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人知晓的波斯猫》为例分析当代伊朗电影中的青年亚文化传播

合集下载

简析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视角

简析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视角

简析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视角第一次接触伊朗的电影,很明显的是,他们的电影无论是从题材、拍摄、故事情节、运用手法等方面与我们现在的主流的电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它不同于欧美大片那样气势磅礴,也不同于中国电影那样内涵深刻、变换多样,也同样不同于韩国电影那样深情委婉,但我们决不能否定它,不能否定它的简单,因为它的简单给我们带来的却是不简单。

由于我只是看过几部有关于儿童的伊朗电影,因此不能以偏概全,那么我就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视角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几部关于儿童的伊朗电影,给我最为深刻印象的是它们的故事情节相比而言很简单,并没有一波三折,以最为简单的线索讲述完一个故事。

但我不得不承认,尽管如此简单的情节,却依然牵动着将整个片子看完,以往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故事内容我是不会看完的,而正是这种简单的故事能让我从头看到尾。

现在,就几部儿童影片具体谈一下。

《朋友的家》,影片时长较短,情节极为简单,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因拿错了同学的作业本而翻千山地去找那个同学并将作业本还给他。

就是这么浅显的内容,不需要我们费脑筋去思考什么,只是要我们看着他中途的还作业本的过程,却是着实地表现出了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学生为了自己所信念的东西而执着地要将它完成。

当得知同学的家后,他奔向离自己家很远的另一个地方,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他的同学,当他打听到那位同学有可能到自己家里去找自己后,他又飞快地跑回自己家,而同学并没有来,之后他又很固执地跑同学家所在的地方又再一次地寻找他,知道很晚都没有找到他的同学,之后便回了家。

这个过程中,儿童并没有表现任何的不满情绪,只是很执着地一心想要找到他的同学,在他第一次没找到同学而回到家时,他本就可以不用再跑一趟了,他可以直接帮同学将作业完成即可,但他却还是又一次跑向同学住的地方,结果依然没找到。

可能会说,他为什么这么急的将作业本还给同学,这就是他的思维、他的信念,因为如果没有作业本同学第二天可能会被学校开除。

现在社会,这样的人当然有,但是能找出来的并不多,更何况是个小学生。

诗意,在生命的细节中流淌——浅析当代伊朗电影的叙事形态

诗意,在生命的细节中流淌——浅析当代伊朗电影的叙事形态

诗意,在生命的细节中流淌——浅析当代伊朗电影的叙事形态穆昕【摘要】屡获国际电影大奖的当代伊朗电影,突破了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鲜明界限,在质朴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在叙事、结构方式共同营造的强烈现实感中进行审美体验.当代伊朗的电影导演们无疑是一群富含诗人气质的故事叙述者,他们在对生活本质的精细提炼中,将涓涓流淌的诗意倾注于质朴、平凡的小事,让我们在无尽的感怀中体味着生活真正的意义.【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当代伊朗电影;叙事文本;结构;诗意【作者】穆昕【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个讲故事的人即是一个生活诗人,一个艺术家,将日常生活、内心生活和外在生活、梦想和现实转化为一首诗,一首以事件而不是以语言为韵律的诗——一个长达两小时的比喻,告诉观众:生活就像这样!”[1]当代伊朗的电影导演们无疑是一群富含诗人气质的故事叙述者,他们在对生活本质的精细提炼中,将涓涓流淌的诗意倾注于质朴、平凡的小事,让我们在无尽的感怀中体味着生活真正的意义……伊朗电影的生命之树在几代人尽心的培护下,生根开花,茁壮成长,并在1988年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

屡获国际电影大奖的当代伊朗导演们很早就意识到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电影,并不需要借助高额的资金投入、繁复的拍摄技巧和精密的后期制作,也不需要极尽煽情、跌宕的情节线索,而要如巴拉兹所说:“电影所需要的不是曲折离奇的而是简单朴素的故事。

影片制作者的独特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要表现在细节的画面结构里,而不在于多弄些热闹的场面。

”[2]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创作理念,导演们大多选择了具有开放式的结局,几乎不运用倒叙、预叙、插叙等叙述方式,而多是在线性时间内顺叙故事。

此种结构更利于作品诗意的流露和细节的烘托。

因为,观众往往是带着对叙事形式本身所具特点的期待而观赏影片的。

而当影片的叙事形式在观众看来太过单一、简约,出乎自己原本的期待时,他们也会在一定的失落中,去进一步思考创作者更深层的用意,更细致地品味简单故事背后所流露出的某种韵味,更留心关注影片中细节的显现。

解析伊朗电影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解析伊朗电影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解析伊朗电影中儿童视角的运用作者:王娟娟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2期摘要当人们还沉浸在好莱坞电影中那种通过成人的视角来像我们展示的大视角、大场面时,20世纪80年代的伊朗在世界影坛上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通过儿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出真实的伊朗,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真实的伊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伊朗电影儿童视角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1神秘的“蒙娜丽莎”伊朗,这个位于亚洲西南部的中亚国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及风土人情,让人心驰神往。

那里的人民的生活就像是弗洛伊德世界中的“梦”那样神秘,那样让人捉摸不透。

“这种种感觉是无边无际的,就如同“海洋般浩淼”,他继续说“这种感觉完全是主观的事实,不是信条;它不能使人长命百岁,但却是宗教力量的源泉,各个宗教派别和宗教体系都利用它,把它引入特定的渠道,毫无疑问也详尽无遗地研究它”。

神秘的伊朗就如同神秘梦境一样,让人总想走进它,感受到它的精神和灵魂。

在伊朗,宗教主义盛行,统治者的统治森严,使得很多的导演和编剧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伊朗的同时依然要收到本国的很多思想上的禁忌。

鉴于各种原因,导演们开始把视角转向儿童,儿童视角原本是运用于文本的写作中,它一般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它通过从儿童到成人再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儿童视角的运用,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和透视,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景观,易于揭示成人所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

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

中国网络剧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中国网络剧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中国网络剧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目录
01 一、青年亚文化与网 络剧
02
二、网络剧中的青年 亚文化元素
03
三、网络剧对青年亚 文化的影响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剧已经成为了中国观众,尤其是 青年观众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剧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表现 出鲜明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本次演示将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网络剧进行 深入的解读。
3、反抗性
网络恶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权威和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反抗。青年人通过颠覆 经典、解构权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这种反抗性体现了青年人对于社会现 状的不满和求新求变的渴望。
三、案例分析:杜甫很忙
2012年,杜甫在一次语文课本的涂鸦中意外走红,成为网络恶搞的热门对象。 人们通过给杜甫加上各种夸张的造型和情节,制造了许多幽默效果。这个案例充 分体现了网络恶搞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2、提高媒体素养: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年轻人提高媒介素养和审美意识, 使其能够正确区分什么是善意的娱乐,什么是恶意的攻击。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恶搞现象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 不仅娱乐了大众,有时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网络恶搞现象 所体现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内涵与影响。
一、网络恶搞现象的背景与现状
网络恶搞源于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人们通过恶搞经典电影、电视剧、广 告等作品来制造幽默,吸引网民。早期的网络恶搞多以文字、图片为主,随着科 技的发展,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逐渐成为网络恶搞的主要载体。目前,网络 恶搞已经从单纯的娱乐行为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力量,影响着大众的思维和观念。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1. 引言1.1 青年亚文化的涌现青年亚文化的涌现不仅体现在服装、音乐等方面,更表现在他们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怀疑和质疑。

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愿意接受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青年亚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青年亚文化的涌现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他们代表着年轻一代对传统规范和观念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在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交融中,青年亚文化将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字】1.2 丧文化现象初现丧文化是一个新兴的文化现象,特指年轻人对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持消极、抱怨态度并表现出对未来缺乏信心的一种心态。

最初可追溯至互联网上的一些段子和流行语,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丧文化的初现主要体现为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表现为对现实的排斥与逃避,对未来的失望与绝望。

年轻人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生活挑战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缺乏信心,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循环中。

丧文化的初现不仅影响着年轻人的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丧文化现象的剖析和防范,不仅需要关注其表现形式和原因,还需要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 正文2.1 丧文化现象的特征1. 沉静抑郁:丧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将悲伤、压抑和孤独视为一种情感状态,青年们在表达自己情感时更倾向于选择沉默和孤立,缺乏积极的情绪表达。

2. 对消极事物的沉迷:丧文化倾向于对黑暗、消极和负面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对死亡、疾病、自虐等主题的病态情感表达和追求。

3. 对常规价值观的否定:丧文化往往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追求自我解构和反叛。

4. 共同感受孤独和无望:丧文化青年常常感到世界对自己是冷漠的,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无望,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本土化诠释

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本土化诠释

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本土化诠释
刘子欣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

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刘子欣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一次别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承袭与伊朗本土化诠释 [J], 惠艺
2.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比较 [J], 杨雯璃
3.\"新现实主义\"的引进及电影的输出——印度电影与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节[J], 尼帕•玛江达尔;罗显勇
4.伊朗电影的本土化救赎之路 [J], 陈明华
5.纪录与影戏:电影观念上的差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1949年以前现实主义电影比较 [J], 张亚彬;姜永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影视作品《无人知晓的波斯猫》

浅析影视作品《无人知晓的波斯猫》

浅析影视作品《无人知晓的波斯猫》社会文化体系是多元化的,既有主导文化,又有不同类型的亚文化。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处于边缘地位的一种文化,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青年群体在都市化条件下,因生理、年龄等原因产生的相对独立的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

《无人知晓的波斯猫》讲述的是两个刚从监狱出来的年轻音乐人,打算组织乐队,于是在德黑兰偷偷寻找音乐玩伴。

但是受到伊朗当局的禁令,他们不能进行演出,只好“曲线救国”,想方设法去国外演出。

在他们不断寻找乐队成员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包括摇滚、重金属、民谣到饶舌,应有尽有。

一、《无人知晓的波斯猫》的主题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以什叶派伊斯兰宗教文化作为主导文化,规范着社会的总方向。

主要体现在人们思想行为必须遵守伊斯兰宗教教法的规定,教法中很多禁忌和限制性条文成为人们恪守传统文化道德的标准。

比如禁止抽烟、饮酒、赌博甚至听流行音乐;禁止男人穿短袖衬衫;公共场所男女必须隔离。

而作为音乐题材的电影,《无人知晓的波斯猫》是导演巴赫曼·戈巴迪借助音乐的形式进行一种托物言志的自我表达。

从摇滚、重金属、民谣到饶舌,整部电影就是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的过程。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伊朗经历了长期西方式的现代化。

但是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单调节制的生活和神权至上的宗教教法使青年人感到压抑和不满,最终促成了青年亚文化的产生。

办护照的老者在电影里讲到,杀掉一百个人后,你心中还能去爱别人么?答,怎么不行?他说,要么爱人,要么杀人。

音乐自然不会杀人,所以音乐是爱人。

《伊斯坦布尔之声》打头有句话,大意是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需要先听听那个地方创作的音乐。

这些音乐往往不容易听见,甚至听不见。

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任期间,禁止国家电台、电视台播放任何西方音乐,包括古典音乐。

影片中,形形色色的地下乐队各有藏身之所,他们在三层地下室、农场、隐藏在居民深处、远离闹市的废工厂。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正受到质疑和挑战,一种被称为“丧文化”的亚文化现象在年轻人群体中兴起并逐渐流行起来。

丧文化通常被视为一种消极、悲观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丧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并探讨一些防范措施。

一、丧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1. 悲观厌世的态度丧文化的年轻人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悲观态度和厌世情绪。

他们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对未来没有希望和信心。

他们喜欢用“够用就好”、“无所谓了”等词语描述自己的态度。

2. 对事物麻木和冷漠的态度丧文化的年轻人对于周围的事物往往表现出麻木和冷漠。

他们对社会问题、他人的困境漠不关心,甚至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

他们不关心世界的状况,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

3. 追求快乐和刺激感丧文化的年轻人追求快乐和刺激感,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快乐,包括沉迷于网络游戏、看剧、刷抖音等。

他们将这些活动作为逃避现实和应对压力的方式,却忽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二、丧文化现象的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对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加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教育制度问题等,使得一些年轻人感到无望和失望,倾向于采取丧文化的态度。

2.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迅速、更广泛。

一些丧文化的言论和图片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在一些年轻人之间形成了共鸣。

互联网也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和社交不安的途径,使得丧文化更容易在年轻人中传播和蔓延。

三、防范丧文化现象的措施1.培养积极的心态教育家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心态。

通过鼓励年轻人参与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和提升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年轻人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伊朗电影看亚洲纪实主义风格影片的叙事与传播

从伊朗电影看亚洲纪实主义风格影片的叙事与传播

从伊朗电影看亚洲纪实主义风格影片的叙事与传播©毛琦从影视艺术作为工业科技和大众文化的产物诞生至今,影像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是丰富的,也是多重的,其核心本质是服务玖,在于对人所处的世界及“人性”的真诚揭示。

虽然技术主义和消费文化的盛行让以“白日梦”为首要追求的商业类型片成为主流。

但在时空领域的另一维度,依然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如何更真切地表达“众荷喧哗”背后关于生命的颜色和质地。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伊朗电影正是以这样一种温和的姿态,在由欧美国家主导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大环境下,描绘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现实图景。

它所营造的影像风格和叙事方式,不仅是对本民族社会生活的独特思考,也带上了具有鲜明亚洲地域特性的文化烙印。

贯穿其中的纪实主义美学元素及实践探索,不仅是伊朗电影所拥有的,同样也体现在韩国、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所创作的影视剧当中,为从宏观角度考量整个亚洲纪实风格影像的现状与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文本参照。

一、社会与种族:特定文化语境的影像书写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波斯人曾经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创造过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

它又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为主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在整个社会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支配地位,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无一不受宗教观念的深刻影响与束缚。

但相对于中东其他一些逊尼派国家而言,伊朗拥有现代性的多党制和议会选举制度,因此又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了个人自由。

在这种既封闭又具某些开放性的特殊社会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相继涌现,选择用摄影机作笔,以饱含隐喻的美学表达,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丰硕的艺术成果。

最早出现的重要作品有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与他随后的《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并称为“村庄三部曲”。

包括通过对自杀这一主题的探讨来表现人道主义关怀和哲学思考并获戛纳最佳影片金棕桐奖的《樱桃的滋味》,以及将纪录片与故事片融为一体的《特写》,都是阿巴斯的代表作。

当代伊朗青年亚文化初探

当代伊朗青年亚文化初探

作者: 韩建伟[1]
作者机构: [1]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西亚非洲
页码: 52-5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亚文化;主导文化;伊斯兰文化;伊朗;青年人
摘要: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主导文化是什叶派伊斯兰宗教文化,在革命后的前十年其影响达到顶峰。

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青年人逐渐发展起了本身的文化认同,它以越轨、反叛为主要特征,在很多方面颠覆了传统伊斯兰文化的范畴,这就是当代伊朗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是现实与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根植于当代伊朗社会变化的诸多条件,又同长期断裂式的社会发展模式息息相关。

另外,它表现出裂变和融合的二元特征,体现了同主导文化既对抗、又妥协的关系。

它本质上体现了青年人对多元生活的喜好和追求,给伊朗政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建设宽容的文化环境已是大势所趋。

悲剧电影中的表达艺术分析——以《无人知晓》为例

悲剧电影中的表达艺术分析——以《无人知晓》为例

67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无人知晓》是根据日本真实案件“西巢鸭弃婴事件”改编的电影,当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是枝裕和看到报道后深有感触并写出剧本,筹备了15年才开始拍摄。

《无人知晓》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枝裕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独一无二的叙事手法和巧妙的构思使得电影抽离了通俗的悲剧故事表达逻辑[1],运用了直接记录的方式近乎冷漠地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1…《无人知晓》的情节设置1988年,日本一则社会新闻引起轰动,在东京西巢鸭地区的一名母亲为了和男朋友同居残忍抛弃四名子女,其中最大的孩子只有14岁。

3岁的妹妹因为偷吃长子朋友的零食被毒打致死,众人将妹妹的尸体放在行李箱里拖到公园埋葬,直到同年7月因邻居忍受不了公寓里散发的恶臭气味上来查看发现事有蹊跷,孩子的身份才得以曝光[2]。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是枝裕和在拍摄故事片时非常重视场景的真实性。

面对这样的题材,是枝裕和并没有用该题材赚取观众的眼泪,而是选择运用直接叙事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始终保持着记录者的姿态,不特意强调时间的流逝,而是用周围环境的变化侧面表现出时间变换,如孩子们逐渐变厚的衣物,桌子上渐渐减少的生活费,越来越乱的屋子和雪(次女)拿来画画的水电通知单等等[3]。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一年半的时间变化是真实发生的,导演认为只有真正地成长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种效果为观者呈现出最真实的观感,也增强了时间的厚重感[4]。

影片没有惯常意义上的高潮,但却不缺乏内容的趣味性[5]。

母亲第二次离家后电影用明(长子)身边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实故事,起初明结识了一群和他年纪相仿的男孩,不惜拿出家里微薄的生活费与他们玩耍,但这群男孩因为他贫穷的生活状况而弃他而去。

之后明又遇到一个遭受校园暴力的女孩并逐渐对她产生情愫。

这些平凡的小事件撑起了这部影片,也让观众沉浸其中[6]。

2…《无人知晓》的角色设置在影片中,是枝裕和将母亲的形象进行了特殊美化而非脸谱化的表达。

小众的狂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国产动画电影

小众的狂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国产动画电影

小众的狂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国产动画电影摘要:伯明翰学派开始研究青年亚文化之后,许多学者加入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中国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也越发重视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青年群体通过媒介向不同受众宣传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并与传统主流文化形成对抗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如何对待媒介的发展以及青年亚文化在中国当代的走向。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狂欢化;国产动漫电影;青年群体;媒介The Carnival of the Little People: The DomesticAnimated Fi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thSubcultureAbstract:After the Birmingham School began to study youth subculture, many scholars joined the study of youth sub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development, China also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youth subculture. How will we de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the direction of youth sub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given that the youth groups communicate their unique cultural ideas to different audiences through the media and form a confrontation with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Keywords:Youth subculture; Carnival; Domestic animation movies; Youth groups; medium伯明翰学派注重亚文化研究,中国学者也日益重视亚文化的研究,他们在伯明翰学派的基础上对亚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r——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r——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r——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别君华【期刊名称】《传媒》【年(卷),期】2016(000)021【总页数】2页(P90-91)【作者】别君华【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1978年以后,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加强,社会文化开始出现分化趋势,青年亚文化在新的社会土壤中蓬勃发展。

以“朦胧诗”和“星星画展”为代表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我国亚文化的发展,而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使得摇滚乐成为呼唤亚文化、冲破主流文化束缚的旗帜,召唤着新时代青年的愤怒、叛逆和希冀的力量。

亚文化的发展引起了学界关注,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多建立在“异文化/主导文化”的模式上,这些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出发,主要探讨“代沟”“越轨”“摇滚乐”和“校园亚文化”等主题,鲜有从微观层面对不同亚文化组织结构、内部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多落脚于“双刃剑”式的正面、负面的双侧总结上,欠缺文化层面的探讨和批判。

随着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成果被译介到中国,“抵抗”“风格”“仪式”“收编”等一套关键词成为国内亚文化研究的主导话语,虽然丰富了国内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但上述关键词不分语境的反复出现无不面临套用之嫌。

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大潮涌动作用下的青年亚文化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亚文化理论中对于“场景”“新部落”“娱乐”“身份”的研究显然更具时代价值。

就中国而言,在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经历了Web1.0、Web2.0甚至Web3.0不同技术阶段的发展,亚文化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文化样态,社会总体文化也随之变迁。

所以,从媒介技术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转型期青年亚文化问题不仅是理论建构的需要,也是对新时期社会现实发展的回应,更是立足于全球视野的时代需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教授和陈霖教授合著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一书,为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伊朗电影在中国——以影片《女人花》为例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伊朗电影在中国——以影片《女人花》为例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伊朗电影在中国——以影片《女人花》
为例
马婷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伊朗电影自20世纪初的开创,到90年代在国际影坛的崛起。

本文试图通过伊朗电影《女人花》,以跨文化传播角度来探讨伊朗电影自身所负载的传播内容以及伊朗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

【总页数】3页(P140-142)
【作者】马婷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目的论连贯性法则在商标名翻译中的应用——以宝洁(中国)美尚商标名翻译为例 [J], 洪延凌
2.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叙事与传播策略——以影片《长城》为例 [J], 王晓莹
3.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叙事与传播策略——以影片《长城》为例 [J], 王晓莹
4.基于编码解码理论浅析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以《致命女人》为例 [J], 刘佳薪;蒋惠蔓
5.跨文化视角下看“信、达、雅”原则对中国古典外译的指导性作用——以《桃花源记》3个英译本为例 [J], 李家坤;王蓝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成人电影到网络热词——一种大学生亚文化现象解析

从成人电影到网络热词——一种大学生亚文化现象解析

从成人电影到网络热词——一种大学生亚文化现象解析
沈小风
【期刊名称】《青年探索》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人电影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也促进了一种新的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进入web2.0时代以来,置身于SNS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这一亚文化所浸染,甚至对这种亚文化由接受、分享,到最终身不由已地参与到成人电影的亚文化传播中.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校园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支配作用有所减弱.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沈小风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5
【相关文献】
1.一种基于网络爬虫解析HTML的网络热词获取方法
2.网络热词现象的多维透视——兼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屌丝”现象: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兴起背后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探析
4.顺应论视域下网络热词的模因变异现象及其英译——以2018年的网络热词为例
5.“朋克养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失的抵抗性--论中国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书写

消失的抵抗性--论中国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书写

消失的抵抗性--论中国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书写李宁【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年(卷),期】2015(000)022【总页数】5页(P71-75)【作者】李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作为传统电影艺术与网络新媒体的互动联姻产物,微电影在中国已经逐渐发展衍生出斑驳陆离的文化风貌。

尽管“微电影”之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仍然聚讼纷纭①,但理论界对它的论述已呈现出蔚为大观之势。

微电影为青年意识形态的表达拓展了空间,使青年亚文化的书写成为微电影的重要文化景观与精神内核。

开放式、无边界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中国青年亚文化生长和扩张的重要场域,因此讨论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书写,“就势必认识到这样一种事实:层出不穷的亚文化展现在一个媒介意识饱和的世界,并在互联网和多媒体这样一些高度发达的技术推动下不断地被融入新的全球景观”。

②而从诞生伊始至今,中国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书写走过了一条从事象征性文化抵抗到为主流意识形态与商品逻辑所规训与收编的道路,原本的抵抗性逐渐消耗殆尽。

讨论中国微电影青年亚文化书写的嬗变,或许能够为了解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自身的转向、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博弈、青年亚文化在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作用等提供一条有益的路径。

微电影这一新的艺术样式在获得命名的合法性之前,是以网络微视频的方式存在的。

换言之,网络微视频构成了微电影的前身或滥觞。

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介语境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青年亚文化构造了一个新的表现空间与生存方式,使得青年亚文化成为被率先激活的文化类型,网络视频也成为青年大肆进行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工具。

许多研究者往往将微电影的肇始指向2006年胡戈创制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

仅有20分钟时长的《馒头》是胡戈对于陈凯歌电影《无极》的一次大胆的嘲讽、解构与重新诠释。

短片借用中央电视台《中国法制报道》栏目的画面,并摘选影片《无极》中的画面,重新剪辑、配音,演绎了一场杀人案件的侦破过程。

谈当代伊朗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谈当代伊朗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慧[1];栾雪莲[2]
作者机构: [1]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上海200083;[2]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上海200433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20-2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7期
主题词: 当代伊朗;电影;女性形象
摘要: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之后,伊朗的电影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随着伊朗文化政策的转变和社会角色的开拓,女性在银幕上的形象从边缘化走向聚焦的中心。

近年来,关于女性权利与地位的题材越来越受到伊朗导演的重视,大量反映伊朗女性真实生活状态的电影走向国际影坛。

这些电影塑造了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状态、具有鲜明特征的女性银幕形象,为世人了解伊朗女性打开了一扇窗。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中的童心、童真、童趣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中的童心、童真、童趣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中的童心、童真、童趣
张驰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近年来,伊朗儿童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异军突起,受到广泛关注.清新质朴、回归本心的伊朗儿童电影有其独特魅力.童心未泯,讲述儿童世界简单的小事;童真展露,聚焦儿童眼中的每一点真实;童趣盎然,表现儿童内心的纯真与乐趣.伊朗儿童电影正如伊朗社会的童话,美丽而真实.本文着力从叙事、影像及情感表达三个角度分析伊朗儿童电影独具魅力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张驰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童真童趣童心——中连中心小学童心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
2.用童心学童话,以童真促童趣
3.童心童趣童真
——
坚守儿童习作的本然4.童心童真童趣--小学国画教学的创新探索5.让儿童电影多一些童真童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无人知晓的波斯猫》为例分析当代伊朗电影中的青年
亚文化传播
以《无人知晓的波斯猫》为例分析当代伊朗电影中的青年亚文化传播
=“news_bd”>
社会文化体系是多元化的,既有主导文化,又有不同类型的亚文化。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处于边缘地位的一种文化,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青年群体在都市化条件下,因生理、年龄等原因产生的相对独立的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

《无人知晓的波斯猫》讲述的是两个刚从监狱出来的年轻音乐人,打算组织乐队,于是在德黑兰偷偷寻找音乐玩伴。

但是受到伊朗当局的禁令,他们不能进行演出,只好曲线救国,想方设法去国外演出。

在他们不断寻找乐队成员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包括摇滚、重金属、民谣到饶舌,应有尽有。

一、《无人知晓的波斯猫》的主题
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以什叶派伊斯兰宗教文化作为主导文化,规范着社会的总方向。

主要体现在人们思想行为必须遵守伊斯兰宗教教法的规定,教法中很多禁忌和限制性条文成为人们恪守传统文化道德的标准。

比如禁止抽烟、饮酒、赌博甚至听流行音乐;禁止男人穿短袖衬衫;公共场所男女必须隔离。

而作为音乐题材的电影,《无人知晓的波斯猫》是导演巴赫曼戈巴迪借助音乐的形式进行一种托物言志的自我表达。

从摇滚、重金属、民谣到饶舌,整部电影就是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的过程。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伊朗经历了长期西方式的现代化。

但是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单调节制的生活和神权至上的宗教教法使青年人感到压抑和不满,最终促成了青年亚文化的产生。

办护照的老者在电影里讲到,杀掉一百个人后,你心中还能去爱别人么?答,怎么不行?他说,要么爱人,要么杀人。

音乐自然不会杀人,所以音乐是爱人。

《伊斯坦布尔之声》打头有句话,大意是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需要先听听那个地方创作的音乐。

这些音乐往往不容易听见,甚至听不见。

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任期间,禁止国家电台、电视台播放任何西方音乐,包括古典音乐。

影片中,形形色色的地下乐队各有藏身之所,他们在三层地下室、农场、隐藏在居民深处、远离闹市的废工厂。

因为伊朗密不透风的精神管制,让这些身处德黑兰追求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付出了太多。

二、影片中青年亚文化的表现
进入到90 年代,伊朗社会的总体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首先霍梅尼去世意味着宗教狂热的时代结束,人们开始对神权至上的宗教教法产生反感,向往自由的生活。

德黑兰有句名言:人们过去在公共场合饮酒,私下里做祷告;而现在私下里饮酒,公共场合做祷告。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伊朗人的真实生活。

其次网络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接触外来文化的捷径。

原本被伊朗政府禁止使用的卫星电视在民间得到推广。

青年人是使用这些新兴技术的主要人群,这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促进其思想的多元化。

伊斯兰革命前后出生的人对革命并没有太多记忆,在政府控制相对放松的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伊斯兰文化的约束感到不满,形成了与之相区别的群体文化,也就是青年亚文化。

然而伊朗青年亚文化与其他国家青年亚文化不同的是内容多表现在与宗教禁忌有关的领域。

1、追求自由个性的生活方式
按照伊斯兰教法,陌生男女不能私自会面,很多青年人对此置若罔闻。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夕阳下约会的场景,可以猜测出这一男一女便是主人公阿斯卡和尼格尔。

这是电影里唯一一次关于爱情含蓄又隐匿的表达。

阿斯
卡到一个私人聚会的场所寻找失踪几天的纳德,摁门铃,对方问:哪位?阿斯卡答:我是无家可归的孩子。

可见在这个神权至上的国家,追求音乐梦想的青年人像是被抛弃的孩子,不被主导文化所接受。

跟随阿斯卡的镜头,展现给我们的是另一个伊朗:形形色色的年轻人在封闭的小伊朗享受着歌舞
升平的夜生活,醉倒在地的男人、抽烟的少女、狂舞的年轻人另外,在服饰上也体现了反传统的特点。

男青年的服饰大都是T恤衫和牛仔裤,很少有伊斯兰特色的服饰。

而女性服饰也由纯黑色系演变成各种颜色,包着的头巾故意将部分头发露在外面。

总之,大胆的青年人就是凭借这些个性自由的行为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认同。

2、摇滚乐下的伊朗
霍梅尼时期将音乐视为西方的毒物,全面禁止播放爵士乐、摇滚乐等流行音乐,禁止女子唱歌。

中国学者胡疆锋认为,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问候方式。

体现了亚文化同主导文化的对抗性、附属性、群体认同性。

德黑兰地下乐队的演奏风格多模仿摇滚、爵士、街舞等欧美乐派,使用吉他、电子琴等西式乐器。

乐队排练会遭人报警、拉闸停电,隔壁小男孩独自一人时,会打电话报警,让所有人无奈的是乐队和警察成了他的玩物。

90 年代后,青年人将摇滚乐进行本土化发展。

学者默多克指出: 亚文化是一个有意义的系统, 是由社会结构中的特殊部分组成的群体, 在它试图共同与其所在社会形势下的矛盾达成妥协的过程中而发展起来的表达方式。

这表明,亚文化同主导文化不仅仅是对抗,也试图通过某种妥协来实现自身的生存。

雅利安所在的重金属乐队,对于音乐风格的改良从原来的重金属转变成相对柔和的波斯语音乐,更贴近伊朗主导文化,为乐队谋得容身之地。

3、崇拜西方流行文化
影片里有个俯拍尼格尔卧室的镜头,很明显可以看到一把西式乐器吉他和波斯地毯上的光盘(在伊朗收藏DVD 要被鞭刑),以及正在读《变形记》的尼格尔。

小说《变形记》使用极度夸张怪诞的手法反应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小说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应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很明显尼格尔正在随手勾勒的甲虫其实就是她的自画像,表现了尼格尔与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导演巴赫曼戈巴迪对西方文化的认同。

接着,略带神经质的纳德推荐给办签证的大卫的两张碟,分别是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可以看出看好莱坞电影已成为部分青年人的嗜好。

这些可视化的行头都意在与主导文化相区隔。

4、女性在亚文化中担当的角色
近些年,随着伊朗电影业的发展及文化政策的转变,女性在银幕上的形象从边缘走向焦点。

更为普遍的是女性多是在主流文化的中心区域,例如,家庭、工作、学校。

而像威利斯所描述的摇滚乐、飞车青年或摩托车青年亚文化中,她们属于从属地位。

但是,在《无人知晓的波斯猫》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在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为乐队成员的女主角尼格尔一直是在场的状态,并且多次出现在汽车驾驶员的位置上——她们能够控制它们。

包括电影开场时她独自一人出面解决男伴的护照问题,也是对女性能力的肯定。

随后电影里正在录音的女歌手拉那法汗以独唱的表演形式出现时,与前面男性摇滚乐队不同的是拉那法汗虽然在场但是却看不到,有意将正在进行的女性亚文化现象模糊化处理。

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是对伊斯兰文化中清规戒律的妥协。

总之,青年人追求摇滚乐的过程中大胆叛逆的行为颠覆了伊斯兰传统文化归则,形成当代伊朗的亚文化现象。

它的出现虽然超出了伊斯兰教法所容忍的范围,但带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意义。

三、电影中青年亚文化的特性
在伊朗这个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神权政治统治的国家,伴随着当代世界范围内大众娱乐文化的兴起,青年亚文化充满了矛盾性。

《无人知晓的波斯猫》中的亚文化体现了青年人在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挣扎。

一位伊朗哲学家指出:伊斯兰的‘文化裂变’——在传统和西方世俗现代化、原教旨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挣扎,困扰着许多穆斯林的灵魂。

纳德试图说服饶舌之王
去伦敦发展,但他认为在大洋彼岸的外国是没有出路的,他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叫醒德黑兰,因为这里有他的工作、生活、爱情、朋友即便这个城市充满欺骗,仍旧没有一个地方能和这里匹敌。

这些青年人对欧美文化既推崇又排斥;对本国传统文化既冷漠而又无法完全抛弃的文化情结。

另一方面,从电影中可以看出青年人对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改变含蓄的传统性格,这也成为他们接受多元文化的基础。

比如电影里出现的女性虽然没穿着覆盖全身的长袍,但也是选择颜色素淡、保守的服装。

这些乐队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酷似西方,但本质内容却是本土化的,在演奏中加入波斯音律和词汇。

在全球化背景下,伊斯兰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碰撞,使当代伊朗青年亚文化现象多表现在青年人对多元文化的追求。

伊朗亚文化主要是由国家意识形态的过度限制引起的,它的出现带有同国家相对抗的色彩,政治倾向性十分薄弱,但对多元文化的追求必然伴随对国家政治民主化、世俗化的诉求。

在社会中,主导文化与亚文化共存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亚文化的存在往往会对前者有警示作用。

目前,伊朗亚文化基本属于不合法范畴,而《无人知晓的波斯猫》正是表现这一题材。

面对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伊朗电影依然试图寻找一条将民族性与世界性、个性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发展道路。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