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游记散文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改写成散文

登泰山记改写成散文

登泰山记改写成散文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泰山看日出。

凌晨一点钟,我们开始登山。

客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把我们送上了中天门, -下车,我就发现半山腰有很多亮点,哦!那是登山者手中的手电。

我想,那么多人都爬得很高了,我们也要加油了。

于是,我喊着爸爸妈妈一起爬山。

打着手电爬了一儿,爸爸妈妈要休息,我对他们说:“你们不想看8出了?可不能耽误时间啊,我们必须得在5点钟爬到顶峰呢!”听了我的话,他们放弃了休息,赶紧往上爬。

不-儿,天上落下了雨滴,但是雨水根本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打着雨伞,穿雨衣继续攀登。

阶梯太滑了,雨也下得更大了,我们不得不到旁边小庙的屋檐下避雨。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雨下得小了,我们赶紧继续出发。

终于到了最难爬的”十八盘“跟前了,”十八盘“有1500个台阶, -不小心就会滑落下去,再说还是在晚上,我们手扶着栏杆互相鼓励着小心翼翼地攀登,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泰山最高峰“日观峰”, 此时雨也停了, 想着马上就能看到日出了,心里异常地兴奋。

站在峰顶,寒风呼呼地吹着, 我们连忙租了军大衣保暖,耐心地坐在峰顶等待日出。

我们终于看见了日出,虽然周围有阴云,但是仍然很壮丽。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道朝霞,然后, -道耀眼的光芒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我发现太阳冲破了云层正在向上升起,啊!太阳终于升到了半空中,这景色真美啊!
这次雨中登泰山虽然很艰难,但是我们中途没有放弃,终于看到了美丽的日出。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泰山记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全文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与译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描写泰山的散文(精选54篇)

描写泰山的散文(精选54篇)

描写泰山的散文描写泰山的散文(精选54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泰山的散文(精选5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泰山的散文篇1泰山亦称东岳,它气势雄伟,景色秀美,而且蕴含着浓厚的泰山文化。

在国家旅游景区的目录中,可谓是名满天下了。

因为很早就有登岳揽胜之念,于是,便借着秋凉之爽,与妻提前订票作泰山行。

由于近日天气不太稳定,是日泰山的天气预报是多云转小雨,但一早看到天晴云稀,我们还是决定先去登山。

于是便搭乘公交车到了位于泰山脚下的天外村,再换乘中巴上山。

几乎所有名山的上山路都是类似的,车辆都是循着S形或是回头弯的山路上行的,只是泰山沿途所见与他处不同的是,此地的山涧石块裸露,完全没有了水的踪迹,晃然是一派久旱的景象。

但与此相异的则是路旁和山坡上特有的柏树却翠绿异常。

视觉上又给了人们另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我赞叹了一声柏树的活力,却引来邻座一对中年夫妇的搭讪,经交谈才知道,那位先生姓杨,他们俩来自陕西的渭南,登泰山是他们出游的临时安排,刚才在车站换乘时,他那位漂亮的旅伴本来还在犹豫,后来见到我们一把年纪的人都来了,她才下决心上了车。

我跟他们谈渭南印象,侃华山风景,杨太则说,家门口的名山真的还没有上去过。

我们从中巴站下车,决定坐缆车上山,转换之间的山道虽然不太高也不太远,但已经看得出,她的体力显然偏弱,只是我们素不相识却能结伴而行,大家都觉得很舒心。

泰山的索道高而不险。

出了站之后,我们都交换着相互帮忙拍照,只是我们从西侧到了南天门处,与十八盘上来的人交集,一时产生了拥挤,在此拍张好的相片已经不容易了。

仓促之间,我还是去观看了天门两侧的对联,只见上面写着: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述的却是从陡峭的十八盘山道上攀崇门的感觉。

我特意下行了几十级台阶上望,高处的南天之门虽然朱漆已旧,但确实雄伟之至。

风雨登泰山散文汇总1篇

风雨登泰山散文汇总1篇

风雨登泰山散文汇总1篇风雨登泰山散文 1整理相册,看见了有在泰山的照片。

泰山我只去过一次,还是在二十多年前。

之前对泰山也是早有耳闻,诗圣杜甫对泰山早就说过“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俗话也说“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堆的,火车不是推的,罗锅不是揻的”。

泰山什么样虽然不知道,可我就是不相信谁能“泰山压顶不弯腰”。

到泰山看看早已向往,正巧有个机会我利用工作之便,就借出差到泰山一游。

火车到泰安已经是下午了,为便于坐车旅游经旅店介绍处推荐住在山下的一个旅店里,旅店隔着一个小桥就是冯玉祥将军墓,往左通往元始天尊庙,往右有一里多路是普照寺。

信步就来到了普照寺,寺是依山而建,里面无非是神像石碑,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游人和尚。

香火非常旺盛,有__捆大捆的烧香,顶礼膜拜,功德碑上记着历代捐赠者的名字。

寺里有冯玉祥将军下野时居住过的地方,陈列着将军当年的用品,很多用品反映了将军当年朴素的生活,那不眠的爱国爱民之心。

游没尽兴突然狂风大作天阴沉沉的,闪电划破长空,雷雨在即催人早回,回到旅店就落下了不紧不慢的大雨点,接着就细雨蒙蒙,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第二天坐汽车直接到了中天门,在中天门有缆车通往山顶。

要是坐缆车岂能观赏沿途的风光,领略登山的乐趣,和那累得气喘嘘嘘急于到山顶的心情,要是坐缆车还不如在家看看画报。

于是便沿山路石阶而上,这天天气不好,云雾缭绕细雨霏霏,时而有大风吹来。

由于天气不好所以游人不多,因为是游玩就悠闲的走着,有挑夫过来就得给让路,那挑夫并不高大,但步伐矫健,在扁担的两头直接捆着各五块砖,累了也不停歇,扁担在肩上一拧就前头转后头,左肩变右肩了,也有的扛着长长的木杆健步而上,一会功夫就落下我们很远。

也有被我们追上的,几个半小脚的老太太挎着筐,里面有香烛供纸什么的,相互搀扶着,一会就是一歇。

一个两腿在膝盖下没有了的人,膝盖下绑着两个胶皮鞋底,用手拄着地艰难的上着台阶,看来他一天也到不了山顶,他也做好了上不去的打算还背着露宿的用具。

姚鼐的《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的《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的《登泰山记》赏析姚鼐作为桐城派中的重要人物,在桐城派的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壮大了古文的声势,确立古代散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影响甚广。

他的《登泰山记》也广为传播。

《登泰山记》是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在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感。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历来有很多文人登泰山,描写、赞叹泰山,留下了很多著名篇章,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一。

这篇散文与其他的游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很多文人除外游玩一般都是在春季万物复苏之时,而姚鼐登泰山却是在冬季,在除夕夜前夕,这在描写上便已经于其他的游记不同,作者在描写他一路所见时,时时突出冬季泰山的景色,一般冬季的景色都给人以萧条之感,而姚鼐对泰山冬季的景色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的只是泰山风雪弥漫的优美绚丽,是冬季另一番美丽景色。

比如作者描写在途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在描写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些对山顶景色的描写就给人一种优美壮丽的感觉。

姚鼐的这篇散文还着重描写了泰山的冬季日出,当太阳即将出来时的景色是“极天,一线异色,须臾成色彩。

”然后太阳慢慢出现,那一线异色也开始扩大,片刻便成了五彩,在太阳出现的过程中,作者描述很细致“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太阳如丹,倒映在海上,使的海上有红光在不断晃动,承托着红日,上下呼映。

日出后,又是另一番景象,“回视日观以西诸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有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一番颜色,有的则得不到太阳的照射呈现另一番颜色,这两种颜色互相交错,就像所有的山峰都佝偻着一般。

这些对太阳的直接或间接的描写,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有动有静,让人不禁对冬季的泰山的景色充满向往。

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能成为描写泰山景色的翘楚,并不单单是因为他所描写的季节不同于他人,也是因为这篇散文的精美的语言,高超的写作技巧。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

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

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

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

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

“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

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

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

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

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

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

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

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化用“义理说”探索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以《登泰山记》为例

化用“义理说”探索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以《登泰山记》为例

姚鼐在《复秦小岘书》中说:“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必兼收之,乃足为善。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之论,即为“义理说”。

其中义理是文章的思想观点,考证指材料真实确凿,辞章即字句章法。

“义理说”是解读其散文作品的重要依据。

《登泰山记》为姚鼐散文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理论。

因此,学习《登泰山记》不可丢弃“义理说”。

笔者化用“义理说”引导学生解读《登泰山记》,成效明显。

其实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亦可运用此法进行探索。

究其根本,就在于不同作家笔下的游记散文,虽因时空的变化、作家际遇的差异,在内涵与外显上有所不同,但于重现山川风物中将精神世界与自然完美融合,借以寄真情、显人格、说“义理”的趋同性特质,还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这几乎成为固定的模式被历代游记散文作家所效仿。

一、运用“考据”,梳理文章的游踪在中国学术史上,考据学又称为考证学,滥觞于明末清初,大盛于清乾嘉时代,是汉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治学方法,主张凡立一义,必广集证据,任何见解,无证不立。

“考据”体现学者文人“不攘人之美”、反对抄袭的学术规范,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作为宋学代表的姚鼐在对“考据”本身的界定上与汉学家是基本一致的。

对《登泰山记》的研究文献中,今人王达敏的《〈登泰山记〉研究与诠释界限》一文所述见解独树一帜,王先生认为以“内证”和“代考”二法研读《登泰山记》,姚文中均不存在“考据”。

从“内证”角度看,一般研究者所提供的“考据”的证据:泰山阳、阴两边分别有汶、济二水,其向南的中谷是郦道元所谓的环水,山东有古长城,游山梯磴约七千有余等,只可当成作者对泰山及其周围地理现象的客观忠实描述,而这类描述在古代游记之作中司空见惯,不能算作“考据”;而以“代考”之法研读文本,对姚鼐行文中没有作具体考据的简洁处代为考证,本身就不是姚鼐其人其文的考证。

[1]王先生见解独到,有理有据。

但在中学阅读教学中,针对高中生来说,“考据”到底应该怎样界定,这是一化用“义理说”探索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以《登泰山记》为例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张宇【摘要】“义理说”是姚鼐重要的创作主张,即创作坚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此说可作为解读《登泰山记》的重要依据。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新编六篇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新编六篇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新编六篇赏析篇一东岳泰山,巍巍峨峨,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齐鲁大地。

其实,泰山险不过华山,雄不过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仅排第三位。

学者王克煜认为,它之因此被尊为五岳之首,与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泰山之尊一曰岱宗。

岱,始也;宗,长也。

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

”此外,泰山之因此被视为五岳之尊,与它在历史上曾有的浓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开。

司马迁《史记》援引《管子·封禅篇》说,上古之时,封禅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

后来,历代帝王几乎无不封禅泰山。

泰山别名“天孙”,意为天地之孙,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长短,这大概是历代帝王钟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山。

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山。

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长,风卷云舒,历来就吸引着很多文人墨客为它长啸短吟,为它泼墨挥毫,为它锦上添花。

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写过多篇有关泰山的诗文:《登泰山记》、《游灵岩记》、《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歌》(诗)、《泰山道里记·序》等。

《登泰山记》是历代泰山游记中的佼佼者。

读这篇游记,我们被作者浓厚的游兴所感染。

文人登泰山,多选春秋良时,姚鼐却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和一个特殊的日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一般人不会穿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

姚鼐这位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长城之限”,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作者登山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观日出时正值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三十。

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岁除之日观日出则更加少见。

你想,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中翘首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这是不是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

雨中登泰山的散文

雨中登泰山的散文

雨中登泰山的散文登泰山已经好多次了,但是雨中登泰山却是第一次。

这不禁让我想起上中学时读过的李健吾老师写的《雨中登泰山》。

那篇优美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必说那轰鸣作响、飞跃而下的虎山瀑布;也不必说那充满神话色彩的七真祠,几次登泰山,也没去过,也不知现在吕洞宾的雕像还有没有;单是那一路上的山涧溪水,忽而在左,忽而在右,一路奔腾而下,让人们领略了泰山的清秀灵动的美丽,还有那层峦叠嶂的山峰,在雨中幻化出的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展现出的神奇美,都让我们惊奇不已,记忆犹新。

2013年夏天的一天,在绵绵细雨中,我和好朋友一行六人,驱车来到泰山脚下的天外村,时间已经是中午十一点多钟了,天空还在飘着细雨。

近在眼前的泰山,隐没在烟雨迷蒙之中,像是一位害羞的少女,用细纱罩住了面容。

看看雨没有停下的意思,于是我们准备从这里先坐汽车上山,到中天门,然后再步行经十八盘上南天门,爬上这段最能体现泰山精神的“天梯”。

最后,顺山道再走着下来。

虽然不像是真正的登山者,但也是为了保存体力,以便更好地欣赏泰山的人间仙境。

到了山下,才得知由于连日的降雨,造成上山的路塌方,上山的汽车不能开了。

看看时间已近中午,如果真的转到泰山红门,走着上山,一切计划都将打乱,体力也将不支,晚上估计得留在山上了。

于是,我们听从当地人的建议,先打车到泰山的后山――桃花源――坐汽车,然后从山后坐缆车上山。

对我们来说上山观赏泰山的美景是最重要的。

无意中的行程变化,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反而让我们在上山的路上,顺着彩石溪的小溪水,欣赏到了泰山的那份灵性美和纯净美。

虽然天空不作美,但是上山的人很多,队伍排得很长,上山的汽车一辆接一辆。

为安全起见,一律不超载,工作人员先按标准载客人数检票,数够人数就不再检票,等候汽车来了,依序上车。

在雨中,我们大约等了半个小时,虽然上山的汽车接连地开进开出,但是人群似乎没有减少的意思,就像是天空的乌云一样密密麻麻的。

我们终于上了汽车。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05
《登泰山记》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人的启示
01
勇于挑战自我
登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从《登
泰山记》中,现代人可以领悟到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重要性

02
热爱大自然
登山是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通过登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
奇。从《登泰山记》中,现代人可以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推行了一 系列文化政策,对汉族士人进行高压 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士人选 择归隐山林,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个人经历
姚鼐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却始终不放弃读书。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 试不中,心灰意冷。
在历经多次失败后,姚鼐选择了放弃科举,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他游历名山大 川,寻求心灵的慰藉。《登泰山记》便是他在游历泰山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的山水游记作品
01
《登泰山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山水游记作品之一,
被誉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瑰宝。
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02
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游记
文学的成熟和高峰。
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03
姚鼐的《登泰山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版本情况
初版时间
1844年,由江苏泰州人范以煦首次刊行。
修订版本
1852年,范以煦对《登泰山记》进行了修订,增加 了部分内容,并删减了部分内容。
现代版本
现代版本《登泰山记》在范以煦修订的基础 上,又经过多次校订和整理,成为通行的版 本。
流传情况

《登泰山记》解析

《登泰山记》解析

《登泰山记》解析散文名篇《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登览泰山写下的一篇记游文字,它不在于抒情,也不在于全面介绍泰山,重在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

作者在写登山之前,先通过汶、济二水分流情况的叙写,点明泰山的位置,然后指出古长城是二水“分水岭”和日观峰同这段古长城的距离,这就概括地介绍了泰山的形势。

全段虽然只有寥寥四十几个字,而泰山的轮廓便清晰地勾勒出来。

这样的记叙很象电影里的远镜头,也很象绘画中的鸟瞰图。

文章特别提出日观峰为泰山的制高点,这就为下文写在日观峰观日出,设下了伏笔。

随后写登山的经过和在山顶所见的景物。

包括三层:第一层记述了旅游的时间和路程。

作者从京师来到泰安,是在十二月的一个风雪天。

文章准确地连用了“乘风雪”的“乘”字,“历齐河、长清”的“历”字,“穿泰山西北谷”的“穿”字,“越长城之限”的“越”字和“至于泰安”的“至”字,这五个动词生动地表明了旅途的漫长和行程的艰辛。

第二层记写与同游者登山所取的途径。

这一部分文笔细腻,较详尽地记述了登山的起点(南麓)、全部里程(四十五里)、山间石阶的数目(七千有余)和经由的具体路线(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重点突出了一个登字。

这是题意所需要的。

作者在行文之中,丝毫不露经营痕迹地插述了东谷的情况,这是必不可少的笔墨。

这一笔,不仅和前文“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一句取得呼应,介绍了泰山之阳的所有三个谷,使文字更加缜密,还可以使读者不致完全受作者登山路线的局限而影响对泰山南侧的认识。

这是作者手笔的高妙之处。

第三层写风雪初霁后的山巅奇景。

这是作者凭高俯瞰所得。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明朗开阔的画面: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积雪的光泽又与落日的余辉相互辉映,色彩斑斓,形象明丽;而如画的汶水、徂徕是远景,半山萦绕如带的云雾又是近景,层次清晰,景色壮美。

就全段来说,这一层是重点;就全文来说,这一层又是陪衬。

因为泰山晚照虽美,还不算泰山最壮丽的景色,最壮丽的景色莫过于“日观亭观日出”了。

登泰山记课堂笔记

登泰山记课堂笔记

登泰山记课堂笔记
一、背景与作者
《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的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腊月与友人一同登泰山的经过。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

二、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启程、登顶、观景。

其中,第二部分“登顶”又细分为越中岭、循西谷、至巅的路线顺序进行描述。

三、重点字词与句式
1、词类活用:
乘风雪: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冒着”。

苍山负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覆盖着”。

2、特殊句式:
判断句:皆若丹砂。

省略句:与子颍由南麓登。

定语后置句:石刻今存者。

3、古今异义:
至于泰安:至于,古义为“至”,到达;今义为“甚至于”。

是月丁未: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4、一词多义:
越中岭:越,跨过。

越王勾践:越,国名。

循西谷:循,沿着。

循规蹈矩:循,遵守。

5、重点字词:
戊申:指登山前一天。

绛皓驳色:红白相杂的颜色。

绛,红;皓,白色。

极天云一线异色:形容天空云彩的奇异景色。

极天,天边;一线,形容云彩的形状。

少顷:一会儿。

少,副词,表示时间短暂。

雨中登泰山散文随笔范文1份

雨中登泰山散文随笔范文1份

雨中登泰山散文随笔范文1份雨中登泰山散文随笔 1__来,母亲很想爬泰山。

但“五一”“十一”人太多,寒暑假又太冷或太热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今年,母亲已年近七旬,身体也有些一年不如一年。

不能再等了——暑假末期,等天气一转凉,我便决定陪母亲一起去爬泰山。

到达泰安的第二天早晨五点钟,母亲就把我叫醒了,收拾了一下又吃了点东西,便决定上山。

走出酒店大门时天上正飘着雨,我犹豫了,怕雨天路滑摔伤了母亲,想等天晴了或者等一天再去爬。

正举棋不定间,一位在酒店附近卖雨衣的老者告诉我们雨中爬泰山没有危险,这才决定爬山。

此时,已是早上近七点了。

搭车来到山脚下,穿上雨衣出发。

刚一进山,沿路的风景已令人心旷神怡——天上下着小雨,满眼的苍翠欲滴,和着古树碑刻更显得泰山古韵古香。

我们兴致勃勃地爬过了一天门,到了一个寺庙前。

我抬头一看庙门匾额上写着“斗母宫”,望文生义,我赶紧把已进庙门的母亲叫出来,继续往上走。

母亲是兴奋的,走得也挺快。

而我感觉我背包里的东西有些沉:两瓶水,一些苹果、梨、桃子等,这些是母亲准备用来供奉神仙的。

也不管是否是“供果”,我从包里拿出最大最重的梨边走边吃,以便减轻背包的重量。

母亲默许了,我想,在母亲的心里,女儿一定比“供果”更重要吧。

早上八点左右,已有不少人从山上下来了,披着雨衣,穿着厚厚的衣服,有的甚至穿着羽绒服。

一问,才知他们是昨晚12点前来登山的,估计是想看日出。

可惜,天上一直在下雨。

我庆幸,没有在昨天中午刚到达时就去爬山而是先去参观了岱庙——母亲原本是想看日出的,但我担心母亲身体吃不消,又怕山上太冷了,才极力相劝。

一路上,游人越来越多,不断地超过我们。

沿路的风景也越来越漂亮,古树参天,山谷幽深,松柏漫山,数不清的历代摩崖碑碣遍布山中。

母亲见庙就进,我们走走停停。

看母亲有些累了,想到早饭吃得太仓促,便想让母亲吃点泰山上的小吃。

可一路走来,除了煎饼之类的`,再无其它更多的新花样了。

走到经石峪附近,见一台阶旁的小吃部的帐篷还算大,地方还算宽敞,还有山泉水,便停住与母亲坐下来吃点东西,歇歇脚。

登泰山 散文

登泰山 散文

登泰山散文以登泰山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是五岳之首,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

登泰山被誉为中国人的一大梦想,无数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踏上了泰山的征程。

清晨,太阳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泰山的雄姿渐渐显露出来。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脚下。

泰山高耸入云,宛如一座巍峨的巨人屹立在大地上。

我望着它那不可思议的高度,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

我沿着石阶一步步向上攀登,脚步沉重而坚定。

山路蜿蜒曲折,时而陡峭,时而平缓,一路上不时有人来往,彼此鼓励着。

我与他们交谈,了解到他们中有的是为了挑战自我,有的是为了追寻信仰,有的是为了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这些人们的目标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怀揣着一颗向往泰山之巅的心。

随着攀登的深入,我渐渐感受到了泰山的神奇之处。

山体陡峭,却有一种与人为善的气质。

山上的云雾缭绕,仿佛是在与人们嬉戏。

山下的风吹拂着脸庞,给人一种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登上泰山,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终于,我踏上了泰山的巅峰。

站在泰山之巅,我俯瞰着群山连绵,云海浩渺。

山下的繁华城市在我眼前变得微不足道,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自己的伟大与勇敢。

登泰山,不仅仅是一次身体的征服,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勇气。

登泰山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攀登泰山,需要毅力和耐心,需要勇气和决心。

它是对人们身心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思考。

登上泰山,人们会收获更多,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认知,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登泰山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生的旅程就像攀登泰山一样,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无论是攀登泰山,还是追求人生的梦想,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坚持。

正如登泰山所教会我的,只有不畏艰难,才能登上人生的巅峰。

泰山,你是如此壮丽,如此神奇。

登上你的巅峰,我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但同时也是如此伟大。

《登泰山记》赏析

《登泰山记》赏析

《登泰山记》赏析
《登泰山记》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记述了他登临泰山的经历和感受。

这篇文章内容翔实、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中,李白以“金阶向峨峨,山色空蒙横北斗”描绘了泰山的巍峨壮观和神秘感。

他登泰山时,一路上观赏山岳悬崖,感受了泰山秀丽壮观和神奇灿烂的景色,在心境中感叹“天下第一山”之美。

文章从描绘自然景观转入对历史名胜的介绍,概括了泰山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同时,李白还用“龙蟠虎踞”形容山岳陡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泰山的山势和气势。

在文章的最后,李白表达了对泰山的感慨:“甚矣吾衰矣,唯
泰山不改”,意思是尽管自己已经衰老,但泰山的威严和气息
不会改变。

这一句话表达了对泰山的深深敬意和对时间的感叹,也充满了哲理。

《登泰山记》是一篇描写山水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使人对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并透露出李白诗歌特有的哲思和情感。

姚鼐《登泰山记》读后感

姚鼐《登泰山记》读后感

姚鼐《登泰山记》读后感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记录了作者攀登泰山的过程和所见的景色。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泰山的敬畏和毅力所感动。

文章开篇,作者用简练的文字描述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让读者对泰山有了直观的印象。

接下来,作者详细叙述了攀登泰山的过程,包括穿越泰山西北谷、越过长城之限、登上泰山南面的三个谷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克服了种种困难,如道路险峻、冰雪覆盖等,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

在攀登泰山的过程中,作者不仅欣赏到了泰山的壮美景色,还对泰山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让我对泰山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敬畏之情。

同时,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的历史记载,让我对古代登山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敬畏和毅力,也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正如作者攀登泰山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才能战胜困难。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总之,《登泰山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游记散文,不仅
让我对泰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作者为榜样,用毅力和决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去攀登自己的人生巅峰。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散文吧» 经典散文»抒情散文登泰山记刚从海南旅游回来,妻就接到表妹打来的电话,相邀一起去游泰山,妻问:“去否”?我曰:“然”。

泰山,海拨1545米,堪称“五岳独尊”,古时皇帝祭天之所,今日游人览胜之地。

余向往久矣。

四月,正值春暧花开。

我携妻与友共二十人乘豪华大巴凌晨五时从太原出发,南行至长治,遂向东,穿越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行程十余小时,下午四时许,缓缓驶入位于齐鲁大地泰山脚下的美丽小城——泰安。

车行闹市,泰山却早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面前,隔窗望去,但见雄峰突兀,山势险峻,我不禁叹日:“危乎哉!泰山!”听说泰山日出与黄山云海、钱塘大潮、吉林陨石雨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而我也只曾在浙江六合塔上“远观钱塘未见潮”而已,年近五五却见识颇浅,惭愧之余便抱定游泰山必观日出之美以不虚此行之信念。

原以为,现代社会旅游业如此发达,各景点给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游泰山,观日出,无非也就是坐坐缆车,看看风景而已。

然而下榻宾馆,导游小姐却用莺莺细语告知,泰山景区虽有缆车,但只在早八时至晚五时运营,欲观日出,须半夜出发,徒步攀登三、四个小时,赶在日出前到达日观峰方可。

我等闻后叫苦不喋。

细问缘由,方知事情远不如想像的那样。

原来,登泰山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山脚下的红门到半山腰的中天门,第二阶段是从中天门到山顶的南天门,名曰“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

从山脚到山顶全长10余公里,徒步需6至8小时。

红门至中天门山势平缓,有盘山汽路,半夜12点前还有专门的大巴车抵达,可以以逸待劳。

中天门至南天门山势陡峭,虽有直达山顶的缆车,但也许是考虑到安全因素吧,晚上却不运营。

要观日出这一段需徒步攀登3至4个小时。

考虑到妻的身体状况,我犹豫起来,而妻却执意要随大伙一起登山。

为了不留下“登临绝顶不见日”的遗憾,只得听从导游小姐的安排,不顾车马劳顿,星夜启程。

从红门出发,出“地府”到“人间”,乘专用大巴车不到半个小时,轻松直抵中天门。

登泰山记第二段散文扩写

登泰山记第二段散文扩写

登泰山记第二段散文扩写
登泰山记登上泰山就像是登上神圣的大厅,空气中洋溢着神秘的气息,静谧的山谷也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我从山顶上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景色,远处有湛蓝的天空,青山绿水,宛如一幅画卷,把人带入一个完美的世界。

从远处看,泰山像一座浩瀚的大山,古老的山脉延伸了几百里,看不到尽头,山上的树木苍翠,一望无际。

走在山路上,清风徐徐,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登上泰山,可以看到更多的美景,草木葱翠,山川秀丽,景色宏伟壮丽。

我走在山路上,一路上被美景所吸引,欣赏着美丽的景色。

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挑战,让我沉浸在宁静而又美丽的大自然中。

我知道,只有勇敢地攀登,才能见到更大的风景。

攀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美景,无论是绿色的树林,还是白色的云雾,都让我心旷神怡。

看着远处的湖泊,看着蓝天白云,看着近处的山谷,看着那无尽的绿野,心中总是充满着激动与感动。

登上山顶,雄伟的山峰拱立在我面前,犹如登上神圣的大厅,让我终于体会到攀登的意义,那就是绝不放弃,勇敢地攀登,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攀登泰山,不仅仅是一次身体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放松。

在山上,我把每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每一个梦想变成
现实,把每一个希望变成希望,把每一个愿望变成愿望,把每一个努力变成努力,把每一个梦想变成梦想,把每一个追求变成追求。

登上泰山,我体会到了无穷的力量,感受到了生活的厚重,感受到了宇宙的安定,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精彩。

明天,我将登上更高的山峰,收获更多的景色,勇敢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坚定地追求更大的梦想,走上更精彩的人生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四个小时,登到了泰山之巅玉皇顶。虽然一路劳累,但到达玉皇顶时,一切都好像烟消云散了一样。平视望去,群山叠翠,细密的秋风吹拂而过。顿时,让人神清气爽。下得玉皇顶,是“五岳独尊”石刻处,本想借此在这留个影,作个纪念。却因人多,故从日观峰而去。从“五岳独尊”石刻向上攀爬里许,便是“日观峰”。这“日观峰”,顾名思义就是观看日出的一座峰峦,也是为泰山之巅观看日出的极佳地点,每天的看日出,都是在此处。与“日观峰”相对应的是“月观峰”,两峰夹峙于泰山之巅玉皇顶的两侧,犹如蝴蝶之两翅。上的玉皇顶,遥望泰山,一座座峰峦连绵不断地雄峙在齐鲁大地上。凭栏远望,黛青色的群峰屹立在蓝天白云下。
仲秋的风轻拂来,登时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和驴友,做了几次深呼吸,想把这湛蓝云天的新鲜空气呼吸一番。这时,“丐帮”的人群向我们相继迎来。在北京未出发点时,我和驴友早把这看日出也当是我们此次登山的目标之一。我和驴友避开人流,顺着蜿蜒如蛇的道路向“拱北石”径直走去。这时候,眼尽之处,一对年轻的小情侣正在站在“拱北石”上拍照留念。我移目望向那“拱北石”,只见一块大大的石头悬在山峰端上,大石头的腹下几块立柱般的细石支撑着它,乍看之下,很是渗人,“拱北石”上的女孩子站在其上,撑开双臂摆弄着身姿拍照。驴友问我,你也过去站在上方,我给你也拍张照片留个念。我耸了耸肩,愕然答道:“我可不敢,看着它我都胆颤心惊。”驴友瞥我一眼道:“真没想到,胆子连个女孩子都不如啊!”我莞尔一笑,扬起他的手,肩并肩向前方的一座亭阁走去。
一阵阵习习秋风轻轻地吹拂过,把梦靥中与杜甫在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的我,缓缓吹醒。我仿佛从梦中看到了杜甫苍白的脸颊上充满了忧愁,微风中,他的须发交织在了一起,宛如蜻蜓点水般。他的手掌布满了老茧,眼角噙满了对民生疾苦的担忧。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他才倾吐出这样伟大的诗篇。的确,当我登上了这泰山绝顶时,登山路上所遇到的重重困难都化为乌有。在那样艰难困苦,崎岖不平的登山路上“挑山工”们还一步步拾级而上,又何况是身无长物的我们呢?我想,正是这样的激励,才使我们每一个登上的才奋发而上。
来泰山之前,我已经把泰山的做过了一番了解。站立在岱山牌坊下望去,赶往泰山的人流早已经一波一波地从我们的身旁走过。我和驴友面面相觑了一时,随后我们便步向红门。
我们是从红门作为此次登山的起始点。沐浴着仲秋的晨风,聆听着来自大自然里的歌唱,观察着岩畔秀色可餐的景物,不知不觉便来到了群仙楼。其实,这群仙楼才是登山的起始点,因为此处正是剪票入山的真正关卡,过了群仙楼才算是真正开始了登山之旅。登山伊始,并不觉得累,反而是感觉异常的欢快愉悦。过了斗母宫、经石峪、摩天岭、壶天阁、步云桥、到中天门时,疲累之意略初现身体。登山路上,我和驴友是走时多,歇时少,总之,不愿落伍。在歇时,我开玩笑说:“这哪像爬泰山了,简直就是像在泰山绝顶召开的“丐帮大会”呢?”说这话时,身旁掠过的那些手持木拐的行人不免的会看我几眼。在多如繁星的驴友中,很多的人都像“丐帮弟子”,因为他们单手拄着拐棍,让人一看就想到了天下第一帮—步朝南天门、中天门逶迤而去。顺着下山的路看去,参加此次登山的“丐帮弟子”们也纷纷而下。我移目观望了一遭,蓝天白云相间下的秋鸟,成群结队的飞过天空。只听得,路旁枯草丛中的秋蝉隐隐约约地鸣叫了起来。宛若一曲薄暮时分的优美天籁,饶是听得让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下得中天门,黄昏黑压压地降临在了泰安,路旁昏黄的路灯闪耀着寒光闪闪。夜行登山的“灯火客”已经开始涌来。原本打算下山后的下一站是“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可是屈指算来,时间不允许我们再继续前往大汶口了。我和驴友饱饱地在中天门吃了晚饭,我打趣地问驴友,要不我们再登一次山,明日看了日出再下山得了。没想到我和驴友一拍即合,他也正有此意。随即我们便在中天门租了两件棉大衣,再一次在夜晚的寒风中爬上了南天门方向。
在泰山绝顶小亭,小憩片刻后,秋风渐大,吹拂在身上有股微微的寒意。虽说是午后碧空如洗,但秋季的寒气还是如潮如涌。我独自倚栏入梦,全然忘记了此刻我是身在泰山之巅。我很想知道,几百多年以前,正当年轻气盛的诗人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的生活。当年的他是不是也像我这样借游玩之累,在泰山之巅写下了那句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泰山上,古时多少文人墨客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诗词为它赞颂、又有多少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在此一线牵成。古自始皇帝开始,乃至随后的汉武帝等,曾在此封禅。也许在那个年代,泰山早已经成为了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们的伫足地了。在齐鲁大地上,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红极一时,早已经流逝在了如烟似梦之中。然而,尽管是这样,中华泰山的精神依然像那些给泰山题诗刻画的伟大诗人一样,流芳百世,让后人敬仰。
登山之路,越走越难走,过了云步桥、望人松、对松亭时,就是很有名的“泰山十八盘”路了。经过了十八盘,就到了南天门了。但是仅仅的这“泰山十八盘”就够人累的够呛。记得在登十八盘时,有些小女孩子累的不行了,就直接爬着向上走了。我和驴友又说:“累了可以歇会,怎么能够爬着走呢?”驴友迷我一眼,你去跟她说。我于是乎,瞪了瞪眼,耸了耸肩笑道:“不认识,也不敢啊!”接着我们便一笑而过。在十八盘升天坊时,亲眼目睹了,遇到过些许令我不可思议的人。他们或许就是初中时学过的“挑山工”吧!在熙熙囔囔的人流中,那些“挑山工”肩负百斤,一步步滴着汉登山而上。初始,我不仅惊叹,而且也深深地佩服。后来他们的心灵让我感到倍感温馨。如此既险且陡的泰山之路,是他们让我们这些驴友们感到,他们能行,我们更加能行。
到达泰山站,天色刚刚拂晓。东方还近似鱼肚白,熹微的晨光正穿破黎明,散发着点点光芒。秋分初过的泰安,显得一片沉寂。一出车站,放眼望去,朦朦胧胧中就是闻名遐迩的中华第一山—泰山。对于这座被称之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此时出现在我的眼前,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我和驴友在附近找了家早餐店,简简单单,吃了点早餐,便开始了我们的登山之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