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的离心性

合集下载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王兴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国政一班王兴2011200690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维也纳体系内容

维也纳体系内容

维也纳体系内容1 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Vienna System)是由瑞典植物分类学家及学者殷迈(Antonio Jose Cavanilles)创立的一种植物分类体系,他体系的演变为植物分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维也纳体系由植物的结构特征以及植物间的进化关系联系起来,将植物分为6个基本等级,即节(class)、科 (orders)、属 (genuses)、种 (species)、亚种(varieties) 和变种 (formae)。

维也纳体系以植物形态明显的特征和结构特征作为系统识别植物的依据,应用标准特征分类法确定各个植物的分类关系。

2 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维也纳体系基于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分类、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和分类分类体系,将植物分为6个基本等级,即节、科、属、种、亚种和变种,主要利用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复杂的物种进化关系做植物分类,所以,维也纳体系又称为形态系统,是以形态特征的差异来描述生物的分类系统。

3 维也纳体系的优势维也纳体系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植物的系统分配,从而非常精准地识别出植物的种类;其次,这种植物分类体系也具有客观性,更加有利于科学研究;最后,维也纳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来更新维也纳体系,所以,使用维也纳体系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植物分类结果。

4 应用维也纳体系不仅受欢迎,而且在当今的植物分类中也非常普遍应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提供一种准确,灵活,清晰的分类方法,为植物学家研究新物种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根据记录有效地保存和管理过去的植物种类。

除此之外,维也纳体系也在植物界的一些其他领域应用,如培植原料的取样和质量控制,植物的选种以及作各种不同用途的植物的繁殖。

5 总结维也纳体系,作为一种植物分类体系,其强大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植物学家们之中拥有极高的使用率,用于科学研究,开发新品种,管理过去的取样以及植物质量把控等方面均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历史的节点回到1815年,在反法同盟国家签订《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后,一个全新的欧洲国际体系宣告正式诞生了——维也纳体系。

按照一般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个新体系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

一是,重新分配国际权力,即塑造出新的国际力量格局;二是,恢复和平秩序。

然而,维也纳体系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两个的基本的问题,欧洲的权力看似分配完毕,但和平的秩序却难以实现。

换句话说,维也纳体系在本质上根本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的国际秩序,就在体系确立后,一股股“暗流”不断的冲击维也纳体系的支柱,最终在三场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冲击下,维也纳体系的大厦轰然倒塌。

拿破仑帝国为了更加清楚明白的阐明本文的主题,作者将依照这样一个逻辑来介绍: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和维持的关键、第一波革命浪潮的冲击,“欧洲协调”消失,维也纳体系稳定的支柱不在、第二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摇摇欲坠、第三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进入“历史垃圾堆”。

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特点(原则)以及维持稳定的核心(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阵营终于镇压住了法国大革命以及终结了拿破仑建立的“欧洲霸权”。

1814年9月,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准备召开“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会议”。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而且对于我们理解维也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那就是这场空前的国际会议不是反法同盟同法国之间的和平会议,更不是讨论怎么处置战败的法国问题和会议。

因为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1814年5月在第一次推翻拿破仑政权后,反法同盟就已经在巴黎签订了《第一次巴黎和约》,这个条约就已经对相关的领土问题做了规定。

那为什么还要召开如此规模巨大的国际会议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商讨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欧洲的形势恢复到革命前程度。

用维也纳会议主导者之一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话来说就是:维也纳会议1815恢复旧秩序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个字,它很直白的道出了这场会议以及会议后确立的国际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恢复欧洲的旧秩序”,而这个旧秩序就是指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体系”以及更重要的旧有封建王权和封建制度。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梅特涅出逃
6、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5
• 圣地之争:1842法国拥有管理权, 俄国反对。1852年苏丹在法国压 力下,将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 法国天主教会管理。在俄国的强 力要求下1853年,苏丹承认东正 教在圣地的地位,俄国又提出保 护教徒的要求,土耳其拒绝。 1853年6月俄对土不宣而战。1854 年1月英法加入占领克里米亚。 1856年签订巴黎合约。俄国消弱, 英法优势地位确立,维也纳体系 就此瓦解。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3、门罗宣言:美国为表明自 己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立场,于 1823年抛出了“门罗宣言”, 其实质就是“门罗主义”,打 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 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 洲”之实。但其对欧洲列强干 涉拉美革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4、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 展:1830年10月比利时革 命从荷兰分离并独立。 1831年11月五强承认了比 利时独立,并宣布比利时 为永久中立国。1830年11 月波兰起义。1831年3月俄 国出兵波兰,吞并波兰。
对维也纳体系的新看法
• 维也纳体系有均势和王权认同两大支柱, 有四国同盟、神圣同盟和“欧洲协调”三 大机制。维也纳体系必然灭亡原因如下: • 第一、维也纳体系的均势是欧洲的均势, 但不是欧洲国家的均势,更不是世界的均 势。一方面,对殖民地占有的不同势必引 起各国力量的不均衡增长和其它国家对英、 俄的疑惧。另一方面,为争夺利益,各国 间尤其是英俄势必发生持续不断的冲突。 历史事实已证明,维也纳体系从未在欧洲 以外发生过作用。
对维也纳体系的新看法 • 第四、法国大革命也将 民族主义和主权概念带 向整个欧陆。各民族的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也意 味着奥、俄、土这些多 民族帝国迟早会瓦解掉。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摘要:拿破仑战争后,反法联盟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据此,欧洲重新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然而欧洲各国矛盾重重,国际关系异常复杂,在各国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下,维也纳体系却维持欧洲几十年的和平,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梳理和辩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解体的过程,对认识19世纪的欧洲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国际关系;评价Abstract:After the Napoleon ,established a fe。

Hoies in European all countries is layer after layer,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bnormality is plicated in European countries of antinomy and struggle。

Vienna system maintained Europe for several decades of peace,exerting deep influences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sorting out an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Vienna system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no; Europ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a luation引言进入近代以来,欧洲的国际关系一直错综复杂,各大国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彻底打碎了旧有的欧洲统治秩序,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同拿破仑帝国进行了多次较量,最终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期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政治格局,它通过强化君主专制、对欧洲国家进行平衡和联合、维护国际秩序、防止大国扩张等手段来保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体系对现代欧洲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

在那个时期,欧洲大陆上刚刚结束了长达20年的战争和混乱,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够保证和平与稳定。

维也纳会议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而召开的。

在会议上,各个欧洲国家的代表们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于和平与安全的共同维护,这一原则被各个国家所接受并在往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不断的强化。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君主专制:由于维也纳体系形成的时期是欧洲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时期,因此君主专制制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维也纳体系不仅鼓励君主集权,而且对君主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进行了强化。

2、国际平衡:维也纳体系强调各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平衡,要求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占据绝对优势。

这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还包括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平衡。

3、联合与合作:维也纳体系强调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这是为了保证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合作包括军事上的联合、文化上的互相借鉴,以及经济上的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4、防扩张:维也纳体系强调对于大国扩张的限制和遏制,试图通过平衡各个势力来避免任何一个国家的霸权崛起,从而保证欧洲的和平和稳定。

三、维也纳体系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对欧洲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使君主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强化,而且使欧洲政治生态开始发生了改变。

首先,维也纳体系使得欧洲成为了一个联合和协作的整体。

在以前的年代里,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互相攻伐的。

但是维也纳体系通过联合各个国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利益关系,不仅改善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是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维护了旧的封 建制度,是历史的反动;
但它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的平衡,形成了大国
间的力量均势,并维持了欧洲多年的和平: 加强了荷兰、德意志邦国和撒丁王国,并使瑞士成为永久中 立共和国,以此作为扼止法国的堡垒; 承认了俄国对波兰的占领,俄国从此直接面对西方,而且在 列强之中实力居于前列; 英国也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并自觉地在国际关系 中扮演起制衡者的角色;
1、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正统原则:恢复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 翻的欧洲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 补偿原则:以相当领土补偿昔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 划分欧洲政治地图。
1、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因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故西方有 人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的“黄金时期”。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1、欧美革命与独立运动及《门罗宣言》
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2、欧洲协调的危机
3、东方问题对大国均势的破坏。
欧美革命和独立运动的冲击
20年代:西班牙革命、葡萄牙革命、意大利革命、俄国十二 月党人起义、希腊独立运动、拉美独立运动。 30年代:1830年7月法国七月革命; 8月比利时革命; 9月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11月波兰革命;1831年2月,意大利部 分地区革命。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
① 波兰—萨克森问题; ② 德意志问题; ③ 意大的国际规范

试论维也纳体系与凡华体系的异同

试论维也纳体系与凡华体系的异同

试论维也纳体系与凡华体系的异同试论维也纳体系与凡华体系的异同摘要: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两大体系。

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有必要进行全面比较。

关键词:一、维也纳体系1618至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

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举行,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欣)“威春播持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在经过30年战争的洗礼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确实,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但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

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

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以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力量均势的问题上矛盾重重,使得维也纳会议断断续续地开了9个月。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维也纳体系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种理论体系,是由奥地利外交官卡尔·冯·维也纳于19世纪初提出的。

维也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维也纳体系的背景与形成维也纳体系是在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会议上形成的。

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大陆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各国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争端和矛盾。

维也纳会议旨在恢复欧洲大陆的平衡和秩序,确立一个稳定的国际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这一历史背景。

二、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和合法性。

平衡原则指的是维护各国之间的势力平衡,避免出现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而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局面。

合法性原则指的是国际关系应该基于合法的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原则,避免使用武力和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

三、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1. 政治平衡:维也纳体系主张各国之间保持政治平衡,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和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

2. 会议外交:维也纳体系中,各国通过会议形式进行外交谈判和协商,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维护各国的利益。

3. 合法性原则:维也纳体系认为国际关系应该遵循合法的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原则,避免使用武力和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

4. 形成联盟:维也纳体系中,各国通过建立联盟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确保自己的安全。

这种联盟关系是临时性的,根据各国的利益进行调整。

5. 领土重划:维也纳体系通过对战后的领土重新划分,调整各国的疆界,确保各国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四、维也纳体系的影响与评价维也纳体系在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恢复了欧洲大陆的平衡和秩序,避免了战争的再次爆发。

维也纳体系的原则和机制也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维也纳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它是基于欧洲国家的利益和平衡,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国际关系。

其次,维也纳体系过于强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忽视了人权和民主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此外,维也纳体系无法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只是通过平衡和外交手段来维护和平。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学习提示: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一是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

梅特涅是欧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

其发展最终摧毁了维持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

维也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欧洲革命与克里米亚战争。

学习要点:1、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何失效。

3、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4、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

英、俄、奥、普四国主持。

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

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

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河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

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

外交语文专用法语。

二、《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

炮制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1789年革命的危险观念。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

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

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

简析维也纳体系内容摘要: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改变了旧欧洲的政治格局,即从以前的诸强纷争一改而为法国的独霸天下。

然而,由于拿破仑的一味好战,残酷掠夺各国人民,激起整个欧洲的反对,所以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1814一1815年,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先后两次击败拿破仑,最终推翻了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

战后,作为战胜国的反法联盟诸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重建欧洲秩序的和平会议,形成了以“正统主义”原则和“均势”原则为标榜的维也纳体系。

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复辟,欧洲重又回到诸强争场的旧格局。

但是,这时的欧洲毕竟不是18世纪封建时代的欧洲了,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的近代精神即革命精神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

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维也纳体系则又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

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运转终结评价一、体系建立的过程(背景):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爆发,这场革命极大地展撼了欧洲,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

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王冠,各国封建君主策划联合干涉法国革命。

英国惧怕法国革命后国力增强,会威胁到英国的安全与商业利益,因此,在英国的积极活动下,一个以英国为首,包括欧洲大陆众多封建国家的反法大联盟正式形成了。

法国革命开始演变为一场国际战争。

欧洲的国际关系从此转人了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同法国争夺欧洲工权的斗争。

从1793年3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到1815年6月,共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间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拿破仑时代的强盛。

但是,由于拿破仑沉迷于绝对的战争和绝对的征服,耗尽了法国的国力,加上他对大陆各国的奴役统治,促使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普遍反抗,所以拿破仑帝国的根基非常脆弱。

试述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试述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试述维也纳体系的兴衰摘要: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欧洲的旧世界变得一团糟。

欧洲各列强为了恢复欧洲旧秩序,也为了防止新的革命的发生,打败拿破仑的欧洲列强聚集在奥地利召开了欧洲政治史上盛况空前的维也纳会议。

通过会议和最后议定书,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

大国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从而结束了维持半个世纪的维也纳体系。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十八世纪,法国部分地区资本主义相当发达。

有许多手工作坊,有的企业设备先进,资金实力雄厚。

但是在政治体制上,它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等级君主专制国家。

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后,法国财政部是亏空的,存在严重赤字。

在1780年,法国财政濒临破产。

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国王的财政大臣试图对土地贵族征税,并受到贵族和教会的强烈反对。

国王举行了三次会议,第三级代表提出了致命条件,国王不得不派出部队试图镇压第三级,进而消除潜在的危机。

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在巴黎爆发的标志。

法国大革命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认同感。

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种解放世界、摆脱封建专制和压迫人民的使命感。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进而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君主政体,给了其沉重的一击。

二、反法同盟和拿破仑战争1793年到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法国而结成的军队联盟,也被称为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一场长达20多年的残酷战争。

前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第六次反法同盟则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最终拿破仑则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最终的结果便是法国历史上已经灭亡多时的波旁王朝复辟了。

到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举行了一次欧洲政治盛况大会。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包含两层含义:维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包含两层含义:
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 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 其次保卫正统秩序。 其次保卫正统秩序。 ►梅特涅思想何政策的特点:信奉保守主 梅特涅思想何政策的特点: 坚持正统主义原则,强调君权神授, 义,坚持正统主义原则,强调君权神授, 反对自由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反对自由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主张 现实主义的利益原则, 现实主义的利益原则,竭力维持大国均 鼓吹对外干涉他国内政。 势,鼓吹对外干涉他国内政。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是战胜国但得到的唯一战果是帝国虽是战胜国但得到的唯一战果是维持现维持现战争结束后撒丁王国普鲁士利用列强之间的矛战争结束后撒丁王国普鲁士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开始着手解决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问题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衰 落
1.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 2.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东方问题”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东方问题” 3.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4 .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 局
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 格局
►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俄力图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
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 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 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 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 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史称“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史称“东方战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 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 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法、土耳其 和撒丁王国。 和撒丁王国。 ►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 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维也纳体系(1)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弄清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九州同盟。

(3)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国家元首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给定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

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瓦解:维也纳服务体系体系下存在着矛盾激化、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保障体系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德国年欧洲工人运动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矛盾(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推行,是协约国弊端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调整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在。

(5)瓦解:①1935年后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②1936年德军驶到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代普雷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管理体制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1)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2)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马克思恩格斯论维也纳体系的实质

马克思恩格斯论维也纳体系的实质

作条件和生活状况。而维也纳体系却“恢复了正统主 的资产阶级力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820年7月, 在那
义、天赋的王权、封建贵族、僧侣的统治、宗法式的立 不勒斯王国爆发了起义, 强迫国王统一制定宪法, 并
法和行政”[1]( , P430) 维护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 序 , 不 符 委任自由派组织政府。1821年3月, 希腊也发生了反对
三、维也纳体系主要围绕着欧洲大国争夺欧洲大 陆的霸权而展开
19世纪初期到中期英法与俄国争夺欧洲霸权。维 也纳会议之后, 俄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军事强 国, 成为神圣同盟的核心力量, 一度成为镇压欧洲革 命的宪兵, 妄图称霸欧洲。对此, 恩格斯指出:“沙俄利 用相互竞争着的大国的不断改变的目的作为手段, 来 达到它的从不改变的、从不忽视的目的— ——俄国的世 界霸权”。[7]( P24) 而英国则奉行“大陆均衡”政策, 害怕 俄国势力的发展会打破欧洲的平衡, 所以支持法国力 量的恢复以牵制俄国。法国由于在拿破仑时期获得的 土地被其他大国瓜分, 与俄、普、奥关系积怨较深; 而 且法国要恢复欧洲强国地位, 也需要英国支持。于是, 英法逐步接近。19世纪50年代初, 英法和俄国争夺近 东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终于导致了1853- 1856年英 法与俄国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后, 其国际地位有 了很大下降, 西进之路因此受阻, 进而把扩张矛头转 向中亚和远东。法国通过战争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 辱, 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顶峰拉了下来并取而代 之。英国也从克里木战争中获益匪浅, 对于它在近东、 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势更加有利。
史进步的潮流。当时, 工业革命正向欧洲大陆扩展, 欧 生在欧洲范围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极力镇压。维也
洲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消除阻碍工业革命扩展的因素, 纳会议结束不久, 在欧洲就爆发了反对封建贵族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对维也纳格局的矛盾剖析

马克思恩格斯对维也纳格局的矛盾剖析

马克思恩格斯对维也纳格局的矛盾剖析
于光胜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维也纳格局中主要存在四种矛盾:各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四种矛盾的存在。

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于光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09
【相关文献】
1.浅述维也纳体系的多极格局--理论与现实 [J], 许博
2.马克思恩格斯论维也纳体系的实质 [J], 于光胜
3.计算机病毒“维也纳B”的剖析 [J], 陈利学
4.此间有深意矛盾细剖析——《金岳霖先生》的语言矛盾分析 [J], 王苏萍
5.马克思恩格斯评述维也纳体系 [J], 于光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也纳体系的离心性
——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摘要】维也纳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解决冲突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意识形态作用于大国博弈之始。

它源出于战争,又瓦解于战争[①],虽在历史银河中如流星般转瞬即逝,但极大的影响并促成了后世欧洲乃至世界国际关系、国际约束法制的理论化、科学化与近代化。

特别是贯穿体系其中的历次重要会议的某些决策,在奠定了欧洲部分民族国家的版图的同时,也保持了各大国多极均势的态势,更维系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看似风平浪静、依靠列强政治妥协所建立起的“终战”秩序,实质并不是捍卫和平,而是一轮大战后和新一轮大战前的喘息之策。

所以从建立之初,该体系便隐含了战争的危机。

对于该体系的探讨研究,有助于理清这一段时间内西方各大国错综复杂的联系和战争之由,而且对于把握体系中新生国家的成立历史,又有着极大裨益。

本文将通过理顺该体系形成与归纳该体系特征的方式来重点剖析其离心性的背后根源。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国际关系民族主义多极化离心力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过程——命途多舛,根基不稳
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爆发。

它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而这两者,是国际关系史上现代民族主义的源泉。

[②]而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催生的精神优越性,与欧洲传统宗教的“普世主义”相结合,使得法国革命的民主自由思想得以输出。

这对于周边封建集权君主制国家的统治造成了质的威胁,因此各大帝国以维护“正统主义”权威为由纷纷干涉。

而英国此时完全放弃意识形态的感情,转而支持奉行敌对治国理念的帝国联盟,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限制法国的扩张——一切现象迫使法国孤立无援,国外强邻压境,国内党争频繁,革命面临着崩溃。

直至铁腕人物拿破仑的出现,扭转了所谓不利的局势,使得法国日益强大。

但是惜其好大喜功,政治与军事上的疏忽,导致敌对一方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为了更有效率的制裁战败的法国和鲸吞战争遗产,苦于经营另一场冲突的各大国开始继续采取联合手段,将协商制度的确立摆上议程。

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大国之间就曾借助六次反法同盟有过接触,彼此互有顾虑。

针对战后悬疑未决的利益分配问题和多足问鼎的并立局势,没有国家敢于再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
就有了形成体系的主观契机。

1814年9月,维也纳召开了讨论拿破仑战争后重新确立欧洲格局的大会。

除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余欧洲国家均有参与,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在这次会议上,列强显露了建立欧洲多极化均势和重新分割欧洲版图、海外殖民地的意向。

但是由于波兰——萨克森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种想法曾一度搁置,后来各大国因种种原因彼此作出让步,欧洲协调均势的体制才有了一部分可行性。

而1815年拿破仑政变事件,则无疑对其正式形成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终于,在不断的曲折过后,1815年6月9日,列强匆忙通过《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

而该条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欧洲,建立了所谓欧洲协调的反暴力体系,而后人根据其主要会议地点命名其为“维也纳体系”。

欧洲在体系的庇护下,换来了短暂的相对和平。

但是,由于大国强权色彩的浓重及战略利益的瓜分不均,维也纳体系自开始便呈现出一种“貌合神离”的离心“怪态”。

同时,其体系内国家在形成之前的分分合合现象,也决定了它根基不稳的分离特性。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征——貌合神离,虚有其表
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在其形成过程中已经渐露端倪——离心力巨大,表面上各国欲维持欧洲安定而各作让步,实际上却各自想以体系为掩护玩弄外交权术、博取利益。

可谓是“貌合神离,虚有其表”。

口说无凭,笔者认为想把握对维也纳体系特征的宏观把握,第一就必须要弄清楚国际关系学中的相关体系概念问题。

“体系”(System)一词,基本含义是:同类事物有规律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而此词在国际关系学科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马列用的是“国家体系”概念,西方则通用“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理论。

[③]张季良先生在其《国际关系学概论》一书中倡导以“国际关系体系”概念解释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他所阐发的“国际关系体系”呢?它主要指各种国际行为体(主要是国家)之间各种形式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

——如果以这条概念为依据的话,我觉得维也纳体系并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只能算是一个“前体系时代”或“准国际关系体系”。

而照我不成熟的推断继续下去的话,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至今都没有形成,因为他们都不具有统一体的性质,在体系的框架内,并不遵循体系大方针指导下的集体主义行动原则,且存在着内部成员的局部战争。

[④]所以我认为维也纳体系首先从概念上衡量便虚有其表,具有离心作用。

这一点说法当然只是推测,其成立性建立在我个人知识积累深浅与张先生所提理论正确与否的基础之上。


现在看来,二者均有不稳固性,所以只能作我个人的一点理解,不妥牵强之处,还有待商榷与改进。

其次,我认为一个“单数极并立”的体系绝对要受到更大离心力的作用,因为其内部的“对抗力平衡”极不稳定。

维也纳体系存在着战胜国英、俄、普、奥与战败国法国五强并立的均势多极现象,如果5国各自为政,体系的离心力强度可以变成1:1:1:1:1,体系必然崩溃;如果出现多对多局势,即一个体系内主事大国形成的两个集团或多个集团的对立,这个体系内的离心力强度可以变为3:2或1:2:2及更多情况,那么离心力强度也会很大(一国对多国的局面往往不会形成,因为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在各国彼此均势的状态下,一个大国不可能与其他国家组成的联盟体为敌。

因此可以排除刚才1:2:2或其他出现1比多的情况。

)于是观之,将“单数极并立”转变为“双数极并立”才能减少体系内的离心作用[⑤]——这就是我在写这篇文章过程中自己斗胆总结的“单双极”推论。

具有双数极支持的体系,其制衡性与约束性将会强于单数极主导的体系[⑥]。

将此推论运用于分析维也纳体系,不难看出其间的离心力会有多大。

当时体系内法国战败欲起,俄国加速西扩,英国维持均势,普奥相争德意志诸邦霸权——五极体系出现了1:1:1:1:1的情况,因此体系的不牢固性早已深植其内。

其三,维也纳体系中藏有民族主义的肢解作用。

民族主义是许多分离主义、离心作用的根源所在。

众所周知,一场国与国战争过后,必然导致民族矛盾的上升。

况且被压迫民族无法忍受列强在一场会议上用政治的眼光来分割其归属与版图——因为在大国强权的决策下,他们心中因民族习惯形成的固有版图被不合理的人为割裂,在心理上等同于对一个民族的侮辱。

在以上各种情况的交织下,仇恨自然深化,民族主义就会有产生的温床。

于是我们不难解释1815年体系形成后欧洲的民族反抗运动:希腊1821年起义,从土耳其手下获得独立;比利时人于1830年摆脱荷兰统治;意大利人在经历了1820年、1830年、1848年无效起义之后,在1859至1871年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德国人在普鲁士领导下,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于1870至1871年击败法国,建立德意志帝国。

[⑦]摧毁维也纳体系的两件大事——意大利的统一、德意志的诞生可以说都是民族主义觉醒作用的结果。

而各大强国国家内部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也确实削弱了体系中主事五国部分国家的势力,造成对外力量的不均衡,使得他强而己弱,终于以战争方式终结体系。

所以笔者觉得,民族主义也是瓦解维也纳体系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总结
维也纳体系形成多难,特征又显示了不稳的弊端——这些都给其长久的维持带来威胁,这也就不难猜出为什么体系内的离心作用会那么强了。

虽然其具有极大的离心性质,但是也在客观事实上为欧洲的发展作过一些好事,且开了订立国际准则的先河。

因此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还是应该投予它辨证的眼光。

这个体系所反映出的一些情况,完全可以作为现今国际关系的参考,其巨大的现实意义,还有待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者埋头发掘。

[①]历史学术界对其何时崩溃、崩溃原因都有争论。

一种说法认为其终止于1848年革命引发的战争,另一种说法认为其终结于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

此说法来源:何炜《论维也纳体系的运作与终结》,载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7卷第6期,总第50期。

[②]以上史实概括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9页。

[③]以上概念总结自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141页。

[④]我认为人类诞生至今只有一个“区域关系体系”——欧盟体系(欧洲共同体系)。

因为它在宏观的指导方针上存在一致性,且体系内国家间并无局部战争。

[⑤]因为双数极能更大概率的出现两方均衡的情况,即一个体系内两个集团参与国平均数目的情况。

[⑥]这只是我的一个无理推论,我可以画草图举事例另作文章分析。

其合理性将在我未来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时加以论证。

[⑦]史实来源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35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