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讲义
凝血因子与常用抗凝药物 ppt课件
![凝血因子与常用抗凝药物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d964b60b1c59eef9c7b4cf.png)
辅助凝血因子
FITZGERALD因子 •FLETCHER因子 (激肽释放酶原) •von-Willebrand-因子
被取消资格的凝血因子
因子VI,促凝血球蛋白:其实是活化后的第五因子。
凝血因子的特点
①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
② 除F 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 新鲜血浆中,F 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 维生素K参与。
缺点: •只能注射给药 •仍然有HIT风险 •无有效拮抗剂
临床常用的有低分子肝素钠、钙,与肝素相比LMWH 不需要持续静脉滴注,经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半 衰期较长,出血不良反应较少,一般不需要检测凝血 指标。可以用鱼精蛋白部分中和。
超低分子量肝素
超低分子量肝素(ULMWH)是肝素经过化学法或酶 法降解而得的分子质量2000-3600的寡糖片段,其主 要4-12个单糖构成。 优点: •具有较高的抗Fxa/FIIa活性比,抗栓作用较低分子肝 素强。 缺点: •没有特异性的拮抗剂
③ 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血液中,经其他 酶水解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有活性,这一 过程称凝血因子的激活。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 角标上“a”
④ 在凝血中起酶促作用的因子有F Ⅱ、Ⅶ、Ⅸ、Ⅹ、 Ⅺ、Ⅻ、XIII、前激肽释放酶。
⑤ 在凝血中被消耗的因子是Ⅱ、Ⅴ、Ⅷ 、XIII;最 不稳定的是Ⅴ、Ⅷ。
水蛭素抗凝机制
XIIa
激活
VIIa 组织因子
XIa 激活IΒιβλιοθήκη a VIIIa激活Xa
激活
激活
Va
IIa
水蛭素类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水蛭素
直接抑制凝血酶IIa
水蛭素通过直接抑制游 离和结合的凝血酶活性 而发挥抗凝血作用,不 受血小板释放物质的影 响,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及抗凝治疗药学监护讲解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及抗凝治疗药学监护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340f51aeefdc8d376ee3291.png)
• 注2:7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团的头孢菌素有阻 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 注3: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 注4:具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可与维生素 K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 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 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 时,影响较为显著。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 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 注5: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 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 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 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 参考文献: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药物临 床信息参考》及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麻醉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 • • • • 1.局麻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2.静脉麻醉药 异丙酚 3.吸入麻醉剂 氟烷
人工胶体液
• 羟乙基淀粉 • 聚明胶肽
中药注射剂
• 疏血通注射液 • 丹参多酚酸盐(出血倾向者)
可预期
疗效
剂量
固定
无需 常规 监测 维生素K 鱼精蛋白 鱼精蛋白? 拮抗剂
食物/药物 相互作用 不大
不诱发
HIT
√ √/? √
/?
出血风险-ADR
• 抗凝血药物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药物还有那些?
抗凝血机制
减少血小板 抗血小板聚集 抑制肠道菌群,减少 维生素K吸收 大部分抗菌药物注1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 烯注2 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注3,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 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受阻)。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 头孢米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注4 青霉素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 孢噻吩(大剂量一日300mg/kg,减量至200mg/kg时,症 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 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少)。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4e4c5c8e009581b6bd9ebc3.png)
❤抗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频率高。
C
影响VitK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
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 出血。
❤ 头孢哌酮40%以上至胆道排泄,以原型经肠道排出,能抑制 或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2的正常菌群,抑制维生素K2的合成, 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AAD的诊断要点
近期使用抗生素史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AAD的诊断要点---近期应用抗生素史
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用药后3周内,突然出现腹泻, 尤其是老年、病情危重、恶性肿瘤、外科大手术后者,应怀 疑AAD的可能性。 症状常在抗生素治疗的4~9天开始出现,但也可能在停用抗 生素后发生。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一、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可能机制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A
骨髓抑 制作用
B
免疫性 PLT减少
C
影响 VitK合成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应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目前认为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 因,10%~25%的AAD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此菌引起。
与AAD有关的其他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菌、金葡菌尤其是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念珠菌、催产克雷伯菌、沙 门菌等也见有报道。
胃肠蠕动增快
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可使胃肠蠕动增 快,导致运动性腹泻; 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也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5f17cc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4.png)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与优化,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此过程中,为了有效促进疾病治疗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大量新型药物在临床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治疗药物治疗工作的途径。
在此期间,作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抗菌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合理实现对于相关菌群的有效抑制和杀灭,对于患者体内菌群平衡的合理保障与临床症状的有效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在治疗期间,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部分抗菌药物会对人体凝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希望有效实现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充分科普。
一、抗菌药物及其价值医疗人员指出,作为我国临床过程中常用的药物类型之一,抗菌药物主要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在临床期间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分为糖肽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叶酸途径抑制剂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
在临床过程中,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均可以对大量细菌进行合理抑制,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为患者健康的保护提供了强劲的助力与保障。
二、抗菌药物影响凝血功能的主要机制(一)降低免疫性PLT数量这一机制与抗菌药物自身的免疫性和半抗原性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
从自身免疫性的角度分析,磺胺类药物可以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而形成抗原,基于此,可以使患者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在此期间,抗原和抗体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吸附于血小板上,从而对血小板造成破坏。
从半抗原性的角度分析,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可以与血小板表面蛋白进行结合,使其具有抗原免疫性,继而对机体造成刺激使其产生抗体。
当抗原与抗体相融合后可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二)影响人体VitK合成医疗人员指出,在临床过程中,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相关药物可对人体肠道内生成维生素K2的菌群造成抑制,基于此,患者体内维生素K的含量可出现大量降低,从而导致依赖性凝血过程被阻断,继而诱发出血问题。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2fd1e5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5.png)
关注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反应存 在差异,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 的个体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提 供支持。
THANK YOU
展望
深入探讨抗菌药物对凝血 机制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抗菌药物对凝血系 统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用 药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加强凝血监测
对于使用可能影响凝血机制的 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加强凝血 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问题。
寻找替代药物
针对某些可能对凝血系统产生 不利影响的抗菌药物,积极寻 找替代药物,减少对凝血系统 的损害。
02
抗菌药物与其他影响凝血系统的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进一
步干扰血液凝固过程。
药物对肝脏酶的影响
03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
排泄,进一步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头孢噻肟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 碍。
头孢曲松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
特殊凝血因子检查
对于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肝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 可以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特殊凝血因子检查,以了解其 凝血状况。
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 现,如出血倾向、瘀斑等,以便及时发现凝血异常并进行 相应处理。
04
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类药物引起的凝血异常
阿米卡星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氟胞嘧啶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03
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203a710eb84ae45c3b358c8a.png)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一、减少血小板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此处罗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5 、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5 、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二、抗血小板聚集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
此类药物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 吸收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 合成受阻。
四、干扰维生素 K 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此类药物具有 N- 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K 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
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青霉素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大剂量一日300mg/kg ,减量至200mg/kg 时,症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少)。
抗凝血药物注意事项讲义
![抗凝血药物注意事项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727a8f36bec0975f465e2ce.png)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适应症: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 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型心绞痛, 总之临床用于防止小血栓的形成。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痛和胃肠道轻微出血, 偶尔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胃出血和胃溃疡以及主要在哮 喘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和皮肤反应)极少见。有 报道个别病例出现肝肾功能障碍、低血糖以及特别严重的皮 肤病变(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减少尿酸 的排泄,对易感者可引起痛风发作。极少数病例在长期服用 拜阿斯匹灵(阿司匹林肠溶片)后由于胃肠道隐匿性出血导 致贫血,出现黑便(严重胃出血的症状)。出现眩晕和耳鸣 时(特别是儿童和老人)可能为严重的中毒症状。如果出现 以上没有列举的可疑不良反应时,请及时告知医生或药剂师。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以便医生能判 断不良反应的程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抗凝血药物 注意事项
抗凝药
抗凝药是指能够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防止 血栓形成或对已形成血栓的可防止其进一步 发展的药物。
正常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 它是十分复杂的理化பைடு நூலகம்应。肉眼可见的血块 形成既是纤维蛋白形成的物理现象,也是一 系列酶促生化反应的终点。整个过程涉及许 多凝血因子。
常用抗凝药物种类:
1、注射用抗凝血药——肝素、 依诺肝素、替他肝素、阿地肝素 2、口服抗凝血药——香豆类:华法林、双 香豆素、硝酸香豆素 3、体外抗凝药——枸橼酸钠 4、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阿加曲班
临床常用的抗凝血药物
一、******* 例1、阿司匹林肠溶片
大剂量用于解热镇痛 抗炎抗风湿,小剂量 用于抗血小板聚集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b79c95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0.png)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等相应治疗措施。
血栓形成
症状描述
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脑血管栓塞等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呼吸困难、偏瘫等。
原因分析
部分抗菌药物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此外,长期卧床、导管留置等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处理措施
对于疑似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立即停用相关抗菌药物,并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抗凝、溶 栓、手术取栓等综合措施,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实验室指标异常
01
症状描述
凝血功能检查可能出现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异常指标 。
02
原因分析
抗菌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活性或降解 ,从而导致凝血功能指标异常。
03
处理措施
发现实验室指标异常后,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评估出血 或血栓形成风险。根据风险程度,调整抗菌药物剂量或更 换其他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患者 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抗菌药物
影响机制
其他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也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凝血功能。
具体药物
如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
处理措施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同样需要关注患者的凝血状况,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并根据 病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和方案。如果发生严重出血事件,需要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止血 措施。
03
04
处理措施与应对策略
预防措施
详尽评估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对患者 的凝血功能进行详尽的评估,包 括完整的病史、家族史、和凝血
功能的实验室检查。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203a710eb84ae45c3b358c8a.png)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一、减少血小板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此处罗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5 、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5 、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二、抗血小板聚集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
此类药物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 吸收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 合成受阻。
四、干扰维生素 K 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此类药物具有 N- 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K 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
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青霉素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大剂量一日300mg/kg ,减量至200mg/kg 时,症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少)。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30aa37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2.png)
注意观察出血症状
02
如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
检测凝血功能。
关注手术前后凝血状态
03
手术前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
防术后出血。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剂量
如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应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物。
考虑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这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凝血功能,如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维生素K的合 成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出现严重
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
03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抑制凝血因子合成
肝素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因子Xa等 凝血因子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详细描述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₂的合成, 影响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凝血功能。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 加出血风险。
抗生素
总结词
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 的患者中。
详细描述
一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可能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从而影响 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此外,长期或过量使用某些抗生素还可能 引起中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药物与凝血功能概述 • 常见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表现 • 预防与应对措施
药物对血凝试验的影响
![药物对血凝试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0f6a319c5da50e2524d7fad.png)
抗躁狂症,焦虑药(antimania,anti-sedative)
1.-唑仑类(-zolam)和西泮类(-zepam) 凝血和血栓调节蛋白中急性反应性蛋白的 影响而导致凝血试验或蛋白活性的改变,可 引起个别的出血和稍多的血栓性静脉炎 2.其他 可能出现因血小板易激活导致的凝血试验 改变
精神兴奋药(psychoactive)
抗精神药物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 1.帕罗西汀(paroxetine) 再障—影响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延长 无临床表现的溶血导致凝血试验缩短 (70%),轻度延长(30%) 2.多塞平(doxepin) 出现不能用血小板减少和凝血时间延长 解释的皮肤紫癜
3.氟伏沙明(fluvoxamine) APTT PT ACT 个别TT延长,但很少出 现临床出血 抗抑郁药80%都有出血时间延长的问题
1、抗生素药物
青霉素类和磺胺类药物:
增高血液中尿酸浓度,常误报作
“痛风阳性”。 磺胺类抑制肠内细菌繁殖,使尿 胆素不能还原为尿胆原,使尿胆 原检查出现混浊,无法得出尿胆 原的正确结果。
2、阿斯匹林片
阿斯匹林片是解热、消炎、镇痛药。一般 在临床主要用于发热疼痛和风湿性、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 阿斯匹林可使血液生化部分检验项目的结 果偏高或偏低。偏高的如:血糖、尿素氮、 尿酸、淀粉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 总胆固醇、血清镁离子等。 致结果偏低的有:血清白蛋白、铁离子等。
抗肿瘤抗体 目前在中国应用不多,主要出现因再障和 溶血导致的凝固时间改变和发色底物检测 影响 天然抗肿瘤药 都有报道出现APTT PT 延长,而AT PC FPS减少的静脉血栓
抗肿瘤辅助药物(一些酶类和铂类等) 无论是否出现血栓或出血都要注意 APTT,PT,Fg和出血时间的监测,以防止出 血或血栓并发症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ab60a1379563c1ec5da7122.png)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氯霉素、 两性霉素B。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 血细胞减少。应常规监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免疫性PLT减少(①药物自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 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 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 坏。②药物的半抗原性(β -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 板表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 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利巴韦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报道。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二、抗血小板聚集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此类药 物 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 但影响较轻。
cm×3 cm瘀斑1处。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400 mL,之后每日输注200 mL,并同时给予维生素K1 10 mg im bid; 卡络磺钠60 mg ivgtt qd。至第15天,患者血尿消失,皮肤未见有新
出血点。复查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举例
患儿,男,56 d,患儿母亲口服阿莫西林0. 5 g,tid,用药期间未
常见引起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 及其处理措施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一、概述
二、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三、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36d6e6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a.png)
一些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喹诺 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血小 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增加皮肤、 黏膜出血的风险。
抗菌药物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的过程,导致凝血障碍。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 酮类和利福平可能干扰肝脏合成维生 素K,从而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 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案例二:左氧氟沙星导致的出血事件
总结词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事件。
详细描述
左氧氟沙星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的凝结能力。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 量使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可能导致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出血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并采取适当的支持治疗措施,如输血 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和出血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引起的凝血障碍
01
总结词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凝血障碍。
02 03
详细描述
青霉素在治疗某些感染时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凝血机制,导致出血或血栓 形成。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量使用青霉素后出现,可能涉及多种复 杂的生理机制。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凝血障碍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并采取适当的支持 治疗措施,如输血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或出血风险增 加。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可能激活或抑制纤维蛋白溶 解系统,导致血液高凝菌药物
抗凝血的药物作用原理
![抗凝血的药物作用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c89b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1.png)
抗凝血的药物作用原理抗凝血药物是一类被广泛使用于治疗血栓和减少血栓形成风险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凝血系统的不同环节,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的作用原理。
一、肝素肝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药物,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并与其活性位点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X 转化为活化因子Xa,进而参与血栓的形成。
肝素还可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活化抗凝血酶Ⅲ,从而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活性。
此外,肝素还能抑制凝血因子IIa、IXa、Xa、XIIa、XIa等的活性。
二、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和血液中凝血因子II、VII、IX、X以及抗血栓蛋白C和抗血栓蛋白S的活性,从而抗凝血。
维生素K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时发挥重要作用,而华法林可以逆转维生素K的作用,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减少这些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一类最新研发的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Xa和凝血因子IIa,来抑制凝血。
与肝素和华法林不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不需受抗凝酶Ⅲ的辅助,从而实现抗凝血的效果。
四、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是在血管损伤区域聚集起到封闭伤口的作用,但过度的血小板聚集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它们通过不同机制抑制血小板的活动,如阻断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抑制腺苷二磷酸受体等,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性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抗凝血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凝血过程或降低血小板的活性,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中肝素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合成或血小板的聚集来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剂量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bdea184ce2f0066f433223d.png)
抗生素----利奈唑胺
大部分无明显临床表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作用机制: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骨髓抑制,但也有学者认为可能 与免疫介导、氧化应激有关 应对措施: 治疗时间不超过2周 静脉输注血小板
利奈唑胺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血小板计数基础值(<200×109/L) APACHEⅡ评分(>20) 年龄(>60岁) 长时间用药(>10d) 肾功能不全患者
ICU常用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
0营养支持 03 抗癫痫药物
04 抑酸药物
05 辅助用药
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
绝大部分无临床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活性下降(PT、APTT延长) 少数引起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出血死亡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作用机制: 维生素K缺乏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少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 抑制纤溶亢进, 从而减轻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谢谢 大家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1. 药物分子中含有N-甲硫四氮唑侧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消耗维生素K 引起凝血酶原 及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减少 2. 在胆汁中浓度较高,主要经胆道排泄,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维生素K合成 减少 应对措施: 补充血浆,维生素K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年龄(>60岁) 用药剂量过大(>6 g/d),疗程较长(>5 d) 有消化道疾病史尤其是溃疡性出血 肾功能不全患者 进食情况
抗生素----万古霉素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 机制:通过免疫机制介导的,主要机制是由万古霉素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万古霉素 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与相应抗原血小板膜上的GPIIb 和(或) GPIIIa 结合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血小板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进一步引起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和血液系统的凝 血功能障碍 应对措施: 血小板输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 若血小板无显著升高,再停用万古霉素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1f140733b3567ec102d8aee.png)
C
影响VitK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
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 出血。
❤头孢哌酮40%以上至胆道排泄,以原型经肠道排出,能抑制 或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2的正常菌群,抑制维生素K2的合成, 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艰难梭菌便培养和毒素检测呈阳性的腹泻患者中,大 约50%患者可以通过内镜发现伪膜。
伪膜多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也可位于结肠的其它 部分。
早期伪膜呈斑点状跳跃分布,进一步扩大,隆起,周围红 晕,红晕周边黏膜正常或水肿。
伪膜可呈黄白色、灰色、灰黄色或黄褐色,隆起于黏 膜,周围绕以红晕,重症病例伪膜可相互融合成片,甚至 可形成伪膜管型。
常伴有腹胀、腹痛、发热,可伴有里急后重。 患者可有厌食、精神不振等表现。 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中毒性休克或中毒性巨结肠、腹水、 麻痹性肠梗阻甚至死亡。
AAD的诊断要点---辅助检查
(1)大便检查: 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多数无肉眼血便或黏液便,有时便潜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定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 )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程度不 同、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机制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归 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
首选此药是因为考虑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有 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医院内感染。
但对于怀孕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万古霉素。替考 拉宁效果与万古霉素相似,但也需考虑出现耐药肠球 菌的可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ppt课件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7dcbb3d0d233d4b04e6921.png)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应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13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
免疫性 PLT减少
影响 VitK合成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应
14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氯霉素、 两性霉素B。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 血细胞减少。应常规监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7
举例
29例因应用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10例有严重出血,面 颊黏膜有鲜红的点状出血和渗出。 10例患者中还有胃肠道出血2例, 肺内出血2例,肉眼血尿1例。在万古霉素治疗开始后8 d,血小板计 数平均下降93%。平均最低值计数为13.6×109·L-1。停用万古霉素1 周后血小板恢复至正常值。
9
概述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药物涉及各大类: β-内酰胺类 氟喹酮类 糖肽类 唑烷酮类 氯霉素 磺胺类 利福霉素类 ……
10
概述
抗菌药物引起凝血障碍
抗菌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相关报道表明,在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 者中,抗感染药在其中所占的品种和几率都很大。其所引起血小板减少、 凝血因子生成障碍、甚至严重的出血性疾病越来越被临床关注。 当人体内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1时,可确诊为血小板减少 症。
27
小结
推进临床药学工作中DUR/DUE的开展,促进 药物利用评价工作的推广应用,建立医院合理 用药持续改进机制,更好地为患者的生命健康
服务
提高医生处方质量,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酸药物----泮托拉唑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较少,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机制: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VIII、IX 有影响 应对措施: 更换为其他质子泵抑制剂
利尿剂----呋塞米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较少 机制:确切的机制尙不明确
可能是直接的骨髓抑制作用以及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 应对措施: 调整用药剂量
抑酸药物----泮托拉唑
中/ 长链脂肪乳有致血小板减少
脂肪乳
1:1的中长 链脂肪乳
长链甘油三酯 中链甘油三酯
迅速被利用
含多不饱和的ω-6 为主 的亚油酸为主要成分
较强的促炎作用,能够收缩血管、提高毛 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血小板聚集
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
主要表现为有岀血倾向,血小板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机制: 1. 由于丙戊酸对肝脏功能有直接影响,可能会减少凝血因子的产生 2.丙戊酸钠及其代谢产物可破坏肝细胞,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 应对措施: 及时停药
抑制继发性纤溶亢进从而调节凝血紊乱,对凝血-纤溶系统平衡 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辅助用药----血必净
•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 •机制: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少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 抑制纤溶亢进, 从而减轻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谢谢 大家
@YOURNAME
大部分无明显临床表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作用机制: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骨髓抑制,但也有学者认为可能 与免疫介导、氧化应激有关 应对措施: 治疗时间不超过2周 静脉输注血小板
利奈唑胺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血小板计数基础值(<200×109/L) APACHEⅡ评分(>20) 年龄(>60岁) 长时间用药(>10d) 肾功能不全患者
抗生素----万古霉素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 机制:通过免疫机制介导的,主要机制是由万古霉素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万古霉素依 赖性抗血小板抗体,与相应抗原血小板膜上的GPIIb 和(或) GPIIIa 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引 起血小板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进一步引起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和血液系统的凝血功 能障碍 应对措施: 血小板输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 若血小板无显著升高,再停用万古霉素
2. 在胆汁中浓度较高,主要经胆道排泄,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维生素K合成减 少
应对措施: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年龄(>60岁) 用药剂量过大(>6 g/d),疗程较长(>5 d) 有消化道疾病史尤其是溃疡性出血 肾功能不全患者 进食情况
抗生素----利奈唑胺
常见药物对 凝血功能的
影响
01 抗生素
ICU常用药物
02 营养支持 03 抗癫痫药物
04 抑酸药物
05 辅助用药
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
绝大部分无临床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活性下降(PT、APTT延长) 少数引起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出血死亡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作用机制: 维生素K缺乏
1. 药物分子中含有N-甲硫四氮唑侧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消耗维生素K 引起凝血酶原 及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减少
万古霉素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年龄(>60岁)•长期肠外营养(TPN)患者存在止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血小板活化程度 增高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增加 •机制:
多被认为与TPN所致的肝功能损害、感染等有关; 脂肪乳剂作为PN 中的重要供能物质,会影响到患者的止凝血功能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较少,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机制: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VIII、IX 有影响 应对措施: 更换为其他质子泵抑制剂
辅助用药----乌司他丁
• 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 • 机制: ①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过度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 ② 抑制凝血因子Xa 、XIIa 、VIII 的激活以及血管舒缓素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