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1 女娲造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默读、圈划、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3.探求未知领域——追寻人类起源,热爱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难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猜图导入,多媒体出示我国上古神话的相关插图,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造人”,不出示标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或所听过的神话,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插图补上正确的标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后一幅图所示的神话《女娲造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作者简介袁珂先生(1916.7.12—2001.7.14),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
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
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3.背景链接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他们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
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班级小组姓名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运用。
3.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自学指导】一读课文——基础积累1.体裁介绍: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写作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自读课文,积累字词,完成并展示自学检测题。
【自学检测】1.请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女娲()莽莽( ) 榛( ) 澄()澈掺()合揉()团掘()捏()泥2.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合作探究】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在课文中划出来。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4.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
【知识梳理】这篇童话详细介绍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好探索。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
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当堂检测】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
未至,道渴而死⑤。
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逐走:竞跑,赛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河、渭:即黄河、渭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1.学生能够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欣赏课文的文学艺术特色。
4.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7.道德教育: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培养善良品质和正直人格,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8.审美情趣: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和分析课文的文学艺术特色,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9.思维品质: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女娲造人》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女娲造人》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女娲造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女娲造人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题:
(1)请你简要概括女娲造人的过程。
(2)请你谈谈你对女娲这个角色的认识。
5.作文题:
以“如果我是一位神”为主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女娲造人》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激发想象力。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女娲.()澄澈..()()灵敏.()掘.起()掺.和()踪迹.()wā chēng chè mǐn jué chān jì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廷—延奔—莽僻—辟慨—概彩—采Array 4.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从课文《女娲造人》谈起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_”的记载改编的,作者_______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记载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________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更加吸引读者。
课文详细叙述了_______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________的解释。
2. 创世神话关于________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
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_________为基础,进行______和揣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末知领域的欲望。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娲(guō) 寂寞(mò)蓬勃(péng) 莽莽(máng)B.澄澈(dèng) 崛起(jué)掺合(cān) 揉团(róu)C.气概(gài) 幽光(yōu)藤条(téng) 不堪(kàn)D.溅落(jiàn) 挥洒(sǎ)泥潭(tán) 省事(shěng)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____下一条枯藤,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4、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5、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2)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但是被传为婚姻女神。
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作者 (人名),四川新都人,学家,代表作有《》《袁珂神话论集》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女娲造人》导学案【部编版七上第21课】
五、主题思想:
2、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澄澈chéng澄清dèng
掺和huo和平hé和面huó安慰wèi熨斗yùn
枯藤téng腾空téng
延伸yán朝廷tíng
荒凉liáng晾干liàng
蓬勃péng乌篷船péng
女娲wā铁锅guō漩涡wō
气概gài感慨kǎi灌溉gài
泥潭tán泥淖nào谭嗣同tán
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先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其产生表现了古代先民反抗自然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有:内容丰富、故事短小。
神话一般分为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三种类型。“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如《女娲造人》。“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如《精卫填海》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英雄神话”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原始人类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2.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珍爱生命。
一、作者、文体简介: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都人。袁珂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2020年-2021年)
21 女娲造人课题女娲造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一篇神话。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文体知识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读准字音开辟.(pì)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澄.澈(chénɡ)掘.(jué)幽.光(yōu)掺.合(chān)捏.(niē)踪.迹(zōnɡ)绵延.(yán)疲倦.不堪.(juàn)(kān)揉.(róu)辨清字形榛(zhēn)莽榛浆(jiānɡ)泥浆抟(tuán)抟泥球臻(zhēn)日臻完善桨(jiǎnɡ)船桨传(chuán)传单娲(wā)女娲概(ɡài)气概祸(huò)闯祸溉(ɡài)灌溉涡(wō)旋涡慨(kǎi)慷慨理解词语绵延:延续不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导学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重点】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像【难点】感受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课时:1【学习过程】第一部分(一)自主学习•由小组长主持以下任务:1。
落实并检查自主学习部分。
(组内成员互查互纠.)2。
疑难内容小组内讨论交流。
(讨论后仍不理解的题目,找老师给予指导)①读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女娲( )莽莽榛榛()澄()澈掺()合揉()团②词语解释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澄澈:清澈透明.幽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③大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二)合作探究主问题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真品味人物的心理,语言和神态等描写方法。
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点拨:讲故事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四人小组内,先逐人说再由组长总结)主问题2。
认真做 1—5题,不会的问题由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合作)需解决的问题:(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3)女娲造人前后心情怎样?(4) 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怎么样?(5)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三)。
展示学习成果第二部分一、【拓展创新】假如你是女娲?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
未来50万年后的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1、学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2、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二、【课外练笔】精卫填海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捏土”、“繁衍生息”等,并理解其含义。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神话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
3.成果分享:每Βιβλιοθήκη 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小组讨论部分,大家围绕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可能还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加强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使我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理论介绍部分,我尝试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概念,以及《女娲造人》所反映的古人智慧和自然观。然而,这里可能需要更加生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相关动画片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作故事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在分组时更加注意成员的搭配,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一课 《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神话的产生,识记重点生字词;(二)、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神话想象的写作特点;(三)、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一、预习自学(一)、神话的产生神话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为基础,并且借助和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二)、生字词的识记1、给下面的字注音女娲.澄澈..幽.光莽.莽榛.榛绵延.掘.起枯藤...生气蓬勃2、解释下列词语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三)、预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注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讲述。
(默读要求不发出声音、不指读、不回读、不逐字逐句地读)二、合作互学(一)、品读《风俗通》的两则短文,比较袁珂的《女娲造人》,完成以下问题。
俗话天地开辟,未有民,女娲抟(tuán)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媒人,因置婚姻。
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所以富贵的人,是黄土做的;贫贱的人,是用粗绳子拉出来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二)、讨论探究1、女娲为什么能造人,是怎样造的?这显示了她怎样的特征?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造人之后有怎样的反映?这显示了她怎样的特征?3、文中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处处洋溢着生命诞生的喜悦感,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丰富的蕴意?4、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
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参考: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三、提升检学1、请根据对《女娲造人》的分析,放飞想象的翅膀,发挥想象,对夸父逐日的动机、经过结果做另一种推测(任选一个),说给大家听。
《女娲造人》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21*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重点)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难点)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素养)学法指导:1.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
同时,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2.通过复述故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旁批。
2.再读课文,比较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本文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2)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3)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4)“女娲造人”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哪一自然现象的解释?3.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三、预习检测1.填空。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答案:(1)神话想像幻想(2)《神话故事新编》袁珂神话女娲造人2.字词积累。
(1)写字或注音。
女娲.()泥潭.()蹲.()掘.()起掺.()和莽.()莽榛.()榛生气蓬勃..() Chéng chè() yōu()光绵yán()枯téng()(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第21课《女娲造人》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 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2.分析文中女娲的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课前导学走近作者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结构图解主旨点睛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
字音字形荒.凉(huāng)蓬bó(勃)澄.澈(chéng)气gài(概)灵.敏(líng)泥tán(潭)绵yán(延)神.通广大(shén)灵.机一动(líng)眉开眼.笑(yǎn)莽莽榛.榛(zhēn)词语释义澄澈:清澈透明。
幽光:昏暗的亮光。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疲倦不堪:疲倦得无法坚持下去。
堪,能忍受,能承受。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自主探究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答: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答:“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造人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答:用两种方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无答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我该学什么?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3.理解女娲的形象,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重点难点】1.理解神话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
【学法提示】我该如何学习?1.讨论法、勾画圈点法;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材料】分层次阶梯式设置学习活动和问题情境,引导学 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体验感悟;【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2分钟)二、问题情境:看图说故事(2分钟) 会写会认吗?女wā( ) 蓬bó( ) 气ɡài( ) 泥jiānɡ( ) 绵yán( ) 澄.澈( ) 掺.和( ) 寂寞.( ) 泥潭.( ) 掘.起( ) 浑.黄( ) 莽莽榛.榛( ) 多音字注音,形近字组词。
辟⎩⎪⎨⎪⎧( )复辟()开辟⎩⎪⎨⎪⎧榛(zhēn ) 臻(zhēn ) ⎩⎪⎨⎪⎧踪(zōnɡ) 综(zōnɡ) 粽(zòn ɡ)三、自主学习:(10分钟)1.了解神话的由来和特点。
2.初读课文,根据问题复述课文。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③女娲怎么样让人类繁衍生息?3.再读课文,把握人物。
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
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四、合作探究(10分钟)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五、展示交流(10分钟)六、总结提升(6分钟)1.理解复述故事的各个环节(起因、经过、结果),使复述的故事情节丰富生动,吸引听众。
2.理解想象的特点:大胆奇特、合情合理【拓展延伸】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导学案:《女娲造人》一、课前准备1.预习《女娲造人》这一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和基本内容;2.复习人物的性格特点,关注女娲的智慧和勇敢。
二、学习目标1.了解《女娲造人》这一古代神话故事的内容;2.理解女娲的智慧和勇敢;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调和声音朗读课文。
三、课堂活动1.导入:通过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Q:你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人是怎样来的吗?A:人来自父母。
Q:那么,古代人是怎么来的呢?A:通过神话和故事来形容Q: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女娲造人》就是关于古代人类起源的一个故事。
2.学习《女娲造人》这一古代神话故事的内容:a.教师全文阅读《女娲造人》,学生可以跟读。
b.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故事的基本情节:女娲用五种不同的泥巴造人,最终成功创造了人类,并成为人类的母亲。
3.讨论女娲的智慧和勇敢:a.教师提问:女娲是怎么创造人类的?b.学生回答:女娲用五种不同的泥巴来塑造人的头部、躯干、四肢等,然后用蛇腹作为人的眼睛。
c.教师追问:女娲为什么要用五种不同的泥巴来造人?为什么要用蛇腹作为人的眼睛?d.学生思考和回答:可能是因为五种不同的泥巴代表了人类的五种不同属性,而蛇腹代表了人的智慧和眼睛,女娲希望人类拥有不同的能力和智慧。
e.教师总结:女娲的智慧和勇敢是她成功创造人类的关键,她不畏困难,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人类。
4.诵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调和声音诵读课文。
可以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女娲造人》这一课文,我们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中关于人类起源的一种描述方式。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女娲的智慧和勇敢是她成功创造人类的重要因素。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六、课后作业1.回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2.思考:为什么女娲要用不同的泥巴来造人?我们如何理解女娲的智慧和勇敢?3.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女娲造人素养目标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学法指引独句成段的作用1.强调作用:点明文章主旨,表明观点态度,以引起读者注意,收到突出强调的效果。
2.显示文章脉络:让读者把握文章线索,了解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文意,包括过渡标志、前后照应、线索贯串等。
3.记录人物对话,使叙述语言简洁。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1950年,他出版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还著有《山海经校注》等。
2.背景简介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3.完成自学结构图女娲造人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huānɡ liánɡ () jì mò ()。
(2)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mǎnɡ mǎnɡ zhēn zhēn()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3)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pénɡ bó () 起来才好。
(4)chénɡ chè () 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5)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chān huo ()了水,在手里róu tuán()着。
(6)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fēi fán () 的qì ɡài ()。
(7)她一心想把这些línɡ mǐn()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8)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ní tán()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
(9)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mián yán ()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①通过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②通过默读、圈划、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③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①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
在这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断[投影――中国古代神话]。
你们能说出这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投影――片1:盘古开天片2:夸父追日片3:钻木取火片4:女娲造人]……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
能列举其他你们所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
今天我们先重点观赏《女娲造人》[ 片 5:课题《女娲造人》 ]二、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1、教师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里面有什么……一本古书――《太平御览》。
翻开看看,卷七十八有《风俗通》的记载,一起读读看,大致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译文?有!我们一起朗读译文。
再看下面有什么?“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
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2、学生快速阅读,尽快给作者回应3、教师小结: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袁珂的神话作品,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袁珂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
我们看他有什么反应。
(单击)“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先复述给在座的老师们听听,好不好?三、复述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1、看图回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做好复述的准备(可以轻轻地说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统编版)
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重点难点】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女娲.()开辟.()荒.凉()寂寞.()神通.广大()莽莽榛.榛()蓬.勃()澄澈..()灵.机一动()掘.起()掺.和()揉.()非凡.()气概.()眉.开眼笑()幽.光()灵敏.()疲倦不堪.()泥潭.()搅.混()溅.落()踪.迹()绵延.()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开创;创立。
()②形容本领、手段高明巧妙。
()③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④生命力旺盛。
()⑤清澈透明。
()⑥掺杂混合在一起。
()⑦挖起。
()⑧兴致高,情绪热烈。
()⑨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⑩超过一般;不寻常。
()○11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12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13延续不断。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文体知出处1.作者名片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工作,在古代神话资料的搜集、考证、注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章出处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女娲造人》导学案 (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4、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5、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2、激发和训练想象力。
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一)学习任务一:调动知识储备或通过查资料了解神话。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女娲造人》选自《》,作者是。
传说中的女娲是神。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二)学习任务二:积累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灵敏()掘()起掺和()踪迹()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选词填空。
女娲看着自己亲手___的生命,非常高兴,便不停手地___人。
她日夜不停地_ 呀___,___累了就索性用树枝___满泥巴在地上___来___去,泥巴点子_ 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发明制造捏造蘸涂揉扔甩掉溅落)4、请用下列短语仿写句子。
(1)神通广大——(2)眉开眼笑——(3)疲倦不堪——二、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感受是什么?2、再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4)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精品教案21女娲造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理解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情感目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明确: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明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明确: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分析女娲形象、探究写作手法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象和夸张神性——神通广大女娲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第十五自然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明确: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这个问题了,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会有神话故事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2.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3.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的欢欣喜悦。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教
学
板
书
造人原因——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揉泥成团造人
女娲造人 具体过程 勤劳,智慧,伟大
挥藤洒泥造人。(第二种造人的方法,造更多的人)
④女娲怎样让人类繁衍生存?
男女配合。
⑤人世间真的有“神”吗?那么传说中的女娲这个“女神”又从何而来呢?
没有“神”。女娲是一个“人造的”造人的“神”。女娲是“人造”的神,其实女娲也是一个“人”。在文章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要求学生在文中找找具体的语句)
21 女娲造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并与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对照,看看作者做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2.结合其他学生读过的神话归纳总结,鼓励课外阅读。
3.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的?他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神话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再去了解一下其他的人类起源传说。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对照“阅读提示”中《风俗通》里的记载,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在哪些内容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又舍弃了什么内容?
《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作者又进一步就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舍弃了原文中“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因其带有“浓厚的富贵贫贱的等级观念”。
3.“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挥藤洒泥造人
繁衍方法——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课外阅读其他神话传说,感受中国神话的魅力。
教学反思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课后的《风俗通》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2.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从文中看她的神通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主要表现在: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能够揉黄泥造人、挥藤洒泥造人等。
②女娲为什么造人?
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③女娲怎样造人?女娲怎样造出了更多的人?
捏泥成团造人。(第一个人)(第一种造人的方法)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袁珂(kē)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澄澈(chénɡ)掘(jué)幽光(yōu)掺和(chān)捏(niē)
踪迹(zōnɡ) 绵延(yán) 疲倦不堪(juàn kān)揉(róu)
2.词义
绵延:延续不断。
澄澈:清澈透明。
掘起:挖起。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二、语言赏析
1.找出第⑤段采用的动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2.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寂寞:孤单冷清。
神通广大: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疲倦不堪:表示疲乏、困倦的程度很深。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
环节二自主ຫໍສະໝຸດ 学习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第13段)
她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洋溢着对诞生的生命的热爱)
⑥根据以上分析,思考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女娲是一个“神”,一个神通广大的远离人间的女神;但女娲更像一个“人”,一个会“孤独寂寞”,有着喜怒哀乐,如孩子般天真活泼但又像母亲般勤劳、智慧、伟大的“人”。女娲是一个集“人性”与“神性”于一体的形象。
[具体的语句]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苦悲愁)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学习
重点
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学习
难点
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法
指导
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2.课文既想象大胆,又合人情事理,试举例简要分析。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如:女娲之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倒影的偶然诱发,极符合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