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3.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①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10 过秦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3.研读1、2自然段,积累字词。
【课前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完成下面的题目。
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横线上解释加点文言字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宇内,囊括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通其意,……赵奢之伦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目标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译文:【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完成《创新设计》分层训练相关练习。
《过秦论》导学案二【学习目标】研读3、4、5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课前学习】熟读3、4、5自然段【合作探究】在横线上解释加点文言字词。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课前导学】导语: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
《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2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3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二、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4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
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预习案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ào)函膏腴(yú)合从(zò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òng)翟景之“翟”读zhá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í(名)召(shà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ú)笞(chī)因利乘(chéng)万乘(shèng)之势将(jiàng)数百之众二、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探究案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背诵最后三段〖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使用说明:1、依据“课堂预习”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课前预学】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二、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预习自测题】1、字音: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ãng)隶隳(huī)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孝公既没(mï)召(shào)滑俯首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朝(cháo)同列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î)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âng)之势一夫作难(nàn)【整体研学】——————————————————————————————————————————————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一层:( 1-3段):写兴起的过程。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2.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一、相关知识1.作者贾谊(前200—前168),时期杰出的家和家。
世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为最。
政论文以《》、《》等文章脍炙人口。
2.文人咏贾谊贾生贾谊李商隐毛泽东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初三夜,不问苍生问鬼神。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3.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即位初期。
论“古”是为了,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它包括论政,论史。
标题《过秦论》,“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二自主学习1.文章题目为“过秦论”,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是哪些?2.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这起到什么作用?3.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为什么? 4.请简要说明文章的思路。
5.作者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防御等方面描述了秦始皇的事迹,请简要说明(可以采用原文)。
(1)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理防御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7.作者举陈涉为例,旨在说明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教师精讲1)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什么方法“弱秦”?作者突出表现”九国之师”的强大有什么作用?(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秦始皇的强大的?这些内容对突出本文的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3)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4)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比归纳得出结论的?(5)领会本文叙史的特点。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使得中央政权强大而集中。
在这个过程中,实行的“管仲之治”对于后世的影响至深。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过秦论”文本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管仲之治”所传达的思想,加深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事件的了解。
一、文本背景了解《过秦论》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所作的一篇文章,文章以秦统一六国和秦法的残酷性作为论述的起点,旨在探讨“以法治国”和“仁政”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文本中,刘向通过对秦始皇法治政策的批判,展示了“管仲之治”的思想理念。
二、关键概念理解1. 管仲之治: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提倡法治思想,主张“重法轻仁”,强调严明的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2. 以法治国: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实施严苛的法律制度,倡导以法律手段来维持统治秩序。
三、思考问题1. 秦始皇为何信奉法家思想,如何实施法治政策?2. “管仲之治”与“以法治国”有何异同?3. 法治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讨论展开1. 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和以法治国的管仲之治在对待法律制度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秦始皇以法治之名,实施残酷的统治手段,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度约束,容易导致军阀混战,文化沦丧等问题。
而管仲之治强调法治的公正性、稳定性,提倡依法治国,修治爱民的治国思想。
2. 对于“管仲之治”与“以法治国”,可以从“仁政”与威权主义的对比中展开讨论。
管仲之治注重仁政,通过仁政来达到法治的目的;而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则过分追求威权主义,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择手段,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混乱。
3. 法治在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的出现不仅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还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管仲之治”和“以法治国”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稳定的社会秩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过秦论》一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秦始皇时代的历史背景,也引发了对“管仲之治”和“以法治国”这两种不同治国理念的思考。
过秦论第二课导学案教师
〈〈过秦论》第二课时导教案年级:高一编写:裴以杰鉴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3-8班次:组次: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文段二、三,理解“因”、“延”、“与”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背诵第三段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诵,小组商讨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认识贾谊及秦一致前后的历史背景。
【要点难点展望】1、理解并累积文言词语“因”、“延”、“与”一词多义2、联合课文词句的特色,逐渐掌握文段内容,并背诵。
【学习过程】朗读作品,整体感悟( B 级)课前测评:(解说以下词语)靖函之阻()厘卷天下(囊括四海(鱼举宇内()史力法度())头诸侯()灸耕织(君臣坚守(处连横()合作研究,小组展现( C 级)(一)、研读第二段:1、解说并翻译画线句子:)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秦,不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惧怕,会盟而谋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 zmg ()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理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 sh 也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tn巡 xtn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镰zD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潞;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2、议论:(1)、第 2 段表达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期间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以后,始皇以前的五位国君。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法:讲练结合教具:多媒体教时:2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第一课时一、自学释疑、同伴互助(一)自学释疑1、生字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ò)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wèng)(yǒu)度长絜.大(duó)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制其弊(通“敝”)(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赢粮而景从(通“影”)(7)百有余年(通“又”)(二)探究解疑1、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一、(1——4)秦朝兴亡的历史过程(记叙)二、(5)秦朝灭亡的原因(议论)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崛起:秦孝公政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导学案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贾谊思想
【精读•思考】深入文本,讨论: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2.在互助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归纳。
课标及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2.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有发现有创新;
3.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孟子,倾听哲人伟大心灵的回声。
2.品悟国学经典,增强个性阅读体验。
时间
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
问题引领(教师活动)
自主建构(学生活动)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比读•发现】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课题:《过秦论》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上课时间
2015年3月第2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第 1页
编号:YW3-000
(二)第二段内容分析: 1、解释加点的词语,如有词类活用请注明类型再做解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 . . . .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 . . .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
装
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 . . . . . 国家无事。 ①孝公既没 . ④ 会盟而谋弱秦 通“殁“ . 使动用法 . ②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 . . 名词做状语 使„„弱,削弱 爱,吝惜;致,招纳。 ⑦明智而 忠信 连词,表并列关系。 . 类,辈 ⑩而天下诸侯已困 矣 . 蒙,继承;因,沿袭。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 ) ②倔起阡陌之中(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百有余年矣 ( ) 3、下列名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约从离衡 . . C. 赢粮而景从 D. 序八州而朝同列 . . . 4、解释下列句中的“度”的用法。 (1)内立法度(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 (5)宁信度,无自信也( ) (6)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8)一年一度秋风劲( ) (9)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10)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 (11)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5、解释下列句中“利”的用法。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5)天时不如地利( ) (6)商人重利轻别离( ) (7)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三、课上合作探究案: (一)第三段内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 . .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 . .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 . . 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 . . . 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的历史,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难点(1)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体会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时以文才显名,二十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贾谊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但随后秦始皇实行暴政,繁重的劳役、严苛的刑法等,激起了民怨。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公元前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秦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写作了《过秦论》,借古讽今,劝汉文帝施行仁政,以避免重蹈秦亡的覆辙。
四、课文研读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缔交逡(qūn)巡陈轸(zhěn)遗镞(zú)鞭笞(chī)蒙恬(tián)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瓮(wèng)牖(yǒu)绳枢氓(méng)隶蹑足行(háng)伍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xié)大一夫作难(nàn)2、疏通文意(1)第一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作者为韩非,该篇是自由主义和唯实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必须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对待和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性。
从史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阐述的理论和思想大部分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二、内容导读《过秦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通论。
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人性、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有“圣人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哲学观”等多重观点交织。
第二部分:批判秦政府的专制统治。
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通过对秦政府种种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批判,揭示出专制统治所引发的社会危害和政治灾难。
它以攻击政治制度和反对特定人物为主。
第三部分:提出救亡思想。
该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拯救秦国、拯救中国的方法论和策略性“建言”。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内容。
2. 理解和掌握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性观。
3. 掌握《过秦论》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和对现实社会的照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专制统治?它所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古代最著名或有代表性的专制朝代是哪一朝?”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们逐渐进入《过秦论》的主题。
2. 阅读与解析请同学们先划分文本结构,并结合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导读”,逐段解析问题:a) 第一部分:通论1) 解释“圣人观”和“政治观”。
2) 对“万物皆备于天”的观点进行阐释。
3) 阐述韩非子的“道德观”。
4) 总结韩非子的“教育观”。
5)发掘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的一些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重点难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一)认识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贾谊借“过秦”以“规汉”,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学习过程】(-)研读步骤读。
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11、过秦论【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
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A)题解: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
“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着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1、找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大约20字左右)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动词的使动用法(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名句名篇默写(并翻译整个四句,包括给出的句子)三、合作探究(D)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把陈涉和九国之师从各方面进行了对比四、总结:《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汲取历史教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
2、难点(1)领会文章的对比论证手法,以及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2)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二十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而死,时仅 33 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由此国力大增。
秦始皇即位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繁重的劳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给秦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现实,对秦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写下了《过秦论》。
四、课文研读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叙述秦孝公至秦二世历代君主的功业和秦亡的过程;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能力,终至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编写人:陈学富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3-26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时间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一、知人论世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务.耕织()守战..之具()②会盟..()重.宝()③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土()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⑤于是..从散约败()..六国之士()于是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而谁何()⑨铸以为..关中之固()..金人十二()自以为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11天下...笑者()..非小.弱也()为天下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④序.八州而朝同列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③伏尸百万..()..()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流血漂橹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附】练习答案:(1)①zònɡyínɡcónɡchénɡshènɡ②Nìnɡnìnɡnínɡyuèlè③Zhái díshào zhào tián xiān ④qūn qín jīn duóduódù(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11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3)①名词作状语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4)①夸张②夸张③夸张④比喻⑤借代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朗读本段,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
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
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
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
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
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
”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学习步骤】一、自主学习指出下列翻译正误,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A.收集天下的军队。
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考答案(1)A、B均有误。
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
B正确。
二、合作交流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
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
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
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
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
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
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