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研学教案
初中研学实践课程教案
初中研学实践课程教案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1. 自然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参观、访问、讨论等方式,了解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
3. 实践活动:通过手工制作、户外运动、社会实践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创新思维训练:通过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创新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然科学探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教师巡回指导。
3. 社会科学研究:教师给出研究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参观、访问、讨论等,教师巡回指导。
4. 实践活动:教师给出实践活动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户外运动、社会实践等,教师巡回指导。
5. 创新思维训练:教师给出创新思维训练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创新设计等,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
4. 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提升。
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研学实践课程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调查工具、手工制作材料等。
3. 教学平台:教室、实验室、户外运动场等。
教学建议:1.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爱我家乡研学旅行教案
初中“爱我家乡”研学旅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历史、文化等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系等。
2. 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古迹、传说、传统节日等。
3. 家乡的特色产业:农业、工业、旅游业等。
4. 家乡的社会发展:城市化、交通、教育、医疗等。
5. 家乡的环境问题:污染、资源、生态等。
三、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家乡的地理、气候等特征。
2. 采访调研:组织学生采访家乡的老人、企业家等,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产业等。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家乡的发展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4. 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PPT、手抄报等形式展示给大家。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果展示的创意、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系等。
2. 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家乡的名人、古迹、传说、传统节日等。
3. 第三课时:探究家乡的特色产业,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
4. 第四课时:了解家乡的社会发展,分析城市化、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现状。
5. 第五课时:研究家乡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污染、资源、生态等方面的问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信息,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如访问家乡的博物馆、历史遗址或特色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家乡的文化和产业。
3. 开展采访调研活动,学生分组采访家乡的社区居民、企业家或政府工作人员,了解他们对家乡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历史研学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历史研学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主题:古代文明之谜
班级:初中七年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探究古代文明中的谜团和未解之谜;
3. 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
教学重点:
1. 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古代文明中的谜团和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古代文明中的谜团和未解之谜;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是古代文明之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学习(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中的一些著名谜团和未解之谜,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明的消失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神秘之处。
三、实地考察(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当地历史博物馆或古代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和谜团。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学生围绕古代文明中的谜团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和见解,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之谜的小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
希望学生能继续保持对历史的兴趣,不断探索更多关于古代文明的谜团和未解之谜。
初中生研学活动的教学教案
初中生研学活动的教学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生研学活动的教学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研学活动的概念和目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研学活动的定义和意义。
2. 研学活动的步骤和方法。
3. 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研学活动。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如何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确定研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3. 确保教室环境和安全措施符合研学活动的要求。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研学活动的概念和目的,强调其与课堂学习的联系和重要性。
2. 引发学生对研学活动的兴趣,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探究:1.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研学主题,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和实验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记录,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现象。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与总结: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
2. 引导学生总结研学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将研学活动的结果与课堂学习进行对比和联系,总结研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拓展与应用:1. 鼓励学生将研学活动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拓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评价:1. 根据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个别或小组评价。
2.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目标。
教学延伸:1. 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引入研学活动的元素和方法,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校外的研学活动,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和经验。
教学资源:1. 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初中:爱我家乡研学旅行教案
初中“爱我家乡”研学旅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2. 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3. 家乡的民俗风情4. 家乡的特色产业和发展趋势5. 家乡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家乡的地理特征。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家乡的典型历史事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主题报告:让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制作PPT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5. 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家乡的发展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 实地考察基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村落等。
2. 图书资料:收集关于家乡的地理、历史、民俗等书籍和资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特色产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4.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笔记本电脑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小组讨论、主题报告等环节的参与情况。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主题报告、小组讨论等环节的表达能力。
3. 学生思考深度:通过学生的PPT报告、反思与总结等,评估学生对家乡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4. 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学生在探讨家乡发展过程中的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六、教学安排1. 准备阶段:提前一周组织学生收集关于家乡的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 实施阶段:a. 第一天:开展实地考察,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等。
b. 第二天:分析家乡的典型历史事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进行小组讨论。
初中:爱我家乡研学旅行教案
初中“爱我家乡”研学旅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拓宽视野。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风光:山脉、河流、湖泊、植被等。
2. 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历史遗迹、传统节日等。
3. 家乡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特色美食等。
4. 家乡的现代化发展:城市变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
三、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亲身体验家乡的魅力。
2. 采访调查:分组进行采访,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 主题演讲:学生围绕“爱我家乡”的主题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
2. 课堂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爱家乡。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魅力。
4. 采访调查:分组进行采访,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6. 主题演讲:学生围绕“爱我家乡”的主题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如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主题演讲中的表现,以及对家乡变化的看法。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信心。
六、教学资源1. 书籍:家乡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书籍。
2. 网络资源:家乡政府官网、旅游官网等。
研学教案
小组内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交流,进一步加工、整理、整合材料,开成小组交流文稿。确定发言人。
㈥交流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研究内容
电视对生活的影响
指导教师
研究时间
第七周
研究地点
教室
研究目标
1、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从看电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体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尝试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如问卷调查、参观、实验、统计等;学会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与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
通过初步的调查了解,学生对电视对生活的影响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自由结合,小组商议选择本组探究的主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查询资料、调查研究,收集有关信息。
㈢调查了解他人电视的看法。
通过网上阅读相关文章、走访询问等形式了解人们电视对生活的影响的看法。
㈣分工合作,提交作业。
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整理,以研究报告或主题电子作品等形式分工完成,。
3、让学生学会看电视,学会处理看电视与学习,与休息,与其他研究之间的关系。
研究过程
第一课时
㈠揭题导入
电视已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电视的普及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不断地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电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最近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电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㈡明确目标,收集整理资料。
指导要点:
调查人的选择,调查的沟通技巧,问卷的回收,问卷信息的统计及处理方法。
附件三
调查结果:一、喜欢的电视节目
小学生:最喜欢的是娱乐的综艺节目,动画片爱看趣味性强的节目。
父母(中年人):喜欢看政治新闻,电视剧
爷爷奶奶(老年人)喜欢政治新闻戏剧养生栏目
初一研学课程设计
初一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研学旅行的定义、特点及意义;2.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及发展现状;3. 学生能够掌握研学旅行中所需的基本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一份符合课程主题的研学旅行方案;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调查、研究及报告撰写;3.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对研学旅行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2. 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团队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3. 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认识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一研学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特点: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研学旅行概念与意义:介绍研学旅行的定义、起源与发展,阐述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研学旅行目的地选择: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及发展现状,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教授学生如何制定研学旅行计划,包括行程安排、活动设计、安全保障等方面。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观察与记录方法:介绍在研学旅行中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 小组合作与报告撰写: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调查、研究及报告撰写。
初中研学的教案
初中研学的教案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创新性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研学旅行将教育活动与旅行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场富有教育意义的初中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认识,拓宽视野。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三、活动主题“走进大自然,感受生命之美”四、活动时间半日五、活动地点近郊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六、活动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七、活动内容与过程1. 前期准备(1)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活动地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每组选定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活动。
(3)教师为学生准备研学手册,内容包括活动注意事项、任务清单、小组合作评价等。
2. 活动实施(1)出发前的安全教育: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如交通安全、言行举止、环保意识等。
(2)抵达活动地点,分组开展活动:①观察大自然:学生分组进行自然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生态环境等。
②实践体验:学生参与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组织的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文化传承等。
③团队协作: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如搭建帐篷、烹饪美食、文艺表演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活动总结与反思:①小组分享: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收获与感悟。
②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活动亮点,提出改进意见。
③撰写研学心得: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活动主题的理解。
八、活动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成长与不足。
2. 小组评价:组内成员相互评价,体现团队合作与个人贡献。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九、活动后续1. 整理活动资料,形成活动报告。
2.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研学经验。
初中 研学 教案
初中研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研学旅行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到研学旅行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价值。
2. 学会通过观察、采访、记录等方式进行研学旅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研学旅行的概念和意义。
2. 研学旅行的准备和实施。
3. 研学旅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4. 研学旅行的总结和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研学旅行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研学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详细讲解研学旅行的准备和实施过程,包括目的地的选择、行程的安排、安全保障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研学旅行的过程。
4. 数据收集和分析:学生通过观察、采访、记录等方式收集研学旅行中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5. 分享和交流:学生将自己的研学旅行经历和感受进行分享和交流,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和反思:通过反思和总结研学旅行的过程和成果,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对研学旅行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在模拟研学旅行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自主学习等方面。
3. 对研学旅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
4. 对研学旅行的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和行程安排。
2.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3. 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措施。
4. 教学课件和参考资料。
研学旅行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育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知识,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通过以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研学旅行,并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4、对我们的设计进行评估,进行可行性分析,完成制作过程目录
5、完成我们小组内的研究报告
6、小组总结与评价
三、课后拓展
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同学们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与设计,我们可以从某一事物着手,对于这一事物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探究.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自然之趣
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的了解自然的奥秘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3、通过探究学习掌握更多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资料的收集及整理与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介绍单元学习的重点与要求
二、明确研究课题—自然的启示
1、教师展示仿生学的一些图片,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仿生学进行提出问题与疑问
2、带着我们的疑问,小组确立研究的课题
3、小组内确定研究计划(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
4、资料的收集
5、资料的汇总与分析
6、小组内完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7、分组进行总结与评价
三、课后拓展
仿生学真的是非常有趣的,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创意,我们可以进行不同角度的深层的探究。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 技术之巧
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调查了解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内密切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开拓学生的思维
3、通过探究学习 了解设计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掌握资料的收集及整理的方法与设计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介绍单元学习的重点与要求
二、明确研究课题—我们的设计
1、教师出示不同领域的不同设计,激发同学们的设计激情
2、小组进行讨论确立研究课题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文史之粹
初中研学课教案
初中研学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研学旅行的概念和意义。
2. 研学旅行的筹备和实施。
3. 研学旅行中的安全问题和应对措施。
4. 研学旅行案例分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研学旅行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研学旅行的主题。
2. 讲解:介绍研学旅行的概念、意义、筹备和实施过程,以及安全问题和应对措施。
让学生了解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流程。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成功的研学旅行案例,让学生了解其他学校和地区在研学旅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学校和地区实际情况,讨论研学旅行的筹备和实施,以及可能的改进和创新。
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合作,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再次确认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流程,强调安全和注意事项。
同时,鼓励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研学旅行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方式、时间、人员等,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感受,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研学旅行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收获。
希望这份教案能帮助您更好地开展研学旅行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初中地理研学教案
初中地理研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研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理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经纬度范围。
2. 地形地貌: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特点及分布。
3. 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地理特色的资料,如地图、图片、书籍等。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研学活动一:观察地图,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位置。
b.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海陆位置,了解我国大陆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的特点。
c.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经纬度范围。
4. 研学活动二:调查地形地貌,了解各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分布a. 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我国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b.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总结各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5. 研学活动三:探讨气候特点,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a.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气候类型的特点。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气候特点对农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次研学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反思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地理现象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初一研究性学习教案
初一研究性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意义;2.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素;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2.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作用a.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b.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c.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素a.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b.文献调研: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c.实验设计: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d.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有效地处理和解读实验数据;e.结论与展示: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形成报告或展示。
3.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方法a.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b.制定研究计划:分解任务、安排时间、确定方法;c.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必要的资料;d.实施研究方案:进行实验、调查或观察等具体研究活动;e.数据处理和分析:整理实验数据、作出统计和推理;f.总结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给出结论和建议;g.撰写报告或展示成果:根据规定的格式整理报告或展示成果。
四、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法:通过具体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2.讲授法: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要素和步骤。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项目。
5.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利用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太阳会升起和落下?”学生通过思考和探讨,形成问题意识。
2.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3.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a.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问题。
校园研学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一、课程名称:初中年级校园研学活动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增强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环境的了解。
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1. 研学背景介绍2. 研学路线规划3. 研学活动实施4. 研学成果展示与分享5. 研学总结与反思四、教学对象:初中年级全体学生五、教学时间:1天六、教学地点:学校及校园周边相关场所七、教学准备:1. 研学路线图、研学活动方案2. 研学资料、学习用品3. 摄像设备、音响设备4. 安全保障措施八、教学过程:(一)研学背景介绍(1课时)1. 教师讲解研学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研学活动的期待。
(二)研学路线规划(1课时)1. 教师展示研学路线图,讲解各环节安排。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
3. 教师根据学生意见调整研学路线。
(三)研学活动实施(5课时)1. 第一站:校园参观- 学生分组,分别参观学校历史建筑、文化墙、校史馆等。
- 每组选派代表,讲解参观成果。
2. 第二站:校园周边环境调查- 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周边的生态环境、交通状况等。
- 每组制作调查报告,展示调查成果。
3. 第三站:实践操作体验- 学生分组,参与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如植树、清洁等。
- 每组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4. 第四站:团队合作游戏-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如拔河、接力等。
- 每组总结游戏中的团队合作经验。
5. 第五站:总结分享- 学生分组,总结研学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 教师点评,总结研学活动。
(四)研学成果展示与分享(1课时)1. 学生分组,制作研学活动成果展示PPT。
2. 各组轮流展示,分享研学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研学总结与反思(1课时)1. 教师总结研学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
2. 学生分组,反思自己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
3.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研学精神。
初中研学的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研学活动设计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研学旅行将教育活动与旅行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成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场富有教育意义的初中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与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
2.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等。
5. 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了解: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了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走进自然,了解生态2. 活动地点:当地森林公园3. 活动时间:两天一夜4. 活动流程:第一天:上午:(1)8:30-9:00 全体同学集合,发放研学手册,进行安全教育;(2)9:00-11:30 乘车前往森林公园,沿途观察风景,了解地理知识;(3)11:30-12:00 抵达森林公园,分组活动,每组选定一名组长;下午:(1)12:00-13:30 午餐时间,休息片刻;(2)13:30-15:30 组内讨论,制定研学计划,明确各自任务;(3)15:30-17:30 按照计划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植物、动物种类,了解生态知识;晚上:(1)18:00-19:30 晚餐时间;(2)19:30-21:00 组内交流,分享研学心得,撰写研学日记;(3)21:00-22:00 休息。
第二天:上午:(1)8:00-9:00 晨练,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之美;(2)9:00-11:00 参观森林公园科普馆,了解生态知识;(3)11:00-12:00 总结发言,表彰优秀研学小组和个人;下午:(1)12:00-13:30 午餐时间;(2)13:30-15:30 乘车返回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来源:
关工委、居委会、法院、医院、图书馆、网上、戒毒所……
知识更新:
突破本专业学科知识,了解社会、法律知识。 转变教学角色,尝试与不同学科老师进行协作;尝试在社 会大学中成为学习者,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自我评价:
能迅速适应并着手研究“研法》 千言书,并递交学校教科室,受到好评。
2
第
5 课时
10
月 27
日
主题设想:资料的收集与查阅 研讨方式:课堂辅导、网上指导
资料,并学会初步的分析资料能力 研讨对象: 本课题组全体学 生
预期目标:使学生学会系统、规范地收集、查阅、整理、保管 难点估计:规范学生收集资料,以便于以后查找 重点分析:如何制作“资料卡等收集资料的方法;如何上网查
严乃超老师研究性学习备课案例 第 1 课时 9 月 15 日
主题设想:选题思考 研讨方式:小组讨论 预期目标:1、确定主课题
2、研讨可行性
研讨对象:教师
重点分析:研讨主课题的切入点和研究方向 难点估计:1、课题的可行性 操作过程:
1、由课题组老师提出各自的主题设想,大家共提出了“青少 年吸毒问题” 、 “南郊镇开发区的规划” 、 “独生子女问题” 等课题。 2、分析各课题的可行性及意义。 3、确定本组研究课题为“青少年吸毒问题” 。理由是: ①毒品问题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且有蔓延趋势。由毒品引 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的上升、家庭的破裂、爱滋病的蔓 延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本市具备研究本课题的有利条件:苏州市唯一的戒毒所设 在我市。且可走访的单位很多:如医院、法院、关工委等,网上 信息也很丰富。 ③围绕吸毒问题,暂把本课题定为“拒绝毒品,珍惜生命。 ” 4、经教科室与本课题组成员研讨,课题改为“青少年违法、 犯罪研究” 。 2、教师对课题的认识
知识更新:
1、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 2、掌握有关开题的基本知识与相应的注意点 3、了解开题的一般程序
自我评价:
有个别组存在深入不下去的问题,有些组子课题依然撞车, 对开题报告中内容主次、职责分工、出场顺序等尚不明了,有待 模拟活动中进一步暴露和改正。
6
第 1 课时
2 月 9 日
主题设想:交流寒假活动情况,协商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讨方式:师生交流协商 研讨对象:全体组员
资料来源:
学生交流信息,以及学生的《寒假活动记录表》 。
知识更新:
从学生的寒假活动情况中,我感受到假期是这么个时空概 念:比在校期间,时间相对充裕,而研究空间又相对扩大,且 更贴近社会、家庭与生活。如果能利用好,那么将会在时间和 空间上对在校研究起很好的补偿作用。甚至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但如果利用不当,反而会出现学生无法开展研究,教师无法进 行管理等情况。因此, “如何在假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个 值得很好加以研究的课题。
1
5、围绕“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分 头去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到关工委搜集到丰富的图片资 料,并到戒毒所调查情况,在网上进行查找……。 6、结合搜集到的材料,小组成员一起探讨主课题研究的 切入点和研究方向。 共列出了 “青少年违法、 犯罪的心理” 、 “青 少年犯罪发展轨迹” 、 “青少年犯罪类型” 、 “防范措施” 、 “普 法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 “典型案例与重大危害” 、 “改造 过程研究”等 7 个研究方向。
资料来源:学生交流信息
知识更新:
学习了《思维的训练》一书,对本学期加强对学生的科研 思维指导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思考了诸如如何在平等的交流中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如 何在与学生的正面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指导方式、方法与内 容。
自我评价:
能充分发挥自己与同组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投入研究性 课程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工作。 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指导,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较 顺利地投入有序的研究活动中去,并进行科学而规范的操作。 在此基础上,应更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
7
2、填写寒假活动记录表。 3、在交流过程中,各组对本市寒假期间一起重大的青少年犯 罪事件十分重视,计划对此事件作进一步调查研究。 4、教师总结: ①各小组应在放假前分配好社会调查工作,以便在寒假期 间在自己家所在的不同乡镇与社区开展更为广泛的社会调查, 还可以借机调查在校期间不太接触的人群(如亲戚、邻居等) 。 ②在整理资料和设计调查问卷工作方面做得较好,为开学 研究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③就本市寒假期间的这起重大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不应一哄 而上,而要根据本课题的实际研究方向从不同角度作针对性的 调查研究。
计划;
研讨对象:全体课题成员
预期目标:1、了解学生前阶段的工作进展,以及下阶段的工作
2、分析学生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相应指导。
重点分析: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及遇到的问题 难点估计:学生的资料分析、整理及围绕中心问题提炼成果。 操作过程:
一、子课题组交流: (部分) 第一组:社会调查情况:联系到关工委去采访,未果,想今 天再去。整理资料情况:①发现专家建议少,在预防措施方面缺 少权威资料。②案例不缺,但找到的资料不知怎么用。成果方面: 没有更新的结论,只是把“家庭因素”分得更细、更充实。 教师分析与建议:在研究中应不断根据新材料拓展新思 路,得出新结论,并在分析材料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做好自己思考与体悟的记录、整理与交流,争取在小组的交流中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与灵感, 并形成小组的集体观点、 方案与成果。 第二组:社会调查情况:到市一中与职教中心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接受调查的同学由于自身挺忙,回答问题时不正面回答, 也有不认真回答的情况。因此怀疑调查结果是否有价值。资料整 理方面:案例多,专家分析少。今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 查漏补缺。 教师分析与建议:在搜集专家建议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 的思考,并逐渐形成研究成果。在调查问卷发放之前,应向调查 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意义与用途,并争取被调查方的支持。在问 题设计时也要注意便于调查对象回答,并保证是无记名调查,排 除他们不必要的心理干扰。
阅,关注相关的媒体宣传;如何整理保存资料
操作过程:
1.对本组学生“如何收集资料”进行课堂辅导 2、由陆志瑛老师指导“资料的来源” ①可走访的单位:关工委、法院、医院、戒毒所等 ②可关注的电视栏目:如今日说法、东方之剑、东方 110 等 ③可关注的报刊杂志:如《剑与盾》 《人民警察》等④可查询 的网站:如 sohu 搜索与 Yahoo 搜索 3、由严乃超老师指导“如何搜集、积累、整理”资料 ①“资料卡”的制作 A、规格统一 B、格式规范 C、小孔便于集中保存 D、出处要具体详尽 ②“灵感卡”的制作 A、规格统一 C、随身携带 B、格式不限 D、随时捕捉灵感
预期目标: 1、 了解学生寒假活动中完成任务情况及遇到的问题。
2、初步协商拟定本学期研究步骤及要注意的问题。
重点分析:寒假中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以资后鉴。 难点估计:学生在离校期间研究活动的组织管理与监控。 操作过程:
1、交流各子课题寒假活动情况: 第一组: (由于寒假组员分散各处,以分散活动为主。 ) ①1 月 30 日下午 1 时,倪麟罡同学走访了浏河派出所,搜 集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并与其他组员电话交流。 ②陈洁和朱力同学到图书馆寻找有关书籍,几乎找不到相 关资料。——是否在社会关注方面存在问题? ③柳蔚等同学制定计划、整理资料。 第二组:①整理资料 ②构思调查报告,准备一开学就投入社会调查工作 第三组:搜集整理资料。 第四组:①1 月 20 日全体组员在学校里聚会并交流。 ②上网员在网上查询到上海的一位研究青少年犯罪专 家,多次联络,但尚未联络上。 ③制定下学期工作计划。 第五组:①整理、查找资料。 ②设计好调查问卷。 第六组:1 月 20 日在太仓人民公园聚会一次。 ①交流感受和想法。 ②制定下一步访问专家计划。 ③设计好调查问卷。 第七组:①走访本市戒毒所。 ②设计好调查问卷。
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指导,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较顺 利地投入有序的研究活动,并进行科学的规范地操作,在此基础 上,应更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投入 研究活动。
4
第 10 课时
12 月 1 日
主题设想:开题报告指导 研讨方式:师生交流 研讨对象:全体课题成员
预期目标:1、使学生能更好更规范地写出开题报告
2、查阅学生资料 3、落实模拟报告时的组员分工
重点分析:指导学生写好开题报告,并对模拟开题作好安排 难点估计:学生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组可能指导多次方能
入门
操作过程:
一、于 11 月 27 日收齐学生开题报告、学生搜集的资料,由我们 四位指导老师查阅,并提出意见。 二、12 月 1 日,由严乃超老师作开题报告指导: 1、5 分钟主报告 ①价值 背景要有一定深度 用具体数 包括内容、形 目的、意义有深远 据、实例 式、辅助手段 ②切入角度要准、小、可行 引入最好。 (多媒体、投影等) ③活动计划是重点(见下面具体指导) ④预想结果是指最合适最能反映你们成 果的结题形式 ①步骤 分几个阶段,如何展开研究活动 订得要 采用什么方法,是否具体可行 活动 仔细 与题目和预想结果是否配套 计划 ②学生分工是否明确,如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③整个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形式是否新颖有创意 ①分类要清 实地调查(采访、问卷、考察) ②途径要多样 书报、杂志、视听媒体 2、信息源 网络信息 ③内容要具体,如具体到涉及相关内容的 网站,而不是简单的 SOHU 等
5
3、英文概述 4、其它学生补充(2、3、4、合用 5 分钟) 5、5 分钟提问:①科学性 ②可行性 主要围绕以 ③角度是否明确 下几个方面 ④问题是否到位 二、向学生反馈老师查阅后的意见。 三、落实模拟开题报告中的:①主讲员 ②英文概述员 ③信息源介绍人 ④全场主持人 ⑤聘请专家事宜
资料来源:师生交流、专家指导
4、同学们分组讨论课题的研究方向,指导老师了解并协调 5、现场进行网上查阅资料指导 每组上网员由上网老师到校电脑室进行网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