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10)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作者心境篇一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赏析篇二仔细想一想,才发现现在的人都活在紧张的工作情绪和沉重的压力之中,从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回想起古人当年是怎样怀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心情是如何的快乐!如何的逍遥自在啊!而在这现代生活中,也难寻觅到这份诗意!“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我读完《记承天寺夜游》后的感受,也许,我是这样想的吧!被贬官——这对每个人来说肯定都不好受,而诗人却怀着别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同病相怜,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是凌云壮志——张怀民,他们两个结识了。
感慨世事万变,他们心里懂得,他们心知肚明,他们心里知晓。
喧哗终会消隐,月光依旧会照射大地,落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在那个淡淡轻盈的月光下,诗人解了衣,却难以入睡,也许是突如其来的伤感吧!月色,在这个充满倦意的小镇中沉睡,而它,也似乎也落进了诗人的心窝里,久久,久久,不能入睡。
也许是因为这事,久久才不能入睡。
既然如此,何必想太多,于是,为了这不必要的烦恼,它决定——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似乎有灵性,它懂得世界万物,懂得世界万物的心。
同是伤心人,怀民如何睡得着?踏遍红尘路,寄情水云间。
月光漫漫,如水,如雾。
两人步于中庭,倾听小城沉睡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此的感慨!只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月光之明澈,投影下了竹柏,仔细一看,才知是影子而已?“空”如何的一种色调?水,它本无色?诗人赋予了它崇高般的感情,如何的一种触人心弦?只因,它,本无色!夜间赏月,别有一番景致,但是,那并不是完全的愉悦,也许,它建立在作者被贬官的悲凉之感上。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
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元丰六年了,已经四年,唉!”苏轼寂寞地在屋中想道。
他被贬黄州已四年了。
四年,不过还好,要不然就是杀头之罪。
该睡了。
东坡起身,脱去衣服,似有所想。
是想家人,想旧友,想国事,亦或是官场失意的麻木?十月了,冷。
打了个哆嗦,赶快躺在床上。
木板床,薄被,又硬又冷。
“还好有床睡。
”东坡自嘲地想。
顺手拿过衣服披在被子上,不经意间,瞥了屋子一眼,空无一物的地板上洒满了月光,落在灰上。
灰扑扑的地板上倒有几条“小路”,都是东坡走出来的。
别说门可罗雀了,人影也无半个,祸不单行,寂寞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啊,你又进来干吗?你既不可和东坡说话,慰藉他的心灵,他也无法再与你对酒。
东坡又大大的讥讽了自己一番,这屋子空的月光可肆意进入了。
故乡?亡故之地即故乡,思它干甚?东坡忽然起来,披上了衣服。
“这么好的月景,为何不看?往日倒没这清闲~”立在屋中,又愣住,喏大江山,哪里找人与之同乐?“承天寺好像来了个张怀民,也是被贬至此,对,找他去~”苏轼想着,快步急出,直奔城南而去。
清冷的月色,风吹再脸上,凉飕飕的。
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路边房子倒有点电光亮,传来争酒夺魁之声。
“乡夜之人!”苏轼藐视地想,不由开怀大笑。
承天寺到了,拍拍房门,不一会,门开了。
来者长发,想来死怀民了也没睡啊。
相视无语,步于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发出声响。
脸上一阵阵凉意,心中更是凄凉。
“哈,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啦”苏轼发出了自嘲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1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汇编5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初中阶段苏轼的作品
初中阶段苏轼的作品1.《记承天寺夜游》1.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注释:1.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2.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4.念:考虑,想到。
5.者:…… 的人。
6.遂:于是,就。
7.寝:睡,卧。
8.相与:共同,一同。
9.中庭:庭院里。
10.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
11.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2.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3.但:只,只是。
14.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3.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
3.达旦:到天亮。
4.把酒:端起酒杯。
5.宫阙: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经受不住。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篇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通用10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1自那夜与张怀民共赏月色于承天寺后,吾心中常念那夜之静谧与澄澈。
此后数日,吾每每忆起那如水之月色,如纱之竹柏影,便觉心境悠然。
一日,吾又独步于庭院之中,夜已深,万籁俱寂。
抬首望月,那月似也忆起了那夜之约,依旧洒下银辉,温柔地笼罩着大地。
吾不禁想起怀民,不知他此时是否也在仰望这同一轮明月。
吾缓缓踱步至书房,燃一盏灯,执一卷书,欲借此排遣心中思念。
然书中文字,此刻却似失了魔力,吾之思绪总被那夜之景牵走。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之上,仿佛在提醒吾那夜之美好不应被遗忘。
正沉思间,忽闻叩门之声。
吾心下诧异,这般深夜,何人来访?开门视之,竟是怀民。
他身着一袭素袍,面带微笑,眼中满是惊喜。
“吾正思念兄台,不想兄台竟也念着吾。
”怀民笑道。
吾亦喜不自禁,忙将怀民迎入屋内。
“方才吾望月之时,便想起了你,不想你竟也来了。
”二人相对而坐,无需多言,那夜之景已在心中浮现。
月光依旧如水,静静地流淌在屋内,仿佛将二人带回到了承天寺中。
“此夜月色依旧,实乃天赐之美景。
”怀民感慨道。
吾点头称是:“那夜之景,如诗如画,令人难以忘怀。
今日重逢,定要再次好好欣赏这月色。
”于是,吾与怀民再次步出庭院。
月光下,竹柏影依旧摇曳生姿,似在诉说着那夜的故事。
吾与怀民并肩而立,静静地感受着这夜的宁静与美好。
夜渐深,吾与怀民却毫无睡意。
这月色,这竹柏影,仿佛有着无尽的魔力,让吾们沉醉其中。
吾深知,这般美景,这般情谊,定将成为吾心中永恒之记忆。
此后,吾与怀民时常相约于月夜,共赏这世间之美好。
那夜之月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吾们的心灵之路,让吾们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方宁静的港湾。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2自那夜与张怀民共赏月色于承天寺后,吾心中常念那夜之静谧与澄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D.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3.下列句式与“为燕所撑”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岂能为暴涨移之去(《河中石兽》)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单智勇过人,带领即墨百姓守卫即墨三年,没有让燕将乐毅攻下B.燕昭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C.乐就三年未攻下即墨,不是想“南面而王”,而是想让燕昭王立他为齐王D.“独四单宗人以铁笼得免”从正面描写了田单的“多智习兵”;乐毅三年未或下即墨,是从侧面烘托了田单的“多智习兵”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
译句验2收0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 (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
21
研习课文
一、这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研习课文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何__夜__无_月__?__何__处__无_竹__柏__?__但__少__闲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者__耳_ 。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
描作交写者代庭 因记中景叙月抒六夜怀要记景,素承色 表的的 达天句句 复子寺子 杂是夜是 微?游? 妙感情的句子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与事无关的人
.
18
三、一词多义:
与: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指欣赏 和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例句(: 余)解衣欲睡
省略了主语“余”。
.
19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 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
16
重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①.解衣欲睡: ②.月色入户: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亦未寝: ⑤.相与步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精选13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精选13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开心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漫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犹如一泓积水那样清亮透亮,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2023/04/01《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2张笑天——《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教学目标]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读入文,读通文句,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的有关状况,进一步理解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吟咏品尝。
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引导同学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简练、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当时的创作背景,通过文本的咬文嚼字,体会的心境,提高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非常身高的成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受,那么我们事先推想一下,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想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听读,留意读音、节奏、停顿。
提示:寝(qǐn)藻(zǎo)荇(xìng)2.同学自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评价。
4.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同学小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记夜游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⑷相与步于中庭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财轻信》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③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④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⑤,舟迫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郁离子曰:“或称贾人重财而轻命,始吾不信,而今知有之矣。
孟子曰:‘故术不可不慎也。
’信哉!”【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④情绪低落的样子。
⑤浮吕梁而下:乘船沿吕梁山顺流而下。
⑥迫:迫近,这里是冲撞、触击。
1、下列同例句“渡河而亡.其舟”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暮而果大亡其财B、马无故亡而入胡C、广故说言欲亡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同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中“而”相同的一项是:()A、渔者载而升诸陆B、黯然而退C、立而观之D、是许金而不酬者也3、下列同例句“若渔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马之千里者《马说》D、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说:“所以选择职业不可以不谨慎”相信了啊!”B.”济阴之贾人”的做法从正面告诉了我们诚信对人的重要性.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章主旨
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表达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和微妙,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寻 求解脱的进取和旷达。
肆赏 析
赏 析
肆赏 析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 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 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 的失落“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诗夜游
目 录
壹
作 者
贰
背 景
叁
翻 译
肆
赏 析
壹作 者
作 者
壹作 者
大 家 之 一 。
词 人 , 唐 宋 八
画 家 , 豪 放 派
家 、 书 法 家 、
东 居 子 坡 士 瞻 北 。 , , 苏 世 号 轼 宋 称 东 , 文 苏 坡 字 学
壹
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 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月色入户.:⑤念.无与为乐者:⑥盖.竹柏影也:⑦相与步于中庭..:⑧相与步于中庭:⑨怀民亦未寝:2、一词多义:与:①相与步于中庭:②念无与为乐者:遂:①遂至承天寺:②遂迷,不复得路:寻:①寻张怀民:②未果,寻病终: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②空谷传响:③而或长烟一空: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②但少两人如吾两人者耳:③解衣欲睡:④盖竹柏影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四、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财轻信》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③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④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⑤,舟迫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郁离子曰:“或称贾人重财而轻命,始吾不信,而今知有之矣。
孟子曰:‘故术不可不慎也。
’信哉!”【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④情绪低落的样子。
⑤浮吕梁而下:乘船沿吕梁山顺流而下。
⑥迫:迫近,这里是冲撞、触击。
1、下列同例句“渡河而亡.其舟”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暮而果大亡其财B、马无故亡而入胡C、广故说言欲亡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0.记承天寺夜游
(五)名句积累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的难能可贵。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赏月的欣喜、
叙事:寻伴夜游
写景:月光空明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抒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自我排遣的乐观
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刘禹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四、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二)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指欣赏
妙境界。
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这里的“闲人” 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的人,
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
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 作者乐观、 旷达的情怀。
3.全文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 悲凉、自我排遣的乐观,种种难言的感 情蕴含其中,含蓄深沉。
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 。中庭:院子里。
想到没有和(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 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纵横交错
盖: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பைடு நூலகம்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体会情感: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 (用文中词语) •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 中庭→绘景→抒怀。 •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步(中庭)
•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 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 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
•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 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 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 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 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 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 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 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 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 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 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 它的深刻含义? •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 两层意思:
•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写作背景
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思念弟弟的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文学巨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 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 苏轼开始很不在意,还潇洒幽默地说:“今 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 展越来越不潇洒,直到被投入监狱。四个多 月后,贬到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 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 对苏轼的被捕,他的弟弟苏辙有一个准 确而深刻的解释“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 能可贵。
写作训练
•看图写景抒情
碧水之月
赏月。
品味语言
• 1、苏轼对自己的文章有这样的评 价:“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 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 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 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 是而已。”读第一段,体会苏轼散 文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的特点。
•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 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教学目标:
• 体会作者在短文中含蓄表达的特殊 心境,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 掌握文言常见实词、虚词。 • 了解全文的内容。疏通文意,学习 凝练含蓄、流畅自如的语言风格。
苏
• 《江城子· 密州 出猎》 • 《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 • 《浣溪沙· 山下 兰芽短浸溪》
轼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 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 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 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 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 美。
•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 无尘俗的胸襟。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 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 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 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
横,盖竹柏影也。”
•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 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 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
朗读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正音
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翻译下列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