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传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传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e76625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8.png)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明确改进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氧气的制法、性质、应用等。
2.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研究小组主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总结氧气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氧气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概念、性质、制法及其用途,掌握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会使用氧气测量仪器,如氧气瓶、氧气表等,并能正确读取数据。
3.了解氧气在人类进步和发展中的地位,以及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4.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现象。
5.学会通过实验观察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巩固所学知识。
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92982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b.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动植物呼吸、火灾等现象,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的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氧气的性质。
3.创设生活情境,如氧气急救、潜水和登山等,让学生思考氧气在这些场景中的应用。
3.阐述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疗急救、潜水和登山等。
4.通过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讲解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如燃烧、氧化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氧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作用。
2.提问:“你们对氧气有什么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及其重要性。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氧气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具有氧化性等。
2.讲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等化合物制取氧气。
5.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氧气的性质和作用。同时,教师还布置了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家庭实验中观察氧气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3.通过小组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反馈,共同进步。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91d3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c.png)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此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理解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氧气时,对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装置和注意事项,能够独立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
3.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到氧气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案例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氧气的制备过程和实际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氧气教案(精选13篇)
![氧气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ac6ef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8.png)
氧气教案(精选13篇)氧气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试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试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同学了解试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试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氧气是同学比较熟识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已经具备观看试验和进行简洁的试验操作的力量。
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同学也初步了解了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同学可以经受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乐观性。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试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试验装置、试验操作。
2、了解试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试验装置的探究,培育同学的试验及合作力量。
2、初步具有对学问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受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试验操作。
教学难点: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纳,使同学学会发觉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索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实行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同学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试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同学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从而使同学获得学问,力量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教学过程:环节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复习]带领同学复习试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争论KMnO4制O2的过程。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5篇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45484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5.png)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5篇《氧气》说课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三、教学难点: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
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deb5a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5.png)
3.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5.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助燃性、氧化性和溶解性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收集和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的氧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燃烧 Nhomakorabea呼吸等。
4.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题,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氧气是如何产生的?氧气的性质有哪些?如何测定氧气含量?等,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途径寻求答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氧气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题,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d1a383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7.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学会氧气的制法,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实验、观察和讨论中的表现和收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2.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氧气的应用和化学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3.通过对氧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化学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紧紧围绕教材,突出氧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我也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案例(氧气1)
![教学案例(氧气1)](https://img.taocdn.com/s3/m/4a0b091fa8114431b90dd808.png)
第二单元课题三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刘美芹城南街道中学课题三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一、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本单元课题二《氧气》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展示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催化作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装置、反应原理及工业氧气的制取等。
2、教学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2—5]、[实验—6]和添加实验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然后通过对比、比较,得出催化剂的概念,把握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改变”、“化学性质和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
(2)通过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室2—7],学生大致知道从药品的易得,反应条件和是否环保等方面考虑,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在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检验、验满的步骤。
(3)书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师生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
(4)多媒体引入氧气的工业制法。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几个具体的实验及相关结论,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对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的反思与评价。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反应的原理、装置、检验、验满方法等等。
(2)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加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通过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认识分类是化学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认识激发学生客观认识物质间关系的正确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制取氧气方法教学难点: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2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2氧气](https://img.taocdn.com/s3/m/a241129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0.png)
2.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掌握氧气的收集、储存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4.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2.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2氧气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氧气”,主要涉及氧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通过对氧气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氧气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在案例背景中,我们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为导入,如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引导学生关注氧气的存在和作用。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氧气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通过介绍我国在氧气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热爱科学、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价值观。
3.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fe795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f.png)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讲述氧气在人体呼吸、火灾救援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氧气的重要性。
2.实验现象导入: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氧气?氧气有什么特殊性质?”
3.问题导入:提出与氧气相关的问题,如“你们知道氧气是如何产生的吗?它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
4.媒体素材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性质、制取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完成的标准和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对待作业。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五个环节为主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35abd8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8.png)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氧气的应用及环保问题。
(三)小组合作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氧气的性质及其制取方法。
2. 利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制取氧气、测定氧气含量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动植物呼吸、火灾现场等,让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2. 创设实验情境,如用氧气助燃木条、铁丝燃烧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氧气的性质。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探讨氧气的作用,如登山运动员高原反应的原因等。
(二)问题导向
1.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如:“氧气为什么能支持燃烧?”“氧气如何帮助呼吸?”等。
3. 小组成员互相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讨论等环节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3.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鼓励优点,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会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会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使课堂充满活力。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5.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氧气》教案精选七篇
![《氧气》教案精选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593f9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7.png)
《氧气》教案《氧气》教案「篇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实验准备: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2、仪器:大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水槽。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旧识回顾: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2、情景导入: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那如何制得纯净的氧气呢?3、探究新课[实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现象:结论:过氧化氢氧气+水讨论: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实验2—6]:在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一变二不变)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
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现象: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
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加热结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与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有什么不同?明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A C+B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1、旧识回顾: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2、探究新课:思考:实验室采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氧气?出示:图2-17和图2-18讨论:1、在图2-17和图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学生陈述:略教师演示: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强调注意事项: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方可进行实验。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氧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氧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0d8ac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5.png)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归纳】对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操作背后的原因
思考并做出回答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实验】演示实验2-4,实验前列出实验要点,边做边提问学生实验现象,用表格总结实验现象
观察,并描述现象。
让学生学会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对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操作背后的原因
设计意图
【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氧气的用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认真听讲
加深印象
【提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以及之前所学知识,回答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认真思考并做答
让学生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
【视频】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生活?
认真观看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仪器:集气瓶、酒精灯、坩埚钳、燃烧匙
药品:铁丝、硫粉、木炭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学过空气的组成成分,对氧气有所了解但还不够全面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氧气》教案
![《氧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ee456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8.png)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掌握,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学会了分析推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对氧气的反应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空气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种成分?并引出此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氧气。
(二)教授新课1.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展示集气瓶中收集的瓶氧气的状态、颜色、气味,并借用生活常识:鱼类等动物在水中需要呼吸,来引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
教师补充知识:氧气能溶干水但不易溶干水,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即氧气比空气“重”。
学生思考总结氧气的物理:氧气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但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提问空气中是何种物质使得燃料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进而过渡到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性实验验一:木条复燃实验。
并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支持燃烧。
教师操作第二个实验:硫粉在氧气中与空气中分别燃烧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硫粉燃烧现象:在氧气中的硫粉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的硫粉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且两种情况都产生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并发出了热量。
教师进行第三个实验:观察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与空气中分别产生什么样的现象。
并以小组形式汇报讨论结果,老师补充总结。
木炭燃烧现象:木炭在空气中时,红热但无火焰无烟尘;在氧气中时剧烈燃烧,散发剧烈白光,并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铁丝加热现象:铁丝在空气中加热持续发红,在氧气中加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b621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e.png)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
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
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
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
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
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
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1)出示情境图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
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A:15÷3=5(元)B:9÷2=4.5(元)C:12÷3=4(元)(2)出示情境图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2氧气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2氧气的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9707f9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a.png)
本案例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和性质。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氧气的特性,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素养。
5.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探究。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习动力。此外,学生互评环节也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
4.讲解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呼吸作用、燃烧反应等,让学生认识到氧气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b.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c.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并掌握其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等。
2.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掌握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等实验操作技能。
3.了解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呼吸作用、燃烧反应等。
4.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如试管、酒精灯、集气瓶等,并能正确进行氧气的收集、检验和储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实验、总结。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中深化对氧气知识的理解。此外,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教学设计铜川市第五中学和会峰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仪器、药品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先播放影片,然后将几段不同内容的影片作为图片陈列并定格。
问:看了这段影片,大家联想到什么物质?影片介绍的是有关氧气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电子板书]课题2 氧气纷纷带着好奇心观看,思考并回答:氧气。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问:你们桌面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如何区别呢?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讲述:在刚才的实验中,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下面你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电子板书]实验方案:1.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2.用两支燃着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
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讲述:我们就用这瓶氧气来研究它的性质;首先我们来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思考得出结果:不能。
自己实验,并得出结论: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或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激起对氧气性质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讲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电子板书]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颜色(无色)、状态(气体)、气味(无味)、密度(1.429g/L)、熔点(-218 ℃)、沸点(-183 ℃)、溶水性(?)[多媒体]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及氧气瓶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回忆并回答: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水性。
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
观看并对氧气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能,因为鱼儿要生存需要氧气。
学生思考并认同。
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从简单开始,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活动三氧气是否易溶于水?从学生中选择一个设计方案(上次探究活动已布置了的探究题)[电子板书]探究程序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提出问题)2.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4.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得出结论。
[电子板书]氧气不易溶于水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步骤。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出结果:现象:复燃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加深对实验探究的意识,熟悉探究程序,使学生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活动四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电子板书]实验: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多媒体]以木炭燃烧实验的视频为例介绍观察程序。
[电子板书]观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
使用视频展示台(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打出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并激励学生,看谁收集的实验信息多? 肯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作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
[电子板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
讲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电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子板书]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电子板书]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1.它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2.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
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配合做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后,积极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一起叙述反应物、生成物及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考,可能的回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并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
活动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电子板书]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电子板书(使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实验: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电子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电子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氧气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再次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做对比演示实验。
参照实验具体内容来观察、分析。
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一起回答,教师打出电子板书]反应前物质:铁、氧气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思考,各抒己见。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学生间相互讨论,并得出可能的结果。
讨论并积极发言。
讨论,回答:航天航空、气焊、气割等。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
【板书设计】课题2 氧气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无色气体无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点评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该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象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多用实验、讨论等方法加以落实,在练习、复习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结合实验及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