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课件pp讲义t中风历节病
中风讲义PPT课件

诊 断 要
点
1.临床特征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喝斜、言语蹇 涩或不语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者仅见眩 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而无神志障碍。
诊 断 要
点
2.病史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常有体衰,劳倦内伤,嗜好膏粱厚味、烟 酒等因素;或患有高血压病,发病前多有 头晕或头胀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每 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等而诱发。
诊 断 要
3.辅助检查神经 系统检查、脑脊液检 查、眼底检查、颅脑 CT、MRT等检查,有 助于诊断。
点
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基本 病机是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临 证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时有流涎、言语 不清为主要症状,而无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等表 现。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 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以卒然昏仆,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 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一)辨证要点
5.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凡遇中风急诊病人,应详询病史,结 合发病状况和症状、体征,以鉴别中风的 不同类别。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等病,发病 突然,昏迷内闭,半身不遂,脑脊液呈血 性者,应考虑出血性中风。若发病较缓慢, 在安静和睡眠情况下发生,神志大多清醒, 并逐渐形成半身不遂,脑脊液清晰者,应 考虑缺血性中风。
中风讲义
定 义 病因病机
主 要 内 容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定义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因其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 似,故古人称其为“中风”,又名“卒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属于中医内科常见急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 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2024新版

历史与发展
成书过程
据考证,《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后经王叔和整理编次而 成。
流传与版本
该书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流传,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所引 录的部分内容。宋代以后,该书逐渐被重视,出现了多种校勘和注释本。
学术价值与影响
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古籍之一,对 于研究中医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风燥伤肺
症状包括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 易咳出或痰中带血等,治宜疏风清 肺、润燥止咳,常用方剂如桑杏汤 。
哮喘辨证论治
冷哮
虚哮
症状包括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 促、喘憋气逆等,治宜宣肺散寒、化 痰平喘,常用方剂如射干麻黄汤。
症状包括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 促、动则喘甚等,治宜补肺纳肾、降 气化痰,常用方剂如平喘固本汤。
热哮
症状包括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 胸高胁胀等,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 喘,常用方剂如定喘汤。
胃痛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 得温痛减等,治宜温胃散寒、行 气止痛,常用方剂如香苏散合良
附丸。
饮食伤胃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嗳腐吞酸等,治宜消食导滞、和
胃止痛,常用方剂如保和丸。
针灸操作方法
包括毫针刺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根据病情 和穴位选择合适的操作方 法。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包括推法、拿法、按法、 摩法、揉法、捏法、颤法 、打法等八种基本手法。
操作示范
通过演示和讲解,使学生 掌握各种手法的正确操作 方法和应用技巧。
推拿按摩作用
可舒筋活络、行气活血、 调整脏腑功能,对多种疾 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1)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1)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1)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那么古人认为这个历节啊,历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发性的一种关节痛,身上关节无所不痛啊,所以他叫历节痛嘛。
这种病啊,他在这个关节的地方啊,是筋和骨交接的一个部位,所以与这个肝肾有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咱们也就做一个参考。
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俱虚,所以脉沉而弱,沉而弱就是里虚,肝肾也都在里嘛,肝肾虚,所以脉它也沉弱,所以他说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这几句话是古人作文字这样说的,不是我们见到沉脉就主骨,也不是的。
总言而之,这个肝肾虚于内,所以脉应之沉而弱,由于肾虚所以骨弱,肾主骨嘛。
筋虚呢,则筋缓,缓弱那个缓,就是弛缓不收啊。
所以这样关节这个地方啊,由于这个骨和筋这个地方虚,客气邪风就容易乘虚而入关节,他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心火再气盛,那么就要出汗,古人认为火属心。
如果内里有热,他就汗出,汗出又不知摄生,跑冷水里面去洗,所以汗出入水中,如果这个寒水啊遏制了这个心热,使他不汗出,本来应该汗出嘛,这个汗就郁而为湿,留于关节呢,就为历节痛。
这个历节痛啊,和一般的关节痛不一样,要出黄汗。
历节黄汗出,不光出黄汗了,他也疼啊,所以叫做历节,他是每一个关节都这样。
这都是属于风湿痛、关节炎这些概括到内了,所以这个书上啊,有时说是风湿相搏,那个关节不是整个关节,那么这个是身上整个关节,无关节不痛,所以单独搁这么一章,而且这一章讲的。
总而言之也是关节疼得厉害,把类风湿这类差不多也都归在这一章里头,这是咱们现在的话。
首段提出来了,说这个病与肝肾很有关系,认为筋骨的问题嘛,所以搁这么一段,这是得这么一个病的主因,这是古人的看法,是不是这样,咱们做一个参考。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2024版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对《金匮要略》中的理论、方剂、药物等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对《金匮要略》的深入研究,旨在挖掘其学术内涵,阐发其理论精髓,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对该书的研究,也可以为现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研究方法与目的
辨证治疗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部位,采用健脾祛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治法。
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气阴两虚。
病因
暑热耗气伤阴,气阴不足,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
根据病情轻重和暑热的性质,采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和胃降逆等治法。
辨证治疗
暍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0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精神恍惚、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食欲时好时差、口苦、尿黄、脉象微数。
治法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方药
柴胡截疟饮加减。
症状表现
较间日疟症状轻,但病程较长。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祛邪截疟,调和营卫。
治法
何人饮加减。
方药
03
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01
症状表现
症状与间日疟相似,但病程更长,病情更重。
02
治法
祛邪截疟,清热保津。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05
疟病脉证并治
疟病分类
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不同,疟病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四种类型。
疟病定义
疟病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疟疾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
历节病 金匮要略课件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金匮教研室
林昌松教授
吕某,女,29岁,教师。
自诉2007年12月因产后大出血,体虚未复, 今年2月初不慎淋雨后即出现双手指间 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肿胀疼痛,活 动不利,晨僵,渐发展至双足趾间关节、 跖趾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膝关节、 肩关节及胸锁关节等处肿胀疼痛。
自诉2007年12月因产后大出血,体虚未复, 今年2月初不慎淋雨后即出现双手指间 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肿胀疼痛,活 动不利,晨僵,渐发展至双足趾间关节、 跖趾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膝关节、 肩关节及胸锁关节等处肿胀疼痛。
16
2020/10/28
病因病机?
内因-产后气血亏虚
风湿流注经络关节-历节病
122020Leabharlann 10/28分析:偏嗜
酸—伤筋—伤肝 缓(弛缓不用)—泄
咸—伤骨—伤肾
枯泄相搏—断泄
痿(痿软不能行立)—枯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 四属断绝 肝肾两伤—历节 元气不能运行三焦
湿浊下注—独足肿大
身体羸瘦
13
2020/10/28
鉴别:
历节病 黄汗病
关节局部流出黄色液体,关节疼, 独足肿大,两胫热。
提要: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不可屈伸 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
疼痛
31
2020/10/28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32
2020/10/28
方解:
麻黄——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使风寒湿邪 化微汗而解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为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子,近年用其治疗脑缺血病有 较好的疗效。脑缺血病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造成的组织损伤 有关,为探讨侯氏黑散对脑缺血病的疗效机理,实验观察了 该药对兔的心、脑、肺、肾组织与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组织匀浆液脂质氧化物的含量,与 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本品有较强抑制脂质过氧 化反应的作用,故可减轻组织缺血造成的损伤,这可能是其 治疗脑缺血病的机理之一。
*
*
中风病
*
*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 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
*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
*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
*
①亡血:亡是亡失,血是营血。 ②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患,因风湿郁于肌
表所引起。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 ③心气不足:是指心之气血不足。 ④入中:指风邪内入,伤中心肺。
*
*
本条论营卫气血不足,感受风寒可发为中风或瘾疹。
寸口脉迟而缓,脉迟提示有外寒,脉缓反映正虚; 沉而缓是营气不足,多致血虚,浮而缓是卫气不足, 易受风邪。
《金匮要略绪言》PPT课件

13
内容提要
❖ 书名释义 ❖ 仲景生平 ❖ 历史沿革 ❖ 基本内容 ❖ 编写体例 ❖ 主要学术思想 ❖ 学习方法
ppt课件
14
基本内容
❖ 共25篇
❖ 首篇属总论,具纲领性
❖ 2-17篇属内科
❖ 18篇属外科
❖ 19篇将难以归类的几种病合为一篇
❖ 20-22篇专论妇科疾病
❖ 最后三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 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ppt课件
4
内容提要
❖ 书名释义 ❖ 仲景生平 ❖ 历史沿革 ❖ 基本内容 ❖ 编写体例 ❖ 主要学术思想 ❖ 学习方法
ppt课件
5
书名释义
金匮——表明某种文献极为珍贵和重要。匮与 柜通。
要略——说明本书已非仲景杂病论的全貌,而 是经过后人删节,保留了原著中最重要、最 关键的部分。
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
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
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
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
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ppt课件
3
金匮要略方论序
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
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 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 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 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 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 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 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ppt课件
16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为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子,近年用其治疗脑缺血病有 较好的疗效。脑缺血病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造成的组织损伤 有关,为探讨侯氏黑散对脑缺血病的疗效机理,实验观察了 该药对兔的心、脑、肺、肾组织与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组织匀浆液脂质氧化物的含量,与 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本品有较强抑制脂质过氧 化反应的作用,故可减轻组织缺血造成的损伤,这可能是其 治疗脑缺血病的机理之一。
*
*
提要:本条论述了中风的脉症以及与痹证 的鉴别。
*
*
讲解
1.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风邪闭阻经脉,气血瘀阻,肢体筋
脉拘急或弛缓不用。
2.中风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以脉论理)
脉微:正气不足,气血虚弱
脉数:感受风邪,病邪有余
3.中风与痹症的鉴别:
中风――主证:半身不遂,不疼。
*
*
*
中风病
*
*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 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 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三分 当归三 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
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
食自能助药力。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PPT课件

清代尤在泾认为“无论贼风邪
2、鉴别:
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
应”,与仲景之气血内虚,外邪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
病
诱发立论相一致。
内科的厥证、脱证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
3、关于真中风、类中风
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2
3
类别 病名
历 节 病
历节病概论
(一)病名概念及其沿革
(二)病因病机
强直性脊柱炎中有关节畸形或骨 损伤肝肾等。
质破坏者。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痹证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4
5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6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19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机:寒湿内盛,痹阻经脉关节,阳气不通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剂:乌头汤 (本方常用量:麻黄20g、芍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1
中风病概论
类别 病名
(一)证候 与 鉴别
(二)病因病机
1、多先猝然昏倒,然后出 气血内虚,外邪诱发,是中风
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重则 病总的病因病机。即由于脏腑衰
中 昏迷不识人。
弱,气血两虚,经脉痹阻,偶受
多有先兆症状。
外邪诱发致病。
风 本病类似于脑血管病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 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1汤6 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
《金匮要略》讲义--课件

第18篇------论外科疾病 第19篇-----论不能归类的疾病 第20~22篇------论妇产科疾病 第23篇-----论杂疗方 第24~25篇-----食物禁忌
包括60多种疾病,前22篇共载方剂205首。
《金匮要略》讲义--课件
5பைடு நூலகம்
(二)分篇依据
1、多病成篇(合论)
(1)病机相似(血痹、虚痨)
(一)基本精神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 1、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 天人合一(天人整体观):“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
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 人体整体观:“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为核心地位。 • 人与环境统一性的破坏,或者人体自身整体环境的破坏,会
《金匮要略》讲义--课件
22
6 、定法和活法 • 定法:肯定的治法,“主之“,即方证切合,非此方不可 • 活法:治法不变,但有灵活的余地:“亦主之”,“与之”,
“可与之”,“宜”,“当”。 7 、 各篇相互对照
如痰饮病篇和水气病篇 8 、 采用旁证
《金匮要略》讲义--课件
23
9 、参考书 (1) 、清 · 徐影《金匮要略论注》 (2) 、清 ·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 (3) 、清 ·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4) 、参考辅导资料 五、金匮要略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 ②伤寒与杂病的联系
• 张仲景从医疗实际出发对伤寒和杂病采取了分中有合的编 写办法。
• ③伤寒与杂病互参
• 有些条文两书重复,一共有42条相同。有些治法和方剂俩
书相互使用,37方相同《金(匮比要略如》讲五义苓--课散件 和猪苓汤)。
21
4 、 注意本书的文法 (1) 省文法 (2) 倒装法 (3) 夹注文法 5 、方证互测,前后联系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
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
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
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
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
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
《金匮要略》课件

王不留行散
01 02
组成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 ,三月三日采)、甘草、川椒(除目及闭口者,去汗)、黄芩、干姜、 芍药、厚朴(炙)。
功效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
03
主治
乳汁不下,乳痈肿痛,痈肿疮毒。
三物备急丸
组成
大黄、干姜、巴豆(去皮心膜,熬外研如脂)。
功效
攻逐寒积。
学术价值与贡献
该书所创立的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方法、理法方 药体系等,对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学 术价值。它系统阐述了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借鉴。
此外,《金匮要略》还收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和 药物配伍方法,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 时,该书所体现的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的医德精神也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不断前行。
辨证论治原则
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病因、病机,确定治则和治法, 实现个体化治疗。
方药运用规律
探讨中药的配伍禁忌、剂量掌握等运用规律,提高临床疗效。
传承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古代传承
《金匮要略》自问世以来,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注释、发挥,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流派。
现代传承
近年来,《金匮要略》的研究逐渐深入,不仅局限于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还涉及到临床 应用和基础实验研究等多个领域。
影响。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情志的 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及引
起的疾病。
痰饮瘀血
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的形成原因、致病特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学课件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之历节病机。
2020/6/30
【原文】(7):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 及证候。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 肝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 黄汗病鉴别。
2020/6/30
历
节 病
二、辨证论治
2020/6/30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 病名
病因病机
• 中风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
为主)
• 痹证 风寒湿杂至,
•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
(邪实为主)
•
临床表现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神志清楚,脉涩
2020/6/30
历 节 一、病因病机 病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 的历节病机。
2020/6/30
思考题
• (1)中风与痹证的主要区别何在? • (2)历节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是怎样起病
的? • (3)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与后世中风
闭证、脱证有何联系? • (4)历节病的病机如何?乌头汤与桂枝芍药
知母汤如何区别使用? • (5)历节与黄汗其相同症状与不同症状何在
?
2020/6/30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
•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 方解
2020/6/30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金匮要略PPT讲义.ppt

6、在治疗上 ⑴提出治未病:包括无病防病;即病防传;有病早治 ⑵注重正气的综合调治是治疗杂病的主导思想。正气虚弱, 无力抗邪,疾病蔓延恶化,加重病情;反之,正气充足, 正气能抗邪,疾病易于康复。主要有两种手段①扶正以祛 邪(正气亏虚较严重),如血痹病。②祛邪以扶正(用于 邪实为主的病证)。此法在祛邪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 如果不顾护正气,邪不易去,还会造成新的正气损伤。为 了顾护正气,手段可以采取①在祛邪药中加入扶正药(鳖 甲煎丸);②就近导邪外出(水气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③逐邪的峻剂,小剂量递 增,中病即止,药后糜粥自养等。
(5) 判断预后 (水气病)“水病脉出者死”
3、审慎灵活的治疗学特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1)治未病 ①无病防病 ②既病防传 ③有病早治
(2) 邪正兼顾,平调阴阳 疾病过程是由正邪消长和阴阳盛衰这两组基本矛盾构成, 因而根据邪正消长和阴阳盛衰的度,可以决定“扶正以 祛邪”,或“祛邪以扶正”或“扶阳抑阴”,或“抑阴 扶阳”。这种对杂病治疗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观念,既 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
5、肝虚的治疗: 《素问》: “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1)补用酸:酸能养肝(酸枣仁、山萸肉、五味子、白芍) (2)助用焦苦(入心):焦苦助心之少火(焦白术、 炒枳壳)
①心为肝之子,心感气于肝,子令母实; ②心少火旺可以制约肺金,肺金受制,木不受克 (3)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①补土制水,肾的阴寒水气受脾土制约,则水不凌心,则心的少 火气旺; ②脾为心之子,子令母实; ③培土荣木,脾气健旺,有助于改善肝虚
6、甘酸苦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1)五味子,味酸,能补肝降酶,慢性肝炎多用 (2)茵陈,大黄,苦寒,能泻肝退黄,用于急性(黄疸性)
【南中医课件】金匮要略-中风历结病第五

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 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 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 汗出,故曰历节。(4)
中 风 历 结 病 脉 并 治 第 五
提要:本篇论历节病的病机及 临床特征。 分析: 寸口脉沉-沉即主骨-沉即为 肾 而弱-弱即主筋-弱即为 肝 内因 汗出入水中-腠理开泄,寒湿 内侵-外因 如水伤心-浸淫筋骨关节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郁为 湿热
中 风 历 结 病 脉 并 治 第 五
乌头汤(寒湿历节) 病机
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 历节)
寒湿内侵,留于关节, 风湿流注筋脉关节,化 损伤经脉的阳气 热伤阴 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 关节肿大疼痛,全身消 伸,痛处不热,关节不 瘦,局部可发红发热, 红肿,全身无热象 或全身发热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乌头汤 祛风除湿和营止痛,养 阴清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中风历结病脉并治第五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周欣
中 风 历 结 病 脉 并 治 第 五
(一)、概念
一、概 述
1. 中风病:指猝然晕倒,然 后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重则昏迷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病 证。(与伤寒太阳中风不同) 2、历节病:指肿痛遍历多个 关节,甚则关节活动障碍,身 体羸瘦为主的病证。
轻者隐疹(在络) 重则中风(在经) 胸满气短(入脏)
中 风 历 结 病 脉 并 治 第 五
【原文】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
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 治风癲。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心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 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 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 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 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 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金匮要略》卷五中风历节

《金匮要略》卷五中风历节卷五中风历节概述 1.合篇意义①均属于广义风病范畴。
临床证候——风病的特点;致病因素——与风邪有关。
②病势发展转归上:向愈;致残,致死。
2.概念:中风,卒然昏倒,或未经昏仆即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历节,遍历关节,疼痛为主症,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身体羸瘦为特征的疾病。
中风第一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原文分析:中风——麻木为主证。
足曳不能步,手废不能握。
痹——疼痛为主。
手指掌握如常,举臂则痛楚不已。
脉微而数——微,正虚;数,邪盛。
中风的病机:经脉痹阻,瘀塞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经脉失养。
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原文分析: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感觉障碍);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血气不能运行于肢体(运动障碍);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痰浊蒙蔽心窍,神失清灵(意识障碍);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吐涎。
心脾欲绝(病情危笃)。
历节病因病机及鉴别:(原文第四、五、六、七、九)内因:肝肾亏虚,气血虚弱;外因:外感风寒湿,风寒湿搏结于筋骨,关节。
第四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
黄汗出,故曰历节。
分析:肝肾气血不足。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湿邪伤及血脉(心主血脉)。
黄汗出——与湿邪或湿热搏结有关。
第五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分析:趺阳脉候脾胃,胃有蕴热。
第六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
第七条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第九条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