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神论
郭沫若泛神论的名词解释
郭沫若泛神论的名词解释郭沫若泛神论是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且深具影响力的文论体系。
该理论由郭沫若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和发扬。
泛神论是从书法和绘画的审美观念中得出的一种关于艺术与宇宙联系的新的理论。
本文将对泛神论进行详细解释和探讨。
第一部分:泛神论的起源和发展郭沫若泛神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常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活动进行类比,并表达出对宇宙的敬畏与认同。
而郭沫若将这种文人雅士的审美体验提升为一种理论,独辟蹊径地将美学延伸到宇宙的层面。
他认为艺术家应当通过对自然和宇宙的把握,表达出深邃的艺术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悟。
泛神即指人类精神与宇宙精神的融合,通过艺术来感悟人的存在和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泛神论的核心概念1. 平和泛神论强调的第一个核心概念是“平和”。
艺术家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并将这种平和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郭沫若认为,只有在内心平和的状态下,艺术家才能真正深入触摸和理解宇宙的内在逻辑和秩序。
并通过自己的艺术表达,将这种平和感传达给观众,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2. 天地合一泛神论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是“天地合一”。
郭沫若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突破俗世的格局,超越个人的局限。
他主张艺术家要以天地为依归,将自己的个体与宇宙相融合,达到身心的统一。
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具备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触动观众的灵魂。
第三部分:泛神论的影响与意义1. 对文艺创作的启示泛神论的出现为中国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念。
它鼓励艺术家超越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技法,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艺术家们在实践中可通过借鉴自然界和宇宙的奥秘,将独特的个体体验与整个宇宙相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
2. 对个人修炼的倡导泛神论通过对于艺术创作的探讨,也给个体的修炼提供了启示。
郭沫若认为艺术家应当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身心的统一,这也是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通过参悟泛神论的理念,个人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获得更加深刻和细腻的人生感悟。
浅析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浅析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一个挪威人写了本书《苏菲的世界》;写斯宾诺莎的一章,小二毛觉得有些话说得很中肯,抄录两段于下:“……很少有人象斯宾诺莎这样大力地鼓吹言论自由与宗教上的宽容精神。
”“提醒自己你只是整个大自然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是整个浩瀚宇宙的一部分。
”作为个人或者整个人类,我们在宇宙中其实是非常渺小的,我们的一些认知还是很有限的;所以,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各种学说以及宗教,总是比较妥当的。
我非常尊敬大哲学家康德,却怎么也想不通,连康德先生也会攻击起斯宾诺莎来了,说他是“一个理性和科学的强盗和杀手”。
后来有一天,似乎有点想明白了。
一个大哲学家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便会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了;小的不同意见,尚还可以容忍,如果与自己的体系大有不同,很可能就会觉得他人是荒谬之极。
康德要在自己的哲学体系里,给上帝留出一个位置,所以一看到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就会很生气。
想到连康德这样的大哲,也难免有这样的臭脾气,不禁哑然失笑。
其实,斯宾诺莎也是给“上帝”留了位置的;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是“泛神论”。
他说:“神即自然。
”这是什么意思呢?从比较哲学的观点来看,他心目中的上帝,与我国孔子心目中的“天”,倒是很相似。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所说的“天”,指的是永恒的大自然规律。
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从纽约发了一个仅有五个英文词的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您信仰上帝吗?”爱因斯坦的回电,如下:“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这个回电,被收入《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3页。
)可见爱因斯坦心目中的“上帝”,也是指森严的宇宙秩序。
其实,康德也说过这样的话:“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泛神论
关于斯宾诺莎泛神论的思考
关于斯宾诺莎泛神论的思考原来无疑在中西哲学的比较上下功夫,认为中系哲学的却别甚为明显。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哲学讲合,所以才有张岱年先生讲的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合天人、一知行……”,即梁漱溟所讲的“向内用力”。
西方哲学讲“分”,即“向外用力”,导致对自然的追求和探索。
但粗略的了解了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之后,发现中西方哲学在此算是一个相同之处。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基础是它对实体的定义——“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这种根源于柏拉图的理念以及巴门尼德存在说的本体论让我倍感亲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独化于幽冥之境”“道法自然”。
世界的本初既不是看不见摸不着、具有广延性的物质,也非“你未看此花时,此话与你同寂;你看此话是,此花的颜色一下子明白起来”的心灵精神,而是在其上层,在高出一个思想层面上,把这两种认识合二而一,你说认识到的以及你凭所以认识的只是此物的一部分、一个属性,这就是自然或神。
用某种学硬将其划归,说其是唯物主义。
记得刚上大学时,老师问我们关于实际的本源性认识有几种,我说是三种:唯物唯心和二元。
但老师说,二元表面上是物质和意识并为世界的本源,但其实是为了折中两者的关系必然会设置一物凌驾二者之上,于是就走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是对笛卡尔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都说笛卡尔是二元论者,但其实际则是三元论或一元论者。
从笛卡尔对实体的定义上来说,实体就有三个,心灵实体、物质实体和上帝实体。
“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而在笛卡尔的体系内,心灵、物质和上帝无疑是不需要相互依存而独立存在的。
在此,笛卡尔即三元论者。
但从其对身心关系的探讨上,则成了一元论者。
因为二元论的内在矛盾——不能说明,在人身上的心灵与肉体的统一,所以他只好造出一个“松果腺”来用“交感论”维持。
但“交感论”提出的同时又将“神助说”引入,看似是把三种存在进行了统一,实则是对其实体观念的破坏。
郭沫若专题题库
郭沫若诗歌历史剧专题题库81、泛神论是一种什么思想,对郭沫若的《女神》创作有何影响?答:所谓泛神论,是指十六、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学说,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
这种学说认为神是非人格的本原,这个神或本原不在自然界以外,而是和自然界等同,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郭沫若当年在《致宗白华》(《三叶集》)中说“诗人的宇宙观以Pan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可以这么说,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个性主义与泛神论,尤其是泛神论,成了他看待社会、人生的武器,也是指导他创作他最著名杰出的诗篇《女神》的思想意识。
泛神论的三种哲理直接左右了郭沫若《女神》的理想建构与情感表达:第一种哲理为“自然是神之表现”;第二种哲理是“自我也是神的表现”;第三种哲理是“人神合体”,生死等齐的乐观精神。
这三种哲理的核心就是人、神、自然一体,消泯了生命的生与死的界限。
泛神论的这三种哲理作用于《女神》,从而使《女神》中的诗消融了人、神、自然的界限。
大自然被人化,人被神化,生死一体,乐观主义精神洋溢,也使题材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传说、神话、天上、地下、历史、现实,尽纳诗中。
82、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答:《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奠基之作。
《女神》收入了诗人1918年到1921年间写的诗56首,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产物,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它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主调,以“绝端的自主、绝端自由”的新诗形式,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激越壮歌,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它所体现的美学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主潮的峰顶。
2、它结束了五四诗坛上的“胡适的时代”,五四的诗歌革命只有到了《女神》异军突起,才显出摧枯拉朽的威力,新诗阵地才有了主将,才充分体现了情感的大解放和诗体的大解放,将自由体诗的格局从胡适的“摹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的阶段。
泰戈尔的泛神论名词解释
泰戈尔的泛神论名词解释一、引言泛神论,是指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所提出的一种宇宙观和哲学思想。
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泰戈尔所著的《泛神论》一书中,该书于1912年出版。
泰戈尔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宇宙万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并提出了一种以泛神论为基础的宇宙观。
本文将对泰戈尔的泛神论进行详细解释和分析。
二、泛神论的概念解释2.1 泛神论的基本观点泛神论是一种基于印度传统思想的哲学观点,它主张认识世界和人类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
泛神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无穷的、统一的、永恒的宇宙意识构成的,这个宇宙意识被称为“泛神”或“大我”。
泛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维持者和毁灭者,它存在于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之中。
2.2 泛神论的起源与流派泛神论的概念源自印度教和印度哲学传统。
在印度教中,泛神被称为“布拉曼”。
而泰戈尔则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泛神论观念。
泰戈尔认为泛神是一种超越宗教、种族、国家的普世的力量,它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和每一种事物中。
2.3 泛神论与宇宙观泛神论对宇宙观的影响是深远的。
泛神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个体和事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泛神是一种超越人类主观意识的普遍性力量,它是人类与宇宙联系的桥梁。
三、泛神论的哲学思想3.1 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泛神论认为,宇宙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而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泛神是宇宙的核心和灵魂,它将每一个个体都联系起来,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3.2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泛神论中,人类与自然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泛神论认为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宇宙的反映和表达。
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体现出宇宙的秩序和和谐。
3.3 爱与奉献的伦理观泛神论主张爱与奉献,认为人类应该以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对待世界和他人。
泛神论强调人类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倡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善良,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平的世界。
48种主义
值得收藏!48张图了解48种主义哲学家建立了事物的基本概念,我们在讨论中遵循它,有时误用它,有时颠覆它。
以下48个基本概念常常出现在公共讨论里,伦敦设计师Genis Carreras用最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块对它们进行了诠释。
1. absolutism 绝对主义/ 色盲绝对主义认为在任何一种学说里,某种观点必定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
2. absurdism 荒诞主义/ 恶搞“荒诞主义”是对人生的极端反叛,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活得很无厘头都无所谓。
3. aestheticism 唯美主义/ 外貌协会唯美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就是去创造和享受一切美的东西。
4. altruism 利他主义/ 雷锋精神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
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5. 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 互联网精神“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庄子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6. anthropocentrism 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依靠人类的视角。
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7. atheism 无神论/ “上帝已死”无神论并没有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等伪科学。
无神论经常同不可知论、反神论或反有神论相混淆。
无神论者是认为没有神,不可知论者是认为神的存在是不可知,而反神论者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
(“有神论”的设计参见第46条)8. capitalism 资本主义/ 大富翁资本主义的特色是私人拥有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
“道”与泛神论
论老子的“道”与斯宾诺莎的“神”之间的联系“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认为,“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接着他又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教经典《清静经》也对道作了番解释,“大道无形,生于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对于有思想力的人来说不言而喻,可永远难以教授于人。
《易经》里边有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表明“道”具有“形而上”的属性。
何谓形而上呢?朱熹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无形无影”的事物需要有一种终极的眼观才可认识。
“理”则大概同于西方的“理念”观,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一种原型,即事物的本来面貌(如纯粹的三角形),也可以说是最初始的状态。
熊铁基先生在《中国老学史》中总结学界的观点说:“《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道,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就是讲生物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万物生于道,亦灭入道。
每想至此,都会使我想到西方的“泛神论”和它的代表人物斯宾诺莎。
为了解斯宾诺莎的神学观点,我先摘录些他的著作中关于神学的原话。
六、神Deus,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命题十一〗神,或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而它的每一个属性各表示其永恒无限的本质,必然存在。
〖证明〗假如否认此说,试设想一下:神不存在是否可能。
假若神不存在,则据公则七它的本质便不包含存在。
但据命题七这是不通的。
所以神必然存在。
〖别证〗······绝对无限的东西,亦即神,必然存在。
〖命题十四〗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证明〗既然神是绝对无限的东西,凡是表示实体的本质的属性都不能不归给于神据界说六,并且既然神是必然存在的据命题十一,因此如果神以外还有别的实体,要说明这个实体就必须凭借神的某种属性,这样就会有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了,据命题五这是不通的。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三章 近现代亚非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下编(第三章近现代亚非文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一个创作流派,由同人刊物《白桦》而得名。
这些作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在创作技巧上有许多革新。
主要作家有志贺直哉等。
2.自然主义:20世纪初日本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
在艺术上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实地表现自我,描写自然,冷静、客观地描写事物,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
代表作家有田山花袋、岛崎藤村等。
《破戒》《棉被》是代表作。
3.旅美派:又称叙美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区的文学流派,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组成。
代表作家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表现了阿拉伯人在美洲新环境中的奋斗和对祖国、亲人、家乡的思念。
是连接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
4.埃及现代派:第一世界大战后在埃及形成的文学流派,20-30年代走向繁荣。
该流派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抨击生活弊端,关注下层劳动人民,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埃及现代文学的开端。
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家,该派流的代表作家为著名的塔哈"侯赛因,《日子》。
5.战后派:在日本,相对于老作家,战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作战后派,该派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
有名作家有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等。
6.新感觉派:该派深受西方代主义影响,属于日本的现代派文学。
他们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学,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
他们主要依靠直观、直觉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刺激人们的感官。
大多作品中渗透一种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
代表作家为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
7.新思潮派:新思潮派以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而得名。
芥川龙之介是该派的代表作家,《罗生门》是他早期代表作。
欧洲哲学通史简介版
欧洲哲学通史导言①欧洲哲学史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渊源。
②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欧洲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过程,探索和揭示这种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的规律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③科学地评价各种流派和哲学思潮的历史地位,是哲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④一般地说,在历史上后起的哲学家总是提出某些新的原则,力图克服以往的哲学家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往往赋予自己提出的新原则以最大的普遍性,使之绝对化,从而造成新的片面性和缺陷。
⑤要科学地评价一种哲学思想,就不应该仅只是孤立地考察它得出的具体结论是什么,尤为重要的是应当深入探究它在人类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对推动人类认识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⑥哲学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克服认识中的片面性,逐步接近真理的历史。
⑦欧洲哲学史的实际过程就是由各个时代的不同哲学派别之间的彼此斗争、相互渗透和错综交织组成的,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矛盾和斗争则是贯穿整个欧洲哲学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
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矛盾和斗争。
⑧历史上各派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贯彻的是一条错误的路线,但是各派唯心主义哲学也是人类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中介或环节,它们不仅为人类认识真理提供了某些失足的教训,而且在某些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的成分或真理的颗粒。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⑨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按其本质说,是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反映;但在思想材料上,它又都是从历史提供的思想材料出发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在思想材料上的这种连续和影响的关系,表现了哲学思想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哲学发展的这种历史继承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由于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点,即传统风格上的差异。
⑩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整理和分析各个历史时代的哲学思想,科学地阐明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批判地继承历史阶段上的优秀哲学遗产,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史所面临的课题,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哲学史的根本目的。
大陆理性主义(NEW)
五、心物二元论
什么是“实体”? “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 在的东西”。
在笛卡尔有三种实体:绝对实体:上帝, 是自因(自由意志)的;物质实体;精
神实体
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是两个相对实体, 它们依靠上帝而不依靠其他东西存在
五、心物二元论
物质实体的惟一本质属性是广延 (霍布斯),即占有空间,它遵 循自然规律而运动;精神实体的 惟一本质属性是思维,它根据自 由意志而行动。物质无思维,精 神无广延,这两个实体是彼此独 立、互不干涉的,它们构成了两 个相互平行的世界本原。
(1)通过怀疑寻找毋庸置疑的基点,可 能是唯一可行的策略。这相当于通过否 定的方式寻求肯定的结论。
二、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
4、“我思故我在” (拉丁文为:cogito,ergo sum) (2)“我思故我在”在通过普遍的怀疑 而最终确定的唯一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 第一原理和基石,第一次明确地用 “自我”取代上帝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笛卡儿由此确立了理性的地位,标志着 近代哲学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上帝存在的证明
3. 由上帝推出世界的存在
由于有了上帝作为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的 终极原因或保证,因此也可以推导出世界是 存在的。他把世界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 上学的第三条原理。
三、上帝存在的证明
由上帝推出世界的存在的步骤
我们有一个“广延”观念,造成广延的观念 的原因不是我们的心灵或外部事物,而是上
影响后来西方世界主要沿着这条路展开对外部世界或者说是经 验世界的探索。
中世纪哲学:唯名论 VS 唯实论
在中世纪,以安瑟尔谟、托玛斯为代表的唯实论认为,可 以通过经验世界,经过理性可以证明信仰,即上帝的存在。
而其反方,即唯名论的代表则主张现实存在着的只是个别具体的事物,
泰戈尔泛神论对冰心诗歌的影响
泰戈尔泛神论对冰心诗歌的影响摘要:泛神论是泰戈尔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支撑,文章试图从泛神论对冰心诗歌创作的泛爱主题和哲理意味两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泛神论,泛爱主题,哲理意味冰心的诗歌受到泰戈尔的影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共识,1920年,冰心还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她写就的一篇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表达了她对这位诗人深切的崇敬之情,“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
”于1921年翻译《吉檀迦利》的序言里又写道:“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
”后又承认“我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平时写在笔记上的三言两语——这引起‘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集子里”。
⑴闻一多称冰心是“中国最善学泰戈尔”的女作家,⑵徐志摩认,冰心是“最有名的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
⑶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外在结构诗形,而且在内在诗歌观念上。
而泰戈尔的诗歌观念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其中他的泛神论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同样是这泛神论对冰心的诗歌创作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自然观,是对自然即物质世界的看法。
泰戈尔的自然观既受到印度哲学传统的“梵我一如”的影响,同时在西方长期的学习生活使他的自然观也在理性科学观念的的薰陶下得到提升。
在印度,正统派吠檀多哲学和非正统的佛教哲学都认为,世界并非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摩耶”(意为幻空)。
由于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使得这种“摩耶”论在社会各阶层根深蒂固。
而泰戈尔既遵从传统哲学,又相信现代科学同,因而的自然观比同时代是超前的。
他认为世界是真实的,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幻空。
一方面,泰戈尔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在茹卜那伦的河岸上,我起来,清醒着:这个世界,我承认,不是一个梦幻。
”⑷泰戈尔接受科学的宇宙观、进化论的影响,实现了对摩耶论的超越,他曾多次自己的诗歌献给科学家,也让自己的儿子出国学习农家。
_泛神论之争_中的理性与信仰问题_以雅可比的理性批判为中心_罗久
莱辛的这段话表达了斯宾诺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洞见 , 即 主观理性并不是最高的原则, 相反它必须以一个更高的原则为 根据,而这个更高的原则是超越我们思维限度的无限者 , 也就 。“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 是神或者万物 [2 ]49 , 同的” 思想中的观念并不仅仅具有主观的合理性 , 理性不 只是主体的一种思维能力, 它也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因为根据 斯宾诺莎,任何有原因的事物的观念, 要依靠对于它的原因的 认识,而事物本身就是自因,即它的存在就是它的原因的结果。 所以,关于事物之合理性的思想本身是以事物自身中的合理性 为根据的。 但是,雅可比对于斯宾诺莎的理解有着与莱辛完全不同的 出发点。在他看来,斯宾诺莎泛神论所宣称的那个本身合乎理 性的自然排斥了人的自由和创世的目的 , 它试图排除一切远因 ( causae transitoriae,secundariae or remotae ) , 而用一种内在的、 自我融贯的系统来解释自然。 对雅可比的时代来说, 这正是近 代的自然科学所追求的目标, 即用一种力学的因果机制来说明 整个世界,以取代对存在之充足理由 ( 即超越的、外在的上帝 ) 的追寻。这种内在无限的世界观正好迎合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 究方式,直接摧毁了我们的宗教信仰、 政治权威和道德信念的 。“人一旦爱上了确定的说明 ( certain explanations ) , 他就 基础 — —即便他必须 会盲目地接受所有他能够有效推理出来的结果 — [1 ]194 , 用自己的脑袋来走路” 雅可比以这种反讽的方式一语道破 了理性主观化的症结。在用理性推翻了一切权威之后 , 理性和 现代性的危机常常就表现为以最合乎理性的形式得出了最为荒 唐的结果。因此雅可比认为, 哲学或者科学的任务就是去揭示 事物的存在, 说明 ( explanation ) 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 他的最终目的是无法被说明的, 它是不可分析的、 直接的和简 单的。
泛神论
Pantheism is the belief that
the universe (or nature as the
totality of everything) is
identical with divinity, or that
everything composes an all-
encompassing(包含/括
Pantheism
(泛神论)
By Zhang Yali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antheism characterizes many Buddhist and Hindu doctrines and can be seen in such Hindu works as the Vedas (吠陀经)and the Bhagavadgita (薄伽梵歌).
Numerous Greek philosophers contributed to the foundations of Western pantheism. In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the tradition was continued in Neoplatonism ( 新 柏 拉 图 主 义 ) and Judeo-Christian mysticism(神秘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柏拉图主义的盛行, 泛神论发生了空 前的影响, 产生了斯宾诺莎这样的大哲学家 。 他声称: “ 显 而易见, 所有的自然现象, 就其精妙与完善程度来说, 实包含 并表明神这个概念 。”这一时期的泛神论思想, 也影响到了 莎士比亚等人的创作 。
早期郭沫若诗歌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早期郭沫若诗歌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深圳市田东中学詹泉洲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初期浪漫派诗人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受过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
他们对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进行了改造,使“我”拥有神的无穷力量,正因如此,他们感到自己是强者,对世界、未来充满信心,这使他们的诗染上了乐观的情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期浪漫派重要诗人的郭沫若说过:“诗人底宇宙观以Pa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①“泛神论便是无神论。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
人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绝时空,而等齐生死。
”②既然我即是神,一切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
人到无我的时候,与大自然化为一体,死亡也就不存在了。
这种瞬间永恒的精神,倒是跟庄子的思想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庄子“把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与无限绝对的净土(印度)、理念世界(西方)合而为一,从而以使一切都归于混沌的‘天人合一’来解脱生命的痛苦和死亡,使人在有限相对的感性现实中就达到了生命的无限绝对的永恒。
”③此外,初期浪漫派诗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还受尼采、叔本华、庄子、儒家思想、英法德浪漫主义诗歌等的影响。
集中考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期浪漫派重要诗人的郭沫若诗歌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少年的时期的郭沫若就由于多重的失望而开始思考生死问题了,他的《澡堂狂吟》表现了厌世思想。
1914年初,郭沫若满负身心创伤来到日本,但饱尝了由孤独、婚姻的失意及受岐视而带来的悲哀和凄凉,死之精灵又飘进他的心灵深处。
人生本来应享有天赋人权: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幸福。
而如今的世界却是“屠场”、“囚牢”、“坟墓”、“地狱”(《凤凰涅槃》),如此的世界,如此的社会,只能使人多活一天就多一份耻辱与痛苦!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不管个体生命在生的瞬间是平淡或灿烂,都逃不过死亡。
既然死亡是必然,那又何必在这悲惨世间苦苦挣扎、跋涉?!有了这种对死亡的超然情愫,郭沫若才会把死神当作自己久别的情人来拥抱、亲吻、爱恋与渴盼。
泛神论与郭沫若诗歌
荷兰的斯宾诺莎。泛神论认为,“本 体即神,神即自然”,否认神为自然界 的创造主。郭沫若认为:“泛神便是无 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 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 是自我的表现。
<地球,我的母亲》,将地球当母亲,草木当 同胞,宇宙中一切均为地球的化身,这确实是 “本体即神,神即自然”思想的艺术体现。对 地球的赞美,其实是对自我的肯定,“我的灵 魂便是你的灵魂,/我要强健我的灵魂”,也 就是自觉铸造现代自我,以应对新的时代。 《在梅花树下醉歌》如此歌咏:“我赞美这自 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全宇宙成为我的 自我表现,我与万物合一,你、我、古人、名 胜浑然不分,“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 破!”,我即是神。
《湘累》中,他借屈原之口作夫子自道: “我的诗便是我的生命!”“我效法造化 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 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 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我萃之虽仅 限于我一身,放之则可泛滥乎宇宙。”类 似的作品很多,如《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天狗》等,在破除偶像的同时,将自我 神化,自我既内在于一切,又超越一切, 由此完成了对无视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猛烈批判。
名词解释二
1“大河小说”又指“超长篇小说”,意指用多卷本连续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历史的变迁,各部小说自成体系又互相关联,能够规模宏大的表现出一个时代的较完整画面。
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
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2、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3、“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1928~1930年间普罗作家创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即不从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出发,而是按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生活的幻想,任意编造情节,表现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调,在题材上多写“革命加恋爱”,突变式英雄等;在艺术上用形象突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倾向盛行。
总之,“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在当时特定条件下,革命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与狂热,导致任意违反现实主义原则的虚假编造和作品的浮嚣气氛。
4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泛神论要义》[英]约翰托兰德著读后感
《泛神论要义》[英]约翰托兰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泛神论要义》[英]约翰托兰德著读后感《泛神论要义》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托兰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泛神论这一哲学思想,并对当时的宗教、科学、道德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泛神论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托兰德在书中明确指出,泛神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神的表现,而非神之外的独立存在。
他写道:“一切存在都是神,或包含神性;因为神,除其自身外,无其他存在。
”[1]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主流的宗教观念,即神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
托兰德通过泛神论的理念,强调了神与世界的密切联系,使得人们对宗教信仰有了新的理解。
此外,托兰德在书中对道德观念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就是遵循神的旨意,因为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类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到神的体现。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道德规范,以维护神的尊严。
这种道德观念的提出,对于当时社会道德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科学领域,托兰德的泛神论思想也对当时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张,科学家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应当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去探寻神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这种观念使得科学探索不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数据分析,更是一种对神意的追寻。
参考文献:[1] 约翰·托兰德.《泛神论要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第二篇范文:《泛神论要义》[英]约翰托兰德著读后感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泛神论要义》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英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约翰·托兰德在18世纪的英国,一个宗教、科学和哲学思想激荡的时代,提出了泛神论的观点,对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在《泛神论要义》中,托兰德挑战了当时主流的宗教观念,即神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神,或包含神性。
这种观点在当时无疑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挑战了宗教的权威,也对科学的理性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考。
郭沫若与泛神论
作者: 张毓茂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0-36页
主题词: 泛神论;郭沫若研究;斯宾诺莎;庄子思想;哲学思想;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者;早期思想;自我;物质世界
摘要: <正> 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
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
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
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
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论 - 概念解释
泛神论(pantheism)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
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这种观点曾流行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西欧,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
布鲁诺把宇宙、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而且自身在运动变化之中。
斯宾诺莎则用“神”和“自然”两个术语表达同一概念,即表示作为万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实体。
从泛神论又发展出泛自然神论(Pandeism),这是将自然神论和泛神论合并起来的一种哲学观点。
这个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之后,将自己化身成宇宙以及世
界万物。
泛自然神论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的哲学思想界。
自然神论(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
这个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在16~17世纪初,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出现过一股较大的泛神论思潮,主要代表是G.布鲁诺。
他把上帝看作产生自然的自然,把世界看作被自然产生的自然,认为上帝不是事物的超越的原因而是内因。
他的泛神论已经通过自然主义达到了唯物主义。
最早提出并使用“泛神论”一词的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
B.斯宾诺莎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泛神论哲学家。
他把实体称为神或自然。
他认为神既具有思维的属性,又具有广延的属性,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
他的泛神论实质是唯物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