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后赋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不第后赋菊》古诗鉴赏
《不第后赋菊》古诗鉴赏不第后赋菊花期已过,彼时菊花黄露稀。
那时江湖人尽道,真傲霜华著面儿。
那晚西汉葬荆轲。
君泪直以喦眼儿。
清贾谊忘弓力,只顾独马疾衔靴。
谁弹试箜篌茅庐,刺客抟风落月依。
那秋蝶独是姿情,双床化成共枕属。
仙气凝彩裹罗衣,清香流转入襟怀。
云鬟却望如云转,明皕溜溜入袖怀。
空虚思,失思愁。
何当荣省梦想频,秦楼挑灯把月追。
那时犹道诗家景,件儿刺骨入衡厮。
铅华尽去寒霜在,独立严霜休草坡。
天下谁斗成风骚,成人之常欲儿儿。
聚罗仙客乐不足,掐角东门尽不徂。
读书杜诗成岳麓,那时却有江河去。
不争呼爽碍清泯,子孙未可代英姿。
那时尘气歌飞散,清音悠扬天下塞。
灭秦后且取战车,兵气四方强如易。
那时从军道心事,父子分明忠只是。
木棉花开守暖香,葬鬼阴风早雨雷。
君心已绝指所指,世态炎凉冷似冰。
无故君已下泪坐,平地一声儿儿儿。
忍心那日龙楼下,是否到得心惊满。
独好音,小木牛处放。
华清山后夕阳孤,战国诸侯子不如。
天上人沁香,明月夜何闷。
有时乘马战风花,黄叶落晚五更哭。
彼时已过雨纤纤,青丝蒸成白須彷。
那般将换重帘囷,浩洋大海灯栖萍。
天下英雄可及征,太行怀柔与良才。
云中大鹏展羽毛,轻盈忽起三千夜。
而今已肯与人劝,只顾歌觴若是负。
何时乔谢王五筯,寓言乍出兴云霁。
爷孙骂祖新官军,端矜恃美冠子诗。
忍风寒三载争名,下方凯胜剡山冲。
明朝竹雨成行色,天子及笔人自冼。
世外寂寞无人到,江南雨帘贴瑗白。
何时有渔人鸣篙,岩上下钓鸣鼍鸣。
细来风,萧萧寒。
听鼎上呈玉篆朝,请杖金鞭看水纹。
知诗人兴致乃纯,世间谦车骄车站。
玄灵苑草木间根,古同冷凝心窗下。
而今君恋古气吟,只恐剑涌黄金花。
从军自父荆轲死,则亡妻留歌皆早。
却望秋笳暮云飞,水香碧竺残花岂。
满城风雨无宜出,千里烟波寄身泊。
自古烟波相随去,河水长流大江岸。
自天物无心,花落却飘香相对。
岁月转眸如鸿鹄,已是飞去古今路。
人间情最无情处,不第后赋菊古魂。
在这不第后的时刻,菊花已经凋零,清扬的芳香消散于秋风中。
不第后赋菊全诗的意思
不第后赋菊全诗的意思
《不第后赋菊》是唐代诗人黄巢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的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不第后赋菊(已改)
注释 ⑴九月八:九 月九日为重阳 节,有登高赏 菊的风俗,说 “九月八”是 为了押韵。 ⑵黄金甲:指 金黄色的菊花。
赏析诗词方法小结 1.运用的修辞手法; 2.诗句大意(意境 描写) 3.表达的思想感情, 揭露的社会现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 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 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了自己的抱 负。
诗意分析 赏析诗句
诗意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 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 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此诗 比喻,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 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全诗气魄 雄伟,想象奇特,设喻新颖,辞采壮伟,意境瑰 丽。
唐诗:
《不第后赋菊》
—
黄巢
2015.6.15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生平 写作背景
黄巢(820~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 的领袖人物,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沉重的打 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 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 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不第后赋菊_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释
不第后赋菊_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释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不第后赋菊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原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不第:科举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杀:草木枯萎。
《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诗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不第后赋菊(古诗赏析)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九月八:古代九 月日为重阳节, 有登高赏菊的风 俗。说“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是为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韵。
杀:凋谢。
冲天香阵透长安,香阵:阵阵香气。
黄金甲:金黄色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铠甲,此指菊 花的颜色。
直等到秋高气爽,人们迎来了重 阳佳节,菊花啊,要盛开怒放, 看百花凋谢,消散了芬芳。菊的 香气向云天直冲,弥漫在整个长 安城中。秋菊在这里栽遍;遍地 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 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 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 把牡丹视为国花。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 “我花 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 极大。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 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 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 在唐代特别盛行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 到〞二字,表示了坚决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 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 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第三句写味,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 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 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 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 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表达了诗人那种藐 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不第后赋菊(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 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 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 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 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 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 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 百花”一样凋零了吗? 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 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 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 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 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 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 待到秋来九月八” 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待到秋来九月八 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 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 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 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 在唐代特别盛行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在唐代特别盛行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 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 待到”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 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 我花开后百花杀” 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 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 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 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 把牡丹视为国花。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 把牡丹视为国花。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 “我花 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 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 极大。 极大。
《不第后赋菊》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黄巢,生卒年不详。
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私盐贩出身。
富有资财,自幼读书,才思敏捷。
青年的时候,喜欢击剑骑射,且深通文墨。
他曾几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落第。
他以《不第后赋菊》为题,写过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那种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唐朝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政权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
后来,他被起义军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带领60 万大军攻破长安,树起“大齐农民政权”的旗帜,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析
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析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不第后赋菊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原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不第:科举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杀:草木枯萎。
《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诗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不第后赋菊古诗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 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黄巢在这里 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 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 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第三句写味,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 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 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 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 “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 的雄伟气魄。
20213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九月八:古代九月 日为重阳节,有登 高赏菊的风俗。说 “九月八”是为了
我花开后百花杀。押韵。 杀:凋谢。
冲天香阵透长安,香阵:阵阵香气。 黄金甲:金黄色 的铠甲,此指菊
满城尽带黄金甲。花的颜色。
直等到秋高气爽,人们迎来了重阳 佳节,菊花啊,要盛开怒放,看百 花凋谢,消散了芬芳。菊的香气向 云天直冲,弥漫在整个长安城中。 秋菊在这里栽遍;遍地都是金黄如 铠甲般的菊花!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 泽市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 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 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 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 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 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 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古诗不第后赋菊的意思
古诗不第后赋菊的意思一、诗句解析。
1. 待到秋来九月八。
- 这句诗点明了时间。
“九月八”其实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前一天。
为什么不直接说九月九呢?这就有点像在卖关子,制造一种悬念。
就好像你跟朋友说有个超级惊喜,但是不一下子全说出来,先透露一点,勾着人家的好奇心。
黄巢不说九月九,说九月八,让你感觉这个日子马上就要到了,那种紧张和期待的感觉一下子就有了。
2. 我花开后百花杀。
- “我花”指的就是菊花。
菊花一般在秋天盛开,而秋天一到,很多其他的花都已经凋谢了。
这里的“百花杀”可不仅仅是说其他花死了这么简单。
它有一种霸气在里面,就好像黄巢在说,我一旦崛起,那些跟我作对的、那些软弱的势力(百花象征着当时的腐朽势力)都得完蛋。
这菊花就像黄巢自己或者他带领的起义军,充满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3.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想象一下,大片大片的菊花盛开,它们的香气冲天而起,弥漫整个长安城。
这里的“香阵”可不得了,把菊花的香气形容成了一个阵容,就像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样。
“透长安”,这个“透”字很有力量,说明香气能够渗透到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其实是黄巢在想象自己的力量能够影响到整个长安,他要把自己的影响力、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这个当时的政治中心。
4. 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是全诗最霸气的一句。
“黄金甲”一方面指的是菊花那金黄的颜色,就像战士们穿着的金色铠甲。
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暗喻黄巢的起义军。
他想象着自己的起义军像菊花一样,遍布长安城,整个城市都被他的力量所掌控。
那场面,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一群穿着金色铠甲的勇士占领了一座城市,充满了震撼力。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整体上是黄巢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对未来的一种憧憬。
他当时科举不第,心里肯定憋着一股气呢。
就像我们现在参加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没考上,心里肯定想证明自己。
黄巢就把自己的这种想法通过菊花表达出来了。
菊花在诗里不再是那种文人墨客笔下的高雅闲花,而是变成了一种充满战斗力量的象征。
他用菊花的盛开来预示自己和起义军的崛起,用“百花杀”来表示要扫除一切旧势力。
黄巢的诗词《不第后赋菊》赏析
【导语】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不第后赋菊》。
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豪杰之诗与⽂⼈之诗的区别⼀⽬了然。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甲。
黄巢⼀⽣爱菊,其现存可确定的所有诗句均为咏菊之作。
宋代张端义《贵⽿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与祖⽗以菊花为题联句。
祖⽗苦思冥想,⽆以续接,⼀边的黄巢随⼝应道:“堪与百花为总⾸,⾃然天赐赭黄⾐。
”其⽗⼤惊失⾊,想要教训他⼀顿。
祖⽗忙道:“孙⼦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篇。
”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处开。
”此即黄巢另⼀⾸载⼊《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
唐⼈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黄巢⼀反潮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就有与⽣俱来的叛逆基因。
扩展阅读:史书评价 《新唐书》:“唐亡,诸盗皆⽣于⼤中之朝,太宗之遗德馀泽去民也久矣,⽽贤⾂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天下愁苦。
⽅是时也,天将去唐,诸盗并出,历五姓,兵未尝少解,⾄宋然后天下复安。
汉之亡也,天下⼤乱,⾄晋然后稍定;晋之亡也,天下⼤乱,⾄唐然后复安。
治少⽽乱多者,古今之势,盛王业业以求治,可少忽哉!” 赞⽈:⼴明元年,巢始盗京师,⾃陈“唐去丑⼝⽽著黄,明黄且代唐也。
”鸣呼,其⾔妖欤!后巢死,秦宗权始张,株乱遍天下,朱温卒攘神器有之,⼤氐皆巢党也。
宁天托诸⼈告亡于下乎! 《旧唐书》:“天地否闭,反逆乱常。
禄⼭犯阙,朱泚称皇。
贼巢陵突,群竖披攘。
征其所以,存乎慢藏! 史⾂⽈:我唐之受命也,置器于安,千年惟永,百蛮响化,万国来王。
但否泰之⽆恒,故夷险之不⼀。
三百算祀,⼆⼗帝王。
虽时有窃⾢叛君之⾂。
乘危徼幸之辈,莫不才兴兵⾰,即就诛夷。
其间沸腾,⼤盗三发,安禄⼭、朱泚、黄巢是也。
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析
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析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夫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擅长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不第后赋菊的诗意,便利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依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与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用。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原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解释:不第:科举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杀:草木枯萎。
《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诗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充满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夫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方的手法,给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行,把菊花作为广阔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夫革命领袖果决坚决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奇,想象奇怪,意境瑰丽,气魄宏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确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召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心情。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对读者展现了一种不行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剧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气盎然的坚韧生命力,一方面示意了农夫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即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不第后赋菊 黄巢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讲解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不第后赋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不第后赋菊》原文、翻译及赏析《不第后赋菊》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第后赋菊》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不第后赋菊唐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注释不第:科举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杀:草木枯萎。
《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不第后赋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不第后赋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鉴赏】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不第后赋菊》。
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气,豪杰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区别一目了然。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当年黄巢这首诗的影响。
诗味上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淡,而杀气更浓。
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
可能因为好诗往往是思绪一瞬间的自然迸发,来不及作假。
黄巢一生爱菊,其现存可确定的所有诗句均为咏菊之作。
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
祖父苦思冥想,无以续接,一边的黄巢随口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其父大惊失色,想要教训他一顿。
祖父忙道:“孙子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一篇。
”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即黄巢另一首载入《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
唐人李肇。
待到来年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意思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意思”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秋天的九月八日,当菊花盛开时,其他的花就会凋谢。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自然规律,即一些事物的兴盛必然伴随着其他事物的衰败,这是无法避免的。
【出处】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原文节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等到秋天的九月八号,我的花开放了之后就要把其他花都消灭掉。
一股香味透过长安城冲天而起,整个城市的人都穿着金黄色的盔甲。
【赏析】黄巢的这首诗借咏菊以抒抱负,寄托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以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来展现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这句诗中的“我花开后百花杀”一语道尽了人生世间胜败、荣辱得失之间的规律,表达了作者对不合时宜的唐朝王朝的不满和对民族复兴的向往。
【创作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但唐朝晚期,腐败和内忧外患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生活困苦,农民起义蔓延。
黄巢是农民出身,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农民起义不断、朝代更迭的时期。
他的诗作,尤其是这首《不第后赋菊》,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寄托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注释】不第,指未中举人或不及第的人;百花,泛指各种花卉。
【生活启示】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对自然规律保持敬畏之心,同时也提示我们要珍惜时间和机会,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生命周期,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
个人经验上,我曾经在一次实习中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那个夏天,我们在田间劳作,每天早上我都会发现花朵在夜晚时开放,但是在白天太阳一升起来就凋零了。
这种短暂的美丽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不浪费任何时间去追求我所想要的。
因此,这句话的生活启示是要让我们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不可逆性,珍惜机会,把握当下,尽可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第后赋菊》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黄巢,生卒年不详。
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私盐贩出身。
富有资财,自幼读书,才思敏捷。
青年的时候,喜欢击剑骑射,且深通文墨。
他曾几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落第。
他以《不第后赋菊》为题,写过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那种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唐朝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政权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
后来,他被起义军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带领60 万大军攻破长安,树起“ 大齐农民政权”的旗帜,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不第后赋菊》赏析
《不第后赋菊》赏析《不第后赋菊》赏析1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唐末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此话不假。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这样一个马上打天下,笔下写壮志的“解诗”英雄。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
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
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这就是《不第后赋菊》。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第后赋菊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文学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
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
在这首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
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名家点评
郎瑛:《清暇录》载:黄巢下第,有《菊花》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尝闻我(朱)太祖亦有咏《菊花》诗: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人看二诗,彼此一意:成则为明,而败则为黄也。
(《七修类稿》)
刘学锴: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
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
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
(《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g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