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韩国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及启示 (1)

韩国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及启示 (1)

韩国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及启示付家骏(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摘要:上世纪60年代后,韩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注重文化融合、注重自主创新,实行市场经济“主导”的发展体制,从而实现了高速稳步的发展,给予邻国中国诸多启示。

关键词:韩国经济;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启示发展正文:韩国与我国地缘相近,位于朝鲜半岛多山的南半部分,北部以军事分界线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相邻,其余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所环抱。

国土面积99262平方公里。

韩国有近5000万人口(2010年),是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地区之一,甚至比日本和印度的人口密度都高。

朝鲜战争之后,朝鲜半岛被分割为朝鲜和韩国。

工业资源大部分为朝鲜所得,而韩国则留下了有限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严重缺乏,钨矿、无烟煤、铁矿石、石灰石等十分贫乏,石油储备为零。

同时,二战难民以及非熟练工人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韩国经济的复苏,导致初期阶段经济位于崩溃的边缘。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韩国政府利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达到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达到的富裕程度,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既归功于韩国认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遵循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也是韩国内在特有文化发展国民素质素养作用的结果。

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在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也为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大贡献。

本文试图从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特征战略上分析,提出对正位于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发展建设关键阶段的我国若干启示,以吸收韩国经济发展优秀经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和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一、韩国经济发展战略特点(1)经济发展政策体制改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顺应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格局,结合自身国内经济发展因素,制定相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升华经济体制改革,以满足融合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经济高速稳步发展。

发展历程中,其经济体制的变迁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于“五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严格规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为经济发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为工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浅析韩国产业发展模式及政府产业政策

浅析韩国产业发展模式及政府产业政策

浅析韩国产业发展模式及政府产业政策浅析韩国产业发展模式及政府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存在了“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观点,二者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GEI经过多年积累提出区域产业发展的“二四五”分析方法,即以市场和竞争为中心,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四类主体,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五类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区域特色模式。

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并不存严格“对”与“错”,“先进”与“落后”等评判标准,寻求“适合”的发展模式才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韩国能够在30年的时间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能够迅速走出低谷,这引起了全球密切关注。

韩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其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政府”这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韩国政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不同的主导产业,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以全力支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益。

韩国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并针对以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遇到的问题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1、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扶持以纤维、胶合板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正式转向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为此,韩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包括:生产出口产品所用中间材料和设备进口的关税减免制度低息出口支援贷款等出口优待金融措施引入公共贷款,对民间企业引进国外贷款进行审批和提供支付保证1964-1965实行汇率和利率改革,韩元贬值,利率提高;1965年将汇率制度从产业差别性复汇率制改为单一浮动汇率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积极投资兴建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并建立出口基地、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2、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进入70年代后,韩国政府对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重点支持重化工业发展。

【推荐下载】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发展

【推荐下载】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发展

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发展 韩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您编辑了“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发展” 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发展 一、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 (一)权威主义政体 ———政府主导型模式形成的政治基础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秩序混乱,外部压力很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政治稳定。

而没有制度化和缺乏稳定的民主政治框架所带来的政治竞争会急剧削弱后发国家的能力,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鉴于很多后发国家在长期殖民历史中,缺乏民主政治的基础,加之经济基础大部分都极其脆弱,在独立后的政治实践中,大部分国家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选择了权威主义政治体制。

在韩国,权威主义政治体制成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最好手段,依靠强势的权威主义政权带来的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广泛的政府干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韩国的经验来看,战后持续的权威主义政体在维护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毁灭性的内战和随后的政治动荡之后,从1961年起,韩国经历了长达32年的军人集权统治,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韩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这个时期政策和体制变化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权威并且高度集权的政府。

正是这个政府维持了政治和社会的高度稳定,并把加快经济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

权威主义政府依靠强制力使得提出的目标和政策没有遇到严重的和有组织的反对,能够比较顺利地制定和实施政策,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而这些对民主制的政府来说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韩国权威主义政体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主要作用和影响在于: 1.能提供秩序、纪律和稳定,解决了韩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没有稳定,发展无从谈起,虽然这种稳定是基于强权高压控制下的稳定。

战后初期韩国在制度建设上很薄弱,选举、政治运动和民主的协商会引起混乱和不稳定,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掌权者来总揽大局。

 2.为韩国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一、韩国经济的发展历程韩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战后重建时期、出口导向型经济时期和科技创新型经济时期。

战后重建时期:韩国经济在二战之后陷入了一片瓦砾之中,这是一个艰难的时期,韩国政府需要在短时间内重建国家,改善人民生活。

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注重发展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鼓励民间企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韩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出口导向型经济时期:上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韩国政府通过实行出口导向政策,吸引外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生产率,将韩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逐渐转变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出口实力的制造业大国。

韩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科技创新型经济时期:韩国政府意识到,要想在全球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韩国政府投资大量的资金用于科技研发,如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产业、5G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使韩国经济在全球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二、韩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过,韩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给韩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和美国都是韩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战对韩国的出口市场、投资、资金流动等都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是技术创新。

虽然韩国在半导体产业、5G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韩国也需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保持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

韩国还需要应对人口老龄化、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可能会成为制约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面临挑战的韩国经济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贸易领域,虽然中美贸易战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中国及周边国家持续增长的中产阶级消费市场为韩国提供了良好的出口机会。

韩国可以通过加强与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合作,开拓新的贸易市场,降低对某个单一市场的依赖。

在科技创新领域,韩国可以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带来的挑战。

韩国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

韩国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

韩国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韩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曾在上世纪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它以其高速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的研究对象。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韩国的经济奇迹和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

1. 剧变与挑战二战结束后,韩国经历了一系列剧变和挑战。

迎接着他们的是分裂的国家、贫困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

然而,韩国人民没有放弃,他们以韧性和勤劳的精神迎接这一系列的挑战,努力改善经济状况,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之一。

2. 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韩国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通过大量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发掘和利用人才。

政府在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大规模投资,为韩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导向出口的发展模式韩国经济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韩国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制定了出口导向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上。

这一策略使得韩国能够充分利用其劳动力优势,并吸引外国投资,提高出口竞争力。

4. 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韩国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投资也是其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

韩国政府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此外,韩国的科技研发水平也不断提升,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5. 创新与创业精神韩国人民独特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也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鼓励创新、激励创业,韩国孕育了众多的成功企业和创新项目,如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6. 全球化和国际合作韩国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合作。

韩国政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拓宽市场,打破贸易壁垒。

这些全球化的举措进一步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

7. 社会稳定与公平韩国的经济奇迹并非完美无瑕,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韩国政府也注重社会稳定和公平。

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使得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公正。

总结起来,韩国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创新与创业精神、全球化和国际合作以及社会稳定与公平。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 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政府都根据 国家发展计划确定优先发展的目标产 业。对于目标产业,政府从资金、技 术、资源、信息等各个方面予以全力 支持。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
三、政府扶植大财阀 韩国经济开发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 是财阀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韩国 政府大力培育大企业。由于小规模企 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韩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的增强能够带 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升国 家的竞争力。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朴柄久
第一、 第一、引言 韩国的政治决策者为什么在60年代选择 了国家主导金融资源配置加出口市场导 向的发展战略?([韩]菲利浦.W.林; 董彦彬 译:“路径依赖的作用:韩国 经济发展模式的兴衰”,《经济社会体 制比较》2001年1期)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内容是如何?
第二、 第二、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 一、韩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 下,韩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战略 和政策来参与和干预经济,力图启 动和发育市场并推动经济的增长。
讨论: 韩国经济开发政策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是什么? 中国经济开发政策借鉴韩国经济开发 政策中那些方面? 中国不应该学习韩国经济政策中那些 方面?
韩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之一就是实行了有效的政府主导下 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国内市场狭小,且严重缺乏自 然资济发展战 略。
韩国政府于1964年提出了“输出立 国”、“出口第一”的政策,经济 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型”转向 “出口主导型”,并实行了一系列 经济改革如建立出口基地、出口加 工区和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植大型 综合商社等。
60年代,为了实现大规模出口的目标, 韩国政府采取“个别育成”的方式, 把有限的资金和外汇向大企业倾斜, 确立了这些企业的垄断地位。70年代, 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重化 工业体系,同时确保实现规模经济, 韩国采用了集中投资的方式,通过向 大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促成他们向这些 企业部门扩张,进一步加剧了垄断。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过去30年中,韩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其经济就成就被誉为汉江奇迹,而韩国也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楷模。

1961年,韩国的GDP只有21亿美元,人均为82美元,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韩国踏入了发展国家的阵营。

其GDP已达4870亿美元,人均达10763美元。

这个只有4500多万人口的国家现在已跻身为全球第11达经济实体,并已成为世界富人俱乐部经合组织的第25个成员国。

一个国家要想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必须有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模式。

韩国的短期内取得如此辉煌的经济成就,就是因为有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韩国模式。

这一模式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朴正熙执政以来,在为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内涵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政府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参与并干预经济活动,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积极利用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应该说,韩国经济发展的这种模式对创造汉江奇迹功不可没。

我们可以通过韩国经济的三个阶段看清发展模式。

1、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

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

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

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

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亚洲,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大陆,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本文将比较研究几个典型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其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韩国的制造业崛起韩国经历了战后的重建和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迅速崛起并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

韩国政府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以提高竞争力。

此外,韩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并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这些努力使得韩国在半导体、汽车、船舶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韩国面临着新的挑战。

此时,韩国需要加大对创新和服务业的投资,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高科技引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

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军者。

然而,中国的发展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需要解决由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以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印度的服务业兴起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此外,印度还发展了医疗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服务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和留学生。

然而,印度的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印度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服务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印度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以其卓越的金融体系和国际化的经济环境而闻名。

新加坡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并通过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设立来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新加坡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高经济竞争力。

韩国经济发展

韩国经济发展

韩国经济发展近年来,韩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强国之一。

韩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和企业的勇敢创新。

本文将从韩国的工业化、出口导向型经济、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探讨韩国经济的发展。

韩国在二战后经历了一段艰辛的时期,但在1960年代起,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韩国迅速进行了工业化进程,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并推动科技研究与开发。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韩国的制造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钢铁、汽车和造船等重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韩国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为了促进出口,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并对外国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提供优惠政策。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韩国依托出口也提高了自身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信息技术产业对于韩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国以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实力和高度发达的通信网络享誉世界。

韩国的IT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特别是三星和LG等大型企业在智能手机、电视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韩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数码娱乐产业的兴起,为韩国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

除了传统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韩国的音乐、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形成了庞大的文化输出产业。

韩国的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通过出口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的收入。

此外,文化产业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韩国观光和消费。

总之,韩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政府的积极干预和企业的勇敢创新为韩国的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模式

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模式

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模式韩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但在20世纪初期,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

但是,在60年代末,它开始了一场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本文将探讨韩国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

一、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韩国经济的现代化始于1962年,当时韩国政府开始实行出口导向政策,注重发展制造业和重化学工业。

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韩国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外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62年的5.9%增长到1986年的53.4%。

这种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成为韩国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政府对韩国企业的扶持也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财政、法律、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支持,为韩国企业顺利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还通过对企业的监管来确保它们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防止出现腐败和不规范的行为。

二、聚焦技术创新韩国现代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

政府致力于发展技术领域,许多企业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政府还设立了高科技产业园区,鼓励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发展。

智能手机生产是韩国的一项主要产业。

从2007年起,三星、LG等企业开始生产智能手机,并在生产上不断创新。

这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教育体制韩国教育体制也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鼓励民众接受更高的教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

这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为韩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文化契机韩流席卷全球,成为韩国电视剧、音乐、综艺的文化出口。

这不仅带来了国民的精神风气的提升,还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和经济利益。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倡开展韩国文化的国际推广。

五、国际合作与开放政府也通过开放和国际交流来促进韩国的现代化进程。

韩国成为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

这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也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韩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增长和变化。

近年来,韩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大国之一。

韩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应对。

本文旨在对韩国经济发展进行浅析,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一、韩国经济发展历程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韩战结束后,韩国经济几乎完全崩溃,贫困和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随着政府的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推行,韩国经济逐步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市场化。

1970年代末,韩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开始迅速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步伐。

1980年代,韩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990年代,韩国经济实现了更加平稳和可持续的增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00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主要源自于其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政策制定。

韩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大力支持工业化和科技创新,通过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了一大批知识型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韩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助推了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韩国经济面临的挑战韩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韩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和行业仍然存在。

韩国的高速发展主要集中在首尔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显著。

韩国经济过于依赖出口,进而对国际市场波动较为敏感。

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贸易形势不稳定,韩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

韩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过于注重数量扩张,而忽视了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三、韩国经济未来展望虽然韩国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其未来发展仍然有望充满活力。

韩国经济发展史

韩国经济发展史

韩国经济发展史韩国经济发展史韩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但是在二战后,它的经济发展却是一路高歌猛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韩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战后重建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韩国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

当时的韩国面临着严重的物质短缺和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得大量土地被分配给了农民。

其次,政府推行了工业化政策,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来促进工业化进程。

此外,政府还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20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出口贸易。

首先,政府采取关税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土企业。

其次,政府通过提供贷款和补贴等方式来支持出口企业。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使得韩国的出口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三、化学工业时代20世纪70年代,韩国开始进入化学工业时代。

在这个时期,韩国政府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来促进产业升级。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使得韩国的化学工业逐渐走向成熟。

四、半导体产业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进入半导体产业时代。

在这个时期,韩国政府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来促进产业升级。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使得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逐渐走向成熟。

五、信息技术时代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进入信息技术时代。

在这个时期,韩国政府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来促进产业升级。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使得韩国的信息技术产业逐渐走向成熟。

六、文化产业时代21世纪初期,韩国开始进入文化产业时代。

在这个时期,韩国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来促进产业升级。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使得韩国的文化产业逐渐走向成熟。

总结:从战后重建时期到现在的文化产业时代,韩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韩国经济模式

韩国经济模式

积蓄势能时期(50年代)韩国的经济基础很薄弱。

在日本统治的殖民地年代,日本按照南农北工的计划开发朝鲜半岛。

因此造成了朝鲜脱离日本独立时大部分重工业即战略工业在北方的局面。

金属工业的90.1%、煤矿和铁矿的100%、化学工业的81.8%、电器机器工业85%、发电量92%在北半岛。

纺织工业84.9%、印刷业89%、食品工业65.1%和农林水产业82.6%在南半岛。

[①] 建国时的韩国是个比较纯粹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体系。

其经济基础还是农业以及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少量轻工业。

在这种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循。

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苏联模式。

但是无论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都首先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公民。

这一切,韩国都很缺乏。

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

50年代的韩国做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

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盲。

这点的工作成效显著:1945年,韩国人的识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

[②]此外,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

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

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是50年代的基础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了势能(60年代)1961年,韩国的朴正熙将军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这是一个对后来韩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人物。

他统治韩国约20年。

这也是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

正是在这20年中,韩国的人均GDP超过了朝鲜。

(1960年,朝鲜人均GDP是253美元,而韩国只有82美元。

1970年时,朝鲜人均GDP是400美元,而韩国达到了410美元。

到1976年,朝鲜人均GDP 是530美元,而韩国到达了1000美元。

[③])从1962年开始,在朴正熙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

就是苏联发明的那个概念:“五年计划”。

韩国经济发展

韩国经济发展
• 长期以来, 韩国政府通过降息与增加政府支出的方
式努力推动国内需求, 韩国国内需求才逐渐出现复苏 的迹象。
共二十九页
四、韩国(hán ɡuó)经济发展现状

韩国国土面积狭小(xiáxiǎo),自然资源贫乏,市场规模较小,
其经济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自二十世纪六七十
年代以来,韩国致力于发展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30多年来
和湿润,四季分明。
共二十九页
韩国 地图 (hán ɡuó)
共二十九页
二、韩国 概况 (hán ɡuó)
韩国(hán ɡuó)国旗—太极旗
共二十九页
韩国 国树—松树 (hán ɡuó)
共二十九页
木槿花 韩国 国花— (hán ɡuó)
共二十九页
韩国 国鸟—喜鹊 (hán ɡuó)
共二十九页
韩国 货币 (hán ɡuó)
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韩国开始着力促进重化
工业的发展。1973年韩国公布并开始实施“重化工业发展 计划”,大量投资向重化工行业倾斜。这一时期是韩国造 船、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的萌芽期,也是韩国 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jiā sù)的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经济 拉动效果十分明显,1972-1978年韩国的GDP年均增长 10.8%,重化工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由72年的21%上升至 78年的35%。同期,韩国发起了著名的“新农村运动”, 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韩国女政治家,现任韩国第18任总统。生于 1952年2月2日。曾任新国家党党代表、国会 议员,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她精通汉语, 喜欢中国哲学(zhéxué)。2012年12月19日韩国时 间下午6时,执政党新国家党总统候选人朴槿 惠以高达51.6%的得票率当选总统。朴槿惠是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北邻朝鲜,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南临东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国土面积为9.93万平方公里,人口4770万(2001年)。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30多年来,韩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一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并称“亚洲四小龙”,并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90年代后期韩国虽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但仍保持了较强的经济竞争力。

韩国富有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韩国经济发展条件评价(1)自然条件韩国三面环海,拥有5259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湾,为海运事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

耕地资源明显不足,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

韩国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多属于山地河流,河流中下游广阔的盆地和冲积平原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洛东江和汉江是半岛南部地区两条主要河流。

韩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均温7℃-15.5℃,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700mm。

韩国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工矿原料对外依赖性较强,一些重要的能源如石油、煤、铀、原木和天然橡胶等,对外依赖程度甚于日本;油脂、原棉、原糖、铝矿等资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社会经济条件二战后初期,韩国对外经济联系被切断,经济处于瘫痪状态;朝鲜战争中近一半的工矿、电力和交通设施遭到破坏;停战后,在美国援助下建立起制粉、制糖、纺织等消费品工业,但经济仍然较为落后,因此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东亚、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政局和优惠的外资政策,为韩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投资气候”。

韩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口密度差异大,2000年全国将近80.6%的人口集中于城市。

韩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教育之国”,重视科教文化事业,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 6.2%。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数十年的迅猛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浅析,并展望未来韩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在90年代中后期,韩国经历了几次金融危机,这也让韩国意识到单一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的脆弱性。

为了摆脱对外贸易出口的依赖,韩国开始大力发展国内市场,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并且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经过多年的努力,韩国在半导体、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等领域已经实现了自主创新,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韩国政府也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大对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民的社会福利。

二、未来展望未来的韩国经济发展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呢?我们认为,韩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 创新驱动型经济韩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了“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战略,希望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培养相关人才,推动韩国经济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不断加速,韩国也必须积极适应新的科技革命,把握未来发展的机遇。

2. 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韩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韩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亚洲邻国中产阶级的扩大,韩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在亚洲地区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韩国的流行音乐、影视剧、时尚、美食等已经成为了亚洲年轻人的时尚潮流,也成为了韩国对外输出最为成功的产业之一。

3. 绿色环保经济韩国政府也正着力于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和生产的环保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努力降低碳排放等。

韩国也提出了能源革命、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一系列环保目标,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韩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主要向技术创新、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领域转型,同时也会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继续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韩国是亚洲著名“四小龙”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经历若干次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逐渐复苏并实现了良好的增长。

本文将从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简要阐述。

一、韩国经济发展历程韩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那时,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0亿美元,居民人均收入仅为100美元左右,极度贫困。

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经济状况,例如推出重工业政策、发展对外贸易、营造投资环境等。

尤其是推行出口导向政策,注重发展加工贸易,大量吸纳了外资,同时加强与科技先进国家的合作和技术转移,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几经经济危机,但通过实施自由化政策、引进外资、适度调整制度等措施,韩国经济逐步走出困境。

2010年左右,韩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后四小龙”时期,经济增长呈现出逐步减缓的趋势,然而韩国经济仍然稳健发展,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1.5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十四,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经济体。

1.出口导向型经济韩国经济一直以出口导向作为基础,注重发展制造业和工业生产,成为全球主要的出口国之一,其成就源于政府提出的战略和政策,为了支持出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出口商的政策,例如进一步推动反垄断法、减少进口限制。

同时,韩国雇佣的高素质工人、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和工业部门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竞争力。

2.科技创新型经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成为了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韩国在电子、电脑、通讯等领域里拥有强大的实力,其科技产业成为全球整合型经济体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韩国政府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如芯片技术、互联网、半导体等方面的创新,努力推进产业升级,改善经济竞争力。

3.文化创意型经济韩国政府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通过音乐、电影、游戏等文化产品的输出,成为了文化消费领域的庞大市场。

韩国电子竞技等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以设计创新、独特风格等优势成为了亚洲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先者。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探悉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探悉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探悉
郭亚卿
【期刊名称】《对外经贸》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一个国家要想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必须有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韩国在短期内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就是因为有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韩国模式。

作为“东亚奇迹”的典型代表,韩国采用的是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是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即首先由政府全面参与经济规划,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或采用间
【总页数】2页(P6-7)
【作者】郭亚卿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31.26
【相关文献】
1.浅析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借鉴 [J], 李艺放
2.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J], 文辉昌
3.对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审与反思 [J], 陈汉林
4.韩国经济循环增强的动力机制探悉 [J], 朱灏
5.路径依赖的作用: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兴衰 [J], 菲利浦.W.林;董彦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北邻朝鲜,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南临东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国土面积为9.93万平方公里,人口4770万(2001年)。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30多年来,韩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一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并称“亚洲四小龙”,并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90年代后期韩国虽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但仍保持了较强的经济竞争力。

韩国富有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韩国经济发展条件评价(1)自然条件韩国三面环海,拥有5259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湾,为海运事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

耕地资源明显不足,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

韩国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多属于山地河流,河流中下游广阔的盆地和冲积平原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洛东江和汉江是半岛南部地区两条主要河流。

韩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均温7℃-15.5℃,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700mm。

韩国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工矿原料对外依赖性较强,一些重要的能源如石油、煤、铀、原木和天然橡胶等,对外依赖程度甚于日本;油脂、原棉、原糖、铝矿等资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社会经济条件二战后初期,韩国对外经济联系被切断,经济处于瘫痪状态;朝鲜战争中近一半的工矿、电力和交通设施遭到破坏;停战后,在美国援助下建立起制粉、制糖、纺织等消费品工业,但经济仍然较为落后,因此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东亚、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政局和优惠的外资政策,为韩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投资气候”。

韩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口密度差异大,2000年全国将近80.6%的人口集中于城市。

韩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教育之国”,重视科教文化事业,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 6.2%。

目前,韩国已基本形成比较发达的海陆空运输体系,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韩国的经济发展概述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韩国通过了“新村运动”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至1996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4804亿美元,国际舆论称之为“韩国奇迹在战争的废墟上出现”。

1997年韩国经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金大中执政后,推行经济制度改革,在较短时间内克服金融危机。

2003年卢武铉执政后提出“要把韩国建设成东北亚枢纽国家”等一系列目标,推动经济改革,培育新兴产业,吸引外资。

但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了适度发展阶段。

3、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特征什么是“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界尚未作出权威的界定,但是可以认为“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宏观上属于“东亚模式”的一个分支。

“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具有韩国特色的作战或经验,其基本特征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民族精神因素等。

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动态性模式也在根据客观现实,不断加以调整、变革和完善。

(1)指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韩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可概括为:进口代替型战略、即本国生产日用消费品,代替国外进口产品并借以发展民族经济。

因为韩国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购买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所以韩国制定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

1961-1970年韩国的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4.1%。

政府的调研显示:韩国的出口贸易对工业生产发展的贡献至1972-1976年就高达23.7%。

因此,可以说韩国经济的腾飞来自于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推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韩国具有典型的权威主义政府,如朴正熙政府的经济体制称作“指导的资本主义”。

在该体制下,政府可以直接控制和管理大量的公营企业。

如韩国历届政府,加强政府创新职能,引导韩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技术进步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0年至2000年期间达到了39.54%。

(3)重视民族精神因素经济学家阿兰·佩雷菲特曾提出:“精神气质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甚至能够产生奇迹”。

精神气质在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极度推崇自尊和自强的韩国民族精神,在经济起飞和金融危机时都得到了体现,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的处境困难,从而激起全国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单是民间捐出的黄金就达两亿美元,让世界震惊。

4、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弊端(1)过度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成长模式这使韩国过于依赖世界市场,难以承受外来的重加,经济波动较大。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各国加强贸易保护,限制进口,使韩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率从1978年的26.5%下降到1979年的18.4%,随着进口贸易的下降,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从1978年的11.6%下降到1979年的6.4%。

(2)未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

大力发挥政府的作用,是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若韩国从发生金融危机到恢复增长的整个过程采取了以企业和金融部门重建为核心的强制干预措施,把企业和金融机构过度投资造成的亏损分摊给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但这也导致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5、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1)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经过简政放权、利改税、承包经营等,到近期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资金紧张、经营粗放、效益低下、管理混乱等问题。

应借鉴韩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经验,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是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

要切实改变目前政府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使政府不再充当企业主管人的角色,也不再行使全民所有的资本性资产所有的代表职级,逐步取消传统的部门管理,代之以行业管理,将企业纳入行业管理自律协调组织体系。

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直接干预的同时,要强化其宏观调控功能、产权保障功能、市场规制功能,公益的组织和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政策指导功能。

二是建立专门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估机构。

可以构想由国家经委、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及各产业主管部委有关领导及专家,研究人员组成,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把企业的经营绩效与经理人员的物质利益挂钩,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另外,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法》,以此规范和制约企业法人的行为,并作为对其进行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是对国有企业实行“决策型董事会”制度。

企业经理人员由萤事会选举产生,报政府和国有企业绩效评估部门审批备案。

董事会成员由来自政府及社会各利益阶层的代表组成,“决策型董事会”负责制定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但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

企业经理人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及董事会的经营决策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四是区别对待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国有企业。

对目前竞争性国有企业中经济效益较好,产品适销对路、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可继续参与市场竞争,并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经营目标,对竞争性国有企业中经济效益差,但尚能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可采取出售股份的办法实行国有资产有偿转让;对长期生产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根据《破产法》等法律实施破产。

政府将国有资产转让收人及破产清偿所得用于建立和发展非竞争性的自然垄断企业和社会公益企业,其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失灵和不足,其宗旨是为整个社会服务,以社会效益为经营目标。

(2)规范和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

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税负过重、承担很大一部分社会效益责任、没有自我积累的能力、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再加上受到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扩充经济实力和发展企业集团难度较大。

1994年,全国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1001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3.37万个,只占全国企业数的0.2%,其余均为小型企业。

小型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能耗严重、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和人员素质差,虽然其生产经营灵活性较大,但粗放经营现象十分严重,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形成的企业集团,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及制约能力较弱,其规模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优势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韩国发展企业集团与集约化经营的经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速度,努力降低产品消耗和产品成本,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将联系紧密、经营特点及目标相似的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实行规模经营,增加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竟争能力,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3)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是严重的,政府治理通货膨胀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由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投资饥饿”较为严重,因而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仍应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这里的“适度从紧’,不是全面紧缩,而应理解为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事实上,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均以“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目标。

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发生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是可以理解的,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能容忍高通货膨胀。

因此,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应成为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

(4)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由于计划利率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的利率处于严重扭曲状态。

1994年,我国名义利率为10.98%,通货膨胀率为21.7%,实际利率为一10.72%,处于严重负利率状态。

这种负利率使许多市场信号失灵,各种经济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借鉴韩国的“双轨过渡”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现实,应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这也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通货膨胀被基本控制、不合理的利率水平得到矫正的同时,有条件地放开同业拆措利率(其浮动必须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在中央银行规定的范围内自行调节);第二步:在金融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并正常运行后,政策性金融业务已经完全由政策性银行经营,商业银行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金融市场统一高效、严格有序时,可以实现利率市场化。

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率或再货款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真正发挥利率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配置资源的杠杆调节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