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内能、热传递》精品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教案标题:内能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理解内能概念,认识内能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
2.了解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3.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
二、教学内容:1.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
2.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3.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内能概念的理解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的认识。
2.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铝杯、热水槽、砂浆、铜板、蜡烛等。
教具:PPT、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课上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冬天会觉得冷吗?夏天又会觉得热吗?”2.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介绍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温度和物质性质来解释人们在冬天感到冷,夏天感到热的现象。
3.实验演示(20分钟)将一杯温水放在铝杯中,让学生用温度计分别测量铝杯内外的温度,并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然后用热水槽加热铝杯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铝杯内外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4.计算练习(20分钟)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中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导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5.小结归纳(10分钟)总结内能热传递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以及导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1.给出一个具体的导热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2.阅读相关课外资料,进一步探究内能热传递的应用实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感受内能热传递的现象,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但是,另外一种思维提问方法如观察图片提问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内能与热传递的教学设计和案例
内能与热传递的教学设计与案例一、绪论内能与热传递是热学的重要内容,是热力学、热工学、热化学等所有领域的基本概念之一。
内能是热系统具有的热能总量,热传递是热能的传输与转化过程,二者息息相关,是研究热现象的基础。
内能与热传递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突出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干练的实践技能。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a、掌握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以及其基本特征;b、理解内能和热传递原理,掌握热力学基本方程;c、熟悉热传递的基本方式和热传递系数计算;d、具备基本实验技能,能够完成热传递实验,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
2、教学内容a、内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内能的物理意义及其性质;b、热力学基本概念: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c、热传递方程、传热系数计算、内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d、热传递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3、教学方法a、教学内容针对性及趣味性的板书讲解;b、实验室课程采用操作预演、模拟实验、实物操作的方式进行;c、教师提供案例分析,分析和讨论实际应用中的热传递问题。
三、教学案例案例一:内能的物理意义及其性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内能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物体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实验步骤:1、取两个相同体积和相同质量的小球,一个室温下,另一个加热至200℃;2、把两个小球置于精密天平上,记录其质量;3、采用恒流消耗法测量小球的内能;4、获得小球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大小并解读数据;5、从物理上分析小球的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与讨论:由实验结果可知,加热小球的内能增加,这说明物体温度的升高与内能的增加密切相关。
物体内能是其分子结构、体积及其他物理量对物体的热能贡献之和。
实验中,两个小球已知各自的质量相等,交流计算得小球内能的大小,加热小球后其温度上升,也导致小球的内能增加。
结论: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成正比,了解内能基本特性是分析热传递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重要前提。
内能+热传递-教案
●课堂错题收集
●学霸笔记本: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脑图总结重难点
课后巩固
●请将本次课错题组卷,进行二次练习,培养错题管理习惯
●学霸笔记复习,培养复习习惯
1.把一乒乓球压入盛有水的烧杯底部(如图所示),松手后,乒乓球上升至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乒乓球在上升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不断增加。下列关于乒乓球机械能来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3)物体的内能还和状态有关。如:一定质量的固态晶体熔化为同温度的液体时,内能增大。
4.改变内能的方式
一根铁丝,我们将它来回弯折,它的温度会上升,如果我们将铁丝放到火上去烤,温度也会上升。可见,物体内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改变的方法不止一种。归纳起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热传递
条件:温度差。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果外界对物体做功,那么物体的内能将增大,如果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将减小。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量与内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常见的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压缩体积,物体内能增加。例如:打气筒打气。
② 摩擦生热,物体内能增加。例如:钻木取火。
C.内能是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D.0℃时物体具有的内能为零
答案:B
2.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热水袋暖手,手温度升高
B.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
C.在炉子上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答案:D
3.如图所示的事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D.升温多的物体不一定比升温少的物体内能增加的多
答案:BCD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1.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内能、热传递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现象。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热现象呢?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又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理知识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回顾已学的温度、热量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引导。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内能、热传递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
4.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教学设计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内能和热传递的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探究欲望。在本章节学习内能和热传递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的能量转化现象。然而,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环节六:总结与拓展
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பைடு நூலக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2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做功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高温物体的做功引发学生对“高温物体具有何种能量”的思考;借助于分子动理论的复习,作为内能概念的引入;同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也给理论分析温度对内能的影响降低了难度;宏观机械能中的动能和势能,给类比法建立内能概念创设了条件。
重难点
重点
1.内能概念的建立;
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教材分析
《内能 热传递》是本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第二节,学生建立宏观机械能的概念,这对于应用类比思想建立内能的概念,创设了条件;同时,初二已经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相关内容,分析温度的影响也降低了难度。热传递改变内能,同时也为比热容和热量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烧杯中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利用水平放置的试管装置,演示在水平方向上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现象;
温度升高,扩散现象加快,说明了什么?
分子运动剧烈,什么能量发生变化?
物体的内能如何变化呢?
我们刚刚的分析中顺着:“温度”—“分子热运动”—“分子动能”—“内能”的思路;
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思路,小组内交流分析,当温度下降时,物体的内能如何变化?
课题
内能热传递
课程内容
内能概念建立、温度对内能的影响、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思考“能量的来源”,进而引入内能,并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借助于演示趣味实验,通过逆向推理,引入内能的概念。
1.演示斯特林发动机模型:
(1)加热密封试管内的气体,手转动轮盘;观察到轮盘连续转动。
内能 热传递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案教案标题:内能热传递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2. 掌握内能和热传递的基本原理;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和热传递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和特点;2. 热传递的方式和机制;3. 热传递的计算方法;4. 热传递与能量守恒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实例:通过展示一个热水袋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的思考。
知识讲解:2. 讲解内能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内能的定义和内能与物体微观粒子运动的关系。
3. 讲解热传递的方式和机制: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及其机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方式下的热传递过程。
示例分析:4. 分析示例: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热传递的方式和机制,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实验操作:5. 进行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的热传递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和总结:6. 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体的热传递能力,并总结热传递与能量守恒的关系。
巩固练习:7. 练习题:布置一些与内能和热传递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8.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9. 拓展延伸:鼓励对物体的热传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
教学资源:1. 热水袋实例展示;2. 实验材料和仪器;3.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4. 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的第2节,主要涵盖了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其方式;3. 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 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热传递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难点: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实际案例中热传递现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等);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冬季取暖为例,让学生思考取暖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 原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量在不同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和热传递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方式;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内能和热传递的关系。
答案: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的能量,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生活中,例如烧水时,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火焰传递给水,使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 题目:请简述热传递的原理及其三种方式。
答案:热传递的原理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第十二章 二、 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实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内能及热传递的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中的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实质和过程。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吸放热的判断,以及内能改变时温度变化的情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热传递实验装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和粉笔。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详细解释内能、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实质,并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内能,掌握热传递的概念,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教学目标: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概念,并引出内能的概念。
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的热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讲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越多、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同时,介绍热传递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了解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3. 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热传递的过程,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实物或模拟实验展示热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疑问和困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5. 练习与反馈: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新知识。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学习过程。
9 内能+热传递教案
9 内能与热传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定义和方式1.2 教学内容内能的概念和意义热传递的定义和方式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1.4 教学步骤引入内能的概念,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介绍热传递的定义,解释其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举例说明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二章:内能的量化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方法2.2 教学内容内能的量化和测量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过程2.4 教学步骤介绍内能的量化方法,如单位质量的内能、单位体积的内能等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内能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过程第三章:热传递的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3.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3.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的原理,如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解释热传递的规律,如傅里叶定律举例说明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四章:热传递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热传递的应用4.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暖气、热水器等分析热传递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热交换器、热处理等引导学生讨论热传递的应用对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的总结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重要性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第六章:热传递的数学表达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热传递过程的数学表达方法6.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包括热量、温度、热流密度等基本参数的表示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热传递的数学表达方法6.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温度、热流密度等基本参数的数学表示方法解释热传递过程中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如傅里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热传递的数学表达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热传导方程的求解第七章: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7.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包括热传递方程的求解、数值模拟等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7.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方程的求解方法,如分离变量法、傅里叶级数法等解释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热传导方程的数值求解第八章:热传递的实验技术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实验技术和方法8.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操作等8.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热传递的实验技术8.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设备,如热电偶、温度计、热流计等演示热传递实验的操作步骤,如样品制备、数据采集等引导学生进行热传递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第九章: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9.2 教学内容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如航空航天、建筑、能源等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9.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实例,如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分析热传递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建筑物的隔热和取暖系统讨论热传递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实例,如热交换器和热发电厂第十章:总结与展望让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总结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热传递的重要性10.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第十一章:热传递的现代技术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和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如相变材料、纳米技术、热管等热传递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可持续发展、高效节能等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现代技术的作用和原理11.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如相变材料的热控制、纳米材料的热传导等解释热传递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可持续发展在热传递中的应用、高效节能技术的发展举例说明热传递现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第十二章:热传递与环境保护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2.2 教学内容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废物热能利用、废热回收等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2.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气候变化的趋势等分析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废物热能利用的技术和实例、废热回收的原理和效果等讨论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十三章:热传递的未来挑战与机遇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13.2 教学内容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热传递领域的未来发展机遇,如新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思考热传递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解决方案13.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如能源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环境污染的现状和解决方案等解释热传递领域的未来发展机遇,如新能源利用的技术和前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等引导学生讨论热传递领域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第十四章:热传递案例研究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和应用热传递的知识和技能14.2 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热传递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1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法,让学生通过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14.4 教学步骤布置热传递案例研究课题,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报告和讨论,分享案例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学习内容和经验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5.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学习内容的总结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热传递的重要性1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学习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等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内能与热传递的相关知识,包括内能的概念、量化和测量方法,热传递的原理、方式、数学表达和应用,以及热传递的实验技术、模拟与计算、现代技术、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挑战等内容。
内能热传递物理教案-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2篇
内能热传递物理教案-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内能热传递物理教案-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精选2篇(一)主题: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辐射、对流,并能举例说明;2.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计算物体内能的变化;3. 能够分析和解释热传递和内能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 热传递和内能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前面学过的热学知识,例如热容、热传导等内容,并与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讨论(15分钟)a. 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热量;- 辐射: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传递热量;- 对流: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热量。
b. 讲解内能的概念:- 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运动的能量;- 内能的改变与物体的温度和物质的性质有关;- 内能的变化公式:ΔU = m × c ×ΔT,其中ΔU为内能变化量,m为物体的质量,c 为物质的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量。
c. 分析热传递和内能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热传递:会改变物体的温度和相态;- 内能的改变:会导致物体的温度变化。
3. 实例分析(15分钟)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例如:热湿毛巾被放在冰箱中和阳光下的效果、河水冷却煮沸的效果等。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并解答学生对于热传递和内能的疑惑。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自行观察、思考并总结身边与热传递和内能相关的现象或实例,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六、教学反思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教案
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教案第一篇: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教案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3、结合事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能量的转移.4、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应用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内能、热量的概念。
2、教学难点:内能、温度及热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资源热水杯、冷水杯、墨水四、教学设计预学案一、预学目标1.知道内能的概念,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知道热传递定义、条件、实质。
4.了解热量的概念、单位、符号。
二、预学范围:P.38—P.40三、预学评价1.物体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2.汽车从盘山公路上山时,匀速行驶,在此过程中,汽车的动能_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机械能________.(都填“减少”“增加”或“不变”)3.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体都是由________ 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________________,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4.与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也具有_______;如同弹簧具有弹性势能一样,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因此也具有_______.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内所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_______.总结结论:一切物体都有_______能.5.动手做一做(1)两个玻璃杯分别盛有冷热和热水各滴入一滴墨水,哪杯墨水扩散得快?(2)得出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分子运动越,分子动能越物体内能就越。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内能 热传递》教学教案
二、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背景和教学任务】本节教材是沪科版九年级的第十三章第一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设计理念】以我国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能简单的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便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及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教学。
本节先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汽车的能量是什么,引出内能、在通过对课本P40内容分析,让学生联想分子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在初步建立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再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叫做物体内能,在这里注意提醒学生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跟物体是否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
然后,通过“想想议议”和“探究”活动,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热传递。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
第二章机械能和内能课型:新授课内能热传递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2.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关于内能、热量的概念;类比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难点认识内能及相关定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内能、温度与热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流程1、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和______的总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______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可以为零,内能始终________;2、演示扩散现象;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3、热传递:是指能量从_____物体传到______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_______部分传到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的多少叫热量,单位是_______;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热量的概念:热传递转移能量的多少;课堂检测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是能量的形式之一,单位也是________;2、因为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并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__运动,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和_______,因此可以肯定,一切物体都具有_______能;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_____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也具有_______能;3、物理学里,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_;4、如图1所示,同时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墨水,颜色先变均匀的是_____ 选填“冷水”或“热水”,说明: ;图15、2010年滨州若一太阳能热水器经阳光照射一天后,水温升高到70℃,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6、关于内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热的物体具有内能,冷的物体也具有内能B.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C.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会增大D.当物体温度为0℃时,物体具有的内能也为零7、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A.内能 B.质量 C.温度 D.热量8、下列关于内能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内能越大 B.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D.内能和温度有关,所以0℃的水没有内能9、若一物体放出热量,那么它的温度将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可能不变 D.可能升高10、2010年广州用图2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选填“A”或“B”瓶;根据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图2最快;课后练习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0℃的冰一定和0℃的水内能一样大 B.0℃的水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C.0℃的水一定比5℃的水热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平时我们所说的“热”在不同情况下的含义也不同;这杯水太“热”了,这里的“热”指的是;开水放“热”降温,这里的“热”指的是 ;3、热传递的实质,就是______从_______物体传到______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______部分传到________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______的________叫做热量;4、“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飞行的1年时间里,可能会遭遇两次月食,月食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内能__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5、2010年安徽下图中的四幅图片是生活和生产中的场景,对其能量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甲图,货物被举高后内能增加了 B.乙图,列车速度增大后动能增加了C.丙图,握力计发生形变后弹性势能增加了 D.丁图,飞机升空后重力势能增加了6、实验探究和推理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科学猜想,往往是以一定的事实和已有知识为依据,通过推理而提出来的;问题一:物理学把“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就“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猜想、给出推理性结论、说明推理依据参照示例:示例:①物体内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推理性结论: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推理依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动能越大;②物体内能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___________有关;推理性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二:由于推理性结论具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就运用它来初步解释相关问题——同学们也来尝试一下;在图4中,a杯中水量较少、b、c、d的水量相同;根据问题一中所得的推理性结论,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①_____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4教学后一得。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二章《12.2内能热传递》
教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2 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
本节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热传递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
4.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描述内能的改变方式。
2. 掌握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能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热传递的微观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金属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用热水取暖、夏天用冷水降温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原理探究:通过实验演示和微观解释,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分析热传递过程等。
6. 知识拓展: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内能热传递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案教案标题:内能热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内能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热传递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器材:热传导实验装置、热辐射实验装置等。
3. 相关教学资源:教科书、参考书籍、视频等。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材料的传导性能,引发学生对内能热传递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物理课学习的内容,如热量、温度等概念。
探究:1. 介绍内能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通过实例和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示每种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2. 进行热传导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传导性能,并记录实验数据。
3. 进行对流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液体的对流现象,并讨论产生对流的原因。
4. 进行热辐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辐射现象,并了解辐射的特点。
总结:1. 总结内能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强调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热传递对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与内能热传递相关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内能热传递的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
评价:1. 设计小组或个人任务,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热传递相关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价他们对内能热传递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将内能热传递与其他物理概念联系起来,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2. 深入探究内能热传递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安全,并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实验技能。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初中内能 热传递教案
初中内能热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 让学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三种方式3.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4.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 previous knowledge关于动能、势能的概念,进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 讲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3.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及三种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介绍传导、对流、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通过演示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5.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热传递的效果,进一步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热量、温度三者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实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内能热传递优质课教学设计
内能热传递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内能热传递是热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和应用热力学定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内能热传递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能热传递的相关知识,本课程将设计一节优质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内能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内能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理解内能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解决内能热传递相关问题;- 能够应用内能热传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能够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内能热传递实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内能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内能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内能热传递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理解内能热传递的抽象概念;- 掌握内能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运用内能热传递的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定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4. 归纳演绎法:通过案例分析和概念归纳,加深学生对内能热传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本次课程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引入、知识讲解与实践活动。
1. 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能热传递现象,如冰块融化、风扇制冷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
2. 知识讲解(40分钟)a) 内能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解释内能的概念和特性;- 介绍内能与温度、物质的相关性;- 讲解内能的传递途径和规律。
b) 内能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讲解热传递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公式;-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内能热传递的计算。
c) 内能热传递的应用:-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内能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内能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板书:内能的概念。
④点拨:所有分子,不是单个或部分。
总和。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内能。
⑥点拨: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联系
加深理解:通过球在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下所具有的机械能和内能,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能和内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内能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
重点
理解内能的概念、热量的概念
教学
难点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教具
学具
烧杯、水(冷、热)、红墨水、胶头滴管
①机械能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情况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
②内能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内能永远不可能为零。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演示:把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比较红墨水在哪杯水中扩散的快。
提出问题: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概括: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剧烈→分子动能增大→物体内能增大。
1、分子动理论的知识:物质
是由组成的,分子在
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分子间存在。
2、运动的物体具有什么能?
例如运动者的篮球。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能量?
3、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拉长、压缩)而具有什么能?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什么能?
阅读教材、明确内能的概念。
观察、交流、讨论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通过教师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概念比对,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
加深对内能与温度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实验验证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独立思考的过程,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推知: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减小)。
板书: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解读实例,告知学生这种改变的方式——热传递。
(2)以金属勺放入热汤中热传递的方向:
③热传递的结果(终止标志):
苏科版九年级《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
课题
内能、热传递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地点
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内能、热量与功的单位相同。
3、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及热传递的实质。
阅读《信息快递》:物质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
思考: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活动: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水的质量、墨水的质量、同时滴入)
思考:墨水的扩散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观察课本图片12—21
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最终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发生这种变化的。
④实质: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
5、热量
①定义: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内能;
②符号、单位:Q——焦耳(J)
③解析:在上述过程中热汤(高温物体)内能减小,我们叫作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金属勺)内能增大,我们叫作吸收了热量。
三、习题练习、课堂总结
学生根据动能、势能的影响
因素判断其变化情况,
学生思考:
阅读《信息快递》热传递
交流:生活中以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实例有哪些。
1、传导:冬天、用热水袋取暖;向手上哈气;炒菜时、铁锅热的烫手。
2、对流:烧开水,煮饭。
3、辐射:烤火,晒太阳。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掌握。由这一过程中小明的机械能减小这一事实,引入新课——内能。
初步学习用类比的方法将不可见的事物表达出来,推知总结基本概念。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问题导入
小明在滑梯上匀速下滑,他的动能是如何变化的?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机械能是如何变化的?
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中小明的臀部会感觉到发热,这说明减小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探究的课题——内能。
二、合作探究
1、内能的概念
①提出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