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doc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doc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第一部分前言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验。

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三)情感?态度?价值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东周分为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的控制更加稳固。

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想。

4(鼓励自主、合作、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要。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三、课程设计思路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格公民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2011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2011

我们的题目就是这样出的: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 签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 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二评价建议
a评价基本方法:历史习作,历 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 教师观察等 b评价任务:诊断性评价,形成 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D实施建议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1、教科书(课本、地图册、教参) 2、学校图书馆 3、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4、相关视频资料 5、网络资源 6、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革的感 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五四运动——新闻报道

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 篇有关五四运动的新闻报道。 (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新闻需 报道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 结果)

有个高中生大意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 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回到 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 变成中国内海,我们的游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 隆和高雄市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 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 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 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 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 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 到日本出兵,海军就会马上上场,那就打!按照 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 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作对华战争的准备。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完全陷入 大大加深了 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化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的进程
百年来 第一次 伟大胜利

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体会

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体会

过程与方法
• 过程与方法是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 会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 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它倡导以活动带知识 和技能的方法,把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 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 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判断重大是非的能 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 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 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展示自己、 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 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 学习的能力”。
• “纲要”
• 1、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 2、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的“规范”
• 3、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 期目标”(精英教育) • 4、是对教学内容及其顺序的 具体规定和教学工作的提示 • 5、暗含“教教科书” • 6、直• 1、在课程性质上,两者都是综合文科课程,《社会》 是“拼盘式”综合,属相关课程,《历史与社会》是 “整合式”综合,属融合课程。后者的综合性大大增 强了,同时还突出了人文性、开放性的特点。
四、怎样把握《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
• 1、设计思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 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 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 内容的逻辑顺序。 • 2、三级结构:第一级包括3个主题,第二级主题下 设专项目标,第三级专项目标下设内容目标。其中, 专项目标不是课程目标的分解形态呈现的,所以在 每项目标之后都有序号标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 应关系。而内容目标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则采取 列表方式表达,包括“目标”和“活动”两栏。 • 3、工形框架: 3个主题呈“工字形”框架(见下)
三、如何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 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摘要: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我对这一新课标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践反思”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历史课程性质1、“思想性”是指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就,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2、“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历史的“寻根”意识应与学生个性的培养相结合,以增强历史洞察力,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公民行动能力。

二、内容编排1、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采用的是“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我认为这是2011版课程内容编排的核心思路。

举例:统一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两个点,而将这些知识点连在一起就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条主线。

2、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的原则。

强调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历史的认识。

不过如果细究的话,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与时序性相冲突的内容编排。

比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将“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设置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学习要求之后,所以学生也容易对科技成就时间的记忆有混淆。

1.展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简单来讲就是不只涉及某个历史事件的某个领域,而是对呈现出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进程和总体面貌,我的理解就是,例如我们再讲某个历史阶段的时候也是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繁荣、民族交往全面阐述,例如教材中对唐朝的学习。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规范和要求。

2011年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历史教学大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解读,以便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基本概念包括历史的定义、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基本内容包括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要求;基本能力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

再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对教学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及时评价和反馈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实施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切实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3.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文件之一。

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初中历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此外,还要求学生学习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再次,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质量方面,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

同时,还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发布对我国的历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标准的发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为我国的历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信在这一标准的指导下,我国的历史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自2011年实施以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界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新的历史教学标准将传统的知识重视转向了能力培养,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以下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目标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被重新定位,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培养。

标准提出,历史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适应能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和世界和平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历史教育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有所不同,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明显变化。

新的内容体系重点突出了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和判断能力。

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和“质疑”成为了重点词汇,鼓励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而在具体的内容上,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将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了六个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历史文化。

相较之前,新标准对内容的划分更加明确、具体,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更新。

标准提出,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其中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搜索历史材料等。

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历史学科上。

比如,在讲述相关历史事件时,可以让学生马上体验相关的活动,如观看历史纪录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在参与的状态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化、问题化等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实施
五种文明
五种文明概括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方面.
从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科技文明五个角度去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的是要用文明史观去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 象、历史事件,将这种方法论渗透到教学过程 中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实施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实施 钓鱼岛事件,中国人如何理性爱国? 2012年9月15日,我国某一省会城市的反日游行 中出现了严重不和谐的打砸行为,造成大量私人和 公共财产损失。其中,现年51岁的市民李建利由 于驾驶一辆丰田卡罗拉轿车,被游行中的打砸分子 用一把U形钢锁重击头部,造成其开放性颅脑损伤 (重型)。至今,只能在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里僵 直地躺着。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实施
在鲁迅的代表性小说中,《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 景,通过虚构“阿Q”的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 、普通民众对社会变革的消极适应性,以及辛亥革命领导层脱离群 众的局限性。《故乡》通过虚构的“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特 别是少年时代闰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在20世纪20年 代所面临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一系列社会 问题。 阿Q刚刚受了王胡的一顿打,正无所适从地站着,远远的又来了一 个他的对头,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 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 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 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 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 ”,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 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 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各科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各科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初中语文(蔡少军)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11版)为小学和初中共用,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一、明确了语文课程基础任务在于语文文字能力的培养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进一步强调了传统语文的重要性新修订课标“基本理念”部分在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三、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

四、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五、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新修订课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对当前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

如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

新修订课标在教学“具体建议”中增加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在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将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首先,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这是一个进步。

然而,这些属性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理解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是指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是指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是指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

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是指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呈现出了完善发展的一面。

例如,在关于天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内容方面,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和洪秀全,相较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历史事实。

此外,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突出了学生对于东汉史的研究,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内容目标
1-2-4 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学习要求
1.阅读中国政区图,了解 中国的位置、领土的四至点和国土面 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邻国的名称和位置。 2.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蒙古等国家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 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 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 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七大洲
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有哪些大洲? 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南的有哪些大洲?
赤道横穿的有哪些大洲? 给大洲和大洋排排队,并记住它们的模样。
内容目标 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 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 其三,本课程作为历史与地理的综合课程,不可能采用社会 发展史的叙述框架。
• 其四,所谓“遵循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从目标 设置的角度看,并不是针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针对课程设计 者和课程实施者的要求。
全新的设计思路
• 生活的时空(区域与变化、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人类变迁为框架,认识文明的传承) • 发展的选择(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发展道路)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以人类社会的历程为框架,以中国历史为主线,认识 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专题1,探索几大最早的区域文明,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 专题2,集中讲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专题3,有 侧重地讲述近代历史,既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又凸 显整体化发展的趋势;专题4,基于前三个专题的讲述, 提出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既体现综合的意义,又提炼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一、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

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三、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一)中国史部分1.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2.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3.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二)世界史部分1.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欧、亚、非洲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三)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1) 1、设计思路:以现实生活为基点; 以公民教育为依据; 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建构。 2、主要内容: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 知识和技能,包括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两个大学习和探究 的领域。在内容标准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分设三个学习 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 “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学习主题构成。 同时还设置了“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学习的具体要求。 根据以上课程标准,上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 第一册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第二册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第三册 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 第四册 中国近代社会与历史 第五册 世界历史与文化 第六册 人类的机遇与挑战
• • • • 1、“历史与社会”的由来 2、“公民教育”的含义 3、综合课程、综合文科课程 4、人文、人文性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2)
• 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 合文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它具有综合性(学科整合 体)、人文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 • • • 1、“历史与社会”的由来 2、“公民教育”的含义 3、综合课程、综合文科课程 4、人文、人文性
• • • •
• 3、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目标” • 4、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罗列 知识要点)和教学工作的提示 • 5、 暗含“教教科书” • 6、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 制”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
• 《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
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 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 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它具 有人文性(学生本位)、综合性(学科群)和 实践性等特点。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本文档旨在解读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提供指导。

以下是对标准的主要解读:1. 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使其能够了解和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培养其思考和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将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以及全球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3. 教学方法初中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多元文化视野。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4. 评价标准初中历史课程的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的培养情况。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

5. 培养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问题;- 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事实;- 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使其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6. 教学要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 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让其能够进行历史研究和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其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研究,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以上是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简要解读,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2011年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标

2011年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贺欣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贺欣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牛学文
1.遵照十七大以来中央的重要文件精神充实、调整有关内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2.把《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合二为一,汇集它们各自的优点,重新提供呈现内容标准的框架;保持两个“标准”共同秉持的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共同确认的综合课程的基本意义,进一步体现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的独特价值。

3.明确历史与地理学科知识是支撑本课程内容目标的基础,确认历史与地理教育的特有价值是构成本课程目标体系的主体。

4.解决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目标有较多雷同或重复的现象。

5.解决历史与地理方面的知识不够对称问题,增加地理知识。

6.在历史和社会探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