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九年级课时:三课时
提供者:王守亮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
一、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史书《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安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嬴政。文章以记言为主,叙事精到,情节紧凑曲折,人物鲜明生动,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学习此文,应当将对文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有效结合起来,在品读中达到落实知识和赏析文本的双重目的。教师授课应抓住谈判前期、谈判后期和天子之怒、布衣之怒等对比鲜明的地方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读出人物的动人之处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力求能够读一篇历史故事,品一回辞令艺术,识一位可敬使臣,知一类布衣之士。另外,对文章体现的《战国策》的艺术特点和史料真实性的探究也可根据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加以点拨和解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文章词句理解的难点也在于对人物对话意思及语气的把握,可以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回味人物对话,做到读懂意思,读出语气,想到神态动作,领会言外之意,洞察人物心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导入设计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使其充分进入故事情境,达到熟悉文本、体会人物的目的。
2.对比教学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和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主线,将对立作为比较点,紧密结合文章来探究人物,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于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周恩来答:
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
7 、请大家课外搜集战国时期其他的有名的“士”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听。
七、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