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目的:学习用毛细玻管法测定小鼠血凝时间,观察不同药物对血凝时间的影响原理:肝素中含有的大量硫酸根带大量负电荷,可与抗凝血酶3分子上正电荷的赖氨酸相结合,使抗凝血酶3构象改变,活性增加,灭活血凝酶等凝血因子而产生抗凝作用。

而止血敏能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能力,促进其释放凝血活性物质,从而促进血凝。

本实验用毛细玻管法观察、了解抗凝血药肝素和促凝血药止血敏对血凝时间的影响。

材料:
器材:毛细玻管、1ml注射器、秒表
药品:2.5%止血敏溶液、50u/ml肝素溶液、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3只
方法:
取小鼠3只,标记、称重。

1#鼠腹腔注射 2.5%止血敏溶液0.2ml/10g (5mg/10g),2#鼠腹腔注射50u/ml肝素溶液0.2ml/10g(10u/10g),3#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10g。

30min后,作眼眶内眦穿刺后迅速取血,取血达5cm 的血柱,并启动秒表,每隔30s折断毛细玻管一小截,检查有无纤维蛋白丝。

记录从采血到出现血凝丝时间,为凝血时间。

并汇集全班实验结果,计算三组小鼠的平均血凝时间,作均数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关于止血敏和肝素对血凝时间影响的结论。

注意事项:
1. 血凝时间可受温度影响,本实验室温最好在15℃左右。

思考:
止血敏和肝素各对血凝时间有何影响?其作用机理如何?临床上有哪些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频率高。
C

影响VitK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
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 出血。
❤ 头孢哌酮40%以上至胆道排泄,以原型经肠道排出,能抑制 或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2的正常菌群,抑制维生素K2的合成, 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AAD的诊断要点
近期使用抗生素史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AAD的诊断要点---近期应用抗生素史

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用药后3周内,突然出现腹泻, 尤其是老年、病情危重、恶性肿瘤、外科大手术后者,应怀 疑AAD的可能性。 症状常在抗生素治疗的4~9天开始出现,但也可能在停用抗 生素后发生。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一、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可能机制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A
骨髓抑 制作用
B
免疫性 PLT减少
C
影响 VitK合成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应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目前认为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 因,10%~25%的AAD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此菌引起。
与AAD有关的其他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菌、金葡菌尤其是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念珠菌、催产克雷伯菌、沙 门菌等也见有报道。

胃肠蠕动增快

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可使胃肠蠕动增 快,导致运动性腹泻; 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也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与优化,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此过程中,为了有效促进疾病治疗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大量新型药物在临床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治疗药物治疗工作的途径。

在此期间,作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抗菌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合理实现对于相关菌群的有效抑制和杀灭,对于患者体内菌群平衡的合理保障与临床症状的有效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在治疗期间,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部分抗菌药物会对人体凝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希望有效实现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充分科普。

一、抗菌药物及其价值医疗人员指出,作为我国临床过程中常用的药物类型之一,抗菌药物主要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在临床期间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分为糖肽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叶酸途径抑制剂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

在临床过程中,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均可以对大量细菌进行合理抑制,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为患者健康的保护提供了强劲的助力与保障。

二、抗菌药物影响凝血功能的主要机制(一)降低免疫性PLT数量这一机制与抗菌药物自身的免疫性和半抗原性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

从自身免疫性的角度分析,磺胺类药物可以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而形成抗原,基于此,可以使患者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在此期间,抗原和抗体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吸附于血小板上,从而对血小板造成破坏。

从半抗原性的角度分析,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可以与血小板表面蛋白进行结合,使其具有抗原免疫性,继而对机体造成刺激使其产生抗体。

当抗原与抗体相融合后可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二)影响人体VitK合成医疗人员指出,在临床过程中,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相关药物可对人体肠道内生成维生素K2的菌群造成抑制,基于此,患者体内维生素K的含量可出现大量降低,从而导致依赖性凝血过程被阻断,继而诱发出血问题。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出血性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 出血导致死亡。
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 机制
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A
骨髓抑 制作用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可能机制
B
C
免疫性 PLT减少
影响 VitK合成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目前有报道致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喹诺酮类包括: 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 环丙沙星。
精品课件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外伤致右眼结膜下出血、视网膜震荡伤, 予庆大霉素、眼宁肌注,每日2次;50% 葡 萄 糖注 射 液40ml 加 维 生 素 C lg、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每日1次;0.25% 氯霉素滴 眼液点眼,4小时1次。治疗第5天患者 出现氯霉素点眼后刺痛感加重, 双上肢出现多处红紫色片状的引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抗菌药物斑块,并 有疼痛。查血小板 90 ×109·L-1,出凝血 时间正常。停用氯霉素滴 眼液,其他治疗不变,皮肤疲斑逐渐变小,色泽变浅,10天 后 疲 斑 消 失,血 小板计数 200×109·L-1。
精品课件
举例
29例因应用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10例有严重出血, 面颊黏膜有鲜红的点状出血和渗出。 10例患者中还有胃肠道出血2例, 肺内出血2例,肉眼血尿1例。在万古霉素治疗开始后8 d,血小板计 数平均下降93%。平均最低值计数为13.6×109·L-1。停用万古霉素1 周后血小板恢复至正常值。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
青霉素 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 (大剂量一日 300mg/kg,减量至 200mg/kg 时,症状消失)、头孢 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 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 少)。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关注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反应存 在差异,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 的个体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提 供支持。
THANK YOU
展望
深入探讨抗菌药物对凝血 机制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抗菌药物对凝血系 统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用 药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加强凝血监测
对于使用可能影响凝血机制的 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加强凝血 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问题。
寻找替代药物
针对某些可能对凝血系统产生 不利影响的抗菌药物,积极寻 找替代药物,减少对凝血系统 的损害。
02
抗菌药物与其他影响凝血系统的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进一
步干扰血液凝固过程。
药物对肝脏酶的影响
03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
排泄,进一步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头孢噻肟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 碍。
头孢曲松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
特殊凝血因子检查
对于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肝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 可以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特殊凝血因子检查,以了解其 凝血状况。
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 现,如出血倾向、瘀斑等,以便及时发现凝血异常并进行 相应处理。
04
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类药物引起的凝血异常
阿米卡星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氟胞嘧啶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03
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哪些抗菌药物可以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哪些抗菌药物可以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哪些抗菌药物可以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注2: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团的头孢菌素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注3: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注4:具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可与维生素K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

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注5: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头孢菌素类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头孢菌素类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含有N-MTZ结构的头孢菌素
头孢哌酮
含有此类结构的头孢菌素有:
头孢孟多、头孢替坦、头孢哌酮、头孢甲
肟、头孢米诺、头孢美唑、头孢拉宗、拉
氧头孢。
THANK YOU
1、影响维生素K合成:
头孢地秦及头孢哌酮在体内几乎不代谢, 40% 以上自胆道经肠道排出, 因此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程度较大, 抑制了维生素K的肠道合成, 使维生素 K2合成减少; 另一方面, 维生素K1在近端小肠经 肠道经淋巴系统吸收, 维生素K2在远端小肠和结 肠被动扩散吸收, 使用抗生素后, 肠道菌群功能 紊乱, 引起腹泻, 因此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
但是大多数与头孢菌素相关的出血 , 主要是 由于对维生素 K 有反应的低凝血酶原血症 ( 凝血酶 原时间延长可以证实 ) , 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 陷(出血时间延长可以证实) 。
头孢菌素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干扰 凝血因子的合成:
• 影响肠道合成维生素K2; • 含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N-MTZ)的头孢菌素引起结 构与谷氨酸相似, 因而可干扰维生素K在肝脏中的 羧化, 进而使凝血酶原合成减少和依赖维生素K的 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等的水平降低。
头孢菌素类药物对凝血 功能的影响
叶亚楠
头孢菌素类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并发症 血小板功能障碍
头孢菌素诱导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 与以下几种机制有关:
• • • • • • 诱导对维生素K有反应的低凝血酶原血症; 产生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 继发于骨髓抑制产生的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抑制纤维蛋白聚合; 对香豆素的潜在影响

脉血康胶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脉血康胶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有效 6" 7 46, #5 8 " !6 7 #&, &# 8
与对照组比较, " ! " ", "5 。下同
!, !
两组临果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
对照组 7 ! ; ", "5 8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7 : 8 有效 %! 7 6#, 5" 8 %6 7 $6, 66 8 无效 ! 7 &, !5 8 # 7 !6, 66 8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 6! 6" 显效 %9 7 5&, !5 8 %" 7 66, 66 8
好转 # 例 7 !&, 4!: 8 , 无效 % !& 例中显效 %9 例 7 &4, !6: 8 , 例 7 6, 95: 8 , 总有效率 4&, %5: 。 " 讨 论 “ 肺心病属祖国医学 “ 肺胀 ” 、 心悸 ” 范畴, 慢性支气管炎发 展为肺心病进程是由肺及脾至肾累及心的传变过程, 气虚血瘀 为其关键。本方药主要具有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清肺泄热、 扶 正祛邪之功能。 方用红参补益心气; 当归、 丹参、 桃仁活血祛瘀; 全瓜蒌、 降香、 紫苏子化痰降气利膈, 痰瘀同治; 沙参润肺; 茯苓 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之源。 诸药合用, 以益气活血化瘀。 药理研究
重庆市江津人民医院 7 江津 $"!!&" 8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7 昆明 &5"!"$ 8
・ !"#・
中国中医急症 $##% 年 ! 月第 &’ 卷 第 ! 期
()*+,- ./0- $##% , 123- &’ , 42- !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药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凝血时间的影响
毛细玻管法
【目的】 1.学习用毛细玻管测定凝血时间的方法。 2.观察药物促凝血和抗凝血作用,并分析其机制。
【原理】 肝素通过激活血浆抗凝血酶Ⅲ和灭活多种凝血因子,从而具有体内和体外的抗凝血作用。
酚磺乙胺(止血敏)通过增加血小板生成、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而产生止血作
【方法】 取小鼠 3 只,称重、标记后观察其正常活动,然后每鼠分别腹腔注射 50u/mL 肝素溶液、2.5%止血 敏注射液、生理盐水溶液 0.2mL/10g。30 分钟后分别用毛细玻璃管插入小鼠眼内眦球后静脉丛,深约 2 mm, 自血液流进毛细玻璃管内开始计时,待血液注满玻璃管后,取出玻璃管并平放于桌面上。每隔 5~30 秒, 折断玻璃管约 5 mm 长度,并缓慢向左右拉开,观察折断处是否有血凝丝,在多次折断毛细玻璃管的过程
用。本实验酚磺乙胺的促凝作用是通过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而实现的。
【材料】 1.动物 小鼠,雌雄均可,体重 18~22g。 2.药物 2.5%(25mg/mL)止血敏注射液、50u/mL 肝素溶液、生理盐水溶液。 3.器材 JY4001 电子天平、鼠笼、1mL 注射器、5 号针头、毛细玻璃管(内径 1mm,长度 15cm)。
大;折断毛细玻璃管时过分用力,瞬间拉断或抽走血凝丝,则不能正确判断凝血时间;各人判断标准不一、计时误差,则凝
血时间结果欠缺可比性。 4.个体差异:小鼠正常体外凝血时间较短,与使用止血敏的小鼠的体外凝血时间较接近,两者有部分交叉性。
【讨论】
【结论】
中首次出现血凝丝所需的时间(从计时起)即为凝血时间。
【结果】
表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小鼠 体重(g)
药物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氯霉素、 两性霉素B。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 血细胞减少。应常规监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免疫性PLT减少(①药物自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 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 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 坏。②药物的半抗原性(β -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 板表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 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利巴韦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报道。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二、抗血小板聚集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此类药 物 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 但影响较轻。
cm×3 cm瘀斑1处。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400 mL,之后每日输注200 mL,并同时给予维生素K1 10 mg im bid; 卡络磺钠60 mg ivgtt qd。至第15天,患者血尿消失,皮肤未见有新
出血点。复查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举例
患儿,男,56 d,患儿母亲口服阿莫西林0. 5 g,tid,用药期间未
常见引起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 及其处理措施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一、概述
二、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三、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喹诺 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血小 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增加皮肤、 黏膜出血的风险。
抗菌药物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的过程,导致凝血障碍。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 酮类和利福平可能干扰肝脏合成维生 素K,从而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 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案例二:左氧氟沙星导致的出血事件
总结词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事件。
详细描述
左氧氟沙星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的凝结能力。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 量使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可能导致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出血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并采取适当的支持治疗措施,如输血 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和出血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引起的凝血障碍
01
总结词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凝血障碍。
02 03
详细描述
青霉素在治疗某些感染时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凝血机制,导致出血或血栓 形成。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量使用青霉素后出现,可能涉及多种复 杂的生理机制。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凝血障碍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并采取适当的支持 治疗措施,如输血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或出血风险增 加。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可能激活或抑制纤维蛋白溶 解系统,导致血液高凝菌药物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登录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相关期刊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多见。

结论:常规剂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部分患者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

用药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者加用小剂量维生素K1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

【关键词】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凝血功能障碍【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90-02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菌药物,由头孢哌酮钠及舒巴坦钠组成。

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舒巴坦是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保护头孢哌酮不受β- 内酰胺酶水解,对头孢哌酮有增效作用。

由于其疗效可靠,病患耐受性好,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及败血症、脑膜炎等。

但因其可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出血的报道近年逐渐增多,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应当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作用机理1.1 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合成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与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II、VII、IX、X的水平降低有关。

维生素K是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必需的辅助因子,参与凝血酶原前体中谷氨酸的γ羧化反应。

有文献报道[1],头孢哌酮分子中有四氮唑硫甲基(NMrT)侧链,该侧链在体内代谢可干扰谷氨酸的代谢,致使凝血酶原生成减少;肠道杆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极为敏感,肠道杆菌受到抑制可直接导致维生素K的生成减少,肠杆菌还能与体内的维生素K作用使其消耗增加,共同引起维生素K的缺乏,引起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

1.2 抑制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功能包括粘附、聚集、释放、促凝等效应,二磷酸腺苷(ADP)、α-肾上腺素、胶原等是诱导血小板凝聚的激动因子。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频率高。
C
影响VitK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
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 出血。
❤头孢哌酮40%以上至胆道排泄,以原型经肠道排出,能抑制 或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2的正常菌群,抑制维生素K2的合成, 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艰难梭菌便培养和毒素检测呈阳性的腹泻患者中,大 约50%患者可以通过内镜发现伪膜。
伪膜多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也可位于结肠的其它 部分。
早期伪膜呈斑点状跳跃分布,进一步扩大,隆起,周围红 晕,红晕周边黏膜正常或水肿。
伪膜可呈黄白色、灰色、灰黄色或黄褐色,隆起于黏 膜,周围绕以红晕,重症病例伪膜可相互融合成片,甚至 可形成伪膜管型。
常伴有腹胀、腹痛、发热,可伴有里急后重。 患者可有厌食、精神不振等表现。 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中毒性休克或中毒性巨结肠、腹水、 麻痹性肠梗阻甚至死亡。
AAD的诊断要点---辅助检查
(1)大便检查: 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多数无肉眼血便或黏液便,有时便潜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定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 )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程度不 同、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机制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归 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
首选此药是因为考虑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有 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医院内感染。
但对于怀孕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万古霉素。替考 拉宁效果与万古霉素相似,但也需考虑出现耐药肠球 菌的可能。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注意观察出血症状
02
如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
检测凝血功能。
关注手术前后凝血状态
03
手术前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
防术后出血。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剂量
如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应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物。
考虑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这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凝血功能,如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维生素K的合 成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出现严重
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
03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抑制凝血因子合成
肝素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因子Xa等 凝血因子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详细描述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₂的合成, 影响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凝血功能。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 加出血风险。
抗生素
总结词
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 的患者中。
详细描述
一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可能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从而影响 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此外,长期或过量使用某些抗生素还可能 引起中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药物与凝血功能概述 • 常见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表现 • 预防与应对措施

药物与血液系统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与血液系统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与血液系统相互作用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药物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药物与血液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药物在血液系统中的代谢与排泄、血液对药物的运输以及药物在血液系统中的副作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 药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例如,某些药物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致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导致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状的出现。

2. 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某些药物可以影响血液的凝固过程,使凝血机制发生紊乱。

例如,抗凝药物能够抑制凝血酶的生成,阻止血栓形成,起到预防血栓病的作用。

二、药物在血液系统中的代谢与排泄1.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或者不活性代谢产物。

血液系统中的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它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分解为代谢产物,然后将其排出体外。

2. 药物排泄药物的排泄方式多样,包括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气排泄等。

尿液排泄是主要的排泄途径之一,药物经过肾脏的过滤、分泌和重吸收等过程,最终从尿液中排出。

三、血液对药物的运输药物在体内的运输与血液紧密相关。

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药物可以快速分布到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液的输送能力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共同影响着药物的分布过程。

1.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血浆蛋白主要为药物提供了运输通道。

某些药物可以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药物-蛋白复合物,从而减少药物的自由态,降低药物的活性和药效,这一过程被称为药物的蛋白结合。

2. 药物在血液中的扩散药物在血液中扩散的速率与医药学上的“药物分配容积”有关。

药物分子越小、脂溶性越强,其在血液中的扩散速率就越快。

四、药物在血液系统中的副作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在血液系统中表现的副作用较为突出。

1. 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副作用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贫血、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少
应对措施:
补充血浆,维生素K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年龄(>60岁)
用药剂量过大(>6 g/d),疗程较长(>5 d)
有消化道疾病史尤其是溃疡性出血
肾功能不全患者 进食情况
抗生素----利奈唑胺
大部分无明显临床表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作用机制:
2.丙戊酸钠及其代谢产物可破坏肝细胞,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 应对措施: 及时停药
丙戊酸钠用于成年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具有 如下特点
血小板减少症发生与药物应用时间和累计剂量相关
合并多种用药更容易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
停用丙戊酸钠方可恢复血小板,减量则效果不佳
抑酸药物----泮托拉唑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较少,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辅助用药----血必净
• 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
• 机制: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少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
抑制纤溶亢进, 从而减轻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谢谢 大家
应对措施:
更换为其他质子泵抑制剂
辅助用药----乌司他丁
• 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 • 机制: ①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过度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
② 抑制凝血因子Xa 、XIIa 、VIII 的激活以及血管舒缓素的释放,
抑制继发性纤溶亢进从而调节凝血紊乱,对凝血-纤溶系统平衡
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骨髓抑制,但也有学者认为可能
与免疫介导、氧化应激有关
应对措施:
治疗时间不超过2周
静脉输注血小板
利奈唑胺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血小板计数基础值(<200×109/L)
APACHEⅡ评分(>20) 年龄(>60岁) 长时间用药(>10d) 肾功能不全患者
若血小板无显著升高,再停用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年龄(>60岁) 肾功能不全患者
营养支持----肠外营养
• 长期肠外营养(TPN)患者存在止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血小板活化程度 增高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增加 • 机制: 多被认为与TPN所致的肝功能损害、感染等有关; 脂肪乳剂作为PN 中的重要供能物质,会影响到患者的止凝血功能
机制: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VIII、IX 有影响
应对措施:
更换为其他质子泵抑制剂
利尿剂----呋塞米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较少
机制:确切的机制尙不明确
可能是直接的骨髓抑制作用以及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
应对措施:
调整用药剂量
抑酸药物----泮托拉唑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较少,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机制: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VIII、IX 有影响
中/ 长链脂肪乳有致血小板减少
1:1的中长 链脂肪乳
长链甘油三酯
迅速被利用
脂肪乳
中链甘油三酯
含多不饱和的ω-6 为主 的亚油酸为主要成分
较强的促炎作用,能够收缩血管、提高毛 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血小板聚集
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
主要表现为有岀血倾向,血小板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机制:
1. 由于丙戊酸对肝脏功能有直接影响,可能会减少凝血因子的产生
ICU常用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
01 抗生素 02 营养支持
ICU常用药物
03 抗癫痫药物
04 抑酸药物 05 辅助用药
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
绝大部分无临床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活性下降(PT、APTT延长) 少数引起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出血死亡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作用机制: 维生素K缺乏 1. 药物分子中含有N-甲硫四氮唑侧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消耗维生素K 引起凝血酶原 及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减少 2. 在胆汁中浓度较高,主要经胆道排泄,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维生素K合成
抗生素----万古霉素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 机制:通过免疫机制介导的,主要机制是由万古霉素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万古霉素
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与相应抗原血小板膜上的GPIIb 和(或) GPIIIa 结合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血小板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进一步引起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和血液系统的凝
血功能障碍 应对措施: 血小板输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