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规划现状共27页

合集下载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290·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肖智中(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城的的布局结构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典型地呈现出封建时代地区中心和州府城市布局的特征。

苏州的古城保护已走过三十多年。

规划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亦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规划历程;规划现状;规划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0-0290-002一、城市概况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

早在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代,它就已经是吴国的都城,在漫长的岁月中苏州古城历经沧桑,令人欣慰得是古城的城址至今未变。

古城内河道纵横,河、路结合构成双棋盘式格局,居住房屋邻水建造,前靠街道后临河流,粉色的墙黛色的瓦,相映成趣,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别有一番滋味,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苏州古城的的布局结构更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典型地呈现出封建时代地区中心和州府城市布局的特征。

(一)基本概况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因为苏州水多所以便以水为中心进行规划与建设,采取自然与人工开掘两种方式构筑的方格网河道系统与方格网道路密切结合,形成水、陆配合,路、河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二)文物古迹苏州古城内外古迹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众多。

苏州古典园林大多为私家园林,园林的数量之多令人赞叹,其造景技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都是园林艺术的精华的所在。

苏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93处,其中古城内57处。

二、规划现状(一)“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方针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及要求积极实施以“全面保护”为总的指导思想和控制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统一性与完整性的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号召使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苏州市总体规划要求,苏州高新区西北部地区将以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绕城高速公路、世纪大道及沿太湖公路等为交通骨架,实施出口加工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东渚开发分区、通安开发分区及旅游度假区组团开发、平行推进,努力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湖光山色秀美,适合创业和居住的湖滨城市。

苏州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新构想:双城两片2010-04-13 09:45我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通过专家论证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苏州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制图胡建益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T轴双城两片”结构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两片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千年古城如何展现古今文明辉映的新气象,都市形态如何与世界著名城市相媲美。

苏州从去年3月就启动了《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08—2020)》(以下简称总体设计)的规划研究。

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分析、设计和论证,昨天,这份事关苏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论证,这也标志着苏州诞生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设计。

它将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配合使用,作为指导苏州中心城区各项规划建设的依据。

现有的“4+1”格局难以形成统一规划【现状】苏州是一个有机整体,可是长久以来东、南、西、北、中相对分隔的“4+1”格局,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

如高架路导致对城市交通、景观和功能的分割,快速路两侧形态杂乱,风貌参差大,建筑品质悬殊。

苏州固有的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成了区块、路段、街道划分的界限。

目前的高新区、相城、园区、吴中、老城分散建设,失去了整体性,各自建构完整体系,反而加剧了分割。

昨天与会专家认为,苏州城市现状结构较为“破碎化”,各片区次结构脱离主结构,相互错位,亟须统筹设计。

【规划】权威调查显示,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面,只有%的市民选择经济高速增长,而有%的市民选择悠久的历史文化,18%的人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

苏州城市发展史调研实例

苏州城市发展史调研实例

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调研报告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调研报告
明清苏州城
清代苏州府署由城北移向西南,胥门成为封疆大吏进入苏 州的第一水埠,因此在胥门设有“接官厅”,官署也设在距离 胥门接近的地区。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清代的苏州城平面格局未变,但城郊发展很快,阊门 (西墙北面门)一带形成新的商业和手工业区,门外上下塘 街一带更是踹布业集中的所在。盘门(南门)外成为日本帝 国主义的租界地,也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区。
由于人口增多,苏州的街巷日趋密集,“城中大河三横 四直,郡郭三百余巷”。这些坊市、河道、街巷交错并行, 形成了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调研报告
宋代平江府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平江图》 碑,高2.48米,宽1.4米,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 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诚、张迪刻石。《平江图》采用裴秀 的制图六体,是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城市 地图 。
人杰地灵,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素有“丝绸之 都”、“园林之城”的美誉。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因其小桥
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威尼斯” 之称。现
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 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 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调研报告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古代苏州形态示意图
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调研报告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保护原则和方法论述
01
保护优先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 方针,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 保护。
整体性原则
02
03
可持续性原则
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 整体性保护,维护历史风貌的完 整性和原真性。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 重其可持续发展和活化利用,实 现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
传承和弘扬苏州特色文化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智能交通合作,实现区域交通 协同管理和优化。
05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与均等化
Chapter
教育设施布局优化
均衡布局
根据人口密度和区域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幼儿 园等教育设施的分布,确保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提升质量
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学校硬件和软件水平, 提升教育质量。
多元特色
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教育机构,满足 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完善交通体系
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体 系,提升城市交通运行 效率和便捷度。
强化生态空间保护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 强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 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理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贯彻生态优先原则,保护生态环境 和自然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和幸福感。
完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
在新城和副中心建设中,注重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 高城市运行效率。
产业园区布局调整
产业园区整合提升
对现有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和 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
在产业园区布局调整中,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苏州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规划现状

苏州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规划现状

高新区;另一个办法是 沿大运河建设开敞 空间,让苏州从小桥流
水走向运河时代,最终走 向太湖时代。
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 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 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 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
两片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
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 面,只有8.1%的市民 选择经济高速增长, 而有51.1%的市民选 择悠久的历史文化, 18%的人选择优美的 自然环境。老城区的 干将路,则可以改造 成类似于巴黎香榭丽 舍大道、首尔清溪川 大道的林荫大道。
2001年初——至今
• 2001年初一至今:2001年初国 务院批复同意吴县撤县建区苏 州城市空间开始由“一体两翼, 古城居中’的轴向扩展 向’‘五区组团,四角山 水”(五区即北方城南吴中东 城区西新区、中古城,四角自 然山水即东北角的阳澄湖东南 角的独墅湖‘西北角为虎丘至 三角咀鱼塘‘西南角的上方山、 白湖)的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迈 进。
• 块状开始向星状逐渐演变
古代苏州形态示意图
古城之演变
• 已不能打断古城的演进,战后 的大规模修建体现了统治者的 政治军事意图,城市格局规整, 子城建筑雄伟,城市中轴线南 北延伸,建设活动还主要限制 在城墙内进行。 • 新的商业中心区受大运河的吸 引,自发地迁向城市的西北方 向。即阊门地区跃迁在城外, 城市商业中心区以阊门为核心, 沿主河道生长出阊门—枫桥、 阊门—虎丘和阊门—胥门三条 伸展轴,其指状的布局和密实 的肌理与古城联成一体。
干将路建议改建为林荫大道并西延 模拟图
市域轨道线网规划, 规划建设沪宁、苏嘉、 苏常、苏通和沪锡苏 州段等5条城际轨道铁 路。
高架路导致对城市
交通、景观和功能的 分割,快速路两侧 形态杂乱,风貌参差 大,建筑品质悬殊。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城市经济功能的功能定义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本文将探讨苏州经济中心的作用给周边带来的扩散作用有多大。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图可知,苏州的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改变。

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

第三产业的提高代表苏州的服务性产业发展。

服务功能又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条件。

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分析其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1、物流资源方面苏州市经济基础雄厚, 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 在苏锡常组团中占主导地位。

2010年苏州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 处于发达经济中级阶段; 三次产业比例为56.9:41.4:1.7。

经测算, 苏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与物流产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分别达到0. 998和0. 999。

充分证实苏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强大需求, 同时,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 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其经济基础。

2、生产和生活服务方面苏州在财政金融形势稳定,有稳步的提升。

在市区与农村的居民整体收入都有所增加,这使得在居民可以更好的提升生活质量。

使得消费市场可以繁荣兴旺。

并且在苏州园区将要建设世界级奢侈品消费中心。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发稿时间:2004-11-11 阅读次数:89142)1.城市性质: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经济繁荣、文教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道德风尚良好,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合理,职能完善。

苏州中心城城市设施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古城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发扬,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放,经济发达,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014.7平方公里(包括吴县市的市区、太湖度假区、及东山、西山、镇湖、太湖、渡村、望亭、通安、东渚、光福、胥口、浦庄、横泾、东桥、黄埭、渭塘、湘城、木渎、越溪、藏书、郭巷、车坊、甪直、黄桥、蠡口、陆慕、北桥、太平、阳澄湖28个镇;吴江市的同里、屯村2个镇;昆山市的周庄、锦溪、巴城、正仪、南港5个镇)。

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0万人。

2005年149.1万,其中吴县市区13.5人。

远期为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0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

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

远期为186.9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5.总体布局:城市布局结构形态采用“组团式”布局,由城市组团,山脉、河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

各组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相互间以干道相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6、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系统的主骨架是井字形快速路加三环的道路系统。

古城内保持原有路、河格局,严格限制道路拓宽。

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

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区。

保护内容为: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貌;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苏州城市发展史调研实例

苏州城市发展史调研实例

由于人口增多,苏州的街巷日趋密集,“城中大河三横 四直,郡郭三百余巷”。这些坊市、河道、街巷交错并行, 形成了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调研报告
宋代平江府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平江图》 碑,高2.48米,宽1.4米,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 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诚、张迪刻石。《平江图》采用裴秀 的制图六体,是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城市 地图 。
受礼制思想的 影响,阖闾大城平 面相对规整。选址 采用“相土尝水” 和“象天法地“的 原则。
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调研报告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秦汉吴县城
秦汉吴县为会稽郡治,也 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吴县城是 在春秋吴国都城吴城的基础上 重建的,大体上就是吴子城, 周回五里,位于今苏州城的中 部地区。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调研报告
唐代苏州城
唐代的苏州城水陆交通便利,全城被划分为60坊 。唐陆 广微《吴地记》详细记载了各坊坊名。其中干将、吴趋、嘉 鱼、黄鹂等坊是主要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坊有围墙和坊门, 由坊正管理。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城市简介 城市历史 城市特色 城市发展 总体规划
新的商业中心区受大运河的吸引,自发地迁向城市西北方 向。即阊门地区跃迁在城外,城市商业中心区以阊门为核心, 沿主河道生长出阊门—枫桥、阊门—虎丘和阊门—胥门三条伸 展轴,其指状的布局和密实的肌理与古城联成一体。
鸦片战争后——解放前
鸦片战争后一解放前: 此期间城性生产城市沦为纯 粹的消费性城市,城市发展 缓慢,在继续古城空地填充 及沿城市放射状的河道向外 指状扩展外城市西部石路出 现了指间填充。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历史名城苏州城市规划

历史名城苏州城市规划

中国山水文化与历史名城建筑xxxx班xxx xxxxxxxxxxxxx摘要:山水住宅的发展形成,对城市组成水平展开式布局是有深刻影响的。

山水住宅文化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称自然山水的式样,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合,而不是驾驭于自然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园林化城市”。

关键词:山水文化、园居文化、沧浪亭、苏州正文:一、山水文化中国古代山水文化是古代灿烂的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包括双重含义:一是山水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诸如自然地理、天文气象、水文地质、水利灌溉、宗教旅游、。

哲学政治、绘画音乐、工艺构造、诗歌神话、科技工程等方面,都有其活动的内容;二是山水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必定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的居住地——城镇,特别是中国山川广阔,环境壮丽,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城市反映文化现象则更为突出。

因而,上水文化本身即是成真的一部分,山水文化的形成源于城市,融于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中弥漫着的山水文化气息,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这有四点直接原因: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延续下来。

延续意味着文化积累的身后,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某种形态,2.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独特的自然地理山川面貌。

与自然展开殊死搏斗,也是山水文化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前提。

3.中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农业、水利和哲学思想培育。

山水文化的直接形成是从科技和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

4.有了理性的探索。

因此,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活动,自始至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山水文化在城市中最终表现特性为以下两种情况:1.水面和山岗以及周围地区的建筑、桥梁、道路等级重视聚体,有重视个体;2.无论是水边建筑还是山上建筑,大都以“曲折、小巧、院落、群组”取胜。

以上的两种景观与西方建筑的城市风格是大相径庭的,中国是将建筑与城市融于自然之中,而西方则是突出于自然之中。

山水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逐步积累加深的,在一个区域形成高潮之后,才反应在少数重要的城市之中。

苏州变化发展20年

苏州变化发展20年

LOGO
Page 9
苏州教育的重大突破
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国际合作 迈上新台阶。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 97.08%,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 高考录取率为88.23%,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达51.5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 育年限达14.5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 36.04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2.06万人,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76万人。职业教 育实现优质化、规模化,职业中学在校 学生2.1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72 万人,毕业生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 在校学生9.46万人,毕业生1.42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1.3万人,毕业 生2.25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3.21万人,毕业生1.15万人。全市中外 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0个,双语教育实验 学校达到120所。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 国际教育园入驻师生超过6万人。
LOGO
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3年时,苏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802亿元 人民币,人均GDP已接近6000美元。据此,苏州提出了“率先建成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目标。 敢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是因为苏州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这 些年,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 列。比如,苏州直接利用外资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规模以上
破;如今11033公里多为沥青路 95%镇15分钟上高速公路
从1996年开始,苏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投入再创新高,公路建设由“瓶颈” 状态转为“基本适应”状态,高等级、立体型、网络化的大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县乡公路 基本实现联网畅通。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999年,第一条采 用“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股份制建路”新模式的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段开工建设,开创 了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新 模式。全社会公路里程(县、乡道以上)达到5189公里,高等级公路达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片水他利 刷 为l 水患 , i p / 将城址A 在 自低山 丘陵至平原过渡地
的[ e }
( 区位囚素 二) 苏州城的发展 9 其区位优越的变迁有着¥l的 K . 系。旱 光的 架 感是因为京杭人运列流经 , 又有姿让沟通海 { 通运, 由 比可I解释阎臀地区的繁 i 华。鸦片战争后的衰退则吧因其区
于明显的汽 状形成阶段 , 城市呈现单一而紧凑的块状形态
丁业园区带动了苏州城市空间向东发展 , 自此古城东面的园 区和西面的新区形成了苏州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翼 加上南而
的吴县新区, 苏州城 市空间扩展呈现向东 、 、 南 西三 个方向块
第二阶段( 明中叶一 清末) 明中叶以后, 资本主义萌芽在
关键词 : 市空间发展; 城 空间扩展 ; 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 : 尺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一 742 3。 一 O7 U 0 ] 8 29 (0 】 O L 一 5 3
场州 足 座历 史悠 久的古城 , 人喻 为“ 、 有 白发 场州 ” 、 。自
第三阶段又 鸦片战争后 一 解放前) 此期间城巾山生产日城
多 组团状 2 追踪苏州 乃 多年的城市空间发展历程, 。 仍 可将
其分成以 「L 个阶段
第 一 公元前引 年一明初) 阶段( 4 苏州在自吴阎间大城后
至明初的 t 多年时}里 , s 叨 1 古城虽几经兴衰几经毁坏重修 但
城址、 规模、 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并无多人变化。期间城市空 间发 展非常缓慢, 城市设施都集中在城墙范围内, 城市发展处
位优峥 为上海所取代, 8 年代 后的再次火盛 则尽囚为紧邻 而 0
带的'形较A处, P 1 与太湖隔一 群小山, 可防太湖洪水的首接冲
刊用 当他 无然河道兴修水和 和环城水道 网, { 历史因此罕

江苏城镇化的今昔辉煌与未来再创

江苏城镇化的今昔辉煌与未来再创

江苏城镇化的今昔辉煌与未来再创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今昔辉煌1.1 发展历程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自古以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作为全国的重要经济区之一,江苏的城镇化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代的变迁,江苏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镇化发展更是成果显著。

从小镇到大城市的快速崛起,江苏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2 城市建设江苏经济发达,城市建设水平也非常高。

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市容市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而且,江苏省内建设有着世界著名的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标志性建筑,展现出了江苏城市建设的雄伟壮观。

1.3 经济发展江苏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省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批优秀的企业在江苏崛起,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企业。

江苏的城镇化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城市圈,形成了经济合作的良好局面。

1.4 社会保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江苏省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江苏省的城镇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服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未来再创2.1 国家战略作为国家综合实力较为强劲的地区之一,江苏的城镇化进程也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江苏城镇化进程。

未来,江苏省将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城镇化建设,使城市化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2.2 产业升级未来,江苏将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更多产业集群,加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江苏将以绿色环保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产业。

2.3 人居环境江苏省将以城镇化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

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改善城市交通系统,构建更加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江苏还将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苏州市最新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最新城市总体规划
•21
三、苏州主城区西部发展规划
西部控制地带发展规划
•22
城市建设规划---西部控制地带发展
严格保护西部自然和人文资源,
严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行为,
建设国际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西部控制地带发展战略 保育太湖山水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严格禁止大规模的开发行为; 优化优用,努力打造国际著名的旅游度假
• 要功能的城市组团; •西控太湖--保育太湖山水的生 态
• 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地优用 ,
• 努力打造国际著名的旅游胜 地。
•9
•太湖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方案
•10
中心城区范围界定
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部分地区 (中新合作区、唯亭镇沪宁高速公路以南地区、 胜浦镇、娄葑镇新华路以北地区);虎丘区部 分地区(枫桥街道、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浒 关新区、浒墅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吴中区 部分地区(苏苑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 郭巷街道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苏州绕城 高速公路以北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 (不包括原藏书镇);相城区部分地区(相城经 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 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地区。
北部平相组团发展战略 近中期结合苏州老火车站的建设,启
动平江组团的建设,疏解老城人口 ,
并控制相城组团用地为城市远期发 展
的战略储备用地; 远期苏虞跨线合纵,构建市域“T”北
轴,重点建设相城组团,建设以辐 射
苏北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居住 为
主要功能的城市组团。 优势:交通枢纽、用地充足、特色 产
业 劣势:区域交通不确定因素
近期完善优化吴中片区生态环境,
远期考虑建设南部松陵生态组团
南部松吴地区发展策略 严格保护南部生态环境,发展区域性生

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第一章前言一、世界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及其规划态势区域空间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而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后工业化经济组织关系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体趋势。

为了能在这个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强化不同尺度内的区域联合以形成具备更大竞争力的全球区域,成为政治权力机构与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其成员单位大多已超出城市的范畴,经济、空间协调组织尺度也已扩大到国家间层次。

区域内各个城镇将通过产业的协调分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密度基础设施的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区域整体。

因此可以说,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空间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更具有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内容,即空间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成为一种参与全球性竞争的战略手段。

城镇是区域经济、社会要素积聚、运动的中心。

城镇体系是区域空间的基础支撑和演化的动力载体,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及环境的运作特征与整体情况。

城镇体系规划越来越成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双向共同需求。

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是一种以空间资源分配为主要调控手段(制定“空间准入”规则、实施“空间管制”)的地域空间规划。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空间管制如同法规、税收等一样,是政府握有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环境中,城镇体系规划既要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改造意图综合反映在空间环境建设上,也要通过规划对有关社会经济政策及意图提出建议、补充和调控;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制定一种区域有序竞争、长远发展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达成一种区域发展的契约,因而通过城镇体系规划达成共识的过程往往比规划成果来得更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