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不耐受的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研究

合集下载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理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理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理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DAPT)已经成为了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治疗的基础方案。

由于其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这一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也成为了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理想选择。

对于冠心病行经皮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极大地减少术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是,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近年来,多个临床研究被设计用来探究能使临床获益最大化的理想双联抗血小板使用方案。

而这些研究得出了看似矛盾的结果:一方面,短时间的DAPT可能减少患者出血风险而不显著增加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方案;另一方面,长时间的DAPT在预防缺血事件上比短时间DAPT可能更具优势,但是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同时,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存在相当比例的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针对该部分人群的理想DAPT选择也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现有的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分别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时间和经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行meta分析,探讨使患者在PCI术后能最大获益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

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较长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但同时显著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我们发现:与低危的冠心病患者相比,ACS的患者或具有高血栓风险的患者更有可能从长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显著获益。

另外,对于行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植入的患者,较短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不劣于较长时间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且减少出血风险。

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可能有效减少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对于PCI术后经血小板功能试验证实存在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PR)的患者,与常规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个体化强化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显著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事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全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全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全文)抗血小板治疗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的基石,在降低ACS 患者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出血风险,一些血栓和(或)出血高风险的特殊患者(如高龄、溶栓治疗、合用口服抗凝药、肺栓塞、脑血管疾病等)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发生血栓/出血风险较大。

现就ACS 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及专家意见予以概括。

高龄患者:对于年龄>75岁的ACS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选择氯吡格雷(75 mg 1次/d)作为首选的P2Y12抑制剂,如此次发病前未用此药,建议予负荷量300 mg。

建议DAPT疗程为12个月,可根据患者缺血与出血风险适当延长或缩短。

溶栓治疗患者:1.STEMI溶栓患者尽早给予DAPT:阿司匹林负荷量200~300 mg(嚼服),随后100 mg/d;≤75岁者给予氯吡格雷300 mg 负荷剂量(>75岁者不予负荷剂量),随后75 mg/d,持续治疗至少12个月。

合用口服抗凝药患者:1.低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2分)的ACS 合并房颤患者,起始NOAC/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持续6个月,再NOAC/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至12个月;2.高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3分的ACS合并房颤患者,应根据缺血风险给予起始NOAC/华法林+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或NOAC/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持续1个月,再NOAC/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至12个月。

肺栓塞(或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ACS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药物溶栓治疗后,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OAC/华法林三联抗栓治疗至少3个月,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停用NOAC或华法林;2.ACS 拟行支架置人术合并急性PTE:除非紧急支架置人,否则均应优先按指南处理急性PTE,并联用阿司匹林,尽可能在完成PTE的抗栓治疗3个月后,再行支架置入。

pci术后阿司匹林最佳维持剂量的指南解读

pci术后阿司匹林最佳维持剂量的指南解读
n = 1,056
Moderate Dose
101 to 199 mg
n = 538
High Dose
≥200 mg
n = 1,064
High vs. Low Dose
Adjusted HR (95% CI)
P Valu e
Composite Endpoint
7.1%
7.4%
8.6%
1.00 (0.67-
TIMI Major Bleed
1.03
0.97
0.94 0.73-1.21 0.71
CURRENT Major Bleed
2.3
2.3
0.99 0.84-1.17 0.90
CURRENT Severe Bleed
1.7
1.7
1.00 0.83-1.21 1.00
No 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SA dose group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0(8):900-7, 2009
21
ASA Dose Comparison
Primary Outcome and Bleeding
ASA
ASA
HR 95% CI
P
75-100 mg 300-325 mg
CV Death/MI/Stroke
PCI (2N=17,232)
Low-Dose Aspirin
P Value
结果表明,行直接冠状(n动= 脉56介2)入术的ST段(n抬=高2,心28梗9) 病人,出院服用大剂
MA量CE阿司匹林出现大出血2并0.发5%症的几率比给予18小.0剂% 量的阿司匹林患0.者41高,

ACS 患者最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什么?

ACS 患者最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什么?

近期,法国研究者 Angoulvant 等人在BMJ 杂志上发表文章,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研究提到,2014 年欧洲心脏病指南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 个月,并提出阿司匹林联合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但毫无疑问这两种新型P2Y12 抑制剂均会增加出血风险。

对于普拉格雷,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老年患者、瘦弱患者和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出血风险更高。

而替格瑞洛增加非CABG 相关出血风险更为明显。

Swiss 研究纳入了2148 例患者,研究ACS 后普拉格雷或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出血的风险。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普拉格雷组心脏病死亡率及缺血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低。

有趣的是,普拉格雷组1 年的非CABG 相关的TIMI 出血事件与TRITON-TIMI 38 研究中发生率相似。

而氯吡格雷组中非CABG 相关的TIMI 出血事件较TRITON-TIMI38 研究发生率高。

主要原因或许是普拉格雷组中患者管理优于氯吡格雷组。

作者认为两者在评估出血风险时,其效应相似。

但至今仍未有对于普拉格雷与替格瑞洛这两种新型P2Y12 抑制剂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头对头研究。

这两个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不一样,这可以解释在TRITON-TIMI 38 研究和PLATO 研究中的出血风险不一致。

普拉格雷不可逆抑制P2Y12 受体从而缩短血小板寿命,替格瑞洛可逆抑制P2Y12 受体。

这可以解释在CABG 相关TIMI 出血风险中,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

而在替格瑞洛中并未观察到该现象。

为预防出血,CABG 术前7 天需停用普拉格雷,氯吡格雷需停用5 天,而替格瑞洛需3 天。

故心脏病专家需仔细评估CABG 手术指征并选用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Swiss 研究中,71%-75% 患者植入药物支架,随之而来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抗血小板 双联抗血小板 实用总结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抗血小板 双联抗血小板 实用总结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抗血小板双联抗血小板实用总结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致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NSTEMI与UA合称NSTE-ACS o基本治疗抗血小板、抗缺血。

无论ACS是否血运重建史,接受长期DAPT(双联抗血小板)是获益的。

-:非血运重建ACS者的DAPT(双联抗血小板)建议:(目前尚缺乏ACS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单独使用临床证据)1 :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建议DAPT至少12个月。

2 :既往有心梗病史且存在高缺血风险者,若12个月内耐受DAPT 且无出血并发症,可阿司匹林基础上予替格瑞洛60mgbid延长方案,最长36个月。

3 :处于高出血风险(如PREQSE-DAPT>25分或符合ARC-HBR 标准)者至少1个月DAPT o4 :P2Y12受体抑制剂建议用替格瑞洛而非氯毗格雷,除非出血风险大于潜在缺血获益。

因替格瑞洛疗效优于氯叱格雷且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

对于未计划血运重建且无高出血风险可予P2Y12负荷量预治疗。

(注:ACS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DAPT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ARC-HBR为学术研究联合会高出血风险工作组)二:ACS者接受PCI术后DAPT的建议:1:PCI术前均阿司匹林150~300mg负荷剂量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负荷剂量预治疗:P2Y12受体抑制剂首选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Omg,维持剂量90mgbid),当替格瑞洛不可及、无法耐受或有禁忌证时,用氯叱格雷(负荷剂量300〜600mg,维持齐(]量75mgqd)o①替格瑞洛与氯叱格雷相比作用更强、起效更快。

PQ术前服用替格瑞洛后1年的MACE(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叱格雷组且主要出血风险无差异。

院前启用替格瑞洛较院内启用降低术后24h和30d 内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

在排除主动脉夹层/脑出血后,对低危出血风险者尽早予替格瑞洛预治疗。

pci术后延长双抗血小板治疗风险与受益

pci术后延长双抗血小板治疗风险与受益
DES-LATE研究
2010年ACC会议上,韩国学者公布了DES-LATE研究结果:该研究由两个临床试验组成(REAL-LATE和ZEST-LATE) 研究对象:2701例植入DES一年内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 DES-LATE研究想回答的问题是:对DES-PCI患者服用12个月以上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T)是否优于单服用阿司匹林?
IIa C I B
I B*
Data suggest that certain patient population (e.g. high risk for thrombotic events, patients after SES or PES implantation) may benefit from prolonged DAPT beyond 1 year. ….3 lines below Recent data suggest that DAPT for 6 months may be sufficient because late and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correlate poorly with discontinuation of DAPT
Ff f
501 randomized to EES 499 received EES 10 received POBA for ≥1 lesion 4 had ≥1 failed treated lesion 5 died before 30 days 1 withdrew at 30 days
1:1
1:1:1:1
30-Days
Balancing Randomization
1° Endpoint Randomization

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规范

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规范

(%)
Bi Y, Gao R, Patel A, et al. Am Heart J. 2009;157:509-516.e1.
ACS抗血小板治疗建议
基于临床综合评估,正确诊断ACS
早期及动态缺血(GRACE评分)和出血 (CRUSADE评分)危险分层,帮助正确选择早 期治疗策略(介入或药物)和调整进一步治疗
③.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
血小板激活是ACS急性期血栓 形成的关键环节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是ACS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和重要参与者
血管收缩
血流减慢
胶原 暴露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
血块收缩
坚固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斑块破裂 内皮损伤
组织 因子
凝血 瀑布
凝血酶原II
血栓
周玉杰, 葛均波, 韩雅玲. 防栓抗栓现代治疗策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Pollack CV Jr, Goldberg AD. J Emerg Med. 2008;34(4):417-28.
罪犯病变(原始治疗部位)与非罪犯病变导致再发事件的概率相当 (12.9% vs. 11.6%)
其中,近60%再发事件均发生于随访前12个月内
累积MACE*发生率(%)
25
20 15 10
5 0
0
所有再发生事件
罪犯病变相关再发事件
13.2%
7.9% 6.4%
1
2
非罪犯病变相关再发事件 20.4% 12.9% 11.6%
Class III
43
Fox KA, DabbCoulas sOsH,IVGoldberg64RJ, et al. BMJ. 2006;333(7578):1091.

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病例分析

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病例分析

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病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然而不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效果是存在差异的,表现为在长期服用治疗剂量甚至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然有缺血事件发生,此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

我们拟通过该病例,对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发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后的治疗对策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女性,61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憋气5个月入院。

患者3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伴肩背部放射性疼痛,持续2~3分钟后自行缓解。

1个月前于夜间休息时再次出现胸闷,伴大汗、恶心、呕吐,测血压160/100mmHg,于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示三支病变,给予扩冠、降压等治疗后症状好转。

为进一步治疗于2011年10月20日住院。

糖尿病病史15年,高血压、脑梗死病史10年,无吸烟饮酒史,家族史、药物食物过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7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78/98mmHg。

辅助检查:冠脉造影示:①LAD近段完全闭塞;②LCX近段完全闭塞;③RCA近段70%、远段三叉前90%狭窄。

病变特征:三支病变,C型;冠脉分布为左右均衡型。

患者下肢动脉超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双侧胫前静脉、左侧股动脉起始段一分支管腔闭塞。

入院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②2型糖尿病;③高血压。

三、主要治疗经过及典型事件患者于2011年10月21日在局麻下GAG+PCI+PTCA手术,于右冠植入支架一枚,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口服,每日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每日1次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ml,皮下注射每日1次三联抗凝。

2011年10月25日在局麻下再次行PCI 术,于回旋支植入支架2枚,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

术后行血栓弹力图,检查回报提示MA 66.4,ADP抑制率为23.9%,阿司匹林抑制率为20.7%,故调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为150mg口服,每日1次,同时临时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

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
• 拟行PCI的UA/NSTEMI患者,在PCI术前或术中应尽早给予氯 吡格雷600mg
B B
• 早期行介入治疗的UA/NSTEMI患者,如无高出血风险,可给 予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此后150mg/日持续6天,再以 75mg/日长期维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40(4):271-7. J Am Coll Cardiol. 2012 Jul 16.
COX = 环加氧酶; ADP = 腺苷二磷酸; PAR-1 = 蛋白酶活化受体-1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理
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出台,为ACS治疗提供新选择
RRR= 19%
(P<0.001)
RRR= 24%
(P<0.001)
普拉格雷:显著降低
15个月CV死亡/MI/卒中 风险达19%
事件率(%)
MI: 5.8%vs 6.9% (p=0.005) CV死亡: 4.0% vs. 5.1%, (P=0.001) 全因死亡: 4.5% vs. 5.9% ( P<0.001). stroke: 1.5% vs. 1.3%, (P=0.22)
N Engl J Med. 2007;357:2001-15. N Engl J Med. 2009;361:1045-57.
氯吡格雷抵抗的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 尚无更充分的证据证明有效
如果医生认为结果可以指导治疗,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功能或 者基因检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但是,这些含量测定尚没有 足够多的证据支持。
2012ACCF/AHA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A/NSTEMI (Updating the 2007 Guideline and Replacing the 2011 Focused Update)

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引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患者在急诊中往往需要紧急处理,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最重要的一环。

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和临床经验,总结了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常用剂量为75-100mg/日。

对于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选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个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另一种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有高风险特点的患者(如存在糖尿病、高龄、多支血管病变)或同时使用支架术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减少心脏相关的不良事件。

二、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时间: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时间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不同患者的风险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时间会有所不同。

1. 高危患者:对于高危患者,一般需要至少12个月的双抗血小板治疗,并且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密切监测。

治疗的剂量和使用的药物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2. 低危患者:对于低危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适当缩短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时间。

但是,一般仍建议至少6个月的抗血小板治疗。

三、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策略:除了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和确定治疗持续时间之外,还需要制定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策略,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 急诊期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急诊期间,患者需要尽早使用阿司匹林,并考虑使用300mg的负荷剂量,以迅速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有PCI需求的患者,应在术前72小时内使用氯吡格雷,并酌情考虑300mg的负荷剂量。

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8%
6%
4%
2%
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从随机分组开始的天数
6个月死亡率
Savonitto S. JAMA. 1999 24;281(8):707-13
8.9%
6.8%
3.4%
GUSTO-IIb研究结果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ACS的基础治疗
Libby P. Circ 2001;104:365,
B
A
A
2007年AHA/ACC NSTE-ACS 指南建议
I IIa IIb III
B
A
如对阿司匹林过敏或胃肠道不耐受,应服用波立维(负荷剂量300~600mg,维持剂量75mg/天) 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应在其入院后尽早联合使用波立维(负荷剂量300~600mg,维持剂量75mg/天)阿司匹林和抗凝治疗,至少持续1个月,最好持续1年
无再灌注治疗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CLARITY COMMIT/CCS-2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COMMIT/CCS-2
非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的UA/NSTEMI患者的临床路径
ACC/AHA 临床指南推荐策略:
A
2007年ESC, ACC/AHA NSTE ACS指南对波立维的推荐进一步加强和明确
推荐级别的提升( I- B I –A ) 强调不论是否行PCI,都应及早应用波立维 高负荷剂量600mg:更快抑制血小板. 长期应用: DES至少12M(ACC),所有患者12M (ESC)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不耐受的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导致血栓事件等风险增加。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无统一诊断标准和预测方法。

探讨WBIA法实验室诊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价值。

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针对阿司匹林不耐受以及低体重或氯吡格雷抵抗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探讨替格瑞洛以及不同剂量的西洛他唑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一、前瞻性入选PCI治疗ACS患者300例。

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7天WBIA测定血小板聚集程度。

根据检测结果诊断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根据阿司匹林抵抗分AR组和NAR组,根据氯吡格雷抵抗分CR组NCR组,统计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TIMI危险评分预判抗血小板药
物抵抗。

随访1年,复查冠脉造影,SYNTAX评分,AR、CR和无药物抵抗组间、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观察对比各组MACCE事件的发生率。

评估WBIA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

二、前瞻性入选氯吡格雷抵抗的ACS患者,PCI术后予以替格瑞洛代替治疗。

依据患者能否耐受阿司匹林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西洛他唑组。

WBIA法检测患者的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术后随访3-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及MACCE事件发生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前瞻性入选体重≦65kg,阿司匹林不耐受ACS患者随机分为4组,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50mg bid组和100mg bid组)为CC50mg组和CC100mg组;替格瑞洛联合
西洛他唑(50mg bid组和100mg bid组)为TC50mg组和TC100mg组。

分别于治疗第7天和30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比较分析。

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临床有效终点事件和安全事件发生率,复查血清肌酐、心脏彩超进行组间、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分析低体重ACS患者支架置入术后不同剂量西洛他唑和替格瑞洛、氯吡格雷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一、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26%,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8.7%。

同时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占4%。

术前SYNTAX评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AR组的TIMI危险评分显著高于NAR 组(3.53±1.34比1.23±1.09,P&lt;0.001)。

随TIMI危险评分的增加,AR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IMI危险评分2.5分时为截断值,对AR、 CR的预判具有中度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835。

2型糖尿病、脑卒中史、肌钙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HCY&gt;15μmol/L、RDW CV(%)&gt;15%为AR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脑卒中史、性别、肌钙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HCY&gt;15μmol/L、RDW CV(%)&gt;15%为CR的独立危险因素。

复查CAG,SYNTAX评分结果显示无药物抵抗组和AR、CR组有统计学差异(10.21±9.79VS18.32±18.78、19.57±11.32,P=0.012)。

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无药物抵抗组较AR、CR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3)。

二、86例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服药7天和14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均低于西洛他唑组(0.09±0.13VS1.56±1.86,0.45±0.21VS1.73±1.79,P=0.001,P=0.002);3个月和1年时随访,两组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7,P=0.158);3个月时西洛他唑组出血
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8)。

随访1年,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

三、低体重且不耐受阿司匹林ACS患者,替格瑞洛联用西洛他唑100mg bid治疗组(TC100mg组)7天、30天时WBIA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低于其他3组(P均&lt;0.05)。

随访6个月,比较MACCE事件发生率,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30)。

出血事件四组共12例,其中小出血占66.7%,总出血事件比较,替格瑞洛联合西洛他唑100mg组与其他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出血风险高于其他三组(P=0.014)。

各组治疗前后肌酐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治疗6个月复查,各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四组LVEF(%)值较入院时好转,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31、0.019、0.028),组间比较,LVEF%、VSD、LVEDD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WBIA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实验室诊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一定临床价值。

替格瑞洛联合西洛他唑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重抵抗的冠脉置入支架的ACS患者安全有效。

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抵抗的ACS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予以西洛他唑替代治疗安全有效;对于低体重(≤65kg)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联合西洛他唑50mg bid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且出血风险小;低体重ACS患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替格瑞洛联合西洛他唑抗血小板治疗中短期无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