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在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精彩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精彩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星空的构成、星座的认识、恒星与行星的区别、太阳系的组成。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星空的基本构成,认识常见的星座,了解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夜空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精神。

3. 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增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星空的构成、星座的认识、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难点:理解恒星与行星的本质区别,掌握星座的辨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星空图、星座卡片、天文望远镜、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星座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星空的了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星空的构成:介绍星空的基本组成,如恒星、行星、卫星等。

(2)星座的认识:讲解星座的由来,展示星座卡片,指导学生辨认常见的星座。

(3)恒星与行星的区别:通过比较恒星和行星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

(4)太阳系的组成:介绍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强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例题讲解以“如何辨认北斗七星?”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星座卡片,辨认出其中的星座,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星空的构成恒星、行星、卫星等2. 星座的认识常见星座:北斗七星、猎户座、大熊座等3. 恒星与行星的区别恒星:自身发光,有固定位置行星: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4. 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夜空,记录下你看到的星座及特点。

答案:例:我观察到的星座是北斗七星,它由七颗亮星组成,形状像一个勺子。

2. 作业题目:简述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小学科学36《在星空中(一)》(教案)

小学科学36《在星空中(一)》(教案)

小学科学36《在星空中(一)》(教案)在星空中(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绘图,学生能够辨别并熟悉太阳、月亮和星星;2. 让学生了解太阳是地球的光源,月亮是地球的卫星;3. 引导学生探索星星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4. 增强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辨识和基本属性;2. 太阳的作用和地球的特点;3. 星星的形状和位置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或绘图;2. 教学所需的视频、动画或实物模型;3. 实验器材:小黑板、尺子、玻璃杯、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引入:1. 让学生观察一幅描绘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夜晚的星星有哪些特点,并了解到星星都在宇宙中。

提问:你们在晚上经常看到哪个天体?2. 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询问学生太阳的外貌和作用,建立太阳是地球的光源的认知。

探究:1. 让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并引导他们发现月亮有时圆满、有时是个弯弯的形状。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月亮形状会变化?请预测一下月亮完全变圆的时间。

2. 通过投影或绘图展示月亮的形状变化,让学生了解到月亮就是一个能反射太阳光的卫星,并且它的形状变化是由于月亮的位置不同所造成的。

3. 引导学生使用小黑板上的太阳和月亮的图示,让他们模拟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的位置时形状的变化。

实践:1. 利用实验装置(玻璃杯和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光线通过地球再照到月亮上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月亮的形状变化与太阳的位置有关。

2.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学生们分别扮演地球和月亮,让他们移动来模拟地球、太阳和月亮上天体的位置关系,逐步导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位置变化与月亮的形状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结:1. 结合已学内容,让学生描述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出太阳是地球的光源,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能够以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天空,继续发现和记录星星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并在下节课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在星空中(一)-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星空中(一)-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星空中(一)-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星空,了解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初步认识星座;2.能够通过观察星座,了解它们的由来和故事;3.能够通过制作星座手环,掌握简单的手工制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2.星座的由来和故事;3.创意性手工制作。

三、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学习内容1.星体观察:教师通过展示星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引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2.星座认识:教师通过介绍星座的起源和故事,让学生认识星座,并使学生对星座产生浓厚的兴趣;3.制作星座手环: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手工制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展示星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引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2.讲解法:通过讲解星座的起源和故事,引发学生对星座的了解和兴趣;3.示范法: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手工制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星图或实物,引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宇宙”这个词语。

同时,让学生尝试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星星?”、“星星是怎么来的?”等等。

学习环节1. 星体观察•教师打开星图或展示实物;•教师说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有多少颗星星?”、“它们都在干什么?”等等;•教师让学生观察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太阳、月亮、行星等星体。

2. 星座认识•教师通过讲解星座的起源和故事,引发学生对星座的了解和兴趣;•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星座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星座;•教师让学生尝试组合星座,感受星座的奇妙之处。

3. 制作星座手环•教师向学生介绍制作星座手环的材料和步骤;•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学生动手制作星座手环,并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星座的神奇之处。

总结环节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星座手环,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口头反馈、检查学生的星座手环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6在星空中》(一)-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6在星空中》(一)-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6在星空中》(一)-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3.6在星空中》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星空,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如星座、银河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星空的探索历程和科技的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活动的建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星空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观察星空方面有较高的兴趣,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在对星空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如星座、银河等。

2.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星空的探索历程和科技的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星空的基本知识,如星座、银河等的介绍。

2.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的能力,以及从中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星空的探索历程。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星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星空探索的意义和科技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星空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相关知识的PPT,用于讲解。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张星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如星座、银河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星空的探索历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星空,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星座和银河,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4.巩固(5分钟)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成果,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星空的探索历程和科技的发展,讨论如何利用科技探索星空。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星空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在星空探索中的作用。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三单元第6课在星空中(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课件、北斗七星模型、全黑的教室。

【教室座位图】【教学过程】一、导入T: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段话。

课件出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

】T:你们知道这段话是谁说的吗?课件出示【温家宝】T:你们有没有仰望过天空?看懂天空了吗?T:的确如此,不要说你们,我也看不懂,科学家也没有真正看懂天空。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星空中的粗浅知识,揭题:在星空中(一)二、星座的认识T:来看这两幅图。

课件出示北天全天星空图和北天夏夜星空图。

T:看到什么了,真正的天空中有这些线吗?那为什么这里有一些线呢?【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星座想象图。

】T:你们看到什么了?【学生说出许多星座】这些图案在天空中有吗?那为什么这里有呢?【课件出示星座的概念:人们把看起来相互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T:为什么说是看起来相互距离保持不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其实在天空中这些星星就是跟太阳一样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基本保持在固定的位置,太阳这颗恒星在宇宙所有恒星中属于中等大小。

第6课《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第6课《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内容的要求:“知道四季代表的星座”。

在课标中的位置:地球与宇宙领域专题,有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主题。

通过“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的主题学习,儿童从对生命现象的实体观察和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生命规律的认识。

通过观察活动、探究活动等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初步的科学过程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

在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在星空中(一)》,本单元前面4课是通过推测、模拟实验、实际观测等方法研究地月系中月球的运行规律;第5课则把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了太阳系,通过建模的方法来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又将研究的空间扩大到整个宇宙。

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

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通过各种途径,学生对星座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还能说出一大串星座的名称来。

但学生对于常遇到的恒星具体在什么星座等的知识比较贫乏。

学生最熟悉的是生活中常提到的12个月的星座,但对星座的科学概念、星座的特征,还有对其他星座认识十分少,尤其是四季的代表星座方面,学生认知更是缺乏。

【教学目标】1、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视觉图像也不同。

2、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标志,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极星(小熊座)。

3、通过制作北斗七星的星座模型,利用图画做好记录,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4、提高对观察星座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北斗七星的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发展规律,探究内容应该简单到复杂。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现在教学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觉得实践能力是指学生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学生最应该习得的是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逐渐把自己培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者。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

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

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了解星座和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主要认识大熊座和小熊座两个星座。

学会通过星座寻找北极星。

主要教学方法是多媒体课件,视频,照片,动画提供想象支架,实验探究,建立北斗七星立体的模型,认识星球是在立体的空间里,修正自己的平面视觉图像。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有一定的了解,可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说的,你是哪个星座的?此星座非我们星空中的星座,对于在星空中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学生是模糊不清的。

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也了解很少,通过晚上夜空中观看,对星星只有一些平面的认识。

那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明白星座中各个星球之间的立体关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是本课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2、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星座,星座图形也就不同。

3、了解大熊座,学会寻找北极星。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关于星座的主题学习。

2、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星座,为野外观星活动作准备。

3、小组合作制作星座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的兴趣,懂得认识星座需要长期、持续地观察的道理。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一)》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恒星、行星、卫星等,使学生认识星空,培养他们观察星空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观星方法,了解星空中的各种天体,为深入学习天文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与宇宙》这一单元,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于星空的好奇心较强,喜欢观察天空中的变化。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天文学名词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认识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学会使用简单的观星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星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星空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简单的观星方法。

2.难点:对一些天文学名词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星空,亲身体验观星的过程。

2.讲授法:讲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和观星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星心得和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星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观星工具,如望远镜、星图等。

3.划分教室空间,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星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星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星空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讲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恒星、行星、卫星等,让学生了解天体的种类。

讲解观星方法,如使用望远镜、星图等工具。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观星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观察星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星心得和发现,讨论星空中的有趣现象。

教师点评学生的观察成果,总结观星技巧。

5.拓展(10分钟)介绍一些星空中的特殊现象,如流星、彗星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宇宙奥秘。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一)》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星座、恒星、行星等。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一次初步接触,旨在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星空、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天文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如知道一些常见的星座,对恒星、行星等概念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天文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如星座、恒星、行星等;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恒星、行星、星座等基本天文概念的理解。

2.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式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望远镜,加深对天文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观察星空,共同完成观察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场所:教室、天文观测场地。

2.教学器材:天文望远镜、星空图、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恒星、行星、星座等基本天文概念,为学生观察星空打下理论基础。

3.操练(15分钟)教师演示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分组实践,用望远镜观察星空。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星空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恒星、行星、星座的特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天文问题,如“为什么恒星会闪烁?”、“行星和恒星有什么区别?”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科学《在星空中(一)》教案(二篇)

科学《在星空中(一)》教案(二篇)

在星空中(一)教案(一)【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一)》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通过前五课时的积累,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空间概念。

本课将通过建模的方法来进一步建立星座的空间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相对位置基本不变的恒星在天穹中构成的不同视觉图像。

在建立星座概念后,教材安排认识大熊座和北极星,并让学生学会在夜空中找星、辨星座的方法,从而为下一课开星空观测交流会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了解星座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

2、阅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在星空中(一)-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星空中(一)-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星空中(一)-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三者的运动、所在位置和特点;3.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太阳、地球、月亮的形状、大小、位置及运动;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4.月亮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2.月亮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声音和图像多媒体展示资料;3.模型或实物物品,如太阳、地球、月亮等。

五、教学过程A. 导入新知1.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窗外的天气和天空颜色,并问学生是否知道太阳、地球、月亮的关系;2.显示太阳、地球、月亮的图片或模型,并让学生描述三者的形状和大小。

B. 新知呈现1.让学生观察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轨迹,声音和图像多媒体展示资料可作为辅助工具;2.通过教师讲述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及运动轨迹;3.通过模型或实物物品,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特点。

C. 讲解关键知识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初步理解;2.讲解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和诱导潮汐的机制,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初步理解。

D. 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2.让他们讨论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和潮汐的形成机制,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并辅以模型或实物物品,让他们归纳出比较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并展示给全班。

E. 总结归纳根据学生的表述和合作探究的结果,梳理总结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F. 练习巩固通过问答、填空和绘图等形式,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期望效果1.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察能力;3.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七、板书设计太阳地球月亮形状形状形状大小大小大小运动轨迹运动轨迹运动轨迹公转自转自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关系和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6在星空中(一)》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6在星空中(一)》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6在星空中(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一)》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星空,了解天空中的各种星座,以及星座的形成和演变。

通过观察星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星空和星座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星空,进一步了解星座的形成和演变,提高对宇宙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星空的组成,知道星座的形成和演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星空的组成,知道星座的形成和演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星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星空,了解星座的分布和形状。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星空和星座的认识。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制自己看到的星空和星座,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星空图和星座图,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准备绘制星空和星座的材料,如纸张、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星空的组成,讲解星座的形成和演变,让学生对星座有更系统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星空图,找出自己熟悉的星座,并讨论星座的形状和特点。

4.巩固(5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向大家介绍他们观察到的星空和星座,加深学生对星空和星座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动手绘制自己看到的星空和星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星空和星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欲望。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星空,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星座,并尝试了解星座的传说故事。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6在星空中》(一)-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6在星空中》(一)-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6在星空中》(一)-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3.6在星空中》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星空,了解星空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表达等活动,感受宇宙的奥妙,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太阳、月亮等基本天体知识,对星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星空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对星空的构成、特点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拓展对星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星空,了解星空的构成、特点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表达等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星空的构成和特点。

2.如何在实际观察中运用科学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星空,了解星空的构成和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星空的体会和认识。

3.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星空模型,加深对星空的认识。

4.表达法:鼓励学生用语言、图片、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星空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星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星空模型制作材料。

3.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学生对星空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星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星空的美丽和壮观。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星空有哪些特点?我们如何观察星空?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可以用肉眼、望远镜等工具。

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星空现象,并互相交流分享。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星空的体会和认识,让学生对星空有更深入的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讲解星空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星空的奥秘。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36《在星空中(一)》(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36《在星空中(一)》(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36《在星空中(一)》(教案)在星空中(一)是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的教案,教导学生有关在夜晚观察星空的知识。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夜晚的天空产生令人惊叹的星星以及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

我们将探索星星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并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和记录天空中的星星。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知道夜晚的星空是如何形成的;2. 了解星星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和亮度;3. 掌握使用简单的工具观察和记录天空中的星星。

二、教学准备1. 星星图片或幻灯片;2. 显微镜;3. 夜空观察工具,如望远镜。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在引入部分,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星星图片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夜空。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夜晚是否仔细观察过星星,并引导学生开始思考星星的形状、颜色和亮度。

2. 探索(20分钟)接下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型星星,包括不同形状、颜色和亮度的星星,并将这些星星分发给学生。

学生应该使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每个星星,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每个星星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并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3. 分享和讨论(20分钟)在这一部分,老师将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推动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星星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和亮度。

这将帮助学生理解星星的特征与它们的实际构成和光谱有关。

4. 使用望远镜观察星空(30分钟)在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老师将引导学生使用望远镜观察天空中的星星。

老师可以提前找到一个合适的观星地点,并确保天空晴朗。

老师应该向学生解释如何正确使用望远镜,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星星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四、总结和延伸(10分钟)在本节课的总结部分,老师将带领学生回顾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星星的知识和观察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在星空中》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在星空中》教案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星座的概念,明白从不同角度观察的图形不同。

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明显标志。

过程与方法: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用图画做好相关记录并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长时间内持续的观察星座的必要。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能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

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自主探究1.师引入我们在天空中不仅能看到太阳,月亮还有星星,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名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星座,了解关于星座的知识。

2.出示自学提示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带着老师提出的二个问题去预习课文。

(1)什么事星座?怎样建星座模型?(2)如何在夜间认识星座?认识星座有什么意义?3.学生自探二.师生合作,解决问题(1)师:人们肉眼可以看见的星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成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状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因此,可以说星座就是人的视角构图,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星座模型,直观的观察感悟。

a制作一个星座模型①学生阅读,讨论书本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②教师出示实验设计。

③学生分组制作,师巡视指导。

把制作好的模型放在投影仪(也可以用手电照模型)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角度照射,让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的影子画在本子上。

(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一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

)④思考从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⑤汇报交流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其实离我们很远。

“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不同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b引入问题,解决问题(2)师:如果我们晚上在野外迷了路,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位呢?生:找北极星!师:是的,找天空北部的北极星,但是北极星是颗不太亮的星,怎样能找到它呢?(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得找到它。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星空的构成、星座的认识、恒星与行星的区别、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星座的基本知识,区分恒星与行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星座的认识、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教学重点:星空的构成、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星空图、星座模型、太阳系模型。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星空图,引导学生观察星空,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星座?它们在星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星空的构成,介绍星座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星座。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星座模型,记录星座的特点,并在彩纸上绘制星座。

4. 例题讲解:讲解恒星与行星的区别,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区分恒星与行星,并说明原因。

6. 太阳系学习:介绍太阳系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各行星的顺序和特点。

8. 课堂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星空的构成2. 星座的认识3. 恒星与行星的区别4. 太阳系的基本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自己最喜欢的星座,并说明其特点。

2. 答案:根据学生绘制的星座图和描述,评价学生对星座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星空,了解更多的星座知识,培养学生对宇宙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星座模型,记录星座的特点,并在彩纸上绘制星座。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掌握恒星、行星、星座等天体的基本特征;探索星空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恒星、行星、星座等天体的基本概念,认识星空的基本结构。

2. 学会使用星图、望远镜等工具观察星空,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提高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恒星、行星、星座等天体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星空观察方法。

2.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星图、望远镜、多媒体设备、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星图、观察记录表、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星空,提出问题:“你们在夜晚见过星空吗?能认出哪些星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经历,激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恒星、行星、星座等天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讲解星图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星图找到星座。

(3)演示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星空。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道关于星座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星图和望远镜观察,找出答案。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使用星图和望远镜,观察星空,完成观察记录表。

(1)让学生分享观察星空的收获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星空的奥秘,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星空基本知识框架图。

2. 星图、望远镜使用方法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你所观察到的星座,并指出其位置。

(2)简述恒星、行星、星座的特点和区别。

2. 答案:(1)略。

(2)恒星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能自行发光的天体;行星是绕恒星运行的天体;星座是由恒星组成,具有特定形状的星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毛剑梅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在星空中(一)》,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

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

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已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还能说出一大串星座的名称来。

但对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可能知道的很少。

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要教学目标。

本课采用的是建立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的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其实这七颗星,离地球有远有近,远的离地球有近150光年,近的距地球也有50光年。

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纸板上挂七个橡皮泥球,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远近不同的恒星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构图。

星座也有实用之处,它们相当于夜空的平面坐标。

教科书中让学生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以确定方向。

由于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中心,所以看上去北斗七星和其他星座都在绕北极星转动——“斗转星移”。

这些现象,如果指导学生作夜晚观察活动,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天文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作出解释。

●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橡皮泥、小木棒、白色纸板、记录纸、光源
教师准备:课件、镭射笔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对星空的已有认识
1、关于天空中的星星,你知道些什么?
2、看到这些星星,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3、揭示课题:在星空中
(二)、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1、从大屏幕上找找北极星,说说你是怎样寻找的。

2、指导: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3、观察了解北斗七星的特点。

(三)、建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
1、演示并介绍北斗七星模型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模型,利用光源,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并将橡皮泥球的影子在纸上记录下来。

3、展示学生的绘图,进行交流讨论。

4、通过制作模型、画图和交流讨论,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四)、认识星座
1、认识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属于一个非常有名的星座——大熊星座,它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认识并欣赏其他一些星座。

3、根据这节课的研究,你对星座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
和同学或父母一起在北部的天空找一找大熊星座和北极星,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三、试教体会
《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

通过试教,我对本课的教学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1、对教材的编排的思考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活动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

在本课的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了解星座这一内容,介绍了星座的由来,还出示全天春夏星图;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根据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最后组织学生夜间观星。

在试教过程中,我曾根据教科书的安排来组织教学,但经过几次试教,发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刚开始学生可能感到星座非常有趣,但这份兴趣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持。

于是我对教科书的环节作了一些改动,从学生熟悉的北极星入手,通过寻找北极星引导出认识北斗七星,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树立
正确的星座观,最后再到认识星座。

这样由点及面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建立一个“星座”模型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建立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教科书设计让学生按要求去作纸模,打孔挂线吊小球。

然而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

另外学生抬着悬挂的小球由于不停的晃动,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控制小球,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这两点思考,我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简化了制作的过程,并将悬挂的模型改成了竖立的模型,这样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与思考。

3、对情境创设的思考
在备课伊始,我寻找了大量的关于星空的视频与软件,想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然而试教时我们却发现,第一,这些视频与软件由于容量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方便。

第二,这些视频与软件的使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轰动的效果”,然而学生并没有将这份兴趣带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的星座概念的建立,也没有起推动性的作用。

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回归到真实、扎实、有效的课堂。

一次次的试教下来,我每次都在思考,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若力求全面就必然浮于表面,要深入探究就必须有所舍弃,在两者之间我们不断地进行着取舍,怎样的抉择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我们仍在探索与徘徊中。

四、个人简介
毛剑梅,女,1982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2000年8月参加工作,2005年开始任教科学,现于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任教。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一直以来对科学教学充满着高度的热情,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

本着这一教育理念,在科学课堂上,我积极创设探究式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引领学生积极发现,认真探究,及时总结,激发同学们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近几年来曾先后获得莲都区第七届、第八届小学科学学科教坛新秀;丽水市第四届教坛新秀;丽水市明星教师;浙江小学科学网优秀网络联络员;曾参加国家级远程非学历培训(小学科学)并被评为优秀学员;莲都区小学科学现场教学设计一等奖;分别获莲都区和丽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所执笔的课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丽水市教学研究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自2005年开始,在市、区级上公开课十多次,广受好评;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各级获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