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练习题xfx03解析
法律职业资格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4
![法律职业资格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4](https://img.taocdn.com/s3/m/af37e444b4daa58da0114a7a.png)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4(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
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
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分数:2.00)A.不构成犯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D.因没有救助义务,不构成不作为犯罪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判断。
故意犯罪也能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
因此,乙杀丙后对丙的生命具有救助义务,那么乙不救助就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使丙不能得到救助,甲就成为乙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3.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分数:2.00)A.属于对象错误。
成立诈骗罪既遂√B.属于方法错误,成立诈骗罪既遂C.属于手段错误,成立诈骗罪既遂D.属于因果关系错误,成立诈骗罪既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事实认识错误。
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
因为他在诈骗时对行为对象发生了认识错误,是对着丙进行诈骗的,根据法定符合说,这种对象错误仍然成立犯罪既遂。
4.甲得知仇人乙身患重病,便假意和好,将投有毒药的茶水给乙饮用。
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于是自杀身亡。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分数:2.00)A.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乙的死亡是由自己的自杀行为导致的,而人因为感觉到难受就自杀是很异常的事情,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不必为乙的自杀负责。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397f186137ee06eef91811.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将人误认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
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正确答案:A解析:考查要点是认识错误。
本案中将人误认为是兽,是对事物的性质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
所以,本题选A项。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2.刘某与张某之妻有染,张某得知后非常气愤,决定要教训刘某。
某晚,刘某穿小路回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张某放出自己训练的狼狗扑向刘某,张某则躲在角落里不动声响。
结果刘某被咬成重伤。
张某的行为( )。
A.属于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B.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C.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D.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为犯、纯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概念的理解。
刑法理论一般将犯罪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被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作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物质性工具、利用动物、利用自然现象、利用他人的行为实施的行为等。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
不作为犯罪又分为两类:一是纯正的不作为犯,即该犯罪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二是不纯正的不作为犯,即既可以以作为的方式,也可以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犯罪。
按照这一理论,本题中,张某是利用动物实施故意伤害行为,所以A选项正确。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3.甲15岁,一日在商场看见怀孕的妇女乙正在收银台付账,于是上前一把抢过乙手中的800元钱,转身向门口跑去。
乙反应过来后,迅速追赶,快要抓住甲时,甲回身使劲向乙的腹部猛击一拳,致使乙流产。
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甲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不能以犯罪论处B.抢夺罪C.故意伤害罪D.抢劫罪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2006年1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犯罪构成要件)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犯罪构成要件)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8cdc22f705cc175427093f.png)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犯罪构成要件)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案例分析题 5. 名词解释 6. 简答题7. 填空题8.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我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的是()。
A.1988年宪法修正案B.1993 年宪法修正案C.1999年宪法修正案D.2004 年宪法修正案正确答案:D2.下列关于宪法本质的论述,错误的是()。
A.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B.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C.宪法是全民利益与意志的反映D.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反映正确答案:C3.犯罪的特殊主体是指()。
A.除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特定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B.法律有特别规定,不需要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C.必须具备特定的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D.凡是国家工作人员实施了犯罪行为而构成的犯罪主体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误选的答案有可能是C,即必须具备特定的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
因为这一答案与A比较接近,有时容易混淆。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要件4.以下不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是()。
A.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B.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C.决定全国总动员D.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正确答案:A5.秦代法律形式中,属于司法机关判案成例的是()。
A.条例B.断例C.廷行事D.决事比正确答案:C6.“八议”入律是在()。
A.北魏B.冉魏C.曹魏D.西魏正确答案:C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A.晋国铸刑鼎B.李悝制法经C.子产铸刑书D.邓析制竹正确答案:C8.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
司法考试刑法第三章犯罪构成试题及答案(单选)
![司法考试刑法第三章犯罪构成试题及答案(单选)](https://img.taocdn.com/s3/m/1d9b946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4.png)
单项选择题:1、下列何种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A.伪证罪B.诬告陷害罪C.间谍罪D.⾮法⾏医罪正确答案:A2、某甲商场为打垮竞争对⼿⼄商场,由总经理葛某牵头并与副经理刘某、部门经理杨某、朱某等集体决议,雇请当地⿊社会势⼒孙某等⼈光天化⽇之下对⼄商场打砸抢,造成⼄商场财物损失9万多元,关于葛某等的⾏为,下⾯说法正确的是A.某甲商场构成单位犯罪,因是决策机关集体决策为本单位利益实施的犯罪B.某甲商场不构成单位犯罪,因只有《刑法》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能成⽴单位犯罪,本案中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刑法》未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C.此案中应适⽤双罚制,对甲商场处于罚⾦,对葛某等处于刑罚D.本案只属于⼀般违法,不构成犯罪,由甲商场赔偿⼄商场损失即可正确答案:B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选项是错误的?A.甲故意伤害⼄并致其重伤,⼄被送到医院救治。
当晚,医院发⽣⽕灾,⼄被烧死。
甲的伤害⾏为与⼄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甲以杀⼈故意对⼄实施暴⼒,造成⼄重伤休克。
甲以为⼄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扔⼊湖中,导致⼄溺⽔⽽亡。
甲的杀⼈⾏为与⼄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甲因琐事与⼄发⽣争执,向⼄的胸部猛推⼀把,导致⼄⼼脏病发作,救治⽆效⽽死亡。
甲的⾏为与⼄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罪过⽽定D.甲与⼄都对丙有仇,甲见⼄向丙的⾷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物后死亡。
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不⾜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正确答案:D4、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员⼄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逃。
⼄抓住汽车车门的把⼿不放,甲为摆脱⼄,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头部着地⾝亡。
甲对⼄死亡的⼼理态度属于下列哪⼀选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信的过失D.疏忽⼤意的过失正确答案:B5、李⼆憨⼀⽇到邻村赴宴时醉酒,回家途中遇本村痴呆⼥孩傻姑,因酒乱性,将其**,酒醒后后悔不已,到乡派出所投案,对李⼆憨的⾏为,应当如何认定?A.李⼆憨是由于醉酒乱性才**傻姑的,这种⾏为并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其主观⼼态不是犯罪故意,因此他的⾏为只是⼀般违法,不应当认为是犯罪B.李⼆憨醉酒后在意识不清状态下实施的⾏为可以类⽐于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期实施的⾏为,这个时候他们都属于⽆⾏为能⼒⼈。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4393047f1922791788e833.png)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李某(1991年1月5日出生),分别于2005年1月3日、1月4日连续两次窃取手机,价值2000多元;又于2007年1月2日和1月3日在公交车上盗窃他人钱包,共2万元;又于2008年元旦盗窃他人摩托车,价值1万元。
合议庭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但是关于盗窃数额却出现了争议。
其盗窃数额正确的是:( )A.32000元B.22000元C.12000元D.1万元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盗窃罪才负刑事责任,李某在2005年和2007年的几次盗窃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只有2008年元旦那次盗窃摩托车的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注意:刑事责任年龄要从过生日的次日起算年满之岁。
知识模块:刑法2.下列关于责任能力的减弱与丧失的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选项?( )A.对于无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B.司法工作人员在判断精神病人有无责任能力时,除了以精神病医学专家的鉴定结论为基础外,还要进一步判断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其精神病之间有无直接联系C.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D.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D解析:选项A,对于无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即首先判断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断是否因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该选项正确。
选项B,司法工作人员在判断精神病人有无责任能力时,除了以精神医学专家的鉴定结论为基础外,还要注意审查精神病的种类以及程度轻重,并且要在精神病人的生活圈子调查其言行与精神状况。
而且,要进一步判断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其精神病之间有无直接联系。
该选项正确。
选项C说法正确。
全国自考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b60a9f336c1eb91b375da6.png)
全国自考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 5. 简答题 6. 论述题8. 填空题名词解释1.特殊身份正确答案: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2.犯罪主观要件正确答案: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3.犯罪故意正确答案: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4.间接故意正确答案: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5.事实认识错误正确答案: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不一致。
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6.(2005年4月)疏忽大意的过失正确答案: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7.犯罪目的正确答案: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追求的非法利益、状态或者结果。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8.犯罪动机正确答案: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行为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简答题9.辨认控制能力的种类有正确答案:(1)完全辨认控制能力;(2)相对辨认控制能力;(3)部分辨认控制能力;(4月)减轻辨认控制能力;(5)限制辨认控制能力;(6)无辨认控制能力。
涉及知识点:犯罪构成10.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征:正确答案:(1)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即单位本身犯罪,而不是单位的各个成员的犯罪之和。
(2)单位犯罪是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并且与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犯罪;单位一般成员实施的犯罪,不属于单位犯罪;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任何关系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等)不可能成为单位犯罪。
犯罪考试题及答案
![犯罪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c7967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5.png)
犯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态度,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A. 犯罪动机B. 犯罪目的C. 犯罪手段D. 犯罪结果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行为D. 犯罪时间答案:D3.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主要区别在于:A. 犯罪动机不同B. 犯罪手段不同C. 犯罪结果是否发生D. 犯罪地点不同答案:C4. 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时间D. 犯罪地点答案:B5.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A. 犯罪动机B. 犯罪目的C. 对结果的预见程度D. 犯罪手段答案:C6. 以下哪项不是犯罪的分类?A. 重罪与轻罪B.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C. 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D. 个人犯罪与团伙犯罪答案:D7. 犯罪的预备行为是指:A. 犯罪行为的实施B. 犯罪行为的准备C. 犯罪行为的结果D. 犯罪行为的终止答案:B8. 以下哪项不是犯罪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态度?A. 故意B. 过失C. 疏忽D. 犯罪工具答案:D9. 犯罪的既遂是指:B. 犯罪行为的准备C. 犯罪结果的发生D. 犯罪行为的终止答案:C10. 犯罪的中止是指:A. 犯罪行为的实施B. 犯罪行为的准备C. 犯罪行为的终止D. 犯罪结果的发生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犯罪的构成?B. 犯罪主体的精神状态C. 犯罪行为的性质D. 犯罪行为的地点答案:A, B, C2.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哪些内容?A. 犯罪动机B. 犯罪目的C. 犯罪手段D. 犯罪结果答案:A, B3.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哪些内容?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时间D. 犯罪地点答案:A, B, C, D4.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盗窃D. 诈骗答案:A, B, C, D5. 犯罪的分类包括哪些?A. 重罪与轻罪B.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C. 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D. 个人犯罪与团伙犯罪答案:A, B, 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相互独立的。
司法卷二:犯罪构成测试题(强化练习)
![司法卷二:犯罪构成测试题(强化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89dc62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4.png)
司法卷二:犯罪构成测试题(强化练习)1、多选甲、乙互殴,甲因受重伤而昏厥,乙怀疑甲已死亡,将其推到河中,意图销尸灭迹。
甲因河中水温很低,顿时苏醒,在河中挣扎呼救,但周围无人救援。
乙对于甲的呼喊置之不理,甲因而溺死。
下列(江南博哥)判断正确的有:()A.乙构成故意伤害罪B.乙构成故意杀人罪C.乙的故意杀人行为是不作为犯罪D.乙构成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正确答案:C, D参考解析:乙将甲殴打成重伤,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但在乙发现甲尚未死亡之时,因其先行伤害行为和推甲下河的行为而产生了救助义务,所以应负不作为故意杀人的罪责,与先前的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以特定义务为前提。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
在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的本质特征。
特定义务的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就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危害行为。
比如,行为人驾驶汽车将行人撞伤,就负有将行人送往医院抢救的义务。
本案中,乙负有先行行为引起的救助义务,其应履行也能履行但未履行,这造成了甲的死亡。
2、单选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下列哪种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A.抢劫B.绑架C.强奸D.故意杀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的规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2003年国家司考卷三真题
![2003年国家司考卷三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9b0b4d6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7.png)
2003年国家司考卷三真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1. 关于刑法的基本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2. 下列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3. 关于犯罪构成要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4.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5. 关于犯罪停止形态,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6.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累犯?7. 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8. 下列哪种情形不构成自首?9. 关于刑罚的种类,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10. 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11. 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12. 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13. 关于刑期计算,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14.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15.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2. 下列哪些情形属于犯罪未遂?3.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共同犯罪?4. 下列哪些情形可以适用死刑?5. 下列哪些刑罚可以适用缓刑?6. 下列哪些情形可以适用减刑?7. 下列哪些情形可以适用假释?8. 下列哪些案件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9. 下列哪些证据属于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10. 下列哪些情形可以提起再审程序?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犯罪中止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2. 简述刑法中的立功制度。
3. 简述刑事诉讼法中的辩护制度。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20分)某日晚,甲、乙、丙三人预谋盗窃一家珠宝店。
在实施盗窃过程中,甲负责望风,乙、丙进入店内行窃。
期间,丙不慎触发店内报警装置,保安迅速赶到现场。
乙、丙被保安制服,甲趁机逃跑。
后经鉴定,被盗珠宝价值10万元。
1. 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 甲、乙、丙三人的犯罪形态分别是什么?为什么?3. 如果甲、乙、丙三人在逃跑过程中被抓获,他们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4. 请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对甲、乙、丙三人分别判处适当的刑罚。
法考《刑法》易错题库(犯罪构成3)
![法考《刑法》易错题库(犯罪构成3)](https://img.taocdn.com/s3/m/527734ca6bd97f192379e955.png)
法考《刑法》易错题库第三章犯罪构成(三)1.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答案ABCD解析:犯罪的主观方面,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本题中黄某意图杀张某.却把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这属于刑法理论上的对象认识错误,即误把甲对象当成乙对象加以侵害。
如果甲对象和乙对象都体现了相同的社会关系,则不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
即推定为人对错误的对象也成立直接故意。
如行为人本欲杀甲,在黑夜里却误将乙当做甲予以杀害,这种认识错误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因此也并不能改变行为人的罪过形式。
如果认为罪过形式改变了,即不成立原来犯罪的既遂,这显然是和前述刑法理论通说矛盾的。
本题中黄某对张某的死亡是直接故意,那么就可以推定其对李某的死亡也是直接故意。
因此四个选项都不正确。
本题难度较大,应注意不能以日常经验来代替刑法的推定。
2. 王某(1986年7月6日生),2000年7月6日实施了抢劫行为,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王某未满14岁,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B王某对此不负刑事责任C王某是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对王某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答案AB解析: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按行为人行为时的实足年龄计算。
应为生日过后的第二天。
3. 殡仪馆美容师甲某,一日见停尸房推进一满身酒气的年轻漂亮女尸,遂起歹意,于是美容师甲某半夜潜入停尸房,对女尸实施了奸淫。
不料当甲某起身时却发觉这个女尸悠悠醒来,并见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手机,拨通了110:“喂!110吗?我的丝袜不见了……”;请问:对于甲的犯罪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侮辱尸体罪未遂B侮辱尸体罪既遂C强奸罪未遂D强奸罪既遂答案B解析:【特别说明】本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主要是在选项A和B之间。
考虑到目前的主流观点,更重要的这是司法考试试题,所以学法网司考题库给出的正确答案为B。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9b677c0029bd64793e2c22.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犯罪构成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B.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C.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D.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具体化正确答案:C解析: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可见,B、D项表述错误。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犯罪概念的功能是从整体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揭示犯罪行为的社会、政治本质,从而能够从总体上区分罪与非罪;而犯罪构成的功能是解决构成犯罪的具体规格和标准问题,进一步明确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构成犯罪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了具体的标准。
可见,A项表述错误,C 项表述正确。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2.强奸罪(中止)的犯罪构成属于( )。
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派生的犯罪构成D.从轻的犯罪构成正确答案:B解析:犯罪构成可以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
《刑法》第236条规定了强奸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但并没有规定强奸罪的修正形态,修正形态包括停止形态的修正(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形态)和共同犯罪的修正(帮助犯、教唆犯等形态)两种,修正形态规定于刑法总则中。
可见,选B项。
犯罪构成还可以分为标准犯罪构成和派生犯罪构成。
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中,适用“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律后果的构成要件(故意杀人且致人死亡),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标准犯罪构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2943ad02768e9950e73807.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司机小王,由于曾在特警队中训练过特技驾驶,对自己的开车技术深信不疑,且自恃技术高超,经常做些“高难动作”,从未失手。
一日途经一渡口时,为向朋友炫耀,违反渡口汽车应顺跳板缓行驶上渡船的规定,企图不经跳板直接从岸边“飞车上船”,导致汽车上船时渡船倾覆。
小王在实施上述行为时的主观方面是( )。
A.间接故意B.意外事件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正确答案:D解析: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小王作为司机已经预见自己的“高难动作”可能导致汽车上船时使渡船倾覆,但因自恃技艺高超认为可避免该结果发生,故其主观方面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D正确。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2.肖某(男,28岁,初中文化,农民)于某日中午与妻子吵架,屋外已有不少人围观。
肖某对妻子进行辱骂,其妻一气之下拿出一瓶“1605”剧毒农药,并揭开瓶盖,声言要喝下农药死在肖某面前,肖某见此情景,急忙将其妻手中的药瓶夺下,顺手向屋外扔,结果瓶中药水撒在屋外观看的两个幼女的头、颈部,并流入口中,导致两名幼女中毒死亡。
肖某主观罪过为(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中肖某在情急之下将其妻手中的药瓶夺下后顺手扔向屋外,其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当时处于情急之下未顾及到,属于因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故其主观方面为疏忽大意的过失。
C正确。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3.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刘家阳台上的玻璃窗,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某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
十年司法考试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真题解析
![十年司法考试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真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ba328dcc22bcd126ff0c57.png)
十年司法考试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真题解析犯罪论体系是将成立犯罪的各种构成要素加以组织化、有序化的排列,并对犯罪成立与否进行合理化、功能性判断的知识系统(规范、价值评价体系)。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认知与评价系统:一是以德、日为代表的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即构成要件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违法阻却事由)——有责性(责任阻却事由)”(犯罪是一种该当于构成要件之违法且有责之行为),三阶层之间,逐步排除、层层筛选,从而判断和决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双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犯罪的本体要件(包括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代表控方权力的行使)和责任充足要件(合法的辩护事由,包括正当化事由和免责、可恕事由,代表被告人和律师的辩护权利的行使),形成控辩双方地位对等的诉讼格局;三是以苏联(俄罗斯)和我国为代表的平面式的四要件体系:“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1[1]近年来,随着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深入和精致,越来越多的刑法学者对传统的犯罪论体系展开了批判,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造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在犯罪论体系的构造中,始终要坚持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和判断方法,即从事实到价值,从客观到主观,从形式到实质,从类型到具体,从违法到责任,从行为到行为人。
为此,陈兴良教授提出了“罪体(含违法阻却事由)——罪责(含责任阻却事由)——罪量(修辞法益侵害程度和主观恶性程度)”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2[2]张明楷教授提出了“客观(违法)构成要件(含违法阻却事由)——主观(责任)构成要件(含责任阻却事由)”双阶层的犯罪论体系,提出以违法和有责(责任)为两根支柱来构建我国的犯罪论体系。
3[3]周光权教授提出了“犯罪客观要件——主观要件——排除要件(含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4[4]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教材中刑法部分的编写上,以陈兴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刑法学者按照德、日刑法通说中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进行编撰,引发了刑法学界的一场震动,并遭到了许多刑法学者的强烈批判,使得往后的司法考试教材中不得不恢复传统的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7e270d240c844769eaeefc.png)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不作为犯罪表述正确的是:( )A.甲、乙是夫妻,但封建思想严重,在乙产下一女婴后,二人商定趁凌晨无人之机将女婴送至福利院门口后逃脱,女婴因被护士发现而幸免于死。
因甲、乙二人是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将女婴抛弃,故不属于不作为犯罪B.丙为某国有大型企业董事长,丙在代表本企业赴美国贸易谈判中接受大量高档物品,归国后丙将之直接带回家中隐藏,丙不属于不作为的贪污罪C.丁系某特大恐怖、故意杀人犯罪唯一的目击证人,由于丁担心遭恐怖组织报复拒绝作证导致案件无法起诉,丁构成不作为犯罪D.戊为某大型宾馆锅炉工,某日适逢家中来客陪酒过量,当晚,戊在值班期间独自一人值守时睡着而未及时加水,导致锅炉爆炸,戊构成不作为的过失犯罪正确答案:D解析:选项A,错误,属于不作为犯罪,没有履行抚养义务。
选项B,错误,从事公务活动时接收的物品应当上交而没有上交,丙属于不作为的贪污罪。
选项C,错误,在我国现阶段,证人不出庭作证,不构成犯罪。
选项D,正确,职务、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没有履行就会构成不作为犯罪。
知识模块:刑法2.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
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需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
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正确答案:C解析:刑法通说认为,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法律硕士(导论、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导论、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311dc5964bcf84b8d57b5f.png)
法律硕士(导论、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案例中,甲的行为对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甲想谋杀乙,将乙砍成重伤后良心发现,在开车送乙去医院的途中遇到堵车,延误了治疗最佳时机,乙不治身亡B.甲想谋杀乙,将乙砍成重伤后良心发现,在开车送乙去医院的途中被一辆闯红灯的卡车撞飞,乙当场被撞死C.甲想谋杀乙,将乙砍成重伤后良心发现,将乙送往医院后,医院恰好没有乙血型的血,乙因失血过多死亡D.甲想谋杀乙,将乙砍成重伤后良心发现,将乙送往医院后,主治医生忙着回家,疏忽大意开错药的剂量,乙因伤势过重死亡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比较难的了,甲对乙的重伤有因果关系这是无疑的,是否对其死亡有因果关系,看是否中间插人了一个偶然的因素——这个因素足以导致乙的死亡,即这个因素足以中断前面本该发生的因果关系。
除了选项B以外,其他的因素,都比较轻微,不足以中断前面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
2.以下关于犯罪主体的各种说法,错误的是( )。
A.甲(15周岁)伙同他人共同绑架被害人李某,在取得赎金后释放人质,甲不构成犯罪B.乙(不满16周岁)携带匕首进行抢夺,但未使用该凶器,乙不构成犯罪C.丙(15周岁)明知破坏水库大坝会导致多人死亡,仍然实施决水行为,引起3人死亡的,应当构成犯罪D.丁(不满15周岁)数次教唆他人制造毒品,但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C解析:《刑法》第17条第2款实在是太重要了。
选项A如果没有故意杀害、重伤人质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否则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
选项B不构成抢劫,如果是为抗拒抓捕、窝藏赃物、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答:本题情形属于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 即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 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这种 认识错误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 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5、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 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 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 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 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 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 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 主观罪过?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参考答案:
B
奸淫幼女罪,是指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 生性交的行为。(现已取消,统一为强奸罪)
如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不是犯罪 行为,其实该行为是犯罪行为,这种认识 错误不影响定罪。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9、一放牛女孩骑在牛背上,一小男孩(15 岁)淘气,将牛激怒,牛入深水,女孩淹 死。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B、D,陈某具有相对刑事责任能力, 参考 只对特定的8种犯罪负刑事责任,盗窃 答案: 罪不在其中,故依刑法第17条,B和D对。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3、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 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 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 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 何罪?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参考答案:
B、D
10、北京市某公司职工郑某(女,27岁)和谢某 (女,26岁),两人同住一个单元,同用一厨房, 因此双方经常因为厨房使用问题发生矛盾。郑某怀疑 谢某偷用自己的煤气烧饭,但没有证据。有一天,郑 某知道谢某不上班,便借故提前下班回家,径直向厨 房走去,这时,见谢某正在自己的炉灶做饭,于是立 即大喊起来,并打开房门,让邻居进来证明自己的炉 灶还是热的,同时破口大骂谢某,使谢某感到很难为 情。两人正在争吵时,只见谢某口吐白沫,一头裁倒 在地,轻轻地翻了一下胳膊就死了。人们把谢某送往 医院诊断,谢某患有严重的胸膜炎。 问题:郑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请用犯罪构成理论 分析之。
第三章 犯罪构成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1、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 不满18岁的人犯罪的( )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参考答案:
A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2、陈某(15周岁)因喜好计算机,于 某日深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3万余 元的计算机元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 现问,对陈某应当如何处理?(多选)
答: 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是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 任。理由:虽然张某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他人死 亡结果的发生,但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看,其一, 事前没有任何人告诉他有人在车库借宿;其二,当 时正值晚上,天又下雨;其三,张已经关掉了汽车 大灯,仅开小灯倒车。因此,张当时无法预见到有 人在院内睡觉、自己倒车可能会压死睡觉人这一危 害结果的发生。张某对于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他人死 亡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 见的原因所造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是意外 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参考答案:
C
张某应该对危害结果有所预见,但轻 信能够避免掉下去,危害结果的发生 违背行为人意志,因此不具有故意。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7、某护士在给一病孩注射青霉素时,忘记 了做皮试,致小孩过敏死亡,某护士的行 为属于( )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 C.间接故意犯罪 D.意外事件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4、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 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 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 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 理态度? (多选) A.间接故意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意外事件
参考答案:
A、B、C、D
A.盗窃罪 C.绑架罪
参考答案:
B.抢劫罪 D.抢劫罪、绑架罪
B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答:本题中行为主体路某是15岁,属于已满14周 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范围。 根据共同犯罪理论,教唆者所实施的教唆行为本 身并不能独立定罪,而应依据其所教唆的具体犯 罪行为内容来定罪处罚,而在其所实施的三种犯 罪行为中,只有教唆他人抢劫财物的行为符合其 应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即构成抢劫罪,而对于另 外两种犯罪行为(教唆他人盗窃与教唆他人绑架) 不在此范围之列,故其不构成这两罪。
A.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B D.过于自信的过失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参考答案:
D
护士甲对婴儿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既不是希望也 不是放任,所以选项A、B是错误的。护士甲作 为一个专业人员,对其行为的危险性有所预见, 只因过于自信认为能够避免,故D对。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6、24岁的青工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 小涛。一日,张某带小涛到一座桥上玩,张 某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涛边喊: “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涛掉入 河中,张某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而死,从 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 观要件上所持的态度是什么? A.间接故意 B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11、张某,男,35岁。某日晚10时左右,天下着小 雨,张驾驶汽车返回车库。同车的马某将车库门打开, 张关灭汽车大灯,只开小灯驶进院内。在调头准备倒 车时,汽车右前轮将睡在塑料布下的李某当场压死。 后查明,李是一过路借宿的农民,原安排他在车库的 马车上睡,后来他自行搬到车库院中,并用大块塑料 布蒙头盖脚睡在地上。在准备调头倒车时,张和同车 的马,都没有发现睡在地上的李。在本案中,对张某 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参考答案:
B
疏忽大意的过失即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 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 没有预见的心理态度。
刑法学系列练习03—犯罪构成
8、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 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 征形?
A.幼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