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其道》教学案
【高中语文】学以致其道ppt精品课件1
整体感知 逐章品读 课文解读练习 文言练习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古今异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倒装句
整体感知
学以致其道
致其道为君子 学习目的:
(19·7 14·24 6·13)
道(15·32) 学习内容: 礼、义、信(13·4) 孝、忠、仁(1·7) 好古、敏以求之 学习态度:
(1·14 7·20)
《论语注疏》(何晏注,邢邴疏):攻,治也。异端,谓诸子百家
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 则为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 则不同归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编》:“攻,如攻人恶之攻;
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 自止。”
杨伯峻《论语译注》: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小子
课文解读 二
讨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 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实事求是。 不懂就是不懂,具有自知之明,是智 慧的表现,也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 通过努力可以将不知变为知。知识的 探求是无尽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断学习, 永不满足。
课文解读 三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19·6)
逐章品读
19· 7 14 · 24
15· 32
19· 7 居肆以成其事 学以致其道
介宾后置 通过……来
14· 24 古之学者 从事学习的人 15· 32 谋 道 谋:谋求,用心力于某事 道:道义,学术
13· 4
13· 4
上
好礼 好义 襁
长上,统治者 讲究礼节(好:喜欢) 行为正当
文言练习 四
关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章……比 较各家对“攻”字、“已”字是怎样理解的。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 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学案一、巩固训练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请问其.目 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D.周监于.二代3.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子曰:“必也正名乎!”【那一定得有正当的名义吧!】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C.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服丧三年,我已经期待很长了。
】D.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呀乐呀,难道钟鼓能开口说话吗?】4.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践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B.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如果由大臣来执行国君的命令,三代的希望就不会落空。
】C.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努力去探求得知。
】D.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照顾弟弟,那难道不是践行仁道的关键?】二、阅读理解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13.3)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认识孔子所说的“学以致其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学以致其道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认识学以致其道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孔子所说的“学以致其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小结本章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十分注重个人自我学习和提高,围绕这一问题作了大量阐述,包括学习的内容(德、业)、方法、目的、态度等。
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较大的启示。
二、难点解析1、古人讲求“进德修业”。
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修业”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讨论明确:侧重于“进德”。
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君子学以致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要认为“君子儒”。
在他们看来,学习“道”,即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引导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
而“修业”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就像“百工”,只能“成其事”,达不到“道”,所以反对樊迟放弃“礼”、“道”的学习去学“稼”这样技术操作层面上的事。
过去理解为孔子看不起劳动。
孔子论学有两个概念,一是“器”,即把纯粹的知识积累起来;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规律层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层次的学习。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讨论明确: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海无涯,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满足。
毛泽东曾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哲学文章中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规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们。
二是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
只有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学习,所以那些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否则只能停留在“不懂”上。
学以致其道课件
四,特殊句式
小人哉,樊须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而亦何常师之有 求之与?抑与之与?
主谓到装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选择问句
五,给下列语段加标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 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 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选择名句,自选角度进行点评
为什么”樊迟学稼”遭到孔子的训 斥?
樊迟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孔子以进德为学习目 的的主张,也与儒家修业思想不合,
“君子学以致其道.” “古之学者为己”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学习目的是实行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修养自身.
学什么
学
怎么学?
不追求物质 勤快而广泛的学习
君子儒
多思,善问 意志坚定 态度:温良恭俭让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 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 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 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 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 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 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 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 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名句点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坚持自己的志趣,诚恳的发自 内心并且认真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 了。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 对于提高学习质量,是很重要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以致其道》教学设计课件
学以致其道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披文入境
用几个词语简 要概括课文内容。 (联系预习题。)
·学习目的 ·学习内容 ·学习态度
披文入情
1.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3.学习的态度是什么? (抓住关键词语。)
——《四书賸言》
稼圃者,井田之法。一夫百亩,所以 为稼;五亩之宅,所以为圃。樊迟欲以井田 之法行于天下。
——《论语发微》
谢谢指导,再见!
学习目的
目的之一:致其道 (19.7) 目的之二:为己 (14.24) 目的之三:为君子 (6.13)
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礼、义、信(13.4)
学习态度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 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是 此五者,可谓不求之求,乃令列 国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 之政,故愿推诚咨以政事,实由 人君自与。
——《论语讲要》
探究:
披文入理
2000多年来,孔子一直被奉为 圣人,但20世纪70年代,人们疯狂 地批判孔子,认为他培养了“四体 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缺席 审判,将他打入十八层地狱。联系 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樊迟请学稼,既非甘隐恬退,则学稼 何用?迟以为世始文治,民不信从,不好以 本治治之。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论语《学以致其道》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社会的进步。
3.引导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学以致其道”。
2.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体验古文的魅力,提高古文学习兴趣。
3.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4.结合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以致其道”的理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通过讲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论语》中的“学以致其道”。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法促进主动探究,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案例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以致其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古文内涵。
论语《学以致其道》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学以致其道》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寓意着学习要追求真理,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本案例以七年级语文课程为背景,围绕《论语》中的这一核心思想,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内涵,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古代圣贤的智慧,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语文 《学以致其道》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
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 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 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 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 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 的哲理。
精选课件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 以消除了。”
交言而有信(1.7) •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2.17)
精选课件
孔子“好学”
•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 什么都学,拜任何人为师(19.22) • 温良谦恭俭(1.10)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9.6) • 入太庙,每事问(3.15)
精选课件
孔子学生“好学”
•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6.3)
精选课件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
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
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
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
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
“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
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精选课件
☆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 题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
精选课件
学习目的
•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精选课件
学习内容
• 学道(15.32) • 学礼、义、信(13.4)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 儒。”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 学案 (2)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 B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明 C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约束 D .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献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古之.学者为己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B.⎩⎪⎨⎪⎧ 敏以求之者.也不贤者.识其小者 C.⎩⎪⎨⎪⎧ 敏于事而.慎于言切问而.近思 D.⎩⎪⎨⎪⎧仁在其中矣.吾必谓之学矣.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诲女知之乎B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C .就有道而正焉D .今也则亡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B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D .子闻之,曰:“是礼也。
”5.名句填空。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语文版本-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学以致其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学以致其道》教学设计一、导入:几千年前,一位伟人面对学生教育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相信大家对这位伟人并不陌生,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被联合国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孔子,其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桃李遍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与老先生作一个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道义。
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学以致其道》这篇文章。
二、解题:文章标题为“学以致其道”,请一位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学”就是学习,“致”就是获得,“道”就是道义,“以”相当于“来”,这样整个标题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
什么是“道”?这里有几种解释,你觉得哪种理解比较好:(1)道路(2)途径、规则(规律、规范)(3)道理(学说、真理)(4)技巧(方法)等,(这里应该作道理、道义比较合理)。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谈学习问题的文章,对于“学习”,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聆听他那睿智的言语。
三、朗读全文,思考:1、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能否作一个分类?2、对于“学习”,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谈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四、内容讲析(一)、解决第一个问题:人物分类:学生-------------------子夏、樊迟、子贡、子禽、子路国君、重臣----------鲁哀公、卫公子朝孔子(二)、解决第二个问题:请同学选择其中一则,先朗读,再来谈谈在这则中孔子阐述了对学习的哪些见解?教师顺便对其中的字词作些点拨。
1、第1则19.7、第2则14.24、第5则6.13都是谈学习的目的。
(1)第1则19.7:这则谈的是学习的目的,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到达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因此学习是到达道的一种途径。
这和百工之人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所以孔子在《学而》中提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第2则14.24:这则谈的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古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端正与充实自身。
学以致其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学以致其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子夏说:“各行业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里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君子要〔毕生〕学习到达实现道的目的。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学以致其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学以致其道》教案学习目标:1,探究学习之道2,积存名句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学以致其道“学”,就是学习,“致”,就是获得,“道”,就是道义,“以”,相当于“来”,这样全部标题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寻求的道。
什么是“道”?这里有几种说明,你觉得哪种知道比较好:(1)道路(2)途径、规则(规律、规范)(3)道理(学说、真谛)(4)技能(方法)等这里应当作道理、道义比较公道。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谈学习问题的文章,对于“学习”,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凝听他那睿智的言语。
二准确解读文本:1,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道理:学习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了。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道理:清心寡欲,一心向学,才能有所为。
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道理:好学的人,是理性的,不会太情绪化,不会无故的发脾气;好学的人,不会重蹈覆辙,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道理:学无止境,要有坚定的意志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要勤学好问,多加摸索。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道理:学习态度要老实,不要不懂装懂。
三,总结:1,学习是获得能力、方法、智慧、美德的唯独途径。
2,学习的目标:第1则19.7、第2则14.24、第5则6.13为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境域而学习,而不是为了逢迎别人的期许而急功近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1.字音识记(1)馁.(něi)(2)圃.(pǔ)(3)笃.(dǔ)(4)樊.(fán) (5)襁.(qiǎnɡ) (6)居肆.(sì)2.重要词语(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致,获得(2)耕也,馁.在其中矣:饿(3)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信,诚信;情,诚,真诚(4)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背(5)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敏,勤勉;就,走向,到(6)贤.贤易.色:贤,以……为贤,推崇;易,轻视(7)事君能致.其身:奉献,献出(8)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治(9)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约束(10)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表示不肯定的推测语气(11)博学而笃志,切问..,仁在其中矣:切问,提问题切实具体而不浮泛;近思,思考..而近思问题贴近实际而不好高骛远、玄思冥想(12)是.礼也:这(13)诲.女知之乎:教导(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15)抑与.之与:给予3.通假字(1)可谓好学也已.:通“矣”,句末表肯定的语气词(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通“矣”,句末表肯定的语气词(3)求之与.?抑与之与.:通“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4)诲女.知之乎: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6)今也则亡.:通“无”,没有4.虚词用法(1)乎⎩⎪⎨⎪⎧攻乎.异端:介词,相当于“于”,引出“攻”的对象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介词,相当于“于”,引出比较对象,跟,同诲女知之乎.:疑问语气词 (2)之⎩⎪⎨⎪⎧ 古之.学者为己: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吾必谓之.学矣:第三人称代词,他我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指知识,道理夫子之.求之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闻之.:代词,代指上文所叙之事5.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2)贤.贤易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 (3)事.父母能竭其力: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4)博学而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5)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名词作状语,用襁褓 6.特殊句式(1)小人哉,樊须也:主谓倒装(2)敏于事而慎于言:介词短语后置(3)仲尼焉学:宾语前置(4)而亦何常师之有:宾语前置(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介词短语后置(6)是礼也:判断句(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7.成语积累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
形容安贫乐道。
(2)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3)贤贤易色: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
(4)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守信用。
(5)文武之道:文,周文王。
武,周武王。
他们都是古人所推崇的贤君。
本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
后也泛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
(6)温良恭俭让: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
(7)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意志。
(8)切问近思: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都切合实际,不浮泛。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8.名句积累(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段赏析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赏析孔子说:“古代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今天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却在于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
“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目标。
2.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赏析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求学种菜。
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
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呢?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足够了。
知识分子的职责是“致君泽民”、“安邦定国”、管理政事,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骨架和脊梁。
孔子的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孔子讲究“学以致其道”,而当今社会更推崇“学以致用”。
社会要发展进步,“知识”还须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分子掌握的学问要更好地为农业、工业、商业服务才是。
大学生去做农民去种菜是使其知识发挥实效的一个新的有时代特色的途径。
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前景更广阔的原因也在于此。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赏析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有道德的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
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
尤其是在时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仅仅为了吃饭。
吃好饭、居处安逸,并非“君子”活着的目的。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赏析子夏说:“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事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能献出自身,与朋友交往说话算话:这样的人即使说未曾经过学习,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目的,通过学习达到修身养性、学以成仁才是目的。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对父母能竭尽全力实行孝道;做官时,能为国家、为君主献出一切;与朋友交往,能为朋友诚心诚意出力。
把这四条都做到了,你即使没有上过学,没有读过《诗》《书》《礼》《乐》,孔子也认为你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重点研读1.古人讲求“进德修业”。
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的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与“修业”的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答案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学以致其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实行政治思想和政治原则(道)、修养自身作为学习目的;他们所称赏的好学,也主要表现在致力于道德修养方面,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道”和具体的文化知识及实用技艺方面,他们总是把道放在首位,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章,见教材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自己也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从这些论述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是把进德,即道德修养,视为学习的首要任务的。
孔子批评樊须,是因为樊须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孔子以进德为学习目的的主张,也与儒家修业思想不合。
儒家的修业指建功立业或研习学问(如修习诗书礼乐),而不是学习劳动技能。
孔子一贯轻视劳动人民,轻视体力劳动,他曾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孔子本人在当时就受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8.7章,见教材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