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课件中风历节病共26页文档
试述《金匮要略》对中风历节病的治疗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6), 1188-119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6177试述《金匮要略》对中风历节病的治疗赵怡童1,2,彭 锐1*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一病区,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4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2日摘要 《金匮要略》对于中风病、历节病的理解对后世有深刻的意义,为后世中风历节病的辨证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尤其是侯氏黑散、续命汤、风引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治疗中风历节病效果俱佳,现代临床依旧沿用,理解《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含义,就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
关键词中风病,历节病,痹证,风引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Trial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poplexy and 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 from “Synopsis in the Golden Chamber”Yitong Zhao 1,2, Rui Peng 1*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Orthopa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Orthopedic Ward 1,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 Western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14th , 2023; accepted: May 31st , 2023; published: Jun. 12th , 2023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on apoplexy and severe and migratory *通讯作者。
2024版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对《金匮要略》中的理论、方剂、药物等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对《金匮要略》的深入研究,旨在挖掘其学术内涵,阐发其理论精髓,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对该书的研究,也可以为现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研究方法与目的
辨证治疗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部位,采用健脾祛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治法。
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气阴两虚。
病因
暑热耗气伤阴,气阴不足,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
根据病情轻重和暑热的性质,采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和胃降逆等治法。
辨证治疗
暍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0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精神恍惚、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食欲时好时差、口苦、尿黄、脉象微数。
治法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方药
柴胡截疟饮加减。
症状表现
较间日疟症状轻,但病程较长。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祛邪截疟,调和营卫。
治法
何人饮加减。
方药
03
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01
症状表现
症状与间日疟相似,但病程更长,病情更重。
02
治法
祛邪截疟,清热保津。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05
疟病脉证并治
疟病分类
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不同,疟病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四种类型。
疟病定义
疟病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疟疾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课件
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以及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脉象 微——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数——风邪入中 鉴别 中风病——半身不遂——风邪入中经络 痹证——以疼痛为主证——风寒湿杂至,经脉闭塞 临床实践中,中风病的脉象并非仅仅如此而已,应加以注意。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熟悉中风病和历节病总的病因病机。 2.掌握风湿历节和寒湿历节的主证、病机、治法和方药。 3.背诵原文8、10条。
第2页,共53页。
合篇意义
1.均属于广性风病范畴: 临床特点具有风性特点,善行而数变 致病因素与风邪有关 2.病势发展转归——向愈 ——致残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肝肾先虚 (4)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内伤肝肾 (9) “盛人脉涩小,短气” ――气虚 (7) “(脉)弱则血不足” ――血虚 (6) “(趺阳脉)滑则谷气实”――胃有蕴热,再感风湿 (5) “汗出入水中”――寒湿外侵 (4) “浮则汗自出”――风(寒湿)邪侵入 (5) “少阳脉浮…浮则为风”――风(寒湿)邪侵入 (6) “饮酒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侵入 (7)
桂附伍用:祛风除湿以通脉 温经行痹以助阳
此三药合用: 疏风散寒,祛湿止痛
第35页,共53页。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止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第8页,共53页。
中风——麻木不仁,足曳不能行,手废不能握,病重。 痹证——手指掌握不常,举臂则痛楚转甚,病轻。
第9页,共53页。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中风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半身不遂,口角斜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为主) 痹证 风寒湿杂至,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神志清楚,脉涩 (邪实为主)
中风历节病.
(2)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上段)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即由于脏腑衰弱,气血两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而 深入脏腑,痹阻经脉,阻滞清窍,危害脏腑而成。
(2)中风病的特点:或损及于肢体之左侧,或 损及于肢体的右侧,即原文所说“或左或右”。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痹证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病 机: 感受风(寒)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治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选 方: 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方 解:P64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4 2、加减: 风寒湿热的偏重
不同正虚 局部症状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证候 局部可能发红发热,或全 关节多无红肿、发
身发热
热,全身无热象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兼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5 2、加减:病机
(寒甚、湿甚、气血瘀滞、久病痼疾等) 根据部位
金匮要略PPT课件
疾病分类与病邪性质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 师曰:头痛、项、腰 、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 、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 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伤、六极,妇人 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gu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 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 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十三) 病 证 分 类
《 金 匮 要 略 方 论 》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一)基本内容:共25篇 前22篇(方剂205首,原文398条,用药155味,40多种疾病。)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总论
——
第二篇“痉湿暍篇”到第十七篇“呕吐哕下利篇” 内科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篇 第十九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 第二十到第二十二篇:“妇人三篇”
五 邪 中 人
阳病18(营、卫、营卫) 阳病—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六种经络病证
阴病18(虚、实) 病 证 的 分 类
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有咳、上气、喘、哕 、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九种 五脏病18(六淫:气、血、气血兼病) 五脏病—五脏受六淫之邪而为病。
六微(六腑病)18(六淫:气、血、气血兼病)
《金匮要略》对疾病的命名 ——病因: ——症状: ——病机: ——病机加病位: 水气、痰饮、瘀血 腹满、痉病、呕、哕、下利 虚劳 血痹、胸痹、肝着、肾着
——疾病特征:
中风、历节
——疾病发生的特殊时期命名: 妊娠病、产后病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病证结合、以辨证为主
金匮要略ppt课件
学术交流
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 会,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 和临床经验,拓宽视野。
案例分析方法
选择典型案例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 入分析和讨论,加深对《金匮要 略》中相关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理
解和掌握。
案例对比
将不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共 性和差异,提炼出更具普遍性的治 疗规律和经 成系统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肠痈
探讨肠痈的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和治疗原则。
痔疮
论述痔疮的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及治疗方法。
妇科疾病应用
月经不调
阐述月经不调的病因、症状、辨 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带下病
分析带下病的证型、治法及代表 方剂。
妊娠病
探讨妊娠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和治疗原则。
产后病
论述产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及治疗方法。
拓展相关领域知识 建议学生进一步拓展与金匮要略相关的中医药知 识领域,如中药学、针灸推拿等,以更全面地理 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积极探索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 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及辨证论 治规律的探讨。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临床实验研究
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研究。 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探索与实践。
经方配伍规律及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方剂学研究
《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规律。
《金匮要略》常用药物的功效及药理作 《金匮要略》方剂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
用。
研究。
中药药理学研究
《金匮要略》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金匮要略》方剂的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PPT课件
清代尤在泾认为“无论贼风邪
2、鉴别:
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
应”,与仲景之气血内虚,外邪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
病
诱发立论相一致。
内科的厥证、脱证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
3、关于真中风、类中风
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2
3
类别 病名
历 节 病
历节病概论
(一)病名概念及其沿革
(二)病因病机
强直性脊柱炎中有关节畸形或骨 损伤肝肾等。
质破坏者。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痹证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4
5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6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19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机:寒湿内盛,痹阻经脉关节,阳气不通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剂:乌头汤 (本方常用量:麻黄20g、芍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1
中风病概论
类别 病名
(一)证候 与 鉴别
(二)病因病机
1、多先猝然昏倒,然后出 气血内虚,外邪诱发,是中风
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重则 病总的病因病机。即由于脏腑衰
中 昏迷不识人。
弱,气血两虚,经脉痹阻,偶受
多有先兆症状。
外邪诱发致病。
风 本病类似于脑血管病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 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1汤6 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
【南中医课件】金匮要略-中风历结病第五
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 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 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 汗出,故曰历节。(4)
中 风 历 结 病 脉 并 治 第 五
提要:本篇论历节病的病机及 临床特征。 分析: 寸口脉沉-沉即主骨-沉即为 肾 而弱-弱即主筋-弱即为 肝 内因 汗出入水中-腠理开泄,寒湿 内侵-外因 如水伤心-浸淫筋骨关节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郁为 湿热
中 风 历 结 病 脉 并 治 第 五
乌头汤(寒湿历节) 病机
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 历节)
寒湿内侵,留于关节, 风湿流注筋脉关节,化 损伤经脉的阳气 热伤阴 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 关节肿大疼痛,全身消 伸,痛处不热,关节不 瘦,局部可发红发热, 红肿,全身无热象 或全身发热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乌头汤 祛风除湿和营止痛,养 阴清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中风历结病脉并治第五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周欣
中 风 历 结 病 脉 并 治 第 五
(一)、概念
一、概 述
1. 中风病:指猝然晕倒,然 后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重则昏迷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病 证。(与伤寒太阳中风不同) 2、历节病:指肿痛遍历多个 关节,甚则关节活动障碍,身 体羸瘦为主的病证。
轻者隐疹(在络) 重则中风(在经) 胸满气短(入脏)
中 风 历 结 病 脉 并 治 第 五
【原文】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
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 治风癲。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心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 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 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 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 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 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
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
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
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
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
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
金匮要略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一、引言《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瑰宝,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方书之祖”。
本课件旨在对《金匮要略》进行系统介绍,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著作。
二、《金匮要略》的作者与成书背景1.作者:张仲景,字机仲,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2.成书背景: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人民生活困苦。
张仲景深感民众疾苦,立志学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他广采众方,博采众长,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后经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三、《金匮要略》的内容与结构1.内容:《金匮要略》共分为三卷,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书中详细阐述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结构:本书采用条文形式,以病为纲,以方为目。
每一条文先列举病名,然后阐述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书中所载方剂共计205首,涉及药物达410余种。
四、《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特点1.辨证论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方证相应: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方证相应”的观点,即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3.预防为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预防为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书中载有许多预防疾病的方剂和养生保健方法,对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金匮要略》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历史地位:《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所载方剂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被誉为“千古奇方”。
2.影响:《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等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发展。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一、概述中风: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疾病。
发病突然,见症多端。
并且多由正气亏虚,受外邪所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栓塞、脑出血等病。
历节:历者,数也,过也,历节,即病邪经过的骨节,节节疼痛,《圣济总录》曰:“所历之节,悉皆疼痛”,历节病是以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多由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二、中风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一)中风病的病机寸口脉浮而紧:浮─气血不足;紧─感受风寒病机:经络空虚,外邪内中;虚寒相搏,贼邪不泄;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二)中风病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辨证邪在于络: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肤,则肌肤麻木不仁;邪在于经:经脉痹阻,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筋骨肌肉失养,则肢体沉重不用;邪入于腑:六腑不通,浊气上蒙清窍,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气血逆乱,心窍闭阻,舌即难言,口吐涎。
三、历节病(一)历节病的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3.阴血不足,风邪外袭;4.气虚湿盛,汗出当风;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二)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临床表现:主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兼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湿热上犯、中阻、下注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除湿白术、附子---温经逐湿止痛知母、芍药---滋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临床应用:本方证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中风历节病篇》幻灯片
“此为痹”一句,指本病的主要病机为经 脉痹阻。
中风
内虚外风的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紧,紧那么为寒,浮那么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原文第 2条第一段〕 词解:贼邪不泻、喎僻 提示:从脉象论述外风的病因为血虚风邪 内中,并指出口眼喎僻的机理。 讨论:
病名解释
历节:历节是因正气虚弱,外邪侵入 所致,以疼痛遍历关节为主证的疾病, 属于痹证范围的行痹、痛痹之类。
病名由来:由于疼痛遍历关节,且开 展很快,故后世称为历节风或痛风。
中风主要内容
• 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 中风的病因病机 • 病症
中风
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原文第1 条〕 讨论:对痹的认识有两种看法 1.“痹”为痹证:如沈目南、尤在泾
历节
思考题
❖ 〔1〕中风与痹证的主要区别何在? ❖ 〔2〕历节病的主要病症是什么?是怎样起病的? ❖ 〔3〕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与后世中风闭证、
脱证有何联系? ❖ 〔4〕历节病的病机如何?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
汤如何区别使用? ❖ 〔5〕历节与黄汗其一样病症与不同病症何在?
三、病症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涎。〔原文第2条第二段〕 讨论: 1.中风的四种类型 2.“入”与“在”的意 义 3.中风分四类说明病证的深重浅轻,并非 风邪中人有一定的途径。目前临床上一般 以邪在经络为一型,邪在脏腑为一型。
中风
中经络中脏腑
历节
一、历节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