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word版本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不同河流地貌的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的特点。
2.提出问题:通过图片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河流会在某些地方形成壮观的峡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河流地貌有哪些类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导入新课: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河流地貌的发育,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3.实践作业:
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拍摄相关照片,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b.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关注河流地貌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作业要求:
a.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确保所学知识的巩固。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7.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
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河流地貌知识的掌握。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习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资源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课标解读课标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分析:通过对比两版课标要求可以发现,相较于实验版的课标,2017 年版的更强调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要求学生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这意味着对地理的教学和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对地理现象,影响因素等的简单分析和解释,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较多包括“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个部分,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范畴。

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学情,我将“河谷的演变”和“冲积平原的形成”合为一个部分,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学习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对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容的延伸,同时为后续学习“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针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及成因,并通过读“河谷的演变示意图”,学会判断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通过读“冲积平原的组成示意图”掌握冲击平原的三种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理解并区分河流凹岸和凸岸(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分析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成因;河谷、冲积平原的类型;河流凹凸岸的判别。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河谷的演变过程,理解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4、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地貌和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作用有关。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形成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和共同作用形成的。

(2)河谷发育过程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发育而来。

(3) 发育初期的河谷与成熟期河谷的差异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横剖面呈 字形,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 ,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 。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 。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 ,横剖面呈 。

2、河流堆积地貌(1) 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的情况下,会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 冲积平原的类型 及形成过程①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 平原、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②形成过程A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 ,是由多个 或 连接而成的。

B 、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 ,侧蚀作用较 。

河流往往在 侵蚀,在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 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 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加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最终将河谷展宽,河谷内泥沙堆积C 、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在河流地貌中, 、 、 、 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

②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

⑤归纳出河流在侵蚀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⑥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3.教材的处理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学河流的形成过程,之后顺着学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形成的侵蚀地貌糅合在河流演变过程的学习之中;通过分析河流两岸的外力作用的了解,再进入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况且是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①学法:收集资料法(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家乡的土壤、报纸、杂志等搜集有关峡谷图片、不同河段堆积物标本等材料)、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表面的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规律,分析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参观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并了解河流地貌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演变历史,加强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积极、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中的河流地貌进行认识,开启学生的地理双眼,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3.2 新课讲解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河流地貌是以河流为主体的地形地貌•主要类型有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剖切谷地、河流峡谷和河流三角洲等几种基本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河流是在地壳中水文环境下形成的,在各种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地貌过程和演化过程都会有所不同。

主要为下面四种:•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在其下游平原区冲积而成的地形类型。

•剖切谷地是河流在其中上游段长期抬升,侵蚀作用比贮存作用强烈的地形类型。

•峡谷是由河流在其中下游段线性地穿切而成的狭长地形类型。

•三角洲是由河流冲积到海、湖、库中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形。

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在实地观察和分析中,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着重解决河流地貌的历史发展和地形条件问题•地形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测试样本数据的精确记录和处理•解决方案:在领队带领下,办好现场调查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建议由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学科教师组成小组统一组织实地观察行动3.3 总结反思在本节地理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反思:•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熟悉掌握河流地貌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听说表现;2.学生本节课认知水平的提升;3.学生在实地观察探究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侵蚀、沉积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影响因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保护,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的图片,如黄河壶口瀑布、长江三峡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河流地貌的壮丽景观。同时,提出问题:“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掌握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如峡谷、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3.学习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其他工具,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培养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3.过程:各小组针对讨论话题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展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形成互动。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河流地貌对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人教版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说课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说课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从容说课本节内容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来讲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

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动画等直观的教学手腕,把三种侵蚀的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阻碍讲清楚。

让学生展开讨论,沟谷和河谷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使之明白,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有稳固的水源,若是有稳固的水源,那么沟谷就会演变成河谷。

进一步使学生明白得事物的进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内因是全然,外因是条件的哲学道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的阻碍。

进程与方式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讨与活动,明白得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得事物是进展的,进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的阻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编辑好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同窗们,上节课咱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壮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咱们就一路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咱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多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只是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咱们第一来熟悉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进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要紧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阻碍也不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

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地理: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
4.3.河流地貌地发育学案
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地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
学习重点:
1.河流地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地形成.
2.河流堆积地貌地类型和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
学习难点:
河流侵蚀地不同类型及其区别;河谷地形成过程;三角洲地形成原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图文分析
学习过程: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地地貌之一.按照,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和
,它们地形成和发展主要与有关.
思考:1.殷商时代地居住风水观中有“攻位于讷”(讷: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这种风水观有其科学性吗?
2.长江三峡是怎样形成地?
(二)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地物质,在河流减弱地情况下,会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是比较典型地一种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包括、和
三种类型.
思考:根据黄河三角洲地案例推断一般形成三角洲地有利条件有哪些?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
思考:
1.河流地冲积平原为聚落地分布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我国南北方地乡村聚落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3.在山区河谷中地聚落如何分布,为什么?
4.平原低地地聚落一般怎样分布,为什么?
做P81活动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定位一、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分析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举例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重点)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及山地的形成等相关知识点,播放幻灯片2,并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由于时间的限制,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河流侵蚀地貌的相关知识。

一、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成因: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播放幻灯片5—瀑布的景观图片)(2)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播放幻灯片6—长江三峡山高谷深的景观图片)(3)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播放幻灯片—7河流下游泥沙淤积的景观图片)播放幻灯片8—河流侵蚀作用示意图【小结1】河流的侵蚀作用(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3、侵蚀地貌(河谷)的形成过程:(播放幻灯片10)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河流落差变小,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后期:侧蚀为主,河谷展宽,河谷横剖面呈“U”型。

【思考】沟谷与河谷的区别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补给,即河谷须深及地下含水层。

具体如下图所示:【小结2】同一河流不同时期的地貌特点(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例题】读下列四幅图,完成1~2题。

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四川省兴文中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学习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河流地貌的形成》学生一边欣赏视频,一边回忆家乡或见过的河流。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以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为依据充信息交流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熟识的河流或小溪的地貌特征踊跃发言。

学生认真回忆,简介河流名称、流经地区的河谷的大致情况(宽度、形状、水量大小等)。

分发挥想象力,训练学生把感性知识转为理性知识的能力。

新课教学:河流侵蚀地貌1、提出问题:河流是怎样形成的?2、课件演示:(1)、流水侵蚀地貌实验短片(2)、展示教材P77图4.17 河谷的演变。

3、讲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推测并描述河谷形成后的发展过程:(1)、帮助学生理解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形成的河谷形状。

(2)、播放峡谷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溯源侵蚀、下蚀。

(3)、课件与板图结合分析侧蚀发生的河岸及河床、流域的演变过程。

5、课件演示:(1)、河谷演变过程图。

1、一边观看实验,一边讨论河谷形成的作用形式。

2、区别河谷与沟谷。

3、结合课文、生活经验中见过的河流、图片、录像等资料,探究学习以下内容:(1)、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

人教版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教案【课标内容】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阻碍。

地表形状的变化是一个专门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只是,地表形状的实例专门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

地表形状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关于不同的地表形状,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专门多方面有着深远的阻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阻碍,也表达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只是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状,而本节要紧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状。

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能够学会分析阻碍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状对人类活动的阻碍。

本节教材能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腐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阻碍。

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腐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在“河流腐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腐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腐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状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要紧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明显,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

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阻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状、规模和集散程度的阻碍。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3: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1)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3: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1)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3)借“河流的发育”之路比喻学生的人生成长之路,达到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本节课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较法、调查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开展小组讨论,让学习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知识。

教学中强调图表运用,落实“四基”,强调“图文转化”能力。

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具体教学思路,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看----榕江的卫星图片,由远及近,溯源而上浏览观察下游到源头的地貌。

(充分利用地理现代技术手段展现地理信息)河流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他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和外力作用有关。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转承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榕江的全景,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图片属于河流的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

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区县学校:××区牛栏山第一中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河流地貌”的重点。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

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

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

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

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组织。

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

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文中已经涉及到的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河流侵蚀和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差异。

2.学生能够说明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4.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不同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
[学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