NPH胰 岛 素作 用 持续 时 间 不足2 h 约 为 1 ~ 1 h , 4( 2 6)
解度 降低 形 成细 微 的胰 岛素沉 淀物 ,其 六聚体 结 构
进一 步增 加 了分子 间 的结合 力 ,六聚 体缓 慢解 离 为二
血糖 风 险增 加 。一 项对 于 5 名 1 4 型糖 尿 病患 者 的 正 葡
甘精胰 岛 素 的药代动 力学 特点 是 :皮 下 注射后 吸
萄糖 钳 夹试验 研 究显 示 ,NPH胰 岛 素2 h 萄糖 输注 收缓 慢 ,单次 注射 有5 的延迟 期 ,随后 表现 为平坦 的 4葡 h 4 率( R) GI 曲线 下面 积 的变 异 系数 为6 % .显 著 高 于长 作 用 曲线 ,持 续作 用 时 间达2 h.且 不 受注 射部 位 的 8
特胰 岛素 。
总 之 ,NPH胰 岛 素 虽然 是 临 床 上经 常 使 用 的基
理想 的基 础胰 岛素 应具 备如 下特 点 :①作 用时 间 础 胰 岛素 .但 其 存 在 一 些 缺 点 包 括 作 用持 续 时 间
长 ,应 能维 持 至 少2 h 以满 足替 代 和补 充 人体 基 础 短 、峰值 效 应 明显 、吸 收变 异率 大 低 血糖 发 生风险 4
2 0 年4 和6 批准 其 用 于 治疗 1 糖 尿病 ( 00 月 月 型 年龄 >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P 胰 岛素 、甘 精胰 岛素 及 地 特胰 岛素 具 有 共 岁) 型糖 尿病 。 H 和2 J
甘精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的区别在于:①将人胰 岛
的无 氧酵解 和有 氧氧 化 ,促进 肝糖 原和 肌糖 原 的合 成 素A链 上 天然 排列 在 第2 位 的天 门冬 酰胺 置换 为 甘氨 1 与贮存 促 进 葡萄糖 转 变为脂 肪 ,抑 制糖原 分 解和 糖 酸 ,增 加 了甘精 胰 岛素在 弱酸 环境 中的稳定 性 .显著 异 生 ,从而 使血 糖 降低 ;促进 脂肪 合成 ,抑 制脂 肪 分 改善 了其 生物活 性 ,并使 其 六聚体 结构 更加 稳定 :② 解 ,使 酮体 生成 减少 ;促 进蛋 白质 合成 ,抑 制蛋 白质 在 人胰 岛素B链第 3 位苏 氨酸 的羧 基 端上 添加 两 个精 O 分 解 。然而 这 三种 基础胰 岛素又 有其 各 自的药 理 学 氨酸 ,精氨酸 是 带正 电荷 的氨 基酸 ,使 得这 种胰 岛素 和 药代动 力 学特点 。
神经调控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
神经调控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胰岛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素,它控制着血糖水平并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尤其是能量代谢。
胰岛素的分泌是由胰岛β细胞中的胰岛素泡释放的,然而,这个过程是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神经调控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
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可以直接影响胰岛β细胞的活动,因此能够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
神经递质因子(例如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通过它们在神经末梢和胰岛β细胞上的受体,来调节胰岛素分泌的速度。
神经递质因子通过特定的受体来影响胰岛素分泌。
例如,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输入会使β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而交感神经系统的输入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另一个神经递质,神经肽Y (NPY),在全身的胰岛素分泌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
相反,神经系统通过传递诸如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等信号,来影响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电活动。
这种神经元和胰岛β细胞之间的联系称为神经-胰岛β细胞的突触。
神经突触中的多巴胺、五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都能够影响胰岛素分泌。
分子机制神经系统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信号分子来传递的。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可以影响胰岛素分泌。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够增加cAMP(环磷酸腺苷)的水平,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然后激活钙通道,促进钙的进入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多巴胺通过D2类多巴胺受体,通过抑制cAMP并激活钠通道以及抑制胰岛素释放。
然而,拜登压注通过对ATP敏感通道和钙敏感通道的调节,并依赖膜电位来影响胰岛素分泌。
ATP敏感的K+通道被作为目标受体,因此与开放的K+离子通道相连,从而降低胰岛素分泌。
胆囊素也可以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调节内分泌。
药理学的意义了解神经调控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对于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的治疗方法一般包括利用胰岛素和其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39章胰岛素及口服降12731
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反应
原因:胰岛素用量过大、未按时进 食、运动过量
表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 焦虑、震颤、惊厥、休克、昏迷(血 糖<40mg%),可造成严重脑损伤 或致死。
处理 轻症: 摄食、饮糖水。
重症: 静注50%葡萄糖解救。
不良反应— 2 、过敏反应
异体蛋白,可使人体产生相应 抗体如IgE。牛胰岛素发生率较高。 表现:注射部位瘙痒、肿胀和红斑
阿卡波糖 ( Acarbose )
伏格列波糖 ( Vodibose )
作用机制: 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 与糖类竞争a-葡萄糖苷酶,减慢碳 水化合物水解生成葡萄糖的速度, 并延缓其吸收。
临床应用
降低餐后高血糖。 1、经控制饮食无效的轻、中度Ⅱ
型糖尿病,特别是空腹血糖正常而 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 2、用磺酰脲类治疗的Ⅱ型糖尿病, 餐后高血糖控制不理想者。 3、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大的 I 型患者。 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肝损害。
44%男性和50%女性患者将会被漏 诊。此次参与调查的所有受试者都 经过了OGTT试验筛查,调查所显示 的患病率远远超出了以往的估计。
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类。
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胰岛β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分泌 严重不足。
多在幼年时发病。 与自身免疫有关,患者血中存在针
对自身胰岛素、胰岛细胞的抗体。 病人须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糖尿病: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 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酸碱平衡失调 治疗不及时 治疗不当 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 糖尿病眼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心脑血管病 下肢动脉硬化 肢端坏疽 感染 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药理学—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考情分析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药理作用、类别特点、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练掌握2.口服降血糖药(1)磺酰脲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2)双胍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4)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5)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的作用特点(6)其它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熟练掌握熟练掌握掌握掌握掌握了解Ⅰ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一、胰岛素【药理作用】>>降血糖>>促进K+进入细胞内【降糖机制】>>对物质代谢的作用见下图:【临床应用】1.糖尿病①对1型糖尿病是惟一有效的药物——首选;②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效;③糖尿病的危、重、急症或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血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④糖尿病有合并症——如:重度感染、高热、妊娠、分娩及大手术等。
2.高钾血症给药方法: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作用机制:胰岛素及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变为糖原时,可将K+带入细胞内。
3.纠正细胞内缺钾方法:合用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GIK极化液)静脉滴注机制:促进K+进入细胞应用:用于心肌梗死早期,可防治心律失常,减少死亡率。
【不良反应】低血糖症: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胰岛素抵抗变态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极个别可见过敏性休克;注射局部:有红肿、硬结、脂肪萎缩低血糖反应的防治发生原因: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升血糖反应有缺陷者。
临床表现:短效制剂——饥饿感、心跳加快、出汗、焦虑、震颤等,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以头痛和精神、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预防措施:应教会病人熟知反应症状,以便及早发现和进餐,或饮用糖水等。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2.促进代谢和产热
促进物质氧化,耗O2 ↑ 、基础代谢率↑ 、 产热↑
3.提高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敏感性
在甲亢时由于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提高,出现神经过敏、烦躁、震颤、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及血压增高等现象。
临床应用:
1.呆小病:功能减退于胎儿期或新生儿期
2.粘液性水肿
3.单纯性甲状腺肿:补碘、必要时用T3、T4
常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2.其它各型糖尿病
(1)2型糖尿病(NIDDM):
A、经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未能控制者。
B、2型糖尿病初始治疗时需迅速降低至血糖至正常水平者
(2)发生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3)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等糖尿病患者
(4)纠正细胞内缺钾(治疗高钾血症)
不良反应:
咪唑类:
甲巯咪唑(Thiamazole,他巴唑)
卡比马唑(Carbomazole,甲亢平)
(备注:卡比马唑要转化成甲巯咪唑才能发挥作用)
临床应用:
1.甲亢的内科治疗
——适用于轻症和不宜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者,有效率70%。
2.甲亢手术前准备
先服用硫脲类(手术前2周加大剂量碘剂)术前服药缩小甲状腺,减少基础代谢,减少手术出血。
3.用苏氨酸取代猪胰岛素B链第30位的丙氨酸而获得人胰岛素
4.胰岛素基因工程细胞替代治疗,重建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体内过程:
吸收: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无效,必须注射给药
胰岛素的注射途径:①静脉注射 ②皮下注射
专用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泵
代谢:主要在肝肾代谢,10%以原形自尿液排出。(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能影响其灭活)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蛋白锌胰岛素(GZI)
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单组分胰岛素
不良反应
1、低血糖:胰岛素过量
普通制剂表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震 颤、昏迷,惊厥,休克
中长效制剂:多见CNS功能障碍:头痛,精神 情绪改变,运动障碍
注意防治:随身携带糖类食品;熟知其 前驱或轻微症状,及时处理。严重者应 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解救
2、脂肪代谢:促合成 ,抑分解 →游离脂 肪酸和酮体↓ 3、蛋白质代谢:促合成,抑分解 4、促进钾离子转运进入细胞,降低血钾 5.促生长作用 胰岛素的结构与IGF相似 胰岛素可与 IGF-1受体结合 发挥促生长作用
胰岛素作用机制:
膜受体-第二信使
多肽类物质分子大,不易进入靶细胞而
只作用于膜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而产生
较少见。氯磺丙脲和格列本脲可引起持久性低血糖。
3.其他 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皮疹或红斑等中枢
神经系统反应:嗜睡、眩晕、共济失调等血液系统反 应: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药物相互作用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时(消 耗性病人)→低血糖反应 乙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低血糖
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 药均可降低磺酰脲类的降血糖作用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Insulin and oral hypoglycaemic drugs
糖尿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的一种 代谢紊乱性疾病 1型(IDDM)自身免疫机制引起B细胞破坏, 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NIDDM):B细胞功能低下,胰岛素 相对缺乏与胰岛素抵抗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所有继发性糖尿病及病因未明确的糖尿病等
老年人“无警觉性低血糖昏迷”。
2、过敏反应:多为使用牛胰岛素所致
• 机制:刺激机体产生IgE等相应抗体。 • 症状:一般轻微而短暂,偶见过敏性 • • 休克。 激素治疗。 • 治疗:必要时用H1受体阻断药和糖皮质
3、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耐受性)
定义:糖尿病患者应用超过常用量的胰岛素后未
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反应,即发生胰岛素耐受。 通常超过200u。 急性耐受性:诱因;机制;处理方法 慢性耐受性:机制;处理方法
2.细胞内缺钾
与葡萄糖、氯化钾联合组成 GIK , 纠正细胞内缺钾,防治心肌梗死 时的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
口服无效 皮下或肌内注射
T1/2 2~9分钟 肝肾灭活 尿排出
中效及长效制剂:吸收延缓,起效时间
推迟,作用维持时间延长(均为混悬剂,
不可静注)
主要在肝、肾灭活
胰岛素制剂分类: 速效:正规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
生理效应
胰岛素
胰岛素受体 α α
-S-S-
β
ATP
-S-S-
β
葡萄糖
ADP 磷酸化 蛋白质
蛋白质
转 运
葡萄糖
生物效应
载体
胰岛素作用模式
临床应用
1.糖尿病 ①1型糖尿病; ②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未获 良好控制; 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昏迷和乳 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 ④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 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⑤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防治原则:改用抗原性小的制剂
避免间断使用胰岛素
适当调整剂量或加用口服降糖药
4、脂肪萎缩:注射部位,女性多于男性
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改用高纯 度胰岛素可减少该反应。
口服降血糖药
磺酰脲类 双胍类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药 其他类
磺酰脲类
甲苯磺丁脲 (D860, 甲糖宁)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 格列吡嗪(gliqridone,糖适平) 格列齐特(gliclazide,达美康)
胰岛素
升高血糖 降低血糖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胰岛素
口服降血糖药
胰: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
利用大肠杆菌合成,或将猪胰岛素B链30 位的丙氨酸用苏氨酸替代而获得人胰岛素 优点:减少过敏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局部注射脂肪萎缩少
药理作用
1、降低血糖:利用↑生成↓→血糖↓
返回口服降糖药
磷酸化
胰岛素
的 钾 通敏 道感
ATP
胞吐 释放 INS
磺酰脲 类药物
受体
胰岛 B细胞膜
性电 钙压 通依 道赖
临床应用
1、糖尿病: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度2型
对胰岛素产生耐受性者
2、尿崩症:氯磺丙脲 0.125~0.5g/d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多与剂量有关。偶见肝损伤和胆汁淤积性黄疸。
2.低血糖
临床表现:三多一少
急性并发症: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 神经病变:多发性周围 神经病变 皮肤及其它:皮肤溃疡、 皮肤真菌感染、急性细菌 性感染
血糖的调节
糖异生
食物中的糖 血糖
分解 合成
甘油、氨基酸
糖原
肾上腺素、胰高血 糖素、糖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
入胞, 氧化、 酵解
药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对正常人及胰岛功能尚存的 糖尿病患者均有降血糖作用。
作用机制
促进insulin释放
增强insulin作用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磺酰脲类-药理作用
2.抗利尿作用
氯磺丙脲、格列本脲可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并 增强其作用。
3.影响凝血功能
格列齐特和格列波脲可抑制血小板黏附、刺激 纤溶酶原合成、恢复纤溶酶活性,降低微血管 对血管活性胺类的敏感性。
胰岛素抵抗(耐受性) 急性耐受:应激状态 血中胰岛素拮抗物质↑ 血中酮体和脂肪酸↑ pH↓→拮抗胰岛素与受体结合 治疗: 消除诱因、暂时增加胰岛素用量
慢性耐受性
表现:Insulin> 200U/日且无并发症者 原因:(1)受体前异常(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防止胰 岛素向靶部位转运) (2)受体水平变化(数目减少) (3)受体后异常(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妨碍胰 岛素作用)
作用机制:
药物 +磺酰脲受体 阻滞偶联的ATP敏 感的钾通道 钾外流减少 细胞膜去 极化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 外钙内 流增加 触发胞吐 胰岛素释放增加
也可降低血清糖原含量或增加胰岛素与靶组
织的结合能力
磺酰脲类
-
K+
膜电位↓
+
Ca2+
+ P 葡萄糖 β 细 胞 膜 氨基酸 ATP— ADP
K+ cAMP C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