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和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1、拉美独立运动 2、神圣同盟的干涉 3、英国的反干涉政策 4、门罗宣言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法国七月革命 比利时革命 波兰起义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意大利部分地区起义
涅时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二、维也纳体系的补充 三、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维也纳会议是1648-1918年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防止法国 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堤坝;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 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 1830年,在英法俄的保护下,希腊正式获得独立地位。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三、东方问题对欧洲协调的破坏
1、希腊独立及影响(1821-1830)
(1)、独立过程
(2)、影响
• 通过《亚得里亚堡和约》的签订,俄国在东方问题上获得了优势,同时 也破坏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大国均势状态,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维也纳体系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希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总称。
该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以平衡实现和平、稳定、和安全,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
下面将对维也纳体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1.1 战后和约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源于拿破仑战争的结束。
拿破仑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还对欧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时期所建立的大陆封锁政策和其对欧洲各国领土的侵略战争,使得各国对于未来的和平局势引起了深刻的忧虑。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就如何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问题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2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维也纳体系形成的关键事件之一。
会议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英国和法国等国。
会议的目的是通过磋商达成协议,重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秩序,确立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
1.3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维也纳和约》。
此次和约维护了欧洲各国的领土完整,重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盟体系,制定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为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4 维也纳体系的原则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1) 恢复旧秩序:在尊重各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欧洲各国的领土恢复到拿破仑战争前的状态;2) 均势平衡: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白俄罗斯:维也纳体系倡导共同管理的原则,主张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2.1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1) 坚持和平与稳定:维也纳体系秉持和平与稳定是何居首位的原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2)推崇均势平衡:维也纳体系主张维护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崇尚共同管理:维也纳体系提倡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摘要: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维也纳体系在欧洲反法同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这一体系重新恢复了欧洲范围内的制衡,并且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维护了这一地区的和平。
但是这一体系却也是历史的一种逆流,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最终是维也纳体系瓦解。
本文从维也纳体系的缘起、确立、瓦解来对其做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缘起;确立;瓦解;评价1814年9月到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是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法国以后,根据《巴黎和约》的规定,十多年来所有参加反法同盟的参战国和战败国均到维也纳参加会议,共同商议解决战后问题,会议后建立起新的欧洲体系—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堪称是第一个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格局。
”①一、维也纳体系的缘起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继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世界上第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胜利极大的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通过这次革命法国基本上扫除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法国革命的胜利是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的惧怕,他们视法国大革命如洪水猛兽,同时法国大革命也使得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大陆均势受到强烈冲击和挑战,英国惧怕法国革命后国力增强,会威胁到英国的安全与商业利益。
于是以英国为核心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于1793年3月组成,法国革命逐步演变成一次国际战争。
在与反法同盟的斗争中,法国革命经历了一番复杂的变化。
最后,来自科西嘉岛上的拿破仑·波拿巴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和赫赫战功,夺取了法国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并挥舞起手中的“双刃剑”,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即拿破仑时代,然而拿破仑的上台并没有给法国和欧洲带来和平,相反则是绵绵不断的战争,法国以一国之力与欧洲列强相抗衡。
“由于拿破仑沉迷于绝对的战争和绝对的征服,耗尽了法国的国力,加上他对大陆各国的奴役统治,促使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普遍反抗,所以拿破仑帝国的根基非常脆弱,一旦战场上遭到失败,靠武力征服拼凑起来的帝国就要分崩离析。
0907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主要内容:(1)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领土;继续 :(1 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领土; 主要内容:( 占有芬兰.(2)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取得威斯特伐利 占有芬兰.( .(2 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 的萨克森 亚地区.(3)奥地利失去比利时,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 .(3 奥地利失去比利时, 亚地区.( 威尼斯作为补偿;(4)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 ;(4 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 威尼斯作为补偿;( (5)成立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和 4个自由市组成. 成立德意志邦联, 34个君主国和 个自由市组成. (6)维持意大利的分裂状态.撒丁收回萨瓦和尼斯,兼并 维持意大利的分裂状态.撒丁收回萨瓦和尼斯, 热那亚.(7)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8) 热那亚.( .(7 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 .(8 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会议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 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9)会议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 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禁止贩卖黑人奴隶宣言. 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禁止贩卖黑人奴隶宣言.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
1,亚琛会议 2,特保罗(特洛波)会议与莱巴赫会议 特保罗(特洛波) 3,维罗纳会议
亚琛会议
俄,奥,普,英,法国于1818年9月在亚琛召开. 法国于1818年 月在亚琛召开. 主要问题:安排从法国领土撤军与赔款; 主要问题:安排从法国领土撤军与赔款;法国的国际 政治地位. 政治地位. 结果:驻法盟军于当年全部撤出法国, 结果:驻法盟军于当年全部撤出法国,法国所欠赔款 分批到1820年全部偿清. 分批到1820年全部偿清.四大国邀请法国参加大 年全部偿清 国国际会议, 国国际会议,共同磋商有关欧洲和平与安全的问题
欧洲1848年革命的影响 欧洲1848年革命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1618至1648年,欧洲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
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举行,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在经过30年战争的洗礼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确实,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但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
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
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以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于是就有了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力量均势的问题上矛盾重重,使得维也纳会议断断续续地开了9个月。
但是就在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时,不想战败了的拿破仑卷土重来,迫使各国重新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最后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涯。
第4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草)
第4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1789-1871)本章主要内容•拿破仑战争与国际政治新格局•欧洲协调的兴衰•东方问题与大国关系•维也纳体系的崩溃4.1拿破仑战争与国际政治新格局18世纪欧洲国家关系回溯——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北方大战(1700-1721)•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七年战争(1756-1763)•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法、西、荷参战——武装中立同盟(1780,俄、瑞、丹、荷、普、奥、葡等)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18世纪初的欧洲强国•法国•奥地利•英国•荷兰•瑞典18世纪中叶的欧洲强国•英国:走向鼎盛•俄国:地位上升,欧洲最大变化(七年战争中打败普鲁士)•普鲁士:崛起和问鼎德意志霸权•法国:由盛而及衰•奥地利:跌落与巩固(将匈牙利纳入版图,向巴尔干扩张)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变迁•普奥争夺中欧•英法争夺世界霸权•俄、奥、土争夺东方大分化、大改组:欧洲“外交革命”•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反奥联盟(法、普、西、德意志反奥势力)VS反普联盟(英、奥、荷、德意志反普势力)•七年战争(1756-1763)英普同盟VS法奥-俄奥同盟(奥、俄、西、萨克森、瑞典)法奥由宿敌变盟友,1770年路易十六与奥地利公主联姻(法国16-17世纪的外交传统:联合瑞典、波兰和土耳其反对奥地利)奥英由长期盟友变敌人普鲁士:被俄军打败,但因彼得三世亲普退出战争而得救4.1.1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和战争法国大革命时期宣布的外交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启蒙思想家对“王朝利益至上”、“君主秘密外交”的抨击•马布利:君主国家的外交艺术遵循的是“国君的个人动机、渺小的利益和任性的念头”•卢梭:“主权在民”的“人民主权原则”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2、“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1790年,立法议会干预外交,“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为对外政策根本原则1791年,特别法令,“永远放弃以侵略为目的之一切战争”3、自愿合并:民族自决原则的延伸·1791年,教皇领地阿维尼翁与法国合并问题4、“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吉伦特派旨在把法国革命推向欧洲5、“不干涉原则”•雅各宾派旨在摆脱国际孤立和敌对,否定同整个欧洲作战的世界革命原则•立足于正义、真诚和合法的基础上,与各小国结盟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从普奥反法同盟到多国第一次反法同盟•1791·6·20,路易十六出逃失败被捕,加剧法国人民对干涉担心•1792·4·20,法国对奥地利宣战•1792·8,奥、普联军进逼巴黎,要求恢复路易十六的自由与统治•1792·8·10,人民起义(军事溃败与王室通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国民自卫军成立•1792·9·20,瓦尔密战役,革命法国首次军事胜利第一次反法联盟形成背景:吉伦特派革命战争论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处死英国的作用•1793·3,第一次反法联盟(英、荷、俄、普、奥、西等)•1793·6,雅各宾专政•1793·12·9,法军收复土伦港•1794·6,肃清境内外国军队,占领比利时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与彼此矛盾•1794年,克拉科夫起义,华沙被解放•俄、普镇压•1795年,三国签订瓜分条约,波兰被瓜分完毕•1795·4·4,法普签定巴塞尔和约•1795·5·16,法国与荷兰和约•1795·722,法国与西班牙签定和约第一次反法联盟已经瓦解。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1.哪些条约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答:①1815年9月,《神圣同盟条约》签订。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②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神圣同盟条约》与《四国同盟条约》作为维也纳体系的补充,最终确立了维也纳体系的完整结构。
③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的协调为什么逐渐失灵?答:欧洲协调失灵:从1818年亚琛会议开始,英国由于拒绝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
1821年,特洛波会议和莱巴赫会议,英法反对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与俄普奥裂痕加大。
1822年维罗纳会议时,英国不愿法国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的拉美市场,未参加干涉西班牙革命的行动,此次会议的结果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欧洲协调"原则,而与东方三大国分道扬镳。
英国甚至主动派坎宁去美国商谈阻止欧洲其他国家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门罗宣言发表后,面对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的革命运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维持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协调逐渐失去了其协调功能。
随着东方问题的出现,英、法、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始在希腊、土耳其问题上相互排挤、竞争。
最终,由于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欧洲协调彻底崩溃、瓦解。
原因:1)维也纳体系的正常运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维持欧洲大陆的局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B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欧洲协调,大国协调主要是建立在《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的基础上,两个条约内容不同,但目的基本相同,就是维持欧洲的正统秩序,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
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是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维护了旧的封 建制度,是历史的反动;
但它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的平衡,形成了大国
间的力量均势,并维持了欧洲多年的和平: 加强了荷兰、德意志邦国和撒丁王国,并使瑞士成为永久中 立共和国,以此作为扼止法国的堡垒; 承认了俄国对波兰的占领,俄国从此直接面对西方,而且在 列强之中实力居于前列; 英国也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并自觉地在国际关系 中扮演起制衡者的角色;
1、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正统原则:恢复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 翻的欧洲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 补偿原则:以相当领土补偿昔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 划分欧洲政治地图。
1、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因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故西方有 人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的“黄金时期”。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1、欧美革命与独立运动及《门罗宣言》
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2、欧洲协调的危机
3、东方问题对大国均势的破坏。
欧美革命和独立运动的冲击
20年代:西班牙革命、葡萄牙革命、意大利革命、俄国十二 月党人起义、希腊独立运动、拉美独立运动。 30年代:1830年7月法国七月革命; 8月比利时革命; 9月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11月波兰革命;1831年2月,意大利部 分地区革命。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
① 波兰—萨克森问题; ② 德意志问题; ③ 意大的国际规范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学习提示: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一是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
梅特涅是欧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
其发展最终摧毁了维持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
维也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欧洲革命与克里米亚战争。
学习要点:1、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何失效。
3、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4、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
英、俄、奥、普四国主持。
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
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
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河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
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
外交语文专用法语。
二、《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
炮制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1789年革命的危险观念。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
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
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复习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学案【知识点拨】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动摇、瓦解(一)体系的建立1814年—1815年,俄英普奥四大国召开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版图并确立了欧洲的统治秩序,这被称为维也纳体系。
1.维也纳会议的内容:①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②按大国意志重划欧洲版图③分割海外殖民地(法)④维持德意分裂。
2.维护体系的工具: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二)维也纳体系瓦解1.瓦解的原因: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封建君主国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日趋反动,在其统治下,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主要有以下矛盾: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被压迫民族与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同盟内部矛盾。
2.瓦解的过程:①动摇:1821—1829年希腊通过独立战争独立,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版图被改动,在希腊、比利时独立过程中,神圣同盟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致破裂;1832年,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②瓦解:1848年欧洲革命进一步打击了欧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注意:维也纳体系的特点:①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的②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③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④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三)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维也纳会议的主宰国逆历史潮流而动,扶助法、葡、西班牙等封建国家复辟,竭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镇压革命运动,是历史的倒退;最终被资本主义驱逐出历史舞台;四大国坐地分脏,践踏弱小民族国家利益是历史的反动;该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所谓“历史的反动”,实质就指维也纳体系违背历史潮流。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无产阶级日益觉悟,各地民族独立意识增强,这些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其历史的反动性表现所在。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
3
• The Congress of Vienna wa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at was called in order to remake Europe after the downfall of Napoleon I. Many territorial decisions had to be made in the conference that was held in Vienna, Austria, from September 1814 to June 1815. The main goal of the conference was to create a balance of power that would preserve the peace.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31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32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33
东方问题的凸现
• 1821-1830,希腊独立运动
– 1828年俄土战争 – 1829年《亚德里亚堡和约》
• 1831-1833年,埃土战争 • 1839-1841年,第二次埃土战争
2011-12-18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5
• • • • •
奥地利 英 国 俄罗斯 普鲁士 法 国
《最后议定书》:
• 1)遵循正统主义原则,恢复各国的封 建统治。 • 2)依据领土均势和补偿主义原则,重 绘欧洲的政治地图 。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7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8
2011-12-18
试述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试述维也纳体系的兴衰摘要: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欧洲的旧世界变得一团糟。
欧洲各列强为了恢复欧洲旧秩序,也为了防止新的革命的发生,打败拿破仑的欧洲列强聚集在奥地利召开了欧洲政治史上盛况空前的维也纳会议。
通过会议和最后议定书,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
大国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从而结束了维持半个世纪的维也纳体系。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十八世纪,法国部分地区资本主义相当发达。
有许多手工作坊,有的企业设备先进,资金实力雄厚。
但是在政治体制上,它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等级君主专制国家。
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后,法国财政部是亏空的,存在严重赤字。
在1780年,法国财政濒临破产。
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国王的财政大臣试图对土地贵族征税,并受到贵族和教会的强烈反对。
国王举行了三次会议,第三级代表提出了致命条件,国王不得不派出部队试图镇压第三级,进而消除潜在的危机。
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在巴黎爆发的标志。
法国大革命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认同感。
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种解放世界、摆脱封建专制和压迫人民的使命感。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进而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君主政体,给了其沉重的一击。
二、反法同盟和拿破仑战争1793年到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法国而结成的军队联盟,也被称为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一场长达20多年的残酷战争。
前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第六次反法同盟则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最终拿破仑则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最终的结果便是法国历史上已经灭亡多时的波旁王朝复辟了。
到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举行了一次欧洲政治盛况大会。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为解 决东 方问
题 列强 曾提
出 三种 方案
一是维持土耳 其现状; 二是在列强之 间瓜分土耳其 三是在土耳其 境内建立民族 独立国家。
这些方案都在不 同时期试行过, 但未解决任何实 质问题
3、希腊起义与俄土战争
• 1821~1829年希腊革命是19世纪20年 代欧洲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19世纪20年代东方问题的起点。 1822年1月希腊独立,神圣同盟谴责 希腊,但英国在1823年3月承认希腊。 1827年英、俄、法三国《伦敦条约》 建议希腊自治。但土耳其在奥地利支 持下联合埃及镇压希腊革命。同年, 英、俄、法三国联合歼灭了土、埃联 合舰队。英、法担心俄国在黑海势力 加强,主张与土耳其谈判,遭土拒绝。
• 6、维罗纳会议(意大利): 1820年西班牙派去讨伐美洲革命 的部队起义,要求恢复1812革命 宪法。1822年10月大国在维罗纳 开会讨论西班牙问题。俄法普奥 一致同意干涉西班牙革命。列强 支持法国武装干涉,1823年法军 进入西班牙,5月占领马德里, 镇压了革命。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1、维也纳体系的 矛盾:
• 1831~1833年爆发了第一次土埃 战争,俄国应土耳其的求援乘机 出兵海峡。1833年5月土埃签订 《屈塔希亚条约》苏丹将叙利亚 让给埃及。俄国则于7月与土耳 其签订《温卡尔—斯凯莱西条 约》,这是俄国势力在土耳其达 到顶峰的标志,土几乎变成俄的 属国。
4、两次土埃战争
• 1839—1841年爆发了第二次 土埃战争。英、俄、普、奥 诸强纷纷插手其间。1840年7 月,法国被邀参加伦敦会议, 出现了第二次伦敦协定。该 协定包含两部分,其中一部 分又称《海峡公约》,保证 黑海中立化,这是英国联法 反俄的胜利,俄国在黑海势 力大为衰落,却加强了英国 在埃及和土耳其的势力。
维也纳体系(1815-1871)
四国外长会议。主导了会议。 指导委员会。8个国家组成,梅特涅主持。 专门委员会。负责各种具体事务。 全体大会。一直没有召开过 。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1)正统主义原则 (2)补偿原则
(1)正统主义原则
法国代表塔列朗提出,各国君主的王位、 领土,除非合法拥有者自愿放弃,不得随 便处理。实际就是主张恢复法国革命前的 欧洲秩序。在这一点上,各国形成一致。
梅特涅倡议,1818年9月召开,目的是解决法国驻军问题 和赔款问题。决定撤出驻法军队,并对法国的赔款问题做 了新的安排。法国提出要享有与盟国平等的政治地位,得 到英国支持,于是四国定期协商机制从此成为五国机制。 法国恢复了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
2. 特洛波会议
1820年7月那不勒斯爆发革命,梅特涅倡议召开会议。10 月会议召开,英、法派出大使出席,奥皇、沙皇和普王控 制会议。11月奥、俄、普三国签订《特洛波议定书》,规 定:如果某国革命推翻了现政权,该国将被排除在同盟之 外;即使进行宪政改革,如果威胁到邻国安全,就应该改 正,否则将武力干涉。该协议关于干涉内政的条款遭到英 国反对,认为损害国际法体系,因此没有签字。法国签字。
(二)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1815年3月拿破仑返回巴黎发动了百日政变, 各国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于6月滑铁卢战 役败拿破仑,再次流放拿破仑。在这种背 景下,胜利国认为有必要加固维也纳体系。
1.《神圣同盟条约》(1815.9)
1815年9月俄、奥、普三国君主签订《神圣同盟 条约》(The Holy Alliance Treaty)。该条约以 基督教教义为基础(故称“神圣”),维护各国 君主制度的稳定和欧洲的和平。这个条约是开放 的,因此其他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参加了这个条约, 只有英国国王因受宪法制约而没有参加。条约没 有规定盟国的具体义务,只表达了合作的决心。 但是这个同盟的三个创始成员在随后的欧洲政治 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即联合起来镇压革命运动。
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梅特涅
卡斯尔雷 亚历山大一世 腓特烈三世
塔列朗
列强的打算:
其一重建欧洲和平与均势、其二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奥地利:恢复欧洲均势,遏制法国和普鲁士,但反 对俄国干预中欧,维持奥地利在中欧的大国地位。 俄国:夺取波兰、进军西欧、成为新霸主。 普鲁士:尽力收复失地和扩大版图。 英国: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和商业霸权。 俄普之间围绕波兰-萨克森问题的争吵。英奥与俄 普的对立。 法国代表塔列朗努力分化反法同盟,提高法国地位。 提出“正统原则”和“补偿原则”。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上争执最大的问题是波兰-萨克森王国前途及 归属问题。 俄国和普鲁士建议在华沙大公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 独立的波兰王国,由沙皇亚历山大兼任波兰国王。 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整个萨克森王国。 奥地利、法国和英国反对这个计划。在法国代表塔 列朗安排下,英奥法三国1815年1月缔结一项秘密 协定。三国在会上强调基于正统原则,反对俄普的 建议,并警告不惜联合作战来防止该计划。俄普收 回了建议。 最后俄国得到一个稍小的波兰王国,由沙皇兼任国 王。波兰其余领土由俄、普、奥三国瓜分,仅剩克 拉科夫为自由市。普鲁士获得萨克森40%的地区。
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 多极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运作 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维护正统秩序 这非常符合奥地利的利益,因而梅特涅在其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1815年之后大约十几年是梅特涅体系的黄金时期 主要表现为“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大国一致行动的会议 1818年亚琛会议、1820年特洛波会议、1821年 莱巴赫会议和1822年维罗纳会议四次大国协调
维也纳体系形成的背景
维也纳体系形成的背景——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
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
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元朝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
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体系的目的——恩格斯:“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的紧逼起来以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开了一次大会,以便分配赃物和资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
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
”维也纳体系是一个怎样的体系?——组成神圣同盟的俄普奥三国为什么要互相救援?为了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他们所谓的保卫宗教、和平和正义又指的是什么?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圣同盟演变为四国同盟,目标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是1818法国也加入了同盟,显然同盟目的不仅为了防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为了镇压欧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
维也纳会议形成的过程——1814.5第一次巴黎和约中第32条:“所有参战国各派全权代表,将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全体会议,决定本约条款所必须补充的各项安排。
”1814.9会议在由英、俄、普、奥主持下召开。
会议中的暗流汹涌,奥地利的首相梅特涅像要建立一个由奥地利发挥核心作用的德意志联邦和向意大利扩张;英国的首相卡斯尔雷则是想要如何恢复欧洲军事和抑制俄国的向西扩张;俄国的亚历山大一世有着想要吞并波兰的野心;普鲁士德威廉三世则想要得到萨克森;法国的外交部长塔列朗努力使法国的利益损失降至最低。
维也纳体系的特点——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以后的欧洲,建立起多极的政治均势,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和平及协调。
?1.均势原则。
刘达人和王卓然主编《外交大辞典》:维也纳会议上草拟的“均势”定义——均势是一种权利、利益和强权三者之化合。
欧洲列强运用均势可达到3个目的:*一强或数强不至于称霸欧洲大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也纳体系
是
一 种历史的反动,
还、 改革和独立运动 各种矛盾冲突 阶 级 矛 盾 民 族 矛 盾 革命、改革、独立
内 部 矛 盾
缔约三国的君主…… 无论何时、何地,均将 互相救援; 他们把自己看作臣民与士兵之父, 又将以本身所赋有的同样的手足精神来引导他们, 去保卫宗教、和平和正义。 ----神圣 同盟议定书
神圣同盟成立的
目的 是什么?
在基督教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 专制君 划 版 图
瓜 分 殖 民 地
维 持 德 、 意 分 裂
神 圣 同 盟
四 国 同 盟
希 腊 独 立
法 国 七 月 革 命
比 利 时 独 立
一 八 四 八 年 欧 洲 革 命 牛牛文档分享 牛牛文档分享
复辟政府绝没有把资产阶级利 益放在首要的地位。相反,它们不但 处处忽视资产阶级的利益,甚至公然 不理会资产阶级的利益。 · · · · · · 但是 当时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比以前任何 时候都强大了。商业和工业已经扩展 到每一个角落,并使大腹便便的资产 恩格斯 · · · · · 他们不能再忍气 1820--1895 者财富巨增; · 吞声地服从这样一个阶级的统 治, · · · · · · 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斗 争已不可避免,这个斗争几乎在和约 缔结后就开始了 . 。 牛牛文档分享 牛牛文档分享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的
和
1、匈牙利革命:被沙皇俄国镇压 2、法国二月革命 六月起义失败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1、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强大 2、欧homakorabea形成和瓦解
形 成
维也纳会议 维 护 严重动摇 瓦解
如何评价维也纳体系?
大会发出响亮的口号:“重建社会秩序”,“恢复 欧洲政治制度”,在“公平的力量配备”的基础上建立 “持久和平”等等,都是为了安抚各国百姓,为了使这 次大会带有一些崇高、庄严的性质;但是大会的真正目 的在于战胜国瓜分战败国的遗产。
------1815年2月维也纳会议秘书长的报告
维也纳会议不过是人类历史 记载上曾经有过的最怪诞的国际 法虚构物之一。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浪漫主义作品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牛牛文档分享1、恢复旧制2、限制法国,重划版图
3、分割殖民地,英国巩固霸士 王国
奥地利 帝国
1815年的欧洲地图 牛牛文档分享“公平的力量配备”--- 国 七 月 革 命
比 利 时 独 立严重动摇 牛牛文档分享1848年欧洲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阶级矛盾
革命原因
民族矛盾 牙利起义
1848年欧洲革命
第三章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和瓦解
形成------维也纳会议(1814---1815) 维护------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严重动摇-----19世纪二三十年代
的革命、 改革和独立运动
瓦解-14--1815
《 最 后 议 定 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