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第五

合集下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林昌松
概述

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风: 历节病: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沿革:



合篇意义:
中风病
一、成因 【原文】(2)上段:从 脉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 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 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贼邪不泻,经脉之气痹 阻所致。 【原文】(3)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历节病
【原文】(10):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使风寒湿邪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化微汗而解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历节病
【原文】(7):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及 证候。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肝 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黄汗 病鉴别。
历节病
二、辨证论治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中风病
二、辨证 【原文】(1):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的 鉴别。 【原文】(2)下段:邪中浅深不同,证候轻 重不同。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 历节病机。 【原文】(5):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的 历节病机。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之 历节病机。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身体肿,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两胫冷。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6)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少阴脉
(主心.肾 )
风血相搏 疼痛如掣。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痹阻筋骨
关节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
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 致。(7)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导致
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搏
(1)气虚卫外不固─短气、自汗
(2)邪气流注关节─历节疼不可伸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
外因: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侵袭
风寒湿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历节疼痛
(历节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 药知母汤主之。(8)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病机:风寒湿邪痹阻,化热伤阴。
症状分析:
风 寒 湿 侵 入
侵入筋脉关节,气血痹阻─肢节疼痛 上犯于头,清阳不升─头眩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2)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1、通过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 2、中风的临床表现

蜜--制乌头之毒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吃东西喜欢吃酸的,吃酸的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了,就会伤筋。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试试,在睡觉前喝很多的柠檬汁,到三更半夜,你的脚就会抽筋。

这就是因为酸太盛。

现在有两种酸,一种就是我们吃的东西本来就是酸的,例如象柠檬,还有一种酸是假甜真酸,为什么叫假甜真酸?吃到嘴里是甜的,到了胃里是酸的。

现在好多的面包,都是人工糖做的,吃到嘴里很甜,这个人工糖骗到你的嘴巴,到了胃里面去就变成酸的了。

人工糖制造出来的时候,体积非常小,我们身上很多的病毒,细菌在嘴巴里面吃到人工糖以后,就会喂食这些细菌病毒,吃到人工糖以后,排出来的糞便代谢物就是酸性的。

晚上睡觉会脚抽筋。

中医认为肝苦急。

假如一个病人告诉你他的脚经常抽筋,他喜欢吃甜的,这就是假甜真酸,什么叫抽筋,就是肝苦急。

急时甘以缓之,这就是要告诉抽筋的病人要多吃甜的,抽筋就会解缓。

但是,他告诉你就是经常吃甜的,其实他吃的就是假甜真酸。

你要告诉他此甜非彼甜,让他买蔗糖,饴糖来吃,抽筋就会好。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如果长期都吃太咸的食物会伤骨,反过来,当你在帮病人治疗骨病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所以,真理就是正反两面看,你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看,吃咸吃多了会伤骨,同样的帮病人治骨病的时候,要少吃咸的。

所以,我们看到膝盖肿,风湿关节炎,就要告诉病人咸的少吃,尽量不要吃。

当骨伤到以后,病人就会出现小儿麻痹,肌肉萎缩,病人的关节越变越大,脚上肌肉越来越小,中医把这种取名为鹤膝,鹤膝风,中间膝盖肿得很大,腿部很小,这就叫萎。

骨伤了,肌肉萎缩,反过来,我们看到肌肉萎缩,就知道骨伤了,我们就要去治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风我们在太阳病中学过,其实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由于病人的体质的不同,同样的外邪对有的人没有影响,而对有的人却有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这就是同一病症对人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同病不同治的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府,即不识人;邪入藏,舌则难言,口吐涎沫。

中风的脉像就是寸口脉浮而紧,脉紧代表是寒,其实从自然中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寒的话,东西就会僵硬。

脉浮代表的是脉虚,也表示人的阳往外抵抗。

如果只是寒与虚的问题,那意味着病邪还在皮肤,此时稍微加以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是浮而且血虚的情况,此时就意味着络脉是空虚了,也就是说病邪已经从皮肤进入腠里了,这个时候病邪没有祛除,就会在病人的身体中乱窜,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左边,也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右边。

有病邪的部位运行反而是比较缓慢,没有病邪的一侧把病邪的一侧气血带过去了,造成病邪一侧气血不足,从而产生麻痹、瘫痪等症状。

如果病邪只是在络(腠里),此时病人只是感觉到皮肤有点麻木不仁了。

如果病邪在经上,病人就会感觉到四肢沉重。

如果病邪进入腑,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记忆不佳的问题,会不认识自己所熟悉的人。

如果病邪进入臟器,病人就会出现舌头僵硬,难以说话,同时还会出现口吐涏沫。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为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子,近年用其治疗脑缺血病有 较好的疗效。脑缺血病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造成的组织损伤 有关,为探讨侯氏黑散对脑缺血病的疗效机理,实验观察了 该药对兔的心、脑、肺、肾组织与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组织匀浆液脂质氧化物的含量,与 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本品有较强抑制脂质过氧 化反应的作用,故可减轻组织缺血造成的损伤,这可能是其 治疗脑缺血病的机理之一。
*
*
中风病
*
*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 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
*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
*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
*
①亡血:亡是亡失,血是营血。 ②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患,因风湿郁于肌
表所引起。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 ③心气不足:是指心之气血不足。 ④入中:指风邪内入,伤中心肺。
*
*
本条论营卫气血不足,感受风寒可发为中风或瘾疹。
寸口脉迟而缓,脉迟提示有外寒,脉缓反映正虚; 沉而缓是营气不足,多致血虚,浮而缓是卫气不足, 易受风邪。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黄芪三钱,半夏三钱,独活两钱,防风两钱,生姜二片党参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红枣十枚,炙甘草两钱中风的先兆:第一个,没原因的失眠,持续半年,血不够。

人会睡觉是因有三个条件,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

当血够时,血会归肝,人就可睡得很好。

当血不够时,肝里缺血,半夜就醒过来;心脏里的血不够,神没办法呆在心脏里,这个神出去了,神游,就会造成失眠也是血虚的状态之下;脾藏意,脑筋没办法停下来。

第二个,手麻,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麻(肺经、大肠经和心包经),代表大概三个月之内就会有中风的机会。

第三个,足胫骨麻,足三里下来到解溪的地方麻,这个是大概两个礼拜以内就会中风。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不为风而)为痹。

脉微(阳之微)而数(风之数),中风使然。

(中风而偏于寒者)寸口(阳)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风,风寒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血虚则无以充皮肤而养络)络脉空虚,(无以御邪)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络邪病表)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身肢偏重,斜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病九窍闭);邪入于脏(心肾二脏,俱连舌本,脏气厥而不至舌下),舌即难言,口吐涎沫。

血脉如稍微跳快一点点,数时,都是有风在身体里。

正气会把邪气拉过来,如脸部中风,嘴巴会偏到健侧来歪掉。

正气会引邪拉过来,健侧会口歪眼斜,针右边时,可扎左边的合谷、左边的合谷扎右边的脸。

久病为虚,所以久病时两边都治。

因正气也会虚掉。

脸歪过去,一个月后右边又中风,脸永远是拉扯的样子,因拉得很紧。

冒大汗,侧一边脸对着冷气,第二天脸部就歪掉了。

桂枝汤是解肌的,把肌肉里的寒水要提升出来,加葛根就好了。

所以桂枝汤加葛根就是非常好的治疗面部中风的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二片,红枣十枚,炙甘草三钱,葛根五钱、六钱,头痛时加川芎三钱,勾陈(也是可止头痛,同时勾陈可让一个人情绪会比较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 ( ) ( )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第五57页PPT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第五57页PPT

第2条(掌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 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 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 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 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 涎。
中风的病机和脉证
浮——血虚气浮,络脉空虚
寸口脉
黄汗病 黄汗部位:全身性,
以上半身为主 关节肿痛:无 病机: 湿热郁于肌肤,
不得不宣泄
厉节病 关节黄汗出, 他处无
有 湿热困郁关节, 熏蒸而成
临床应用
由于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在因 素之一。
故临床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骨变筋缩之变化 者,常用熟地、牛膝、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川断、桑寄生等药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
邪留虚处,或左或右
紧——风寒入侵,乘虚留滞
邪气反缓——患侧受邪,邪阻络脉,气血不畅,经脉失养松弛
正气即急——健侧无邪,气血流畅,相对而急
正气引邪——病侧松弛不用,健侧正常
向左喎者,病反在右
喎僻不遂
向右喎者,病反在左
邪中络脉(浅)——营气受阻,肌肤失养——麻 痹不仁(感觉障碍)
邪在于经(重)——血气阻滞,经脉不畅——肢 体沉重 (运动障碍)
脉,和中祛邪
头风摩散方
头风——风寒犯及头部,经络阻滞 外治法——药物涂擦局部,效捷便利 治则:散寒通经止痛 附子——味辛大热,散经络风寒,通经止痛 盐——味咸微辛,入血分祛皮肤风毒 本方可用于治疗中风中经络之口眼喎斜
第4条(了解)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 弱即为肝。
中风病的脉证以及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历节病.

中风历节病.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 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2)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上段)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即由于脏腑衰弱,气血两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而 深入脏腑,痹阻经脉,阻滞清窍,危害脏腑而成。
(2)中风病的特点:或损及于肢体之左侧,或 损及于肢体的右侧,即原文所说“或左或右”。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痹证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病 机: 感受风(寒)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治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选 方: 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方 解:P64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4 2、加减: 风寒湿热的偏重
不同正虚 局部症状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证候 局部可能发红发热,或全 关节多无红肿、发
身发热
热,全身无热象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兼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5 2、加减:病机
(寒甚、湿甚、气血瘀滞、久病痼疾等) 根据部位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胡希恕)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胡希恕)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朮(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药力行。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当他“寸口脉迟而缓”迟是寒,缓是虚。哪儿虚呢?看这个脉的情形,“荣缓则为亡血”血管里头谓之“荣”啊,荣气在血管之内啊,你着重摁,沉取缓,这是血不足。你看我们讲这个太阳中风也是,“阳浮而阴弱”你手轻轻一摸他有脉,这叫浮脉,你使劲摁,里头一摁,这个脉不经摁,很缓弱,那就叫做阴弱,阴弱就是里头弱,里头弱是什么,他血少。所以太阳中风也是,由于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也被夺啊,那么他这个脉就是不经摁,他血少,你看这个伤寒脉一点也不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相当充实,摁这个脉管相当经摁,它紧啊。他这里说的是荣缓,那是往里头摁,这个脉没力气,没力气就血少,荣虚血少嘛,“为亡血”。“卫缓”轻手摸,这个脉就缓,那么它是中风脉。“邪气中经”一般说邪气还在表,只是在经络之间吧,那就是表证而已,风寒末及了,“则令身痒而瘾疹”。如果“心气不足”这个邪啊乘虚而内入,这和上面说的一样。这个说的是荣也缓、卫也缓,不是只说的卫缓啊。说是血既虚,又有风邪,营卫俱缓,就是浮取缓,沉取也缓。那么这个什么呢,说明血少有风来客之,所以脉迟而缓,这个迟也是有风寒的关系了。那么如果只中于表,那身痒而瘾疹而已。瘾疹就是我们说的那些比如荨麻疹也属于这类的,你不挠,它不起来,你一挠,它起来一大片,它叫做瘾疹,这就是风寒外邪啊。那如果心气再虚,这个邪就乘虚而入。那么邪气要是入中的话,那就要影响内里的问题了,“胸满而短气”。仲景这个书到这就完了,底下这个那也是林亿他们从旁处找的方子,仲景一个方子没有,在下面就要论述那个“历节”了,可见仲景在写这个东西啊,是因为古人有这个说法,他介绍了。那么他也没出方子,那么我们根据这个事实看啊,古人对于脑血管意外这种病是这么一种看法,还没有治疗的办法,可以说是还没有经验出来。那么这种说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那么后世治这个病啊,动辄就是祛风啊这类药物,相当有害的,那我们治这个病呢,我认为,主要要祛瘀活血。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的,这个出血啊,在中医的观点常有淤血的关系,他好好的血管就会出血吗,尤其是高血压,你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火的药,所以三黄泻心汤啊,配合桂枝茯苓丸什么都可以的,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这个又能降血压,又能够祛瘀,你不祛瘀是治不了的。现在一般还是这么讲中风,我的意思是应该改良,不对头。这个在西医的检查是相当清楚了,他不外乎一个脑血管出血,这个平时与那个高血压有关系,一个就是那个血栓形成,就这么两种情形大概。这两种情形都是血液的问题,都不是风的问题,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还来这么认识它,所以这个病就值得研究了。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目的要求】1.了解中风与历节病合篇的意义。

2.掌握中风的脉证与辨证。

3.掌握历节病的脉因证治。

【主要内容】本篇重点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病的证治,也论述了瘾疹、胸满、痫、狂、头风、脚气等十余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由于这些疾病,多属风邪或湿邪引起的疾患,多有肢体不能正常活动的病症,故合为一篇讨论。

本篇所论的中风,属内伤杂病,故与《伤寒论》所述中风不同。

中风,又名卒中,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其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故称中风。

证候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

历节病是病邪遍历关节,有关节肿大疼痛等症。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而发病。

若日久不愈,又有邪气闭郁肢体关节,郁而化热,停湿留瘀等复杂病变。

【原文讲解】【中风证治】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

第1条第2条第3条第1条【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词解】痹:指中风病机,经络血脉气血不通。

【释义】中风者正气已虚,肝肾阴血亏损,阳气不足,故脉来微弱。

阴血不足,肝风易动,风燥化火,或五志化火,故脉数。

火热灼液为痰,痹阻脉络,气血不能畅行,筋脉失养,故病变轻者出现一臂偏废;重者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而成半身不遂。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中风的辨证。

【按语】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

阴不涵阳之阳,阴虚所生之热,五志所化之火,皆可上行于头,故临证多见寸脉大于尺脉。

可知数脉是言其火热上行,多见头痛而晕,头目皆胀,足飘无力,所以脉微而数是中风病病机定音之词。

第2条【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金匮发微》曹颖甫】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发微》曹颖甫】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发微》曹颖甫】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

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

不明风之为义。

不足以知中风之病。

臂之擎飚乍发。

林木披靡。

风从东受。

则木靡于西。

风从西来。

则木靡于东。

本体所以偏斜不正者。

风力之所著。

偏也。

故口眼喁僻。

半身不遂所受之风。

虽有轻重。

而一面之暴受压迫则同。

然则风之著于人体者。

偏左病即在左。

血气乃受约而并于右。

血气乃约并于左。

血气不行之手足。

乃废而不用。

故曰当半身不遂。

但臂不遂者。

此这寒湿痹于筋络。

当用葳灵仙独活等合桂枝附子汤以治之。

不当与中风同治矣。

脉为血分盈虚之大验。

血虚故脉微。

(与伤寒太阳篇脉微脉涩同)风为阳邪。

其气善于鼓动。

故脉数。

盖脉微者不必数。

虚固多寒也。

脉数者不必微。

固多实也。

今半身不遂。

脉微而有数象。

故决为中风使然。

然则卒然晕倒痰涎上涌。

两脉但弦无胃者。

岂得谓之中风耶。

予常治四明邬炳生右手足不用。

与无锡华宗海合治之。

诊其脉。

微而数。

微为血虚。

其人向患咯血便血。

营分之虚。

要无可疑。

日常由外滩报关行夜半回福田庵路寓所。

风邪乘虚。

因而致病。

以伤寒之例求之,则脉为风。

以杂病之例求之。

则数亦为风。

疟脉之弦数为发。

可为明证。

予因用麻黄汤外加防风潞参当归川芎熟地等味。

宗海针手足三里风池委中肩并合谷环跳跗阳丰隆离钓等穴而灸之。

三日即能步行。

独怪金元四家。

主痰主火主风。

而不辨其为虚。

根本先诊。

独不见候氏黑散有人参芎归以补虚。

风引汤重用龙骨牡蛎以镇风阳之犯脑耶。

又不见防已地黄汤之重用地黄汁耶。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寒虚相博。

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

络脉空虚。

贼邪不泄。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恶。

喁僻不遂。

邪恶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邪恶入于府。

即不识人。

邪入于藏。

舌即难言。

口吐涎沫。

伤寒论中有中风。

杂病论亦有中风。

同名而异病。

究竞是一是二。

此不可以不辨也。

仲师云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趺阳脉浮而滑”这讲的就是胃脉,冲阳脉,也就是讲的是胃气。

“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谷气实,代表胃中有实,就是有宿食停在里面,此时就会摸到趺阳脉不但滑,而且实。

胃气很实的人,非常容易流汗,一吃东西就流汗。

流汗的时候,如果是在空调房中或者跳到水里面去,汗没有透发,就会产生这种历节。

“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太阴大多是指的女人得到的历节,太阴脉指的就是我们手上关脉的地方,这里的太阴脉讲的是我们的脾脏,如果是弱脉表示血虚,而脾主四肢,主肌肉,当脾脏功能不好时,固表能力就不够。

当风进入体内的时候,正好遇到此人血不足,而血不足的原因,可能肠胃吸收不是很好,生血的过程不是很好,这也会造成疼痛如掣。

这种病大多出现在妇人身上的居多。

在过去,女人大多做针线活,过去的男人都是在外面做劳力的活,所以,过去的女人动得比较少,动得比较少的人,一般来说,血都不足,所以,象这种病在过去大多发生在女人身上。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什么叫盛人?这里的盛人,过去说的就是有钱人,家里环境很好的,每天都大酒大肉的吃,然后妻妾又很多,象这种人运动也是很少,养尊处优的人,也会有历节疼痛。

“脉涩小”是因为运动很少,于是脾阳不伸,没有办法到达四肢,肉很多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实,其实是中干,因为这些都是吃很厚腻的食物产生出来的肥脂,并没有固表能力,都是肥油在里面,这个时候脉就比较短小。

“短气,自汗出”。

平常喝酒喝的很多的人,身体里面湿就会很盛。

喝酒后感觉是身热,但是到身体里面就变成湿。

因为平常没有运动,喝酒又喝得多,结果表虚掉里面又湿,这又是一个很容易得到历节病的原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4.简述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病与痹证的临床表现均可见肢体活动不利症,但中风病以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喎僻不遂为主症,重点在不遂,偏废不用;而痹证以关节疼烦为主症,活动不利多因疼痛或活动受限所致。
5.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2.《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因心脾欲绝所致。 3.简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证候特点。
历节病系内外合邪致病,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外袭为诱因。尚有气血不足,外邪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以致经脉痹阻,邪正相搏。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血脉。证候特点以疼痛遍历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特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金匮》对中风的病因、主症是怎样认识的?
中风病因:内因为正虚,外因以邪犯为诱因。故可概括为正虚邪中。其主症有:当半身不遂(重症)、或但臂不遂(轻症)、涡僻不遂。或见肌肤不仁;即重不胜;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为后世对中风病因、概念、临床辨证与治疗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一、概述中风: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疾病。

发病突然,见症多端。

并且多由正气亏虚,受外邪所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栓塞、脑出血等病。

历节:历者,数也,过也,历节,即病邪经过的骨节,节节疼痛,《圣济总录》曰:“所历之节,悉皆疼痛”,历节病是以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多由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二、中风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一)中风病的病机寸口脉浮而紧:浮─气血不足;紧─感受风寒病机:经络空虚,外邪内中;虚寒相搏,贼邪不泄;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二)中风病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辨证邪在于络: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肤,则肌肤麻木不仁;邪在于经:经脉痹阻,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筋骨肌肉失养,则肢体沉重不用;邪入于腑:六腑不通,浊气上蒙清窍,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气血逆乱,心窍闭阻,舌即难言,口吐涎。

三、历节病(一)历节病的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3.阴血不足,风邪外袭;4.气虚湿盛,汗出当风;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二)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临床表现:主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兼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湿热上犯、中阻、下注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除湿白术、附子---温经逐湿止痛知母、芍药---滋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临床应用:本方证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的先兆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的先兆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的先兆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这一篇就是专门介绍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中风,如何预防中风,如何治疗中风,当我们了解了以后,就不会中风了。

中风,在还没有讲之前,基本的慨念就是说,人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就会引发中风,这是中医观念,当我们中医在讲中风的时候,不要去想西医的什么高血压引起中风,一般高压血怎么会虚呢,应该是实才对,你会这样去问自己,所以,不要去想西医的病名。

如果西医说是高血压引起中风,吃降血压药真的可以预防中风的话,怎么从来没有断高血压药的人会突然中风呢,你到医院里去问那些中风的病人,有没有吃降血压药,他们都会说一直都在吃,一直都在吃照样中风。

我们中医的观念是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会得中风,预防中风的处方就出来了,主气的我们立马就会想到黄芪,去风的药我们不会去开桂枝,发汗太强,我们会开独活,防风,刚开始一点微风侵入到身体的时候就把它排掉了,党参能够补气生津,人参我们都不会用,因为人参主要是在肠胃上面,津液不够的时候或者是胃气没有的时候会用到人参,例如像独参汤,就是胃气将绝的时候用的,独参汤用在胃气将绝,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病人胃气将绝呢?一个总是打嗝,一个是脉如钩,只有这个时候才会用人参,否则就是用党参,补血会用到当归,活血用川芎,平常吃这个汤剂,气血两虚就不会虚了,这样就可以预防中风。

人中风之前有预兆,西医着重在病名上面,西医是研究病,结果把症候就忽略掉了,西医认为症候不重要,病就是病,其实是先有症候才会有病,西医认为症候不是主力的,就在研究病,验血,验尿,查这样查那样,就凭机器得出来的数字来进行分析,这些数字对西医来说很有意义。

对于中医来说,几千年来,不是按照数字,凭一个人的感觉,一个症状。

中风有先兆,第一个就是失眠,这种失眠是没有原因的失眠,没有担忧,没有吵架,总之什么事都没有,就是失眠,持续半年以上,一定会中风,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血不够了,也就是血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3
合篇意义
1.均属于广性风病范畴: • 临床特点具有风性特点,善行而数变 • 致病因素与风邪有关 2.病势发展转归——向愈
——致残
2020/6/3
中风
• 概念:猝然昏倒或未经昏仆即出现半身不遂,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
• 病因:正气不足,感受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
脉,和中祛邪
2020/6/3
头风摩散方
• 头风——风寒犯及头部,经络阻滞 • 外治法——药物涂擦局部,效捷便利 • 治则:散寒通经止痛 附子——味辛大热,散经络风寒,通经止痛 盐——味咸微辛,入血分祛皮肤风毒 • 本方可用于治疗中风中经络之口眼喎斜
2020/6/3
第4条(了解)
•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 ,弱即为肝。
病历节——辨病
•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
2020/6/3
肝肾不足,水湿内侵的历节病机
沉——肾气不足,骨易受侵
寸口脉
导致历节病之内因
弱——肝血不足,筋易受损
汗出入冷水—腠理开泄,寒湿乘虚内侵—导致历节病之外因
浸淫筋骨,流入关节,痹阻血脉—关节疼痛
湿热郁滞
历节
湿热交蒸—气血郁阻—痛处肿大,溢出黄汗
知母:滋阴清热, 润燥除烦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2020/6/3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佐─知
─生 使─甘
2020/6/3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白芍:养血柔肝, 和血止痛,敛阴止汗。
姜─和胃止呕
名甘草与白芍相配: 缓急止痛之力彰显,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内外合邪——历节
2020/6/3
病因
•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肝肾 先虚 (4)
•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内伤肝肾 (9)
• “盛人脉涩小,短气” ――气虚 (7) • “(脉)弱滑则谷气实”――胃有蕴热,再感风湿 (5) • “汗出入水中”――寒湿外侵 (4) • “浮则汗自出”――风(寒湿)邪侵入 (5) • “少阳脉浮…浮则为风”――风(寒湿)邪侵入 (6) • “饮酒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侵入 (7)
短气
肿胀似与身体脱离感 【病机】湿邪下注,经脉不通 【病机】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
温温欲吐 --指心中郁郁不舒
【病机】 气机不利 【病机】湿阻中焦
胃失和降
2020/6/3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附伍用:祛风除湿以通 脉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温经行痹以助阳
臣─麻 ─白
黄、防 风─祛风除湿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第1条(掌握)
•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 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2020/6/3
中风病的脉证以及与痹证的鉴别
• 中风脉象 微——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数——风邪入中
• 鉴别 中风病——半身不遂——风邪入中经络 痹证—仅一侧肢臂不遂——风寒湿杂至,经脉闭塞 • 临床实践中,中风病的脉象并非仅仅如此而已,应
加以注意。
2020/6/3
“此为痹”的理解
1、鉴别 • 中风:麻木不仁,足曳不能行,手废不能握,病重
。 • 痹证:手指掌握不常,举臂则痛楚转甚,病轻。 2、病机 中风:经脉痹阻。
2020/6/3
第2条(掌握)
•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 ,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 僻不遂。
2020/6/3
大风
• 古代的证候名称,从其症状及其用药来看,应是 阳虚血虚之体,风邪由外入内,直中脏腑经络, 病变迅速的病证。
1、卒倒后中风证。 2、麻风。
2020/6/3
风引汤 除热癫痫
• 病机——肝阳亢盛,热极动风 • 治则:重镇潜阳,清热熄风 ❖ 石膏、寒水石、滑石——清泻风化之火 ❖ 赤石脂、白石脂——入气入血,敛心肺安神气 ❖ 牡蛎、龙骨、紫石英——潜阳安神、益阴固脱 ❖ 大黄——苦寒泻下,使火降风熄 ❖ 干姜、桂枝——通血脉行营卫,制诸石之寒,“
2020/6/3
第6条(了解)
•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 搏,即疼痛如掣。
2020/6/3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的历节病机
• 少阴脉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 阴血不足,风邪入侵,筋脉痹阻,疼痛如掣
2020/6/3
第7条(了解)
•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2020/6/3
第3条(自学)
•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 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养而瘾疹 ;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020/6/3
中风和瘾疹的发病机制
迟——属寒 缓——正虚
营卫气血不足,风寒乘虚侵入
轻者瘾疹(在络) 重则中风(在经) 胸满短气(及脏)
2020/6/3
2020/6/3
黄汗病与厉节病的鉴别
黄汗病
厉节病
• 黄汗部位:全身性,
关节黄汗出,
以上半身为主
他处无
• 关节肿痛:无

• 病机: 湿热郁于肌肤, 湿热困郁关节,
不得不宣泄
熏蒸而成
2020/6/3
临床应用
• 由于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在因 素之一。
• 故临床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骨变筋缩之变化 者,常用熟地、牛膝、杜仲、川断、桑寄生等药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
2020/6/3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的历节病机
脉见涩小——里虚湿郁 盛人
饮酒汗出——风邪入侵
风湿相搏——历节疼痛
2020/6/3
第9条(了解)
•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 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 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2020/6/3
过食酸咸,内伤肝肾的历节, 及其与黄汗的鉴别
• 酸—适量—入肝补肝 —过食—反伤肝损筋—筋伤则缓,运动失常—名曰泄
• 咸—适量—入肾补肾 —过食—反伤肾损骨—痿弱不能行立—名曰枯
• 历节—恣食酸咸——伤肝肾—精伤血虚—谓之断泄 —肝肾不足—营卫俱虚—三焦失统—羸瘦,四肢失养 —湿浊下注—两脚肿大 —胫热、身热、关节痛
2020/6/3
病机
(6) “风血相搏” ——风寒湿搏结于筋骨关节,邪 气久恋
(9) “枯泄相搏”——气血、肝肾更虚,筋骨、关 节、肌肉失养
2020/6/3
辨治要领与思路
• 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乃肝肾先虚,气血不足为 病之本;风寒湿邪外侵为病之标。
• 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见示意图。 • 临证治疗当注意攻邪不可伤正,扶正不可留邪
【病机】风湿合邪,流注关节
特点: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疼痛
• 身体魁羸——临床特征
肢体关节肿大、变形。
身体羸瘦:《金鉴》“尪羸”
【病机】
湿流关节,风湿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渐次化热伤阴
2020/6/3
日久伤正,气血俱虚
鼓槌风 鹤膝风 白虎历节 骨痹、顽痹、尪痹
2020/6/3
脚肿如脱 两脚肿甚
兼 症 头眩
• 正气引邪——病侧松弛不用,健侧正常
向左喎者,病反在右
喎僻不遂
向右喎者,病反在左
2020/6/3
• 邪中络脉(浅)——营气受阻,肌肤失养——麻 痹不仁(感觉障碍)
• 邪在于经(重)——血气阻滞,经脉不畅——肢 体沉重 (运动障碍)
• 邪入于腑——腑热盛,神明扰——病不识人(意 识障碍)
• 邪入于脏——邪并于心,神明无主——舌即难言 ,口吐涎(语言障碍)
亦为仲景著经方。
•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 本方由麻黄汤、桂枝汤、附子甘草汤加减而成。 • 但本方药性偏燥,重在祛邪,若病久气血不足,
肝肾亏损,不宜使用。
2020/6/3
临床应用
• 本方用于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证。 • 其症可见发热恶寒,遍身关节疼痛、肿大并伴有
灼热,或全身表现虚寒而局部有热者。 • 若掣痛难以屈伸,得热痛减者,倍加麻黄、附子
• 黄汗病—胫冷、不发热、遍身出黄汗
2020/6/3
徐忠可 • 厉节病两胫发热:湿阻关节则热 • 黄汗病两胫发冷:湿邪阻于膈间,阳气下行不利

2020/6/3
第5条(了解)
•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2020/6/3
胃有蕴热,复感风湿的历节病机
跗阳脉
浮—中风—腠理疏松—汗自出 滑—胃热盛—外邪易入里化热
斜,半身不遂等。 •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
特征。
2020/6/3
历节
• 概念:遍历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不可屈伸, 身体羸瘦为特征。
•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 而发病。
• 症状:关节肿大疼痛等。
• 传变:日久不愈
邪气闭郁肢体关节
郁而化热 停湿留瘀。
2020/6/3
2020/6/3
第10条(掌握)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
炙) 川乌五枚(呋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 即出乌头)
上五味,呋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 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