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海洋水是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
2.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3.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②水循环的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f地下径流
③水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4.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5.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6.我国江河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是北方更加明显。
7.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
通直流电
在做水电解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加水的导电性。
2.水分子的构成
实验说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或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气体),方向:竖直向上。
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F浮=G排液=ρ液g v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3.物体浮沉的条件: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况取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航天员水下模拟训练:根据悬浮时,F浮=G
(2)密度计:利用物体漂浮时F浮=G计的原理工作的。因为F浮=ρ液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3)轮船:利用“空心”的方法可以在不增加物体自重的条件下增大排水体积,获得更大的浮力,最终使船漂浮。
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液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液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4)潜水艇:潜水艇是在不改变浮力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5)热气球和飞艇: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药品取用:书P23—P24
第5节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
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强)等。
注意: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只影响能溶解的数量。
2.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3.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
B.降温
C.加溶质
5.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6.在科学上,我们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四要素: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气体
9.溶解度计算公式: m质 = S 或 m质 = S
M剂 100g m液 100g+S
10.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时,要抓住要点: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M浓×W浓%=M稀×W稀%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6节物质的分离
1.晶体的特点:有规则形状和固定熔点。
2.结晶: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结晶与溶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