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二)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2教案4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2教案4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2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一)做一做,说一说“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50-45=5(米) 98-93=5(米)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96-16=80(个) 80-38=42(个)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25+5=30(元) 50-30=20(元)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教学内容
《搭一搭(二)》教学活动将包括以下内容:
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幼儿将通过搭建和拼图,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幼儿将通过搭建和解决问题,促进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激发:幼儿将通过合作和团队活动,激发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注意力和集中力的提升:幼儿将通过搭建和游戏,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教学步骤
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幼儿通过搭建和拼图,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幼儿通过搭建和解决问题,促进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激发:幼儿通过合作和团队活动,激发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注意力和集中力的提升:幼儿通过搭建和游戏,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教学资源
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搭建和拼图资源。
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的搭建和解决问题资源。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的合作和团队活动资源。
注意力和集中力提升的搭建和游戏资源。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展示、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发挥、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表现等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效果。
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评价、作品评价和参与度评价等进行评价。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二)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设计针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搭一搭(二)》一课展开,该课程是一篇介绍男孩儿搭棚子的文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语文表达、生活常识、观察细节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展开主题、分析细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生活常识:了解搭棚子的过程,加深对于生活日常的体验和认识;3.创造能力:通过实操搭棚子,让学生掌握一些理论基础知识,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4.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物品、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思路1. 课前准备老师提前搜集和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介绍搭棚子的过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导入新课利用视频或者图片等展示生活中搭棚子的场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探究一些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 探究课文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重点表达出章节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式,并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语法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男孩儿选择哪些材料、为什么这些材料能够构成棚子、男孩儿在搭棚子的过程中遗漏了哪些细节等。
4. 学以致用在学生掌握了搭棚子的过程、相应的语言表达和生活常识后,组织学生实操搭建小型的棚子。
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工具,根据实际情况来搭建棚子,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感悟和体会进行简单汇报,旨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
同时,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更深入的解答和说明,让学生得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1. 学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要提高,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展现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搭一搭(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自己建造出一些小建筑,比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
2.能够通过搭建积木,锻炼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现事物中的形状。
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明确搭乐高积木所需的参数。
2.能够通过搭建乐高积木,巩固认知数学中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搭建不同的形状。
2.需要在搭建时注意调整积木搭建的位置和数量。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搭一搭(二)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的重点教师可用PPT、图片等形式呈现搭乐高积木的场景,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回忆、分辨各种基础几何图形;•提醒学生需要注意搭建积木的位置、数量和参数,打好基础;•打造自己的微型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步:巩固前几节课的知识点由于本节的内容是紧接着搭一搭(一)教学而来,所以需要为前面部分的知识做简要总结,确保学生们对前面几节课的内容与搭建积木有条理的了解,能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步:指导学生制作简单几何图形1.教师提供各种类型的乐高积木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建造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把实际中的图形转换到乐高积木上,搭建出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3.学生在搭建过程中需要注意参数的调整,学习课程中出现的各种参数,体会几何图形的参数与乐高积木的参数的异同之处。
第四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搭建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担任建造自己想象中的建筑,学生自主选择乐高积木材料,并自由搭建所需要的图形;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搭建的位置、数量、参数,需要适当的调整,才能保证所建造的建筑稳定,同时又富有美感;3.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可以搭建成各种复杂的建筑模型,锻炼了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搭一搭二》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搭一搭二》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搭积木的套装和其他搭建工具与搭积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教师通过讲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搭积木的基本结构和搭建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步骤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搭建和创意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步骤三: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促进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搭建和团队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步骤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搭积木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对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的理解程度的评估,评估学生对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搭积木的自由搭建和创意设计中的表现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合作搭建和团队竞赛中的表现和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搭积木的挑战和问题解决中的表现和发展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搭积木的创意比赛和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搭建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大型搭积木项目的合作搭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搭一搭(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和交流。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初步的了解。
介绍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有余数除法的重要性。
2. 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物教具,演示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有余数除法的重要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讨论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有余数除法的重要性。
4. 练习法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搭一搭(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搭一搭(二)》是一节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第73页例1和第74页的练习。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学会如何稳定地搭建积木。
2. 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过程,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合作完成搭建任务。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搭积木的技巧,创造出不同的造型。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学会如何稳定地搭建积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积木搭建视频、图片等。
2.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套积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积木搭建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搭积木的原理和技巧。
2. 讲解:讲解搭积木的基本原理,如如何保持积木的稳定性,如何利用积木的形状和颜色等。
3. 示范:教师搭建一个简单的积木模型,展示搭积木的步骤和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掌握搭积木的技巧。
5. 创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搭建自己喜欢的造型,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学习和交流。
五、板书设计1. 板书搭一搭(二)2. 板书内容:搭积木的基本原理、技巧和步骤。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并拍下照片,附上简短的说明。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搭建不同的造型,如房屋、车辆、人物等,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创作思路。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搭积木的创新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增加亲子互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设定,我认为这是整个教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搭一搭(二)》是一本针对幼儿的教育绘本,它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和思维训练。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搭积木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搭积木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幼儿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后感内容读完《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动手能力的培养:《搭一搭(二)》教学设计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让我深刻理解了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动手能力是指通过手的动作和操作来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设计,幼儿可以通过搭积木的过程中,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也是一种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搭一搭(二)》教学设计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让我深刻理解了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空间想象力是指对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和关系的想象和理解能力,通过教学设计,幼儿可以通过搭积木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力,学会观察和理解物体的位置和关系。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它也是一种对幼儿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关怀。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搭一搭(二)》教学设计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让我深刻理解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设计,幼儿可以通过搭积木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它也是一种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
三、个人感悟和启示通过阅读《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我从中获得了一些个人感悟和启示:激发创造力:通过《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我明白了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性。
搭积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教学设计,幼儿可以自由组合和搭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各种形状和结构。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搭一搭》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搭一搭》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搭一搭》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拼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于平面图形的拼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理解图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图形的拼组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了教学所需的图形卡片、操作活动指导书等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建筑物的搭建、家具的摆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际例子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图形的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图形的拼组方法。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搭一搭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欣赏自然之美等,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写作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续写故事、写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大自然有什么特点?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理解。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搭一搭(二)》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
理解和运用搭建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和工程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搭一搭(二)》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搭一搭(二)》的教材和教具
搭建材料,如积木、乐高等
搭建示例和模型
教学步骤
步骤一:搭建原理和技巧
教师向学生介绍搭建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如平衡、稳定等,让学生理解搭建的基本规律。
步骤二:搭建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搭建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和技巧进行搭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步骤三:合作与沟通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沟通活动,如小组搭建、互相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步骤四:科学与工程兴趣
教师通过搭建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和工程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更多的搭建可能性。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搭建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学生搭建作品的创意和完成度
学生合作与沟通的参与度和效果
学生对科学和工程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搭建能力,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搭建活动,挑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搭建比赛和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分享精神。
《搭一搭(二)》(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案:《搭一搭(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提高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积木2. 长度单位尺3. 画图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搭建好的积木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搭一搭(二)”,并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用法。
2. 教师用积木作为教具,展示如何用长度单位来测量和比较积木的长度。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用长度单位来测量和比较积木的长度。
三、课堂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搭建积木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搭建积木的任务。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的概念和用法。
2. 搭建积木的题目和答案。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积木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并测量和记录其长度。
2.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共5则)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共5则)第一篇: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搭一搭(二)教学设计课题:搭一搭(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目标: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第一课“分苹果”、第二课“搭一搭(一)”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了除法竖式并理解了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探索出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后进行的学习。
让学生结合操作和分物活动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学情分析: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与加减法和乘法竖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竖式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应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一方面,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竖式算理;另一方面,借助竖式也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和余数等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活动一:小组交流,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2.请学生列出算式。
3.16÷6 =□()……□()的结果是多少呢?请你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吧!4.小组交流。
【学习成果预设:①学生通过画图得到答案:搭一个房子需要6根小棒,有16根,能搭2个房子,还剩4根小棒。
②通过乘法口诀得到答案:(二)六十二,搭2个房子,还剩4根小棒,不能再搭了。
③通过列竖式得到结果。
】活动二:全班汇报——联系操作过程,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点交流竖式的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竖式的写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联系画图过程,说一说竖式各部分的意思:“16”代表小棒的根数。
搭一搭(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搭配”的概念,能够通过图片和实物进行观察、分类和归纳。
2.能够利用已知规律,自主完成3个数的组合活动。
3.能够发现、总结出任意两个数之和的规律,制定自己的规律,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验证。
4.能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提高搭配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概念“搭配”。
2.发现任意两个数之和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1. 活动一——“搭配”实物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搭配”,发现生活中的事物间的“搭配”关系。
活动规则:学生自带一件物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和搭配等方式发现物品中的“搭配”关系,并进行简单讲解。
活动提示语:请你们拿出自己的物品,看看它有没有“搭配”关系?2. 活动二——“搭配”图片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其中物品的“搭配”关系,并归纳整理,进一步理解“搭配”的本质。
活动规则:教师通过图片让学生发现其中物品的“搭配”关系,并在板书上进行归纳整理。
活动提示语:请看看这些图片中物品的“搭配”关系?3. 活动三——“搭配”得出数字规律活动目的:通过搭配数字,发现任意两个数之和的规律,制定自己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验证。
活动规则:1.教师提供一张数字卡片,学生自主组合,完成任意三个数的搭配,并计算其和。
2.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之和的规律,并制定自己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验证。
活动提示语:不同的数字能否搭配出相同的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4. 活动四——“搭配”运用活动目的: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搭配能力,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
活动规则:1.教师提供一些数字卡片,学生自主搭配,并计算出其和。
2.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搭配规律相互出题,让其他同学进行计算和检验。
活动提示语:同学们,你们刚才练习的时候感觉怎么样?请根据你们目前的理解制作题目,让其他同学进行计算和检验。
四、教学后记本课为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搭一搭”系列的第二篇教案,本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实物、图片和数字的搭配来理解和掌握“搭配”的概念,并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搭配能力。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
2、教学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白纸、彩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展示一个装满各种形状积木的盒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盒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不好?”2、引出课题:搭一搭二(二)操作感知1、分小组搭积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积木搭出自己喜欢的形状。
(2)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搭建情况。
2、摸一摸积木的表面(1)引导学生摸一摸搭好的积木的表面,感受积木表面的形状。
(2)提问:“你们摸到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3、画一画(1)把积木的一个面放在白纸上,用彩笔沿着边缘描出图形。
(2)展示学生描出的图形,让大家观察。
(三)认识图形1、认识长方形(1)展示学生描出的长方形,问:“这个图形叫什么?”(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如长长的、直直的边,四个角等。
(3)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1)展示正方形图形,问:“这个图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特点,如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
(3)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1)出示三角形图形,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2)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如三条直直的边,三个角。
(3)找一找教室里哪些地方有三角形。
4、认识圆(1)展示圆的图形,问:“这个图形和前面的图形有什么不一样?”(2)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如没有直直的边,是弯弯的曲线围成的。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二)》教学设计第一篇: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二)》教学设计3、搭一搭(二)一、教学目标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1.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探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搭房子(1)利用学具搭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2)尝试填写算式,再结合搭房子的过程,解释算式的意思。
16÷6=2(个)……4(根)26)1612(二)你言我语,合作学习4人为一小组,说一说自己列式的依据,并向组员解释竖式中每个部分的意思。
(三)具体情境,说一说(1)教师出示分坦克的情景图,请同学列式,并说一说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
(2)教师出示叶片粘花的情景图,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四、总结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下册 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搭一搭(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摆正方形的实际操作,逐渐探索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搭正方形的画面(2)组织小组讨论:有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请每个同学利用学具摆一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用竖式怎样表示。
(3)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4=3(个)……2(根)3 4)13 12 1 答: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3”表示把13根小棒拿去分,“4”表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摆3个正方形(强调单位“个”),“12”表示3个正方形共12根(4×3=12)。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搭一搭(二)》是一种有助于幼儿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和社交交流能力。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培养幼儿的持续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多种形状和大小的积木和建筑材料。
制作示范模型,以便向幼儿展示建造的方法和技巧。
安排适当的教学环境,确保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建造活动。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建筑模型或照片,引起幼儿对建筑的兴趣,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建筑的想法和认知。
示范与讲解:向幼儿展示示范模型,讲解搭建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技巧,鼓励幼儿提问和互动。
自由探索:让幼儿自由选择积木和建筑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行设计和搭建自己的建筑作品。
团队合作: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设计和搭建一座大型建筑作品,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交流能力。
展示与分享:邀请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建筑作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互相学习和欣赏。
评价与反思:与幼儿一起评价和反思他们的建筑作品,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所学到的经验。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他们积极参与建筑的设计和搭建过程,展示了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示范需要更加详细: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详细地进行示范,让幼儿更清楚地理解搭建的方法和技巧。
团队合作需要指导:我会在团队合作环节加强指导,让幼儿更好地协作和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评价和反馈可以更具体:下次教学中,我会给予幼儿更具体的评价和反馈,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改进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明确了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我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幼儿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2的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2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2的数值及其在计数中的作用。
2.掌握数字2的拆解、组合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字2的加减法、拆解和组合,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字2的运算。
课前准备1.准备一些儿童益智玩具积木。
2.准备一些小球或小石子作为计数工具。
3.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和擦子。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并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数字2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子1:课堂上有20个学生,老师将他们分成10组,每组有2个学生,那么现在有几组学生?例子2:每个小朋友有2支笔,课桌上放着10支笔,现在每个小朋友都取了2支笔,课桌上还剩下多少支笔?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并以两位数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教师将积木分成几组,每组有2个积木,让学生观察积木的数量,并用小球或小石子来计数。
然后,教师将积木组成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并数出积木的数量,让学生用小球或小石子计数。
接着,教师将积木分成几组,并数出积木的数量,让学生自己计算每组积木的数量,然后用小球或小石子来计数。
最后,教师将积木组成两个形状,让学生计算积木的数量,并用小球或小石子计数。
第三步: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来学习数字2的加减法、拆解和组合。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数字2的加法:教师将两组积木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数量,然后教师数出积木的数量,让学生给出答案,并用小球或小石子计数。
2.数字2的减法:教师将一组积木分成两份,让学生数出数量,并算出剩余的数量。
3.数字2的拆解:教师将一组积木分成两份,并让学生辨认数字2的形状和特点。
4.数字2的组合:教师将两个积木组成一组,让学生观察数量,并自己计算积木的数量。
第四步:练习教师布置小组练习,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来练习数字2的加减法、拆解和组合,加深对数字2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并让学生发表观点和意见。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搭一搭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搭一搭、摸一摸、滚一滚等活动,学生能够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立体图形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物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搭一搭二。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立体图形?2.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等。
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如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等。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模型,让学生观察圆柱的特征,如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等。
教师拿出一个球模型,让学生观察球的特征,如球没有面,只有一个曲面等。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出一个立体图形的名称,让学生摸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3.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用这些立体图形搭一搭,看看能搭出什么形状。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用这些立体图形滚一滚,看看哪些立体图形能滚动,哪些立体图形不能滚动。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用这些立体图形摸一摸,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
4.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4.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乘整数和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2.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乘整数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难点: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教学卡片。
2.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水果拼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拼盘中的水果数量。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分数乘整数和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示例:1/2乘以3等于3/2,表示1/2的三倍是3/2。
1/2除以3等于1/6,表示1/2分成3份,每份是1/6。
3.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分数乘除法的应用,如:小明有2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得到几个苹果?解答:2/3乘以3等于2,每个同学能得到2个苹果。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整数: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
2. 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七、作业设计(1) 1/3乘以4;(2) 2/5除以3;(3) 3/4乘以5。
2. 答案:(1) 1/3乘以4等于4/3;(2) 2/5除以3等于2/15;(3) 3/4乘以5等于15/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学生应加强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熟练掌握计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说的都很对。有余数的除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试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长安南路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搭一搭(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意义。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
生2:我觉得是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
生1:有13辆玩具坦克,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辆,还剩3辆,所以13÷5﹦2(辆)……3(辆)
生2:有13片树叶,每5片树叶粘成一朵花,可以粘成2朵花,还剩3片树叶所以13÷5﹦2(朵)……3(片)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6﹦2(个)……4(根)
2……商(除数6和2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16,且小于16)
除数……6 )1 6……被除数
1 2……6和2的乘积
4……余数(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总结提升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余数小于除数)
生:小朋友们正在用小棒搭房子,6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房子。
学生自主动手摆小棒搭房子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交流订正:16÷6﹦2(个)……4(根)
生1:根据“二六十二”,说明我们搭2个房子用了12根小棒,剩余4根小棒,剩余的小棒不够再搭1个房子。这也正好说明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修订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上节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一说在做余数除法的题目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景图)
如果有16根小棒,那么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算一算。
结合刚才搭房子的过程,你能列竖式计算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