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态学基础理论 PPT课件
按时间
演替类型
按起始条件 按主导因素 按代谢特征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内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 异养性演替
原 生 演 替
次 生 演 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 会发生变化,功能也随之发生变 化。 乔木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苔藓植物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
4.为谁生产?(产品分配问题)
第三节 系统论和热力学定律
一、系统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起来 的具有某种或几种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宇宙万物,虽然本质上差别 很大,但都以系统形式存在着。
1.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系统的结构性原理 系统中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一切联 系方式的总和,叫做系统的结构。 结构对元素进行制约,使元素的性 质和功能,不同于它们在孤立存在 时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
一、资源是稀缺性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如果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 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那么 个人就不必为生计而担忧;企业就不 必为成本和利润而犯愁;政府也不必 税收和支出而斗争;也没有人会关心 不同人或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的物品都是 免费的,就象沙漠中的沙、海洋中 的水、大气层中的空气,价格和市 场互不相关,这样,经济学就没有 存在的必要。但是任何社会都不可 能达到物品是无限的这种情况,因 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 需求是无限的。因此经济学发展成 为一门重要的科学。
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以及排泄
废物、分解等)主动地影响环境,改
造环境。
热带雨林,有“地 球的肺”之美誉, 对于调节气候、维 持空气O2和CO2的 平衡、保持水土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二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p35二生物多样性的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
02
01
倡导全球共治
积极倡导全球共治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04
03
2024/3/26
32
2024/3/26
谢谢聆听
33
03
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 ,对气候的影响日益严重。
9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原因分析
2024/3/26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01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天气事件频发。
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02
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
1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和生境 丧失。
2
城市扩张占用大量农田和绿地,导致生态服务功 能下降。
3
城市人口集聚,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增加,环 境压力加大。
2024/3/26
1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实践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功能多样。
绿地建设实践
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生态廊道、居住区绿地等 。
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 展。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高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效率 和经济效益。
2024/3/26
2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畜禽粪便
通过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
农作物秸秆
推广秸秆还田、生产生物质燃料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
固体废弃物分类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
环境科学的生态学基础(ppt 68页)
的能量都称为辅助能。 A. 自然辅助能:潮汐能、风能、水势能等 B. 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能量流动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在此 过程中,严格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一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以 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生物量生产 2. 初级生产
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质的形 式贮存起来的过程。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生物量生产 3. 次级生产
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 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 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养 ,通常对宿主有一定的危害。 寄生物与宿主间也存在协同进化。
3.3 生态系统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3.3.6 偏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 指两种生物共生在一起,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 偏利作用有永久的也有暂时性的。
3.3 生态系统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3.3.7 互利共生 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 专性互利:互利双方的合作是永远的,离开合作对将使
3.2 生态系统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 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1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基于取食和被取食关系 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食物网。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能量流动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在此 过程中,严格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一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以 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生物量生产 2. 初级生产
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质的形 式贮存起来的过程。
3.2 生态系统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生物量生产 3. 次级生产
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 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 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养 ,通常对宿主有一定的危害。 寄生物与宿主间也存在协同进化。
3.3 生态系统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3.3.6 偏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 指两种生物共生在一起,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 偏利作用有永久的也有暂时性的。
3.3 生态系统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3.3.7 互利共生 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 专性互利:互利双方的合作是永远的,离开合作对将使
3.2 生态系统
3.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 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1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基于取食和被取食关系 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食物网。
生态学基础与环境科学PPT(67张)
»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事物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二、环境的组成与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 环境的组成如下:自然环境: ①物质:空气、土壤、水、岩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②能量:阳光、地热、气温、引力和地磁力等;
③自然现象: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地震、火山活动 、海啸)、全球水循环、大气流动、水土演变等。
第一节 环境概述 四、环境要素和环境效应
•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
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又称环境基质 。分为自 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习惯上指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如下 :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 (4)环境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3. 地质环境——岩石圈部分
4. 宇宙环境——大气圈以外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三、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 60亿年以前,地球是一团云状气尘物质,演化后形成了地球胎。 – 46亿年前,地球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演化过程中逐
步形成原始的 ①岩石圈:物质的重力分离; ②大气圈:上升到地表的还原性气体,无O2; ③水圈:地球内部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圈,降雨产生了河流、湖泊、海洋.
第二节 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学概述(2/2)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活动及其社 会发展,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
①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必须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避免自然资源 的浪费,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无污染废物。
②限制影响环境的人类活动。所有自然物都有存在的权利。
③人类、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 只要他们中间任何一方发生问题,这种关系都会遭受破坏, 即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二、环境的组成与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 环境的组成如下:自然环境: ①物质:空气、土壤、水、岩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②能量:阳光、地热、气温、引力和地磁力等;
③自然现象: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地震、火山活动 、海啸)、全球水循环、大气流动、水土演变等。
第一节 环境概述 四、环境要素和环境效应
•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
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又称环境基质 。分为自 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习惯上指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如下 :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 (4)环境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3. 地质环境——岩石圈部分
4. 宇宙环境——大气圈以外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三、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 60亿年以前,地球是一团云状气尘物质,演化后形成了地球胎。 – 46亿年前,地球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演化过程中逐
步形成原始的 ①岩石圈:物质的重力分离; ②大气圈:上升到地表的还原性气体,无O2; ③水圈:地球内部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圈,降雨产生了河流、湖泊、海洋.
第二节 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学概述(2/2)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活动及其社 会发展,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
①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必须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避免自然资源 的浪费,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无污染废物。
②限制影响环境的人类活动。所有自然物都有存在的权利。
③人类、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 只要他们中间任何一方发生问题,这种关系都会遭受破坏, 即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环境保护概论之生态学基础知识(
一、食物链(网)及营养级
在各种生态系统中,几乎各种生物链都同 时存在,各种食物链相互配合,保证了能量流动 在生态系统中畅通。食物链在各个生态系统 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动物的发育阶段不 同,其食物的种类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季节 中,植物的种类也是不同的。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的关系也是 相当复杂的。一样食物不一定只被一种动物 所食。也可以是一种动物同时吃多种食物。 也就是说各种食物链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 之间形成一种网的形式,即形成了所谓的食 物网。
各种元素在环境中都存在一个或多个贮藏 库。元素在贮藏库中的量大大超过结合于生物 体中的量,从贮藏库中向外释放的速度往往很 慢。若将某元素与其流通率之比,称为周转时 间。表示其在该库中更新一次所需要量的时间, 如水在大气库中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大约 为十天;氮在大气库中周围一次的时间约为一 百年等。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者需要能量。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
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最初是来自于太阳。
太阳能被生物所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来实现的。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物时,将太阳光能转变为
可贮藏于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绿色植物体内所贮藏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 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 息联系,用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联系主要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 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 信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一)营养信息 通过营养交换的方式,把信息从一个
种群传递给另一个种群或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 体,即为营养信息。食物链(网)即可视为一个营 养信息系统。
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ppt课件
8
二、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符合两大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 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 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转化、流转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 即总有一部分从浓缩的有效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状态。 能量沿食物链方向流动,逐级递减。 每经一个营养级的剩余能 量为原有能量的1/10,其余的都消耗了。
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 1)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
成的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为食物链起点,
也称分解链。 如动植物遗体或粪便→ 真菌、细菌→ 原生动物→ 土壤动
物→ 节肢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食
(3)补加能源的作用。 添加太阳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辅助能,可提高作物对光能的
利用,从而增加初级生产力。
24
二、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及生产 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
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 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量,称为次 级生产量,亦称第二性生产量。 I = FU+R+P P = I-FU-R 同化效率 = A / I ; 生长效率 = P / A I- 摄取量; A-同化量; R-呼吸量; P-生产量; FU-粪尿能量。
密不可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流动,不可逆的。
而物质循环是可逆多向的,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 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
二、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符合两大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 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 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转化、流转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 即总有一部分从浓缩的有效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状态。 能量沿食物链方向流动,逐级递减。 每经一个营养级的剩余能 量为原有能量的1/10,其余的都消耗了。
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 1)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
成的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为食物链起点,
也称分解链。 如动植物遗体或粪便→ 真菌、细菌→ 原生动物→ 土壤动
物→ 节肢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食
(3)补加能源的作用。 添加太阳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辅助能,可提高作物对光能的
利用,从而增加初级生产力。
24
二、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及生产 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
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 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量,称为次 级生产量,亦称第二性生产量。 I = FU+R+P P = I-FU-R 同化效率 = A / I ; 生长效率 = P / A I- 摄取量; A-同化量; R-呼吸量; P-生产量; FU-粪尿能量。
密不可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流动,不可逆的。
而物质循环是可逆多向的,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 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
基础生态学(第1章生物与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种群数量与环境
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限制
01
种群数量增长受限于环境的资源供给,如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等。
环境容纳量
02
在一定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被称为环境容纳
量。
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03
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和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多样性和稳定性。
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THANKS
生理适应
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 适应,如沙漠植物的节水 适应、动物体温调节等。
行为适应
生物的行为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动物的迁移、捕 食等行为。
PART 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气候与生物
温度和生物分布
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温度范围, 因此气候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
气候因子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等,影响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包括土壤类型、pH值、 肥力等,影响植物的生 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包括地形地貌、海拔等, 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
布。
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 系等,影响生物的生存
和竞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骆驼的驼峰、鸟 类的翅膀等。
WENKU DESIGN
种群数量与环境
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限制
01
种群数量增长受限于环境的资源供给,如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等。
环境容纳量
02
在一定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被称为环境容纳
量。
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03
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和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多样性和稳定性。
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THANKS
生理适应
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 适应,如沙漠植物的节水 适应、动物体温调节等。
行为适应
生物的行为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动物的迁移、捕 食等行为。
PART 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气候与生物
温度和生物分布
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温度范围, 因此气候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
气候因子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等,影响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包括土壤类型、pH值、 肥力等,影响植物的生 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包括地形地貌、海拔等, 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
布。
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 系等,影响生物的生存
和竞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骆驼的驼峰、鸟 类的翅膀等。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胁迫抗性包括避免胁迫和忍耐胁迫两种 损伤恢复可以通过胁迫后尚存活器官的生长来完成 中度胁迫有利于生物体健康功能的发展 胁迫除了影响个体外,还促进更具适应能力的基因型
与生物直接相关的地表气温、土温及湿度等生态因子也发 生周期性递变,从而导致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开花、候鸟迁徙、鱼类洄游、昆虫繁殖、冬眠等
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物质、土壤温度和水分等非地带 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的特定组合,使该 地生态特征不符合大地带性变化规律特征,形成各地带内部 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小气候”
)作用为
主。
生态作用是指由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也称影响), 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非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形式体现在因子的质、量和 持续时间三个方面:
1)因子的质:指因子的状态是否对生物有意义 2)因子的量:在因子的“质”有意义的前提下,因
子对生物作用的程度随“量”的变化而变化 3)因子的持续时间: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必须有
程度的响应。
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与制约的。 当生物受到一个以上生态因子作用时,其综合作用效果并
不是各单因子作用效果的简单累加,综合作用的效果往往 明显大于或小于单因子作用之和,这是由于各因子相互作 用,其效应相互叠加,相互抵消或互不相干,称为交互作 用。 如:N、P、K;光照强度、水分、肥料
系统发育
在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由个体发育一代接 一代为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并在选择作用下的物 种进化过程。
生物种的性状差异来源于基因型与表型两个方面: 前者是生物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
与生物直接相关的地表气温、土温及湿度等生态因子也发 生周期性递变,从而导致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开花、候鸟迁徙、鱼类洄游、昆虫繁殖、冬眠等
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物质、土壤温度和水分等非地带 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的特定组合,使该 地生态特征不符合大地带性变化规律特征,形成各地带内部 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小气候”
)作用为
主。
生态作用是指由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也称影响), 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非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形式体现在因子的质、量和 持续时间三个方面:
1)因子的质:指因子的状态是否对生物有意义 2)因子的量:在因子的“质”有意义的前提下,因
子对生物作用的程度随“量”的变化而变化 3)因子的持续时间: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必须有
程度的响应。
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与制约的。 当生物受到一个以上生态因子作用时,其综合作用效果并
不是各单因子作用效果的简单累加,综合作用的效果往往 明显大于或小于单因子作用之和,这是由于各因子相互作 用,其效应相互叠加,相互抵消或互不相干,称为交互作 用。 如:N、P、K;光照强度、水分、肥料
系统发育
在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由个体发育一代接 一代为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并在选择作用下的物 种进化过程。
生物种的性状差异来源于基因型与表型两个方面: 前者是生物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
生物竞赛普通生态学 绪论及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2.2.5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保护色:是动物通过伪装使得自己身体体色和斑点与背景环境接 近而隐蔽起来,使得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特点:与外界环境 的优势色彩保持一致。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的色彩和斑 纹,以提醒捕食者不要捕食自己。特点:色彩醒目,易识别,与 保护色的隐蔽性相反,动物有特殊的“本事”,能够对敌害起预 先示警的作用以保护自身。
根茎叶能多薄壁组织发育为储水组织能储备大量水分多数种类的叶片退化而由绿色的茎代行光合作用代谢方式特殊白天气孔关闭夜晚打开晚上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白天的光合作用代谢方式特殊白天气孔关闭夜晚打开晚上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白天的光合作用仙人掌景天
生态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
第一章 绪论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有5个特点:①研究层次向宏 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分子生态学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景 观 生物圈。②研究手段更新,由定性到定量。③研究范围扩展,与社会经 济结合更紧密,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产生了许多分支学 科。④从野外考察到实验分析和数学模型研究。⑤系统理论的应用更为广泛; 在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有重要作用,与环境科学相融合 。
特点:与动物的运动状态有关,一般处于静态时才相似,色彩特征不一定是 环境的主要色彩。而保护色与运动状态无关,而且是与优势色彩一致。缪勒 拟态是“一般意义上”警戒色的发展,因为它常常涉及两个或更多物种,而 且警戒色的大部分原理都适用于缪勒拟态。
拟态举例:如海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护而捕捉
➢ 有些昆虫在正常生命周期中,能插入一个休眠期,即滞育,这通常是由光周 期决定。如梨小食心虫幼虫,这种休眠可为耐受秋天和冬天的严寒做好准备。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n 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碳、氮、磷和水等许多与生命活 动相关联的物质以多种形式—生 物的或非生物的形式,原子的、 分子的或生物大分子的形式等在 自然界中循环,这些物质的循环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中所有物质的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共同的特点:
(1)碳、氮、磷和水等都有一个非生物的库;(2)有一些物质 的一部分可以完全通过地学过程进行循环;(3)有些需要经过 微生物的加工才能被生物所利用;(4)微生物对各级别营养水 平生物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热带雨林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 南美洲和大洋洲以北赤道附近。
▪ 垂直分布明显 ▪ 生物种类多
高大常绿乔木、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 灵长类、鸟类、各种昆虫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热带 季节性干旱地区。 ▪ 大量草本植物、有些散生矮小的小片阔叶丛林 ▪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鸟类、爬行动物 ▪ 周期性的雨季和旱季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针叶林主要由常绿的针叶树如松、杉、柏等树种所组 成,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的温带到亚寒带地区。
▪ 林下植被不发达,地表常被枯枝落叶所覆盖。 ▪ 动物种类较多,如野鸡、松鼠、鹿、狼、熊和各种鸟类。
针叶林中昆虫的种类也很多。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冻原又称为苔原,分布于北极圈以南环绕北冰洋的 严寒地带),大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0%。
Hale Waihona Puke n环境与生态因子➢对于一个生物,其周围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一个生物的环境因素按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
物因素两大类。
➢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态因子,而对 于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则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学基础实验》课件
保意识。
政策制定与决策
03
实验结果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01深入研究生态系统功来自与过程通过实验结果的启示,深入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过
程。
02
跨学科研究
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的生态学研究,拓展研究领域
和应用范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态学基础实验》ppt课 件
目录
• 生态学基础概述 • 实验设计与实施 • 数据分析与解释 • 实验结果的应用与拓展 • 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
01
生态学基础概述
生态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探讨生物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相互 作用、演化和变化。
培养实验技能
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和 解释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土壤、水、植物、动物等。
实验方法
采用控制变量法、观察法、测量法等。
实验步骤与操作
实验准备
准备实验材料、设备, 制定实验计划和方案。
数据采集
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数据 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模型模拟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生态系统进 行定量化分析和预测,帮助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 变化。
02
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目的与意义
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将深入理解生态学的 基本原理和概念,如种群动态、生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等。
通过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将 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等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 综和性 - 非等价性 -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 限定性 - 直接性和间接性
生态学一般原理
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环境概念注意主体 • 按环境尺度
– – – – – 全球 区域 地区 生态系统 种群
• 按人类影响程度
– 人工 – 自然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与非生物环境
- 资源生态学
- 旅游生态学
- 生态工程与生态技术
生态学一般原理
一般系统和生命系统的概念
• 系统: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组 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 功能的综合体 • 开放系统——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 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 封闭系统——系统与外界有少量的能量 和信息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 •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没有任何的能 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 耗散结构
– 动物群落
– 微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分
• 非生物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
(大气、水、土壤等),有机物质
• 生物成分
–结构性组分——建群种、优势种、伴 生种、偶见种 –功能性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流通者、调控者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 边界与生态交错带 • 外貌 • 垂直结构
种间关系
主要类型
A B - - O O + + + + + O - O + 特 点 彼此互相抑制 A种杀死或吃掉B种 彼此互不影响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生活 彼此有利,分开能独立生活 A种有益,B种无影响 对A有害,对 B无利也无害 对A有利,对B有害
类型 竞争 捕食 中性 共生 合作 附生 偏害 寄生
类型:温度内稳态、水盐内稳态
个体生态
个体系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 • • 光、温、水、气、土、盐 气候 污染 综合
个体生态
个体系统与综合环境的关系
• 趋同适应 • 植物的生活型
– Raunkiear的生活型系统 – Braun-Blanquit系统
• 动物的生活型 • 生活型谱——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 器官的趋同适应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的等级层次结构
• 层次性
– 多层次 – 尺度 – 自相似
• 多样性、复杂性和同一性
– 极其多样 – 根本同一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的主要过程
• 系统中各种事物运行或发展所进行的活动
– – – – – – 能量和物质代谢 信息传递 生长发育 生产和繁殖(再生产) 组分间相互作用 自我调节:涨落、破缺、生态平衡、内稳态、 反馈、阈限、突变点
随机分布
种群生态
种群的年龄结构
老年个体数 成体数 幼体数
幼年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生态
种群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概念
在各年龄阶段种群的存活率曲线
-基本类型
Ι型(凸型):哺乳动物、人 Π型(直线型):鸟类 Ш型(凹型):低等动物
种群生态
种群增长率
(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
– 植物 – 动物
个体生态
行为的投资-收益分析和生态学意义
• • • • • 几种代价:能量、危险 取食时的代价 求偶时的代价 行为的适应意义 行为的进化意义
种群生态
种群定义
• 种群(population)
由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地区
的一群同种个体组成的生物系统
种群生态
种群分布的类型
集团分布
均匀分布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 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
• 按生物类别分
–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真菌 生态学等;
• 按栖息环境分
–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淡水生 态学等 Nhomakorabea态学概述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应用生态学
- 污染生态学 - 人类生态学 - 城市生态学 - 农业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生 态学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 生态学概述 • 生态学一般原理 • 个体生态 • 种群生态 • 生态系统
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命系统与其周围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纯粹 (基础)生态学 • 按组织层次分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与非生物环境
• 基本形式
– 生态作用 – 生态适应 – 生态反作用
• 作用形式
–质 –量 – 持续时间
生态学一般原理
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
• 环境: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
生殖、行为、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 要素。
–生物因子: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 –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湿度、降水、土壤、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ecosystem)——以生物群落
为主体,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
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是生态学
的一个结构、功能和进化单位。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 生物群落(community)
– 植物群落
——在一定时 间和空间内所有种群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 和共同规律的生物系统。
• 基本形式
– 生态作用 – 生态适应 – 生态反作用
• 作用形式
–质 –量 – 持续时间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与生物环境
• 横向关系
– 竞争 – 合作 – 寄生。。。
• 纵向关系
–量 – 持续时间
• 亲缘关系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耐受性
•生命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三基点 –资源利用曲线 –生态幅
–分层具有生态学意义
• 水平结构 • 时间结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食物链和食物 网
–捕食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 –食物链的长 度 –食物链的连 结
种群生态
生物势和环境阻力
• 生物势(内禀增长能力)
–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环境中增长的潜 在速率
• 环境阻力
–环境对生物增长速率的限制因素
种群生态
种群增长的形式
逻 辑 斯 缔 增 长 “ 形
指 数 式 增 长 “ 形
种群密度
( K:环境容纳量 ) 环境阻力
K
J形曲线 S形曲线
J”
S”
时间
种群生态
•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耐受性及其调整——驯化
生态学一般原理
环境胁迫
•胁迫的生态效应
–响应过程 –代价
•自然环境中的胁迫 •生命系统对胁迫的调节
–补偿 –驯化 –休眠
生态学一般原理
内稳态机制
定义: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理化性状使
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意义:提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 综和性 - 非等价性 -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 限定性 - 直接性和间接性
生态学一般原理
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环境概念注意主体 • 按环境尺度
– – – – – 全球 区域 地区 生态系统 种群
• 按人类影响程度
– 人工 – 自然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与非生物环境
- 资源生态学
- 旅游生态学
- 生态工程与生态技术
生态学一般原理
一般系统和生命系统的概念
• 系统: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组 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 功能的综合体 • 开放系统——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 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 封闭系统——系统与外界有少量的能量 和信息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 •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没有任何的能 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 耗散结构
– 动物群落
– 微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分
• 非生物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
(大气、水、土壤等),有机物质
• 生物成分
–结构性组分——建群种、优势种、伴 生种、偶见种 –功能性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流通者、调控者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 边界与生态交错带 • 外貌 • 垂直结构
种间关系
主要类型
A B - - O O + + + + + O - O + 特 点 彼此互相抑制 A种杀死或吃掉B种 彼此互不影响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生活 彼此有利,分开能独立生活 A种有益,B种无影响 对A有害,对 B无利也无害 对A有利,对B有害
类型 竞争 捕食 中性 共生 合作 附生 偏害 寄生
类型:温度内稳态、水盐内稳态
个体生态
个体系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 • • 光、温、水、气、土、盐 气候 污染 综合
个体生态
个体系统与综合环境的关系
• 趋同适应 • 植物的生活型
– Raunkiear的生活型系统 – Braun-Blanquit系统
• 动物的生活型 • 生活型谱——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 器官的趋同适应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的等级层次结构
• 层次性
– 多层次 – 尺度 – 自相似
• 多样性、复杂性和同一性
– 极其多样 – 根本同一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的主要过程
• 系统中各种事物运行或发展所进行的活动
– – – – – – 能量和物质代谢 信息传递 生长发育 生产和繁殖(再生产) 组分间相互作用 自我调节:涨落、破缺、生态平衡、内稳态、 反馈、阈限、突变点
随机分布
种群生态
种群的年龄结构
老年个体数 成体数 幼体数
幼年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生态
种群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概念
在各年龄阶段种群的存活率曲线
-基本类型
Ι型(凸型):哺乳动物、人 Π型(直线型):鸟类 Ш型(凹型):低等动物
种群生态
种群增长率
(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
– 植物 – 动物
个体生态
行为的投资-收益分析和生态学意义
• • • • • 几种代价:能量、危险 取食时的代价 求偶时的代价 行为的适应意义 行为的进化意义
种群生态
种群定义
• 种群(population)
由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地区
的一群同种个体组成的生物系统
种群生态
种群分布的类型
集团分布
均匀分布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 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
• 按生物类别分
–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真菌 生态学等;
• 按栖息环境分
–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淡水生 态学等 Nhomakorabea态学概述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应用生态学
- 污染生态学 - 人类生态学 - 城市生态学 - 农业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生 态学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 生态学概述 • 生态学一般原理 • 个体生态 • 种群生态 • 生态系统
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命系统与其周围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纯粹 (基础)生态学 • 按组织层次分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与非生物环境
• 基本形式
– 生态作用 – 生态适应 – 生态反作用
• 作用形式
–质 –量 – 持续时间
生态学一般原理
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
• 环境: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
生殖、行为、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 要素。
–生物因子: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 –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湿度、降水、土壤、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ecosystem)——以生物群落
为主体,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
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是生态学
的一个结构、功能和进化单位。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 生物群落(community)
– 植物群落
——在一定时 间和空间内所有种群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 和共同规律的生物系统。
• 基本形式
– 生态作用 – 生态适应 – 生态反作用
• 作用形式
–质 –量 – 持续时间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与生物环境
• 横向关系
– 竞争 – 合作 – 寄生。。。
• 纵向关系
–量 – 持续时间
• 亲缘关系
生态学一般原理
生命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耐受性
•生命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三基点 –资源利用曲线 –生态幅
–分层具有生态学意义
• 水平结构 • 时间结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食物链和食物 网
–捕食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 –食物链的长 度 –食物链的连 结
种群生态
生物势和环境阻力
• 生物势(内禀增长能力)
–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环境中增长的潜 在速率
• 环境阻力
–环境对生物增长速率的限制因素
种群生态
种群增长的形式
逻 辑 斯 缔 增 长 “ 形
指 数 式 增 长 “ 形
种群密度
( K:环境容纳量 ) 环境阻力
K
J形曲线 S形曲线
J”
S”
时间
种群生态
•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耐受性及其调整——驯化
生态学一般原理
环境胁迫
•胁迫的生态效应
–响应过程 –代价
•自然环境中的胁迫 •生命系统对胁迫的调节
–补偿 –驯化 –休眠
生态学一般原理
内稳态机制
定义: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理化性状使
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意义:提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