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

合集下载

凝血功能是什么

凝血功能是什么

凝血功能是什么
凝血功能是指人体在血管受损时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将分散的血小板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血小板聚集及血凝块的过程。

这一过程被称为凝血,是保护机体止血的主要方式。

凝血功能的主要过程包括三个步骤: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形成。

首先,在血管受损的部位,血管壁会发生收缩,减少血液流动,并通过缩小受损区域的通道,减少血液的流出。

这一过程被称为血管收缩。

其次,当血管受损后,血液中的血小板会粘附在受损血管壁上,并与邻近的血小板发生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

这一过程是通过血小板表面上的受体与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结合来完成的。

最后,凝血因子在血管受损处被激活,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凝块。

血凝块的作用是堵住血管损伤处,防止进一步的出血。

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对维持血管健康和止血具有重要意义。

在健康的情况下,血液会保持在液态状态,只有在血管受损时,才会启动凝血机制。

然而,当凝血功能紊乱时,会出现过度凝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

例如,凝血功能过度活跃会导致血栓形成,而凝血功能过低则容易出现出血症状。

因此,维持凝血功能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适量运动、避免过度疲劳等来维护凝血功能的正常水平,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问题。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止血与血栓涉及临床所有学科,是临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对于临床各科疾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由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最重要的诊断就是实验室诊断,因此。

血栓性疾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可见于几乎各临床科室,应充分利用现有手段提高诊断效率。

血栓/出血评分工具。

尤其对于在患者入院时,及时进行出血或血栓类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出血中危、出血高危或血栓中危、血栓高危等类型。

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因此在进行抗凝治疗时,应该恪守“持续监测、谨慎选择”的原则。

PT (凝血酶原时间):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PT :凝血酶原时间)。

(应有正常对照,超过对照3s为延长)此化验单为16.4-13.5=2.9S,无临床意义。

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激活Ⅶ,最终形成Ⅶa-TF- PL-Ca2+。

PT延长:遗传性 VII缺乏,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II、V、X、缺乏,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纤溶亢进(如DIC后期),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2-3倍(即超过对照值的3倍)。

PT缩短:高凝状态。

一、PT(外源性)在临床上要比正常范围>3s才有临床意义;我是利用历史来记住外源性与内源性,APTT名称比较长,联想到我们国家内战时间长,因此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而PT名称短,我们对外战争时间相对短,因此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

(主要用来方便记忆而已)PT延长:(1)先天性:I、II、V、X凝血因子缺乏(为共同通道)、III、VII凝血因子缺乏(PT系统特有的因子)(2)合成减少: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II、VII、IX、X 凝血因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3)消耗太多:DIC后期(凝血因子已消耗完)、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SLE)注意:当PT延长,而其余指标正常,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者维生素K轻度缺乏;如果PT 时间延长过于明显,可能要考虑罕见的先天性缺乏VII PT缩短:一般考虑高凝状态,可能是脑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也有可能是口服避孕药引起的。

血栓 凝血功能指标

血栓 凝血功能指标

血栓凝血功能指标血栓是指常在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它会引起血液的堵塞,从而导致周围组织缺血、坏死、甚至死亡。

凝血功能指标是指用来检测血液凝血功能的一些参数,这些指标是评估血液循环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常用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原在内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外伤导致的凝血,也称为“组织因子凝血途径”。

当外伤使得血管内壁发生损伤时,细胞外基质中的组织因子就被释放出来,形成凝血酶原,随后引起凝血过程的启动。

凝血酶原时间可以作为评价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改变的关键指标。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包括第十一、十二、九、八、十、五、二等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功能。

内源性凝血途径也被称为“接触因子凝血途径”。

当血管内壁发生损伤,血液中的成分与细胞外分子相接触,就启动了接触因子凝血途径。

APTT是Eli Lily社于1945年首次提出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APTT延长提示血液凝血功能降低,但并不意味着血液凝血无力。

3.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最主要的高分子蛋白质之一。

当血管内壁发生损伤时,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聚成纤维蛋白,这是维持血管内壁的稳定性和止血功能的核心。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依据。

当纤维蛋白原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影响血液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常规检测值为2.0~4.0g/L。

4. 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一种特殊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当血管内壁发生破坏时,纤维蛋白聚集成小块,随后被溶解,并在这个过程中放出了D-二聚体。

D-二聚体的增加表明血管内壁受损和凝血功能异常。

D-二聚体检测通常用于肺栓塞等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同时也可以用于监测血液凝血功能能力。

凝血酶时间(TT)是血液凝血过程的末端阶段。

当凝血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相互结合时,就产生了凝血酶,这时的凝血过程也将结束。

凝血功能障碍指标

凝血功能障碍指标

凝血功能障碍指标凝血功能障碍是指血液凝固或止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本文将介绍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管壁稳定性、凝血因子活性、D-二聚体和FDP水平、抗凝血系统平衡、纤溶系统活性以及综合性评估。

1.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有形成分,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检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最常用方法是血常规检查和血小板功能测试。

治疗方法包括输注血小板、使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或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血管壁稳定性血管壁稳定性是指血管对外界压力、剪切力等应力的抵抗力,保持血管完整性和通畅性的能力。

血管壁稳定性异常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

检测方法包括测量血压、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等。

治疗方法包括调整血压、避免使用损伤血管的药物等。

3.凝血因子活性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类蛋白质,共有12个因子。

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检测方法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

治疗方法包括补充凝血因子、使用抗凝药物等。

4.D-二聚体和FDP水平D-二聚体和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检测方法包括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测定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5.抗凝血系统平衡抗凝血系统是维持血液凝固与止血平衡的重要系统,包括天然抗凝物质、抗血小板因子、凝血抑制物等。

抗凝血系统平衡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

检测方法包括测定抗凝物质浓度、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包括调整抗凝药物用量、补充抗凝物质等。

6.纤溶系统活性纤溶系统是指参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酶和蛋白,其活性对于维持血液凝固与止血平衡至关重要。

纤溶系统活性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增加。

检测方法包括测定纤溶酶原浓度、纤溶酶活性等。

凝血功能培训总结

凝血功能培训总结

凝血功能培训总结一、培训目的和背景凝血功能是人体维持血液循环和止血的重要机制。

对于医疗领域的从业人员来说,熟悉凝血功能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提高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凝血相关问题的能力,本次培训旨在加强对凝血功能的了解,培养参训人员运用凝血功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训内容2.1 凝血功能的基本概念•凝血功能的定义和作用•凝血过程及其主要参与因子•凝血功能的评估方法和指标2.2 常见凝血相关疾病与处理方法•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不同凝血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表型特点•凝血相关疾病的处理方法和药物治疗2.3 凝血功能检测与技术应用•凝血功能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和其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判断与解读2.4 凝血功能培训实践•凝血功能的实验操作技巧培训•凝血功能实验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要求•凝血功能相关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三、培训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设置了相关的测评和考核,并根据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测评内容主要包括: 1. 理论知识考核:通过闭卷方式测试参训人员对凝血功能的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考核:对参训人员的凝血功能实验操作技巧进行考核,包括标本采集、仪器操作、结果判断等方面。

3. 综合评估:通过参训人员的学习表现、参与讨论和互动的情况进行评估。

四、培训心得和问题反馈4.1 培训心得在本次培训中,我对凝血功能的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我对凝血功能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和检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培训帮助我掌握了凝血功能相关的实验技能,提高了我处理凝血相关问题的能力。

4.2 问题反馈在培训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答和帮助: 1. 关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判断和解读,是否有一些常见的误判情况? 2. 培训中提到了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我想了解一下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有哪些? 3. 对于凝血功能检测实验中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要求,是否有相关的指南或规范可以参考?五、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凝血功能培训,参训人员对凝血功能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演讲人
目录
01. 凝血功能检测 02. 凝血功能异常 03.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检测指标
0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凝血 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0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凝血因子Ⅷ、Ⅺ、Ⅻ的活性
03
凝血酶时间(TT):反映凝血因 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04
纤维蛋白原(Fbg):反映纤维蛋 白原的含量
血小板计数:反 映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值在100300×10^9/L之 间
凝血因子活性: 反映凝血因子的 活性,正常值在 80-120%之间
抗凝血酶III活性: 反映抗凝血酶III 的活性,正常值 在80-120%之间
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或 遗传缺陷导 致凝血功能 异常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 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 物等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 异常
疾病诊断
1
凝血功能检测:通 过检测血液凝固过 程,评估凝血功能
4
血栓性疾病:如动 脉血栓、静脉血栓 等,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评估血栓风
险和治疗效果
2
临床意义:凝血功 能检测有助于诊断 出血性疾病、血栓
性疾病等
5
手术前评估:凝血 功能检测有助于评 估手术风险,指导
手术方案制定
3
出血性疾病:如血 友病、血小板减少 症等,凝血功能检 测有助于诊断和治

6
药物治疗监测:凝 血功能检测有助于 监测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等药
物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制定
凝血功能检测结 果作为治疗方案 制定的重要依据
根据检测结果, 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考虑患者 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凝血功能常规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解读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性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测定。

以下是
常见解读:
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检测的是凝血系统外路凝血途径(例如,因子Ⅶ和因子Ⅹ的激活)的功能。

正常范围通常在
11-14秒。

延长的PT可能与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受到抗凝药
物(如华法林)影响的可能性有关。

2. 激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检测凝血
系统内路凝血途径(例如,因子Ⅻ、因子XI和因子Ⅸ的激活)的功能。

正常范围通常在25-35秒。

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
因子活性降低或受到肝功能障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如肝素)影响的可能性有关。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止血起着核心作用。

正常范围通常在150,000-450,000/mm³。

血小
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疾病、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药物(如阿司匹林)使用有关。

4. 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测定是评估特定凝血因子活性的方法。

常见的凝血因子测定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特定凝血因子的单独测定。

通过
这些测定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以上是凝血功能常规解读的一般内容,具体解读需要结合临床
病史、症状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如果有任何具体的凝血功能常规结果需要解读,请咨询医生。

凝血功能解读范文

凝血功能解读范文

凝血功能解读范文凝血功能解读是指对人体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分析,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和解释。

凝血功能是机体维持正常凝血平衡的重要环节,相关指标的异常往往反映了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

以下是对凝血功能解读的详细介绍。

首先,凝血时间是指从伤口出血到止血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表示。

凝血时间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血液稀释或一些药物的影响。

延长的凝血时间意味着患者的止血能力较差,可能容易出现出血的情况。

其次,凝血酶原时间(PT)是指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活化和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不足或受到抗凝药物的干扰。

延长的PT说明机体的凝血能力下降,容易引发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为了纠正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凝血时间差异所引入的指标。

INR将患者的凝血时间与正常人群平均凝血时间进行比较,以纠正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INR常用于调整口服抗凝药物剂量,以保持凝血功能在治疗范围内。

第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外源凝血途径的敏感性和内源凝血因子的活性的指标。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剂的存在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延长的APTT意味着机体的凝血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疾病。

最后,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液凝固的主要蛋白质,也是血浆中最大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可以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功能状况。

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可能是由于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系统性纤维蛋白溶解所致。

纤维蛋白原浓度过高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急性期反应、癌症等因素的影响。

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浓度可能直接影响血液的凝固能力。

除了上述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还有其他指标用于评估凝血功能,例如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因子的特异性抗体、凝血因子8及因子9等。

凝血功能4项指标

凝血功能4项指标

凝血功能4项指标如下是有关凝血功能的4项指标:凝血四项是临床上常用的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指标,具体指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用于评估机体血液凝血系统的状态,帮助临床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检查外源凝血因子的一种筛查实验。

P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1.用于凝血因子II、V、VII、X 缺乏的筛选,相关因子的定量测定及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控。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缺乏或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缺乏;获得性缺乏;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药物和肝素治疗时;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肝素、抗Ⅶ、Ⅹ、Ⅴ、Ⅱ的抗体;DIC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的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可使PT延长;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PT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7-1.3。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为2.0-3.0。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也可用于肝素的监控治疗。

APTT延长:>10秒有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20-40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1、Ⅷ、Ⅸ、Ⅺ、Ⅻ缺乏症如血友病A、B,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血友病患者(vWF保护VIII的活性)。

2、严重的Ⅹ、Ⅴ、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细菌综合症、吸收不良综合症、口服抗凝剂等。

3、纤溶亢进,Plg水解Fb(g)及其它蛋白质如V、VIII、XIII因子等。

4、血中有抗凝物质如抗Ⅷ、Ⅸ抗体,狼疮抗凝物等。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它对于维持血管通畅、控制出血以及维持健康的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当血液循环受到损伤,如血管破裂或血小板活性异常,凝血功能将会被激活,以形成血栓来封闭伤口并防止出血。

然而,凝血功能异常或失调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或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了解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凝血功能临床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出血和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面。

凝血功能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凝血缺陷或高凝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出血病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和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可以防止大出血的发生。

而对于栓塞病患者来说,了解凝血功能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栓塞的风险,并制定预防栓塞的治疗方案,如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

其次,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还表现在其对血管疾病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

凝血功能失调可能是许多血管疾病的早期指标之一、例如,一些凝血因子异常可以增加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另外,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预后,因此在评估患者的预后风险时,凝血功能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还表现在对一些遗传性凝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

遗传性凝血疾病是由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包括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等。

凝血功能的检查可以帮助准确地诊断这些疾病,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血浆因子替代治疗或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此外,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还有助于评估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情况。

肝脏和肾脏是维持凝血功能的重要器官。

肝病和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因此通过检查凝血功能可以初步评估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的状况,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最后,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也体现在监测抗凝治疗和择期手术的安全性方面。

抗凝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的抗凝剂使用可能导致出血的发生。

因此,通过监测凝血功能,可以调整抗凝治疗的剂量,避免出血并保证治疗效果。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凝血功能是人体血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和互作用来维持血液的凝结和止血。

它主要由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组成。

当血管受伤时,凝血功能将被激活,这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

首先,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将被激活并粘附在损伤处。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介质和细胞的调控,例如血小板活化因子ADP、血小板激动因子和血管损伤后释放的组织因子等。

激活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了血管受损区域。

同时,凝血因子也被激活并参与凝血过程。

这些凝血因子通常以维生素K为辅助,通过一系列反应被激活,最终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这是一种形成血栓网络的重要物质。

此外,凝血功能还包括纤溶过程,它的作用是将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

纤溶过程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化酶来实现的,纤溶酶原转化酶可以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纤溶酶能够分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重建血管通畅。

凝血功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的精密协作。

一旦这种协作被打破,就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问题。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后天的。

例如,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可以导致出血倾向。

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凝血功能过度激活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

此外,凝血功能的正常维持还需要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避免过度激活和损害血管系统。

例如,组织因子通路抑制者可以抑制组织因子的活性,避免过度的凝血酶形成。

此外,体内还存在抗凝系统和抗纤溶系统,通过调节凝血和溶解过程来保持血液的凝固平衡。

常见的凝血抑制因子有抗凝血酶III、蛋白C和蛋白S等。

凝血功能相关的研究和诊断主要使用血凝法和凝血指标。

常见的凝血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凝血功能的状态,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选择。

总之,凝血功能是人体血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多个组分的协同作用来维持血液的凝结和止血。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自动化凝血分析仪的应用范围
自动化凝血分析仪不仅用于临床实验室,还可应 用于血栓和止血实验室以及药物研发等领域。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的应用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的必要性
对于某些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常规治疗手段可 能无法满足其治疗需求,需要采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的种类
常见的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物、凝血 酶原复合物等。
保持平静
在检测过程中应保持平静,不要过度紧张或激动 ,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检测后注意事项
及时获取报告
在凝血功能检测后,应及时获取 报告,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凝血 功能情况。
遵循医生建议
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咨询 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 疗或调整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
对于有凝血功能异常的人,应定 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 疗潜在的疾病。
03
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血友病
总结词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液中缺乏必要的凝血因子,导致凝血障碍。
详细描述
血友病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其中血友病A是由于缺乏凝血因子Ⅷ所致,而血友病B则是由缺乏凝 血因子Ⅸ所致。患者常常出现关节、肌肉和内脏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
仪器检测方法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通过光电比色法或磁珠法等原理 ,实现凝血指标的自动化检测。
血凝仪
通过光电比色法或磁珠法等原理 ,检测血浆在不同条件下的凝固 时间,以评估凝血功能。
快速凝血检测试纸
快速凝血试纸
通过干化学法或免疫层析法等原理, 快速检测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或抗 原含量,便于现场或床旁使用。
05
凝血功能检测的发展趋势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凝血功能是机体在遭受血管损伤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细胞间相互作用,形成血栓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功能。

凝血功能指标是一系列血液凝血的生化参数和指标,通过测定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诊断与评估血液病理学和凝血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机体外在凝血通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来评估肝脏功能以及检测血液凝血因子的异常。

正常值为12~14秒。

当PT延长时,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如血友病等。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机体内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一般用于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相关疾病。

正常值为25~40秒。

当APTT延长时,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异常或抗凝血药物的使用。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的标准化指标,常用于评估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凝血功能。

正常值为0.8~1.2、当INR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存在出血风险。

纤维蛋白原(FIB)是促进血浆中纤维蛋白形成的关键凝血因子,是评估机体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一个指标。

正常值在2~4g/L。

当FIB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形成障碍,存在出血风险。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在150~400×10^9/L。

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时间(TT)、降解纤维蛋白产物(D-dimer)等,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使用、疾病的存在等,因此在解读凝血功能指标时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总之,凝血功能指标的测定对于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作用的名词解释

凝血作用的名词解释

凝血作用的名词解释凝血作用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防止出血,促进伤口愈合以及维持血管通畅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我们受伤或遭受创伤时,凝血作用被迅速启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血小板的聚集来形成血凝块,从而阻止血液流失。

本文将对凝血作用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究。

凝血作用的基本概念1. 血细胞: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其中,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而血小板则起到凝血作用。

2. 血小板:血小板又称为血栓细胞,是一个没有细胞核的细小血细胞。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并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血栓,以阻止出血。

凝血作用的过程1. 血管收缩: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管会通过收缩来减少出血。

这种收缩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和血管平滑肌收缩所引起的。

2. 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受损的部位,血小板会通过黏附和聚集的方式迅速形成血小板血栓。

黏附是指血小板表面的特殊受体与损伤区域的分子结合,而聚集则是指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

3. 血凝素生成:损伤区域的组织会释放一种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称为血凝素。

血凝素会促使血小板更加粘附并聚集在伤口处,进一步加强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4. 纤维蛋白生成:血凝素的产生会进一步促进另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的激活,即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激活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结合血小板血栓,从而巩固血栓形成。

5. 凝血酶生成:在凝血作用的过程中,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即凝血酶。

凝血酶是由凝血因子在复杂的反应中激活而成的,它能够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凝血作用的调控机制凝血作用是一个高度复杂和精确的生理过程,为了防止血液在血管内过度凝结而导致血栓形成,人体内有一系列的调控机制来保持凝血和溶解血栓的平衡。

1. 抗凝系统:人体内存在一些天然的抗凝物质,如抗凝酶和抗血小板聚集因子。

这些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缓凝血作用的进程。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凝血是机体在受到伤害时为了止血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凝血因子活化和血栓形成等。

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凝血功能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其解读。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化情况来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P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加入血管收缩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活化剂后,计时观察血浆凝血时间的延长程度。

正常情况下,PT的值在11-13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Ⅸ或Ⅹ缺乏或功能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其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内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

APT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与激活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接触,计时测量加入凝血酶前的时间和加入凝血酶后的时间,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Ⅷ、Ⅸ、Ⅺ或Ⅻ缺乏或功能障碍。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血小板数量的测量,也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

血小板是血液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聚集、粘附和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参与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将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易发生出血。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整个凝血过程所需时间的指标。

在TT测试中,加入凝血酶原活化剂后,观察血浆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的值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或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减少。

除了上述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FⅤ、FⅦ、FⅩ)、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等。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稳定循环的关键因素。

然而,有时候人体的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导致血液不易凝结或凝结过度,这就是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可以分为凝血过度和凝血不足两种类型。

凝血过度的症状包括出血时间延长、皮肤易出现淤血和瘀斑、月经过多等。

而凝血不足的症状则包括出血时间缩短、鼻出血、牙龈出血、尿血等。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遗传因素,例如血友病和凝血因子缺乏症。

其他原因包括自身免疫疾病、肝功能异常、药物副作用、某些疾病(如裂脑动脉瘤)或手术操作等。

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检查来确定。

其中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检测、出血时间测试、凝血功能评估等。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判断凝血功能异常的具体类型以及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具体取决于引起异常的原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于凝血过度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凝剂和凝血酶抑制剂来帮助减少血栓形成。

而对于凝血不足的患者,可以通过给予血小板输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或使用凝血促进剂来增加凝血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还需要注意一些日常生活细节,以减少出血风险。

例如,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受伤机会、避免服用非处方药物等。

此外,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随访也是必要的,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总而言之,凝血功能异常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患者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解读: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且更准确(外源性凝血途径相对于内源性凝血途径更为重要),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 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时间(TT):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延长说明纤溶亢进,在低(无)纤维蛋白原症,DIC(纤溶亢进期)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

TT缩短无临床意义血浆抗凝血酶AT-III:抗凝系统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常见原发性纤溶亢进,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升高表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原发性纤溶指纤溶激活物直接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与凝血系统和血栓无关。

)D-二聚体浓度:常见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

(继发性纤溶指凝血系统激活后在激活纤溶系统,使Fg和Fb同时降解,产生FDP和D-二聚体,故D-二聚体和FDP可同时阳性。

)肝素:抗Xa及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Ⅱ、Ⅶ(外源性,)、Ⅸ(内源性,乙型血友病)及Ⅹ冷沉淀:补充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纤维蛋白原、vWF、凝血因子Ⅹ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参考范围:以血浆凝固时间计:1 3~1 5秒以凝固时间比值(PR)计:0.9 0~1.1 0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计:0.9 8~1.1 8(Quick一期法)临床评价: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Ⅶ、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物的存在。

也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Ⅶ、x水平的下降。

PT试验实质上是对检测样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Ⅶ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原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单体的聚集交联。

但对其他凝血因子是不敏感的;对上述因子的缺乏或相应抑制物存在必须借助其他特殊试验方能区别。

2.PT试验所选用的方法很多,目前Quick一期法最常用,PT试验的结果可用三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1)凝固时间表示主要用于一般凝血因子缺陷的筛选,以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PT延长;(2)由于正常对照血浆的重要性,为了比较各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可选用受检者PT值与正常人平均PT值之比(PR)作为表示方式,以超过1.1 0为PT延长;(3)PT试验的试剂比方法更多,导致试验敏感度相差很多,不但不同标本不同试剂无法比较;就是同一标本不同试剂的比较也很不放心。

因而国际上首先完成的止血血栓实验中的标准化试剂是PT试剂,并提出了INR的取向标准,即INR=PR ISI。

其中ISI为PT试剂出厂时经检测后得出的敏感指数(均应与WHO制定的标准品对照)。

PT延长(或PR升高或INR升高)主要反映出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Ⅶ、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这中间包括先天性和因为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DIC等引起上述因子活性下降3 3%以上。

肾病综合征、某些抗生素、化疗、溶栓治疗时PT亦可延长,口服抗凝治疗和肝素使用时PT延长则是PT试验用于实验监护的基础。

PT缩短不太常见,目前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临床意义。

3.PT作为临床抗凝治疗的监护,已广泛应用,且主要以INR来表示。

一般认为INR维持在2.5~3.5可能对任何相关治疗都是有效的。

如果用时间来表示,则维持在相当正常值的2.5倍到3倍。

但要注意试剂的敏感性,敏感度低的ISI值较高,当ISI值超过2.2后,对INR的矫正也含有一定影响,因此,不主张选用高于2.0的ISI值的PT试剂作临床使用。

另外,作为筛选试验,PT单独使用的意义是不大的,如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时检测,不但可扩大筛选因子活性范围更可提高对肝素类物质检测的敏感性;而与凝血酶时间的协作,可以了解纤维蛋白原质量问题,也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

4.PT试验用得很广,但有些误区要注意。

不是INR的采用就能解决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INR还是有限的,尤其对于ISI值偏高的试剂,并且对抗凝治疗出现出血到作用时,监护功能是迟钝的,口服抗凝治疗的第一周,INR即使维持2.5~3.5也不能保证对因子V a、X a的足够抑制作用,还需要介入F1+2等检测。

而正常情况下,PT的延长也是多见的,特别是血浆标本抗凝比例不当,患者存在超过0.55的高红细胞比容以及采血时适逢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而导致的血浆稀释。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参考范围:3 1~4 3秒临床评价: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用来筛选是否能在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Ⅶ、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APTT 也可以用于了解因子Ⅻ、凝肽释放酶原(P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是否缺乏,虽然后三者的缺乏并不引起临床的出血。

如果有严重的因子V、X和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缺乏,也可在APTT的延长中得到提示;筛选狼疮样抗凝物质和检测肝素临床使用也是APTT的重要价值。

上述判断均建立在检测血浆标本的凝固时间超过正常对照标本1 0秒以上。

2.与PT结果缩短相比,APTT值缩短的机率要高出许多,但除了少数因为凝血因子ⅷ或Ⅻ的活性特别高,存在DIC等高凝状态,其余都是技术上的原因。

如分离血浆时血小板去除的不彻底,标本采集不当加之检测延误等所致。

3.由于APTT对肝素的高敏感性,目前已广泛地用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监护中,一般维持在相当正常APTT值的1.5~2.5倍认为是安全有效的。

但对于使用日益增多的堡分子量肝素(LMWH),APTT不敏感,可加做抗因子X a和Heptest检测,后者在120秒以内是恰当的。

APTT在抗栓酶治疗时,可与PT和TT同时作为辅助监测指标,而将值控制在相当正常值的2.0倍左右。

,4.APTT和PT的同时检测是目前二期止血缺陷的主要筛选试验组合。

在有临床出血症状的前提下,APTT正常、PT延长则提示因子Ⅶ的缺陷;APTT延长、PT正常则提示因子Ⅷ、Ⅸ、Ⅺ缺陷;APTT、PT均正常则要怀疑因子Ⅻ缺陷的可能;APTT、PT均延长,除因子Ⅱ、V、 I、X缺陷外,主要就是异常抗凝物质的增多。

在分析APTT结果时,不要忘了对因子Ⅷ、Ⅸ、Ⅺ而言,其敏感度,最多不超过上述因子活性正常人20%~45%。

血浆复钙时间recalcification tim,,RTe参考范围:2.2~3.8分钟临床评价:1.血浆复钙时间测定(RT) 最早是作为内源凝血系统相关凝血因子缺陷的筛选检查。

但由于这个试验敏感性不如APTT,又容易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目前已改作他用,即筛选是否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

2.从一管检测增加到使用5个试管,将受检血浆与正常血浆按不同比例混合,然后再测复钙时间称为复钙交叉试验。

如延长的标本能被1/l o量的正常血浆纠正'可认为是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延长的标本不能被少量的正常血浆(一般为等量混合)纠正,则可视为存在过多的病理性抗凝物质。

当然,这试验中必须保证血浆是富含血小板的。

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g参考范围:2~4g/L(Clauss法)临床评价:1.纤维蛋白即凝血因子I,是止血血栓领域中最先了解的一个凝血蛋白,也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其血浆浓度为2~4g/L,是肝脏合成的一个带有双重三条多肽链的对称的二聚体结构的蛋白质,其分子量因合成的多肽组成不同可有340000(占7 0%),305000到320000多种形式,这种分子量和结构的不同对正常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病变时的Fg合成分析都有一定价值。

纤维蛋白原基因长度为5 0kb,定位于4号染色体(4q28~31)。

Fg除了在凝血过程中作为凝血酶主要作用底物起重要作用外,还在抗凝系统中因受纤溶酶作用分解出多种具生理活性小片段,不仅如此,在血小板聚集中可与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结合而介导血小板聚集;在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中可找到Fg;在肿瘤快速生长和血纤转移时,Fg水平也是极高的。

纤维蛋白原作为粘附蛋白属是多功能性的。

2.纤维蛋白原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灼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败血症及某些恶性肿瘤和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纤维蛋白原减少则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3.除了怀疑止凝血功能方面的异常要考虑Fg检测外,Fg升高的危险性还在于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发生急性血栓栓塞的机会要远远高于Fg正常的人;Fg升高还要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在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体检时应考虑加做Fg检测。

Fg降低是纤溶和DIC时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但对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要注薏:Fg水平的下降不一定在2g/L以下,因为妊娠后期本身Fg水平是高的;同样的理由,还须注意手术后的病人观察。

Fg水平下降是溶栓治疗有效的一个指标,但要注意控制在一定范围,一般在1.5g /L左右,因为链激酶等溶栓剂还须有一定量的Fg才能发挥作用。

另外也是防止出血的一个措施。

肿瘤病人化疗和放疗时有用Fg作为随访,一般来说,Fg水平由高而低,可作为肿瘤受到抑制的一个信号,而突然的升高,往往预示着有远处转移的可能。

4.由于自动化仪器的广泛使用,以及美国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检测Fg用的最多的方法是Clauss法。

虽然这种方法敏感且快速,便于操作,但对凝血酶试剂的要求要高(不能长时间保存于玻璃器皿中)、高红细胞比容时抗凝剂会相对不足,使用肝素时血浆浓度不能大于1 0U/ml。

另外,血中存在副蛋白和纤维降解产物(FDP)都可以影响检测值,尤其是当Fg小于1.5g/L时,应与血清FDP检测同时做。

由于Clauss法敏感性的限制,当Fg小于0.75g/L时,误差是很大的,应与APTT、PT、TT等结果一同分析。

Clauss方法检测的Fg需要结构正常,并有一定含量,因此,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因考虑改用ELISA和RIA等免疫检测手段。

血浆凝血因子Ⅶ、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plasma factorⅦ、Ⅸ、ⅪandⅫcoagulant activity assays参考范围:FⅧ: C 54.29%~168.51%F IX:C 50.09%~222.05%F XI:C 81%~118%FⅫ: C 61%~148% (均为一期法)临床评价:1.血浆凝血因子Ⅷ曾称为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或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 globulin,AHG),正常人血浆浓度很不稳定,一般为0.1 mg/L,分子量为330000,肝脏可能是主要的合成场所,其基因定位于X性染色体(Xq28),长度为186kb。

凝血因子Ⅸ也称为凝血活酶成分(plasma thromboplasin component,或叫christmas因子,分子量为56000,正常血浆浓度为3~4mg/I。

,为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其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Xq27·’),长度为34kb。

凝血因子Ⅺ,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凝血蛋白,血浆正常浓度为4~6mg/L,分子量为1 60000,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4q 35),长‘度为23kb。

因子Ⅻ,也称Hageman因子,正常血浆浓度为2.9mg/I。

,分子量为80000,主要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5 4q33_ter),长度为11.9kb。

传统上将因子Ⅶ、Ⅸ、Ⅺ、Ⅻ归纳为内源凝血因子,其中因子Ⅷ主要起辅因子作用,促进Ⅸa活化因子X,而因子Ⅶ血浓度极低,又与VW因子形成复合物,因此临床上有许多病理改变可能影响因子Ⅷ活性,从而表现出止血血栓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似血友病中的出血表现与凝血因子Ⅱ、Ⅶ、x一样,因子Ⅸ亦属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蛋白,酶原形式存在的FⅨ主要在Ca2+的存在下,通过Gla区在磷脂膜表面被组织因子一FⅦa复合物激活,也可由FⅪa和较弱的FXa激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