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背景介绍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问题分析⒈城镇化进程不平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城镇化进程较快,而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同时也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整体发展。
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⒊土地利用不合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地方存在大量闲置土地,而一些城市却面临土地供给紧张的情况。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也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⒋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例如,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
这些问题既是城镇化建设的难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
三、对策建议⒈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于相对滞后的地区和行业,应加大对其城镇化进程的支持力度。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促进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⒉优化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镇化规划和城市建设中。
加强治理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推动城镇化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⒋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增加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附件:本文档附件为相关数据统计表格和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精选)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精选)一、调研目的和方法为深入了解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路径,我们组织了一次对新型城镇化的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二、背景和意义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协调一体化,促进农民进城、市民回乡、农民工落户、流动人口得到合理化管理。
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因此对其进行调研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三、调研结果1.城镇化进展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进展情况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已较为完善,城市化率较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居民生活质量较高;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仍面临诸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人口流动较大,城市承载力不均衡等。
2.城镇化带来的变化:城镇化进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一方面,城镇化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城镇化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扩大了就业岗位。
3.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土地规划和环境治理;其次是城市收入分配不均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需要建立健全城市配套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最后是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需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对策建议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制定和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确保城镇化的稳定推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与方法(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和学术文献的梳理,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和政策背景;实地考察了多个城镇化建设项目,获取直观的感受和第一手资料;发放问卷收集了居民对城镇化建设的看法和需求;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代表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各方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面临的困难。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逐渐扩大。
许多中小城市通过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框架不断拓展。
(二)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一些城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了特色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的交通、能源、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电力、通信等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逐步完善。
(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加,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城镇中的布局更加合理,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一些城镇的产业发展仍处于低端水平,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城镇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型城镇化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城镇化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首先了解到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个方面。
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我们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
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规模扩大过快带来了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许多城市人口规模急剧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保问题等挑战。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享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遇,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导致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最后,住房问题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难点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住房供需失衡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首先,应加快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最后,应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制定政策,增加住房供应,解决好城市住房问题。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目标,并发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我们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发展均衡和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等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当前重点推进的任务之一。
然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市规划问题与对策建议⒈城市规划过于追求速度,忽视生态环保问题。
建议:加强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⒉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建议: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中小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避免一线城市过度发展。
⒊城市规划与文化传承脱节。
建议:将文化因素纳入城市规划考虑范畴,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三、城市基础设施问题与对策建议⒈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建议:建设轨道交通,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⒉城市供水供电不足问题。
建议:加大城市供水供电设施建设力度,优化供应网络,提高供应可靠性。
⒊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建议: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
四、人居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⒈城市居住条件差异大。
建议:加大公共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减少居住差距。
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建议:推行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⒊城市社区服务不足。
建议: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增加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五、法律政策问题与对策建议⒈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
建议:完善城镇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策指导方向,为城镇化提供法律保障。
⒉执法力度不够,执行不力。
建议: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能,严厉打击城市建设违法行为。
六、本文涉及附件1、城市规划图2、交通规划图3、供水供电规划图4、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图5、住房保障政策配套文件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将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
2、环境影响评价: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速度快。
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
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镇缺乏聚集力。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
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
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
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1. 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是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探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和可行策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参考。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实地考察:选择了10个省份的不同城市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观察了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了解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实施情况。
访谈调研:与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建议,并听取他们对当前工作的评价和意见。
4. 调研结果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城市规划和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环保,强调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布和互补。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城市参与度和获得感。
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5.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规划设计,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环保,构建宜居城市。
增加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城市获得感。
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6. 结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工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禹州市以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为目标,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心城区不断发展,镇区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一、近年来禹州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近年以来,禹州市坚持统筹市域城乡规划,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围绕许昌中心组团,加快向心布局,在市域内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整合周边镇村,实现组团式集群化发展态势,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三级现代城镇规划体系。
(一)加快构建符合禹州实际、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规划体系1、中心城区不断发展。
一是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我市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已与设计单位进行多次沟通对接,13年11月份专门邀请省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召开研讨会,提出10余条很好的建议,融入到总规修编当中。
14年4月底日由范书记主持,黄市长、李市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四办及有关乡镇专门听取了总体规划初稿情况汇报,设计单位根据所提建议正在修改完善,待完善后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汇报。
目前,我市总规修编由省住建厅列为河南省3个“三规合一”试点县(市)上报住建部。
二是特色商务区控规及城市设计,颍河两岸控规及城市设计已经完成初稿,正在修改完善;三是阳翟大道、许禹快速通道两侧景观设计已经市两级规委会审议通过。
禹王大道两侧城市设计已完成初步规划成果,正在进行修改完善。
郑尧高速东高速口规划初步方案已完成,已提交市两级规委会评审,正在修改完善;四是产业集聚区新扩区域空间发展规划已批复,控规成果已完成,待汇报和上会研究;五是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将在总规修编中进行深化;六是老城区重要地段修规已完成,重点编制了老城区奎楼街、东大街、老城区东街小学北侧地块、龙御鑫城等处修建性详细规划。
2、各类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一是颍北新区控规编制,涉及颍河以北20.35平方公里,我市委托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编制,待总规修编初步完成后,双方对接,立即进入规划设计;二是由规划部门负责编制的城市公共交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小学布局3个专项规划,委托总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与总规同时进行实地调研,目前,正在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待总规修编成果出来后,进行编制;三是城市环卫设施、体育设施、绿地系统(景观)、城市综合防灾、消防工程、环境保护6个专项规划,在总规修编中,重点体现,深化规划;四是人防工程、排水工程、城市供水系统、生态水系、旅游总体规划、文物保护、创建省级生态市环保规划7个专项规划,规划局督促相关单位加快编制;五是燃气、供热、电力、通信4个专项规划、以及鸠山镇、逍遥观、周定王陵、夏禹文化园4个旅游专项规划,8个由社会资金编制的规划,有些正在推进,有些需等总规框架出来后,加快编制;六是老城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资料收集。
新型城镇化报告
新型城镇化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和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基于现代科技和新型城镇实践的城镇化模式。
传统的城镇化主要依靠工业化进程和农民进城,而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以城市功能、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重点关注城乡融合发展和城市质量提升。
背景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镇人口比重逐渐增加,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被视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意义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1. 突出城市功能和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和创新中心的功能发挥,鼓励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增长。
2. 重视城乡融合和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统一,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城镇化,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良性互动。
3. 强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倡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意义重大。
它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集约利用,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新型城镇化还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目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城市化速度过快部分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导致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问题,城市功能不够完善。
2. 城乡差距仍然存在新型城镇化在促进城乡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3. 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区存在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和建议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1. 加强规划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本次调研主要目的如下:1. 了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2. 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 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正在快速向城市化转型。
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加速了城市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对农村农业生产的需求不断提高,带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
2. 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新型城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不平衡,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水、供电、交通等问题依旧存在。
此外,城市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突出,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促使城镇化进程更加平衡。
同时,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
2. 加强环境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城市。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3. 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
政府应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 加强城乡规划,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政府应完善城乡规划,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
四、结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报告范文一、引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指标之一。
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本报告对当前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
二、城市化的当前状况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规模不合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城乡差距较大等。
三、制定城市化发展的目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报告提出了以下目标:提高城市规模合理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发展。
四、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针本报告提出了以下主要方针: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五、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措施本报告列举了以下关键措施:落实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加强城乡协调发展。
六、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实现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必须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应考虑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
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水利等方面,使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八、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通过城市扩张、拆迁迁建等方式,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九、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要求。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总结本报告提出了以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报告。
2016-2022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发展现状及战略咨询报告
2016-2022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发展现状及战略咨询报告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
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2016-2022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发展现状及战略咨询报告【出版日期】2016年【关键字】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分析市场发展现状市场运行态势【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纸介版:72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网址】/baogao/201608/P97504WNZ5.html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撬动房地产业新一轮发展,将成为为房地产行业新的增长点所在。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对于这群转移的农村人口,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经典版)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经典版)
篇二:
笔者通过梳理城镇化的历史轨迹,进一步揭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和时代的产物。本文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年-**年,全国上下的城市化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以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等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年,城市化全面开展,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发区为动力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年10月,***全会后,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后,*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尤其后来出现的撤乡并镇,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拆房盖楼,把城镇化建设推向高潮,主要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
四要注重文化建设。要把适合人们需要的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防止破坏、毁掉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文明,防止让进城农民没有心灵安放的家园,让新城镇留住他们的心和根。
五要注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础经济制度和基本政策,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保证。实践告诉我们,凡是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村级组织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党组织就能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绝大多数村干群关系融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更是实现全面实现*的坚强支柱。
人为本,不征求农民意见,不顾及农民需求,不考虑农民的富裕程度,不着眼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二是地方、部门利益作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圈地扩城,倚靠土地拉动经济的粗放增长,造成人为地制造城市化现象严重;三是*严重,工作作风浮躁,土地城市化现象突出;四是农民被市民,农业正常生产经营受损,农民的土地被占用,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没有资金注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
】内容如下-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1、城镇缺乏集聚力。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
产业基础总体薄弱。
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
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
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
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
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趋势。
然而,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逐渐出现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本文将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当前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市场前景。
2.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特点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比传统的城市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民的居住和生活品质,并追求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包括:•以人为中心:新型城镇化强调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增加城乡联系: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3.1 城镇化进程加速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率持续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
城镇化的加速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 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传统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拥有先进的产业、高端的服务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同时,中小城市也在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创新创业的热土。
3.3 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下,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4. 新型城镇化的市场前景4.1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需求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需求将持续增加。
新型城镇化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因此城市的居住环境、交通设施、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报告题目: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居民户籍制度限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难题。
本报告提出加强土地供应、完善户籍制度、推动绿色城镇化等建议,旨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分析其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1.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较落后,农民收入有限。
2. 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3. 土地资源紧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城市扩张受到限制。
4. 居民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进城落户难,户籍限制制约了农民工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亟待解决。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1. 土地供应不足:土地资源有限,城市扩张面临困难。
2.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民工进城落户和获得公共服务的能力。
3. 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管理难题:人口大量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4.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四、对策和建议1. 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完善户籍制度: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
3. 推动绿色城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规划和建筑管理,鼓励可持续发展模式。
4.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力度,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建议
1概述随着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城镇化成为了重要途径,而“新型城镇化”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各方所关注的话题。
同时,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并为我国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
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城镇化的过程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讲,“城”与“市”这两个概念相互渗透,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市”为“城”提供发展的动力,而“城”为“市”的扩大提供了源泉。
一般而言,城镇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资源的自由流动,以此来实现城镇的聚集效应。
市场可以调节城市的空间布局,使之趋于合理。
与此同时在大型城市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复杂多元的、紧密相关的金融行业,而相互之间关系并不紧密的制造业不仅能够发挥专业化的聚集效应,还能优化周边县区甚至是农村的小城市格局。
总体说来,城市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即我国大部分的城市是从“城”(“都”政治中心)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则是从“市”(市场)发展成为城市的。
如果将“城”和“市”两个概念剥离开来的话,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因此,城镇化就是要建成一个资源自由流动,市与城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可持续建设之路。
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3.1土地流转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的土地流转必将重新开始,是城镇化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国家必将对征地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为广大农民群众争取更多的利益,提高土地增值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为了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用地矛盾,土地配置的市场化和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是以后发展的优化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内容简述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
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八章。
首先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等,接着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背景,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总体现状、发展模式、区域特征,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我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资金保障机制等体制改革以及城市群、县域经济、新型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随后,报告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及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做了分析及解读。
最后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机遇及其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及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
您或贵单位若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目录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5)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历程 (5)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6)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7)五、中国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模式 (8)六、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区域投资机遇 (9)附:报告详细目录 (12)一、新型城镇化概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基本完成城镇化,我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指导思想不会变。
探索和展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过程,其内涵应当体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多元推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全面协调、低碳生态、上下互动等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既体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也显现出不同国家的特殊性。
为此,需要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如今的城镇化表现出多个特点。
纵观60余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7.3%提高至2014年的54.77%,以及到2015年的56.1%,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
到1957年末,我国城市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33.3%,平均每年增长10%;城市市区人口增加到7077.27万人,比1949年增长79.2%,平均每年增长19.9%。
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9%,比1949年增加3.6个百分点。
城镇化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
三年“大跃进”后,我国城市数量由1957年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增长18.2%;城市人口由7077.27万人增加到10132.47万人,增长43.2%;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10.9%提高到15.4%。
1962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又被迫撤销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全国拥有城市168个,比1961年减少40个,下降20%;城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857.62万人,下降12.6%;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由15.4%下降至12.2%。
城镇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1978)。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相应的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城市化进程受阻。
1966年到1978年十二年间,全国仅增加城市26个,平均每年只增加2个,1978年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半年及以上的人口)为17245万人,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7.92%。
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1979-199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开发区的普遍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
1979到1991年的十二年间,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86个,相当于前三十年增加数的4.7倍,平均每年新增15个城市。
到1991年末,城镇人口增加到31203万人,比1978年增长80.9%,平均每年增长5.8%。
城市化率达到26.94%,比1978年提高9个百分点。
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1992至今)。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此,揭开了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
到2015年年底,全国城市化率提高到56.1%。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一)城镇化率正稳步提升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生活在城镇的人口约1.7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
图表2011-2015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二)城镇体系及空间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镇)”的框架体系及辽中、京津冀北、长三角、珠三角四个成熟的城镇群的格局。
从宏观空间看,我国城镇空间合理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正在形成,表现为与我国地理环境资源基本相协调的东密、中散、西稀的总体态势。
从微观看,城市内部空间,中心城区、近郊区以及远郊县的城镇空间结构层次日益显现。
(三)城镇建设的成效明显当前,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住房条件、城市交通、供水、热电、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
2013年末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79万平方公里,比1981年增加了4.09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3.9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7.56%,城市燃气普及率94.25%,分别比1981年分别增加了43.9个百分点和82.7个百分点。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发展模式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实践中,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城镇发展模式。
(一)小城镇发展模式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
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第二,小城镇发展战略忽视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镇发展战略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第四,小城镇发展战略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二)大城市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集中化阶段转变;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
因此,虽然政府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是实践中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最快。
(三)中小城市发展模式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
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
五、中国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模式(一)长三角城镇化模式长江三角洲城镇化模式——民营经济发达。
长三角的城镇扩张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的小城镇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开发区快速扩张为特点的中小城市蓬勃发展;到21世纪,迎来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设高峰,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了区域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新型城市化进程提速。
目前,以上海为核心,以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为发展带,致力于形成“一核六带”的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