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和瓦解共17页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1618至1648年,欧洲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
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举行,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在经过30年战争的洗礼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确实,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但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
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
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以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于是就有了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力量均势的问题上矛盾重重,使得维也纳会议断断续续地开了9个月。
但是就在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时,不想战败了的拿破仑卷土重来,迫使各国重新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最后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涯。
第4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草)
第4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1789-1871)本章主要内容•拿破仑战争与国际政治新格局•欧洲协调的兴衰•东方问题与大国关系•维也纳体系的崩溃4.1拿破仑战争与国际政治新格局18世纪欧洲国家关系回溯——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北方大战(1700-1721)•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七年战争(1756-1763)•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法、西、荷参战——武装中立同盟(1780,俄、瑞、丹、荷、普、奥、葡等)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18世纪初的欧洲强国•法国•奥地利•英国•荷兰•瑞典18世纪中叶的欧洲强国•英国:走向鼎盛•俄国:地位上升,欧洲最大变化(七年战争中打败普鲁士)•普鲁士:崛起和问鼎德意志霸权•法国:由盛而及衰•奥地利:跌落与巩固(将匈牙利纳入版图,向巴尔干扩张)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变迁•普奥争夺中欧•英法争夺世界霸权•俄、奥、土争夺东方大分化、大改组:欧洲“外交革命”•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反奥联盟(法、普、西、德意志反奥势力)VS反普联盟(英、奥、荷、德意志反普势力)•七年战争(1756-1763)英普同盟VS法奥-俄奥同盟(奥、俄、西、萨克森、瑞典)法奥由宿敌变盟友,1770年路易十六与奥地利公主联姻(法国16-17世纪的外交传统:联合瑞典、波兰和土耳其反对奥地利)奥英由长期盟友变敌人普鲁士:被俄军打败,但因彼得三世亲普退出战争而得救4.1.1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和战争法国大革命时期宣布的外交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启蒙思想家对“王朝利益至上”、“君主秘密外交”的抨击•马布利:君主国家的外交艺术遵循的是“国君的个人动机、渺小的利益和任性的念头”•卢梭:“主权在民”的“人民主权原则”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2、“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1790年,立法议会干预外交,“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为对外政策根本原则1791年,特别法令,“永远放弃以侵略为目的之一切战争”3、自愿合并:民族自决原则的延伸·1791年,教皇领地阿维尼翁与法国合并问题4、“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吉伦特派旨在把法国革命推向欧洲5、“不干涉原则”•雅各宾派旨在摆脱国际孤立和敌对,否定同整个欧洲作战的世界革命原则•立足于正义、真诚和合法的基础上,与各小国结盟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从普奥反法同盟到多国第一次反法同盟•1791·6·20,路易十六出逃失败被捕,加剧法国人民对干涉担心•1792·4·20,法国对奥地利宣战•1792·8,奥、普联军进逼巴黎,要求恢复路易十六的自由与统治•1792·8·10,人民起义(军事溃败与王室通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国民自卫军成立•1792·9·20,瓦尔密战役,革命法国首次军事胜利第一次反法联盟形成背景:吉伦特派革命战争论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处死英国的作用•1793·3,第一次反法联盟(英、荷、俄、普、奥、西等)•1793·6,雅各宾专政•1793·12·9,法军收复土伦港•1794·6,肃清境内外国军队,占领比利时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与彼此矛盾•1794年,克拉科夫起义,华沙被解放•俄、普镇压•1795年,三国签订瓜分条约,波兰被瓜分完毕•1795·4·4,法普签定巴塞尔和约•1795·5·16,法国与荷兰和约•1795·722,法国与西班牙签定和约第一次反法联盟已经瓦解。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1.哪些条约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答:①1815年9月,《神圣同盟条约》签订。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②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神圣同盟条约》与《四国同盟条约》作为维也纳体系的补充,最终确立了维也纳体系的完整结构。
③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的协调为什么逐渐失灵?答:欧洲协调失灵:从1818年亚琛会议开始,英国由于拒绝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
1821年,特洛波会议和莱巴赫会议,英法反对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与俄普奥裂痕加大。
1822年维罗纳会议时,英国不愿法国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的拉美市场,未参加干涉西班牙革命的行动,此次会议的结果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欧洲协调"原则,而与东方三大国分道扬镳。
英国甚至主动派坎宁去美国商谈阻止欧洲其他国家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门罗宣言发表后,面对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的革命运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维持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协调逐渐失去了其协调功能。
随着东方问题的出现,英、法、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始在希腊、土耳其问题上相互排挤、竞争。
最终,由于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欧洲协调彻底崩溃、瓦解。
原因:1)维也纳体系的正常运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维持欧洲大陆的局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B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欧洲协调,大国协调主要是建立在《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的基础上,两个条约内容不同,但目的基本相同,就是维持欧洲的正统秩序,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
维也纳体制的稳定及其瓦解
维也纳体制的稳定及其瓦解杨和平内容提要 维也纳体制是19世纪欧洲和平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维也纳体制及其均势结构持续存在的基础在于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一系列变数的冲击最终导致维也纳体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
关键词 维也纳体制 欧洲均势 欧洲和平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曾有过一个长达一个世纪的相对和平时期。
“19世纪的人们把他们所处的时代看成是一个骚乱动荡的时代;但是在国际事务方面,它却出奇地稳定,不但同20世纪的混乱相比是如此,就是同在它之前的若干世纪相比也是如此”①。
和平得以维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点则在于维也纳体制为欧洲和平的维系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对于凡尔赛体制和雅尔塔体制,相对于建立国际体制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追求来讲,维也纳体制的稳定性及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尤为值得比照和关注。
一为规范拿破仑战争以后的欧洲和平,维也纳会议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合并前后几个国际签约②,确立起了一个国际体制,史界约定俗成称之为维也纳体制。
就这一体制的确立及其效用机理而言,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反拿破仑战争的众列强,尤其是英、俄、普、奥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经历了20年左右战争的惨烈破坏之后,总的来讲,它们都不愿意为争夺战利品再发动一场战争。
各战胜国均力图建立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新的国际体制,以维持和平,防止再度发生武装冲突。
其二,维也纳体制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均势结构。
这一结构的生成实际上是俄、英、普、奥、法五国相互斗争与协调的结果。
五国各自的目标和追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会议开始不久,英、俄、普、奥四强结成了两个敌对阵营:俄普为一方,英奥为另一方。
法国虽然没有多大发言权,但塔列朗的“正统主义”至少维护了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尊严③。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其他相关条约作为列强争夺和妥协的结果,明确显示出,这个大陆均势结构是它们在不违背自身根本立足点的前提下,确定的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目标。
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是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维护了旧的封 建制度,是历史的反动;
但它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的平衡,形成了大国
间的力量均势,并维持了欧洲多年的和平: 加强了荷兰、德意志邦国和撒丁王国,并使瑞士成为永久中 立共和国,以此作为扼止法国的堡垒; 承认了俄国对波兰的占领,俄国从此直接面对西方,而且在 列强之中实力居于前列; 英国也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并自觉地在国际关系 中扮演起制衡者的角色;
1、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正统原则:恢复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 翻的欧洲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 补偿原则:以相当领土补偿昔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 划分欧洲政治地图。
1、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因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故西方有 人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的“黄金时期”。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1、欧美革命与独立运动及《门罗宣言》
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2、欧洲协调的危机
3、东方问题对大国均势的破坏。
欧美革命和独立运动的冲击
20年代:西班牙革命、葡萄牙革命、意大利革命、俄国十二 月党人起义、希腊独立运动、拉美独立运动。 30年代:1830年7月法国七月革命; 8月比利时革命; 9月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11月波兰革命;1831年2月,意大利部 分地区革命。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
① 波兰—萨克森问题; ② 德意志问题; ③ 意大的国际规范
维也纳体系
《四国同盟条约》
• 英、俄、普、奥鉴于拿破仑能够迅速再次崛起的 教训,盟国一改过去对法国宽恕的立场,决定对 法国不再客气并给予严厉的惩罚,为了保证对法 国处置的实施,四国在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同 一天(1815年11月20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 从条约的内容上看,四国同盟的精神与神圣同盟 是一致的,唯一不同就是后者放弃了宗教神秘的 外衣,是按照英国的倡议与意图建立起来的具有 军事防御性质和非常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的同盟条 约。 • 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第二次巴黎和约》的顺利实 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神圣同盟的重要补充, 并为神圣同盟在军事上做了保证。 返回
瓦解
• 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冲击 希腊独立 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首次被改动 法国七月革命 使会议恢复的封建王朝垮台 比利时独立 欧洲版图再被更改 9月,德意志 11月,波兰 1831年,意大利 • 1848年欧洲革命的冲击 法国二月革命 匈牙利人民起义 德意起义 • 克里米亚战争后最终瓦解 “东方问题” “圣地”问题 欧洲大国争霸的战争 联盟由对法一致转为对俄一致 ,英 法逐渐占据了欧洲均势的优势 • 维也纳体系,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爆发,走到了尽头
谢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次《巴黎条约》
1831年,反法联盟通过在德意志莱比锡的“民族 大战”,击败了拿破仑,拿破仑被迫下台,波旁 王朝的路易十八被扶上台,与反法联盟签订了第 一次《巴黎条约》。 条约规定: (1)法国“保持1792年的疆界”,而比利时、德意志、 意大利也恢复了1792年时的疆界;(2)马耳他及其 附属岛屿划归英国;(3)挪威归并瑞典;(4)战争双 方及一切国家应于两个月内派全权代表去维也纳, 以便作出补充本条约各规定的安排等。
《神圣同盟条约》
• 1815年9月在沙俄的倡议下,俄、奥、普三 国的国王在巴黎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 此条约之所以被称为“神圣同盟”,主要 是三国的君主是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 正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无论何时何地 都必须相互提供援助,以“保卫宗教、和 平与正义”。 • 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保障工具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学习提示: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一是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
梅特涅是欧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
其发展最终摧毁了维持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
维也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欧洲革命与克里米亚战争。
学习要点:1、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何失效。
3、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4、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
英、俄、奥、普四国主持。
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
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
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河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
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
外交语文专用法语。
二、《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
炮制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1789年革命的危险观念。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
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
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
3
• The Congress of Vienna wa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at was called in order to remake Europe after the downfall of Napoleon I. Many territorial decisions had to be made in the conference that was held in Vienna, Austria, from September 1814 to June 1815. The main goal of the conference was to create a balance of power that would preserve the peace.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31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32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33
东方问题的凸现
• 1821-1830,希腊独立运动
– 1828年俄土战争 – 1829年《亚德里亚堡和约》
• 1831-1833年,埃土战争 • 1839-1841年,第二次埃土战争
2011-12-18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5
• • • • •
奥地利 英 国 俄罗斯 普鲁士 法 国
《最后议定书》:
• 1)遵循正统主义原则,恢复各国的封 建统治。 • 2)依据领土均势和补偿主义原则,重 绘欧洲的政治地图 。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7
2011-12-18
维也纳体系
8
2011-12-18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为解 决东 方问
题 列强 曾提
出 三种 方案
一是维持土耳 其现状; 二是在列强之 间瓜分土耳其 三是在土耳其 境内建立民族 独立国家。
这些方案都在不 同时期试行过, 但未解决任何实 质问题
3、希腊起义与俄土战争
• 1821~1829年希腊革命是19世纪20年 代欧洲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19世纪20年代东方问题的起点。 1822年1月希腊独立,神圣同盟谴责 希腊,但英国在1823年3月承认希腊。 1827年英、俄、法三国《伦敦条约》 建议希腊自治。但土耳其在奥地利支 持下联合埃及镇压希腊革命。同年, 英、俄、法三国联合歼灭了土、埃联 合舰队。英、法担心俄国在黑海势力 加强,主张与土耳其谈判,遭土拒绝。
• 6、维罗纳会议(意大利): 1820年西班牙派去讨伐美洲革命 的部队起义,要求恢复1812革命 宪法。1822年10月大国在维罗纳 开会讨论西班牙问题。俄法普奥 一致同意干涉西班牙革命。列强 支持法国武装干涉,1823年法军 进入西班牙,5月占领马德里, 镇压了革命。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1、维也纳体系的 矛盾:
• 1831~1833年爆发了第一次土埃 战争,俄国应土耳其的求援乘机 出兵海峡。1833年5月土埃签订 《屈塔希亚条约》苏丹将叙利亚 让给埃及。俄国则于7月与土耳 其签订《温卡尔—斯凯莱西条 约》,这是俄国势力在土耳其达 到顶峰的标志,土几乎变成俄的 属国。
4、两次土埃战争
• 1839—1841年爆发了第二次 土埃战争。英、俄、普、奥 诸强纷纷插手其间。1840年7 月,法国被邀参加伦敦会议, 出现了第二次伦敦协定。该 协定包含两部分,其中一部 分又称《海峡公约》,保证 黑海中立化,这是英国联法 反俄的胜利,俄国在黑海势 力大为衰落,却加强了英国 在埃及和土耳其的势力。
维也纳体系(1815-1871)
四国外长会议。主导了会议。 指导委员会。8个国家组成,梅特涅主持。 专门委员会。负责各种具体事务。 全体大会。一直没有召开过 。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1)正统主义原则 (2)补偿原则
(1)正统主义原则
法国代表塔列朗提出,各国君主的王位、 领土,除非合法拥有者自愿放弃,不得随 便处理。实际就是主张恢复法国革命前的 欧洲秩序。在这一点上,各国形成一致。
梅特涅倡议,1818年9月召开,目的是解决法国驻军问题 和赔款问题。决定撤出驻法军队,并对法国的赔款问题做 了新的安排。法国提出要享有与盟国平等的政治地位,得 到英国支持,于是四国定期协商机制从此成为五国机制。 法国恢复了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
2. 特洛波会议
1820年7月那不勒斯爆发革命,梅特涅倡议召开会议。10 月会议召开,英、法派出大使出席,奥皇、沙皇和普王控 制会议。11月奥、俄、普三国签订《特洛波议定书》,规 定:如果某国革命推翻了现政权,该国将被排除在同盟之 外;即使进行宪政改革,如果威胁到邻国安全,就应该改 正,否则将武力干涉。该协议关于干涉内政的条款遭到英 国反对,认为损害国际法体系,因此没有签字。法国签字。
(二)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1815年3月拿破仑返回巴黎发动了百日政变, 各国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于6月滑铁卢战 役败拿破仑,再次流放拿破仑。在这种背 景下,胜利国认为有必要加固维也纳体系。
1.《神圣同盟条约》(1815.9)
1815年9月俄、奥、普三国君主签订《神圣同盟 条约》(The Holy Alliance Treaty)。该条约以 基督教教义为基础(故称“神圣”),维护各国 君主制度的稳定和欧洲的和平。这个条约是开放 的,因此其他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参加了这个条约, 只有英国国王因受宪法制约而没有参加。条约没 有规定盟国的具体义务,只表达了合作的决心。 但是这个同盟的三个创始成员在随后的欧洲政治 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即联合起来镇压革命运动。
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梅特涅
卡斯尔雷 亚历山大一世 腓特烈三世
塔列朗
列强的打算:
其一重建欧洲和平与均势、其二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奥地利:恢复欧洲均势,遏制法国和普鲁士,但反 对俄国干预中欧,维持奥地利在中欧的大国地位。 俄国:夺取波兰、进军西欧、成为新霸主。 普鲁士:尽力收复失地和扩大版图。 英国: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和商业霸权。 俄普之间围绕波兰-萨克森问题的争吵。英奥与俄 普的对立。 法国代表塔列朗努力分化反法同盟,提高法国地位。 提出“正统原则”和“补偿原则”。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上争执最大的问题是波兰-萨克森王国前途及 归属问题。 俄国和普鲁士建议在华沙大公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 独立的波兰王国,由沙皇亚历山大兼任波兰国王。 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整个萨克森王国。 奥地利、法国和英国反对这个计划。在法国代表塔 列朗安排下,英奥法三国1815年1月缔结一项秘密 协定。三国在会上强调基于正统原则,反对俄普的 建议,并警告不惜联合作战来防止该计划。俄普收 回了建议。 最后俄国得到一个稍小的波兰王国,由沙皇兼任国 王。波兰其余领土由俄、普、奥三国瓜分,仅剩克 拉科夫为自由市。普鲁士获得萨克森40%的地区。
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 多极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运作 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维护正统秩序 这非常符合奥地利的利益,因而梅特涅在其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1815年之后大约十几年是梅特涅体系的黄金时期 主要表现为“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大国一致行动的会议 1818年亚琛会议、1820年特洛波会议、1821年 莱巴赫会议和1822年维罗纳会议四次大国协调
04第四讲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1815年的欧洲
(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1814.10.1—1815.6.9,维也纳 1814.10.1 1815.6.9,维也纳,代表216人 1815.6.9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副宰相涅塞尔罗德 俄国 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首相梅特涅 奥地利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首相哈登堡 普鲁士 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 英国 法国复辟王朝的外交大臣塔列朗 法国 其他国家的国王、亲王和大公等。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1794年的雅各宾俱乐部
(二)拿破仑战争与拿破仑帝国
1.第二次反法联盟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远征埃及 1798年底,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英、俄、奥、 土和那不勒斯 1799年11月9日(共和8年雾月18日),雾月政 变,成立执政府 1801年2月9日,法奥签订和约,第二次反法联 盟失败 1802年3月27日,英国与法、西、巴达维亚签订 亚眠和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领土问题: 2.领土问题: 列强采取所谓“补偿原则”:战胜国失此得彼,用 “补偿原则”
相当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划欧洲政治地图。
3.波兰和萨克森问题 3.波兰和萨克森问题
(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1815年6月9日,签署《最后议定书》 正统主义” 1.“正统主义”
法国、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 的布拉冈王朝,德意志和意大利各邦的王朝都重 新恢复了统治。罗马教皇的政权也予以恢复。奥 伦治王朝重又统治了尼德兰。封建势力在欧洲卷 土重来。
1830年革命 (一)1830年革命
1.法国七月革命
1830年7月27日 路易·菲力浦与“七月王朝”
2.比利时七月革命
亚历山大一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PPT精品文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02
0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革命历程 法国政权更迭: (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 与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当时的国际关系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 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 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第四次欧洲反法联盟(1806-1807)
•大陆封锁与伊比利亚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击败普奥联军,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 和均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 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