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研究

小学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研究

小学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研究一、体育课密度和运动负荷小学生体育课密度和运动负荷,主要是根据课堂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负荷量。

负荷量是以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为载体。

因此一堂体育课是否能达到锻炼身体又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运动技能,就需要制定完善的课堂教学负荷。

二、教学实践举例在通过参加不同学校教学教研活动和自己实习总结,发现现在很多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完全忽视了这一观点。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这样的情况屡见不怪,例如:某小学关于立定跳远的公开课教学。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基础准备活动4×8拍,时间5分钟。

基础部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时间15分钟。

学生分组练习然后教师指导,时间10分钟。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练习,时间5分钟。

结束部分:放松操和布置作业。

上述课程设计在结构上合理有层次时间安排也恰当,但是他仅限于运动时间、运动目的上设计完善。

在这种运动负荷小频率低的课堂上运动时间与运动负荷相结合就不能达到合理的密度与负荷量调控,学生难以造成预期的疲劳程度,因而不能出现或很少出现超量补偿,即没有取得明显的运动效果。

学生课堂频率过低,在形成教学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发展就没有明显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总结1.体育教学课堂负荷安排在体育教学中要将负荷量融入其中必须要十分明确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及注意事项。

明确运动目的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明确学生水平阶段、明确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要达到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文化娱乐、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竞技水平的效果。

2.体育教学课堂密度的合理性体育课的密度是一节体育课中合理利用时间的一个重要标志。

体育课综合密度安排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整体效果,进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体育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动负荷应由小到大,逐渐加大,并且大中小负荷量度合理交替。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它反映着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的生理机能一系列变化。

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增加是逐步的、适度的,增加过快、过猛,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产生意外的伤害事故。

所以,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

在课结束前,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学校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

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来安排运动负荷。

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

如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复习课一般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安排大一些。

2、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水平。

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安排运动负荷还应考虑其他有关的制度,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练习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3、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

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运动负荷。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

浅析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及精讲多练

浅析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及精讲多练

浅析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及精讲多练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体育课中,关于运动负荷和精讲多练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它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展开浅析,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

一、关于运动负荷1.1 运动负荷的概念所谓运动负荷,就是指一个人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力量和压力。

对于学生来说,适当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过高或过低的运动负荷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体育课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是十分重要的。

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

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学生运动负荷应该适当减小,以免过大的运动负荷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运动负荷,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也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不能一刀切地安排统一的运动负荷,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在体育课上,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运动负荷。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小运动负荷,采取较为轻松的体育活动,从而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身体素质;而对于身体健康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运动负荷,使其既不过分吃力,又不过于轻松。

在确定和实施运动负荷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要确保学生们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能够得到足够的休息和补充水分,以防止因过大的运动负荷导致身体出现问题;也要合理安排学生们的运动时间和周期,比如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大强度的运动,避免运动后立即进行大量的饮食等等,这些都是在实施运动负荷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精讲多练2.1 精讲多练的意义精讲多练就是指在体育课中重点讲解和练习一些运动项目,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这些项目的技能水平。

谈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

谈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
谈体 育课 中的运 动 负荷
申艳 杰
体 育课 的目的在于通 过各 种形式 的身体 练习 ,使学生增 进健 康 ,增 强体质 。从 生理学 的角度来看 ,既使学 生身体 各器官 的工 作能力得到提 高,为 了实现 这一 目的,就要施 以条件负荷。 练 习密 度 、数量 、强度 、时间和完成质 量 ,在 体育课 中决 定 了运动 量的 大小。在 体育课 中运动负 荷的大 小要和 学生 的基 本条 件相适 应 ,运 动负荷 过小达不 到练习 的效果 ,也不 利 于运动技 能 的提高 ,尔运动负荷过大 ,则会对学生 的身体产 生伤害。 体育课 中 ,一般用 每分钟平 均脉搏来衡 量运动 负荷 的大小 , 但 由于心率 的测量 较麻 烦 ,一般 在体育课 的实 际教 学 时 ,常用观 察法 ,主要 从学生 的面色 、呼 吸 、出汗量 、联系积 极性来 观察 。 如 学 生 出现 面色 发红 ,出汗 量较 多 呼吸 幅度 显 著加 大 、运 动不 稳 、精 神 不集 中等现 象 ,为 运动 负 荷过 大 的反 应 ,应减 少运 动
块 砖 以最 快 的速度 从 一楼跑 到四楼 ,测 出 自己的做 功 、功率 和机 械效 率 。实验 由学 生 自己设计 案 ,自己进 行测量 、记 录 、计算 、 设计 表格 填数据 。学 生通过对 自己的 亲身感受 和确凿 数据进行 回 忆 、对 比 、联想 、分析 ,终 于明 白了道 理。这 比我 在课 堂 自己演 示 ,枯燥讲 学要好 得 多。这样 , 在教 师演示 的 同时 ,学生 也可 以 自己动手操 作 , 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注重 理论 联系实际 。使 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 尽 量联系学 生身边 的实物 ,如 “ 摩 擦”一 节 ,教材用 推大衣 柜 的方式导 出 ,教 室里 没有 ,但有 电视柜 ,因此 ,让 学生 推电视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一、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运动训练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身体负荷的程度,是一种定量的概念。

运动训练负荷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运动训练强度、运动训练时间和运动训练次数。

其中,运动训练强度是指针对某种运动项目发挥自身最大能力的程度,也就是运动项目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和技术的要求;运动训练时间是指运动训练的持续时间,也就是每次训练后所需要的休息时间;运动训练次数是指运动训练的频率,也就是每日、每周或每月的训练次数。

二、训练负荷的类型运动训练负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刺激阈值、适应期、极限负荷和过载负荷。

1. 刺激阈值:刺激阈值是指身体对运动训练的第一次反应。

当身体接受到适当的运动训练刺激时,身体会对训练刺激做出反应,从而达到身体的适应能力。

适当的刺激阈值可以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但如果刺激不够,身体就无法适应运动训练。

2. 适应期:适应期是指身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过程。

当身体经过一定的刺激阈值之后,身体开始进入适应期,适应期的主要表现是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适应期是训练负荷的重要阶段,适当的训练负荷可以让身体更好地适应运动训练。

3. 极限负荷:极限负荷是指身体的极限能力。

如果运动训练的负荷超过身体的极限能力,身体就无法承受,出现过度疲劳、伤害和疾病等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好的身体锻炼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训练负荷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1. 运动训练强度要适宜:运动训练的强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水平、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如果训练强度过低,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身体锻炼;如果训练强度过高,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和伤害。

3. 适当增加训练负荷:适当增加训练负荷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更好地适应运动训练,并达到更好的身体锻炼效果。

但是增加训练负荷应该慢慢进行,避免过度负荷和伤害。

1. 身体反应评价:身体反应评价主要是评估身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情况,包括运动能力的提高、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等。

对体育课运动负荷认识论文

对体育课运动负荷认识论文

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几点认识关键词: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影响因素安排策略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更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所以体育课上就必须强调适宜的运动负荷。

一、认识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2.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

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3.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练习密度一般与运动负成正比。

4.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组织措施,讲解示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

5.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

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三、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

另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

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

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幼儿时期是孩子们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然而,如何把握幼儿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确保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培养兴趣,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调节方法。

一、运动负荷的调节1.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安全的运动项目。

如:跳绳、捉迷藏、丢沙包等。

这些运动既能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又不会让他们感到过于疲劳。

2.控制运动强度在体育课上,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合理控制运动强度。

避免让孩子们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同时,也要防止运动强度过低,导致锻炼效果不明显。

3.分阶段进行锻炼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因此,体育课应分阶段进行。

初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拉伸等;中期进行主体运动,如跳绳、丢沙包等;后期进行整理活动,如瑜伽、舞蹈等。

这样既能保证孩子们的运动负荷适中,又能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体育课。

二、心理负荷的调节1.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在体育课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通过分组合作、竞技比赛等方式,让孩子们学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2.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体育课的氛围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负荷。

我们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身体。

可以适当加入音乐、舞蹈等元素,让体育课更加生动有趣。

3.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在体育课上,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4.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我们在体育课上要注重个体差异。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孩子,则要适当降低运动负荷,以免造成心理压力。

幼儿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

浅谈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

浅谈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

探索篇•教学研究浅谈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张雷(山东省威海市第九中学,山东威海)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学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精彩,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教学方法日益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思辨能力日益突出,技能掌握非常广泛。

但是回顾体育课教学,学生承受的生理负荷是否达到体育课的标准,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否达到了专家的预期,是这些年关注比较少的。

因此,本文对近一年来在高区初中学校进行的各类体育公开示范课与本学校教师的日常体育课进行比较研究,揭示目前初中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以后的日常体育教学服务。

二、研究对象2015—2017学年高区初中体育公开示范课20节与威海九中日常体育课20节。

三、分析与讨论(一)公开课与日常课上课内容概括分析本研究听取了高区公开示范课20节,初中四个年级都有所涉及,基本上涵盖了初中体育教材基本内容(一)中所涉及的六大类。

同时选择性地听取了本校教师的20节日常课进行对比分析。

全课练习密度一般可以反映一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数量。

(1)两种课的全课练习密度基本能达到体育课规定的35%以上的数值。

(2)公开课的全课练习密度基本上大于日常课的练习密度。

这可能与公开课的上课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磨合,使得整个上课过程非常流畅、学生也能充分理解教师的意图有关。

另外也与公开课的场地、器材是否充足,是否能保证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有关系。

(3)无论公开课还是日常课,当把篮球教材作为上课内容时,学生的练习密度非常大,有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

这可能是由于球类项目基本能保证每人有一个球进行练习,从而减少了等候的时间与次数。

(4)从公开课的内容安排上,有16节课采用了一课一教材加体能练习的模式,有4节初三的复习课采用了一课两教材,而我们的日常课都采用了一课一教材加体能练习的模式。

从这些安排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课堂基本上摒弃了一课两教材的模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教学研究:体育课运动负荷如何合理安排与控制

教学研究:体育课运动负荷如何合理安排与控制

体育课运动负荷如何合理安排与控制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计划,又必须在课中及时的调整运动负荷,以便有效的控制合适的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是脉搏测量,最方便的是询问法和观察法。

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定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

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2、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运动形式不同,对学生机体引起的变化也有差异。

跑对心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活动过程中,脉搏的变化也很明显;而体操则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脉搏变化就不那么明显。

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练习与间歇的时间。

例如,不能100米跑安排跑两次,鱼跃前滚翻也只做两次。

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在内容搭配上多加考虑,合理安排身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的负荷,把握身体重点部位兼顾其他部位,注重身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

3、根据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安排运动负荷。

每学期刚开始的几节课,运动负荷要小些,以后逐渐增大。

上午第四节课,负荷量要适当降低,防止低血糖引起昏厥。

冬天天气寒冷,运动引起的消耗相对减少,学生的练习量可以适当增加;夏季炎热,能量消耗大,负荷量应相对减少,防止中暑。

4、运动负荷列入体育课评估指标。

体育教师应当树立课堂教学效果的质量观,体育课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其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问题研究

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问题研究

知识文库 第14期129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问题研究梁键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认识体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体育训练密度与运动负荷对于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并把握好度的大小,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体育训练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好的积极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之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 全面认识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及影响因素 1.1 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是指体育课中学生们练习的总时间与某体育课课时总时间的比例,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与掌握运动技能情况重要指标。

体育教师只有积极合理地利用时间进行上述活动,并进行科学的合理安排,保证运动时间,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老师所授予的体育技能。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与运动强度,其又称为生理负荷,是指人体受身体训练的刺激而引发的生理反应。

由此而知,在体育训练之中,体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自我身体机能指标进行安排合理有效的运动负荷才能收到积极有效的成果,将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全面发展,实现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2 影响因素(1)对练习密度的影响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体育课运动密度的因素有许多,因情况与背景的变化而也将会产生相应不同的结果。

在影响训练密度中最主要的两方面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只有通过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积极学习,配合老师积极掌握体育技能,同时体育教师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与管理体制,才能增加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密度,实现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

除了这两方面之外,同时,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天气情况、训练场所、环节、器材等方面也将会影响体育运动的密度,只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全面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合理有效安排训练时间。

(2)对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运动负荷包括运动强度与训练量,因此,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包括运动强度与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另一方面,训练时的速度与负重量又影响着训练的强度,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运动时间是指在某一次体育教学中的训练总时间或者是某一各训练的间歇时间,其持续的长短与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大小成正比。

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因素

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因素

浅谈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科学地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对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主要有如下因素:一、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二、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

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三、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通常要合理调节运动负荷,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运动负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运动负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指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标准要求。

其中,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运动负荷进行探讨。

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意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对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要求。

二、运动负荷的概念1. 运动负荷的含义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所承受的力量和压力,是体育训练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包括身体对运动强度、时间、频次的适应能力,是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2. 运动负荷的分类运动负荷可分为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大类。

生理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反应和变化,包括心率、呼吸、肌肉疲劳等指标;心理负荷是指人在运动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疲劳,包括专注度、意志力等方面的表现。

三、运动负荷与健康1. 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影响适当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体能的提高,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成长。

但如果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 运动负荷对心理的影响适当的运动负荷可以缓解压力,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意志力和自信心。

但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运动负荷1. 加强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

2. 科学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和活动根据学生的芳龄、性莂、体质等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课程和活动,控制运动负荷的大小和强度,避免因过重的运动负荷而导致学生受伤或过度疲劳。

运动负荷分析

运动负荷分析

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科学合理的运动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何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在体育课中,我们一般将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作为一种很好的衡量方式。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接触的是当代七年级的初中生,针对本人在实习期间对课堂的观察及科学合理的测量,仅就我所在的初中学生的体育课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作以下分析。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根据新课标的一系列要求,结合当今社会初中生的身体及心理情况,通过游戏竞赛等方法,是的学生的运动参与性及活动积极性提高,以达到运动检测的效果。

1.1研究对象宜昌市花艳中学701班学生44人,以一次体育课50米跑教学任务为例进行运动负荷监测。

1.2研究方法分别测定课前安静时、课的开始部分、课的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脉率。

课开始的准备部分为10 min;课的基本部分为30 min,分别测第5、10、15、20、25、30分钟脉率;结束部分为5 min。

以每分钟脉搏平均值为基础,以课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各部分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主要教材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绘制脉搏测定曲线图,计算平均生理负担量和生理负荷量等级,确定生理负荷量指数。

要特别注意课前安静时脉率,尽量设法排除课前影响脉率的各种外部因素,否则,计算出来的生理负荷指数可因安静时的脉率的上升而偏低。

1.3结果课前安静时脉率为80次/min;课的开始部分脉率为100次/min;课的基本部分第2分钟脉率为128次/min,第7分钟脉率为130次/min,第12分钟脉率为142次/min,第17分钟脉率为158次/min,第22分钟脉率为178次/min,第27分钟脉率为140次/min;结束部分脉率为100次/min。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学校体育课是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各种运动项目的技能和规则,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在体育课中,运动训练负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关系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成长。

本文将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希望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运动训练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受到的负荷,它是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基础,综合考虑一定时期内的训练量、强度和质量等因素而确定的。

运动训练负荷包括训练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和训练的种类等多个方面。

在体育课中,学生接受的运动训练负荷是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而确定的,包括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类型的运动训练。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运动训练负荷,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1. 训练负荷的计量运动训练负荷的计量是通过测定和评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负荷,并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进行合理的安排。

通常采用的计量方法有心率测定、身体质量指数(BMI)测定、运动能力测试等。

根据运动能力测试的结果,可以确定学生在某一运动项目上的训练负荷,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训练负荷的评定是根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进行的。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测量和分析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状态和表现,对其运动训练负荷进行评定。

在有氧运动训练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呼吸、心率和汗水等来评定其训练负荷的大小;在力量训练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来评定其训练负荷的大小。

在体育课中,运动训练负荷的调整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来进行的。

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其运动训练负荷,降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以免对其身体造成过大的负担;对于体质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其运动训练负荷,提高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以加强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严格控制学生的运动训练负荷,避免过度训练或不足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浅谈学校体育课运动负荷量

浅谈学校体育课运动负荷量
快 的情感体验 , 忽略 了学 生的生理效 应 , 而 不重视 运动 负荷的适 宜 安排 。其实 , 在体 育教学 中要贯彻落 实“ 健康第 一” 的指导思 想 , 有 效地 发展 学生的 身体 素质和 掌握一定 的运 动技能 , 育课 上就必 体
须安排适 宜的运动 负荷 。
负荷 。例如 , 的项 目和 投掷项 目它们的运动 负荷不 同 。 跑 那么教 师 就 要深入 研究教材 , 在练 习密度 上加 以调整 。 不能 10米跑 两次 。 0 掷实心球 也掷两 次。 定任务 时 , 确 新授的知 识 、 技能不 宜太多太难 。 另外要 合理 调节运 动负荷 , 一般一节课 的运动 负荷模 式有标 准型 、 到 大逐渐上 升到一定水 平 , 持续 一定时 间后 再逐渐 下降。 双峰 型指
间, 在保 证一定 的合理强度 和密度 的同时 , 习时间持续 的长短 直 练 接关 系着运动负荷 的大小 。 如果一 节课 , 学生 长时间处于 大强度 的
运动之 中 . 那么 。 他们 的运动 负荷就偏大 。 练 习密度是指单位 时间 内重 复练 习的次 数 ,它在运 动 负荷 中 反映时 间和 数量的关 系。练 习密度是否合 适较大地 影响着学 生 的 运动负荷 。 一般 与运动 负荷 一般成 正比。
教师安排体 育教学 内容的难 易程度是否 合适 ,教 学方法是 否
外 , 有询 问法和观察 法。据瑞典 生理学 家研 究 , 问学生锻 炼 还 当询 后 的 自我感 受 , 生回答 “ 学 累极 了 、 累 、 很 有点 累 、 行、 还 很轻 松 、 非 常轻松 ” 时都有 不同的心率 , 而这些心 率和 回答 之间有 着极 明显 的 对应关 系。这样教 师就可 以利用学生 的回答来 判断学生承 受运动 负荷 的情况。采用 观察法 可以直接简便 地知道学 生的运动 负荷情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报告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报告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报告摘要近年来,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出现了淡化运动负荷的教学现象,本文依据教学实践和调查了解所发现的问题,对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教材、调节课堂的负荷节奏,灵活地运用教学教法,控制每节课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运动负荷合理调节体育教学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因此,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对增强学生的体魄有重要意义。

如果运动负荷不够,密度小,则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同样,运动负荷和密度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只有正确合理的掌握运动量,才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全面发展。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

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

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

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能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2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课时应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还应讲练结合。

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

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

反之,如学生的练习密度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

在低年级,应尽量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活动结果十分关心,因此,在低年级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前言】: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它反映着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的生理机能一系列变化。

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增加是逐步的、适度的,增加过快、过猛,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产生意外的伤害事故。

所以,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

在课结束前,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学校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

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来安排运动负荷。

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

如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复习课一般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安排大一些。

2、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水平。

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安排运动负荷还应考虑其他有关的制度,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练习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3、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

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运动负荷。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

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

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

标准型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再逐渐下降。

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承受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

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

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

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佳,并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

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

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合理安排有效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1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 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

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3 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

4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

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

5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

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三、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

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爬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

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学生的练习密度。

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一年级教师为了发展学生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

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学生分别站在圆圈的边线上,游戏共分三轮。

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学生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没找到“朋友”的学生立即退出游戏。

第二轮变化为学生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

后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

学生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四、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课时应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

还应讲练结合。

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

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

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

在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

由于低中年级学生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在低中年级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

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

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五、充分利用场地、器械.事实上,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体育场地上,有的学校还达不到正常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

如器械不够,则可采用分组轮换型或循环练习型等形式,以加大学生的练习密度。

此外,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

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仍不应太高)和运动负荷。

以上调节策略,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结合每节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做到灵活机动,科学调节,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

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

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参考文献:[1]李红. FUzzy在体育课心理负荷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19.[2]夏菊锋.中学体育课生理负担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4):438.[3]阎斯民,罗希尧,王伯英.体育理论辅导讲座—第四讲体育课的类型、结构与密度、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1987,(5):1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